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202_年到202_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20-1086360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31 19:55: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年到202_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2_年到202_年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2_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欧元区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但主导国家立足于机制性、根本性的解决思路逐步明朗,欧元区内部“小循环”与美欧“大循环”都着手设立。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取得良好成效,房地产市场的“拐点”隐现。财政收支形势较好,公共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复苏阶段的差异性,我国经济调控总体上表现出“逆调控”的特点,需审慎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搭配,在具体政策手段上侧重预调微调,侧重制度、机制建设,重视完善市场和引导市场力量,此外,在汇率政策上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202_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最为复杂多变的一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居民就业和收入取得明显改善。G D P总额达到471564亿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同比增长9.2%。202_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较202_年有明显改善。202_年全年平均失业率为4.1%,保持在较低水平。

物价调控取得良好效果,通胀压力有所缓解。202_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达到高点6.5%后,涨幅连续回落。需指出的是由于202_年物价总体涨幅较高,C PI指标在202_年的实际意义将有所下降,C PI不宜再作为202_年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关键因素。

工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企业利润继续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638亿元,同比增长24.4%。

房地产开发呈回落态势,行业“拐点”隐现。202_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0%),增速明显回落。从行业前景来看,202_年6、7月房地产价格将转入实质下降时期。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193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07486亿元,增长11.1%。第一产业投资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0%;第二产业投资132263亿元,增长27.3%;第三产业投资162877亿元,增长21.1%。

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汽车消费回落明显。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其中,汽车类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回落20.2个百分点,增速下降明显。

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趋缓,但仍处于合理的区间。从经济构成因素看,实体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消费、房地产投资、物价稳定和居民收入等问题仍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一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实体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202_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79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我国已经连续11个季度增速保持在8%以上。值得关注的是,根据202_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精神,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除了有扩张性政策刺激逐步退出的原因之外,还包括在实体经济替代资产经济的初期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减速原因。由于资产经济的整体性特征,在实体经济重归扩张轨道而资产价格下降的初期,实体经济增长对资产经济回落的补充效果并不好,必然表现为经济增速的下滑。这种下滑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政策导向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是正常的、健康的,当然也需要防范由此而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和“滞胀”风险。

二消费增速放缓,消费促进政策开始逐步退出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1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消费增速有所放缓,相较于202_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内部原因,也有政策退出因素的影响。从政策退出的原因看,具有较充分的合理性。以家电补贴政策为例,家电产品属于耐用消费品,具有透支未来消费能力的特点;而家电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产品创新和良好的市场需求支撑,过度推行家电补贴政策易导致家电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的产品上,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研发活动的开展。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住宅市场初步进入“拐点期”

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27亿元,实际增长20.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9.0%,分别回落11.2和18.4个百分点。从房地产的结构比例看,住宅市场的投资和销售增速明显下降,如果剔除保障性住房因素,该下降趋势将更为明显,住宅市场已初步进入“拐点期”。从一季度的情况看,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30122万平方米,增长35.5%,增速比上年全年提高9.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9.5个百分点。而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20847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回落10.4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长12.6%,自筹资金增长25.0%,利用外资下降22.4%,其他资金下降8.0%,考虑到房地产信托再融资渠道的紧缩,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一季度的资金链已经出现明显紧张,不排除在二季度末形成大量降价出售存量房源偿还贷款和信托产品的安排。这样,住宅市场将逐步由销售“拐点”、投资“拐点”过渡到价格“拐点”,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目标。

四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回落,物价上涨压力仍较明显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8%,农村上涨3.8%。尽管物价形势有所缓解,但物价上涨的压力仍较突出。首先,庞大的货币存量仍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其次,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有所上升。202_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升,特别是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明显,这将推动国内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价格上升。第三,食品等商品的市场供给和流通仍存在缺陷,成为诱发结构性通胀,进而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因素。

五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738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60元,实际增长12.7%,连续第9个季度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在城乡相对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658元,低于平均值1138元,同比增长14.2%,快于平均值增速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中位数1872元,低于平均值688元,同比增长20.3%,快于平均值增速3.3个百分点。

六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双向投资地位得到加强

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8592.2亿美元,同比增长7.2%;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4300亿美元,增速为7.6%;进口贸易总额为4292亿美元,增速为6.8%;顺差仅为8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快速增长,双向投资地位得到加强,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94.5%。我国引进外资规模和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略有下降,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9家,同比下降9.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4.8亿美元,同比下降2.83%。

013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速企稳回升,投资、消费稳定增长,消费价格涨幅和就业基本平稳。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6.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与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6%,涨幅与上年持平。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

(一)消费需求平稳增长,投资增速稳中有降,进出口结构优化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需求平稳增长。202_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0.3%,较上季提高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万亿元,增长14.6%。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有降,民间投资占比上升。202_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4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其中,民间投资27.5万亿元,增长23.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3%,占比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投资增速继续快于东部,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7.9%、22.8%和23.0%。分产业看,第一、二、三次产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32.5%、17.4%和21.0%。进出口增速回升,结构优化。202_年,进出口总额4.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7.9%,增速与上年持平;进口2.0万亿美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高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从区域结构看,欧美日传统市场份额下滑,东盟等新兴市场成为新增长点。202_年,对欧美日双边贸易额占33.5%,比上年下滑1.7个百分点。对东盟、南非和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分别增长10.9%、8.6%和9.4%。民营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提升,对外资企业依赖减轻。202_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增长20.6%,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3.3%,提升了3.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增长1.3%,占46.1%,下滑2.9个百分点。

