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经》心得体会
中外经典文化导修课程汇报 行政102班
张陪陪
学号:10122235 这个学期的中外经典文化导修课程,我们学习了两门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经典,即《般若波罗密心经》,简称《心经》。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它们有了一个全面、全新的认识。下面就一学期的学习过程、学习心得、体会做一个小小的汇报。
学习过程
课程伊始,江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关于心经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自己对学习心经的一些体会,让我们对它们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紧接着老师让我们每人准备一份关于心经和金刚经的资料,包括注释,以及关于心经和金刚经的故事,以便于我们上课时教学用。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同学们学习心经、金刚经的兴趣、积极性,老师想出各种办法。比如:鼓励同学们在课堂上讲述与学习心经和金刚经对我们的益处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形式,使我们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容的学习,更将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加深了我们对心经和金刚经的理解。老师还提出了“吟唱经典”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许多老师借鉴的。在当今的社会中,流行音乐的盛行使得我们更多的追逐偶像,而忽略了经典音乐的博大精深。这一模式也很快的被我们接受,为了更好的学习经典,我们宿舍成员以团队的形式表演了一首经典歌曲《礼运大同篇》,并加入了肢体动作。这样的教课模式使我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我还记得我们一个宿舍的人一块聚集起来,练习歌曲,排练动作,加强整齐度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快乐。
学习所得
一、《心经》
《心经》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观音菩萨在高智能状态对万物的认识,并向舍利子讲述这个认识;第二部分则先后用菩萨和佛为例,依次讲解按照这个认识可以达到的精神境界。
佛教修行的目的可以用一个“度”字高度概括,“度”就是由此岸到彼岸,或者说由痛苦的此岸到达喜悦的彼岸,而实现“度”的目的需要“般若”智慧,认清世界万物的本相,或者说是本质。
在世界许多宗教都有涉及的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世界万物的本质是什么?在佛教看来,就是“五蕴皆空”,即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为虚无。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就是“存在即虚无,虚无即存在”,万物皆虚无,痛苦自然就没有了。
二、《金刚经》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金刚”,金中最坚硬的刚,坚固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或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而能摧毁一切,且不被万物所破坏。如帝释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法器,称为金刚杵,它不会被任何物所摧破损坏,还能摧破一切物。
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体会
《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必要。一个人常常行衰运,必定心神恍惚,心经可以摄住一个人的心神,转而行好运。心经是正极灵能的经文,可以将不吉阴邪的东西驱除。学习“般若心经”可以使人行运,甚至致富。最直接地,是能令你“心中富有”。无论你家财千万,还是贫无立锥,都必须追求心中富有,一个人心中富有,才真正拥有快乐。在佛教的角度而言,一个人能拥有心中富有,也就是“佛”了。
心经的宇宙观,能令你通过学习,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我便是宇宙的智慧,万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内,世界的财宝皆在我的口袋之中,自己去不去拿来用,决于自己而已。因为自己追求心中富有,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因此,有没有钱并不是最最重要的事。心中富有就是一切了。
一个人开始修炼心经后,会有一种胸襟开阔的思想。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一个人能容忍容物,才可以做大事业。这种容人观,乃来自心经的修持。学习心经使得我们拥有一种博爱的精神,我们的世界观自然而然发生大的改变。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要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法二执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本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金刚经》又告诉我们,菩萨发心度生要建立在无我之上。从有我与无我的区别,也说明了凡夫与菩萨的不同。凡人有我,处处为我着想,即使发心利他也不亡我相,总是带着功利色彩。正因为有我,利他时首先就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不能无限、无私地利他。所以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的从心经和金刚经中学到些什么,领略其内在的智慧与内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满!
第二篇:麻将心经
麻将心经
中国乃礼仪之邦,历史文化灿烂而悠久,且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足以令世界叹为观止,犹如权谋、兵法、政治、饮食和文艺等,即便是小小的一门手艺,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无数天才穷其一生,不断钻研拓展,而后才能成家成祖,是为博士,是为宗师。几千年不断发展,每个领域都达到了无数新的巅峰,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到达空前的饱和状态,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参与农业生产,以致产生了许多富余的人口,如此势必会产生相应的娱乐,以增加新的消费点,促使产生许多新的行业,形成新的产业链,以缓解社会积累的各种压力,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以促使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共同进步。是故,“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圣人犹如是说,所谓上行下效,一时间产生许多除了围棋意外的诸多误了方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象棋和麻将,此二者自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成为不可或缺的国粹,必然源远流长。
