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有关中医药的思考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10-1051123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6 22:56: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有关中医药的思考

有关中医药的思考

我从中医药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中医师,到现在想想也已有10多个年头。十多年间,管病房,下急诊,出门诊,一边带教实习生进修生,一边再跟着林老师抄方,学习。现在扪心自问,平时我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到底用了多少中医药的手段呢?可能还是西医的药物手段占大多数,这对我们中医的发展又是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很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中医师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回想我们的大学学习和实习,由于按照西医的学术标准和教育体制管理中医药,用现代医学的方法证明中医药的疗效,从而证明中医药存在的价值。只能利用西医的研究技术、客观指标进行研究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客观的。这难道便能证明中医的精华吗?我们难道还是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药师?

再看新毕业的中医学院的同学们,他们的外文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但很少在中医上下功夫,不说对经典的理解,就是最基础的方歌都背不上几首了,这本是我们中医传统师带徒的模式所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已无多少中医味道了,更难说是高级中医人才。另外由于中医药行业收入水平低和用人减少等问题,使许多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选择了改行。一个最直接的比较是,我们这里找不到工作的基本上都是中医临床,西医学院毕业的或好或坏总能找到一个岗位,虽然现在医务人员待遇低下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中医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作用也已被实践所证明。但为什么今天我们的众多中医研究者还要继续为中医存在做证明?现在无论干什么都需要论文;也需要拿出客观的证据,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用西医的实验方法来证明,但中医恰恰是不符合现代科学定义的,它的标准化,它的可重复性都是它被反中医人士攻击的地方。中医虽治疗了很多病人,但中医药要与世界接轨,要让充斥着自然科学观的现代人信服,也许只有用西医的方法做出证明,才能被世人承认。可中医的特点在于一人一方,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失去了这些特色,改成了统一标准,那还是中医吗?

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贬低甚至否认中医成果,非要经西医认可中医的疗效和科研成果才算数,是造成目前中医药尴尬的重要原因。中医西医拥有不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各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两者基本无法兼容。硬要“削足适履”,中医药只能是走下坡路。还有就是在现在愈演愈烈的医疗纠纷方面,评判中医用药对错与否的不是经典而是药典。药典是用西医的观点把中医整体思维割裂开来而编的,用它来处置中医的用药,那我们中医师简直就是来一个死一个,最终造成所有中医师都缩手缩脚,用些不会首先确保无过的安全方过日子,一门学科到了这样程度还能发展吗?

还有我们的中医医院最多只能算中西医结合医院。目前在全国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吗?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特别像我们这样在病房,几乎完全是西医的那套,这点在我曾实习的上级医院也一样明显,最终造成我们的思维不可避免的西化,很大程度上,中医的思维和西医的思维是不兼容的。想来想去,貌似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最终还是得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看病去呵呵。

评语: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记得老部长崔月犁曾经以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就像西方的教会来评判中国的佛学,这样的评判能公平,公正吗?当然中医的生存发展不是为了西医而存在的,但“重西轻中”已成时尚,连中医院,中医院校都没有跳出这个“时尚”的怪圈。中已有自己的成长发展规律,如果中医不能走自己的路,那么表面辉煌,内在衰微的局势将持续演化下去,因此,中医要走自己的路很不容易,但仍必须走好,希望有更多的中医人走好这条路,这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民族的责任。

第二篇: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医药产业已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全世界约有1/3的人口在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约有13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和使用中药,我国药品市场近十年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在几次金融危机中,全球医药产业都能独善其身,未受较大影响。经过十年努力,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优势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xxxx、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xxxx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2_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xxxx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xxxx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xxxx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xxxx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xxxx-202_年)》将xxxx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_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xxxx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产业支撑,构建发展体系。继续加大对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对种植典型户建档立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药材发展种植过程中的种子、技术、销售等困难,确保已成规模的药材基地不因外部因素受到破坏。加大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建议由县中药材办公室抽调专人对全县范围内中药材资源开展一次资源普查,并建档管理,对稀有药材进行跟踪保护。同时,要抓紧制订我县中医药产业中长期规划,避免产业结构重复、产品项目雷同等现象,既要确保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又要制订大型医药企业引入规划,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使相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大招商力度,推进集群发展。结合我县中药材产业基础、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和市场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中医药产业错位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努力形成差别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重点要依靠招商引资来增加产业投入和新品开发。在我县出台的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尤其要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制定相关政策,从企业落地、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加以扶持。继续加大对产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力争引入1-2家具有影响力的世界500强医药企业落户园区。向上争取国家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国家扶持农业的多种专项资金,打捆使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着力构建一个地区级医药产业集群,把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三)引导企业创新,增强竞争能力。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兽药产品及日化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对新产品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促进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推广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抓好专业人才集聚工程,帮助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大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建议每年对从事中药材和中医药管理人员开展1-2次专业培训。鼓励县级用人单位优先选拔医药领域高端科技人才,县政府可酌情解决住房、落户、子女上学、生活待遇等问题。此外,还应牵头成立武陵山区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建立信息、融资、招商等互通互助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增强新兴产业的行业竞争力。