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增长,消费品、部分资源产品等进口增长较快。对外贸易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般贸易比重增加,加工贸易比重减少。202_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75.9亿美元;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速企稳回升

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2_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5.0万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万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0.0%、43.9%和46.1%。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202_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60194万吨,增长2.1%。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

工业生产形势稳定。202_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分季度看,各季度分别增长9.5%、9.1%、10.1%和10.0%。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高6.9个百分点。其中,主营活动利润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8%,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第四季度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企业经营景气状况略有回升。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58.1%,较上季回升1.8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指数为57.6%,较上季上升2.5个百分点。

(三)消费价格涨幅基本稳定

202_年以来,受国内经济增长变化影响,主要价格指标呈现前低后稳走势,价格形势总体稳定。具体看,上半年,消费价格涨幅基本稳定,工业生产价格降幅加深;下半年,随着经济景气回升,消费价格涨幅扩大,工业生产价格降幅收窄。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上年持平。202_年CPI同比上涨2.6%,各季度分别上涨2.4%、2.4%、2.8%和2.9%。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涨幅略有回落,非食品价格涨幅基本稳定。食品价格上涨4.7%,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涨幅与上年持平。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价格涨幅回落,服务价格涨幅扩大。消费品价格上涨2.5%,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年扩大0.9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价格降幅略有扩大。202_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分别下降1.7%、2.7%、1.7%和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各季度分别下降1.9%、2.8%、1.8%和1.5%。企业商品价格(CGPI)同比下降1.2%,各季度同比降幅分别为1.3%、2.1%、0.7%和0.5%。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202_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下降等因素影响,进口价格继续下降。202_年各季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2.3%、-8.2%、6.1%和-0.3%,累计下降0.7%;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0.3%、-9.9%、-1.0%和1.1%,累计下降9.5%;伦敦金属交易所铝当季平均价格分别环比上涨0.3%、-8.4%、-2.9%和-0.7%,累计下降11.5%。202_年,进口价格同比下降1.8%,其中各季度分别下降1.8%、2.9%、1.1%和1.5%。出口价格同比下降0.6%,其中各季度分别下降0.1%、0.6%、1.2%和0.7%。

GDP缩减指数有所回落。202_年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变动率为1.7%,比上年低0.3个百分点。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一是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对油品质量升级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二是在总结广东、广西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试点改革经验基础上,出台了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三是进一步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对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四是发布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202_年底前,设市城市原则上要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具备实施条件的建制镇也要积极推进居民阶梯水价制度。

(四)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财政支出结构改善

202_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0.1%,增速比上年低2.8个百分点;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4.0万亿元,增长10.9%,增速比上年低4.4个百分点。收支相抵,财政支大于收10601亿元。从财政收入结构看,202_年,税收收入11.0万亿元,增长9.8%,增速比上年低2.3个百分点。收入增幅明显回落,主要是受经济增长趋缓,实施结构性减税,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

分税种看,国内增值税增长9.0%,国内消费税增长4.5%,营业税增长9.3%,企业所得税增长14.0%,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下降5.4%,个人所得税增长12.2%。

从支出结构看,全国财政支出较多的有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分别占财政支出的15.7%、10.3%和9.5%。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增速较快的项目有城乡社区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1.9%、14.6%和14.2%。

(五)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202_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第四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平衡,需求略大于供给,求人倍率为1.10,较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均上升0.02。分行业看,教育、采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用人需求有较大幅度增长,而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

与上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比重有所上升,就业转失业人员、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57.6%的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中、高级技能人员及高级专业人员需求缺口依然较大。

(六)国际收支双顺差

国际收支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202_年经常项目顺差1886亿美元,与同期GDP之比为2.1%,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继续处于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区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427亿美元,上年为逆差168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4314亿美元。

外债总规模继续上升。截至202_年9月末,外债余额为8229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1.7%。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4961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1.4%,占外债余额的60.3%;短期外债余额为6329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17%,占外债余额的76.9%。

(七)行业分析

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202_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1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增长,9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减少,1个行业主营活动亏损比上年减少。35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增加较多,5个行业新增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利润的55.3%。但也有部分行业因需求不振、产品价格下降等原因利润比上年减少。

1.房地产行业

202_年,全国商品房成交量增速逐月回落,但仍高于202_年全年水平,房价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较年初明显增加,不同城市间房价变动差异较大,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

商品房销售增速逐月回落。202_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7.3%,增幅逐月收窄,但仍比上年高15.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为8.1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比上年高16.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占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88.6%和83.1%,自6月份开始办公楼销售增幅超过商品住宅销售增幅。

房价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较年初明显增加。202_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9个,比1月份增加16个,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21.9%,最低为下降2.8%;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9个,比1月份增加33个,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19.7%,最低为下降7.2%。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202_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6013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比上年高3.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58951亿元,同比增长19.4%,增速比上年高8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8.5%。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0.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5%,而202_年为同比下降7.3%。全国房屋施工面积为66.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高2.9个百分点。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为10.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回落5.3个百分点。

