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读《张思德的故事》有感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0-1130677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7 21:56: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张思德的故事》有感

读《张思德的故事》有感

在国庆假期里我阅读了《张思德的故事》这本书,重温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主义精神。

张思德四川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并随部队长征到达延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张思德奉命到安塞县石峡峪任烧炭班班长,9月5日,因炭窑崩塌而牺牲。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题目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毛泽东在演讲中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虽然他只是一位普通战士,没有做出任何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却得到党的高度赞扬,成为亿万军民学习的楷模。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80后的我肃然起敬,久久回味。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真正的善与美,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

张思德不过是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代表,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赵一曼、江竹筠等等。他们有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有的心中装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胸怀人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的事业。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桦甸分公司送电检修班工人吕清森同志,扎根长白山区31年,在单调枯燥、危险寂寞的环境下,他每月步行200余公里穿越群山巡线,日积月累近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周。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了动人的篇章,他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国家电网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有力彰显了电力员工“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到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我们共产党员都不会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伟大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就像火炬一直在传递着,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做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一位普通员工的我,要学习他们忠诚为本、舍己为公的崇高精神,牢记宗旨、顾全大局,始终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忠诚为党,真诚为民,热爱企业,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司党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职业操守,坚定不移地把公司党组的部署和要求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积极践行“四个服务”宗旨,在服务企业和奉献社会中努力超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追求卓越;认真践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全力做好党的十八大供电保障工作,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为创建“两个一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清原在线网 清原在线 www.teniu.cc

第二篇:观张思德故事有感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垂不朽

——观张思德有感

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便组织过一次看电影的活动,那次放映的内容正是《张思德》,当时电影中张思德的形象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同雷锋同志的一样,他的舍己为公,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当时看来完全不亚于在战场上英勇抗战的战士。

如今时隔多年重温关于张思德的片段,仿佛又再次将我的情绪拉回到了当年。

张思德,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他很普通也很平凡,在那艰苦的日子里,他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献,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却用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承载了一切。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奉献注意精神。

“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用短暂质朴而不平凡的生命做出的生动诠释,正如毛泽东在他的追悼会上留下的著名讲话《为人民服务》里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的,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如张思德同志。多年过去,张思德精神像一面鲜明的旗帜,引导着无数人谱写着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历史。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使他不仅成为一位英雄,更成为一种精神——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过去,靠这些优良传统排除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今天,作为新时代下的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站在今天的角度,“为人民服务”这一句话愈加变得充实而责任重大。“为人民服务”不仅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必须奉行的“宗旨”,而且写入了宪法,成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我看来,“为人民服务”并不应成为领导者的一句口号,人民真正想看到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行动。所以,作为为人民服务者的主体仍将任重道远。

当然,为人民服务也不仅仅是领导者应有的作风,作为平凡大众的每一个我们,也应该将这种作风内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像张思德、雷锋、焦裕禄、任长霞等等这些老一辈党员同志们学习,将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精神落实的每一个平凡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会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也才会更快得到实现!

第三篇:观《张思德》有感

观《张思德》有感

有一个人,他最大的缺点也是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善言辞。这样的一个人,当然不像口吐莲花的人能升职发财,这样的一个人,当然不像善于表现的人惹人注目。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凡人,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革命赞歌。他就是张思德。