第三篇:长宁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长宁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长宁县政府副县长雷敏

长宁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山丘地带,幅员面积1000.2平方公里,辖8乡10镇269个村,总人口44万,其中农业人口38.7万。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通过采取推进中医药体制改革,大力改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认真做好中医药基础性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工作,提高了中医药的普及性。

一、我县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全县现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4个,乡镇卫生院18个(其中中心卫生院6个),村卫生站288个,个体医疗机构98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62家,占总数的63%)。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15人,其中中医药人员632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44.66%。在全县村卫生站中,有乡村医生615人,开展有中医服务和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占乡村医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全县病床总数1110张,其中中医病床394张、占病床总数的35.5%,中医病床达每千人0.9张。全县中医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的50%以上,近三年来中医医疗业务收入年均递增23.5%。县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202_年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二甲”中医院零的突破。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我县着力推进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试点工作。202_年,我县完成了18所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并配备了5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今年,我县正努力

争取中央专项资金中医院建设项目,拟计划总投资1900万元(地方配套和自筹1300万元),该项目实施后,县中医院建筑面积将增加16000平方米、床位增至360张,中医服务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18个乡镇医院均设有中医科,能够开展针灸、火罐、推拿、小针刀、熏洗药浴、中医康复、中医药预防等多种特色服务项目;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诊断和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努力培育特色专科,中医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目前,长宁县中医院的妇产科已列入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其骨伤科、肛肠科、中医肝病科已建成为市级重点专科;针灸理疗科、心内科、治未病中心已列为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通过抓专科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_年我县中医院年门诊量达13.6万人次、县人民医院中医门诊量达3万余人次;全县18个乡镇中医门诊服务量达8万余人次;年住院1.5万人次,年人均门诊费用37元、较综合医院低12.3%,年人均住院费用2376.2元、较综合医院低14.2%。

(三)加强人才培养,中医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关键。我县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突出“名医”效应,在202_年开展了“长宁县名中医”(第二届)评选工作,以名医带动和促进中医药人才建设。二是开展师承教育工作,鼓励支持老中医带徒,选拔有悟性、爱学习、能吃苦、有一定工作经验医生做弟子,传承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县已有1位省名中医先后带徒3人,其中1人经考核合格已出师。全省第二批师带徒工作已完成,第三批师带徒工作现正在实施当中。三是推进农村卫生人员中医药专业学历教育工作,鼓励尚无正式学历的乡村医生及有意愿从事村

级医疗保健工作的人员参加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自202_年以来,全县共有256人参加了中医中专学历教育,通过学历教育培训,近100人已考取中医助师执业资格。四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知识培训。自202_年我县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以来,筛选出具有“简、便、验、廉”和“安全、实用”的26项推广项目,本着“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原则,利用县内培训基地共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才700多人次。同时,根据省上《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我县从基层选派中医专业技术骨干参加了省、市举办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学习班,为中医实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四是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工作。按照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温习中医四部经典著作的要求,我县制定了《长宁县“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实施方案》,在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开展专项教学辅导,并在202_年、202_年开展了两期辅导班。五是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我县将中医学知识列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必修内容,要求中医人员每年学习四大经典、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学的继续教育学分达到5分以上,否则视为未完成当年继续教育学习。

(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一是着力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县中医院按照“以人带科、以科带院、发展专科、科技兴院”的思路,大力实施“三名、三进”(名院、名科、名医和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学科建设方面,县中医院根据群众健康保健需求,按省级标准设立专病门诊,开展专科特色服务,全力塑造“名科”品牌形象,促进了全县中医医院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县人民医院着力推进中医药试点工作,将中医科设为医院一级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4个,设立中医病床30张,规范设立了中药饮片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煎药室等功能科室,常用中药饮片品种

