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摘要:介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点与作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关系,二者之间互为前提又互相促进;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一是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二是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产业集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多。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标志所在地区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和宣传。地理标志与农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充分的法律保护,加强对其品牌效应的利用,将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作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解释,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地理标志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两大特点为:第一,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全体农民,而非某个特定的权利人专属,即地理标志为一项共有权利。第二,地理标志不像商标权、著作权那样具有一定的权力保护期限,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没有期限的,即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永久性的。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登记保护制度,特定区域内的达标企业和农户可以无期限地使用该地理标志,标注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即表明其来源于特定区域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要求且具备特有品质,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基于对地理标志的信赖而更倾向于购买其产品。此外,地理标志还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由于地理标志是一项共有权利,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或农户所生产农产品的原材料、工艺设备、安全卫生条件等必须沿革符合一定标准,才可能被登记为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这就推动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避免了分散经营、质量不一的农产品生产状况。
第三,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特定的良好品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提升该标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以湖南桃源县的“野茶王”为例,自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起,产品不但在全国范围内打开了市场,销售价格也平均上涨了20%,企业效益和农民收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地方产业集群
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一带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竞争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
首先,农业集群化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强的产业,农业资源的天然地理分布使得某一地区因特殊的资源、环境等条件,吸引了农户和农业联合体来进行特定的农业生产。这种为了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而集中在特定区域的生产有利于农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也是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地理标志产品往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拥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该产品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上游的品种改良、种植、新品种开发等科研力量,生产加工等中间环节,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物流配送等环节逐步形成聚集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得以形成。
第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扩大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围绕该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开展的科研、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地理标志这一无形资产的有形载体,它可以实现地理标志的价值最大化。
三、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一)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
对于已经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规划,使该地区围绕该地理标志的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促进该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对于具有一定地理优势但尚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的特色农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规划该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出口、扩大规模等措施,为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供有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企业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规模、效益、竞争力对地理标志的发展和价值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对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引导他们加强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提升产品和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协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和地理标志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林东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②崔俊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商业时代,2009(18)
③常跃智.宁夏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前景思考.甘肃农业,2008(12)
④洪艳.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湖南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
⑤张奇.农业产业集群成长演进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农村经济,2009(1)
第二篇:产业集群
文章标题: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
随着形势的发展,“产业集群”这条巨鲸已经游进我国辽阔的经济水域,并以其特殊的水性搅动起排天巨浪,充分展示出特殊的经济魅力和力量,从而受到人们的瞩目和青睐。
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实现转型,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而大力发展并尽快形成若干
产业集群,自然就成为我们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培育和建设10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这是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实施的“5510工程”的一项重要目标。目前看,这项工作虽然在总体上正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但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已见雏形,有的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但有的悄无声息或动静不大。
影响和制约这项工作开展的因素可能有多种,但认识问题没跟上去可能是重要原因。
为此,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产业集群这条巨鲸,认识一下它的面目,了解一下它的水性和能量。
我们对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虽还有些陌生,但说起来也并不复杂。通俗地说,产业集群是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
产业集群通过外部经济性、联合行动与制度效应所构成的集群效应释放,在经济竞争中能够产生很强的竞争优势。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组织方式,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有效培育与发展可实现多种经济发展目标,因此,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
通过以上介绍,产业集群的面目轮廓大致清楚了,那么,产业集群有啥特征或者说有啥特点呢?
