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申论写作材料: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0-9481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2-10-25 17:27: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申论写作材料: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申论写作材料: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来源:联创世华 编辑:hanbing 更新时间: 2009-10-11 14:31:00 点击数:857 】

回答此类热点问题,要提及“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重要观点。解决就业问题的举措:

a 国家应做到——加强宏观调控,扩在就业门路,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

b 企业应做到——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c 农村应做到——发展城镇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

d 个人应做到—— 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一、就业难问题

(一)、形成就业难的原因

客观上,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在逐年下降(即高增长低就业);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大量供给,即劳动力资料过剩。具体说:

1、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竞争的、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劳动力自由流动存在体制性障碍。

2、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这在大学生就业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3、劳动就业岗位创造乏力,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不够,对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区服务等行业挖掘不够。

4、劳动力市场有些政策还没有到位,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就业领域存在着劳动权益不平等现象。

(二)、对策

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各级政府通过坚持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1、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2、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坚持把发展服务行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旅游等行业,更多地增加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

3、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私营、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

4、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途径。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积极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和就业基地,为灵活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5、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确立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主体、劳动者作为供给主体的地位。同时,协调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等项改革,改善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6、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植再就业。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实行免征税费和小额贷款扶持政策。为鼓励服务型小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减免税收政策。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为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行税收鼓励政策。

7、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预算中安排专门资金,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予补助。

8、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与培训事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增长低就业)

(2)、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3)、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

(4)、分配派遣中的某些障碍

2、对策

(1)、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以及档案管理“一条龙”服务

(3)、加强对失业高校毕业生的管理和服务

(4)、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

第二篇:2011公考申论公文写作应对策略

2011公考申论公文写作应对策略

时间:2011-01-18 10:44来源:网络作者:网络点击: 136次

在做申论考试准备时,一定要了解和把握一些特定公文的常用写法,重视一些特定公文的格式规范和语体运用,以适应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一、申论公文主要考查哪些方面

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为了考查考生处理行政机关日常工作的能力水平和熟练程度,公文体裁的应用文写作在申论考试中倍受青睐,成为公务员考试申论考查的趋势之一。目前,申论测试的重点越来越接近机关工作的实际,并且所给的材料均为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些热点既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又是党和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需要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来化解存在的矛盾。因此,要求考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时,必须要以公务员为立场,答题要紧密结合给定材料的要求,有针对性和务实性。在做申论考试准备时,一定要了解和把握一些特定公文的常用写法,重视一些特定公文的格式规范和语体运用,以适应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近几年,全国各地在申论考试中出现的公文写作,比如:

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题,要求考生依据安全事故现场情景写一篇千字左右的领导讲话稿。

200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题,要求考生提交一份解决我市交通拥堵的报告。

2005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中,考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三,假如你是到现场采访的记者,请你根据采访情况,撰写一份关于黔江特大交通事故的报告,报于市委、市政府。

2006年安徽省公务员申论考试,教育部张保庆副部长谈贫困生上学难问题,主要是助学贷款问题。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给教育部,提出建议。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题,要求考生结合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情况反映。

2008年山东省选调生申论考题,要求考生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省政府的名义下发一份通知。

2009年天津、湖北、陕西等省市申论联考,要求考生根据给定资料所反映出的问题,以某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的名义,围绕“网络文明建设问题”,给广大网民写一封公开信。

2009年的广东省公务员申论考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5中的施工方和业主方对事故责任认定的争议,以调查者的身份,写一则简报上报给市政府。

2010年4月25联考中,要求考生以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

二、申论备考应做到哪些方面

由此看来,不论是命题范围,还是职位要求,都涉及到正式公文、日常文书、专业文书等一些文体。这些也是考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考生应从公文写作的一般特点和要求上出发,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多关注和练习事务性公文,在完成历年真题练习的基础上,须对比分析历年真题中的公文题目,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求做到:

第一,要熟悉公文的不同类型和形式。

申论考查的公文体裁为党政机关常用文书,属于广义公文,此处的“公文”只是一个泛称,包括法定公文和事务性公文。法定公文包括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共13种;事务性公文包括计划、总结、述职报告、讲话稿、工作报告、开闭幕词、演讲稿、调查报告、典型材料、简报、会议记录、倡议书等。对比各种具体的公文写作要求和申论考试要求可以发现,法定公文由于其本身适用主体的法定性且内容较简短固定,语言要求更高,因此,可考度并不是很高,在历年申论题目中也基本没有出现过。相对来说,事务性公文与一般公务员的工作接触更广,形式和内容上也更易于作为申论题目的形式。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2003年考了演讲稿,2004年考的是报告,2010年则考查了报告和宣传纲要,其中宣传纲要其实就是计划。各省公务员考试还陆续考查了简报、答复、计划、建议等公文形式。因此,不需要把所有类型的公文都熟悉和掌握,根据前面分析的,考生的应考重点应是事务性公文,对法定公文只需大概了解即可。对于可考度较高的公文,考生应该自己动手练习,在参考例文的基础上再修改,以此来掌握公文写作技巧,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准确把握各类公文的一般特点。

公文题不同于传统的申论的概括、对策题型,它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并且公文的种类繁多,而不同种类的公文,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和写作方法。目前大部分考生对于公文写作都比较陌生,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众多公文的写作方法,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须加强对公文写作的关注,掌握所有公文的一般特点,考生应该做到:

一是必须具有较强的政策理论依据,符合党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考生应认真学习国家基本政策理论,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要站对立场,才能保证分析问题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切实可行的;二是提出的解决办法必须符合实际、符合党政机关工作规律,就是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要有针对性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明确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三是文章结构必须规范,语言必须准确、严谨、鲜明、简练。文章应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文字要精炼、简明扼要,不能过度强调华丽的辞藻。

第三,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设定的特定的身份特点。

在申论考试中,命题者往往为考生设定了身份,这就是虚拟身份。只有定好身份,才能从恰当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没有给虚拟身份,一般应对口虚拟。如是行政审批方面的事,就虚拟成工商局工作人员;如市容市貌方面的事,就虚拟成市容局的人或者街道方面的工作人员;如是学校方面的事,就虚拟成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若确实不好虚拟,就以政府办公室人员来写。

第四,要加强阅读公文材料和关注时事政治。

考生要多阅读政策理论较强的政府材料和工作报告,积累政策理论水平,为公文写作的打好理论基础。关注时事政治和新闻报道,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是必读物,另外,政府新近出台的关于社会民生问题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等也是重点理论。如楼市新政,关于鼓励和引进民间投资的“新36条”等。

综上所述,考生在申论考场上遇到公文题例时,必须有明确的公文思维,套用公文或其它应用文体写作申论时必须把握文稿固定格式、准确使用公文语体、弄清虚拟身份、结合材料规范作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申论高分。

第三篇: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公文写作应对策略

申论公文写作应对策略

公务员考试公文写作的特点:题型新颖,高度和深度更深一些。事业单位考试的公文写作,以改错为常见形式。2013国考省部级,导游词。【真题回顾】

有关部门拟在全球最高的妈祖圣像落成周年纪念日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需要一批志愿者向游客讲解妈祖文化。请你根据“给定资料4”,为志愿者写一份示范性的讲解稿。(20分)要求:(1)内容具体,切合主题;(2)准确全面,逻辑清楚;(3)表述生动,对象明确;(4)总字数400-500字。

2012国考申论省部级,编者按。【真题回顾】

“给定资料8”介绍了最近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本单位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10分)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揭示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超过200字。

解析:编者按是报刊、书籍编者对新闻、文章阅读后连同稿件一起发表的说明、批注或考证性文字,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编者按是最简短、最轻便的言论形式之一,语言要求简练,但要能够切中要点。编者按要明有态度和意见,也可以提示要点,还可交待背景;补充材料或借题发挥,一般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实质是对给定材料的概括。要求客观对某一问题、现象进行概括并加以简单评论。其格式为:“编者按:(顶格)”,“内容(下一行空两格)”。2012年国考申论地市级,宣传稿 【真题回顾】

A市F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请根据“给定材料”,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为社区的宣传栏写一份宣传稿。(20分)要求:(1)内容具体,针对性强;(2)用语恰当,通俗易懂;(3)不超过500字。解析:宣传手册是就某一事件进行宣传用的材料,属于基本的应用类文章。宣传材料的内容包括标题、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标题一般要引人注目,如“从自我做起 保护生命安全”。主体部分简洁明了,可以采用三段式,1.交代清楚宣传的背景引出话题;2.宣传的主要内容;3.结尾,一般是宣传的目标,或提出倡议、号召,加强参与性。

其他省市公务员考试的题型:

2008年山东省选调生申论考题,要求考生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省政府的名义下发一份通知

2009年天津、湖北、陕西等省市申论联考,要求考生根据给定资料所反映出的问题,以某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的名义,围绕“网络文明建设问题”,给广大网民写一封公开信。

2009年的广东省公务员申论考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5中的施工方和业主方对

事故责任认定的争议,以调查者的身份,写一则简报上报给市政府。

2010年4月25联考中,要求考生以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

二、申论备考应做到哪些方面

第一,要熟悉公文的不同类型和形式。

申论考查的公文体裁为党政机关常用文书,属于广义公文,此处的“公文”只是一个泛称,包括法定公文和事务性公文。法定公文包括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共13种;事务性公文包括计划、总结、述职报告、讲话稿、工作报告、开闭幕词、演讲稿、调查报告、典型材料、简报、会议记录、倡议书等。对比各种具体的公文写作要求和申论考试要求可以发现,法定公文由于其本身适用主体的法定性且内容较简短固定,语言要求更高,因此,可考度并不是很高,在历年申论题目中也基本没有出现过。相对来说,事务性公文与一般公务员的工作接触更广,形式和内容上也更易于作为申论题目的形式。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2003年考了演讲稿,2004年考的是报告,2010年则考查了报告和宣传纲要,其中宣传纲要其实就是计划。各省公务员考试还陆续考查了简报、答复、计划、建议等公文形式。第二,要准确把握各类公文的一般特点。

一是必须具有较强的政策理论依据,符合党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考生应认真学习国家基本政策理论,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要站对立场,才能保证分析问题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切实可行的;二是提出的解决办法必须符合实际、符合党政机关工作规律,就是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要有针对性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明确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三是文章结构必须规范,语言必须准确、严谨、鲜明、简练。文章应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文字要精炼、简明扼要,不能过度强调华丽的辞藻。第三,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设定的特定的身份特点。在申论考试中,命题者往往为考生设定了身份,这就是虚拟身份。只有定好身份,才能从恰当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没有给虚拟身份,一般应对口虚拟。如是行政审批方面的事,就虚拟成工商局工作人员;如市容市貌方面的事,就虚拟成市容局的人或者街道方面的工作人员;如是学校方面的事,就虚拟成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若确实不好虚拟,就以政府办公室人员来写。

改错型公文写作常见格式及模板

一、通知

(一)通知的类型:

通知,可用于不相隶属的同级和上级对下级。用途:1.传达上级的指示,2.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3.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4.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5.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通知可分为几种类型,如:指示性通知、批示性通知、会议性通知、任免通知、一般性通知等等。

(二)通知的写作要点

1、标题:制发机关+事由+通知。

2、正文:㈠通知前言:即制发通知的理由、目的、依据。例如“为了解决×××的问题,经×××批准,现将×××,具体规定通知如下。㈡通知主体:写出通知事项,分条列项,条目分明。

3、结尾:通用结尾:“特此通知”。需要下级单位执行的,可用“请认真遵照执行”结尾。

注:在前言和主体之间,如已用“特作如下通知”、“现通知如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为此,特作如下通知”等作为过渡语,末尾可言尽则止,不另写结束语。

(三)万能模板

XX关于××工作的通知(标题可以不写制发机关,但不能不写事由)XX发〔2013〕1号(文号,不能01或001)××,××(单位名称):(抬头,顶格写)„„,为进一步(加强,解决)„„,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通知正文,每段首行空2格)

一、„„

二、„„

三、„„

„„

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结尾)

(单位名称)××××年××月××日

二、报告

(一)类型: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时用的陈述性公文。报告主要有情况汇报、调查报告等。

(二)写作要点:

1、标题。制发机关+事由+报告,基本格式为“××关于××××的报告”

2、正文。主体: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有些时候可以不写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下一步建议。如果是调查报告,还需要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可写“特此报告”、“专此报告”,后面不用任何标点符号,或“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或“以上报告,请指示”等语。

注:如果是调查报告,正文的第一部分可以有一个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例文

关于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报告 国务院: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是一种不能有效治疗,却可用疫苗彻底预防的急性传染病。为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一九九五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国家决定开展强化免疫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我国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提高,发病率显著下降,取得了可喜的战绩。

二、在冬季,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能力最弱。为此,决定从现在起至一九九五年一月期间,每年的十二月五日和一月五日,对全国四岁以下儿童各加服一次疫苗。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执行。卫生部

一九九三年十月二日

三、请示

(一)类型: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的呈请性、期复性公文。一事一请,每个请示里只能讲一件事;一个主送机关;逐级请示。

(二)写作要点

一、标题:制发机关名称+事由+请示。

二、正文:

1、请示的原因:陈述情况,阐述理由,讲情必要性和可能性。

2、请示的事项:写明请示要求,如请求物资要写明品名、规格、数量,请求资金要写明金额。

三、结尾语:多用“上述意见,是否妥当,请指示”。“特此请示,请予批准”,“以上请求,请予审批”,“以上请示,请予批复”,“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部门执行”等语。

例文:

关于要求解决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基地投入经费的请示

XX财办[2011]5号

XX省财政厅:

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现拟对我县XX予以扶持。

一、„„

二、„„

三、„„

妥否,请批示!