达到450种以上。各乡镇卫生院大力推进中医科和标准化中药房建设,目前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针灸、理疗、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二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自实施新农合以来,我县就将适宜的中药和中医诊疗项目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制定了含有中药、中成药的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和中医诊疗项目的新农合基本诊疗项目目录;在政策上提高了新农合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标准,将报销标准较一般标准提高了10%。三是注重中医科研和中医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和创新。积极鼓励中医药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医学论文,开展中医技术创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中医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优先使用中医新技术、新项目。近3年来,我县共完成中医药课题研究4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获得县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创新治疗方法1项;引进、推广中医新技术19项。

(五)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已人工种植金银花、青蒿、板兰根、淮山、杜仲、黄柏等20余种中药材。202_年将完成1200亩金银花种植,同时形成“花下养殖、产品加工、观赏旅游”等全方位、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链条,预计实现综合产值1000万元以上。

二、我县中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因受到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因素的限制,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医药技术骨干力量薄弱。中医药从业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农村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实用型人才缺乏,分布不平衡。中医人才断层,一批五、六十年代的老医师基本到退休年龄,而新的人才尚未成长起来,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农村基层中医治疗手段相对单一。限于基础建设、设备投入、群众认知感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乡、村两级中医药服务还以中药方剂(饮片)治疗为主,中医适宜技术的普及和一些先进治疗方法的推广尚有待时日。

(三)中医药科学宣传普及不够深入。一部分群众对中医药缺乏认识甚至并不认可,导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误解、否定和排斥中医药的现象。

(四)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经济基础薄弱,对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中医宣传普及力度。组建优秀的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队伍,大力拓展宣传普及渠道,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及各种有效途径,大范围地、深入地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和科普文化需求。大力宣传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发展成果,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普遍认识与认同,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深入到机关、学校、企业、乡镇、村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科普讲座、中医健身方法演示、义诊、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人们从中感受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争取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抓好宣传平台的搭建,加强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重要宣传媒体的合作,创新中医药科普宣传方法。

(二)进一步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医务人员参加省、市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班、中医在职学历教育、师承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骨干力量,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为传承和发掘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建设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持续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对中医技术人员进行能力提升。持续推

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大力支持和奖励名老中医药人员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制定保障农村中医药人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制定为农村免费定向培养中医药人才方案和面向基层中医药人才招聘计划。力争将农村一技之长中医药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完善基层中医药人员资格准入、职称评聘和相关保障制度,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对在岗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掌握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技术,达到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非中医药类医技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开展面向农村、社区基层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中医服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加大对我县农村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的投入。加强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硬件建设,中医科中药房面积要达标,空间布局合理,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专用设备, 优化中医药诊疗环境。加强卫生院中医药优势特色建设,开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中医全科服务,强化专科、专病建设,设立中医康复治疗室,配备中医药人员,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把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作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切实抓好,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认真抓实,作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事抓出成效,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好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使广大群众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基本中医药服务。

第四篇:对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思考

对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思考

甘肃中医学院

宋敏

张晓刚

中医药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临床实践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问题。在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名师传承的培养方式确实造就了不少名家大师和一大批中医药普通人才,其显著性优点是个性化培养,传承性强。《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1991年开展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今已进行总结圆满完成了四批继承工作;202_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02_年甘肃省又启动了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试点工作。作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人,跟随宋贵杰教授学习了数年;今又作为第五批省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其中体会感想颇多,现就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浅谈几点认识。

一、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需解决好几个因素

近年来,国家在中医政策上、在中医教育模式上都进行了专门调整和一系列改革。传统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是不同时代中医师的培养模式,二者各自有优点与不足,在我国中医教育历史上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若将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必将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师承教育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模式,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师傅带徒弟,跟师学习是一项智力投资工程,需要解决好导师的遴选、继承人的选拔以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等几个因素。一是导师的遴选,导师应当是当地的名医、名师,即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思想的指导者;学习者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得到名师指导,对深刻领会和牢牢掌握中医独到的方法论,缩短实践领悟和探索解惑的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要选拔出一批学术经验深厚、德艺双馨的名中医担当指导教师,不能徒有虚名;要规定导师的“传、帮、带”职责,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青年医师,系统指导继承人进行医疗业务工作和教学科研基础方面的训练;结合自身从医经历,传授临床工作中的思维方式、诊疗经验、用药心得及学习方法,以博大胸怀做好“传道、授业、解惑”。二是继承人的选拔,师承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选择好徒弟,这是一个重要保证,没有好苗子再好的老师也没有用;从目前看,继承人多已经过正规院校教育培养、或已成为各级医院临床科室的骨干、甚至是科主任,平时业务繁忙,跟师时间难以保证?如何保证跟师诊疗实践学习,唯有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做到制度制约、自律自强,使师徒之间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师承关系,还有现代社会中同志之间的真挚友谊,更有医院管理及协议的制度约束,从而为师徒之间建立健康、有序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关系打下和谐相处的基础。三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师承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政府与卫生行业的重大智力投资工程,需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上高度重视,加强师承协议的考核力度与相关制度落实,因地制宜,各级领导要给予跟师人员时间和精力上的宽松政策,保证师承人员的经济待遇,实行在科研选题立项资助、进修培养、晋升职务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优先措施”,并利用媒体加强宣传力度,激发师徒的荣誉感、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