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202_年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比上年末高6.3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1%,比上年末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9万亿元,同比增长21%,比上年末高8.1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余额为3.5万亿元,同比增长16.3%,比上年末高6.1个百分点;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比上年末低3.8个百分点。

202_年,新增房地产贷款2.3万亿元,同比多增9987亿元。房地产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28.1%,比上年末高10.7个百分点。

保障房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加大。截至202_年末,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为7260亿元,同比增长26.7%,增速比住房开发贷款高10.9个百分点,占全部住房开发贷款余额的27.7%。此外,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_年末,已按进度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634亿元,支持了75个城市301个保障房建设项目,收回贷款本金142亿元。

2.健康服务业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是现代服务业的新兴行业和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且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健康服务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大,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这既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202_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53589万人;2566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1%。

随着国民对健康发展的日益重视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涌现,健康服务业发展较快,服务能力和效率有所提升,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_年,医药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保健食品制造业以及家用美容、保健电器具制造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分别为16628亿元、1017亿元、857亿元和2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9%、13.1%、41.8%和12.8%。

但也要看到,目前健康服务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医疗服务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服务能力和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医师执业资格、药品器械等方面尚有很多瓶颈,医疗服务利用效率不高。截至202_年11月末,公立医院13441个,民营医院11029个,民营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的45.1%。202_年1-11月,公立医院诊疗21.7亿人次,民营医院诊疗2.4亿人次,民营医院诊疗人数仅占医院总诊疗人数的10.0%。二是医疗资源、商业健康保险、养老服务等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02_年,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4.24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仅为1.94人;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占人寿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为7.9%,而成熟的保险市场一般比例为30%左右。

202_年末,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2亿人。但截至202_年末,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4304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仍远低于“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的目标。三是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税、投融资等各类政策措施还不系统、不完善,与健康服务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还不健全,服务质量和市场日常监督机制亟待强化。

要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市场准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作用,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完善财税价格政策,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完善健康服务法规标准和监管,加强健康服务业市场监管,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

202_年,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基本面良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好转等有利条件。

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总体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较快增长阶段,且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一方面,内需增长仍有广阔空间。从消费方面看,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旅游等服务类需求增长迅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信息家电等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住房汽车等消费持续增长。网购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则有力地促进消费潜能的释放。从投资看,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治理、城市排水、保障房(包括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极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素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从人力资本积累看,202_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以上,劳动力整体素质持续提高。从研发投入看,近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保持在20%左右,202_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8%,绝对量为世界第二。从资本存量质量看,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装备、重要基础设施,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要素供给测算,202_年我国潜在增长率与202_年基本持平甚至略高,这为202_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基础。

外部环境趋于改善。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在波动中逐步加强,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发达经济体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在财政紧缩力度减小、货币条件仍然有利和私营部门活动增强等因素的带动下,202_年美国经济增长有可能达到2.5%。美国经济的好转将对其他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带动作用。欧洲经济近期表现超出预期,随着政策措施逐步消除尾部风险和财政拖累减少,预计202_年欧洲经济增速可达1%左右,改变数年来持续衰退的局面。受提高消费税等财政巩固措施的影响,预计202_年日本经济增速将有所回落,但仍可保持正增长。202_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仍低于潜在水平,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减速,预计全球通胀形势仍将保持稳定。

市场预期转好。今年以来,我国通胀压力持续缓解,价格总水平(CPI)处于调控目标3.5%以内,这为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季度以来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增长的上限、下限和底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对稳定市场预期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市场主体投资意愿的回升,这一趋势有望延续,并有助于继续改善市场预期。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企业家信心普遍回升,投资意愿上升,采购活动加快。

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今年以来已经推出简化和下放行政审批权等多项改革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势必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企业家对改革均寄予厚望,不少企业愿意借改革先行先试政策,创新企业投资和管理方式,挖掘自身增长潜力,将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国内有利条件增多。金融利好有利于促进贸易的发展。深圳前海和上海自贸区探索的跨境金融交易和资本流动管制,不仅是在资金跨境方面简化了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贸易相关的资金流转也将加速,尤其是上海自贸区以推进贸易企业结售汇便利化、放松外汇管制、通过贸易流带动资金流构建在岸金融中心的思路,将对我国外贸开展有质的提升。

二、不利因素

1.矛盾隐患和不确定性共存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财政金融领域矛盾和隐患较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明显缓解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存在,这些因素也可能拖累我国经济发展。一是新兴经济体近期增速明显放慢,今年二季度,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长分别为1.5%、5.5%和3%,均为近年来的低点。由于新兴经济体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已经显著上升,其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也要高于以往。二是发达国家的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美联储202_年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几率很大,由此可能对新兴经济体的资产市场、汇率和贸易等多方面产生较大冲击。三是国际地缘政策的风险仍然存在。中东地区持续不稳定,我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也更趋于严峻,对我正常经贸关系产生了一定干扰。

