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重修三霄娘娘庙记
编辑:莲雾凝露 识别码:20-533459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9 21:36: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重修三霄娘娘庙记

三霄娘娘庙记

世传三霄仙姑,即封神演义中三仙岛得道成仙之云霄、琼霄、碧霄。后被敕封感应随世仙姑正神之位。专司天上人间转劫化生之职。史虽无以稽考,但世代口碑相因,递传至今,神祇崇奉,信以有之。

原庙始建于何时,久已湮没无闻。据村宿耆老所云,于清道光年间,曾经复修,其殿阁错落,庙貌俨然。院内翠柏森森,庙前古槐遮天蔽日,形如帏盖。寿生渠水,终年潺湲长流。渠南有印月潭可两亩余,周遭芦苇丛生,飞鸟翔集,清景宜人。神庙为阖村聚会议事、迎春庆典、拜求子嗣中心场所。抗日战争期间,为兴学救亡,神庙辟为学校,前后凡三十余年。原庙在文革期间拆毁。迄至新世纪之初,村人遂有重修祠庙之议。四方善信,同襄盛举。三历寒暑,方始告竣。蟠龙绕柱,金碧辉煌。主陪十三尊神像,依序塑成。虽无旧规之宏伟,但布列格局,一皆鼎新。

每逢芳春三月庙会之期,杂花生树,细柳摇金。香客信士,四方云集。老幼相携,路途不绝。瑞烟缭绕,箫鼓终朝。天地生人,贫富穷通,世态万象,殊有天渊之别。祈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疾疫不生,则人同此心。更求英男靓女,还期兰桂齐芳。可见大千尘寰之中,人心皆有存诚向善之美,如百川归海,蔚成世风大观。然先贤曾云;谓神之无知,不应求福;谓神之有知,不当为非。诚哉斯言。今镌此碑,以为淳风向化之举。是为记。

2003.2.20.三霄娘娘 为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她们的义兄是财神爷赵公明。法宝为混元金斗,凡是神、仙、人、圣、诸侯、天子等,不论贵贱贫愚与否,降生都要从金斗转动。从前信士求儿女,都要拜三霄娘娘所以现也有人称三霄娘娘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现今紫霄宫父母殿内供奉有三霄娘娘。头戴饰宝凤冠,身着华丽服饰,面容丰润慈祥,各持宝物,文雅端坐。

三霄娘娘的神话传说

在河北燕山一带有关于三霄娘娘的传说,关于三霄娘娘的出生,封神等颇有一些传奇色彩,三霄娘娘专管天下不平事,有求必应,除霸安民,深得民心。因此,在民间给三霄娘娘重修庙宇,再朔金身。关于三霄娘娘的传说还得从他的出生说起。

商朝年间,在山东省荣城县小毛利洼村,有一百姓名叫赵俊付,因三年旱涝不收,家中无法生活,便于八月十二日带领二十四岁的妻子,二岁的二女儿二霄远地逃荒,风餐露宿,倍感凄凉,一家三口于二月初六,日落之时来到迁安五重安(五重安原名重阳城,共十五户人家,都住垄五重安村东北焦),有一位贾家的老太太看赵俊付一家实在是可怜,便收留了他们,并给他们在地棱上盖了两间草房,赵浚付在这里安了家,落了户。从此开荒种地,赵俊付有锯锅,锯碗,锯大缸的手艺,由于勤快,第一年便收入八斗高粱二斗豆子,生意也做得不错,就这样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两年后,妻子生下三女儿三霄,出生第一天崔德利夫妇送来一碗酸菜粥,第二天,三霄就开口叫“爹”“妈”,这给赵俊付夫妻吓了一跳,以为这是不祥之兆,赵俊付—气之下把孩子重重地摔在地上,孩子“哇哇”直哭,竟然没有摔死,妻子忙把孩子抱在怀里,赵俊付想把孩子扔掉,妻子不肯,一气之下赵俊付回了山东老家,看望大女儿,这一去竟没有回来,赵俊付在山东又找了个女人成了家,这女人带来了两个孩子,是双胞胎,比三霄大四个月,一个叫赵公明,一个叫赵公君,这两人在封神榜上都有名,姜子牙封赵公明为武财神,赵公君为上方武士。

