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污水处理细菌培养规程(无接种污泥1)
污水处理好氧细菌培养规程
(无接种污泥)
一、培养前的准备工作
1、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大粪及淀粉、氮源:尿素、磷源:普钙Ca(H2PO4)2),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自培养和驯化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从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
二、培菌
1.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 2.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鼓风。
3.向好氧池投加经过滤的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和排水沟内的污泥补充。),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1000mg/L,BOD达到一定数值。
4.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种,加快培养速度。
5.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曝气时间采取6h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排水参见7。
6.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7.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碳源、氮源、磷源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
8.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三、活性污泥的驯化(调试)步骤
1.通过分析确认来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开始进入少量生产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处理能力的20%。同时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氮源。
3.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20%,同时减少氮源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生产废水,直至完全停加氮源。同步监测出水CODcr浓度等指标,并观察混合液污泥性状。在污泥驯化期还要适时排放代谢产物,即泥水分离后上清液。
4.继续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直至满负荷。满负荷运行阶段,由于池中已培养和保持了高浓度、高活性的足够数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气后混合液的MLSS达到5000mg/1,此过程同步监测溶解氧,控制曝气机的运行,并进行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四、调试期间的监测和控制
在调试及运行过程有许多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进水CODcr浓度、pH值、温度、溶解氧等,所以对整个系统通过感官判断和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使处理达到最佳效果。
1、温度 温度是影响整个工艺处理的主要环境因素,各种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围的温度内生长。生化处理的温度范围在10~40℃,最佳温度在20~30℃。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存,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可大量生长繁殖。在污泥培养时,要将它们置于最适宜温度条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长速率生长,过低或过高的温度会使代谢速率缓慢、生长速率也缓慢,过高的温度对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H值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与pH值密切相关。大多数细菌、原生动物的最适pH值为6.5~7.5,在此环境中生长繁殖最好,它们对pH值的适应范围在4~10。而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曝气系统中,作为活性污泥的主体,菌胶团细菌在7~8.5的pH值条件下可产生较多粘性物质,形成良好的絮状物。
3、营养物质
废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经过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使复杂的高分子物质或高能化合物降解为简单的低分子物质或低能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通过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谢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质,转化成自身的细胞物质;同时将产生的代谢废物排泄到体外。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素为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废水中应按BOD5∶N∶P=100∶4∶1的比例补充氮源、含磷无机盐,为活性污泥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
4、悬浮物质SS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通过预处理悬浮物已大部分去除,但也有部分不能降解,曝气时会形成浮渣层,但不影响系统对污水的处理。
5、溶解氧量DO 好养的生化细菌属于好氧性的。氧对好氧微生物有两个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②在醇类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于水的氧(称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
在活性污泥的培养中,DO的供给量要根据活性污泥的结构状况、浓度及废水的浓度综合考虑。具体说来,也就是通过观察显微镜下活性污泥的结构即成熟程度,测量曝气池混合液的浓度、监测曝气池上清液中CODCr的变化来确定。根据经验,在培养初期DO控制在1~2mg/l,这是因为菌胶团此时尚未形成絮状结构,氧供应过多,使微生物代谢活动增强,营养供应不上而使污泥自身产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养成熟期,要将DO提高到3~4mg/l左右,这样可使污泥絮体内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根据污泥培养情况逐步提高DO。
