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小学书法作品点评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20-105945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03 12:07: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书法作品点评

县进修学校举办全县小学 书法教师培训班学员结业作品点评

(孔繁良 冯强)

6月26日上午,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全县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学员结业作品点评活动,教育局的部分领导以及72名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学员和42名县教育书法家协会会员参加了本次活动。《中国书法报》活动策划部主任、中国书协会员张日安教授对每位学员的汇报作品进行了仔细认真地点评和指导。

本次全县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承办组织,分软笔、硬笔两部分,各培训六期,受训教师864人次,培训效果显著,学员们一致反映受益匪浅。另据悉,下半年进修学校将组织全县初中书法教师培训班。

第二篇:书法作品推荐

张首罡,1952年生,甘肃灵台县人,从一九九七年以来,有上百幅作品

和艺术简历,刊登在国家级大型书画刊物之中,并被电视台和知名报刊作了报道,简历被载入《世界名人录》和《世界人物辞海》,在甘肃中医学院,202_年5月,兰大、交大、政法学院、西北师大联合举办的书画摄影展,本人作品得到省美协主席的好评,并将作品在四校巡展,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第三篇:浅谈书法作品审美的步骤李鑫华点评

浅谈书法作品审美的步骤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卫艺研究中心李鑫华 书法艺术教育家李鑫华评委点评推荐书法作品之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面对一件书法作品,如何进行审美,如何进行评价,是有其可遵循的规律,或可用的方式方法的。

下面我就从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幅作品审美与评品的过程,做一简单的说明与分析,从中得出审美评判的依据或标准,以便各位书法爱好者作为借鉴。

最先,对作品做一大致的评价:王闻杰同学的书法作品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学习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风格的创作,从整幅作品的大章法而言,亦即整体观感,效果不错;就单字小章法而言,在值得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有些不足或欠缺,尚待进一步提高。

第一,关于大章法的成功之处。

首先,从其大章法的创作效果而言,其成功之处有三。其一,最为突出的作法之一,是选用了红色洒金团花图案作背景的纸张进行创作。利用有图案之背景为格界,进行创作,相当于打好界格进行创作,因而可以使得每个字的摆放位置较为准确,结果均匀合度,整饬可观。作为学生而言,能写出如此位置摆放合度的效果,实属不易。在选用创作材料方面,先胜一筹。

其次,还是就大章法而言,因选用材料——纸的设色与图案,尤其是印刷得较为清晰整齐的图案,不仅决定了书写的位置的整齐一致,而且图案的背景作用,也对于所书之字的小章法,即间架结构的优劣,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遮掩或干扰作用,从而让观众可以忽略掉一些对所书写的每个字的精挑细刻式的评品,或者说让观众“被”忽略掉一些原本应当有的评价标准,“被”原谅创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就是利用了图案的干扰,降低了观众的挑剔的精细程度。这是在选材料创作方面,再胜一筹之处。

其三,还是其在大章法方面的优胜之处,还在于正文部分与落款小字及印章部分,均属于位置合适,大小合度。属于近乎专业水平的创作作品。

先说落款位置的高低,合于古人的下款一般要在正文的第三个字偏下的位置,本作品合乎规矩,而不像社会上有些号称书法家者的作品,无规无距,随处乱题款,还自鸣得意,全然没有基本的传承教育和起码的书法审美标准。

再就是落款用字字径的大小,字距之间的远近,也都属于得体之范畴。而不像有些社会上所谓的“书法家”的“作品”,为了突出和张扬其本人,主张用多大笔写正文,最好就用多大笔落款。我们说,落款用笔要看创作作品的形制和尺幅,因类制宜。如果说创作手卷式的作品,无可非议,但要是写大篇幅的,对联,甚至鸿篇巨制的条幅类的作品,落