二、师承教育工作要做好相应准备

师承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继承者要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就要“不打无准备之仗”,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预先做好相应准备很重要。指导教师要制定完善的带教计划,如临床实践的具体安排、学术专题讲座的具体内容、阅读学习经典医籍与学术著作的范围、科研工作的开展等方面,都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对于继承者更要在跟师前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一是在思想上必须做好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因随师诊疗每半天时间病人多达30~50人次,从望、闻、问、切四诊诸项检查的实施,到病例书写记录及诊疗各项措施的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全心投入,若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学习是难以坚持下来的。二是要全面熟悉阅读导师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与临床经验集、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从中领会导师的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临床研究主攻方向及擅长诊治的病种。三是做好预习,依照老师的要求要精读经典著作、熟背常用方剂和中药,每次随诊前要温故而知新,应诊时跟上老师的诊疗思维和看病的节奏,力求和老师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如此师承学习既减少障碍,又提高学习兴趣,成效也好。

三、锤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纵览历代名中医的“成才史”,结合自己两次跟师学习的历程与在高校任教24年的教学实践工作,深深体会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是做好师承教育工作的关键。治学之道虽无捷径可走,却有方法可循;要有毅力,还要勤奋,勤而得法,勤中有巧,勤字当头;在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阅读,就是反复阅读,把书读熟。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古医籍和近现代中医著作堪称卷帙浩瀚,汗牛充栋。继承人要依据从事的学科,按照老师的要求,精选精读各类书籍,在系统学习中医教科书的基础上,务必熟读古今重要的中医典籍;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还要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了解医学源流与诊疗新进展;更要对老师发表的论文、著述以及其临证诊病的主治大法方药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总之,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阅读,逐步积累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多聆听,即注重老师的讲解。在随师诊疗工作中时刻聆听老师对疾病的讲述分析,此外也要多听所开展学术专题活动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诊疗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学术渊源,辨证纲要,遣方用药规律,适宜技术技巧等,这也是师承学习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发问,即勤学好问,交流沟通。学问者,学必问也,学而不问不称其为学问;《礼记》曾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期节目。”意思是说善于提问者,犹如攻克难题,先提容易的,后提难度大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提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了形象的说明。作为继承人,在诊疗业务上尚处于成长阶段,对常碰到难点需解决;或师承教育工作中遇到一些学习上的关键性问题需请教,经过老师指点和点拨,才能少走弯路,才能长知识、增才干。如开一张处方,要问一下这是什么方剂的加减,配伍特点是什么,遵循什么法则立方,如何病症结合加减化裁,用量用法有何要求,有何禁忌,切忌想当然或懵愣不解。学习者要常提出疑问,向老师请教,向自己发问,把问题尽量搞清楚。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是否会用;更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诊疗经验的精妙之处。总之,多问的过程也是沟通交流、分享知识的过程,这对增进师生关系、优化医患关系、促进同事关系是有益的补充,是值得提倡的优良学风。

多记录,也就是做好笔记,留存资料。跟师诊疗活动要将听到、看到、感悟到的内容,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记录的方式有即时记录与回忆记录两种,记忆的原则是能详则详,该略则略。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慢性病、罕见病、疑难病则要详细记录;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的最好途径,也利于从盘根错节的证情中探寻疾病的本质,确立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诊疗方案。良好的记录,不仅留存了跟师学习的资料,也利于撰写跟师心得体会,利于总结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利于科研课题的选定与申报。

多使用,即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临证经验积累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不断的提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学与用的结合。跟师期间,每位跟师者均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在独立诊疗时可将随师学习的诊疗经验、理法方药加以使用,在临床实践中领悟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在解决临床难题中锤炼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在疗效判定上检验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师承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临床,其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践,将教学寓于临床实践中;学习的成效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检验,是否得到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多思考,就是勤于思考,升华提高。思考是治学的重要方法,发挥独立思考的过程,即是消化吸收、自省感悟、总结提高的过程。《论语·为政》明确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师承学习,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若将上述读、听、问、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则可领悟出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而充分继承加以发扬光大。