过了一年,母子三人钱花光了,粮食也没了,家中没有生活来源,日子一天比一天窘迫,母亲实在没有办法,抱三霄,领着二霄,由五重安出发,去挨家挨户讨饭,走到小崔庄村时,有个叫崔玉峰的看到他们母女三人实在可怜,两个女儿又小又瘦,就留他们在家中住了十二天。有个姓王的老太太心肠好,留他们住了三天,他们三口想去投奔车拉山村(清朝顺治时改为偏崖子村)三霄的表舅王力,崔玉峰又给他们送到车拉山村,当时车拉山村共有五户人家,两户姓王,一户是王力,另一户是弟弟王好,娘三个在表舅家住了十几天,当时,表舅家也不富裕,无奈,王力便做媒将三霄的母亲嫁给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的王好为妻,这使得母子三人有了安身之所,生活总算有了着落,可是好景不长,在与王好生活了八个月后,于正月初一,王好突然得重病死亡,也许是受用不起三霄叫他爹的缘故吧。当时母亲二十八岁,母女三人又一次陷入了困境,母亲看到生活没有指望,艰苦的生活还不如一死了之,六月二十四日早六点,二霄,三霄一觉醒来,怎么也找不到妈妈,于是四下寻找,多方打探,大约在中年十二点,在车拉山的半拉山山顶上找到了母亲,娘三抱头痛哭,母亲让姐妹两回去,说遇到好心人或许能活下来,姐妹两执意要与母亲同生死,共患难,母亲执拗不过,就一手抱一个,眼一闭,心一横,跳下了山涧,山涧下面有一条大河,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老太君急救二霄、三霄回天庭,姐姝两回到天庭,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哭哭啼啼找妈妈,玉皇大帝又派一名大将领着姐姐俩回来找,终于在母亲跳山涧处的下游找到了母亲的尸体,母亲的尸体被好心的高裕村村民高俊清打捞上岸埋在土棱上,姐妹俩哭了好长时间。玉皇大帝又派老太君带领二霄,三霄去山东老家接来姐姐大霄,当时大霄八岁,二霄五岁,三霄三岁。玉皇大帝又命老太君亲自教姐弟三个学文化,当时天堂小学三年毕业,中学六年毕业,大学九年毕业,考试时三霄名列前茅,玉皇大帝正式批准为军师,执掌大权,指挥战斗,修仙子三仙岛。

武王伐纣之时,三姐妹在封神榜有名,姜子牙加封三姐妹为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人们也称为大霄娘娘,二霄娘娘,三霄娘娘),三霄娘娘专管人间不平事,有求必应,使百姓尊敬之神位。

唐王李世民争东是,走到迁安县五重安村北部的一个大山沟中迷了路,这里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古树参天,加上大雾弥漫,风雨交加,行军人困马乏,几天没有进食,也没有合眼,在这里走了好几天也走不出去,唐王仰天长叹:“我李世民东挡西杀,南征北战,难道就命丧此地不成。”说话间,由远而近走来一位白发苍苍的善妇人,手提花篮,走到李世民跟前说:“随我来吧!”将全军将士领到重阳城下,李世民一见大喜,原来饭菜具备,全军将士饱餐一顿,唐王问道:“老人家尊姓大名,家住何处。”老妇人答道:“我久居重阳域下,名叫三霄娘娘。”说话间老妇人踪影不见,唐王感列非常奇怪,惊喜万分:“天不灭亡我,由神灵相助。”并率领军队顺利地走出此迷之沟,从此命名为长义沟,意思是长久之恩义,不忘大恩。唐王下令,进城整顿兵马,修养生息。唐王与当地的老百姓了解,方知道三霉娘娘就是碧霞元君显圣引路出山,全军将士就此拜见神像碧霄娘娘,号令重修庙宇,塑造金身。