二○一一年元月八日

四、函

(一)类型: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

(二)写作格式:公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日期、函告的事项、结语等。①标题

《关于XX(答复事项)的复函》。②正文

一般包括三层:简要介绍背景情况;商洽、询问、答复的事项和问题;结尾:希望和要求,如:“专此函达,请答复”、“务希研究承复”、“敬请大力支持为盼”等。

函的写作范例

四川省电力工业局关于在宝珠寺水电站库区进行开发有关意见的函 广元市人民政府: 宝珠寺水电站于1996年10月开始蓄水,1996年年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水库已基本形成。据了解,目前库区有关部门正积极筹划在宝珠寺水电站库区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为保障水库和大坝的安全运行,现将我局有关意见函告如下。

一、宝珠寺水电站是由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四川省电力工业局负责还贷建设的重点水电工程。„„

二、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兴建大坝时,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设计,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规定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的规定,宝珠寺水电站应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三、凡是在水库以内的任何开发和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宝珠寺水电厂对水库的统一运用调度,不得影响水库的安全运行。库区的利用应在服从电厂的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统筹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以上意见,特此函告。感谢贵府及其它各级地方政府对电力部门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广州市人民政府(盖章)X X年X月X日

第四篇:公务员申论应对策略

第二章申论应对策略

第一节阅读好给定材料

对给定材料的阅读,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用在答卷上直接反映,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居于首位,不容滞后。申论考试,对给定材料的阅读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那么对给定材料的阅读一般不应少于40分钟。只有仔细阅读给定材料,真正掌握资料内容,才能保证以下三个环节的质量。

一、申论考试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

所谓审读材料,就是根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阅读、审视、分析、理解、把握,以确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从而为下一步回答问题做好准备。

对申论考试而言,因为在考前复习中,考生一般都已了解了申论答题的要求,所以在考试过程中只需仔细阅读所给定的材料,而没必要再先去分析后面的题目。

审读材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道关口,必须认真对待。在审读材料时,重点自然是理解材料的内容,但是也不能忽视材料的形式。只有全面掌握材料的形式、范围和文体等,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命题者的初衷,有效地把握住关键问题。否则,便会文不对题,这种现象在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屡见不鲜。

申论考试所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有些是完全相同的,如对词句的认知。在考试过程中,时间有限,气氛紧张,需要确切认知的词句却没被注意到,这常常是不少应试者的憾事。如申论第一题明明让“概括”“主要问题”,但不少答卷者却偏偏是概述主要事实,对“主要问题”却无所涉及。

但申论考试要求阅读的给定资料却不是什么文章作品,只是些略经整理的“半成品”,连“事件报道”、“情况简报”都够不上。申论考试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不够准确、不够清晰的“半成品”材料的加工能力。这种加工,主要是对各种材料的阅读分析。也就是说,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划分为几类材料、把分散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由给定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其他事物„„这样反反复复的思考。这种反反复复的思考,就是阅读过程中的分析和概括,都不是一次性的简单行为。

在申论考试中,对给定材料的阅读,应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要简单地就事论事;要言之有据,绝不无中生有;要恰如其分,既不装腔作势、危言耸听,也不拂皮蹭痒、言不及义。所谓阅读理解能力强,突出表现在善于处理各类材料,也就是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区分是同类问题还是不同类问题,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还是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善于区分主次、轻重、缓急,而不是有一个算一个,一概平列,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同中之异,也善于捕捉异中之同;善于发展、辩证地看问题,也善于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研究问题;善于一分为二,也善于适当地合二而一。

二、审读材料的原则

一般地讲,在审读材料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整体把握给定材料,找出给定材料的隐含信息,扣住给定材料的中心来拟题。

(2)多角度原则。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给定材料,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但不一定是扣紧给定材料的中心的。多角度的原则还可理解为一种“实效性原则”,就是说,只要紧扣给定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能使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3)筛选性原则。给定材料中很可能包含着许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就会跑题。

三、审读材料的基本方法

1弄清题意,摸准要求

【例1】

某班语文课上因为学习“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考生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

一、知足才能常乐;

二、不知足才能常乐。你赞同第一种观点吗?赞同第二种观点吗?你有没有第三种观点?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发言稿(议论文),参加他们的讨论,题目自拟。

要写好这篇议论文,首先要弄清材料中“知足常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要明确:可以赞同讨论中的第一种观点,既可以正面立论,也可以反面论述,发表“不知足才能常乐”的见解;也可以针对两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进行具体分析,不明确倒向哪一边,如有的考生提出在生活上应知足,在工作上应不知足的看法,展开议论,可以认作是第三种观点,这些都称得上是弄清题意的。

但是,从摸准题意要求来看,我们还得往深处想一想:知足常乐意即凡事应懂得满足就常常会快乐。这同我们当代青年信奉的开拓、进取、追求的时代精神,岂不有点相悖?如果整篇文章赞同这一种观点,那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的。所以不少考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摸准题意蕴含的要求,以《岂能知足常乐》、《永不满足,志在开拓》、《知足——庸人的哲学》等立意鲜明的文字作题目,谈古论今,全文都贯穿了常乐在于永不知足的奋斗进取的主旨,使议论闪现出动人的时代光彩。这不能不说是审题的成功之处了。

2吃透字面,领悟深意

对有些材料,必须透过字面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避免答题时犯就事论事的弊病。

【例2】

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寓言诗《鸟的评说》如下: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是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鸟的评说实际上就是人的评说。因此,文章决非要求对鸟发表看法。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优秀论文,这样起笔:

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雀、燕子、黄鹂、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抵毁,都自以为是地指出了对方各自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

这就一下子透过字面,领悟了以鸟喻人蕴含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人的问题。

3借助联想,明确针对性

要使议论不离题、偏题,审读材料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深刻,这就要借助联想,把握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从而明确文意的针对性。而一篇文章的议论总是有感而发的,而这感想又要针对实际,不能无病呻吟、无的放矢,所以,立意的针对性十分重要。

例如,阅读关于谈论穿着打扮的材料,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穿着打扮无非是属于个人生活范畴的小事。但如果借助联想思考一下,那么和穿着打扮相联系的生活现象就十分值得我们去议论一番:穿着打扮和情趣爱好、审美意识有什么关系?和生活水平、市场消费有什么关系?和现代文明、文化心态有什么关系?和时代潮流、社会影响又有什么关系?只有把议论对象概括的生活现象审视得清楚一些、全面一些,才不会使议论囿于个人生活小事而跳不出来,也可防止任意拎到什么思想高度去解剖一番。只有做到了心中有数,才能联系现状,针对在穿着打扮上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展开议论。这样,文章自然也就有棱角和锋芒了。

【例3】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军陆战队采访,惊奇地发现,在沙特的帐篷里,在待命的军舰上,美国官兵正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据说,有个军官匆忙出征,忘记带上这本书,赶忙写信给妻子,让她把书航寄到前线。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的必读书。(节选自张雨生《海湾战争与孙子兵法》)

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对中国的《孙子兵法》奉若至宝,急用先学,实属为解燃眉之急。《孙子兵法》飘洋过海,备受美国人青睐,并不新鲜。该书近、现代的英、俄、日、德、法、捷等外文译本早已风靡世界,被日本人称之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拿破仑作战时也曾拜读过,此书早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军事院校的教材。《孙子兵法》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与过去战争经验写成的,曾席卷日本管理界和美国军事界,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到此为止,我们还可以继续展开联想,深入分析,明确材料的针对性。有人是这样展开联想的:

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里掀起研究“易经热”,祖先的真知灼见,使诸多大学生感到震惊。日本出现“《菜根谭》(明代文人洪应明著)热”,充分显示了这一事实:虽经岁月流逝,人世沧桑,仍掩盖不住它的灿烂光辉,实为“中为洋用”的典型。大学校园里对西方哲学从热衷到冷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盲目批判到重新关注,这种“回归热”,充分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其他,诸如中国的中医、中药、武术、气功在世界各地深受欢迎,在日本、东南亚尤烈。还有,雷锋早已“走进”美国的西点军校,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多次在国外夺得大奖。

如今出现一种怪现象:“中国和尚”在国内“念经”,“听者寥寥”,但飘扬过海却出现“远道的和尚会念经”的情形,“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情形司空见惯。

一部分鼓吹民族虚无主义的人,把西方文化吹得天花乱坠,仿佛创造人类文明没有中国人的份,把中华民族的祖先说得一无是处。

有识青年应研究、挖掘祖国文化遗产,继承发展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一提中国便“心灰意懒”、“自惭形秽”,一提西方便“叹为观止”,须“仰视才见”的自轻自贱的民族自卑感。

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申论考试中,“读”是基础,“写”是关键,“读”与“写”必须结合,“读”与“写”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读”,一般着眼于认识,是从字、词、句、篇入手,进而达到“悟意”、“积材”、“辨词”、“师法”的目的。“写”,一般着眼于实践,从观察、感受、认识、摄取生活入手,继而进入构思、选材、立意、布局,并运用一定的文章体式和恰当的语言文字,将生活和人物表现出来。显然,二者在写作实践中,不仅各有其特点和规律,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和要求也不相同。

1认读能力的培养

认读能力是阅读中应首先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缺乏这种基本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因为阅读是借助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而进行的。培养这种能力,旨在积累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

认读能力,就是认字、读字、识词的能力,即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和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就学习语文和学习写作的程序来说,也是从认字、识词、联句发端,然后进入说话、写作、创作的阶段的。就一篇文章和一部作品而言,字是组成词的因素;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是组成段落的基本部分。因字组词,以词成句,合句成段,缀段成篇,形成有组织的书面语言——文章或作品。鉴于此,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这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文字修养的表现,而且也是阅读的基本功和写作的基本功所在。汉代思想家王充说:“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刘勰也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就是说,字、词、句按照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才能组成篇章,这就强调了字、词、句在文章中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不能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

怎样培养认读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认识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这种阅读从字词入手,扫清阅读中有关字词的障碍;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和词义的理解,能读懂读通一篇文章,从而积累语言的感性材料,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认识性阅读,着重字词能力的训练,是阅读的积累和感性阶段,是整个阅读的基础。

据统计现存汉字约6万多个,用这些字组成的词则难以统计。汉字数量之多,汉语词汇之丰富,汉语的精确与优美,在全世界语言中是屈指可数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认识2700汉字,则可以阅读一般文章;掌握三至四千汉字,则可以从事写作了。所以,要学好汉语写作,首先就必须学会汉语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从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更有不容忽视的特殊意义。

2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部分。所谓理解能力,就是培养阅读的悟意明理能力,是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阅读中的理解消化能力,要求在了解一字一词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而理解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意义及内部联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是阅读的深化,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的诸能力中至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因为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离开了思维,理解就无法进行。例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就必须把整体分解为局部,把集中的内容分散理解,这就是分析;然后又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这就是综合;就必须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就是概括;就必须由此及彼,温故知新,这就是联想。分析、综合、概括、联想等,都是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的表现。所以,阅读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阅读中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以综合、分析而言,从分析到综合,既是阅读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消化过程,也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整体性表现。通过分析与综合,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对文章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与理解。

怎样培养理解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理解性阅读的基本训练。理解性阅读又叫分析性阅读,它是以理解文章全部内容为中心的一种阅读活动,是认识性阅读的必然延伸,是阅读的理性阶段。古人云:“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继融会而究其义蕴”,这就是指的理解性阅读。认识性阅读可“明其章句”;理解性阅读则“究其义蕴”,要求从文章的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多方面入手,对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培养理解能力,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3评论能力的培养

评论能力,是指对文章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品评的一种能力。评论能力,不仅是写作中十分重要、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能力,而且也是阅读的各种能力中较高的一种能力。

写思想评论、政治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报刊社论需要评论能力,就是写说明文、应用文,也需要这种能力。评论能力,除了对自己的思想水平、专业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进行锻炼之外,还必须通过阅读进行培养。

怎样培养评论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评论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评论性阅读是对文章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是对于文章作品进行正确评论,提出自己见解的阅读。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理解性阅读,是偏重于对文章作品的全部内容、作者的观点及作者所介绍的知识的一种阅读。但阅读的目的不只是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作品的鉴赏,受到启发和教育,获得经验和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由理解性、鉴赏性阅读上升到评论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与评论性阅读的不同点在于:前二者多偏于形象的直觉,是以理解文章作品内容并对文章作品进行鉴赏为目的的,其对象主要是作品本身,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和趣味;后者多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主要在于识别文章作品的价值,对其进行全面、深入、正确的评价,要求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论述。

在评论性阅读中,读者既可以评价作者的思想,作品的内容,还可以评价作品的形式,作品的技巧,或总结写作中的经验与规律。它是训练理解、鉴赏、评论等多种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在这种类型的阅读中,阅读者为了培养某种能力,在选择文章作品进行阅读时,必须有强烈的针对性,以某种既定的目的进行训练。

五、申论材料审读实例

【例1】

【材料】1美国政府告诫美国人民:“21世纪是亚洲人的天下”、“日本第一”、“欧洲正在崛起”。

2日本的中小学教科书上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

31986年1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纳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人头攒动,“挑战者”号将执行第10次飞行任务,15秒钟后突然爆炸,有7名宇航员同时遇难,此后不久,又有900多人报名参加航天飞行。

4我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进入欧洲市场。

5中国号称“吃的王国”,仅鸡的吃法就有十几种,然而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到北京前门一侧安营扎寨,顾客盈门,年营业额达1500万元,并把快餐店开到上海,一时间掀起了“快餐旋风”。

【分析】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一日千里,瞬息万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属于这个时代。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形势咄咄逼人,每个人、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除了挑战,别无选择。工艺落后,质量欠佳,不了解市场需求动态,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机构臃肿,管理混乱,迟早要破产。人落后,要被革职;国家落后,要受穷、挨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然而,优势不是永恒的,应抓住契机,把握时机,乘虚而入。挑战和机遇总是结伴而行,只有迎接挑战,机遇才可能叩你的门环。只要我们“人人厉兵秣马,个个枕戈待旦”,不失时机,锐意进取,向美国人出售航天器、向日本人销售电子产品、向荷兰人出售鲜花、向法国人推销化妆品、向瑞士销售机械手表的机会永远存在。

【联系实际】任何个人、任何国家都会卷入竞争的漩涡,今天的优势不一定是永远的优势。日本的汽车工业冲击着美国的汽车工业,韩国的电子工业冲击着日本的电子工业,欧共体经济的冲击波严重威胁着美国。日本面临资源贫乏的挑战,中国面临人口、能源、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等诸多问题的威胁,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化改革,把步子迈得大一些,力争在国际竞争场上力挫群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横刀含笑迎接挑战。

向国际市场挑战,向太空挑战,向困扰我们的大自然挑战,向未知领域挑战!迎接挑战,才有出路;迎接挑战,才有机遇。

【例2】

【材料】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今后会成为像你一样的体育明星。”贝利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但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就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选自1992年第1期《语文月刊》)

【分析】贫困是一笔财富。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要奋发图强。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改变生存环境,自然产生“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有志气者“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封建社会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饥寒交迫可以使人意志消沉,也可使人成就伟业,就看你如何对待、如何利用。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逆境的信心和斗志。逆境又是生活大方而富有的馈赠,它随着年代的推移而自然增值,时间越久,利润越高。西方一位哲人说得好:愿意的人,命运跟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历经磨难的人适应性很强,知难而进,不畏艰险,能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摩顶放踵,披荆斩棘,百折不挠,“虽九死其犹未悔”,直至成功。从这个意义上看,贫困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和生活的馈赠呢?

然而,并非说富裕是坏事,优越的物质条件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与重要因素,关键是如何对待,如何利用。富贵本身不是坏事,但“富贵易淫”却是人之常情。人富贵了,饱暖安逸之时常常易陷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之中,养尊处优,甚至花天酒地,生活作风糜烂。由此看来,富贵岂不成了坏事?孟子谆谆告诫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这个意思。

【联系实际】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寒门;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是个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的人;丹麦童话家安徒生出身于缝鞋匠家庭,衣不蔽体;居里夫人刚满10岁就去打工,供姐姐读书„„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每披阅古今中外名人传记,常掩卷长叹,感慨万端,难怪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能受天磨真好汉,不经磨难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人,更难当大任。由此看来,幼时贫困何尝不是一笔价值连城的可观财富呢?