据《颜氏家训〃杂艺》记载,此等国粹乃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为了禁止船员赌博而发明的一种娱乐方式,而其中一位麻姓将军尤为擅长,因此成为“麻大将军牌”或“麻将军牌”,简称“麻将”。从此,麻将因其规则简单,便于家居娱乐,向来为人所津津乐道,并风行海内外,且历久常新。麻将赌博,老百姓是非常赞同的,但若是要禁止麻将娱乐,却是不可能的,因其已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可见在民间有其不可动摇之显著地位。
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于一体的麻将,除却麻将赌博一事,还是有许多优点:
一、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娱乐性强;
二、娱乐消遣,可以消磨时光,特别是寂寞难耐,与其大家都无所事事,不如一起娱乐,是孟夫子“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的具体体现,也是孔圣人赞成博弈的初衷;
三、可以加强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关系融洽;
四、既可练人心志,也可察人品性,因为事关利益,最能凸显人之本性与应变能力。
麻将家喻户晓,涉及社会各个阶层,既然不可能脱离社会活动而遗世独立的作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那就必须学会麻将,会但可以打——“非不为也,不得已哉”,切不可沉迷,更切忌赌博(所谓博彩,也必须在自己的能力之内)。正因如此,搜罗总结此道名家高手心得,特录于此,以便诸位教学相长:
一、玩麻将的前提(四不玩)
1、无激情不玩(志在必赢、融入牌局)
2、无精神不玩(精力充沛、头脑清醒)
3、无闲暇不玩(顾全大局、聚精会神)
4、无道德不玩(禁止作弊、公平合理)
二、玩麻将制胜准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一个中心
急赢、快赢、必须赢的激情和信念
2、两个基本点(1)兴点打好
麻将其实非常非常的精细,因此要融入牌局、感受牌手、遵循牌理,否则一张牌能打成背点。
(2)背点调整好
承认打牌的兴背点,背点时,要斗兴家、制快家,求变求活,把握节奏,千方百计调整好。
三、麻将素养及制胜手段集锦
小赌怡情,大赌伤身,而不输的法门在于不赌。人皆有赌性,不能自胜者切不可沾染,其如罂粟易上瘾而难断根。赌敬若兵凶,不得已而为之。既然为之,必要有必胜之心。上桌之前,则必须要做好输的打算,此所谓“输得起”,如此才不致于关心则乱,以致于打牌不理性。务必确保首先不输,而后求其他。打牌切忌顾情面打情章,懊悔不远,只为牌局甚为小气,一把和牌再想和牌就难,甚至是一背到底,难有起色。
打牌首重心态(心理素质)——冷静而理性,不做意气之争,而后是技术,其次是运气。所谓运气,不可全在于天,综观历来牌局,或有人定胜天之说法。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有着股坚韧之性,差牌亦可慢慢打转——转机只在一瞬之间,稍纵即逝。时机把握,全在稳健的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
打牌之时不可喜怒形于色,听章之后,不可有身形气色之变化。若是牌好,要打稳打快,争取在手顺的时候多和牌;若是牌不好,要尽量打慢打好,争取不要因为心态不好以致于打错牌——此时可以适当变章:若是牌追尾,那就停一步,所谓牌回头必有因;若是牌烂,就弃和一把,所谓差牌尾变牌头。若是桌上出现“三归一”,尽量碰断其牌,不让其摸牌,若是其坐在下家,纵使碰牌听和也不可碰。
赢钱自然欢喜,但输钱切不可输品。输多很时,需放开手脚一搏,打出气势,如此三番两次,仍不见好转,则输已成定势,无力回天之时(对手太红,或者自身太黑),需作退一步打算,输少当赢。打牌博弈在于娱乐身心,不可臵气伤和气——赢钱时,当急流勇退,保住胜利果实;输钱时,当壮士断腕,防止丧失理性的孤注一掷。否则,徒增事后懊恼。
再者,通过分析每个人打出来的牌,对牌局要有清晰把握,每个人在做什么牌型,需要什么牌,何时已听牌,该如何防止其和牌,或者避免出铳。打牌切忌贪图大牌,尽一切可能将牌靠拢,扩大口子,尽早听牌(平胡多了也比大牌赢得多,大牌一般来说很难做成,和牌几率过小不上算)——一般来说,少吃多摸不放炮,牌差适时要捣乱。
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倡更高更好的精神生活,必须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对待,加强基本技能与心理素质的锻炼,并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希望诸位努力加强学习,争取更深入地把握文件精神,科学地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为构建文明、和谐、富裕的社会和高品质而健康的生活而不断努力。
沈
默
二〇一二年八月五日
第三篇:面试心经
1.准备好纸和笔,第一次拷问自己:
我有哪些优点和优势?
我有哪些背景和经历?
可以发动朋友同事家人一起来想,所有可能想到的,一一写在纸上。
2.总结完毕,再度拷问自己:
在这些优点和优势中,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在这些背景和经历中,我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3.结合上述两轮的答案,第三次拷问自己:
我对(目标院校)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有什么利用价值?
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想明白后再开始行文。
二.行文中
行文中始终牢牢记住一个原则:时刻考虑面试官的需要。--------我为什么要录取你,而不是其他的人!?
自我介绍行文中,只有一条主线:我有一个理想,我缺乏一个平台。我用过去的经历和能力证明我有资格挤身于光华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条主线一定是非常清晰和可行的,中间缺的只是“给我一个平台”这个环节。自我介绍的唯一任务就是要告诉面试官:你今天为什么一定要接收我!我们不是张君,你不接收我,老子一枪崩了你。我们要做的是打动面试官。达到一个“你不接收我,你会后悔,会是你(北大)的遗憾,你看着办吧”的效果。
写自我介绍的过程中,权衡行文主线中的两个方面:目标院校(北大)要录取我,是我需要得到来目标院校(北大)来深造?还是我也值得他们(北大)选择我?很多学员在面试过程中,都是急切的表达自己急需读MBA深造。事实上,没有哪个参加考试不是急切需要深造的。我们在陈述理由的时候,需要展示的是个性化的东西。你在陈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职业目标时,牢记:所有的理想与目标都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促使你选择MBA。
而介绍的重点是应该放在“我值得目标院校(北大)选择我”。
你的过去经历是否与面试官选择你有关,什么优秀共产党员,学习马列主义先进分子……与面试要选择你无关的辉煌经历,毫不犹豫的X掉!所有的辉煌经历与风光故事中,只有既能证明你有资格进北大,也能证明你有潜质实现你的职业理想的 才放在自我介绍中去。一定要狠心的删去没必要的辉煌与风光。而进行你自我介绍中的经历与故事,都要和你的目标-----证明你有资格进入北大-----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行文中,要懂得如何变劣势为优势,比如有的学员因为自己的中专背景可能觉得难以启齿,但是如果能够做换位思考,我是中专生都这个厉害,你北大给我一个机会,我还能不龙行天下?所以这样的时刻一定要发挥自己强烈的自我意志,去影响面试官,让他感受到你无穷的潜力,而不是盯住你的weak教育背景。
行文中几个关键点:
1. 自信是整个自我介绍的基调。-----自己如果对自己没信心,很难想象如何让别人对自己有信心。但自信不是狂妄。把握好度!