特别注意DO不能过低,DO不足,好氧微生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正常的生长规律将受到影响,新陈代谢能力降低,而同时对DO要求较低的微生物将应运而生,这样正常的生化细菌培养过程将被破坏。
6、混合液MLSS浓度
微生物是生物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机物代谢的主体,在生物处理工艺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MLSS的数值即大概能表示活性部分的多少。对高浓度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一般均需保持较高的污泥浓度,本工程调试运行期间MLSS范围在:4.4~5.6g/l之间,最佳值为4.8g/l左右。
7、进水CODcr浓度,进水中有机物浓度对处理影响很大。
8、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活性污泥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各类微生物也呈现出不同的比例。细菌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基本和基础的代谢作用,而原生动物〈也包括后生动物〉则吞食游离细菌。污水调试运行期间出现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细菌、绿藻等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原生动物有太阳虫、盖纤虫、累校虫等,后生动物出现了线虫。调试运行后期混合液中固着型纤毛虫,如累校虫的大量存在,说明处理系统有良好的出水水质。
9、污泥指数SVI,正常运行时污泥指数在800/mg左右。
第二篇:污泥培养
整个过程时间长短不一,加污泥和营养液的话要30来天,不加营养液的话要六七十天吧,如果是生活污水,时间少很多,我们做过一个100方的生活水,只用了七天就效果起来了,十来天就全因子都达标,因为
一、准备工作
(1)流程中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各设备按有关规程(说明书)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开设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项目,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日污水水量及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氮、磷、有毒物质等)。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氮源、磷源,掌握缺什么补什么及C∶N∶P≈100∶5∶1比例。采用接种培菌法还需备足污水性质相似的污泥种菌。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二、污泥接种
1、接种量
培养污泥,如用浓缩污泥接种,投加量约为池内混合液的0.05~1.0%(干污泥),如用脱水污泥接种,投加量约为3~5%(每吨池水中加的污泥公斤数)。
污泥这要看用什么污泥,用脱水污泥需5~10%(污泥曝气池容积),如果是浓缩污泥则需1mg/L左右,但关键还是要有培养污泥的经验,如培养过程控制不当,污泥最多也没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有的单位培养了多次也没用(主要是工业废水),有经验的则可大大减少接种的污泥量。
2、污泥类型
消化污泥中细菌很少,主要是一些甲烷细菌,而原本存在的好氧菌在厌氧后已处于休眠状态,再经酸性发酵阶段和碱性发酵阶段后已过了休眠期,如果将消化污泥再曝气是无法再恢复活性的,再说此时污泥中的营养已很少。用消化污泥时应该考虑消化工艺类型和适当增加泥量
注意:(1)24小时闷曝,培菌开始的2~3天是可以的,以后还是根据实测溶解氧来控制的好,否则可能会延长培菌过程3倍以上的时间。培菌
(2)水温低于10度培菌时,通常培菌耗时较长,基本上是常温培菌的1~2倍。
(3)由于,B/C比偏低,为缩短培养时间,在接种后,还是需要投加外加碳源的。投加量以理论计算控制B/C在0.5左右。随培菌的进行,外加碳源逐渐减少投加量,如:每10天后减少10%的外加碳源量。
(4)溶氧控制,在满足搅拌的前提下,除开始培菌的2~3天足量曝气外,其余的日子里,控制在3左右即可。
(5)加铁
有资料介绍加铁有利于驯化污泥提高抵抗外界条件变化的能力,如刺激菌胶团的生长,而有些资料又认为铁能与磷反应形成沉淀物,附着在菌胶团的表面降低其活性,虽可提高絮体沉降性,但絮体大小变小,结构变紧。我公司长期加小量三氯化铁,但并不清楚有多少作用,请各位多多探讨。共同提高。
三、调试
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建立规章制度等。
我们将上一套SBR法污水处理装置,处理水质:
CODcr 720.68
BOD5 404.79
NH3-N 402.92
PH 6—9
总悬浮物 194.38
氰化物 18.98 我门以前没有接触过污水处理,所以十分担心,对培养驯化过程中所要做的具体工作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摸索,下面有我根据一些资料编的培养驯化方案
一:活性污泥的培养
1.向IC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
2.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向IC池鼓风。
3.向IC池投加经过滤的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和排水沟内的污泥补充。),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1000mg/L,BOD达到一定数值。
4.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种,提高培养速度。
5.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
6.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并注意观察在线分析仪PH值、ORP、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7.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
8.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二:活性污泥的驯化
1.通过分析确认来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开始进入少量气化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 处理能力的20%。同时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NH4CL。
3.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20%,同时减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生产化废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
4.继续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直至满负荷。
第三篇:污泥培养方法
61、生化池内应投加什么样的活性污泥?