【例3】

【材料】1 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去巴黎开会,会后的宣言里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重新寻找智慧。”

2全国政协委员、原外交部副部长宫达非认为:当前的社会公德水平日趋下降,渎职失责,弄虚作假,损人利己,几乎到处可见。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伦理道德教育,儒家思想是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主流,儒家十分重视人的自我修养。过去我们只承认阶级的伦理道德,不正视、不承认一般的伦理道德,片面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属于封建性质。

3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新加坡编写儒家伦理教科书,在中学设置儒家伦理课,这种做法很好,值得我们借鉴。

4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深圳时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陈添锡:《东方风来满眼春》)

【分析】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一分为二,世界上没有绝对坏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好的东西,否则,便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影响较为深远,儒家学说又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的深远影响、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不容低估。如果把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完全视为糟粕,予以排斥和摒弃,这就等于把婴儿同污水一起倒掉,污水倒掉不足为惜,可我们不能把婴儿——儒家经典中的精华也一起倒出去,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古代的、外国的文化不能搞“一刀切”,兼收并蓄要不得,如果一律排斥也不行;须知,新世界的文化大厦是在旧世界文化的废墟上建造起来的。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排斥与摒弃腐朽消极的东西,学习与吸取科学的、积极的东西。

【联系实际】建国以来,我们对儒家思想虽在学术上有一分为二的态度与说法,但在具体行动上基本上还是“一律排斥”、“完全否定”的,几乎是谈儒色变,推崇孔孟的儒家言论与主张必遭批判。“文革”后期,“四人帮”又搞批林批孔,思想界一度极为混乱。其实,儒家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见解、关于个人的自我修养的一些看法是极有见地的。其中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义不为,无勇也”,“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学礼,无以立”;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舍生取义”等精辟的言论。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都产生过和继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新加坡华人占76%,论面积可谓“弹丸之地”,然而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为什么该国公民彬彬有礼,交通秩序、社会公德、文化教育令人叹服呢?这不能不与新加坡在中学就开设儒家伦理课有关,每个公民从小时起就受到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加强自我修养,社会公德怎能不好?

我们有些人身在宝山不识宝,洋人肯定的便顶礼膜拜,这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怪现象。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国真正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然而“天下文明,匹夫有责”,这有待于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

第二节概括准要点

概括要点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阅读材料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这个环节完成得好不好,又会直接影响提出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概括要点的目的,在于准确地把握住给定材料,以便进一步着手解决问题。能不能有效地解决面对的主要问题,取决于是否能对复杂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候情况复杂,问题纷呈,相互交错,这就得分析出主要症结所在,才能着手解决问题;有时候问题比较集中,那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适当的分寸尺度。

一、申论考试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

申论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应弄清“材料”反映的问题。

(2)善于对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分清有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分清可解决的问题和不可解决的问题。

为此,必须了解、熟悉申论测试材料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申论测试的材料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材料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有一定影响面而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客观陈述为主。这类问题涉及的对象往往是双边的、具有“案例”的某些因素,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由12则“子材料”合成的申论测试材料(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情)便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种,材料是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摘录、“组装”而成的。它可能是影响范围很大的突发事件,也可能是积久未解的社会“难题”,与“新闻综述”有些形似,但绝非是成型的新闻综述。例如,200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由11则“子材料”合成的申论测试材料(PPA事件在全球引起的反响)便属于这种类型中的前一种情况,即“突发事件”类。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申论测试材料是由诸多信息“拼合”而成的。这些信息(无论是客观陈述的,还是评析议论的)大都具有相关性或连带性,但有些材料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的。申论测试材料并不是一篇文章,其各则“子材料”的码放,可能是错落、杂糅的,不一定体现严格的时空顺序或严密的逻辑顺序。

了解申论测试材料内容与结构的特点是确定解读思路与方法的前提。解读过程,是对各则“子材料”含义、性质、价值确认的过程,是对各则“子材料”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的分析判定的过程,是对各类不同信息整合的过程。只有一步步顺利地完成了解读的全过程,才能弄清整个测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才有可能按命题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可行的对策,即“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申论测试对考生提出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能有效地检查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阅读、处理政务类材料的能力。

二、概括要点的要求

从给定材料中提炼观点,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综合和灵活的运用。运用得成功与否,则取决于考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分析概括能力或思维能力,其中的关键是平日的素养。从材料中提炼或确立观点,要力求达到四种境界:

1求准

这要求善于进行发散思考和连类比较,即不但对材料本身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和权衡,而且将类似的材料拿来进行斟酌比较,从而找到对材料来说最为恰当、中肯的理性概括。试看下面的例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

【材料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材料2】我在大学二年级读书时,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一堂选修辅导课,教师是从另一所大学请来的。周末下午学生活动多,都没心思上课,我去教室换鞋,准备参加足球赛,这位老师以为我来上课,便一字一句地说:“一个人,我这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此时,我只好坐下来听课,整个教室只我一个学生。他板书一丝不苟,讲课声音沉着而洪亮。下课了,他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向我点点头,夹起教案走了。

【材料3】一位年轻的女护士,第一次给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当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直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专家,说;“大夫,我们用的12块纱布,你只取出11块。”

“我已经取出来了。”专家断言道。“手术已经一整天,立即开始缝合伤口。”

“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12块纱布。”

外科专家不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是大声叫起来:“你是医生,你不能这样做!”直到这时,外科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浮起一丝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节选自金平:《创造奇迹的品格》)

【材料1】是一句名人的话,【材料2】讲的是大学里的一堂课,【材料3】讲的是一次手术。三者之间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和共同点,那是什么呢?经过仔细分析,我们知道,用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把三个材料联系起来,这就是:良心,或者说是道德。

试想,那位大学老师上的不只是平常的一节课,更是一堂足以体现他的人格的一课,是真诚地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人生的一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尊重,都不能用搪塞敷衍的态度对待同志、对待工作。良好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好的品格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是一种民族精神与意识的集中体现。一个人,正直的品格不需要多少特殊的举动,品格如水,流淌在他日常的行为里。人世间除了权力、金钱、声望等等之外,还有一个给人成功、百灵百验的秘诀。有了它,一个人的潜能可以成倍成倍地施展出来,这不是别的,是创造奇迹的品格——正直。正直的品德乃无价之宝,智慧只能证明你的才华,只有正直才能体现你的德行。有恶德败行的人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谁欣赏和重用他呢?而高风亮节、冰清玉洁的人,人人都愿与他共事;没有正直的品格和诚实的作风,无论做什么都难以有所成就,即或靠侥幸,可能头角崭露,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2求深

这要求进行寻根究底、掘井及泉的思考。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敢于和善于不断否定自己的结论。古人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一个复杂事物,包括复杂材料,人们很难一次认识清楚,更别说深刻,大多要有一个“分析——认识——再分析——再认识”的过程,方能避免肤浅,达于深刻。试看下面的例子,分析文中反映的主要观点。

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活沙丁鱼回到港内。他们的方法很简单: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因环境陌生而四处乱游,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到达渔港。此现象即为“鲶鱼效应”。(节选自蒙卫军:《“鲶鱼效应”》)

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于沙丁鱼与鲶鱼本身,必须往深处分析:一槽沙丁鱼相安无事,放进一条鲶鱼便引起摩擦与不安,出乎意料的是这种躁动不安引起的冲撞与活动给槽里所有的鱼增强了生命力。再联想到“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的道理,明白生物体在不断的运动与冲撞中延长了生命,增强了自身的生命力。家兔虽饮食无忧,然而,一般寿命不过10年左右;山兔虽有猎人捕杀,猛兽追逐,常有冻馁之虞,然其寿命竟达30年左右。正如伏尔泰所说:“生命在于运动。”到这里,分析已经比较深入了。如果联系实际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这样深入下去: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招聘来有“回天之力”的科技人才,引进外国进口的成套的先进设备,引进外国投资,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就等于在企业的沙丁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使企业起死回生,充满勃勃生机。建经济特区也是增强竞争机制的成功的尝试。深圳特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引进竞争机制是经济起飞的关键。国际上存在着以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市场经济就是刺激计划经济的“鲶鱼”。

显然,这样的分析是很深入的,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3求新

这要求调动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做变角度思考和逆向思考。从材料中提炼作为行文论点的观点,不一定非材料的基本观点不可。从材料中取其一端,加以生发,甚至与材料本来的观点唱唱反调,只要言之成理,往往能写出新意,给人启迪,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但并非每份材料都可以标新立异,故宜慎重。试看下面的例子,就材料反映的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2000年6月,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安平镇杨某因身体不舒适,前往该镇卫生院(嘉陵区第四人民医院)某名中医处就医。待拿到处方时,她被一串奇怪的数字弄迷糊了:第一排写了“新××方加××方”,下面又写了几味中药名及剂量。医生告诉她,该药方只能到该院的中药房拿药,别处拣药人家看不懂。

第二天下午,杨某拿起电话,就她在医院遭遇“密码处方”一事向嘉陵区工商分局进行了电话投诉。嘉陵区工商分局接到投诉后,2000年11月23日上午,该局对嘉陵区第四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当场查获“密码”处方代码本9本,国家禁用的含有PPA的“康泰克”40盒,过期的“喉耳环”19瓶。嘉陵区工商分局执法人员当即对检查现场做了现场检查笔录,而办公室负责人申勇拒绝签字。执法人员要求复印和带走“密码处方”代码本,以作为证据保全,阮院长以要给病人拣药为由拒绝了执法人员的要求。该院职工还从执法人员手中抢夺代码本,双方发生拉扯。事后,嘉陵区工商分局将此事向嘉陵区公安分局做了报告,嘉陵区公安分局对此事进行了立案调查,对阮定明、蒋继伟(该院副院长)等4人处以治安罚款,对胡义平(医院防暴队长)实施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

事隔不久,南充市嘉陵区第四人民医院(安平镇医院)以嘉陵区工商分局违法行政为由,一纸诉状将嘉陵区工商分局推上了被告席。2001年2月14日,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法院对嘉陵区第四人民医院状告嘉陵区工商分局一案作出了一审判决。

法院认定,原告嘉陵区第四人民医院属于特殊的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并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它的服务宗旨是救死扶伤,为患者服务,并为病患者消除病痛。被告嘉陵区工商分局对原告医院进行的药品检查,其行为已超越职权,属违法行政行为。该院使用代码处方(即“密码处方”)为患者开药,属于医院内部的一种管理方式,被告提出“密码处方”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于法律无据,法院不予采纳。法院判南充市嘉陵区工商分局行政违法。

如果我们抛开孰是孰非不谈,且不论工商局是否违法行政,医院是否不正当竞争,而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就可以找到新的切入点:我们首先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显然在于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交叉部分和不明确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如果此案能促使相关部门定出更为完备的法律、法规,这场官司不论胜败都是一件好事。这样立意,的确很是高明。

三、概括要点的方法

1求同辨异法

如果给定材料中包括多种相互区别或对立的观点、情况,就需要运用这种方法。通过寻找和把握这些材料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就能概括出整个材料所表达的观点,或者由此确定整个材料反映的主要情况。

2追本溯源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为人们提供各种经验教训的材料。各种经验教训的总结,往往源自对事物成败原由的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或对材料的分析,把握材料中有关事物成败的原因、根源,并找到该事物可提供的经验教训,也就找到了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3联想类推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某些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材料。通常给定材料提供的是一些带有典型性或启示意义的小事,目的在于让我们去做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或由少到多的联想和类推,由小事想到大事,由局部想到全局,由小道理悟出大道理。这个联想类推到的全局性大道理,就是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4抽象概括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各种包含哲理或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因素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提供出一些带有明显哲理或伦理色彩的感性事实、生活现象,而特定哲理、伦理观念却隐藏其中。通过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判断,也就是用一个哲学或伦理观点对材料做出概括,它就是材料表达的观点。

5发散凝聚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包含多项语义即可以表达多种观点的材料。我们可以先做发散思考,对材料做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得出种种结论。然后加以比较、判别,或找出它包含的主要观点,或确认哪种观点自己更熟悉、更易于发挥,便将它确立为自己要阐发的观点。

四、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1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分析是以具体材料和事实为基础的,是从思维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由于所分析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实践中常常需要借助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方法和过程分析方法。限于篇幅,此处我们不再赘述。

分析与理解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申论考试着重考查的能力之一。从思维学意义上说,分析与理解能力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意义重大,它可以使人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体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面对申论资料,我们需要完成的分析与理解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给定材料的量的方面,即反映的内容和问题、方面或层次;二是分析质的方面,即给定材料表达的观点和意见。在实际应考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给定材料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包含的意思可能是多层次的,反映的观点可能是差别甚大的,这就需要抓住考生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根据给定材料所包含的特殊环境、特定条件进行理解、分析、综合。

(2)要充分考虑材料中论点包含的两极,避免片面性、绝对化。给定材料反映的论点可能带有明显的侧重性,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到这个侧重面,还要考虑到与之相反、相对的另一侧重面,以避免片面走极端。这样做不仅是因为在回答本部分概括内容时需要考虑其涵盖的不同方面,对于后面的提出方案部分尤其是议论部分,都有基础性的作用。考生应引起重视。

2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

分析,是指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进行认识和思维;综合,是指把事物各个部分的认识有机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和思维。分析和综合是统一思维过程的两个侧面,分析是从对事物的外部观察和思维出发,进而深入到事物内部探求其本质;综合则是从事物本身出发,通过事物内部联系把各个部分综合成整体。就思维的一般过程而言,分析理解是第一位的,综合概括是第二位的,先有分析,后有综合,而且综合与概括的质量如何,直接依赖分析理解的水平;而分析的结果又必须依赖综合概括表现出来。

就应对考试而言,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对一类事物的全体进行面的归纳,找出其共同点,予以归类。当然,这里的概括和归类与专门的科学研究不同,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各种事物都进行完全的归纳性研究,更多的时候是对事物或事物的部分属性进行分析和概括。因此要求考生必须立足于对给定资料进行整理,又能跳出资料予以归纳。

下面是一个关于概括观点的例子:

(1)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水经常弄到地上,从地板缝流下去,引起房东叫喊,令他搬家。

(2)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片,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钟,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杰克?伦敦是著名的作家,居里夫人是著名的科学家。这三个人身上存在着哪些共同点呢?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身上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二是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于是我们就可以概括出下面的结论: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勤奋刻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括,它来自于三个名人的具体行为,又高于这些具体行为,也就是说,这里的勤奋刻苦既可以指贝多芬的弹琴、杰克?伦敦的纸片、居里夫人的经常用功到后半夜两点多钟,又不仅指这些,它可以包括其他类似这三人的一些行为。

有时候一些材料放在一起,乍看起来毫无联系,似乎没有共性,也没有两极,那么又该如何概括综合呢?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1)鲁迅——牛。鲁迅先生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和血。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居里夫人——蚕。居里夫人很赞赏蚕的那种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他们,觉得我跟他们是异物同类。