中华十七年春季的一天夜里,奉军把义和团人马追得无影无踪,奉军直奔景中山后山,三霄娘娘施法术,刚才还是万里晴空,顿时雾气朝朝,对面不见人,看着到处都是义和团的人马,满山都是被围困奉军,到景中山后山的奉军看到此情景,吓得四处逃窜,奉军不打自败,义和团非常感谢三霄娘娘的救命之恩。

根据迁西县三屯营老会计讲:三霄娘娘为全中国人民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积德行善。革命战争时期,刘伯承野战军在大别山战争时,敌强我弱,我军大部队开往大别山时有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敌军在后面紧紧追赶,情况危机,无奈我军将士都穿着裤衩趟过河去,当敌军赶到河边,河水已涨满,都出槽了,敌军无法过河,不能在继续追赶,只好退去就这样救了我军,为以后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三霄娘娘托梦给刘伯承,这才知道是三霄娘娘给解得围。吉林省天宝有一团八路军被敌人围困了三天三夜,粮草断绝,人困马伐,生命垂危,这时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提着一篮馒头,一壶水上山来送饭,当时,正团长牺牲了,吴作田付团长(原河北迁安团汀人,后来为46军付司令,现在长沙市,今年98岁)代理正团长,指挥战斗,战士们看到只是一筐馒头,谁也不肯吃,都让团长先吃,团长让战士先吃,这样推来推去,大家一起吃,谁知总吃总有,这样一篮馒头全团战士都吃饱了,一壶水全团战士都喝好了,马也饮好了,吴团长请老太太帮助脱离险境,老太太说我就你们救到底。到了夜间老太太带着向西北方向走,敌人上一个死一个,死了有三百多人,突然下起了大雾,使得战士顺利脱险。为了感谢老太太的救命之恩,吴团长送给老太太一枚银元作为纪念,并说等到全国解放了,一定亲自登门道谢。

老太太说自己是迂安景中山的(1958年分迁西县),1949年全国解放了,吴作田于1955年明察暗访,可怎么也找不着老太太,参观碧霄元君殿时,发现供桌上有一枚银元,正是当时送给老太太的那一枚,又见三霄娘娘的面孔就是自己要找的老太太。吴作田请示了毛主席给予景中山重修庙宇,在朔金身,1957年中央通知省政府给景中山拨款两万元,塑造彩绘碧霞元君殿。

滦南县柳赞乡蚕沙口村天妃宫庙宇负责人朱永存介绍:勿必烈年间,在村西南方向,一夜之间突然出来一块十米高左右的大石柱子,时间不久又发现村海崖上有一个一吨多的大鱼,就用这条大龟全身的骨头架子盖成了鱼骨庙,庙里供奉大霄,二霄,三霄这三泣娘娘,香火旺盛。有一位姓黄的老头带着两个儿子出海打鱼,突然刮起了大风,顿时海面拨浪滔天,所有打鱼的人都有性命之忧,当渔船划到宇宙附近时,突然风浪平息,渔船的人保住了性命。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三位娘娘显灵,为了感谢救命之恩,发动群众自发捐款捐物,重修庙宇。文化大革命时庙宇被拆毁。1975年,蚕沙口村村民朱常胜参军复员后,安排他在本村教学,有一天该他看校,中午回家吃饭把钥韪丢学校了,回学校取钥匙,来到教室由窗口往里-看,吓了一跳,他看见满屋子的黄袍衣服,面北背南排着几位仙女,急忙跑回家向父亲、母亲、妻子说明此事,人们都说是三位娘娘显灵,乡政府领导认为朱常胜搞迷信活动,胡说八道,就撤销了朱常胜教室职务,从此学校转地改建。