所谓活性污泥的培养,就是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活性污泥形成,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增长,并最后达到处理废水所需的污泥浓度。生活污水厂的培菌过程较为简单,而有毒有害工业废水的培菌有一定的难度,污泥驯化的时间也较长,一般来说对于工业污水,我们常采用干污泥培菌法,就是从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中取脱水后的干污泥(含水率在80%左右,脱水时不能加药)作为菌种源进行培菌。为了让菌种能尽快地适应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水,最好选用同类型的、或相同类型的污水处理厂中脱水后的干污泥作为菌种源。62、初次应往生化池内投加多少数量的污泥?
如采用干污泥培菌法,则我们必须保证生化池中的污泥浓度在3g/L左右,即3Kg/m,由于干污泥的含水率在80%,因此至少应向曝气池内投加干污泥的量为15Kg/m,即100m的池子中应投加干污泥1.5吨左右。
63、怎样在生化池内投加污泥?怎样挂膜?
如采用干污泥培菌法,首先在曝气池内放满清水或河水,并进行曝气,同时把准备好的干污泥慢慢投入曝气池内。全部投入后继续曝气2-4小时,曝气结束后静止2小时后放掉上清液,如此过程可重复2-3次,直至静沉后的上清液清澈透明,不混浊,这一过程称为污泥洗涤、污泥活化或污泥挂膜。污泥活化后,再用有营养的水或低浓度的废水开始进行驯化。64、怎样进行污泥的培养驯化?
生化培菌的周期取决于废水的水温和水质。水温高于15℃以上时,培菌的过程较快,水温低于15℃以下时则污泥驯化时间较长,因此污泥的培养驯化应尽量选择在5-11月期间(长江流域)进行。就废水的水质而言,无毒无害、易生物降解的废水,其生化培菌的时间一般在10-20天,而有毒有害、难生物降解的废水,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约需30-60天,甚至更长。
在清水调试完成后,对于可生化性能较好的废水,可以直接用废水驯化微生物;对于化工废水或可生化性能比较差的废水则应采取分步培菌法,具体步骤如下:
(1)快速增殖。快速增殖的目的是使污泥迅速生长到填料上去。一般来说,采购来的污泥在脱水或运输过程中,微生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它们在新的环境中有一个恢复和生长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如果这时直接用化工废水驯化,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微生物大量死亡。因此第一阶段可用生活污水或葡萄糖或干面粉烧制的熟浆糊(初始3-5天内,每100m生化池容积可按投加5-10公斤干面粉的比例投放)来培菌,每天曝气两次,好氧池每次曝气8小时,使微生物快速恢复和生长繁殖,这种方法称为快速增殖法。快速增殖期间生化池内的废水可以通过污泥驯化管排放,放水前先停止曝气,待污泥沉降4-8小时后再放水。快速增殖期一般为7-10天。
生化池在运行过程中,当微生物一旦受到负荷冲击,COD去除率或SV突然下降时,也可以采用快速增殖法来帮助微生物恢复和生长。
(1)废水驯化。污泥生长到填料上去以后,每天在100m生化池内加入的干面粉可增加至20-30kg公斤,同时在生化池内泵入生化进水或废水。初始废水的进水量可按每100m生化池容积的1-2%的比例泵入,以后每二天按2%的比例逐步增中废水的泵入量,直至达到设计的废水进水量。随着废水泵入量的逐渐增加,葡萄糖或干面粉的投加量或生活污水的泵入量应相应减少直到停止投加,或者可按比例投加废酒精(1公斤废酒精按1.5公斤COD计)。
培菌驯化期间,必须每天测定COD,如发现COD去除率或SV突然下降,则应立即停止废水的递增进水量,直至COD去除率回升至50%以上和SV不再下降。
好氧池正常进废水时,COD去除率能保持在80%以上,处理出水COD浓度在200mg/L以下,则可以认为生化池已开始工作正常。
在污泥驯化期间切忌负荷(如大水量、高浓度)冲击,培菌完成以后,即可进行正常的运作。65、生化池内每天应投加多少尿素? 合理的营养比例是:碳:氮:磷=100:5:1
333
3按碳氮的100:5的比例折算(重量比),严格地说这里的碳是指BOD5。因此,若生化池内进水为每天240吨,BOD5浓度为250mg/L,则生化进水内每天BOD5重量应当为240吨×0.25公斤/吨=60公斤,每天的需氮量为60÷100×5=3(公斤),折合成尿素的投加量应当是:3×44÷14=9.4(公斤/天)。为计算方便,我们可按以下简化的公式计算。W=BOD5×Q×0.157÷1000 W=COD×B/C×Q×0.157÷1000 其中:
COD—为生化进水中的COD,单位为mg/L; BOD5—为生化进水中的BOD5,单位为mg/L; B/C—为无量纲;
Q—为生化进水水量,单位为吨/天; W—为尿素每天的投加量,单位为公斤/天;
由于************司的废水中本来就存在一定量的氮,因此在操作时不必投加尿素。66、生化池内的磷酸二氢钾应投加多少?