(3)杜甫——松。唐代诗人杜甫以种松伐竹的日常生活情况喻自己扶善嫉恶的胸怀: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4)王昌龄——冰。唐代诗人王昌龄以玉壶中的冰自比,喻自己心灵的纯洁,决不因遭贬斥而改变志节。

(5)关汉卿——铜豌豆。我国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为了表白自己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敢于刺虐,拿铜豌豆自比。他说:我却是蒸不熟、煮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颗铜豌豆。

(6)恩格斯——山泉。他的诗中写道:一股汹涌水流,呼啸着独奔出山谷。松树在它面前倒下,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开一条大道,我也将和山泉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

这六则材料都是有关名人的,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一个共通之处,那么怎样进行概括呢?概括这种材料一般有两种手法:一是摆脱表面内容,深入一步抽象。比如,可以抽象为:大凡名人,都有自己坚贞不渝的信念和追求。这里的信念和追求虽与材料中的各个具体言行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间接地包含着各个具体材料的因素,所以仍然具有概括力。二是综合法。综合法是将材料包含的若干点或分类归纳,或各个相加,最后得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上边六则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组:(1)、(3)反映的是憎爱分明的道德立场,(4)、(5)反映的是坚贞不渝的志节、情操,(2)、(6)则表现的是一种坚持不懈、奋勇向前的精神。将这三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可以说:一般地说,凡是在某些方面做出成就的人物,都应具有爱憎分明的道德立场、坚贞不渝的志节情操,以及坚持不懈、奋勇向前的精神。表面上看这三方面的含义各不相同,但这立场、这情操、这精神是有必然联系的,本质是相通的,所以这种综合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三节提出有效对策

提出对策是申论的关键环节,重点考察应试者思维的开阔程度、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应试者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应试者可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结合给定材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

提出对策的前提是准确地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没有对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正确分析与概括综合,提出对策根本无从谈起。如果说概括部分是提出问题,那么本部分则是解决问题。考生必须记住的是:本部分的解决方案就是针对前面概括出的问题而言的,前面概括了几个方面或层次的问题,这里就应提出几个方面或层次的解决方案。

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是建立在对材料综合分析、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其前提是吃透材料,弄清其中所反映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构思,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求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一、申论考试对提出对策的要求

1个人定位要准确

考生应仔细审题,看清命题者为你设定的身份(即“虚拟身份”)。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的“第2题”,要求考生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这就是说,你只是作为省级政府的一般工作人员,而不是承担专项职能并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力的决策人员。你提出的“方案”,是供省政府领导机关或省级职能部门在决策时参考的。在考生作答的试卷中,有一些“方案”就与考生的虚拟身份不相称,有的是以省政府领导机关的口吻向辖属职能部门下达指令、兴师问罪的,有的是替代法院审理案件的„„身份定位错了,提出的问题一定“走偏”,解决问题的任务更是无法完成了。再如,200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的“第2题”,给考生“假定”的身份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考生“就PPA**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意见”。这实际上是给考生一个“再虚拟”身份的空间。有的考生将自己假定为政府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的考生将自己假定为药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身份定位准了,就有可能“抓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当然,“再虚拟”身份时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如果“身份”定得挺醒目,一说净是外行话,效果会更差。这点,请考生务必注意。

2善于针对问题提出意见或办法

诚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在综合分析“材料”时弄清“材料”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但是,遇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便应审视遴选,根据“身份”,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例如2000年考题反映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环保”与生产效益上的“两难”,法院在断案时不得不考虑到的“连锁反应”,公安民警对扰民事件爱莫能助„„但这都不是“本”,很难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入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

3意见或办法要有可操作性

所谓可操作的意见或办法,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问题”要明确“归口”,要有直接能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落实。二是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三是要考虑到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切忌模糊、脱离实际和坐而论道。例如,有的考生在作答2001年考题时,提出追回所有已出售的“可疑感冒药”和实行全面“退药赔款”的方案就很难付诸实施。

以上三点是有密切连带关系的,在构想对策时要通盘考虑,尽力克服相悖因素,使对策合理、具体、便于落实。

二、提出对策的一般步骤

一般地讲,要完成拟定方案的任务,主要包含以下一些步骤:

首先,要全面地把握材料的信息。在概括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清层次,理顺关系,对材料做到了然于胸。

其次,要抓住重点,把握主要矛盾,要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即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突破了这个关键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再次,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从开始的第一步,到关键步骤,到预期的结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写出方案草稿,进行修改、定稿。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方案时一定要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来写,否则,方案再好也不可能得高分。

当然,在申论考试中,这一切都是在答卷纸上完成的,一切设计和评估都只是腹案。需要说明的是,考生在回答时要尽量追求更好的方案,但决不能因为选择最优而犹豫不决;因为你的一切腹案考官都无从知晓,考官看到的只是你的答卷。无论怎样,都要提出一个你认为好的方案。因为事实上,申论考试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许你的答案就是最好的。

三、提出对策的方法

提出对策部分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拟定方案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对给定材料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对材料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要求全面、准确地加工和处理给定的材料,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应该指出的是,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进入材料给定的角色,以“政府官员”或所给的其他角色的身份进行思考,提出决策方案。

1发现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矛盾,所有的决策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的解决,也就不会有决策活动。明确了问题,进行决策才能有针对性,以避免无的放矢。

(1)要明确是谁的责任。一要弄清楚是“我们”的问题吗?这是题目所给材料规定范围内的事吗?如果不是,就放弃它。否则,你将落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二要弄清楚这是你作为给定角色应该做的决策吗?或者应该将问题向更高管理层的主管反映吗?

(2)评估风险。每一项决策都会有风险,决策者需要综合考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其可能带来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果你要去解决不属于自己应该面对的问题,谁会领你的情呢?况且,你能解决得了吗?作出超出自己权力和能力范围之外的决策,比不作出决策更糟糕,而这一点,我们往往会忽视。

(3)判别哪些因素将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决策过程中面对的不利因素,增加决策解决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而不是相反。

2分析问题

在确定了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之后,对问题的分析就成了主要的问题。作为给定角色的“政府官员”或者其他方面的管理者,考生需要正确而又迅速地分析问题。

(1)明确决策的时间范围。根据材料反映问题的性质,明确提出方案的紧急程度,并在方案中用明确的文字表现出来,如常常用到“及时”、“紧急”等词语。

(2)对同一个问题,在思考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果只盯住一点,只考虑一种可能,死板地运用一种思维方式,是难以找到最佳方案的。

(3)靓女先嫁。当一个决策已经清晰了之后,就立即把它确定下来。不要希望等到所有的决策都分析清楚后,再进行确定,这样,你可能永远也不能把问题分析清楚。

(4)对未来目标的设计既要积极又要现实。

3确定决策的目标

(1)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良好的决策者,你可要千万记住,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

(2)分清决策目标的层次。决策目标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还有最优目标、满意目标之别。一个决策者必须分清目标的层次,否则,就可能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

(3)目标要分轻重缓急。可以说,能否分清决策的轻重缓急,是一个高明的决策者和一个拙劣的决策者之间的核心区别之一。分不清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搅成臭水沟,也“清净”不到哪儿去。

(4)要指明目标的约束条件。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和环境下运行的,一个决策者对此必须有明确的了解。

四、提出对策的注意事项

提出对策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1)紧扣概述要点的主要问题,即解决方案必须有针对性,能够解决给定材料反映的问题。

(2)提出的方案要合情、合理、合法。一般来说,给定材料反映的问题是明确的,其是非标准是清楚的,或者经过分析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这就要求提出的解决方案要符合一定之规,这一定之规既包括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考生要根据遇到的具体问题确定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基本准则。如果给定材料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存在争议、没有定论,就更需要在这方面加以注意。

(3)方案要具有可行性。针对提出的问题拟定解决方案,既要具有合理性,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从根本上说,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提出的方案不具有可行性,无法操作,就失去了方案存在的基本意义。可以说,一个方案的可操作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同一个问题往往可以有多种方案,但各种方案达到的效果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要选择效果较好的方案。如果有多个方案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那么就要考虑哪一种方案更为可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等等。这些因素也同样是我们应付申论考试需要予以考虑的。

五、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

申论考试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在模拟解决行政机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考生有时间不妨预先对机关的决策过程作些了解。当然,在考试中不可能体现出行政决策的实际过程,但对决策方案的设计原理是等同于实际工作的。具体决策方案的设计和拟定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

(1)轮廓设想。就是围绕结局问题的目标的实现,从不同角度和多种途径,大胆设想和粗略勾画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来。在拟定方案的思维过程中要进一步着重考虑的是方案的多样性。同时还要设想更多的思维方案,力争思维方案的多样性。

(2)详细设计。就是对轮廓设想阶段提出的各种方案做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更加细化、具体化,达到可以着手实施的程度。在多数情况下,轮廓设想阶段提出的方案的数量是很多的,不可能都拿出来予以详细设计,所以在详细设计之前还要进行初步的筛选,然后再根据实施方案的需要和可能,对余下的方案作出详细设计。

2方案评估能力的培养

这一阶段就是要对上面设计阶段拟定的各种初步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选定最佳的方案。在实践中,为了评估好各种方案,要求决策者多采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旨在多挑问题,多找漏洞。对评估方案进行思考时,又要多采取收敛思维、正向思维和求同思维,目的在于齐心协力,产生思维共振,共同克服方案带来的问题,以期求得方案的最优化。

方案评估的两个主要指标,就是效益和可行性。所谓效益评估,就是按照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目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和估计每个方案实施后,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效益和带来多大效益。此处的效益可能既包括经济效益,又包括社会效益。这实际上是一种利害得失分析。原则上,在实现目标的各种条件中,不可控制因素所占的比重越大,欠缺的必要条件越多,其风险也就越大。因此,要综合比较,求得最佳方案。

在进行可行性评估时,一般要考虑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能否保证解决提出的问题;二是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小,获得的收益尽可能大;三是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四是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五是见效要尽可能大,等等。

六、提出对策实例剖析

阅读下面文字,以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

今年上半年,中国民航全行业在去年实现赢利的基础上,扣除油价上涨因素,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去年同期减亏增利115亿元。下半年,中国民航将组建3大航空集团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备受非议的“禁折令”也终于松动,将允许航空公司依据市场变化灵活定价,逐步建立宏观调控下灵活的价格机制。这些举措表明,中国民航正在进入结构升级、适应市场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最艰难的攻坚阶段。民航整体实现脱困,曙光初现,但仍要越过重重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乘坐飞机的人次从解放初的1万人次增长到近6000万人次,航线从2条发展到1122条,飞机从12架发展到500多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民航也在各个方面积存了矛盾和困难:我国有34家航空公司,小而多,形不成规模效益;航空公司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进行低水平的分散竞争;销售代理市场不尽规范,民航销售代理人在短短几年内发展到5000余家;航空运输营销管理水平不够高,计算机订座系统、离港系统、收益管理系统等还很不完备。可以说,中国民航之所以能痛下决心,加大改革力度,实乃严峻的形势所迫。

首先,中国航空运输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后,近几年进入了低谷,经济效益不尽人意。今年上半年,虽然中国民航运输量创近3年高水平,增幅达一成五,减亏115亿元,但由于航油价格上涨等原因,全行业仍亏损56亿元人民币。

其次,压力来自铁路的竞争。近几年,火车采取提速、车上售票、夕发朝至、开行公交化列车等措施,加上地面所花时间少,正点率高,民航的优势被抵消不少。昔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已经过去,买方市场的形成,使航空公司感到市场的无情和竞争的巨大压力。

再次,外国航空企业虎视眈眈。中国加入WTO后,外国航空企业将更多地抢占中国航空市场的份额。中国的航空企业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

在这里,我们直接引用有关专家的现成方案,看看别人是怎样分析的:

对于提高民航效益,专家开出不少“药方”,主要有: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运价管理体制;控制运力投放,调整航线航班;实行科学规范的收益管理;以用户满意为中心积极开拓市场;提高航空运输服务质量。

扩大航空公司规模,改变散、乱、小的现象也是“药方”之一。但此间学者担忧“病急乱投医,导致药方变味”。

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指出,关键不在组建几个集团,而在于集团的组建是市场行为还是行政行为,其基础是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还是简单的大吞小。民航总局表示,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公司,组建原则是“企业自愿,政府引导,发挥集团优势”,政府决不“拉郎配”。各地方航空公司可在自愿基础上积极参与三大集团重组。组建后的集团公司每家资产总规模在500亿元左右。

第四节进行恰当论证

进行论证是申论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论”的能力的充分体现。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材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前面三个环节尽管非常重要,不容任何懈怠,但相对于最后这个环节来说都还是铺垫。论证环节,需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这不仅因为它所占字数多,分值相对较高,而且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都将在这个环节得到更全面、更充分的展示。

本部分实际上就是给材料写作议论文,要求在进行透彻理解给定材料的基础上,针对所给材料,阐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些观点和阐述必须建立在对材料的准确把握之上。

一、立论

立论是指在议论文中确立中心论点。立论的原则是联系实际,即联系社会现实和考生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从而提炼出对事实的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立论和选题是议论部分写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选题是立论的基础,立论则是选题的思想升华。如果说选题旨在提出问题,那么,立论正是经过思考酝酿而形成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论断和结论,它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在《申论》应试中,审题是写作的前提,立论是写作的关键,也是写作的难点。审题和立论是写作中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

1立论的基本要求

一篇成功的申论作文,就其立论而言,理应具备这样的基本要求: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和前瞻性。

(1)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指的是立论能够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思想,运用正面引导和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反之,无的放矢,就事论事,无病呻吟,隔靴搔痒,这样的文字毋宁说是做文字游戏,只会浪费读者时间甚至引起读者反感,自然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2)新颖性。

从人们的阅读心理而言,不仅立论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而且要求立论具有新颖性,阅读后能给人们新的养料、新的收获和思想启迪,而这也正是为文的难点所在。立论要新颖,除了要善于在社会生活和改革实践中寻找新的事实论据和独到的见解之外,还应适当地变换立论的角度,善于选取新的立论角度也会给人新鲜的感觉,使论题从广度和深度上步步展开。

(3)准确性。

立论的新颖应当以准确为前提,立论违背了准确性,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立论的准确性,包括下列几个方面:论点的准确,包括概念、论断、提法和分寸的准确;论据、引语的准确;语法、逻辑的准确;完整、准确地阐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等等。在写作实践中,违背准确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

①概念、论断不准确。如某报曾载文提出“怎么赚钱就怎么干”和“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等论断。这些都是似是而非、十分有害的观点。其实,赚钱应有个标尺。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钱就可以大胆去赚;反之,则不能赚。比如,那些有损于国格、人格,违反党纪国法,不讲职业道德,不顾社会效果的钱,你说能赚吗?生产针、线、纽扣的企业是赚不了什么大钱的,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却十分需要,你说能不干吗?再如我们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不赚钱,是不是可以不搞呢?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扶贫救灾,这些事不但不赚钱,甚至还贴钱,难道就不干了?假设人人只讲钱,一切围着金钱转,都成了拜金主义的信徒,而不再讲理想、道德和奉献,那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②提法、分寸没有度。孤立地强调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侧面中的某一方面,而超出了量的规定性,就会导致片面性。如有的文章在批评社会上的“文凭热”时写道:“文凭乃一纸空文,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实际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的。”这样就把真文凭、假文凭、混来的文凭、靠艰苦奋斗得来的文凭通通说得一无是处了。对具体矛盾不作具体分析,又缺乏分寸感,因而陷入了绝对和片面。

③不合乎法规。如“法不责众”这句俗语反映了小生产者特有的无政府主义心态。在中国有比较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法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法的这种属性要求一切政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违法者都必须受到追究。因此,“法不责众”的观念与法制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④虚夸成分太大。虚夸之风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尤为突出,在当时一些报刊评论中诸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奋斗20年超英赶美建成共产主义”等所谓“闪光”的论断时有所见。由于这些论断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陷入了浮夸不实、主观唯心的泥淖,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危害。

“进入山西××县境,走进任何一个村子,都会看到牛马成群,圈肥高堆,一派兴旺景象。”这样的表述也是言过其实。“任何一个村子”,意思就是说每一个村子,这话说得过死了。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平衡的。再说,作者也没有把每一个村子都走遍,怎么能断定说,任何一个村子,都是牛马成群,圈肥高堆呢?