1992年由本村三位党员发动群众重修庙宇,乡政府给三名党员党纪处分。有人心里不服,去上级上访,经省有关单位调查,蚕沙口村修建的庙宇情况属实,1992年9月18日河北省文物管理局复函,统一自筹资金修建庙宇,每年2月23日庙会,非常灵验,香火旺盛。元武年间,三霄娘娘女扮男装成一位老人,来到降生娘家五重安,想在此地有个住所,看见长城下面曹子山的西南方向(现马井子村与杏山村之间)风景很好,就向一位打柴的老人询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位老人又累又饿心情很不好,怒气冲冲的回答说叫驴鸡巴岭(实际上叫驴驹子岭),三霄娘娘一听这地名实在不好听,又来到金钟山(现景忠山),这里风景秀美,景色宜人,看到山顶有„顶帽子扣着,三霄娘娘认识这项帽子,是哥哥赵公明的,三霄娘娘拔下金簪用土埋上放在帽子里面,这时惊动了赵公明赵公明来到山顶看见三菩娘娘说:“妹妹,是我先来到金钟山的,我看到这地方风景很好,想在这里久住。”三霄娘娘说:“哥哥,是我先来到这里的,我也想在这里长住”,赵公明说:“我来之时把帽子扣在山顶上了,你有什么凭汪,”三霄娘娘说:“我把金簪放在山顶上了。”于是赵公明把帽子拿起来一看,果真有一支金簪赵公明就把金钟山让给妹妹来住。赵公明来到三屯北高家店村宣武山在这里住下,群众修了庙宇,香火旺盛。

迁安人开始给景中山三霄娘娘上会,这些人有绅士商民众善人等。袁武山会众善人等,五重安众善人等,施祥云众善人等,贾胃川众善人等,村景梁众善人等,马天祥众善人等,吴震巷众善人等,双顺皮铺众善人等,杨成众善人等,裕盐店,众万成愉,利济堂,利上堂等等。以上十八路众善信人等代表五重安山会,由元武年开始至乾隆(公元1567)年止,元武年给五重安立功德牌,五重安山会万古千秋立功德牌,公元1567年,五重安西南方二里之地有个宫上村。

皇家的陵墓曾修建于此,乾隆皇帝来宫上祭祖,看见五重安去景中山上会,乾隆才知道三霄娘娘生在五重安,乾隆出于对三霄娘娘的尊敬,于公元1568正做了-套半朝銮驾,用马拉着送到五重安,还有皇帝圣旨,金瓜,月斧,朝天蹬,金笔,玉棍,黄罗伞,玉扇,星星日月,红黄蓝白黑十杆龙风大旗。这年上会,约九个县,三百多个大队,三百三十拨花会都来,乾隆增给的半朝娈驾也来上会,迁安五重安是第一拨香会,公元1664年,清代顺治皇帝进了北京,他经常来景钟山打猎,把景钟山化为狩猎区,并颁发白银一百万两,重修景钟山殿阁。2003年9月9日迁西景钟山了解五重安上会情况,多方考证,自制(乾隆赠送的半朝銮驾等已经丢失)半朝銮驾,皇帝圣旨,金瓜,月斧,朝天蹬,金笔,玉观,金棍,黄罗伞,玉扇,星星日月,红黄蓝白黑十杆龙飞支旗,吹鼓手等六十人排成队来上会。场面非常热闹,从没有间断过。

迁西县罗屯乡东寨村于1994年修建三霄娘娘庙,东寨村村民万春林介绍:明末清初时,迁西县罗屯金家沟有个金娘娘的,他的儿子金友,金娘娘在春天之时来东寨村给关帝老爷上香,当磕完头时,就开口说话了,她说:我是三霄娘娘,我看你们这里风水好,要求你们给我盖房子,我是五重安出生的,随母亲生活的遭遇及自己封神等等都说的清清楚楚,当时东寨村民和邻居的人都来听金娘娘说话,金娘娘一直说到下午四点左右。这件事引起了东寨村干部的高度重视,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划,于秋后破土动工,出于群众自发,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有力的出力,很快就把三霄娘娘的庙宇修建好。农历四月十八,东寨村来了五名人士请五重安村的半朝銮驾为第一拨香会,以后每年的这一拨香会,贾志宽、王鹤楼、贾志兴就组织人员去东寨上香。

