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小学古诗教学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10-1128188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6 11:49: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古诗教学

小学古诗教学“三部曲”

内容概要:

文章阐述了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应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对于作为中华语言文学精华的古诗,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多积累古诗。使学生真正走进古诗,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关键词:

诵读、情境、意境、兴趣、积累。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诵读古诗,感受韵律

古诗文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古诗,不是重在“阅”,而是重在“读”,这种“读”不是一般意义上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放开情感高声朗读的“读”。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的话,不但能体会它的语言的精美,还能感受到诗人表达的细腻的情感。例如反复吟咏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就会仿佛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更能体会出诗人的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我认为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带领他们去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之美。

二、创设情境,欣赏意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⑴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⑶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⑷ 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5)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感悟诗情

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及有关诗文的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继而解析诗的语言,涵咏的诗意,甚至完成教学目标都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我在教学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先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李清照写于1128年。但应该是源于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赵宋王朝的玉楼珠阁被毁,徽、钦二帝被掳,朝廷仓皇南逃。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某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爬下城墙逃跑了。叛乱平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从此开始对赵明诚冷淡疏远。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言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一方面是借古讽今,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另一方面,也是对丈夫的逃跑行为的谴责。通过让学生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感悟诗情就是水到渠成了。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激发兴趣,日积月累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都接触一下古诗。我们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一个“每日一诗”小活动,这个活动可用在3分钟预备铃后,每天让学生轮流背诵一首古诗,然后把自己背诵的古诗贴在教室前面“每日一诗”栏目下,我认为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不仅积累了很多古诗,而且还会对古诗慢慢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每学期必须举行一次全校型的古诗词朗诵会等等活动。

除了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外,教师在教古诗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诗文学习应该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只有这样,儿童古诗文教学,才会真正出现新的局面,使古诗——巨大文化遗产更加灿烂。

第二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古诗教育模式

古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神游万仞。学习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小语课本从一年级起就编选了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张俞的《蚕妇》,白居易的《草》(前四句)等。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绮丽的奇葩,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其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这就涉及到古诗教学这个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粗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那么,就要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教学设计中去。本文就古诗词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教学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于一体。因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更好的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要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方式,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古诗教学之前播放适应的音乐、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下节课教学情境,从而自然过渡到课上教学中。

(二)再现诗中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作者情感的抒发要通过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声音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客观形象。如《望庐山瀑布》写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通过观看视频: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视频、动听的音乐等等。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一节课中,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让学生对作家、作品风格也有了初步了解。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既富有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反复吟咏想象而得之。古诗的语言特别精练、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和哲理等方面去进行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造。下面就情感想象空间和形象想象空间两方面举例如下:

(一)感情上的想象。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却不能为语言所直抒尽传,而给读者留下感情上的想象空间。如《春望》首联和颌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看到国破家散的惨象,内心创伤不可言状,然而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花香鸟语本是怡悦神心、赏心悦目之物,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作者采用拟人之笔,反衬出内心痛苦之至,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描绘出来,有力地控诉了安史之乱的罪恶。

(二)形象上的想象。艺术具有引发想象的功能,古诗的形象美,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刻画不细,留待于师生共同去补充想象创造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在《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有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全诗仅二十字,只闻言语之声,而不见回答之人。这就为读者留有再造条件。教师要以此发掘教材的内涵,启发学生凭借简单的回答之词去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首先要想:问者何人,为何而问。根据生活的常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被访者是一位韬晦高蹈的隐者;来访者也必然是位德望日隆的高士。再看问话人有似从天外飞来,一问一答把读者的想象引向深处。“云深不知处”,仿佛把这位德高日隆的隐者隐去,而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高石巍峨,气势磅礴,森林葱郁,松柏挺拔的景象。象征了隐者高风亮节的神韵。这就把诗人的意境和形象融化到一起,变成一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卷。

三、要注重诗歌作文化

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收获。

古诗歌作文化的几种形态:

(一)扩写古诗。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化得到了实现。

(二)改写古诗。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原诗的结构布局。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

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改写时可以采用增加内容的方式对野草蓬勃茂盛的样子或者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等方面有所侧重的进行写作。也可以采用改变内容的方式换一种情境、场合歌颂草的生命力。

(三)缩写“自然作文”。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短小精悍,对仗工整,语言具有节奏感。流传广泛的诗歌中的很多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临安一个字,捻断数千茎”。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会有语言罗嗦重复的毛病。通过让学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一定时间的锤炼,可使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精简的意识,达到缩写的目的。

第三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每首古诗都有着自己的情境,诗人都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所以古诗教学是一种情境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的内容难于理解。那么教好这些古诗,对记忆力最活跃的小学生将会终身受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一定比重的古诗词,我们不得不思索,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什么,怎样教?