财政金融领域矛盾和隐患较多。今年以来,我国财政金融形势变化较大,财政金融领域存在多种隐忧。在财政方面,一是地方融资平台筹资能力和偿债能力趋于下降。虽然目前对地方债务有多种测算,但政府债务高企,债务占财政收入比重持续上升几成不争事实。调研发现,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减少,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有所显现,银行也增加了对其放款的谨慎性,一些平台公司的筹资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债务高企也将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二是局部地区财政收支矛盾可能加剧。受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大减税力度、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明年可能有大幅回落等影响,加之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增收难度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等,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压力相应加大。在金融领域,由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所引发的金融风险在累积,银行信贷的不良贷款率在提高。金融机构规避监管,高风险业务扩张过快,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明显缓解。近年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局面趋于严重,明年仍然可能难以有效缓解。一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目前工人工资基本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上涨,用工成本高企,加之需企业支出的附加在工资上的各类社保支出与工资的比例已达到0.5比1,企业负担加重。二是税负水平较高,部分企业反映,目前企业所缴税费占企业利润总额的50%以上,甚至占营业收入的20%以上,企业难以承受。三是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日益突显。目前中小企业依然普遍面临着审批周期长、贷款规模较小等问题,银行在收取正常利息之外,还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收取其他费用,导致融资成本高企,目前正规渠道得到的贷款加上各种成本年利大约在9%至10%左右,其他渠道的融资成本更高。四是目前产能过剩矛盾依然严重,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蔓延,也向上游资源类企业蔓延,持续影响企业总体经济效益。

房地产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引发社会矛盾,并挤压其他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各种渠道对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也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房产税的扩围、按揭利率水平的上升、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和一些三、四线城市供过于求,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调整压力。

三、预测与建议

1.改革需贯穿各领域各环节

在基本政策取向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预计明年国内经济整体将延续企稳回升态势,全年有望实现7.8%左右的增长

今年四季度在各项改革和政策措施实施效果逐步显现、外部环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加强等因素的支撑下,经济整体回升的基础将继续得到巩固,但考虑到去年四季度基数较高的原因,预计增速将不及三季度,约为7.7%,全年GDP将增长7.7%,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基本政策取向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预计202_年国内经济整体将延续202_年下半年的企稳回升态势,全年有望实现7.8%左右的增长,较上年(202_年预测值)小幅回升0.1个百分点。在国际大宗商品需求温和回升、国内消费持续增长的拉动下,全年价格形势稳中有升,全年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上涨3%左右。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和经济增长速度的转换期。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要继续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特别是在具体政策工具运用、政策参数设置和不同政策组合上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处理好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关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完善事权财权配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加强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灵活性,保持金融信贷环境的基本稳定,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

尽快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做好投资规模测算和年度分解,制订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使政策能够落在实处,要尽量集中资金完成在建续建项目,早建成早见效,避免遍地开花铺大摊子而留下烂尾的隐患。在融资方面,要以改革的新思维用好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存量。要加快制订公共私人部门伙伴关系(PPP)等政策,带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另一方面,要结合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资本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特别是产能过剩领域。

推进结构性减税,加大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要以结构性减税为中心,支持小微企业和结构升级。一是在加快推进营改增扩围的同时,以税收优惠、加速折旧和贴息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研发、设备投资和小微企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行财产税、环保税和资源税等税种,加快资源性产品和公用事业价格改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保障程度。三是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退税支持力度,减少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利润损失和竞争力下降。四是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防止因财政收入减少征过头税。

适时适度微调,增强货币金融政策的针对性。一是根据资本流出增大、外汇占款减少的新情况,适时适度微调,对冲形势变化对市场流动性的不利影响。二是针对利率高企,企业融资成本上升,要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以减轻实体经济的利息负担。三是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加快推进呆坏账核销、资产证券化等工作,以腾出信贷空间支持重点领域的发展。四是在创新金融工具的同时,要加强对不同金融产品的监管协调,防止监管套利和脱离监管,还要控制金融产品的复杂化,避免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空转。

实施消费分层调控,挖掘消费增长潜力。针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差距较大的现实情况,可实施消费分层调控政策。一方面,合理引导高档消费,如对高档奢华性消费不是简单禁止,而是在严格数量管制的基础上实行高地价高税收高公用事业收费等政策,使之成为再分配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对基本生活品实行低税率政策,以支持和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费。

实施长效机制,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是加强对已出台的各项调控政策措施的监督落实,在限购、限贷不松动的条件下,应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供应,满足普通居民自住型购房的刚性需求,同时要加快制定商品住宅市场“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和限购政策,支持和保障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继续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在资金筹措、规划建设、分配运营等方面的管理,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三是完善住房用地供应体系和房地产税收制度,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近期应尽快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挤出投机投资和非自住及非正当获得的房源。四是加强租房市场调控,提高对承租者的保护程度,在城市中心区对房屋进行空置管制,扩大出租房供给,防止房租过快上涨影响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

第二篇: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深度报告

来自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徐高理事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深度报告