款用字,必须要尽量小一些,以突出主题正文部分。而不是为了彰显书写者个人的名号,而毫无节制,任其无拘无束,不讲究规矩。虽然说“不知这不为过”,但是,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作为少儿学生,以前可能不知道,以前的做法不为过。但是,我们周围有的人如果号称是“书法家”者流的话,那就必须要懂得规矩,他不懂规矩,你就不必跟他学习。要学会择善而从。这也是作为少年儿童书法爱好者,从现在起就应当逐渐学习和养成的书法或书道的规矩。

再说说款识中的印章。两枚印章,一阴一阳,较为匹配。姓名章“王聞傑印”为阳文章,下面配了一枚阴文章“好学为福”,从阴阳相对使用而言,颇为讲究;从印章之钤印于白宣纸上,再剪裱于对联之上的作法,艺术讲究之列。此外,两枚印章之刻治,也很讲究。当然,印章也许为他人所治,倒也无妨。如为书写者本人所治,则更为可嘉。

总而言之,此件书法参赛作品,就其佳妙之处而论,如上所述。接下来,简单谈谈该作品的美中不足之处。

第二,关于在小章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一,上联中的“為”字头部略显上抬,导致整字不协调。“路”字的“足”旁,与“各”旁相交之处,造成了拥堵,使整字的结构出现了疏密不均的弊病。

其二,上联中的“勤”字,作者用了帖写的别字。照理说,今天人的书法艺术创作,应当尽量使用规范的汉字写法。

而不宜用古人曾使用的不规范的写法。如果严格来说,在一些全国性的大型书法展赛中,多数情况下,如果中出现了这种字样,会在初选中就被淘汰出局的。此处的“勤”字无端地少了两笔,就字的造型难度来说,降低了许多。在楷体中,“勤”字属于左右不均衡,右边降头齐字底的结构类型,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处理得很好,这也是书写楷体字时容易让人犯怵的一个字。故此参加比赛类的创作中,我们不是很赞成这种用法和写法。

其三,前面说到的两枚印章之用的可赞可嘉之处,之余,对于两枚印章之间的间距略远,提出建议,后一枚印章如果能朝上挪一挪,则更佳。

其四,落款中的“闻”字,失之于“門”框过于松散,虽靠“耳”部牵连在一起,但整字仍失之于宽松,全不见欧体狭长如美女束腰的妩媚之态。

总上所述,基本上将我们对这件书法作品的审美与品评过程,做了一下说明,就如何看一件作品,如何从整体到细微,作了一次演示。

最后,就学习欧体书法而言,如欲学其态,得其神,了解更多的学习和临摹的方法和应当注意要领,建议参阅笔者所著“中国书法艺术教与学指导读本临析历代碑帖丛书”之《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该书已于202_年由金盾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有对欧体书法的解析要领,更有笔者通篇的临

写示范,书末还附有所临碑帖的缩印字样,以方便读者对照比较之用。

第四篇:单田芳书法作品

单田芳书法作品欣赏

单田芳,男,祖籍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1934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评书大师。系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评书四大名家之一。从艺半个世纪以来,共录制、播出100余部15000余集评书作品,整理编着17套28种传统评书,开评书走向市场之先河。

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56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任评书演员;1995年创办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从艺50年来,已表演录制完成了111部共1.5万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其作品涉及题材广泛,既有传统题材,亦有现代题材。《隋唐演义》是单田芳先生走进广播电台的开山之作,在全国影响甚大,重播数十次收听率依然不减,几近家喻户晓。

第五篇: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欣赏

漫话精致绝伦的书法艺术一字行天下【书法园地】朱 毅 江 行 楷张 鸿 宾 书 法 作 品石文生书法作品欣赏漫话精致绝伦的书法艺术

苏轼《洞庭春色赋》“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

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独响,并且能够千古绝唱,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成为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书法艺术言简意赅的笔墨线条背后,蕴涵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不绝于缕的文化。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

中国书法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现代考古发现,距今约5000至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在文字创始的契刻阶段,先民们在刻下远古的图画文字时,就不仅仅注重文字的记事功能,还有意识地作出修饰,强调文字的美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书法艺术的历史与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步。