大霄、二霄、三霄经玉皇大帝批准,重点修建庙宇祠堂有:山东老家蓬莱岛、降生娘家河北迁安五重安、台湾、山西五台山、天津、河北迁西景忠山、东寨、青龙都山、国民党二十军给景忠山金娘娘象(重达十八斤四两)盗走,交给了蒋介石,被蒋介石带到台湾,蒋介石对宗教的信仰,利用金娘娘象修建三霄娘娘庙,五重安寻旧庙于六十年前被火烧毁,三霄娘娘曾几次托梦于五重安人,要求到娘家住一些日子有个遮风避雨之所。希望道士、比丘、善男信女等出一点微薄之力,有钱的捐点钱,有物得捐点物,有力的出点力,相信好人必有好报,更欢迎入股承包修建三霄娘娘庙,三霄娘娘保佑万事大吉,流芳百世。

第二篇:重修孝思堂记

重修孝思堂记

张金昌撰

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孝思堂”始建何年代,无考记载。为溪园张氏二房明宗公后裔之祠堂。居巷顶、岑头、下柯、官塘祭祀齿德、淳渊、诲德、桥尾、静轩下河、榕仔脚等诸公妈的祀典场所。历经沧桑,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在社长张貌、字斐文、号玉成主持下曾大规模修葺过。历经百年,岁久坯坏。齿德公、淳渊公、诲德公父子三人原葬张坑蛇形山,因开发征地,将淳渊、诲德二公移葬角坑山。所余资金用于维修祠堂。于2007年11月动工,2008年6月堂成,耗资11万元。规模壮丽,视昔有加,祖先庇佑,子孙之福,为示后人,作是记。

维修理事会成员:(义务劳作)会长:张奉林

副会长:张少期、张跃坤、张喜寿

理事:张山泉、张金昌、张两奖、张五根、张荣发、张大兴、张春石、张加锥、张国家、张白火、张景陵、张上海、张金生、张发兴、张木坤、张五二 财务:张伟明 公元二00九年二月

捐资重修孝思堂芳名录 国土局赞助款 20000元 张氏溪园二房祖厝维修捐资芳名 二组:

张鑫鹏 200元

张基祥200元

张文中200元 三组:

张天亢200元 张春石200元 张会川200元 张享锥200元 张会山200元 四组

张逢美200元 张玉泰200元 张伍根200元 张朝金200元 张漳发200元 张喜寿200元 张东生200元 张东波200元 张东勇200元 张国辉218元 张国财200元 张朝国200元 五组

张发辉200元 张益三200元 张益友200元 张震林200元 张金昌200元 张大兴220元 张炳旺200元 张炳来240元 张朝宗200元 张和辉200元 六组

张宝锦200元 张标元200元 张元林200元 张龙生200元 张立业200元 张向明200元 张茂富200元 九组

张建宁200元 张松涛200元 张佳强200元 张伟明200元 张作栋200元 张森文200元 张佳木200元 张佳宁200元 张宝生200元 十组

张龙泉200元 十二组

张炳成200元 张松秋200元 张松文200元 张松阳200元 张松清200元 张景陵200元 张昆明200元 张成金200元 张元和200元 十三组

张土改220元 张海成200元 张松清200元 张连兴220元 张金宗200元 十四组

张大总200元 张老婴200元 张汉水200元 张炳东200元 张春发220元 张武龙220元 张金福200元 张舜杰200元 张馥嫒200元 张来发200元 张炳南 400元 十五组