按碳磷的100:1的比例折算(重量比),严格地说这里的碳是指BOD5。因此,若生化池内进水为每天240吨,BOD5浓度为250mg/L,则生化进水内每天的BOD5重量应当为240×0.25公斤/吨=60公斤,每天的需磷量为60÷100=0.6(公斤),折合成磷酸二氢钾的投加量应当是:0.6×136÷31=2.6(公斤/天)。为计算方便,我们可按以下简化的公式计算。W=BOD5×Q×0.044÷1000 W=COD×B/C×Q×0.044÷1000 其中:
COD—为生化进水中的COD,单位为mg/L; BOD5—为生化进水中的BOD5,单位为mg/L; B/C—为无量纲;
Q—为生化进水水量,单位为吨/天;
W—为磷酸二氢钾每天的投加量,单位为公斤/天; 67、生化池出水中的溶解氧应当控制在怎样的水平?
活性污泥是在有氮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的方法。因此,溶解氧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这类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为了满足好氧微生物对溶解氧的需要,提高处理系统的效率,必须向处理系统供氧。
虽然对好氧微生物来说,水体中溶解氧越高,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越有利,但溶解氧过高,除了能耗增加外,高速气流使池内激烈搅动会打碎生物絮粒,并易使污泥老化。一般来说,曝气池内的溶解氧只要大于3mg/L已足够满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物处理要求,曝气池出口处的溶解氧最好控制在2mg/L左右较为适宜。其原因如下:
如果生化工艺是采用活性污泥法的话,那末活性污泥絮粒内部的溶解氧应保持在2.0mg/L以上。溶解氧过低会影响絮粒内部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影响生化处理效果。
如果生化工艺是采用接触氧化法的话,那末生物膜内的溶解氧也不能太低,以致影响处理效果。
68、污泥池中的污泥是怎样进行脱水?
污泥脱水的主要方法有真空过滤法、压滤法、离心法和自然干化法。脱水后污泥含水率一般达到80-85%。69、生化池在冬季怎样运作?
我们已知道,微生物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为16-30℃,当温度低于10℃时,废水的净化效果将明显降低,一般来说,温度每降低10℃,COD的去除率会降低10%。那么在冬季,生化池又怎样运作呢?一种方法是在调节池内通入蒸汽,提高生化进水温度;另一种方法是在生化池内补加生物污泥,以提高污泥浓度和降低污泥负荷,如水温能维持在6-7℃,活性污泥仍能有效地发挥其净化功能。70、由于节假日或临时停产而没有生产废水时,生化池该如何运作?