⑤不合乎语法逻辑。“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这是某报评论员文章的标题,这一判断是不合逻辑的。共产主义是近百年来才出现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理论体系和实践,而中华民族的存在则已有数千年之久。难道说在两千多年以前,共产主义就成了中华民族的理论体系?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倘若将“中华民族”改换为“我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就恰当了。

“最好水平”,这是个文理不通的说法。顾名思义,水平只有高低,无所谓好坏,好坏只是表明人们对于这种水平高低的喜欢或不喜欢。我们可以说某项纪录、某项成绩最好,但不能说某项水平最好。

“基本属实”,这也是个不合语法的说法。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严重、基本发烧之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就不大好理解。他还打趣地说: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

(4)前瞻性。

前瞻性是立论的又一基本要求。指的是能够及时洞察矛盾和预见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地去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具体说来,前瞻性的内涵包括这样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敏锐性、洞察力和预见性。

2立论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生在立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全面分析题目,准确理解题意。

申论作为给材料作文,更应认真阅读材料,辨析其多层意义,在把握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准确立意。

据报载,今年某大学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在这次稍稍高于中学语文水平的测试中,达到及格线最多的是本科生,也仅有60%,最少的是博士生,才有30%。一位比较优秀的本科生留校做助教,为一位研究生导师整理书稿。书稿送到出版社没几天就被退了回来,原因很简单,出版社的编辑只粗粗浏览了一遍,就发现了二百多个错别字。

针对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这是一个易于引人思考的论题。有的考生从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谈起,立论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显然立论面过宽,论述易流于空泛。也有的考生没有认真阅读材料,劈头就说:堂堂的中华民族,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居然只有屈指可数的少得可怜的那么一点人汉语水平过关。这样粗心,而且带有情感定势意味,写下去必然偏离题意。有些考生从大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入手,立论为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质势在必行。这就准确地理解了题意,抓住了主要矛盾。立论集中、鲜明,论述就会针对性强,才会有说服力。

(2)要重视立论能力的训练和发挥。

立论是一个综合运用观察、分析、综合、想象、联想等多种能力的思维表达过程。考场作文的一个特点是在可写性与可发挥性之间的空间比较大。因此,考生应从训练思维能力入手,提高立论能力,并在考场上得以发挥。

一是思维的广泛性训练,多角度立论。所谓角度,就是观察、分析事物的着眼点,也是文章立意、构思的出发点。各种事物本来就具有多义性。一树梅花万首诗。同一个题目,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写作意图出发,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把握,就会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考生在拿到题目时,要广开思路,选一个自己理解清楚、体会深刻、有话可说的角度去立论,铺陈成文。思路越开阔,立论的角度就越多,立论的选择余地也越大。

二是思维的深入性训练,立论力求深刻。申论考试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要求文章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理论高度,大多立论应具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

在酝酿立论中,对题目或材料中已有的表层意义要准确理解,对其深层含义也要深入发掘。

(3)选择适当的写作角度。

不管选择事物的哪一个侧面作为写作角度,这个侧面必须能展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这样,议事说理才能达到相应的深度,文章的立意就深刻了。如果对事理不作深究,虽然也进行了多角度思维,但把握的写作角度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那么即使这个角度是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文章也必然难以写得深刻。

二、确定标题

申论考试大都要求自拟题目。好的标题,可以使自己的文章“先声夺人”,引起评卷人阅读的兴趣。一个能恰当反映材料精神实质的好标题,或整齐和谐,简洁明快;或错落有致,风趣生动;或词句华美,文采斑斓,都能令人顿生爱意。题好一半文的说法就是明证!若题目草率拟就,平淡乏味,甚至错字迭现,语病百出,就会大煞风景,使阅卷者产生成见:标题如此,内容可想而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传达文章的基本思想。好的标题,既能以“目”传神,也能以“目”传情,在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或见解一目了然的同时,一下子吸引和打动读者(阅卷者),使他们产生看完整篇文章的欲望;在阅读完之后,反观标题仍感到贴切、精当,回味悠长。

要拟好的题目,很有必要广读博览,学习借鉴,报刊杂志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型范例。如“力拔山兮气盖世”,副题“中国女子举重队成功的秘诀”,“力拔山兮”与“举重运动吻合”,“气盖世”则是对我国女子举重队在第11届亚运会上奋勇夺冠的生动概括。又如“金鸡奖、百花奖评选揭晓,巩俐左手一只鸡,右手一枝花”,此题对河北民歌《回娘家》中歌词的借用,既不失雅,又令人捧腹。好题目留意多记,高笔法勤借精取,面对类似申论这样的供材料作文,你一定会点出传神之睛的!

实践表明,凡是成功的标题,基本上要做到贴切、具体、鲜明、精炼、生动。

1贴切

标题贴切有多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题文一致,即标题对论题范围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提炼、对态度倾向的表述应与评论的内容或思想相符。某报曾刊登一篇评论,题为《韩国看不上爱国者》,乍看题目,读者很容易理解为韩国对爱国者不屑一顾,那么韩国今后还会有人愿意爱国吗?细读评论才会发现:文章议论的是韩国不愿在领土上部署美国“爱国者”导弹,导致韩美两国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严重对立。由于文章的标题在“爱国者”三个字上没有加引号,导致题文不符,使读者产生了误解。

贴切的第二层含义,是词语的运用准确恰当,即标题制作遣词用字时,不可望文生义,也不可滥用词藻。某报曾刊登一篇评论《法人岂能是法盲》,意思是企业的领导应首先学法、懂法,不可成为法盲。但由于对“法人”和“法人代表”这两个法律术语的混淆,造成了标题的失当。其实,“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而非具体的个人。

贴切的第三层含义,是题意确切妥帖,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曾经有一篇专栏小言论,题为《“一错千金”》,说的是某地几家报刊为提高质量、减少差错,决定在编校质量竞查日这一天欢迎读者帮助找错,发现一处,即罚责任者1000元以奖励读者,文章认为此法可取,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但仅看标题,难免产生歧义:是出错得奖?还是出错受罚?因“一错千金”是从“一诺千金”变化而来,本意为“价值千金”。“一错”如此值钱,标题是鼓励差错还是惩戒差错,让人有些捉摸不定。

2具体

标题并不是越大越好,即使选题重大的作文,标题也应该尽量具体。避免空泛乏味,大而无当。

某报在植树节那天发表了一篇评论《以科学求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仅看标题,很难把它与植树造林直接挂钩。《陕西日报》为此而发的社论,题为《你栽的树活了吗》(1983年3月8日),把论题集中于“重视植树造林的成活率”,显得相当具体、生动。而《健康报》为此而发的评论,题目是《“栽植”健康》(1992年3月3日),集中议论植树造林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不仅生动贴切,也与该报的主旨相吻合。与第一题相比,后两题不仅拟题方式各有特色,而且都注意将标题具体化,使评论的针对性在标题中体现出来,比第一题的泛泛而论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3鲜明

标题应当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针砭什么,都应在题目中有所反映,也就是说,标题应该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倾向,切忌钝刀子割肉,不痛不痒。

4精炼

要做到精炼这一点,一是要结构简单,多用单行题;二是要文字简约,要言不烦。

在近现代时事评论作品中,不乏标题精当的佳作,如王韬的《变法》、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李大钊的《“中日亲善”》、张季鸾的《蒋介石之人生观》、邹韬奋的《肉麻的模仿》、鲁迅的《战士和苍蝇》、毛泽东的《“友谊”,还是侵略?》等。这些文章的标题以简短的句式、简洁的文字廓清了论题的范围,表现了中心论点,其中一些还不乏幽默、犀利,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5生动

标题形象生动非常重要。生动的标题能够“先声夺人”,赋予文章以新意和活力,既能抓住受众,又让人过目难忘。使用标题生动的方法有多种:

(1)变换标题句式。通过把陈述句变为假设句、疑问句或感叹句等,使评论标题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2)活用成语、谚语、俗语。把成语、谚语、俗语等引入标题,直接引用或变化引用,既可以使标题言简意赅,还可以使标题别有新意。一是直接引用。即把成语、谚语、俗语等直接引入标题,借助于受众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认识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问题。二是变化引用。即在引用成语、谚语、俗语时,对文字进行一些细微的改动,使词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赋予词语以新的内涵。

(3)巧用修辞手法。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对照、连珠等等,这些手法都可以用于评论标题的制作。

三、布局谋篇

1谋篇构思的思路与要求

(1)构思要围绕主题展开。若要使文章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要使全文有一条贯穿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是体现作者的观点与见解的。文章影响读者主要就是靠其主题来实现的。因此,下笔撰写之前,谋篇构思就要围绕主题,构思要为主题服务。正如法国的画家米勒所说:所谓构思,是指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可见这一条十分重要。

(2)构思布局,要力求结构完整统一。在对一篇文章构思时,有时会发现需要按时间顺序编写,有时又会需要按地域位置(空间)顺序编写,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按逻辑关系编写,即要求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符合科学研究和认识事物的逻辑。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形,都应保持合乎情理、连贯完整。有时,构思出现几种写作方案,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化,写作思路又会经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千头万绪到形成一条明晰线索的过程,此时,应适时抓住顿悟之机,当机立断,确定一种较好方案。

2如何提高构思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思维不清晰的作者会写出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文章来。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写作实践训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构思的能力将随之提高。

在正式撰写之前,先拟制写作提纲,可以极大地帮助作者锻炼思想,提高构思能力,这一办法是被长期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办法之一。

写作提纲的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1)写作提纲,类似一张建设蓝图,可以帮助作者自己勾画出文章的框架或轮廓,体现自己经过对材料的消化与进行逻辑思维后形成的初步设想,可计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如何表述一致,重点又放在哪里,哪里需要进行一些注释或解说。按此计划写作,可使整篇作文层次清晰,前后照应,内容连贯,表达严密。

(2)拟制写作提纲,只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子甚至是词与词组加以提示,把材料单元与相应的论点有机组织编成顺序号,工作量并不大,也容易办到。当提纲写成后,再从总体上来统筹调整。这很像是转动万花筒,只要稍稍转动一个角度,便会出现新的图案。提纲的调整也是如此。应该说,拟制提纲要比无提纲写好作文后再调整要轻松得多。而在考场作文中,后者因为时间上的限制,一般也不可行。由此,则更显出拟制写作提纲的重要性。

四、材料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虽说文无定法,但是不同文体的文章,还是有各自的规律法则的,有人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得出材料议论文有如下规则:

引论(用一段):①概引材料;②略作分析;③提出论点。

本论(用二至三段):④道理论证;⑤举例论证;⑥对比论证。

结论(用一段):⑦联系实际;⑧深化中心;⑨发出号召。

引论部分:检索材料,找出能够表现或生发出中心论点的重要语句,从中提炼出有用信息,概括引用。然后三言两语,分析引文,牵引出中心论点。

本论部分:引名言,用资料,讲道理,接着举事例、议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还要从反面论述,增强说服力。

结论部分:联系实际,尤其要与现实社会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点明意义,深化中心,同时发出号召。

材料议论文写作九步结构法并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归纳整理之后,牢牢记住,使之程序化,在应付考试时是可行的、有效的。实践证明:九步结构法犹如高楼大厦的框架,足以支撑起一篇像样的议论文,按九步结构法作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衔接紧密,说理充分。

当然,从根本上讲,写作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单靠一些方法和技巧是难以真正写好文章的。正如一座大厦,仅仅构筑好框架是不能交付使用的,同样,学会了议论文写作的结构规则,却无米下锅,也是写不出好的作文的。通过扩大阅读来积累材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平时还是多读一些书为好。

五、写好文章的关键部分

1起笔要直奔主题

文章开头勉强,写起来就会觉得没劲,给材料议论文尤其如此。如果文章的开头是没有经过思考,顺水推舟的,对议论的对象、论证的方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目标方向不明确,议论也就会不着边际,文章的随意开头还会造成写作中缺乏自信。

这种随意开头的情况常常出现在限时命题作文中,考试要求当堂交卷,写不出来也得写、不喜欢的题目也得写,于是有的考生就省却了审题思考的时间,先坐上船再说,然后在游动中寻找目标,这个游动,往往就形成了无话找话。对付这种游动中寻找目标的毛病办法是有的,如学会剖析材料,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拓展联想思维等等,也就是说,要练好基本功。但有没有更直接一些的训练方法呢?有的。先上船再说最明显的毛病,就是开头口罗嗦,这里介绍一种开头的方法——一句话开头法,即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自己逼自己,只用一句话作开头。

这样做,对纠正文章开头言不及意的毛病大有好处。由于只能用一句话,那就一定要考虑明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逼使自己从对题目的思考中选取最有分量的话作开头,促使自己对思考的内容做出比较筛选,这样的开头,既简洁,又明确。一句话开头,有利于尽早进入议论,使中心部分突出。

一句话开头,也能使人产生一种写作激情,如有位考生在写《读〈祝福〉》一文时,以一句“太不公平了!”开头,这样的启动,犹如找准了感情的闸口,能有一泻千里之势。

经常能想到以最简洁的语言开头,对克服游击的毛病是大有好处的。

2结尾忌拖泥带水,装腔作势

一篇1200字左右的议论文,结尾如果拖泥带水,装腔作势,也会让人感到啼笑皆非,进而生厌的。

这里要指出的是有些考生写议论文,特别爱拉开一个架势来,但由于功底有限,于是不得不在结尾虚张声势,或是采用标语口号来呼喊,或是模仿伟人作深谋远虑状,动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吧”或是“争取作出更大贡献吧”。这些话,偶一用之,或许还会有一点激情,倘若只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谈话,未免有点技穷了。我们提倡利索的结尾:分析阐述完了,结论水到渠成,还有什么可以唠叨的?写议论文,不是作报告,热情与号召力不是靠空喊就能代替的。其实热情激荡不过是结尾的风格一种,而结尾本可以是多样的。