2. 一定要用英文思维,第一次就用英文写作!-----人有一种天生的惰性和犯贱。要读MBA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关键是怎么克服。很多学员希望别人为自己写好介绍,自己背背就行,这样惰性不可能不在面试过程表现出来。所有人也都知道惰性的流露无疑会让自己走向面试的死胡同,但是还是要让惰性控制自己。这就是犯贱。
3. 行文中不要浪费一个字!------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很忙,不要让你的垃圾信息浪费我们的时间。再怎么漂亮恢弘的用词,只要能删,一定要毫不犹豫。
4. 不要试图说一个字的不真实之言!-----在面试官面前,你就是幼儿园的小孩,你有几斤几两,自己掂量一下。任何不实之言,他们都能一眼看出。
5. 不要有一丝的犹豫不绝与模棱两可。-----这点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是个基本的素质,不必多说。
6. 展示个性!-----这是个个性化年代。不要跟我说你读了 6年中学4年大学,毕业3年升为科长,5年做了处长。谁都可以做到。
三.行文后:
1.至少做三次以上修改----好的文章永远都是改出来的!三次是最低底线!
2.自我介绍要反复模拟练习,并找不同背景的人提出修改意见,在陈述时,不能让人感觉在背稿纸,而应该是与朋友交流,语气中肯又不失激情。
3.要给面试官一碗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做到胸有成竹,灵活应变。
参考例句:
1.In reply to your advertisement in today's newspaper,I respectfully offer my services for the situation.拜读今日XX报上贵公司的广告,本人特此备函应征该职位。
2.Replying to your advertisement into-day's issue of the(newspaper),I wish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in your esteemed firm.拜读贵公司在今日(报纸)上广告,特此备函应征贵公司该职位。
3.With reference to your advertisement in(newspaper)of May 2for a clerk,I offer myself for the post.从五月二日XX报上广告栏得知贵公司招聘一位职员,我愿应招。
4.I wish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advertised in the enclosed clipping from the(newspaper)of November 12.谨随函附上十一月十二日XX报贵公司招聘广告,我愿应招此职位。
5.In answer to your advertisement into-day's newspaper for a secretary,I wish to tender my services.阁下在今日XX报上刊登招聘秘书广告,本人获悉,特此应招。
6.Learning from XX that you are looking for a sales manager,I should like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从XX处得悉,贵公司正在招聘一名业务经理,我愿应招此职。
7.Your advertisement for a telephone operator in the newspaper of March 8has interested me,I feel I can fill that position.贵公司三月八日在XX报上刊登招聘电话接线员广告,本人拜读后极感兴趣,相信能担任此职。
二、自我介绍
写信人应述明自己的年龄或出生年月、教育背景,尤其与应征职位有关的训练或教育科目、工作经验或特殊技能。如无实际经验,略述在学类似经验亦可。参考例句:
1.For the past three years,I have been in the office of the XX Trading Co.,where I have been an accountant.本人曾经在XX贸易公司服务三年,担任会计工作。
2.I am twenty years of age,and have been employed for the last two years by the XX Co.,in the general clerical work of the office.我今年20岁,曾在XX公司服务两年,担任一般文员工作。
3.I am twenty years of age,and am anxious to settle down to office work.本人20岁,希望能找到一个公司,以便安定下来。
4.Since my graduation from the school two years ago,I have been employed in XX Hotel as a cashier.两年前离校后,在XX酒店担任出纳员。
三、本人能力
这部分非常重要,因为这体现你究竟能为公司做什么,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功率。但是也要注意一定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参考例句:
1.I am able to take dictation in English and translate it rapidly into Chinese.我会英文的口授笔记,同时能立即将其翻译成中文。
2.I have received an English education,and have a slight knowledge of Spanish.I took a Spanish course in college.本人接受英文教育,同时略通西班牙文。大学时,我修了西班牙文。
3.I have been at the City Commercial College,where I have acquired a
knowledge of English,mathematics and elementary business practice.本人曾在城市商专学英文、数学以及初级商业实务。
4.I have just left school,but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本人虽刚离开校门,但英文很好。
5.At school I won a scholarship and the first prize in a speech contest.求学中,我曾获奖学金及演讲比赛一等奖。
6.I am a graduate of Hong Kong University,and have in addition an
M.A.degree from UCLA.本人毕业于香港大学,并在加州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7.Since leaving school,I have attended Typewriting and Shorthand classes,and have now attained a speed of fifty and ninety words respectively.离开学校后,我参加打字与速记班,而今已达到打字50字,速记90字的速度。
四、结尾
希望并请求未来的雇主允以面谈的机会,因此信中要表明可以面谈的时间。成功的求职信决不是虎头蛇尾的,结尾一定要引起重视。参考例句:
1.I should be glad to have a personal in-terview and can furnish references if desired.如获面试,则感幸甚。如需保证人,本人也可提出。
2.I request an interview,and assure you that if appointed,I will do my best to give you satisfaction.恳请惠予面试之荣。如蒙录用,本人必竭尽所能,为贵公司服务,以符厚望。
3.If you desire an interview,I shall be most happy to call in person,on any day and at any time you may appoint.如贵公司有意面试,本人一定遵照所指定的时日,前往拜访。
4.Should you think favorably of my application,I would like to have an interview.如对本人之应征优先考虑,恳请惠予面试之机会。
5.I hope that you will be kind enough to consider my application favorably.恳请惠予考虑本人之申请为盼。
6.Should this application meet with your favorable consideration,I will do my utmost to justify the confidence you may repose in me.对此申请,贵公司如惠予考虑,本人将尽最大的忠诚与努力,为贵公司效劳。
7.Should you entertain my application favorably,I would spare no trouble to acquit my-self to your satisfaction.假如应征获得青睐而进入贵公司服务,本人必以排除万难之决心,为贵公司工作,以符厚望。
8.I wish to assure you that,if successful,I would endeavor to give you every satisfaction.如蒙不弃,惠予录用,本人将尽力服务,使诸事满意。
五、附件
这部分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有详细的简历或用人单位需要的材料附在求职信中时,需要注明。参考例句:
1.You will find enclosed an outline of my education and business training and copies of two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有关本人的学历、工作经验等项的概要,谨同函呈上两件推荐函。
2.Enclosed please find a resume and a photo.随函寄上简历表及相片各一份。
3.A copy of my transcript is enclosed.附寄成绩单一份。
4.Enclosed you will find a letter of re-
commendation from my former teacher of Eng-lish.随函附上我英文老师的推荐函。
参考范文:
April 6,202_
P.O.Box 3
XX University
Beijing,China 100000
Dear Sir /Madame,Your advertisement for a Network Maintenance Engineer in the April 10Student Daily interested me because the position that you de-scribed sounds exactly like the kind of job I am seeking.According to the advertisement,your position requires a good university degree,Bachelor or above in Computer Science or equivalent field and proficient in Windows NT 4.0and Linux System.I feel that I am competen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I will be graduating from XX University this year with a MSC.My studies have included courses in computer control and management and I designed a control simulation system developed with Microsoft Visual and SQL Server.During my education,I have grasped the principles of my major subject area and gained practical skills.Not only have I passed CET - 6,but more
importantly I can communicate fluently in English.My ability to write and speak English is a good standard.I would welcome an opportunity to attend you for an interview.Enclosed is my resume and if there is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require,please contact me.Yours faithfully,
第四篇: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
我非佛教徒,我亦不信仰佛教,我完全在以哲学的角度去读佛教的经典。
这人世间,有一部最短的经典。这部经典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就是佛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常则称为《心经》。
二百六十个字是太少了。和这人间积存起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字相比,二百六十个字能写下一些什么呢?我们又怎么能设想仅仅用二百六十个字,就能完成一部经典呢?