师承教育工作要求继承人必须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因此,继承人要善于学习总结老师在临床的诊疗思维、辨证论治技巧、用药规律,善于领悟和总结老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锤炼师承学习的治学态度和优良学风,更重要的是学习“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责任心和爱心。

第五篇:中医药

泰安市岱岳区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药文化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营造良好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省中医药管理局将202_年确定为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年,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年系列活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2_‟51号)、《山东省卫生厅关于加强全省卫生文化建设的意见》(鲁卫党发„202_‟31号)、《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年活动实施意见》(鲁卫中综合字„202_‟3号)和泰安市中医药管理局《泰安市中医药文化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泰中医药发„202_‟3号),为确保我院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市、区中医药发展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准确地把握中医药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促进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泰山中医药文化品牌,让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识中医药、认可中医药、选择中医药,享受中医药事业改革带来的发展成果。

二、活动主题

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促进群众健康

三、活动时间

202_年3月~202_年2月

四、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实质和核心价值观;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发扬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思想作风过硬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专业队伍;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识中医药、认可中医药、选择中医药,提升对中医药的信心,积极营造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关注、群众满意的良好发展环境,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

五、活动内容

㈠全区中医药知识技能大赛

根据泰安市中医药管理局的时间安排,开展全区中医药知识技能大赛。中医药知识技能大赛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展示中医药技能、锻炼中医药队伍为比赛宗旨,提高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竞赛主要内容是中医药政策、中医药基本知识、针灸、推拿、中草药识别及中医药文化等。该项活动拟定在第二季度举办,通过竞赛选拔出优秀选手组成区代表队参加全市中医药技能大赛。

㈡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

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每年9月17日-25日为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宣传周,届时市、区将进行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等师资队伍培训活动,并开展中医药专题巡讲。各科室要按照省、市、区局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组织、协调、引导媒体等相关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讲座。要针对基层不同人群,面向基层开展以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基层中医师培训、展览展示、科普资料培训发放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开展送医送药、培训乡村医生等活动,我镇得不少于1个乡村。该活动由院中医药管理小组组织协调具体实施。

㈢ 感悟“大医精诚”演讲比赛

按照省.市.区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安排,积极开展感悟“大医精诚”演讲比赛,演讲比赛应契合党和国家重视文化宣传,以文化引领方向,以文化凝聚力量的思路。以大医精诚为主题,以选手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诠释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工作及大医精诚的内涵,展现中医人的风采,激发中医药工作者热爱中医药、献身中医药的热情。我院先组织预赛,于三季度参加全区比赛。

㈣名中医宣传活动

开展名中医药专家宣传活动是深入实施中医“三名”战略、推动和实现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及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需要,我院将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院优秀中医,宣传他们视患者如亲人的崇高医德,宣传他们精湛的医术和独到的学术思想,宣传他们继承创新、献身中医药的拳拳之心,宣传他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的见解、方法等。通过宣传,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医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名科、名院建设,进一步激发广大中医人员学技术、钻业务、爱岗敬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以中医药专家的影响力来引导更多群众认识中医药、相信中医药、选择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增强老百姓对中医药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在全镇掀起中医热潮。

(五)认真完成好市中医药局安排的其他活动。按照全市中医药文化宣传年活动要求,及时贯彻落实市中医药局安排的其他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六、活动要求

㈠提高认识,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要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局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深刻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实质,努力构建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活动结合起来,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中医药各项工作中。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要继承与创新并重,专业与科普并重,硬件与软件并重。既要制定一个中长期建设规划,也要从实际出发抓好当前的各项建设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指定专人负责,制定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㈡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为加强管理和督导,我院中医药管理小组成立以张科华院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总体部署、督促指导、考核评价等工作。指派专人负责活动的组织、筹备和实施,组织开展好我院的文化建设年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调动一切宣传力量,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组织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以多种形式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新局面。㈢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推动中医药文化不断发展。要认真总结、及时推广中医药文化建设年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果,并积极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我院每月10日前将工作简报报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将不定期组织座谈交流活动。

泰安市岱岳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药文 化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张科华 院长 副组长:江焕平副院长

孙善勇 副院长 成 员:焦圣坤 科主任 冯克力 科主任

薛华 科主任

宋海燕 科主任

刘光友 科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我院中医科,焦圣坤同志办公室主任。

有关中医药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