数据是经济分析的基础。严 格的经济理论和预测判断均需要以详实合理的数据做支撑。认识理解经济数据是进行经济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宏观经济涉及多层面庞杂的数据,系统全面的掌握宏 观数据体系,以及阅读、处理、分析、判断经济数据对宏观研究至关重要,卓越的经济理论以及准确的经济预测均建立在对数据的准确把控上。特别对于转型时期的 中国,宏观数据体系基本上依据市场经济需求建立,但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影响,理解中国经济数据更具复杂性。本文简单介绍经济数据阅读处理基本方法,搭建 经济数据体系,成系统的分类介绍各经济指标,力图使读者在形成数据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掌握各经济指标,并准确运用。然而受篇幅限制,本文在尽量做到对指标全 面覆盖的同时,对各指标介绍的深度难免有限。

本文首先介绍宏观经济指标的阅读以及处理方法。宏观指标 以时间序列型居多,而宏观数据的变化往往反映经济走势,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转型期的中国,统计技术与资料的限制使得累计值和当月值在月度与季度数 据中成为普遍使用的两个概念。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变化意味着经济指标随季节出现涨落。同比变化率是最为简单的消除季节性的方法,然而存 在滞后性。及时有效的分析短期经济走势,需要借助一定技术手段排除季节性因素,得到环比增速数据。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构建中国经济数据体系来系统介绍各经济指标。我 们以市场经济循环作为分析的起点。从产出面、需求面和收入面构建实体经济指标体系。循环表现为需求决定产出、产出创造收入、收入产生需求。产出面以生产法 GDP为总量指标,工业增加值、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均是从生产面的不同侧面对经济情况进行描述。而需求面GDP以支出法GDP为代表,与其三大子项消费、投 资和净出口对应的有社会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货物贸易等更为高频的指标。收入法GDP是从收入面描述经济的总量指标,包括劳动者报酬、企业盈余、生 产税净额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四项,企业利润、就业、财政数据等从收入面对经济走势进行了描述。

本文第三部分介绍宏观名义量与实际量区别产生出一般物价指标——通胀指标。而通胀水平变化在价格粘性背景下可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其中CPI是最为常用的通胀指标,通胀变化一方面显示实体经济走势,另一方面对货币政策具有指示意义。因而预测通胀变化对市场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第四部分介绍现代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货币循环指标。现 代市场经济下货币与金融是市场循环的润滑剂。而央行是调控货币政策的职能部门。央行向商业银行投放或回收货币,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信贷并形成货币再生 创造。这样形成央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两个层次的资金市场。相应的货币总量、资金价格、流动性供应等均存在两个层面的度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层面的资金供求变化会影响实体经济变化。但在金融体系传导不畅情况下,宽松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

1.宏观经济数据概述

1.1累计值和当月值

宏 观指标以时间序列型居多。一般来说,月度与季度指标是对所在当月或当季经济活动的度量。然而在转型期的中国,由于统计资料缺乏和统计技术有限,获得当期数 据较为困难,除当月值之外,累计值成为普遍使用的另一指标。我国统计中使用的累计值一般是“年初至今累计值”的简称(yeartodate,ytd),指 的是宏观数据从每年年初至当年各月的累计数值。分行业GDP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是两类常见的以累计值形式呈现的指标。宏观经济数据采用累计值形式发布的原 因一般是该数据所涉及的经济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具体进程难以分割,导致精确的确认当月值有较大困难,例如对春播秋收的农产品难以将产出及时的分割至各个季 度,再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现的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涉及的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往往较长,难以及时细 分至每个月份,故均采用累计值形式发布(图1)。

累计值与当月值是两个不同的统计体系,难以直接通过累计值准确计算出当月值。直观感觉,统计部门只要将累计值进行一阶差分,即使用本期累计值减去上期累计值,就可以得到当月或当季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累计值与当月值对应的是两个不同的统计 体系,牵涉到如何将现有完成工作合理分配至各月或各季度的问题,是由统计资料缺失与统计方法落后造成的。由累计值转换至当月值,需要统计体系进行相应的改 进。

在实际数据使用过程中,由于累计值是年初至当月的累加数,用累计值计算的增长率越到年末越接近全年平均增速。但这一增速难以反映出短 期波动,所以需要化成当月值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近似的使用当期累计值减去上期累计值的方法计算当月值(图2)。使用此方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例如固 定资产投资中12月当月值一般较大,怀疑可能由于统计误差均累计在年末。随着统计方法改进与资料完善,12月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年比例逐渐下降,这样随 着误差部分减少。但这种改进的结果是使用12月当月值计算同比会低估当月投资增速。然而受限于现有数据,这是最为有效易用的通过累计值得到当月值的方法。

1.2季节性——分析宏观数据绕不过去的坎

宏观数据通常呈现季节性变化。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经济活动会随季节不同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相 应的宏观数据时间序列也会随季节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动。季节性因素导致的宏观数据波动,会掩盖或混淆客观经济活动中我们想研究的真实规律,影响我们的宏观分 析。例如江河来水的丰枯令水电发电量数据呈现季节性波动(图3),此时衡量当月值相对上月值变化的环比变化率将呈现出稳定的周期性震荡(图4),掩盖了我 们想要研究的宏观经济趋势,无法进行有意义的经济分析。