今天党课班组织本次观影活动,让我见到了银幕上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黑白的色调,粗糙的画质,传递出特殊年代动人的故事,温暖的正能量。一部好的电影固然应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优秀的演员,然而它的内涵和精神才是观影者的食粮。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他诠释着众人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曾思考过“为人民服务”的来源,当时仅仅知道与一位叫做“张思德”的战士有关,曾异想天开地以为那应该是个位高权重的长官。直到今天,看到了电影还原的真实,他是兢兢业业的警卫,是力大无比的开荒能手,是埋头工作的烧炭者,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三过草地的老红军,班长一当7年,一整编,又成了战士。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他认保育院不幸失语的孤儿做儿子,用心血催开朗朗童音。他为孩子洗衣服的那一幕,洗得比巧手的姑娘还仔细,他去看儿子的汇报演出时,满目的欣慰与自豪,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他也要给儿子保证糖球吃,让那个苦命的小孩感受到生命的“甜”,哪怕是一点一滴;他拜炊事班精简下来的老兵当父亲,让真诚抚慰一抹晚晴。他用心给老人做饭,体会老兵不愿退伍的心情,安慰他孤独的思绪。老人已说不出来话,但知道谁在指责他,谁又是真的关心他,他从张思德眼里看到不同于他人的真挚,所以才会激动地抱住了他。张思德的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关于张思德的语言表现。无论是正面的还是侧面的,我们都看到一个朴实正直的小伙子。毛主席跟他聊天,让他说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张思德硬是一个字都憋不出来,脸上只有羞赧的微笑。而当主席为了工作学习夜不能寐时,寡言的他竟然大着胆子对主席说,“您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爱睡觉。”疲惫的主席被他的心直口快逗笑了,这就是他,话不多,一旦开口,却让人再难忘记,句句在理上。“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不声不响中,那泓心泉明澈、灵动、深邃!

张思德不仅对待工作一心一意,对待身边人也尽心尽力。路边老奶奶家养的猪脱缰而逃,被他碰上了,于是他便奋力追逐,甚至渡过河水也要把它追回来。最后他抱着猪,浑身湿漉漉地上了岸,鞋也没了,但是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他的好朋友好老乡因为犯了错误被拉去惩处,他从开始的无法接受失声痛哭到后来去劝说老乡的未婚妻振作,最终打动了那个女子并使她原谅了未婚夫。他训斥不好好烧炭而吹口琴的小白,恨铁不成钢般的愤怒,却又宽容地原谅了他的这次叛逆不懂事,并给小白送去热的饭菜,与他沟通做思想工作,最终使小白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他为人处世不做作,不矫情,不浮夸,讲真情真意,也许他不知道

乐于助人的成语,却身体力行着这简单又复杂的四个字。

这部影片催人泪下的地方有好几处,其中,最感动我的是张思德临终前还在忘我工作的那个笑容。那是个暴雨的早晨,张思德作为班长起的很早,连小白也跟着他一起上了炭窑。张思德被淋得湿透,但是为了挖道排水,顾不得休息就开始工作。小白为了给他鼓劲,在一旁吹起了动听的口琴曲。张思德听得精神振奋,挖道热火朝天,脸上是汗水和满足的笑容。他时不时回头对小白说吹得好,却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听口琴了罢。暴雨倾盆地下,赶来帮忙的战友却只看到灾难性的一幕。如泥石流,山体滑坡一样,翻滚着泥水和石头的炭窑,轰然倒下。张思德倒在了他心心念念的炭窑,在他工作的地方牺牲了。就在这前一夜,他还试穿了他的新鞋,说起退伍以后要做个木匠。那样简单的梦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被命运谱写的注定无法实现了。

张思德只拥有29年的短暂人生,并度过了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粒砂,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张思德是朴实、善良、诚实、并胸怀大爱的人,是这样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中国传统的美德,集体主义者的使命感,儒家宅心仁厚的光芒,信徒的献身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应学习的品质。

历史沧桑,革命年代的热血和真情,在一部《张思德》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时光荏苒,今天也许不会再有一个牺牲在炭窑里的张思德,却有了千千万万和他一样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榜样的力量,永存爱党者的心中。

第四篇:观《张思德》有感

平凡的生命,精彩的一生

——观《张思德》有感

“为人民服务”,这是张思德同志刻在心上,印在灵魂的话语。老兵张思德身死在炭窑的那一刻,我不禁潸然泪下,他最终死在了他最爱的岗位上,在临死前那一刻,他做的事依然是为人民服务。朴实,纯真,勤劳,勇敢,善良,这些品质总是能触动人心底那个最柔软的地方。而这些品质,张思德都有。