然而事情又确乎是这样。佛门就用这不足一页的文字,为我们讲说了天上人间的秘密。用我们惯常的话语来说,就把世界观、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都依次地写在了这部经典里。这样就不能不说,这便是人世间的一个奇迹。
我们曾经感到过一种欠缺,就是我们听说过各种各样的一家之言,却不曾聆听过佛陀的经验。这就有些不够谨慎了,要是这之中刚好含藏着什么秘密的话,我们寻寻觅觅,人生又如白驹过隙,不就错过了这样慈悲的知见?
那末现在,在我们陆陆续续地听说了一些佛法之后,如果我们至少也该读完一部佛经的话,或许就可以看一看这部最短的经典。
这题名里的“般若”和“波罗蜜多”的意思,就是智慧和去彼岸。
我们对彼岸当然有许多怀疑。我们固然深味这人生的辛苦和悲凉,到若要寻找彼岸,又让人疑心只是一种幻想。我们已经看到了,像鸟儿被关在笼子里一样,我们其实也是被囚禁在世界和身心的樊笼里的;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本身,就决定着我们有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等等,又哪里能找到一种办法,来度尽我们的一切苦厄呢?
我们找不到这种办法,是因为我们一直都不知道世界和生命的秘密。然而佛陀在经过千辛万苦的寻觅之后,却解开了这些秘密,于是才慈悲地对我们说,这种根本的办法其实是有的。
而这种办法的精髓,也即是佛法的心要,便收在了这部经典里。
所以经文的一开头便这样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就可以看作经文的第一段,是一句总论,即以观自在菩萨为例,来作一个缘起。
菩萨就是觉悟了的人,是不是呢?我们没有觉悟,所以我们不知道彼岸的景象;这位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就到达了智慧的彼岸,所以就能在这种智慧的状态之中观自在,照见种种我们所不知道的情景。
原来我们也不明白,如果有彼岸的话,这彼岸会在哪里。后来听说过一些佛法之后,我们也就有些明白了,这彼岸并不在天涯海角,而正是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念头,也就像一面染上了各种颜色的镜子,是什么都映照不清楚的,这就是在此岸;而菩萨放下了心里的念头之后,就好比镜子被擦试干净了,心里所固有的智慧便立即显现出来,也就是在彼岸了。智慧是什么?智慧当然就是能量和信息。这时候菩萨所显现出来的般若智慧,就是能照见世界和生命的真相的。
这真相又是什么呢?真相就是五蕴皆空。也就是说,在这种照见之下,菩萨便从最精微的角度看破了这个世界,发现构成世界和生命的五种物质形态,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物质表现,本来都是“空”的。这一切的本质既然都是“空”的,当然也就有办法摆脱一切苦厄。因为我们的一切苦厄,不都是对“有”而言的?好比要先有一朵花,然后才会有花开花落和风吹雨打;又要先有一副身躯和一颗识心,然后才会有生老病死和处心积虑;如果我们能把身心都还原为这种空灵的状态的话,又还会有什么苦厄呢?
“空”自然不是空无所有。空无所有是我们的一种错觉,一种误会。天空里漂浮着一朵白云,大海上卷起来一团浪花,跟着这云朵和浪花又都消失了,但哪里又是空无所有呢?在这个物质的宇宙世界里,就连满天的繁星也是靠引力而悬浮着的,又哪里能找到一种空无所有的状态呢?
所以经文在用一句话说完这个绪论之后,接着便要从世界的根柢说起,首先要把世界的真相为我们作一个说明。
和所有佛经的记载一样,佛陀讲经的时候,都有特定的对象。《心经》的听讲者,就是一个叫舍利弗的弟子。这些真相虽然是对舍利弗讲述的,便也是为全体众生讲述的。
经文的绪论用了二十五个字。那末到了第二段,讲述佛陀的世界观,则有二十六个字。
包括呼叫弟子的名字在内,这二十六个字便是这样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就是色空说了,这样的话语就是我们曾经听说过的。或许是因为有一个空字吧,在原来,我们便把它当作了佛法的虚无和消极的凭据。
然而色又怎么不是空的呢?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形有象的物质,我们把这些物质不断地分割下去,先是分子和原子,后来是电子和基本粒子,愈往后走就愈是无形无象了,不就仿佛是“空”的?