季节性的来源一般有自然因素、社会活动因素和统计方法因素三种。首 先是自然因素(图3),如前面提到的,江河上游的降雨、融水的季节变动会导致中下游水电发电量的季节波动。其次,社会活动也可能带来季节性波动(图5),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流通中现金(M0)为第一个层次,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企业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春节期 间消费活动旺盛,导致现金持有量出现周期性增加。最后,数据统计方法也有可能是季节性的重要来源(图6),例如由累计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当月值在每年的 12月都会明显上升,这可能是统计局将一年的补漏和调整放在年末造成的。这一现象在202_年前较为明显,此后年末波动较为平缓。

1.3同比增长率——最简便的去除季节性方法

同 比增长率是去除季节性最简便的方法。由于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普遍存在季节性因素,所以在分析和使用宏观经济数据时,必须对时间序列中的季节性因素进行消除,才能得到呈现经济指标变化趋势的有效信息。而同比增长率(yearonyear,yoy,y/y)是最简便的去除季节性的方法。由于同比增长率比较的是前 后两年的相同月份(季度),两者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在计算变化率的过程中被自然除去(图7)。由于其使用简单,中国的宏观数据大部分都是以同比变化率的形 式发布出来。

然而同比变化率不能及时反映出经济走势的最新动态。由于同比变化率为当期值与去年同期值之比,过去一年经济指标走势均在同比 变化率中反应。例如假定202_年CPI指数绝对水平保持不变,202_年的同比指数依然出现明显波动,反应滞后,直至202_年末才回归至零增长,表现 出显著的“翘尾效应”(图8)。相对而言,衡量经济指标当期值与上期值的环比增长率更为及时有效。如果202_年CPI指数绝对水平不变,环比增长率在年 初就变为零并保持至年末。然而环比增长率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季节性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对经济指标进行季节调整,然后基于季调后的数据计算环比增长率,从而 及时有效的判断经济指标走势。

1.4季节性调整

普 遍存在季节性是宏观数据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分析和使用宏观经济数据,特别是观察判断短期经济走势时,使用季节性调整的方法消除季节性因素,就显得非常必 要。经济变量的季节性表现为在一年中的部分月份周期性偏高,而部分月份周期性偏低(图9)。季节性调整目的在于从实际变量中剔除这部分由于季节性周期原因 而导致的偏高和偏低。变量一般被分解为趋势项、季节项和随机扰动项,季节调整即将季节项剔除的过程。而分解方式主要包括加法与乘法两种,加法分解即将变量 分解为趋势项、季节项和随机扰动项之和,而乘法季调则为三者之积。两类分解方式对应加法季调和乘法季调两种方法。季调方法选择一般依据指标性质而定,以指 数级数增长的指标使用乘法季调,例如GDP,而绝对水平较为平稳的使用加法季调,例如每月的降雨天数。

从实际变量中剔除季节性首先需要找 到反应季节性偏差的季节项。季节项一般由历史数据估算而得,基本思路为用经济指标在某月的均指与全部样本均值的偏差度量季节项。估计方法同样主要有加法和 乘法两种,加法季节性的计算方法为将经济指标在某月的均值减去全部样本的均指得到该月的季节项,而乘法的季节性为经济指标在某月均值除以全部样本均值得到 该月季节项(图10)。例如,202_年至202_年水电发电量月均值为453亿千瓦时,而各年1月均值为285亿千瓦时,则由两者之差计算的1月加法季 节项为-168亿千瓦时,使用两者之比计算的1月乘法季节项为0.63。

得到季节项后即可从实际变量中剔除季节项得到季调后数据。依据加 法与乘法两种方法,加法季调为从实际值中减去季节项,乘法季调为用实际值除以季节项。例如202_年1月水电发电量为454亿千瓦时,加法季调法减去-168亿千瓦时的季节项后为622亿千瓦时,乘法季调除以0.63的季节项后为721亿千瓦时。得到季调后数据。

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数据剔除了季节性波动影响,因而更为稳定,可以显示出明显的短期趋势(图11)。利用季调后的数据计算环比增长率,可以准确有效的分析短期经济走势(图12)。Eviews、SPSS等大部分计量分析软件均可以方便的进行季节调整操作。

2.宏观数据体系的逻辑

运转良好的市场经济需要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价格调节在三者之间形成均衡机制。

宏 观经济研究对象为总量指标,对于经济总量,总产出、总需求以及总收入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由于衡量的是均衡下的同一对象,所以理论上三者存在恒等关系。宏观经济运行中市场循环体现为需求决定产出,产出创造收入,收入变成需求(图13)。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在宏观分析中常用的分析需求与供给关系的指标,而收 入分配则决定产出创造收入的结构、方式和效果,收入通过再消费与储蓄之间配置影响需求,开放经济下储蓄进一步在投资和净出口之间进行分配。

实际经济生活的各部分无不是政府与市场的交织。市 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的存在,其本身就需要政府保障才能有效运转。即使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政府的影子也存在于市场的方方面面,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型的我国更为如此。一般说来,在生产面,政府扮演提供公共品角色,例如进行公共设施建设、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国防服务等;而在需求面,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变 动调节总需求,这也是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方式,例如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以及较近的我国的“四万亿”;在收入面,政府主导收入再分配,通过转移支付、补 贴、以及调节税收等方式缩小收入差距(图14)。