一、古诗教学,悟“道”为先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缘事而发。”我国古代诗歌继承了“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或抒写对国事民情的忧虑,或抒写报国无门的感慨,或抒写建功边关的豪情,或抒写退隐田园的乐趣,或写儿女情长,或写朋友情深„„无论什么内容,其思想性都是我们鉴赏的重点。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虽然反对一味对思想内容进行分析,但我们鉴赏古诗却不应该忽视思想内容,不应该忽视古诗思想内容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比如《锄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农民种粮的艰辛,让学生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并且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古诗教学,诵读为主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古诗教学更离不开反复诵读。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非常重视朗读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诗优美的意境,流畅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学生的体悟才会深刻。需要指出的是,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最好多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觉。节奏、重音、抑扬顿挫的声调,学生一听范读自然明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背熟每一首古诗,直到能正确默写。

三、古诗教学,品情是关键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古诗词的灵魂。学生要从古诗词中吸取营养,必须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发挥古诗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必须涵咏诗词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和热爱古诗词的兴趣,必须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要使学生“领情”,教师应该掌握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1、从作者描绘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创设的意境,进而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统一体,承载和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抓住作者在诗词中为我们描绘的意象,往往能体味出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滁州西涧》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幽草、山涧、黄鹂、深树、渡口、孤舟这些意象,创设出一个幽寂凄清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孤独的感情和无人理解的痛苦。

2、让学生知晓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方法

古诗词虽然可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议论抒情,但常见的抒情方法不外乎两种: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把自己的感觉和感情抒写出来,像李白的《赠汪伦》最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直接写出他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是古诗词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绘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缘情写景、移情于景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融情于景,抒写了对秋景的热爱之情。

3、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夸张、想象、虚实相生、点面结合等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虽然没有必要把这些名词术语教给学生,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所感知。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教师可对诗歌中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适当点拨:作者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虚写满园的春色,表达出对万紫千红的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古诗教学,“想”不可少

联想和想象,不但是古诗词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必不可少的方法。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想”。体味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表达的思想感情,岂能少得了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需要学生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展开想象以体味壮阔的意境;“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李白目送友人远去的情景,以领会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古诗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为主,以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辅之。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入非非”,给学生插上想象和创新的翅膀。

五、古诗教学,“说”是追求

学习了一首古诗,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悟。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恰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准确表述出学习古诗后自己的感受、见解,正是彰显学生个性的好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兴趣、夯实语文基本功的好时候。对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要求他们口头仿写,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还能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一箭数雕,何乐而不为?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潜心钻研、不断总结、认真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第四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模版)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应城市实验小学

李 志 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一、古诗的特点

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读李白的《望天门山》,我们仿佛能看见雄伟的天门山拔地而起,江水湍急汹涌,不停地撞击着两岸崖石,斜阳下一片孤帆悄然驶来……一幅壮阔优美的风景山水画跃然而出。吟杜甫的绝句,我们几乎能嗅到春日里阵阵花草的芳香,瞧见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的燕子和在沙滩上睡觉的鸳鸯。诗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加上令人心旷神怡的颜色和味道,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优美图画。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极俱美感。

二、学习古诗的意义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

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再者,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 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哪些形式可以激发和调动学习古诗的兴趣呢,从而引领小学生有效的学习故事呢?实践证明,下面的策略是可行的。

一、领会大意,初探诗境

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去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

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为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做这样的读前介绍:诗人孟郊的医生十分凄苦。他自幼丧失了父亲,是妈妈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为了生活,他多次辞别母亲,远赴京城,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可惜他多次考试落第,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他在50 岁那年才当上今天江苏省的一个小官。这首诗就是孟郊上任后,准备接母亲到自己府上安享晚年时写的。

(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萦绕在诗人孟郊脑海中的一幅画。每次他要远行,妈妈总是坐在油灯下,为他缝制一幅。请大家反复吟诵这首诗的前四句,让我们走进这位老妈妈的心灵深处——明天,儿子就要远行,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想想:此时,这位妈妈在想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学生在教师的简介中,边观看课件,边伴着音乐朗读古诗。