我们原来是误会了,佛法说到“空”的时候,说的也就是那种构成世界的最原初的物质。我们不是至今也没有找到这种物质?而佛陀却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发现了这种物质。这种物质太精微了,看不见也摸不着,就像空的一样;然而它又真实地存在着,并非是空无所有的;所以在另外的一些时候,佛门就把它称为真如或如来,也称为实性、实际或实体。色的世界既然是由这种“空”的实体聚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在说到世界的时候,又该说它是色呢,还是空的呢?说色说空便都不确切,当然就只能说色空并不相异。
这就并非虚无,也不是消极了,若不如此,便难免是偏执的。
那末这是说“色”,说一切有形有象的物质,包括山河大地,楼房车辆,还有我们的这副身躯,在根柢上都是“空”的。
然而“空’在聚合为这个世界的时候,又是不是只表现为“色”这样一种物质形式呢?当然又不是。其实这“色”的层次,佛法说它是一种“质碍”,不过是一种表面而粗糙的层次。经文接着就给我们指出来,在“色”的后面,就还有“受、想、行、识”。它们同样都是“空”生出来的,不仅同样是物质和物质现象,而且是更为深入和精微的物质形式。
这儿的“受”和“想”就无须多说了,和“色’的现象相比,我们的感觉和意识诚然就更为隐密。至于“行”和“识”呢,则不能望文生义,不能误会为行为和意识。“行”是什么?“行”是对“想”的进一步剖析,佛法说“行”是迁流,就说它比“想”更加精细。“识”是什么?“识”又是对“行”的进一步的探索,佛法说“识”是藏识,就说它比“行”更为隐蔽。不妨用比喻来说的话,我们不是已经知道了,在物质的后面,就还有分子、原子、电子和基本粒子?那末参照地排列起来,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排列,也便是“色、受、想、行、识”。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经文在这里给我们描绘出来的,就既是世界的模式,同时也是生命的体系。这样便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生命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缩影,天人也本来合一。
你以为怎样呢?这不就是一个平常而巨大的秘密?长久以来,当我们说到世界的时候,就总是把我们自己当做主体,而把世界视为客体,好像我们是生活在世界之外,物质的世界并不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感觉和意识等等也不是物质的。所以我们在寻找世界的根柢的时候,就有些像一个背着孩子找孩子的女人一样,只顾着在身旁的世界里张望,却忽略了那种最原初最精微的物质,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现在经佛法一提醒,事情就变得完整而清晰,这儿的“色、受、想、行、识”,便覆盖了世界和我们自己。这就使我们恍悟到了,不仅“色”的世界是物质的,还有我们自己的“受、想、行、识”,也同样是物质的。若问“识”之后又是些什么呢?“识”之后诚然就是“空”了。所以我们只消回过头来打量一下自己的生命,沿着色受想行识这样的层次逐渐深入下去,也就能得知世界的秘密。
这是不是就有一些玄虚?其实也不,不过是我们没有这样地试验过而已。佛法是讲信、解、行、证的,如果我们能依照佛法的指引,认真地试验一下,那末或多或少的,也就能体验到这种秘密。
确实,我们活着,如果只停留在“色”和“受”的层次上,其粗疏就可想而知,其遗憾也不言而喻。即便是来到“想”的层次上,这“想”便再大也有限,反过来也会限定我们自己,使我们成为一个狭小而固执的小我。但如果我们不以为自己之所“想”就天经地义,也不总是在“色”和“受”里去寻求满足和刺激,而是换一条路径走一走,比方说安安稳稳地坐下来,设法把眼耳鼻舌都关闭起来,然后往自己的生命深处查看一下,又会怎样呢?这样一来,在我们确实地安静下来以后,即进入了佛法所说的禅定状态以后,不仅“色”和“受”的侵扰会消隐下去,就连我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便也是可以消解和轻减的。等到这样的功夫纯熟之后,我们也就能进入“行”和“识”的境地。
“行”和“识”的境界自然就更加深远和宽阔,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比喻。让我们先把“想”比作一篇文章好了,一个人的思想确实也就像一篇文章,是一个被限定了的整体,所以是疆界分明的,不能彼此进入的。这时候“行”是什么呢?“行”是迁流,是一种能流动的东西,便好比是文章之中的句子,同样的一个句子也就可以进入到好些不同的文章里去。至于“识”呢,在这种情况下,便自然是更加自由的单字了,所有的句子和文章便都是由它组成的。这一切也就犹如说,你如果是一团板结的物质的话,就是非常之不自由的;但如果你不是物体而是分子呢,就会自由得多了;更不用说你还是电子和基本粒子,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又还有什么东西能阻挡你,你又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去呢?