货币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经济循环的润滑剂(图 14)。由于货币的存在,在宏观经济变量上有了名义量和实际量的区别,而名义量与实际量的差别被看做一般价格。如果货币过多,就可能引起一般价格的上涨,即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过少,一般价格下降,即通货紧缩。即货币学派的名言:“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而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货币变化 可能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这就产生了货币政策调节实体经济机制。货币减少时,实体经济循环不畅,增长低迷,而货币增多,又可能导致实体经济过热。所以,在 宏观研究中,货币总量非常重要,往往作为先导指标。

当今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基本上都由央行负责,央行自然成为调控货币政策的职能部门。然而央行并不直接向实体经济投放货币,央行调节与金融部门的债权债务甚至调控金融产品价格来控制货币总量。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 活动的总称,金融部门负责直接向实体经济实现这些职能。因此,研究货币总量不可避免的需要分析金融各部门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行为变化。

3.中国实体经济指标

3.1观察实体经济的三个视角

衡量经济总量的GDP是最为常用的经济指标,也是观测实体经济状况最为全面有效的指标。由于各类不同的实体经济指标都可以归结为经济总量的某个子项,所以我们从GDP开始逐步分类介绍各项实体经济指标。这样既能做到对经济指标成体系的认识,又能尽可能全面的各种指标。

GDP 笼统的可以认为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净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和。统计局较为严格的定义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 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产品形态和收入形态,分别对应三种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方法分别 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表1)。

三类GDP统计方法从不同视角衡量经济总量,拥有各自的指标体系。从价值形态角度度量经 济总量的生产法GDP是我国当前主要使用的GDP统计指标,生产法GDP以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增加值度量经济总量,是从生产面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在 统计过程中,生产法GDP以行业增加值为基础,通常在报告GDP总量时同时报告三大产业和更为细分行业的GDP数据。支出法GDP从产品形态角度度量经济 总量,即通过货物和服务的最终使用方式,来计算经济总量,是从需求面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而最终用途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三类,其中由于部分产品来自进 口,在计算最终需求时需要在出口中扣除。支出法GDP计算方式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而所有产出应该形成收入,从收入形态度量经济总 量的收入法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依据收入形态不同,收入法GDP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 额、固定资产折旧和企业盈余。

生产法是我国最为常用的GDP统计方法,目前公布的季度GDP同比增速和总量数据即基于生产法而得。生产法 在我国GDP统计中的主体地位是有历史沿革原因的,我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使用的是计划经济国家内的物质产品平衡表统计体系(MPS),该体系以社 会总产值核算。自然地,在1993年开始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向国民账户体系(SNA)转换过程中,生产法成为GDP主要核算方式。生产法 GDP按季度公布当季值,但分行业GDP依然公布累计值,主要是由于一些基础资料目前尚不能获得,特别是难以获得分季度建筑业统计资料和部分分季度价格指 数资料。

支出法GDP数据公布频率为,但统计局按季度公布各分项对GDP总体增速贡献率,公布时间稍晚于支出法GDP公布时间。支出 法是国际使用最为广泛的GDP统计方法,我国统计局也从202_年开始内部实行季度支出法GDP核算,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与生产法GDP统计结果差别较 大,所以至今未向外公布。而目前支出法各分项对GDP同比的拉动是通过各分项对GDP增长贡献率乘以生产法GDP同比计算而得,所以也不能以此准确推算支 出法GDP各分项增长率。

收入法GDP公布最为滞后,且仅有数据。收入法GDP有两个数据来源,一个是投入产出表,然而投入产出表仅 在年份为0、2、5、7的时期编制,公布时间一般滞后两年,时效性较差;另一个是统计年鉴公布的分地区收入法GDP数据[1],可以将各省收入法GDP加 总得到全国数据。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收入法GDP差距很大,例如投入产出表报告的202_年收入法GDP为40.36万亿元,而加总各省方法得到的收入法 GDP为43.70万亿元,两者相差3万亿以上。

GDP并非唯一衡量经济总量的唯一指标,存在许多与GDP类似的补充指 标。例如衡量国内总需求更为合理的国内总支出(GDE)指标,衡量国民总收入更为合理的GNI指标,或衡量国内总收入的GDI指标。对中国来说,由于实际 生产法GDP统计中没有直接纳入进出口价格,所以贸易条件带来的福利变化并不在GDP实际增速中反应,例如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大跌对中国带来显著福利改善,导致GDI实际增速显著高于GDP,从福利角度GDI指标更为真实。另外,GDP衡量产出而不反映成本,扣除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的绿色GDP一定 程度上在尝试弥补这一缺陷。

3.2生产面

生产法

GDP 生产法GDP从产出角度衡量经济总量。202_年我国生产法GDP为63.6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4季度同比增长7.3%。我国按季度公布生产 法GDP数据,公布指标包括GDP名义总量,实际增速以及分行业累计名义总量和实际增速。季度GDP公布行业包括三大产业,以及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交运、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等部分子行业的累计名义总量和实际增速数据[1]。从生产角度看工业行业是我国经济主要行业,202_年占比为35.8%(图15)。而房地产行业虽然在GDP中占比仅为6.0%,但由于其为最终需求行业,决定上游产业链,包括建筑业以及部分工业行业的需求,所以房地产市场 变化对我国经济依然至关重要。