张文彬200元 张溪松206元 张区配200元 张亚文200元 张炜健200元 张明发200元 张美龙200元 张金来200元 张木龙200元 十六组

张松林200元 张水枝200元 张加锥200元 张晋江200元 张春金200元 张 坤200元 张茶山200元 张嘉豪200元 外单位:

官塘宗亲 2000元

官塘10组 张发兴200元 官塘9组

张玉麟200元 官塘5组

张伍二200元 官塘5组

张佳火200元 官塘7组

张德根200元 官塘5组

张月清200元 官塘5组

张荣发200元 南门 张阿钟 220元 坂前2组 张文生200元 高丽港

张坤菊 200元 官塘7组

张天亢200元 官塘4组

张永聪200元 官塘4组

张炳辉 200元 官塘4组

张 生200元 官塘4组

张木坤280元

第三篇:重修中武当记

重修中武当记

一柱擎天,二桥飞架,三峰峭立,天梯高悬,游人、香客接踵而至。官观建筑之雄伟,顶礼香火之旺盛,尤胜往惜。然其由始建至今,白云苍狗,衰兴更替,亦令人慨叹!

天柱山道观,又名中武当,始建于唐,大兴于清。同治七年,刘家坪名士刘名募巨资,兴善举,仿均县武当于天柱山建庙。后东湖(今宜昌)县员外黄太来又募资续建,先后建成宫、观、殿、堂计九栋三十六间,并于三峰之间架设了石拱桥二座,继而由河底开凿铺设朝山石台阶三千三百级。至此,道观规模已具。香火日趋旺盛,声名远播四方,湘、鄂、川、黔朝山还愿者络绎不绝。

一九四三年五月,中武当为日军侵扰,宫观神像遭严重破坏,后由道众、香客捐资修复。一九六六年,即文革初期,山上大小建筑悉被拆毁,大小神像尽被打烂,所存仅断垣残壁,一片瓦砾。一九七六年,文革结束,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宗教信仰重获尊重。一九八八年,县人民政府批准中武当为道教活动场所。一九九二年,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着手修复祖师殿,因资金缺乏,复修工作时断时续。一九九四年,县委、县政府为尽快落实宗教政策,保护我县仅存之道教文物古迹,决定筹措资金,全面复修中武当。县委书记张为民、县长谭徽在,多次莅临现场,规划、论证、拟定方案,田太富、刘光容、胡士国、林文铸等县领导亲自组织,精心筹划,省、市宗教事务管理部门鼎力相助,前后两任宗教事务局长李德胜、王子君具体负责、总揽其事,社会各界慷慨解囊,终于在原址重建地母宫、灵官殿、三帝宫、伽蓝祠、忠恕门、南岩宫、祖师殿、玉皇亭;新建了三清殿、山门牌坊、一天门、二天门,并铺设山门至地母宫的条石台阶;塑制神像三十二尊,总投资二百万元人民币。修复工作于一九九五年八月全部结束,计时四载,历尽艰辛,然一崭新之中武当道观建筑群展现于青天白云之间,山川更增秀丽,天柱益显光彩。中武当自开山设观,迄今已历千余载,风雨沧桑,迭经变故,今处盛世由废而兴,令人额手称庆。为鉴史察今,永志重修之壮举,特勒石记其概要,以垂芳百世云。