结尾处要冷静。是否需要强调一下自己的观点,是否需要补充一点什么意见,是否需要说明一下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否有必要提醒读者对某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这些,在列提纲时就应有所考虑。

结尾处要冷静,不同于骤然冷却,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可以小结一下自己的观点,但不可作过多的重复,写文章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引起人家的重视,这时候行文语言要注意打动人。

3论据举例要表述清楚

议论文的举例,为的是证明观点,增加说服力。例子是否与观点吻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力求鲜活,不要陈芝麻烂谷子,一论勤奋就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论发现就是瓦特的水壶盖、牛顿的苹果——这些,也已经是基本道理,这里就不多说了。

写议论文举例,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能把个人特有的经历当成众所周知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阅读积累,都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因此写文章举例时,就不能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一定知道。这种疏忽一般较多地反映在略说上——因为误认为众所周知,就一笔带出,结果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如果能稍稍加上一两句话,甚至加上几个短语,就能把例子叙述得比较清楚。

如果是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在用于举例说明时也要表述清楚,因为你注意到的,感兴趣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注意到或是感兴趣。近些年来,有些考生常在议论文中写进一些歌词,借用流行歌曲歌词,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最好能点明是歌词,如果加上一句“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则可以让读者知道这是在引用。有位考生曾在文章中写道:“一想到‘我在阳光下辛勤地劳动’,我就激动无比。”评卷老师怎么也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搞不懂为什么这里要加引号,也不理解这句极平淡的话为什么会让自己的学生激动成那样,后来才知道这是那个月最流行的一首台湾歌手演唱的歌曲,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熟悉,而评卷老师就更加莫名其妙了。

六、语言表达的技巧

议论文语言先求平实,这个原则是不错的,前提是要论述清楚。一种观点,一个道理,希望人家能接受,说清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这个观点这个道理并不深奥,是浅显乃至尽人皆知的,这时候的平实就有可能变成寡淡无味。用朴素的语言宣传一个朴素真理固然很好,但能用精彩的语言宣传一个朴素的真理将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考生的议论文,观点是明晰的,结构是严谨的,但习惯于用极幼稚的语言去论述,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很像成人穿了件小孩子的衣服。更有一种常见病,就是盲目模仿报告腔,高调官腔,靠标语口号、假话空话虚张声势;明明是请他谈观点,发议论,他却要在那里自作多情地空喊,休说读者讨厌,认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连他自己也有可能认为言不由衷。自己空喊一阵倒罢了,评卷人看这样的文章,连看七八篇,必然会头脑发昏。

议论文写作中,要有铸炼语言的意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说清。说清是基本要求,说好、说透是高标准要求,不力争达到高要求,满足于说清,就会连说清的要求也达不到。

写文章,尤其是议论和记叙,写出来的话要像是人说出来的话。这样说好像是在骂人了,但确实有些文章的语言不像是人在说话,而像没有生命的机器。首先是不顺,读也读不通,既没有书面语的严谨,也没有口语的那种流畅。二是没有活气,冷冰冰的,文章是要给人看的,见其文如见其人,一点生气也没有,这像什么呢?三是生硬,有些考生尽爱写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有的盲目模仿,喜欢用欧化的句子,有的喜欢模仿港台腔,动不动“我好开心好开心哇”;还有就是堆砌词藻,满纸形容词;而有的考生写文章语言贫乏,一下笔就是十分、非常,一篇短文中能用七八个;也有人背过成语词典,不用足了就好像对不住词典一样,每说两三句话就来一个成语,弄得佶屈聱牙,结果读者的注意力全用于对付文章的成语中去了。我们平时看考生的议论文,在论点的设立正确、论证方法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文章的语言表达是否畅达是区分好或一般的重要标准。有些考生只会简单地模仿别人的语言,而且顽固不化,诸如做四有新人、经过顽强拼搏、为四化贡献力量之类的语言,几乎是不要动什么脑筋的——不是说这样的话不能学,但是如果只会这样说话、总是这样说话,谁愿意听你的?

前人评说先秦诸子文章,称赞其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孔子、孟子和庄子即使论说最抽象的道理,也注意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比喻。《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曾晰说的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用几句话就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治世才会有的图景,这比说国泰民安、繁荣兴旺、小康社会更容易让人接受。这幅图景,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要令人向往,因为只有在治世,读书人才有可能在春风中纵情地歌咏徜徉,故而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上海市有一年选上海小姐,最后一轮仅剩下两位选手,得分一样,因而加试一题,题目是:对上海,你最想看到的一幕是什么?有一位的回答是:“在白天上班的时候,准时来了一辆公交车,车上人不多,每个人都有座位。”——此话一出便赢得满堂喝彩。上海面临的困难当然不止公交问题,但公交车拥挤堵塞却是人人皆知的事,这位小姐为大家描绘出了理想的图景,一下子打动了所有的评委。倘若她说希望上海变得越来越美丽、希望上海的公交状况得到改善,发展公交事业,争取更大胜利,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要想让我们的作文语言有活气,就要多注意学习这一类的表达方式。

第五篇:公考应对策略之申论篇

公务员考试应对策略之申论对策标准表述篇

第一章 申论中对策综述

一、对策的层次性

1、从根本上讲,对策可分为总体和具体两个层次。总体对策为原则、思路、方向层次,具体对策为方案、做法、措施层次,是总体对策的具体化。(即原则性对策、操作性对策和综合性对策)

2、从时间上讲,对策有当前、近期、中期、长期之别,既有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又有解决长远问题的对策。

3、从深浅、轻重、缓急上讲,有治标和治本之策之分。注意:对策来源包括党和政府文件,各级政府网站、半月谈(开篇的半月评论)、新华网理论频道、人民网理论频道上的政策信息、工作动态、理论文章、领导人讲话、视察活动的报道等。尤其要注意对新兴、流行、热门词语,包括时政关键流行语进行收集和整理。地方考试中,对省情也要有所掌握,但省情备考范围不必过大,应以省政府工作报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民生十大实事”为主。

二、对策的构成要素

1、从结构上讲,包括对策铺垫、对策主体、对策总结三部分 对策铺垫一般包括对策针对的问题、对策提出的主体、对策提出的原则以及对策的数量,范例:避免政府公共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由小变大,防范危机的恶性演化和扩散,如下五点建议可供公务员参考。对策的主体一般包括4—6条对策,不宜少于4条,也不能多于6条(但要注意全面与重点的结合,要有详有略,突出主要对策,并清楚地分出原则性对策和具体性对策的层次)。

2、从内容上讲,包括核心观点、方法措施、具体要求三部分 核心观点:是阐述对问题的原则认识、基本态度,通常以对策题答案首句“解决……,对于……具有重要意义”或“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以解决”等加以体现。

方法措施:就是“做什么”,是对策内容的核心。一般而言,对策答案中的对策主体部分应该分条论述,每条的首句就是对策的方法措施。

具体要求:是方法措施的具体化,又包括实施主体(谁来做)、实施步骤(时间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标准要求(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三方面的要求。

范例:第三,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方法措施)

中央政府(实施主体)应加大监管力度,彻底……。(实施步骤),使社保基金的收支透明化、公开化,并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标准要求)

三、申论试题中各种文章称呼方式辨析

1、策论文:文章应以对策为主,减少问题概述、原因分析等铺垫性内容,尽快引入对策论述。具体表现形式还包括对策性文章、“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工作的着重点应放在哪儿”、“如何确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合理、有效地开展工作”等

2、文章:没有特定限制,可以包括全部,也可以有所侧重。

3、议论文(议论性文章):这种题目在体裁、格式方面没有特殊要求,但限定写作内容——主要论述对象是如何解决问题,间接要求以对策为主,而“议论”则要从理论上说清问题的性质、影响、解决的必要性和理论、政策依据,内容必须包括对问题的理论分析和解决的对策。表现形式还包括: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

4、评论性文章:与议论文的差异就在“议”和“评”的侧重点上。议论可以空对空,没有引起议论的事物,凭空阐发作者的思考、设想、创见,虽然其常规写法是针对具体问题起笔;评论,必须有可评、所评之物,必须由具体问题引起评说,对特定的对象进行叙述、说明、评价和议论。即议论文写作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由抽象的概念展开评论;而评论文相对限制较严,重虚实结合,由实际存在的问题引发评议。

4、没有明确体裁的文章

综上所述,申论文章无论采取何种文体或称呼方法,其内容都是分析、议论与对策的结合,并以对策为主,同时理论方面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写出提出对策的理论、政策、法律等依据,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实行对策的具体办法、保障措施之外,还可论证采取对策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用性,预测其实行后的趋势,表明问题必然解决的前景。

四、评分注意标准

对策要全面、准确,其语言表述要严谨、精炼、规范,应正确使用政治术语等专业术语,尽量使用官方语言。

扣分因素:对策条数过多,过于分散;语言不精炼,繁冗;出现错别字(包括标点);字迹潦草、涂改卷面;字数过多或不足;文章没拟题目

加分因素:字数恰到好处;观点和内容创新;有文采;等

第二章 对策型试题作答技巧

一、提出对策的方法

(一)、利用材料整合对策

1、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对策内容

2、从原文中整合提炼提取属于对策的信息

3、依据材料信息引申对策

①正面引申:对材料中提出的对策思路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充实完整

②对材料中错误的、片面的观点和做法进行反推和补充,从而得出正确的、全面的对策措施 ③逻辑引申方法

归纳法:从具体情况上升到普遍适用的规律。(即某个国家或地方针对某事的做法,可以拿过来加以提炼借鉴)——参考国内外相关经验,是我们提出对策的一个重要角度。演绎法:

④由材料揭示的问题反推对策:逆向运用材料,从现状和问题的表述中反向推出对策。(有问题之处也是提出对策时应当关注之处,“问题即对策本身”)

注意:什么样的材料中可能提取出对策?

一是看该材料是否紧扣后面的题目;二是该材料是否反映了某些问题,从问题中可以反求对策;三是该材料是不是政府、官方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会成为提出对策的参考;四是看该材料是不是在介绍别人、别地或别国的经验,因为从成功的经验中可以借鉴对策。

(二)回看第一题。有什么样的问题就应有什么样的解决措施。一条问题对着一条措施。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对策(主要靠平时积累)

二、对策的基本逻辑顺序

对策的逻辑顺序,就是指按照一个什么样的逻辑顺序提出并实施对策。

通常申论答案应按照一般的认识顺序,按照“总—分”或“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先阐述总体对策,再阐述分论点,即具体对策。在总体原则、具体措施论述完毕之后,可在对策最后部分简要论述意义,即“采取这些对策、这样做的意义,能够达到的效果”。常见的对策逻辑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紧急重要——轻微次要

发生踩踏事故示例:

一是立即成立事故处臵指挥部(展开工作的前提就是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二是全力以赴抢救受伤人员(最紧急重要环节)三是切实做好(死亡和受伤)群众安抚工作 四是尽快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五是举一反三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

(二)、观念——制度——操作

从观念到制度(体制、机制)再到执行与操作层面,这是提出对策所惯常采用的逻辑思路。(其中制度、操作方面的对策不限于一条)

(三)、直接——间接——根本

其中人的精神层面属于较为根本层面,如: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遵纪守法的意识和道德观念。

(四)、宏观——微观(原则——措施)

(五)、法律层面——制度建设层面——领导意识层面——责任落实层面——执法层面——监管层面——宣传教育转变观念层面(简化为:立法——执法监管——宣传教育,或者:构建法规体系----加大执行力度----形成监督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其中宣传教育部分,也应区分对象而确定层次、表述的先后顺序。)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表面上不一致,但它们都属于广义的立法性质,目的都是要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那么就可以合并在一条对策中阐述。

“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一个层次,“完善制度,建章立制,指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和配套措施”又是一个层次,可以作为两条不同的对策;“坚持发展经济,不断增强防御和抵抗灾害、安臵灾民的雄厚物质基础”和“加大资金投入,充实物质储备”说的都是物质方面,可以作为一条对策来说。上述几条对策相对而言,领导和制度与经济建设、物质储备、资金投入正好是上层建筑和物质基础的关系,那么领导和制度就可以合并为一项,与物质方面的准备和保障相互对应。

“运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做好群众的疏导工作,消除突发事件的根源”和“运用法律手段公正裁决,维护司法的最终裁决权威……”,其指向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要化解群众中和社会上的矛盾纠纷,两者可以合并为一项:“多种方式排查化解纠纷,消除引发突发事件的矛盾根源”。

理顺对策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对策的条数,其前提是准确判断对策的性质,分清对策的层次(原则性和具体性对策、治本和治标对策等)

三、完善对策的形式

1、顺承式:主管部门(人员)+具体操作+作用意义

示例: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为其排忧解难。

2、总分式:总概对策(半句或一句)+顺承式(重点推荐)就是在对策的最前面加上一个总概性质的段旨句,总概接下来的总体内容。(即分论点提出后应该对其有一个阐释,具体指明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分论点中提到的举措)示例:必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为其排忧解难。

四、其他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1、提出的对策要注意与上题提出的问题有对应关系,即具有针对性。此外,对策还要具备可行性、全面性。(但层次一定要清楚,条理一定要清晰)

从事理上推定,要解决一个问题,某些对策是不可少的。如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立法、执法和日常监管这三项是缺一不可的。

2、概括内容与概括问题

内容是全面的,内容包括了问题,问题只是内容的一个方面。对于概括内容,问题、原因、影响、对策、预测都可以概括;问题概括则只需要写出与问题有关的部分。

作答概括内容类小题,应根据资料的具体情况确定以概括哪方面内容为主。资料中陈述最多的那一部分(通常都是以对策为主)要详写,略写或不提次要部分。概括主要信息,撰写情况综述、情况汇报和领导参阅材料等题型都属于概括主要内容的范畴。

3、在阐述对策时,可以使用“一是……二是……”,“第一……第二……”,但推荐使用“首先,……。其次,……。”注意分隔的符号是逗号(,),不用顿号(、)。

最好不用有明显痕迹的分节字眼,而是直接讲对策,如:“要实现好发展、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改善,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实现好发展、快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改善,就要重视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

4、所有的申论问题都要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从政府的角度去看、去观察、去思考和处理,要说政府的话,要说出政府可能说出的话,把一切事物往政府的职责上套,往政府怎样正确履行职责上套。

5、题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字句“给定资料XX……”(除非根据题目的意思是限定于XX资料作答),这表明这个题目是缘起于此给定资料,虽然问题出于此处,分析应对问题却不应限于此给定资料,而应结合其他给定资料和现实。6、09年国考申论围绕一个主题——粮食安全,提出了两个考察点——产业升级、粮食安全。在一次考试中糅合两个不同课题的材料,说明它们内在的精神实质中一定贯穿着一条主线。即给定的材料大多是若干个独立的现象,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少关联,但多少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具有唯一性,应注意仔细阅读材料,把内容分出主次,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合并同类项”。