概括说来,特点有四: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区域特性。不是以行政区域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该产业集群的产品在特定的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是一般都包含供应商、成品商、客商、中介服务机构、规划管理机构等五大类相互作用机构,它们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产业集群化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它有竞争优势存焉。
专业化是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性。专业化使得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则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
集中化是通过分工专业化而实现的,充分获得因专业化而产生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化,从而刺激集群中的企业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
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促进了集群中厂商之间共同行动,强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会资本较厚,彼此之间的交易费用较少。
产业集群地域化,实际是经济全球化的本地化的体现。产业集群中业主之间天然的亲情、乡情和友情构成了本地的社会资本,是集群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的基础,也是厂商之间交易费用减少的重要条件。
产业集群之所以有活力,有吸引力,还在于它对发展中小企业有特殊作用。
首先是培育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一些产业,尤其是那些产业链较长或迂回生产方式比较突出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迅速提升该产业的区域、国内或国际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的地方性和集中性表明,产业集群是若干厂商与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域共同发展,它们提升了该地的经济总量,拉动了该地就业,增加了该地税收,推动了该地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此外,也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等。而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各厂商都只是该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面对市场的首先是产业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体企业,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很大,市场势力很强,集群内人才丰富、信息多,资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综上所述,在当今形势下,产业集群优势多多,力量强矣。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对阜新来说是形势所趋、自身所需。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个产业集群一定能快速推进,迅速形成,条条巨鲸遨浩海,波光浪影耀中华的画面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
第三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什么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企业集中在同一产业,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合作也竞争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或企业制度。例如我省西樵的纺织、古镇的灯饰、石龙的电子等。产业集群是广东经济的特色,也是形成广东的竞争优势、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制度。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如何
我省初期产业聚集主要发生在镇域范围,呈现“一镇一品”的格局,镇政府是推动产业聚集的重要行动主体。广东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态称之为“专业镇”。省科技厅在一些专家学者的协助下率先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通过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试点推动专业镇的发展,并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打下基础。
随着产业聚集的发展,一些企业在专业镇的周边落户,产业逐步超出镇域范围。同时出现了跨镇域的分工格局,例如顺德乐从以家具销售为主,龙江以家具生产闻名,伦教以木工机械见长,形成跨镇域的生产链条。也有相同或相似的产业集群重复产生的现象,例如在汕头市的16个产业集群中,有4个与服装有关,分属4个不同的区县。在这种情况下,镇之间相互竞争,重复建设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利用。再以专业镇指称这种产业聚集现象已不合时宜,以没有行政管辖范围指向的产业集群来概括产业聚集的现象比较合适。
产业集群升级有哪些模式
产业集群升级是指通过创新实现集群整体附加值的提高和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的增强,升级有4种形态。一是流程升级: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引入高级技术使投入产出更有效;二是产品升级:通过转向更高端生产线增加产品单位价值;三是功能升级:进入价值链的较佳环节,如从单纯生产进入研发和营销,或者沿着基本加工→贴牌生产→自主设计制造→自有品牌制造的方向提升;四是部门升级:将从一个领域获得能力应用到新领域或进入新的全球价值链。例如从电视机产业转向计算机产业。
我省大多数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阶段,部门升级的时机尚未成熟,但是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已经开始并有成功的经验。例如枫溪企业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将传统烧煤的窑炉改造为石油气窑炉,推广低温快烧的工艺,不但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陶瓷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我省目前着力推进的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工作实际也是实现功能升级的举措。
广东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是什么
结合我省实际,实现产业集群升级可在四条路径上迈进。
首先是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根据我们的研究,我省推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西樵为典型的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构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模式;二是以枫溪为典型的政府投入少量资金激励、扶持大企业创办工程研究中心。两者各有利弊。
其次是产业组织优化。我省一些产业集群虽然产业聚集程度较高,配套也较齐全,但是许多企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缺乏紧密分工合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如何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营造共赢的分工合作的制度环境,使无机聚集走向有机合作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必经途径。
再次是相关制度、政策的调整。早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是镇政府,由于行政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使产业集群零散化,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合理调整。现在在省政府领导下,成立由省经贸委等十多个部门组成的“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负责指导和协调全省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这是制度调整的重要举措。
最后是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提升。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积累和提升需要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沟通、自律的功能。我省的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例如大涌红木家具协会通过要求运输公司交押金,解决本地企业的运输风险问题。平洲玉石协会通过建立石玉拍卖制度,解决会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问题。
第四篇:产业集群体系关联论文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关系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息息相关,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助于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最终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有助于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在地域上存在关联性、在结构方面存在重叠性、两者功能相似。从这些意义上说,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表现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展模式,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