这一切诚然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似乎不可思议的一切,却正是佛法所发现的秘密。当年释迦牟尼王子在菩提树下证道之后,他的心灵就最终摆脱了色受想行识的重负,便和宇宙万物全息相应,便看见了三世十方的所有景象,得知了宇宙万物的一切根柢。而观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便同样验证了这一秘密,照见了“色”和“受、想、行、识”都是“空”的。而这种“空”,自然也就是万物的本质,世界的依据。
这样地说下来,诚然就要说到生命的规律,所以经文也就进入了第三段,用八十二个字写成了下面的文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不用说,这儿的“诸法空相”,说的也就是世界和生命的本相,本来的面目或本来的模样。
事物诚然有自己的本相,比方说五光十色的万花筒吧,一旦拆开来之后,不是就只有几粒细碎的玻璃?还有雪花,或者云霞,虽说是变化万千,但追寻到终极的地方,还原为本来的面目,也不过是氢原子和氧原子而已。那末“诸法”呢?即是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物质现象,其真相又是怎样的呢?在经过了上一个段落的开示之后,我们应该意识到,色受想行识诸法的本相也就同样是“空”的。并且其空灵的程度,就绝非原子电子之类的存在可以比拟;本来都无法描述了,如果勉强地描述一下的话,这种空灵的本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和不增不减的。
什么东西会这样玄秘,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和不增不减呢?我们又能在哪儿找到这种东西呢?其实一经说破,我们就不难猛省,你只要能回过头来,审视一下你的意识就行。你不是有喜怒哀乐,还有受想行识?这样的现象不就很玄秘?而先贤这时候就启发我们说,那末在你的喜怒哀乐和受想行识还没有发动之前,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个东西 ?一者是所指,一者则是能指,你就想想看吧,那个可以用来化作喜怒哀乐和受想行识的东西,那又该是一种怎样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始终载负着的灵智,就是佛法所说的真如实体。这便是世界和生命的本来面目,无比精微,无比空灵,虽然是“空相”,却又是真实不虚地存在着的。
仍然用比喻来说的话,我们就姑且把这种空相比喻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无形无象,也无踪无影。然而什么时候,这原子一聚合起来,不就成了汽,成了云朵和水,最后还会凝结为冰?世界和生命的情形也一样,终极的地方是一片妙明,后来便结成了暗色,有了色受想行识。这就是无中生有了,我们的生命就是其中的一种能量体系,是色受想行识的一种集成。有了世界和生命这个“有”之后,又才有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身香味触法,乃至于生老病死和苦集灭道等等,所有这一切,便不过是能量的聚集、控制和耗散,是彼此的交流、转化和合成。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只有空灵的本相才永恒不变,而一切的“有”,便都像泡影一样,是随缘生灭的,不能常住的。
所以经文在这里就用了一连串的“无”,来说明诸法和万有的本性。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只看见“有”,不知道“无”,便会执着于“有”,即是执着于自己的得失和见解,执着于各种各样的本来就留不住的东西,若依佛法看来,也就是痴迷,就是“无明”。而这种痴迷或“无明”的状态,自然也就是一种“有”的物质状态,便会始终控制和牵引着我们,使我们永远在“有”的境况里轮回,包括只是在佛学和道法里纠缠,而不能达到“无智亦无得”的境界,回归于终极和永恒的存在。
那末反过来,如果我们清楚了世界和生命的这种真相以后,事情又会怎样呢?应该说很显然,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找到了事物的终极的依据。我们原来不知道这种根本的秘密,没有这样的终极的依据,所以我们在讨论着这生命和人生的时候,便只能是瞎子摸象似的,一切都只能是自圆其说和自由认取,于是才众声喧哗,纵有所得和所见,也只是一些浅显的体验和相对的道理,经不住再问一下为什么,到底是不了义。现在当然就不同了,依照这种根本的秘密,对于我们今生今世的生命来说,也就能引导出一种终极的含义。
所以紧接着,经文也就有了第四段和第五段,即分别以菩萨和诸佛的人生选择为例,来为我们说明生命和人生所能有的终极的意义。
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的菩萨们,是怎样来度过自己的一生的呢?
上面一段的最后一句得到了一个结束语,“无智亦无得”,就是说要解放我们的心识和不计较我们的所得;这就显得不同于常理,不免让人生疑;又不要有见解,又不能追求利益,这人生还有什么呢?这时候经文便对我们解释说,并非是什么都没有,菩萨们就是因为解除了这些束缚,才解放和超越了自己,然后才得到一个完整的天地。
“以无所得故”,经文接着便这样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儿便有三个衔接着的缘故,一是无所得故,二是般若波罗蜜多故,三是无挂碍故。我们如果要了解其中的道理,就不妨从反面的情形,来体悟一下这种缘故。
一个人设若不是“无所得”,而是要不断地有所得,那又怎么样呢?应该说很清楚,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情形。这所得便始终有限,同时又永无止境。这样一来,生活就总是在别处,幸福也总是在你不在的地方,你便永远要在这样那样的所得之中游泳,到死也不会有岸,不会有片刻的安宁。而你的种种所得,又注定是留不住的,是非成败都转头空,到头来都难免风流云散,如梦幻泡影。即便再轮回一次,也还是依然故我,也只能照样的忙个不停。如果一切只能是这样地重复的话,你作为万物之灵长,这灵长之处又何在呢?不就值得人深省?
我们不必畏惧这个“无所得”。比方说你的一双手吧,如果你得到了一点什么东西,便始终紧紧地把它捏在手里,再也不肯放下,害怕这样一来就会无所得,你的这双手又还会有什么用呢?又怎么能像你所希望的那样,去拥抱整个的世界呢?手如此,心灵当然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心灵被这样那样的所得填塞得满满的,就像天空里始终布满着云絮,智慧的蓝天又怎么能够显现出来呢?所以菩萨们就不执着于自己之所得,才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心灵的蓝天。照见了蓝天之后,便明白原来在心灵漂浮着的种种见解和念头,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云絮,从此便不再被这些云絮所迷惑,能够心无挂碍。
我们的迷误就在于心有挂碍,一颗心始终被层出不穷的云絮遮盖着,这云絮就成了我们的自我,想不到放开,不愿意放开,乃至没法放开。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虽说只有一个,但在不同的人们来说,就注定要用自己的这一团云絮一般的心识去看待世界,然后便固执己见,给人生加上种种的目的,给世界蒙上种种的色彩。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这自然是境由心造;至于杯弓蛇影呢?风声鹤唳呢?也就是颠倒梦想和心怀恐惧了。所以我们也清楚,正常的人们与精神病患者之间,就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随着日子的越来越繁复,诱惑和刺激也越来越深重,我们的心也就越来越浮躁。其浮躁的程度,便好比闷热而黑暗的锅子似的。这时候除了依法修行的菩萨们而外,谁又能解脱自在,远离颠倒梦想,而最终达到涅盘的境地呢?