毛主席曾评价张思德,“你这个同志嘛,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事不吭声,最大的优点也是做事不吭声”。听到这句话的我有些莫名的伤感。从小学习过那么多默默无闻的英雄,张思德同志却把这个角色诠释得更加深入人心。木讷寡言,老实憨厚,却是对任劳任怨的他最好的褒奖。

张思德是一个老战士,参加过长征,走过三地草地,同期入伍的士兵都已经做了首长,而他颠簸一生,最终却只是一个勤务兵。电影里有个同志对张思德说:“你一个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职务却是这样低。”话语中,有几分为他抱不平的意思。然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张思德憨厚一笑:“想一想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一起参加革命的同乡,现在还剩下多少,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要让受压迫的人民全都解放出来,个人利益与祖国命运相比,显得多么渺小。”

张思德同志是个孤儿,可他却有一个爹;张思德同志没有结婚,可他却有一个儿子。他让孤寡无依的老战士有了依靠,他让失语的孤儿有了家,他让临死的战斗英雄安然逝去,他让大娘不会伤心。张思德同志的善良淳朴言语无法表达,他做了那么多感人的小事,却成就了他这个大写的人。

他的儿子问他,为什么要烧炭,给谁烧炭,他说:“给天下千千万万觉得冷的人烧。”猛然一听,这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有些可笑,然而细想,却让人心酸得想流泪。他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一个真正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张思德诠释着最令人敬佩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也许只能以这样的话来告慰亡灵,但是,在一个伟大的灵魂面前,所有的修辞,所有的赞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张思德以他29岁的短暂人生做出了“为人民服务”五个鎏金大字的完美注解。每一个党员都应该把这五个字牢牢记在心里,时时展现在生活中。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

第五篇:思想汇报《张思德》有感

思想汇报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

——学习张思德同志优秀事迹有感

党校结业后,我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帮助服务周围的同学;主动学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鞭策和鼓舞我不断前进。这段时间脑海里总是回忆起小学课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由此,我主动在网络上学习观看了《张思德》。在10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几度落泪,“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

张思德同志见到战友落难不顾个人安危,一头趴进了沼泽地,他奋不顾身,胆大心细,又善于动脑筋;在长征途中,他争先“尝百草”,吃蘑菇中毒,昏迷中还把其他同志的安危放在首位,模糊中开口说道“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在担任通讯班长期间,千方百计送好信,遇到棘手的问题,沉着冷静,积极开动脑筋,不畏难不惧险;为了大家能吃饱,牺牲自己,做好事不留名,无私奉献;在炭窑烧炭,条件极其艰苦,任务量非常重,在大雨倾盆的情况下,他不让别的同志冒险,自己却挺身进入炭窑,意外袭来,现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后其先进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毛主席特地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向全党号召学习张思德同志的感人事迹,树为英雄楷模。在追悼会上,毛主席即兴作出了《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讲话,这篇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的。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

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多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真正的善与美,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

张思德不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从水深火热到翻身做主人,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到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我们共产党员都不会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伟大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在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学习与工作。

我觉得这部电影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去观赏,特别是我们这些在幸福中生活的大学生,能使我们了解到革命的艰难性,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负责任的说,类似于张思德这样的人如果活到现在的话,依然是革命的,先进的,不会被糖衣炮弹打倒的。一名普通的士兵。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一颗高尚的灵魂。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影片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张思德木讷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

影片《张思德》以全新的视角,刻画了张思德这个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兵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尽管影片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热闹的场面,那一切看似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带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在他牺牲后回想起来才能用“伟大”来形容他的一生。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种震撼力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诗歌。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谁又能说他不伟大呢!

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有人说把公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这是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为人民服务;还有人说,在本职之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并且坚持做下去,几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以上是我通过看这部电影所联想到、体会到的一些思想汇报。我会向张思德学习,尽自己所能为周围人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

读《张思德的故事》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