产业集群的企业与其他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而且存在的条件和环境也极其相似,这有助于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彼此的经验和技术加快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由于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加强,资源利用率也随之提高,客观上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更新,相应的增加了创新的机会。集群内企业通过彼此间的学习,经营者掌握了更加有效的生产组织方法;技术人员学习了如何对机器等生产工具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原材料供应商可能学会了如何了解企业所需哪些材料,并且利用这种优势以较低的材料成本的方式传递给企业。企业就会更有兴趣、更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加快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2.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和创新优势的发挥
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区域内形成了一种聚集经济,集群内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信息,这样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企业主便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区域生产率。集群内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和合作关系,并加强了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使新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运用到生产中,缩短了知识生产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加速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创新优势的发展。
3.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展模式,促进了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群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新经济形成发展的希望。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非常活跃,完善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在我国,无论沿海还是中部和西部,都已初步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产业群、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在东部,中国的硅谷—中关村、以通信产业群为主导的深圳、以大型家电企业为主导的青岛、以小型石材加工企业集群的广东云浮等;在中部,“光谷”—武汉高新区、以新材料产业群为主导的郑州高新区等;在西部,以大型制药企业为主导的成都、被誉为“中国西部科学城、电子城”的绵阳等等。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依靠独特的优势为当地经济提供了科技支持,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走高端路线奠定了基础,为区域经济的调整做出了贡献。
4.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产业集群通过节约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利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措施谋取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同时产业集群发挥其专业化优势和规模经济、以及网络作为社会资本链结对生产要素吸引的效应,产生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吸引区域外资源,获取区域化的竞争优势。产业群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优势,也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竞争优势的提高。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地带,充分利用其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创新资源推动了区域内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和知识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带动了整个北京市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建设的表现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传统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
传统产业集群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是钢铁、煤炭、纺织等产业。我国传统产业一般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上不去,企业效益不好,难以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改造传统产业势在必行。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结构升级,这时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区域创新才能振兴传统产业,提高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区域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机械自动化过渡到智能自动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增强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体系为传统产业提供高新技术,以改造其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科学管理,促使传统产业技术基础向高技术转化,产品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市场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使传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区域创新体系激活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活力所在,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而集群内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综合实力弱,缺乏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创新作后盾,信息资源缺乏,受自身生产规模小的影响,不具备研究与开发的规模经济,而且承担风险能力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这些方面使得其创新受到了限制。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使得劳务市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得以建立,市场机制得以完善,使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各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形成合力,使本地区的资源得以综合利用,为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才使企业得以成为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重要主体。
3.区域创新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知识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形成区域创新合力,从而保证了区域内的各种创新,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力的创新环境。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了集群内关联度、专业化分工、健全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加强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同时形成集群内各要素的利益驭动机制和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互动机制、整体化系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企业和高薪技术创业园的发展,高科技企业园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使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成本,促进了其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增强了产业的区域竞争力。
三、小结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其发展的重要模式,反过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产业集群自身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同时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篇:产业集群
桐柏县茶产业化集群建设工作汇报
桐柏县茶产业化集群是以国营桐柏茶种场为龙头(农业部河南省茶树良种繁育场),桐柏太阳池生态农业公司、桐柏山野茶开发公司、桐柏县新合作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香港中华文化传播公司注册出资)、河南亿嘉农林集团、河南省盘古溪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等为骨干,20余家茶业专业合作社及全县茶叶产区为生产基地的产业化集群。集群以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良种繁育为主导,集茶叶北方基因库开发、推广种植、茶产品储藏包装、茶文化为一体,以桐柏绿茶、红茶、全国北方良种、茶油、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为主导产品。集群含1个省级2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