7、立意确定之后,具体的文章构思可结合报考的不同职位写作要求,在分析和对策重点进行取舍。报考副省级以上职位的,对策拟制可站在国家政策制定的层次上,全方位、多角度地设想,大方向上每一方面都要点到,每一个对策都可以涉及,每个都平推下来,但只是宏观的、原则性的阐述,不必具体深入、无须深谈。对于地市级以下的考生,作答时应站在具体执行层次、中观的角度切入,只需选择一个角度,集中深入透彻地论述,决不可浅尝辄止、泛泛而谈。

8、申论考点一般都多多少少与当年及前一年新华社评选出的国内大事有所关联,只是申论具体选择的材料各异。

公务员考试应对策略之申论作答误区与策略篇

第一章 申论作答常见误区

一、对资料中具体人物言论观点的观点辨析型试题的答题方法:这种问题其实是要答题者表明态度以及对这个“人物观点”的认识。首先应该对该观点进行判断,即表明自己对该观点的看法和态度,对问题做一个定性,然后再结合材料事实说明理由,最后(从个人和政府两个角度)来阐述我们应当来做,该如何对待这样的行为。总体上来说就是先破后立,先辨错,后提出对该观点的正确认识。

二、“按逻辑程序和方法排序”的答题方法:对于申论中基本反映同一问题的给定资料进行逻辑排序,应是按照“判断性质——归纳属性——按重要性和事理逻辑上的先后关系确定顺序”的程序。从逻辑上讲,事物的顺序应该是从发生到结果,从现象到原因,从重要到次要,从总纲到分目,从总述到分述,从重到轻。

三、词语的“背景链接”:与词语相关的信息集合,通常作为背景链接的资料应尽量选择与词语的联系最为紧密的,根据作答者的理解进行重新组织,形成接近于词语释义的答案。

四、摘要(概述、综述、整理提要):应采取选择性摘录原文关键语句的方式进行再现。提取摘要的具体方法:

1、彩线穿珠法:依据材料组织成文的思想脉路即逻辑或事理线索,把摘取或概括得出的要点串联起来。为了行文完整,突出所要复述对象的重要性,应加起领语(选择性摘录原文最重要的语句),作为全部摘要或概述的纲领,最后以问题的解决思路作结(应紧扣住复述的主要对象——存在的问题的解决)。

2、散点透视法(适合于“瞬间回眸”的作答要求):即把资料的主要内容、陈述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作为一个个并列的点,以平均力量分别提及的方式进行复述。

五、对于辨析挑错题:尽量不要从语气、用词、语法错误、条理性失当等语言表述上查找问题(除非题目有明确要求),重点查找内容、观点上的问题。即使要从字面上挑错,也应指出,原文拔得过高。内容重复的要进行合并,缺少的要进行补充,错误的要进行修改。

六、比较分析题型的答题思路:

1、概括比较对象各自的做法;

2、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各自做法的异同和优劣;

3、最后指出比较对象的做法对我国做类似工作有什么借鉴意义。注意:答题时不要将以上各条分散开来,要注意精炼。

七、分析评论题型的答题思路

题型如:“阅读材料12,由此引申,谈谈你的想法。”(实质是一道综合分析与评论题目)

作答:

1、指明该做法的特点、实质和意义;

2、明确指出该做法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直接的引申层次)

3、指出政府该怎么办。(更深入层次的引申)

第二章 申论中应用文的写法简介

一、情况报告的格式

标题:关于……的情况报告或关于……情况的报告(与正文间空一行)称谓:顶格

正文第一部分——导语:说明报告的缘由、概述准备反映的主要问题,引起下文。在段末加惯用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正文的主体部分:陈述情况、反映事实,通常包括问题的由来、影响、危害、原因、处理经过、对策建议等。(例如:基本情况;当前存在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结语:固定的格式话语,如“以上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妥否,请批示”,“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示”。(一般报告只是反映情况,不要求批示和答复,可不用套语。)落款:署名和日期。

二、工作报告

正文一般包括基本情况、主要成绩、经验体会、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意见等几部分。其格式和写法基本等同于情况报告,只是内容略有不同。(下面给出一个范文示例)

导语:一般概述工作情况,并以“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引起下文。

正文:

1、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2、当前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3、今后三年的主要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结语:以上报告,请审议。落款:

三、情况反映、情况综合

二者均属于非正式的情况报告,一般为参阅性质,没有明确的收件人、主送机关和抬头称谓。(写法可以参照“情况报告”,但格式可以灵活一些,可不用序号分段)

情况反映一般以陈述和分析问题为主,只包括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两部分;(但具体到申论中则要包括问题、原因、对策三部分,最后还要指出引申性的启示,即已经或正在采取的措施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就是简单的一句话。)

情况综合(综合、综述)一般要求写出处理措施、处理进展和结果,通常包括情况说明、问题概括、对策建议三部分。

具体到申论中,一个范例是:引言(明确所要综述的对象,强调对象的重要性、必要性)、XXXX年工作情况(介绍过去已经做的工作,首段为总述,介绍总体情况,然后再介绍具体情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按问题的性质分别归纳为几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部署(说明今后要做的工作,一般为提出要求、做出安排,要求具体可行,使措施蕴含于要求之中)。

四、总结、汇报、对策措施或建议

1、总结:对过去一定时期工作的回顾与分析、评价,主要是对过去开展工作的方法、措施进行概括性叙述,有性质和效果的定性概括。不只要说做了什么,而且要说是怎么做的,总结出规律性、可用于指导今后工作实践的内容,体现对实践活动的正确认识与规律把握。(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评价工作的成效、总结经验教训)

2、汇报:向上级总结工作、反映问题、报告情况、提出建议的文体,分为工作汇报和情况反映两种。

工作汇报的内容包括:工作开展的情况、做法和经验、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情况反映的内容包括:存在问题、原因和影响分析、对策。

3、措施意见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问题及其危害、原因(即现状及分析)、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和依据、拟采取的措施三部分。

五、规划

规划的内容、结构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基本型,只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具体措施;

一是完全型,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对过去一个时期工作或发展情况的回顾、或是对上一个规划执行情况的总结,其总体结构分为过去总结和未来规划两部分。即:过去的发展成绩和经验、现状和问题、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任务、具体措施五个部分。为了简化结构层次,可将一与二部分、三与四部分归并,形成三部分:成绩与现状(回顾、总结过去一个时期的情况和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视情况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措施(从战略措施到具体措施)。结构范例如下:

导语:指定规划的依据和目的,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满足……,保障……,促进……,现根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指定本规划。” 正文:……

六、要点、计划、方案

这三者与规划本质相同,均属于对工作的安排性质。

1、要点的写法基本上等同于规划。

2、计划一般是短期的,一般只包括两部分: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3、方案:与一般计划不同的是,方案的前半部分要包括论证部分,即论证必要性、可行性,篇幅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其主体为工作措施。

七、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其内容和格式接近于情况报告,一般包括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员、单位)、处理经过(包括责任单位和人员、处理措施、处理结果、各方反映)、防止出现类似事故的意见和建议。

其中事故责任分析的程序:

1、首先应客观陈述双方对事故责任认定的不同观点;

2、在概括双方基本分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指出双方的观点存在漏洞和不合理之处,接着概括第三方观点;

3、最后,结合第三方的意见和调查取得的事实,提出作答者自己的结论——即代表模拟者身份做出正确结论。

八、调研报告、考察报告

1、调研报告:内容通常包括基本情况、问题分析、对策建议三部分。

2、考察报告:内容通常包括考察对象、考察情况、考察结论三部分,其中对象为“看什么”,情况为“看到了什么”,结论为“得到了什么,怎样把得到的有益信息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实践”,结论通常为对策建议。

考察报告例文结构提纲:

现将赴某地考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二)、主要启示

(三)、对加快我市发展的建议

九、演讲稿(演说稿)

一篇竞争上岗事物演说稿范文结构提纲:(要把参加工作以来的历史情况和未来打算讲清楚,以及说明对参与竞争的岗位的认识)

(一)、个人简历及德才情况

(二)、岗位认识

(三)、工作设想及打算

(四)、结束语

十、会议讲话稿、现场讲话稿 基本结构:

1、标题(多为主题句)

2、称谓(同志们/朋友们等)

3、主体:

⑴ 开头: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简要概括讲话的背景、目的和任务

⑵ 为什么:简要分析所讲问题的危害、影响、采取对策的必要性

⑶ 怎么样:对策措施

⑷ 结尾:强调主题/表示态度/表示感谢/抒发感情/展望未来

十一、新闻发布稿

1、介绍性新闻发布稿:属于事实陈述型文稿,事件处臵介绍一般包括经过、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下一步准备采取的措施。(可参照报告的写法)

2、预告事项类发布稿:除格式、称谓要适应具体对象外,其写法与工作安排、对策措施、计划、建议等相同。

3、善后性发布稿:问候语,导语,已经发生的事实情况,已经、正在、准备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责任追究、人员处理的。

十二、答复

答复的对象一般是监督政府的各界人士,所以行文须委婉,语气当和缓、坚持正面回答,不能向辩论一样针锋相对直言反驳答复对象的意见,即使对方意见有不符合实际、明显不合理或无法接受和实行的地方。切忌空话连篇、言不及义、缺乏明确意见和具体措施,回避问题。对要害问题,即使很尖锐、很难以接受,也不能避而不谈、拒绝回应,而应巧妙作答。

合格的答复应坚持正面阐述意见,通过无可争议的事实来证明己方观点。可适当指出对方意见中涉及的事实性错误,但不要指出对方的观点错误,可省略给对方观点定性的环节,直接陈述理由,说明对方观点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建议是难以接受的。

1、当对方建议与实际情况不符,不具备实行的可能性时,可委婉地指出对方意见与实际不符,并从正面对实际情况进行介绍,对无法实行的理由进行说明,客观上起到使对方了解自己所提意见不正确、不可行的效果。

如:开发水电资源,可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的温饱乃至致富问题,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通过生态移民,解决当地植被被居民破坏的问题。我们已制定周密方案,确保将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请继续监督,及时提供意见,帮助我们解决考虑不周和工作疏忽之处。

2、对不具备可行性的建议,不应给对方建议定性,不明确指出“不合理、不可行”,而应着眼正面,肯定对方的良好愿望和设想,随后说明此建议不能实行的理由,使对方自然地了解自己的建议是不可行的。如:

市政协XXX委员:

您所提出的《……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城市规划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就您提出的建议我们认真地进行了研究,同时就该建议的可行性咨询了相关部门,综合意见是: 由于……

衷心恳请您继续对规划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以促进我市规划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十三、事迹材料

结构、内容答题如下:(全文不分段)XXX同志事迹材料

首句:介绍本人自然情况,包括姓名等;

过渡句: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作风、性格特点和主要业绩。如:“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以崇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实践公民道德准则,无私帮助他人,忘我救助身处危难中的人们”。

主体部分:简要事迹,包括主要事迹(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和次要事迹(应简略)

总结语:总结人物的事迹和品质,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以及表彰人物和能够起到的作用,如:“作为一个普通的邮递员、工人阶级的一员,XXX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特别惊人的壮举,但他朴实的言行所体现的高尚情操已铭记在每个人心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这样的古道热肠”。

申论解题方法之附件:

1、申论问题分类详解

一、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就是用简明的语言文字,准确地概括主要问题的内容、性质,阐明主要观点和看法。具体到写作上,则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地说,它类似于普通文体写作中的综述,即在综合叙述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评论。概述主要问题是建立在对材料内容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之上的。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包含的意思可能是多层次的,反映的观点可能差别很大。因此,分析和归纳问题时要有所侧重,即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搞清问题的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在概述主要问题阐明观点和看法时,要避免片面性和绝对性,适当把握分寸。

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绝对不能超出。

(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

(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

(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

(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

(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

1、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以纵式结构写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这是一篇反映医药行业药价虚高情况的报道。)生产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给病人开高价药,病人购买高价药品。”这是按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的。

2、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各方的行为进行分述答题。如“(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的10家苹果汁生产企业应对美方反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的案例。)成本低廉的中国的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出反倾销调查起诉。中方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觅得了诉讼胜利,保护了中方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利益。” 广大考生反映,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易行。

3、链式分析法。有时候,一则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这时就适用链式分析法。如“(这是一篇关于我国9家彩电企业结盟限价销售彩电的报道。)9家彩电企业深圳结盟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变相垄断,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结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4、类型分析法。对于一则材料所涉及的是不同类别的人事物,则可以进行分类表述。如 “(这是一篇关于我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我国的玩具消费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意为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还表明,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专门生产成人玩具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玩具的开发和销售面向成人,是世界玩具有新热点。”

5、关键词分析法。对于给定的材料,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处下笔进行概括。这时可以将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这对于初学者或心理素质差者有较大帮助。

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

1、字数限定:350字。绝对不能超出。

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

3、适用性(即可行性)。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

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

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答题方法:

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

2、职能分类法:很多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

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如“撞了白撞”的核心元素是“人、车、路”,那么解决方案就是:

(1)提高路人的安全意识,监督路人的行动。(要列举一些具体办法,如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设臵交通路口安全监督岗等)。

(2)车主必须尊重路人生命,不能因为法律授权就任意作为,在可能避免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撞人事件发生。

(3)路的问题主要靠政府解决,政府要多修路,修好路。(也要列举一些具体方法,如拓宽主要街道,在交通要道架设天桥,修地下通道,或封闭一些事故多发路口等)

4、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这种办法也是考生最易接受的,考生平时可多演练此法。

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如“如何很好地解决新闻曝光案件”,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法律的、政府、新闻的实际出发,可以从宏观的、微观的两个方面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三、就给定资料的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理解题意:

1、文体:议论文。就是对事物或道理进行论述的文章。

2、论述内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3、中心明确:就是观点鲜明,肯定或否定,赞扬或贬斥,清楚明了,不含糊其辞。在文中最好使用段旨句。一是方便阅卷教师迅速获知文章主要信息,二是方便考生自己写作时紧紧围绕中心来写,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4、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论述过程中理论与事实要能很好地结合,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事实与道理紧密相连,互相支持,为中心论点服务。道理上讲,《申论》考试的一般事例都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理论可以从给定资料中来,也可从中引发。

5、论述深刻:就是要求论述时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到现象,不能囿于事物的表面,应深人事物的核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并旗臶鲜明地表明观点。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其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体制、观念、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深刻性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前实际。

6、有说服力:这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提出的要求。论点要鲜明,论据要有力,论证要合逻辑。三者就像屋顶、墙壁、结构一样密不可分。

7、字数限定:1200字,可以上下浮动10%,超出这个浮动范围都将扣分。

写作步骤:

1、通读全文,抓住主要问题。

2、思考资料提出的主要问题,提炼出中心论点。注意要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为国家利益着想。

3、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能证明恰当的材料,在头脑中酝酿写作提纲,对全文进行谋篇布局。

4、将头脑中酝酿成熟的文章内容表述出来。注意不要随意修改,不写错别字,保持卷面清洁。

文章写作:

1、标题

标题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陈述式,主要包括标题揭示内容和揭示主旨两种情况。揭示内容的如“关于MBA的思考”,揭示主旨的如加快“针对医院”的改革、为了中国能有更多的海尔、要敢于和洋人打官司、三讲教育绝不允许走过场。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让人一看便知论述的内容或主题。一种是设问式,如“你能承受多大的噪声”,这种标题的好处是能让人产生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我个人认为,既然是公务员考试,那标题多数时候就应当直陈其事为宜,对那些见惯不惯的事件,使用设问句能促人警醒,起到震聋发馈的作用。再有,标题中一般都有文中涉及的最常见词语。这样,考生就不该随意拔高主题,作宏篇大论,要贴近材料来。

2、正文的写作一律采用三段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般都选用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来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要紧密结合材料,不能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地乱谈。要集中力量论述主要问题,论述时有详有略,重点内容详写,次要内容略写,但要兼顾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看到正面情况,又要注意到次要问题。分析问题要按照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进行。

解决方案要紧承分析问题的步骤。最好是前后对应,一个盖子对应一个杯子式的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既要有总体上的思路,也要列举切实可行的手段或措施,使解决方案既照顾到全局,又照顾到特殊情况,既解决主要问题,又控制次要问题,特别是杜绝新问题重新滋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有层次,涉及到相关部门时方案要体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互相合作精神。在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时,建议采用分条列项的方式,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或者使用段旨句。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表明本段的大意。

无论如何,文章的写作语言都要求不使用华丽的词藻或复杂的修饰语言。毕竟机关工作作风要求稳重,不能表现出轻浮和幼稚来。要使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语言服从于和服务于文章体裁。《申论》要求写作的文章,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便于阅读和接受,才能切实担负起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来。

附件:

2、抽象的议论文构思方法

一、分类法

看到比较抽象的论题,笼统地谈,议论就很难展开。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将所要讨论的事物进行分类。

比如对“友谊”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难以深层论述。这时,我们可将不同类型的友谊分一分类,这样就可打开思路。

友谊,按不同时代,可以分成“伯牙摔琴”、“桃园结义”式的反映封建伦理道德的友谊;“基督——博爱”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友谊;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典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友谊。

按不同的目的,可以分成为了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利益而建立的友谊,为了阶级、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产生的友谊。

按不同的性质,可以分成在共同的奋斗中,互相深刻了解建立起来的友谊;在一起吃喝玩乐中,互相吹吹拍拍建立起来的“友谊”。按不同的内容,又可以分成,在你工作遭受挫折时给你帮助,生活遇到烦恼时给你安抚的友谊;在你一帆风顺时给你捧场,在你自鸣得意时为你叫好的“友谊”;“患难相共、生死相托”的友谊;“利则相攘(偷窃)、患则相倾(坑害)”的“友谊”;君子之间“淡淡如水”的友谊;小人之间“甘言如饴”的“友谊”……

有了分类,可供议论的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多了。分类,不仅打开了你的思路,而且使你看到了问题的深入。由此看出,分类法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性质,把那些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的一种方法。

二、层递法

是一种把论题加上其他成分,进行变形思考的方法。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只就这个概念来谈就很容易使议论空泛、不深入。这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层递”的方法,缩小议论,使文章层层深入。

层递法可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加定语,随着论题不断增加定语,文章的思路便不断向前发展,议论的范围就不断集中到更小的范围之内。比如《谈奋斗》这样一个题目,第一层可以泛谈“奋斗”,第二层增加成分,谈“青年的奋斗”,第三层继续增加成分,谈“二十世纪中国青年的奋斗”;另外一种方式是扩展论题内容,把一个抽象的论题具体化,从而使文章思路更开阔、论述更全面。比如《论学习》这个题目,就可以先谈“学习的目的”,其次谈“学习的兴趣”;再次谈“学习的规律”;最后谈“学习的方法”等等。注意使用层递法时,第一种情况不要出现论点转移,第二种情况增加成分以后的概念只能作为分论点,不要造成论点不集中的情况。

附件:

3、申论阅读及写作模板

申论阅读及写作套路 第一节 阅读概括的基本套路

中心词:“三遍四步法”——读三遍文章,分四步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

强调:阅读给定材料之前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一大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材料看成是一个整体。脑袋里要装着问题:

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 ;

3、问题的表现是什么;

4、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5、对策是什么。

第一步:对段落标号,勾画关键词或关键句。寻找关键词的几个技巧:

1、首尾句原则:一般来说,多数材料都能从首句或尾句中找到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这个原则,在申论写作中也需要大家注意。

2、关联词原则:这一条在言语理解中也非常好。比如,转折连词出现的地方,强调的一定是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一定是应该选的答案。再比如,因果关系中,强调的原因的情况比较多见。常见关联词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等等。

3、常见词原则:在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涉及事件或问题的表现、原因或解决措施等问题。因此,与此相关的常见词也是经常出现。这些词出现的地方就是关键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词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我们既要有政治敏锐性,又要有材料的敏锐性。

常见词有:根源、危害、教育、体制、领导、法律法规、监督、落实、经验教训等等,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看出、告诉、据某某讲、据报道、初步推断、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等。

第二步:概括段落大意

这个工作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需要把握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我们没有必要对每一段材料的段落大意都进行仔细推敲,只需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对其进行简单标注几个关键词即可:比如可标注“原因”、“措施”等等。这样做,既准确,又节约时间。

第三步:分门别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这一步很重要,千万不敢小觑。要按照问题表现、问题原因、问题对策三大类将材料进行划分。这个分类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思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整个材料有个总体的把握。

分类原则: 横向:对立关系如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正面和负面/成绩和问题/问题的原因;并列关系如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

纵向:问题的表现/原因/措施,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

多层次的分门别类:突破单纯的横向、纵向关系来分类,从材料的复杂性出发多角度分析,这也是以后命题的趋势。

第四步:概括主要内容

这里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简称四句话。

1、材料反映了……问题/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说明了一个重要现象:

2、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3、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以下问题导致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何以如此呢?/原因何在?(注意设问句的使用)

4、党和政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克服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防治应该是多方面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大多数时侯没有这一部分)要按照这个模式,尽可能的把关键词写进概括当中,即使逻辑性差也不太要紧,这一部分完全是按点给分。一般有十个左右的要点,根据阅卷的经验,能找到6-7个要点已经是很不错了。因此,一定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多写关键词,而不是在组织文字上浪费时间。

第二节 提出对策的基本套路

导言: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决策的过程就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从理论上来说,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步,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第二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

第四步,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

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评价; 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提出对策的基本思路一共分为三步:

第一步 根据矛盾特殊性 找出问题根源

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通过分析特定事实的现状,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提出正确对策的前提和关键。更清楚地说,这里面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这部分工作实际上在前面阅读材料和概括主要内容时已经完成。

其次,根据对这种消极负面影响的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以下是查找问题根源的两种基本方法:因果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

(一)因果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

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是要坚持两点论,进行多项求异分析。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事物的非主要矛盾;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矛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矛盾(外因)。产生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因此,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原因分析。

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内外因分析

内外因分析是我们在提出对策和论证对策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熟练掌握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迅速找到解题思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关于“标本兼治”的提法实际上也是对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利益分析法。人的需要经过社会关系的过滤和渗透,就表现为人的利益。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利益目标。当行为主体的某个特定利益目标实现以后,则会产生新的需要,派生新的利益要求,引发新的动机并支配新的行为,导向新的利益目标,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的思想行为源于利益而又指向利益的规律。

利益分析法尤其适用于社会中利益矛盾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构建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使用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多样的,产生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矛盾的原因展开分析。其中要涉及到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等等。总之是要全面地、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一对矛盾中必须涉及到上述的所有方面,而是提醒各位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的全面到位。

(二)SWOT分析——一种极有可能考到的分析方法

SWOT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SWOT方法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用系统的、辩证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随着对公务员在公共管理方面能力的提高,SWOT分析方法在未来几年的申论考试中有可能会涉及,可能考察考生作为公务员策划推销政府资源,设计政府发展战略的能力。

例如:W 政府发展艺术产业园的SWOT分析 优势(S):

1、北京在全国艺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望京西路及其周边地区良好的交通条件和明显的区位优势;

3、中央美院位于望京西路东侧,并且大批艺术家聚集于望京;

4、国际雕塑公园和中国最大最现代的美术馆即将在望京西路东侧兴建;

5、望京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较高 劣势(W):

1、望京西路为交通主干道,影响人流的聚集;

2、目前望京地区没有成规模的以艺术产业为主要业务的文化企业;

3、巨大的前期投入带来的压力;

4、房地产商的规划已经制定,改变其招商计划存在难度

机会(O):

1、我国艺术产业,尤其是艺术品拍卖业和会展业快速发展;

2、艺术产业处于寻找价值实现形式的成形期;

3、目前北京还没有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艺术产业园

威胁(T):

1、市场发育水平的限制;

2、市民经济收入水平、文化消费观念和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需求的限制;

3、艺术产业的发展形式没有现成的模式,艺术产业处于成形期

第二步 利用矛盾普遍性 借鉴“万能八条”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不但具有特殊性,而且具有普遍性。基于这样的哲学认识,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这对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来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一、“万能八条”详解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1)根据:一个组织中的领袖和权威在团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灵魂作用。领袖和权威对事件的态度对于事件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我国,政府中主要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于某件事情的关注程度更是直接关系到此事解决的速度。因此,在任何时候,解决某项具体问题或某重大社会问题,领导重视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思想是源头”,解决问题不但需要领导重视,更加需要组织中所有人对该问题提高认识,密切关注。(2)具体措施举例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 把……纳入议事日程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增强……的意识 倡导……的理念

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关注……问题。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根据: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力求牢牢地把握大众媒体和宣传工具的主动权。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媒体传播面广、迅速及时、强大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的宗旨、方针,通过媒体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以便于统一群众思想,提高认识,从而有利于迅速推动工作。(2)具体措施举例

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的认识

舆论关注

实行典型示范/社会示范

在全社会营造关于……良好的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1)根据 :人的各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所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的成功与否。要想有效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就必须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各级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广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业日益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对相关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相关素质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必由之路。

(2)具体措施举例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人民群众的……素质

4、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1)根据 :“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制度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好的规则和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能够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能够为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提供保障;制度还有利于人们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环境下,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和组织行为。因此,依靠制度和规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例如,一个分粥的故事就能非常形象地说明规则和制度的重要性。辛向阳在《谁能当中国的企业家?》一书中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粥故事。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或有刻度的容器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试验了很多种办法,多次博弈后形成了以下诸种规则:

规则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这碗稀粥中体现得一览无余。

规则二: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名监督人士,起初比较公平,但到后来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于是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分的粥最多。这种制度失败。

规则三: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又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人在—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规则四:大家民主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其腐化和风气的败坏,还得寻找新制度。规则五: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

规则六:对于分粥,每人均有一票否决权。这有了公平,但恐怕最后谁也喝不上粥。

规则七: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就是规则。规则的确至关紧要,它比技术更重要。

而管理学中“热炉法则”则能说明制度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①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领导者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处。②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必惩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③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④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热炉法则:具有警告性———不能摸;必惩性———摸即伤人;即时性———摸着立时被烫伤;公平性———谁摸都一样。)

(2)具体措施举例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励/利益相关/分工/规则/惩罚制度以及决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5、组织协调、形成机制

(1)根据: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对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我们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更加需要形成机制。我们常说的与“机制”相近的含义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于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2)具体措施举例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

预防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和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协调机制:包括派工作组/成立专门机构/增加人员等等

建立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形成信息的反馈机制

6、增加投入、依靠技术

(1)根据:物质上的满足是民心和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基础。相反,资源的有限性,物质条件的不足都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

对于环境治理、节约能源等一些具体的、不可抗拒的技术性问题来说,依靠技术层面的具体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2)具体措施举例

在……方面,大力增加财政投入 增加对……的财政和贷款支持 依靠……技术,解决……问题

7、加强监管、全面落实

(1)根据:卢梭说过,“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之所以走向腐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很多情况下,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无法可依,而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由于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往往在执行过程出现走形的情况。因此,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称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必备措施。

(2)具体措施举例

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媒体监督(舆论监督)/领导(上级)监管 建立完善系统严格的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 加大整顿力度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强调制权和行政问责)

8、总结反思、借鉴经验

(1)根据: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自何处?无外乎来自自身或者外部。来自自身就是靠平时的积累、靠总结反思,正所谓人不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理性的人总是具有反思和忧患意识的,通过不断的试错积累最终获得成功;来自外部的经验就是借鉴他人长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具体措施举例 总结……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二、“万能八条”的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一:

2006年6月29日,李毅中在《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一文中指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采取七项措施,这七项措施就是对万能八条应用的经典案例。

一、把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的的经典应用)

二、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采取断然措施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同时,探寻和采取治本之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

三、加强安全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安,建立规范完善的法治秩序。必须严刑厉法,重典治乱。在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推动下,《刑法》和《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以及司法解释工作正在推进。必须在法律的贯彻执行上动真从严。继续下决心解决“执法不严、工作不实”问题。纠正和惩处非法违法行为,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不仅要严惩事故直接责任者,查处失职渎职行为,还要严肃查处事故背后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中纪委、高检、高法等部门将联合对近两年事故的查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必须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和公检法、纪检监察机关等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有效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必须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把建立健全完善安全技术标准,作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来抓。(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加强监管、全面落实,和组织协调、形成机制的经典应用)

四、落实两个主体、两个责任制,纳入政绩、业绩考核。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大政方针、法制建设、工作格局、运行机制、舆论导向、政治保证等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支持两个责任制的落实,纳入政绩业绩,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五、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

六、强化经济政策导向作用,增加安全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除了落实好国家扶持资金外,主要依靠企业增加投入,提足用好安全费、维简费、折旧费;地方政府也应投入相应配套资金。(增加投入的经典应用)

七、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加强社会监督。实施“全民安全素质工程”。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动员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强制性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工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将安全生产纳入“平安建设”,使各具特色的安全文化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进课堂、进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高素质和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经典案例二:

2005年12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当前要注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节约能源资源的目标要求,实行严格的责任制。(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和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二是要加快调整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增加投入的经典应用)三是要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重点行业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四是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组织协调、形成机制和健全法规政策、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五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监管的经典应用)胡锦涛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使节约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的经典应用)

经典案例三:

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

一、抓紧制定和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第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体制的经典应用)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依靠科技的经典应用)第三,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机制的经典应用)第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加强监管、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要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健全政策法规和加强监管的经典应用)。

二、切实加强领导,务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的的经典应用)第二,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能,按照职责分工,围绕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方、各方面节约资源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组织协调的经典应用)第三,政府带头,做好表率。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实行“阳光”采购。(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经典应用)第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经典应用)第五,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全面落实的经典应用)

经典案例四:

党中央、国务院处理三鹿奶粉事件的基本措施: 对策 A:略写

申论写作材料: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