二、理解词句,体会诗意

要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诗句。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 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1)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如:《春夜喜雨》的教学。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杜甫的这首诗显然属于“有我之境”。题中的喜字,正是对王国维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一“夜”字,点出雨来的时间,多么善解人意,在万籁俱寂时到来,丝毫不影响白天的游玩、工作;一“喜”字,则诗中表达的感情“呼之欲出”。“春夜喜雨”,学生在读诗题时就可以直接触摸诗人的内心,感悟诗人的情感。况且诗中一“好”字,与诗题中的“喜”字遥遥相对,不就更能让学生品味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之妙处吗?我在上这一课时,直接出示题目,并告知学生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几句。然后以“喜”字为切入点,抓“好”字来理解诗句:诗人喜从何来?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种情景:温暖的春天终于来了,柔和的春雨在静夜里悄悄地洒落。这春雨,会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了春雨的“好“。仁厚再加以引导和渲染,于是学生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一个活生生的诗人形象站在了面前,他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喜悦,并且也被这种喜悦所感染。

(2)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3)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

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4)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声情并茂,如临其境

古人好讲含蓄之美,往往移情于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的优势,通过画面、音响渲染、语言描述、声画联璧等手段来为再现古诗意境。

语言描述。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为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同样可做这样介绍:诗人孟郊的医生十分凄苦。他自幼丧失了父亲,是妈妈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为了生活,他多次辞别母亲,远赴京城,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可惜他多次考试落第,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他在50 岁那年才当上今天江苏省的一个小官。这首诗就是孟郊上任后,准备接母亲到自己府上安享晚年时写的。(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萦绕在诗人孟郊脑海中的一幅画。每次他要远行,妈妈总是坐在油灯下,为他缝制一幅。请大家反复吟诵这首诗的前四句,让我们走进这位老妈妈的心灵深处——明天,儿子就要远行,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想想:此时,这位妈妈在想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 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学生开始朗诵古诗。

插图入手。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 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 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四、反复吟诵,品味诗情

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古诗教学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讲读,老

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不求甚解,欣然会意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启发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虽然小学古诗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浅出,注意一个“度”,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小学生无法理解得这么深奥,毕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里至少蕴含着这样的信息: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

古诗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意在提高文化底蕴,属于品味和鉴赏的高等级工作,是远离功利之外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的目标单一而有趣,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本身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的综合美。这样的话,在学生进行古诗文学习时,就大可“不求甚解”了。先让学生读了背了再说,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其中的意思自然也就会明白个三分。同学们在背这些古诗时,还是读一年级,对它的含义还不甚解。随着年级的升高,阅历的丰富,他们对某些诗句有了顿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就自然运用起来了。

六、化整为零,日积月累

另一点是古诗文的学习,“课堂”观念一定要淡薄。不一定要用整堂课的时间来学习古诗文。每堂语文课铃声一响,领读的人便往讲台上一站,带领大家一起背背古诗、韵语。孩子们不断重复,直到朗朗上口。孩子们伴随着优美的节奏边读边愉快地进入下堂课的学习。对这种分散学习的方法,孩子们很是喜欢。每日几分钟,每日背几句,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古诗。

小学古诗是一笔财富,为师者如果好好利用,精心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自身也可从中获得乐趣与享受。

第五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浅谈古诗教学

——初步古诗教学侧重点

宽城第二小学 张晓莹

中国的古诗和中国的国画一样,是独立于世界的文化瑰宝。它有着国画的意境,有着与众不同的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仅如此,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性,无论对于听者,还是读者,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正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又有着无限的魅力,我们要让学生甚至每个人都学习它,喜爱它。那么,古诗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结合这几年古诗教学,我总结出下面几点经验:

一、声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师的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老师要读得具有音乐性,学生也要读好,再加上画面的形象,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画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三、情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认为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每一首诗都蕴含着真挚的情感或深刻的哲理,当学生读到动情处,就会勾起以往的经验,这样他就能体会到诗中之情,能体会世间之情。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首先写,月亮已落山,霜雾满天的深秋之夜,传来几声乌鸦归巢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深夜人静的气氛。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后两句写江面上传来寒山寺沉闷的钟声,声声入耳,一方面烘托出夜深人静,另一方面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音乐美、图画美为胜的古诗,让学生听悦耳之声,看入神之画,感世之真情,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真实的美,陶冶他们的情操。上述古诗只是沧海一粟,但注重古诗声、画、情的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为学习难度更大的、思想更深刻的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古诗教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