第四篇:乾隆重修岱庙记碑

乾隆重修岱庙记碑

泰岱位长群岳,称宗最古,表望最尊,而有其秩之举,莫敢废,所系于政经亦最钜。逖稽诗书,首纪有虞。成周之世,弥文懿铄隆茂,大要非巡狩述职,穆穆皇皇,未闻轻议展彩错事,数典特为严重。陵夷汔乎霸国,觊觎三五,妄希受命告功,其臣犹知设辞以靳之。然自七十二家之说兴,而昭姓考瑞,大号显名,铺陈极乎迁之书,相如之文,世世封土作石感,琢玉成牒,甚者以上山恐伤木石,以遇风雨为德未至,以举火辄应为得行秘祠。盖由柴望一变为封禅,由封禅再变为神仙,而汰侈益无等矣。我朝鉴于成宪,祗慎明禋。洪惟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廷臣有援“黄帝上元封峦勒成”之说为请者,圣谕特下九卿等议驳,甚盛典也,甚盛心也。朕寅承永怀,彝训时式,每逢时巡盛仪,即躬祀岳庙,洁蠲将事。而于登封台纪事诸什,时复长言申谕,所谓“便是尧舜至今存,迄无可告成功日”者,其义庶几质诸古皇而不易耳。戾经者不可以不斥,则准经者不可以不修。方曲咫闻之士,猥然易坛禅而庙庭,而像设,疑乎踵事非制。故吴澄以五岳之麓各立一庙,谓始自唐时,及考郦道元引《从征记》称“岱庙有三,今屹峙南麓者,实即肯之下庙”。又称“庙有汉柏,庙库藏汉时神车乐器”。则祀岳于此自汉亦然,从来甚远。且巡狩述职,特祀也;国有令典,遣官赍祝来告,常祀也。是皆于庙有专飨,而又何泥古之云。乃者,岁庚寅为朕六十庆辰,至辛卯,恭逢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于时九宇胪欢,百灵介祉。维岱大生,秉苍精化醇之气,用克推演鸿厘,绥祚我皇极。而重闬周闉,岁渝弗饬,灵承曷副焉。爰诹将作扩而新之,其岁月详

岳顶记中。以是庙为太常宿县之所,因为迎神送神歌,俾主者肄而落之。其辞云:

遥参亭兮置顿,帝乘青阳兮出震。

会东侯兮前驱,标天齐兮作镇。

焫萧兮馧馞,传芭兮遝晋。

矞云童童兮起肤寸,睇肃然其神兮肸蚃献。

右迎神

何九皇兮六十四民,升中颂德兮欲云云。

罗封坎兮葅席,藉禺车兮蒲轮。

江茅鄗黍兮纷效,珍神安格兮顾歆。

曰:予正祀兮荐诉訚,扶桑晁采兮告庆臻。

泰符在握兮与物为春,啿啿乎根一而衍万兮翊我昌辰。

乾隆三十五年岁在庚寅孟冬月之吉。御笔。

【说明】

此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碑高520厘米,宽l50厘米,厚50厘米。碑阳文36行,前18行为汉文,满行119字,凡738字,字径2厘米,正书。后18行为满文,内容与前同。碑立于岱庙天贶殿院偏东,原有亭,民国十八年被孙良诚部拆毁。

此碑形制雄伟,制作精细,铭文至今无一字残缺。铭文所记古帝王封禅的由来和演变甚详,是研究泰山封禅活动的重要资料。

乾隆重修岱庙记碑拓本局部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 大典的地方。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 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 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岱庙东御座,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 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 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 锈古器型的挂屏

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 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

第五篇:吴氏重修祠堂记

养眼的小楷,不收藏浪费了!

今天,小编发福利,给大家推荐一部清代知名小楷佳作《吴氏重修祠堂记》。

徐元礼,字淞桥,浙江桐庐人。嘉庆十八年(一八二二)拔贡,官知县。书法直造晋、唐,其灵俊处,实出天赋。与郭兰石[尚先]齐名,小楷或胜之。《吴氏重修祠堂记》,楷书。笔势沉稳,字体精妙,风姿俊逸,宽博如颜,险峻如欧,亦不乏灵飞经的开张,神采飞扬。大量采用露锋切入,流畅中求稳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秀而矫健,稳而灵动。在结体上,结构精巧,造型优美,于飘逸中见稳妥,于典雅中见遒劲,的确是优秀楷书之典范。

重修三霄娘娘庙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