我们可以在生化池内加入生活污水或泵入河水并投加用干面粉烧熟的浆糊来维持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在生化池内,可按每100m的容积投加5-10公斤干面粉的比例投放,或者按比例投加废酒精,每天曝气4-8小时。3
第四篇:实验四:细菌的接种、培养和分离技术
实验四:细菌的接种、培养和分离技术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等)中分离培养细菌的方法,从而获得若干种细菌纯培养技能
(2)掌握细菌纯种分离的方法: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
(3)掌握几种接种技术:斜面接种技术、穿刺接种、稀释平板涂布法等。
二、实验原理
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当我们希望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等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
三、实验器材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1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1ml和5ml无菌 吸管,无菌培养皿;
3、接种环,土样,酒精灯等。
四、操作步骤
1、倒平板 将加热融化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倒平板,并标明培养基的名称。
2、贴标签 接种前在试管上贴上标签,注明菌名、接种日期、接种人姓名等。贴在距试管口径2-3厘米的位置。
3、点燃酒精灯。
4、接种
取接种环 右手拿接种环(如握钢笔一样)、在火焰上将环端烧红灭菌,然后将有可能伸入试管的其余部分,均用火烧过灭菌。
环冷却 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先使环接触边壁,使其冷却。
取菌种 待环冷却后轻轻沾取经稀释10倍的土壤悬液-环,然后将接种环移出菌种管,注意不要使环的部分碰到管壁,取出后不可使环通过火焰。
接种 在火焰旁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划线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划线,其目的都是通过划线将样品在平板上进行稀释,使形成单个菌落。常用的划线方法有下列二种:
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挑取土壤悬液一环,先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一次平行划线3-4条,再转动培养皿约70°角,并将接种环上剩余物烧掉,待冷却后通过第一次划线部分作第二次平行划线,再用同法通过第二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三次平行划线和通过第三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四次平行划线(图A)。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于温室培养。
⑵将挑取有样品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上作连续划线(图B)。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温室培养。
环灭菌 将接种环烧红灭菌。
5、挑菌 将培养后长出的单个菌落分别挑取接种到上述三种培养基的斜面上,分别置25℃和28℃温室中培养,待菌苔长出后,检查菌苔是否单纯,也可用显微镜涂片染色检查是否是单一的微生物,若有其他杂菌混杂,就要再一次进行分离、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四、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
第五篇:手细菌检验规程
目的
规范手细菌总数检验的操作方法,指导检验人员严格按程序操作,确保手细菌总数检验结果的正确,可靠。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洁净车间操作工手细菌总数的检查。3 职责
3.1 质管部门制定作业指导书,领导检验工作和结果审核。
3.2 检验室检验人员严格按本文件操作,对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负责。4 检验依据
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5抽样方案.样本数量
每个星期在洁净车间随机找10个操作工进行采样。6 仪器检验试剂
压力蒸汽灭菌器
恒温培养箱
超净工作台
酒精灯
放大镜
培养皿
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
试管
刻度吸管 7 培养基的制备
肉汤琼脂培养基:按说明书配制,40g加入1L水,加热至完全溶解,115℃蒸汽压力30min灭菌。0.9%NaCl试剂 8 试验前准备
将上述试管,1ml吸管(吸管用脱脂棉塞住顶端并用牛皮纸包卷好),培养皿(用牛皮纸包好),放进灭菌桶内,以0.1~0.15Mpa灭菌30min备用(也可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培养皿)。9 试验
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0.9%无菌氯化钠试液的棉签在右手指曲面,从指尖、甲沟至指根处往返涂抹10次后,将棉签放入10ml无菌氯化钠溶液中。将每个采样管震打80次,混匀,10倍递减稀释,对每个稀释度(取3个稀释度),分别取1ml放于培养皿中(每个稀释度倾注2块平板),再倾注15ml的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混匀,于37℃培养24h,观察结果。10 记数
一般以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
菌数/每只手=平均菌数×稀释倍数
应≤300cfu/每只手 11 注意事项
10.1 严格按无菌操作,防止污染。10.2 注意菌液的均匀分散。
10.3 取样要准确,尽量防止试管使用中产生的误差。
10.4 取液接种于平皿后,应尽快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避免样液干于平皿上,影响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