2010年以来,全县年均新发展高标准茶园1万亩以上,总面积达7.9万亩,年产干茶1350吨,年良种茶苗繁育能力6000万株以上。茶叶产品远销南阳、郑州、西安、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0.75亿元,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营桐柏茶种场实现产值3.5亿元。集群带动茶农1.2万户,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帮助规划、指导栽培、无偿服务、收鲜制干、储存销售的利益经营体系。生产加工企业自建基地生产的原料或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60%以上,茶叶加工转化率达到100%。
集群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太白银毫”茶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桐柏玉叶”、“清淮绿梭”茶获全省十大名茶、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在“全省名优茶评审会”上,“桐柏红茶”、“黑明云雾”荣获省级新名茶奖;在“河南省茶叶十大品牌评选”上,桐柏山野茶开发有限公司的“禺峰”牌和太阳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严茗”牌均荣获省级十大品牌称号,桐柏山野茶有限公司获得有机茶认证;在2013年中国杨凌农高会上,“严茗”牌桐柏红获得最高奖“后稷特别奖”。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始建于2012年,是以河南三源粮油公司为龙头,以桐柏淮源方欣粮油有限公司、桐柏江记油脂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以桐柏及周边花生产区为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集群建立以来,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结合县情,大力开展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2012年集群入选市政府重点培育的11类20个产业化集群名录,2013年入选全市13个重点产业化集群示范工程。
一、集群基本建设情况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以花生油脂加工为主导,集花生良种培育、推广种植、收购、储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以花生油、茶油、蛋白粉、饮料、食品、饲料等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研联动,上下游利益联结紧密、产业链完整、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生产经营群体。其核心龙头企业河南三源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6亿元,由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控股。2012年4月投资16亿元的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清香型冷轧花生油项目正式投产,当年生产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达12.42亿元,2014年1—8月份完成销售收入达15.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2013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骨干企业淮源方欣粮油有限公司、桐柏江记油脂有限公司2012年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均在3000万元以上。集群内先后组建花生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其中市级示范社2家。建立花生专业市场5处,其中毛集花生市场为豫南地区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有300余台剥壳、粉碎、榨油等机械,辐射带动周边两省六县市区,常住购销加工商户164家(其中销售额200万元以上的大户就有68家),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常住客商26家,年花生交易量16000万公斤,交易额达4亿元以上,2013年被市政府确定为“三百”工程重点扶持市场。集群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2013年集群内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与周边3.6万户花生、油茶等油料种植户签订订单生产协议,建立订单原料生产基地70万亩,生产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50%以上,花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2014年1—8月份桐柏花生集群销售收入达1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以上。
集群核心龙头企业采用目前最先进的低温冷榨工艺和专利技术装备,实现节能、全过程无废料的花生精深加工,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的清香花生油、浓香花生油和花生蛋白粉,达到了“原色、原味、原生态”的健康标准。2013年“三源”牌花生油获国家农高会农产品最高奖“后稷奖”,目前已申报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待批复。
公司是国家粮油加工工程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拥有南阳市重点实验室和质量检测中心,被评为南阳市冷榨油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共申请了12项科研成果,已获国家专利。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育种,选育的高油型花生新品种已进入中试。集群规划在“十二五”末以花生良种研发、培育、推广种植为基础,以三源粮油二期工程年产40万吨低温冷榨清香花生油生产为龙头,配套建设年产20 万吨蛋白、1万吨山茶油、60万吨饮料、60万吨饲料、100万头生猪和和食品深加工项目,实现集群年综合产能2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260亿元。核心公司将打造成为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发展。桐柏县高度重视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把产业化集群培育作为发展“四化同步”促进产业进步的重点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予以安排部署。一是建立领导机构。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副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工信、交通、统计、电业、金融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县处级领导与服务部门责任人集群联系点制度,统筹协调安排部署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承担各项具体协调工作。二是建立综合评价与考核体系。将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建设纳入各相关乡镇(园区)政府和相关县直单位目标管理,对示范区的组织领导机制、发展规划、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资金到位、项目建设成效等重要内容,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与考核。三是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解决的问题。四是建立专家工作组,落实建设工作督导制度。
2、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进步。结合省市产业化集群发展实施意见的要求,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门技术力量,结合县域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编制完成了全县农业产业化集群2012—2020年发展规划。对重点培育的花生产业化集群专门聘请专业机构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战略,强化产业链条完善,明确每重点建设项目和集群内经营主体协调融合,建立起科学发展的规划蓝图。在三源粮油的设计定位上,借助安棚碱矿工业循环经济的成果,立足于全国最先进的工艺,在循环利用上综合考虑上下游生产,从初端花生原料生产——花生蛋白——饮料——饲料——生猪——沼气——沼气发电——沼渣利用,从建设之始即着眼产业的集群发展开展高层次规划设计,有效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发展。
3、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集群完整产业链建设。一是制定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形式先后出台花生、油茶等食用油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县财政设立专项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花生、油茶等高效农业集群基地建设、品牌培育、科技支撑等。二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县政府出台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建设高效农业的实施意见,对1000亩以上高效农业集群基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电配套,实行先建后补、社会投资奖励等引导措施,为产业化集群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据初步统计,全县整合涉农资金投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在3亿元以上。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县政府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立足于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集群发展。花生产业集群上,以三源为龙头,先后引进花生蛋白、油茶生产、淮源饲料加工等生产厂家,预计2015年建成基地规模75万亩,形成年产40万吨花生油、1万吨茶油、20万吨花生蛋白、60万吨饮料、60万吨饲料深加工能力,实现年综合产能2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农产品就地加工率95%以上,带动农户10万户;2016——2020年食品深加工项目链条拉宽延伸,建成105万亩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260亿元,农产品就地加工率100%,带动农户18万户,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遵循集群发展规律,强化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开展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工作,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