涅盘的意思就是圆寂。完全可以说,这圆寂二字,也就概括了佛法的秘密。想想看吧,不就只有圆满的又才是寂静的、寂静的又才是圆满的?菩萨们从无 所得开始,不断解放和超越自己,到后来便心无挂碍,心灵所固有的智慧便显现出来,即是恢复了生命的本相,回归了生命的本体,这便是圆寂。到了这样的时候,菩萨们便能够不离万物,不住万物,与世界全息相应,完成了天人合一。所以最高果位的菩萨,也就是等觉菩萨和妙觉菩萨,就与三世诸佛无异,其觉受的境界便和三世诸佛是一样的。
这种终极的境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经文的第五段便说: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菩萨们,便安住在这样的正觉里。在摆脱了生死的轮回和一切苦厄之后,才是不生不灭的,解脱自在的。
话到这里似乎就说完了。余下来的最后一段,六十五个字,便要为这一切作一个结论。而这时候,在我们跟着经文一路地走过来,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这结论也就是十分清楚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诚然就是一种真言,一种最真实、最有力的言语。
现在把前面说过的一切总括起来,这一部经典的心要也就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真言: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让我们都到彼岸去吧,快快的得到觉悟。
也许你很难相信这一切?
又也许你相信了,又还是愿意留在颠倒梦想里,认为这样才更美丽,即便坠入地狱也在所不惜?
这当然都由你。佛法说命自我立,世界并不是神明创造的,也没有神明在支配着你,你的命运全在你自己的手里。(这当然与我伊斯兰教信仰的教义背道而驰。)
但是又也许,你确实看到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你能认可的意义,那又如之何呢?那末这时候,在你上下求索又仍然归途茫茫的时候,便还有这样的一条路经留在这里。
这便是诸佛菩萨和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们验证过的一个秘密。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而我们如果要接近佛法的话,诚然就要以经典的开示为依据。依佛说则是佛法,不依佛说则不是佛法。道理也好,法门也好,便全在这里。
弃诸佛于不顾,只留法理,参悟禅,从哲理上可以学习一下。
第五篇:《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传入我国有多个译本,其中以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最有影响力.
记得那是十二年前.听说佛门里面有个宝贝叫开悟.不仅能开智慧又能解脱烦劳.在初次亲近佛教经典时.拜读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读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一直到菩提娑诃.对这断文字迷惑不解,不知句意,不知其理,不知其意.读完后感到像云里雾里的吃不透。是被很多佛教专用文字系缚经义所在。这些佛教里专业术语在社会上极少听闻.对这本开智慧的《心经》 生起半信半疑思维。从而放弃会解《心经》的机会与机缘。
我是一家木雕佛像工厂的销售主管。因业务需要,常要与全国各地的寺院与和尚打交道.而主管寺庙建筑的决定权,大都在寺院当家或是大和尚手里比较多。在这种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经常会听到法师们读诵《心经》.也经常听到以音乐方式读诵或歌唱《心经》。《心经》文字比较少.语句通顺.寺院流通最广的是玄奘法师汉译本,共260字。在与寺院结触长达十多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对经文中的句子也慢慢地熟悉起来。慢慢地也会背诵了.在日积月累与《心经》结触过程中,对《心经》产生了神秘感.好奇这部佛教经典在佛教圈里:流通上最广.读诵最多.就连寺院免费流通的地方基本都有这部经.很多佛教活动中都要读诵.(除此以外还有金刚经).因此想要了解心经的兴趣又一波上来了。这次学习兴趣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开悟,开智慧.解脱心里迷惑.彻底打开《心经》这层神秘的面沙.感受下开悟,开智慧是什么样的生活嗞味.感觉那个开悟开智慧一定很好的心境.因为与很多大德高僧们谈塑造佛像生意时.在很多时候我完全搞不清楚这些法师是用什么样的思维在与我谈生意.而这些高僧大德们看上去很欢喜,很洒脱的一副样子.为了能更好的把生意做好,更好的生活.我一定要通过《心经》开悟.
刚开始我是在网络上找《心经》视频。最常见的是:净空法师,慧律法师,元音老人,这些法师大德所注解。刚开始看视频感觉很开心!因为带着找开悟的目的.心情自然不错.但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时候.又被佛教中的术语所引导至陌生的文字相里面所累。我学习有个习惯,视频里法师们在注解经文里字义时,我搞不懂的。我在接着往下看:就觉提有点累。没搞清楚直接挑过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似的。心里堵得慌.所以我是常常暂停视频去查百度。查佛学大词典.有时候把一句名词搞明白,一整句连起来的意思在心里又透不过,有的一段句子搞点明白了,却和已知的思维不契合.在《心经》 里面的内容与自已在社会上所学到的知识不相应时。就没办法让思维去契合心经中的义理.整个心经拜读下来后.会纠结.纠结于自已经历过的人生现实经验与佛教圈所流传《心经》里可以开悟得大智慧产迷惑。不知道是自已没悟性,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内容太难.越是搞不懂就越想去搞懂.这可能是与我的生活经历与工作经验有关.
在反复探求,思维.查百度,查相关信息.还是没办法吃透《心经》 到底想传达给读诵者什么信息.想想我这人不至于那么愚蠢.在与社会上的朋友们打交道.与大和尚交流过程中,感觉自已的思维与理解能力不至于这么差.越想越迷惑.越是迷惑越想去想.这可能与我做事情的经历有关联.(个人格言:只要去用心,铁棒磨成针).
在几次解读《心经》 的历程中让我一次次对自已灰心.超出自已想象.为此:我特意打电话请示几位业务往来过的法师与大和尚,沟通了我在拜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疑惑。法师们开导的大多数是推荐的都是一些高僧传和其它的佛教经典.有的法师说先看《大乘百法明门论》《虚云和尚开示集》《六祖法宝坛经》《金刚经》等。有的直接讲佛学词典上的解释.还有的法师说法需恭敬心去求.电话不适合问这些.在与这几位法师的电话沟通的过程中.其中有一位法师开示的方法:讲的很对机,很入心.法师先问我为什么去拜读《心经》.我说明心意.法师开始把《心经》里搞不懂的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白话的方式,一一解说,有的语句白话我都不知道法师心印,法师就以讲故事的方式说给我听。(后来才明白这位法师是云门宗派,讲故事是运用的是禅法).让我即学习又能听故事。让我对这位法师结下了善与信的缘份。其中有一部分经文里比较难懂的句子,法师开导!;让我以平常心去拜读经典.放下(开悟)的心思。先看看释成观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注解.释印顺法师注解的《金刚经》注解.随佛尊者的《十二因缘法》视频注解。《六祖法宝坛经》.把这四部看完后再去拜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果再有什么地方看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再来交流.