在接下来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宗法社会,书法艺术也伴随着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的发展。到唐初,书体的形成臻于成熟和稳定,中唐以后,中国书法从书体的变化演进发展到了一个注重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书法艺术自觉时期。书法艺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它又不同于其他的纯艺术,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以文字为载体,大多数时候具有艺术之外的实用目的。因此对后人而言,书法艺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层的历史、文化价值。事实上,书法艺术一直以来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因此,书法艺术的历史,即从一个角度折射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学习书法艺术,必然也会相应地了解到其背后更广阔的中华文明史背景。

例如,欣赏甲骨文,除了审美的愉悦,还能透过文字了解殷商时代人们的活动;欣赏作为大篆代表作的青铜铭文,可以了解周代部族之间的征战、受封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欣赏宋代以降的文人书法,可以感受艺术家诉诸笔端的才情逸致。苏轼《寒食帖》书法艺术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中国文化精神。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主张“贵中尚和”。在儒家看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孔子强调了重和去同思想,要求君子一方面以“和为贵”,一方面又要把握和坚持“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

书法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整齐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即所谓“和而不同”。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所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精辟的论述正是儒家“贵和尚中”的思想的在书法艺术中的具体表达,也是每一位书家穷其毕生精力想追求的境界。具体到每一件作品,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要兼顾整体的和谐。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王铎的行草书作品,单个的字表现出倾倒险绝、剑拔弩张的态势,但整幅作品字与字之间的险峻彼此呼应,反而形成了摇曳多姿的中和之美。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牝牡相衔,彼此渲染,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书法艺术反映儒道互补、刚柔相济的精神。

儒家思想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而道家与儒家的刚健截然相反,主张阴柔。老子《道德经》主张“致虚极,守静笃”。相传孔子问教于老子,老子“大音希声”,一言不语,只张开掉了牙的嘴,伸出舌头,向孔子示意齿亡而舌存,告诫孔子以柔胜刚的道理。中国书法艺术兼受儒家阳刚之美和道家阴柔之美的影响,二者兼而有之。书法艺术不仅追求笔画的刚健有力,也强调笔画的刚柔相济。世人给王羲之书法以极高的赞誉,谓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一评价正体现了书法艺术刚柔相济的美学标准。

这种刚与柔的审美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侧重。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受晋代士人虚静无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

而在清代,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异族统治的抑郁愤懑情结,文人满腔的抱负转移到学术考据和艺术追求,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颜真卿《祭侄稿》书法艺术体现中国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道家的虚静无为、虚实相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道家虚实相生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流传下来的无数经典法书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稿》等。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种类,篆刻艺术对方寸之间空间的经营、虚实的对应更是成就了这门艺术的魅力。

书法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艺术是一片充满无限生机的园地,艺术背后隐藏的是艺术家鲜明的情感、意志甚至精神气质。常言道:书为心画。因此,透过书法作品,我们看到的是创造作品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内心。后人也是通过作品,进入书法家的世界,来感同身受,提高个人的修养。

自古以来,人们欣赏和学习书法,除了实用的目的(如求仕、显名)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提高修养品行的法宝。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东晋书圣王羲之郁郁不得志,挥毫慨叹,世间便存有美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中唐“安史之乱”颜真卿丧兄亡侄,悲愤不已,奋笔疾书,《祭侄稿》便成书法佳构;宋代文豪苏东坡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苦雨小屋写就《寒食帖》,也成千古名篇;明清之际王铎由明降清,身为“贰臣”,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压力,内心孤独苦闷,发而为书,成就了险峻奇崛、风规自远的行草书。

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拙朴的甲骨文和端严的金文,给我们描绘了商周先民卜问上苍“此受又(佑)?”时的虔诚神态和镌刻“子子孙孙永保用”时的郑重神情;中正匀衡的秦刻石,给我们表明了四海之内初统于一时,始皇经营秦帝国的良苦用心。即使是从某个汉字的书写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民族文化的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深刻而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精致绝伦的一面,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郑板桥书法一字行天下【书法园地】

小学书法作品点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