佛法大海,信者能入。正是在这位善知识的引导下。我下始下工夫拜读这四部经典.其中随佛尊者的《十二因缘法》视频解说的我最感性趣.受用颇多.随佛尊者开示的《十二因缘法》也是这四部当中最难的部份.收获最多.实用性最普遍(遍一切法).因为里面所讲的白话,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要经历的案例.一讲心就开窍.我看了不少于五次以上.有些白话讲的很直接.当时就是理不清.要在重复看的过程中才体会到.每次看都有斩新的收获.不过(因缘法缘生法)确实有点难.在根,境为缘的当下生识会有无明我搞了好久.最后还是请教善知识才体会其理.
前后花了近三年时间拜读这四部经典.在没有完全吃透这四部经典前提下.我耐不住又去看《心经》。这次果然与至前所拜读的心情与状态大不一样。基础与信心都比以前足了,看起来也没有以前那么累。第二是平常心去拜读。耐心也增上了.开始时被《心经》 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些文字给挡住了。幸好我至前拜读过《十二因缘法》。这些内容是《十二因缘法》见我的部分又讲到.我很耐心地,一段一段查看.一段一段思维。直到自已认为在心里能透过了。才进行下一段理法.现在回想.如果没有拜读过《十二因缘法》.想要搞懂《心经》内容.机会渺茫.因为(禅法与理法不合).好比没学数学加法就学乘法.如空中楼台.不接地.这次花了一整个晚的时间.看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很是欢喜.
然后我打了个单盘,在那先净心再思索《心经》内容。经文的这些语句都是再讲五蕴身心的内容.只要把文字上的理法搞清楚了.再进入禅法就不难了.在用心思索.分析,总结.忽然一下子开窍.(开窍不是开悟).原来心经是讲的五蕴身心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就是《十二因缘法》.感觉自已是把《心经》大义搞明一点点。只是一点点而已。前后大约二年多。在这二年多的时间里,我时常看经典至半夜甚至天亮(我在晚上心能净得下来).看完后也不会觉得累。反而觉得很轻松,有些欢喜,同时也有些失落。在心里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清幽的心境.
当下回想当初为什么对《心经》看不下去,看的那么很累,我总结三点心得与各位善知识分享。
第1):没有挑伏(五盖)中的昏沉与睡眠这二盖.这是学习当中最大的障碍.如果没办法集中精神学习,就会在学术上断链子.虽学也学不完整.不完整的知识再去思维时就不能连贯通达.
第2):学习信心不坚固.信心不坚固遇到一点难就易半途而费.
第3):没有佛学基础.基础没打好就直接看《心经》不接地气.七菩提支第3个是择法菩提支.我当初看《心经》看到云里雾里的就是没有择法菩提支(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没有择法菩提支是因为没有念菩提支(没有正确的思维).没有念菩提支是因为《十二因缘法》.不知《因缘法》那么(道次递)出错.(道次递)出错怎么修也修不起来.
如果不从《十二因缘法》里所讲的五蕴的集法与灭法入手.那么八正道也只是个名词而已.不明《因缘法》就不知缘生法.不知诸法因缘生.怎可破常见与我见的妄见.所以佛陀与舍利弗一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舍利弗尊者就开悟,我没有舍利弗尊者上面分享中的三点根基。对(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名词不会。句义不知.缺少信,解,行,证的基础。特别不知四圣谛中的集法,灭法不知.不见缘生法根本不知无常与无我真谛.所以佛陀与舍利弗讲了《心经》后舍利弗就开悟。而这些我是在《十二因缘法》当中开过窍.《因缘法,缘生法》是学习佛陀教法,见法得法眼前期过程中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是学习佛陀教法最正统的禅法.(这原始佛陀教导当中不争的事实).《十二因缘法》里面的内容是很精彩的.1.讲的是凡夫的生死过程,2.禅观都所见到的身心的缘起.3.识就是当前,迷惑,欲求,妄见与身心系着的缘起.这个离贪段爱的灭苦正道.是通往了生死的解脱彼岸.感恩世尊教导:(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些可能只有在《十二因缘法缘生法》里才能吃透.《十二因缘法》把世间三种人分析的非常的实际化.感恩随佛尊者开示.分享世尊真实教导!惭愧顶礼!
学佛陀教法(道次递)为最要.如果不是从(因缘法缘生法)这里切进去.您所看到的无常,无我,无我所,捏磐寂灭.这些也只是乌鸦学舌.不知其然,怎用其理.当遇根境识的缘也无法提起自觉.只能无情的被入生死之流.必须先得正法眼.(十二因缘法)是证得正法眼的关键正知正见.好比(无常):要想了解无常第一步要了解《因缘法》,第二步了解诸法因缘生.第三步才能明白缘生法无常.第一步说的是:观察真实.第二步是建立诸法因缘生的正见.第三步是破除远离妄见.只有看到真实.才能建立正见,方可破除妄见.这样才是正统禅法.见法得法眼.所以学佛陀教法(道次弟)为最要.如果没有正知正见(道次弟)为导.一门深入会变成一门陷入.因为理法与禅法不合.怎么修也修不起来.庆幸的是我在这方面只陷入了三年.提出这点是希望我们佛子在学习佛陀真实教法前,一定要搞清楚(道次弟),这点必须要明白.推荐:随佛尊者开示的:(中道禅法)(一乘菩提道次第)(十二因缘法略说)这三部.
学佛法能有善知识或法师的引导是最好.我也只是个半桶水.还在这里写心得.可见还在晃动著.亲近善知识恭谨与礼节为首要.随喜布施为次.惭愧居士合十!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愿所有佛子:未成佛道。先接众生缘.感恩三宝恩德.
希望我与《心经》 的一断因缘.能让各位善知识在初学佛陀真实教法中有点帮助。
顶礼三宝
合十善知识
惭愧居士 写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