我国经济波动由第二产业主导。第二产业在经济中权重较高,在40%以上,同时自身增速波动较 大,如202_年危机时第二产业下跌最为迅猛,而202_年强力刺激政策下第二产业反弹力度最大。所以第二产业对短期经济增速影响最为显著。第三产业增速 较为平稳,而第一产业权重较小,难以对经济增速产生显著影响(图16)。一般生产面短期指标更为关注第二产业相关指标,通过跟踪工业增加值等更为高频的月 度工业数据,来判断经济走势。

工业增加值

工 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总成果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对应工业行业的生产法GDP。然而统计局公布的月度工业增 加值覆盖范围为规模以上企业,并非全部企业。202_至202_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以上企业,202_年开始,这一标准上调为 202_万元。统计局结合经济普查数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估计全部工业行业增加值,即工业行业GDP,一般来看,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 于全部工业GDP增速,但趋势一致。由于工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对短期经济波动具有显著的先导意义,这也是长期以来通过观察月度工业增加值数 据判断经济走势的主要原因。

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为真实同比增长率。但同比增速反映的是过去12个月的信息,时效性有限,相对来说 环比增速更能反映近期走势。统计局从202_年开始公布环比增速数据,但时序较短,可以自己利用季调方法计算较为完整的环比数据(图17)。同时,统计局 按月公布分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数据,起初公布大类行业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202_年8月开始,统计局停止此分类方法,按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公布大类数据。工业增加值数据中还包含一类按工业产品用途划分数据,即出口交货值。出口交货值是指工业企业由外贸部门收购的或交给出口代理 商出口的用人民币结算的产品价值,出口交货值与实际出口有相当一致的相关关系(图18)。

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数据剔除了季节性波动影响,因而更为稳定,可以显示出明显的短期趋势(图11)。利用季调后的数据计算环比增长率,可以准确有效的分析短期经济走势(图12)。Eviews、SPSS等大部分计量分析软件均可以方便的进行季节调整操作。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采 购经理人指数是根据被调查者(采购经理人)对不同方面经济前景的看法,综合计算的扩散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统计方法为通过询问样本企业采购经理人对生产、订单、库存、雇员、配送时间等看法,以上升、持平、下降分别赋予三类数值,再按各项目权重进行加总得到总体PMI。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统计局从 202_年开始共同发布中国制造业PMI数据(中采PMI),每月1日公布上月数据。中国PMI的另一来源是汇丰银行(本文未经说明的PMI均指中采 PMI),在下月初前一周公布当月PMI预览值,然后在下月1日左右公布当月PMI终值。与中采PMI相比,汇丰PMI调查样本更为偏向中小企业。

反 应预期的PMI是生产面重要的先导指标,本身是基于对未来看法综合的扩散指数,大于50显示经济处于扩张状态,小于50显示经济处于收缩状态。表现对经济 前景看法的PMI是环比指标,在使用前应该进行季调处理。然而由于统计局初始公布PMI未经季调,而后开始公布季调后PMI,但仍包含显著季节性,数据前 后差异对降低了季调处理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观察PMI数据最好同时观察未经季调和季调后两类(图19)。

PMI分项指数各实体经济指标具 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其中新订单指数反映需求面情况,是PMI子项中的领先指标,新出口订单是外需的先导指标,通过新订单与新出口订单指数之差可以估算国内 订单指数变化情况。在库存指数方面,原材料库存指数反应企业主动调整库存意愿,上升显示对经济看法改善,指示意义比产成品库存指数更为重要,因为产成品库 存指数反应被动调整库存意愿,上升反应对需求前景预期恶化导致库存上升。使用原材料库存与产成品库存指数差是更为有效的主动补库存先导指标。,此指标往往 与进口呈现较高的相关关系。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该指数对PPI有显著的领先关系(图19),经济疲弱情况下购进价格指数也较低。总体来 看,新订单与出口订单指数反映需求面,原材料库存与产成品库存指数反映厂商对生产的信心,而购进价格反映物价。另外,周期关系不明显的雇员指数,反映厂商 用工意愿,是劳动力市场指标(图20)。

其它生产面指标

除上述较为重 要的几项指标外,生产面还具有很多其它经济指标。月度行业指标包括发电量、钢产量、水泥产量、汽车产量等。发电量由于与工业增加值具有高度相关关系,同时 具有如日度六大发电集团耗煤量,以及日度发电量等更为高频的数据,所以被用来在更高频率上观察经济运行。水泥由于保存期限短,可以剔除库存变化影响,一度 用水泥产量来判断需求面发生的变化。而钢产量、汽车产量等则从不同行业观察经济运行。部分行业高频产能利用率数据也可以观察短期经济运行状况,如钢铁、平板玻璃、PTA等。

3.3需求面

支出法GDP

支 出法GDP是从需求面观察经济运行的总量指标。支出法GDP与生产法GDP名义值存在微小误差,202_年支出法GDP为58.7万亿元,而当年生产法 GDP为58.8万亿元。支出法GDP及子项名义值数据按年公布,通过次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发布,但并不公布支出法GDP实际同比增速数据。而支出法三 大子项消费、投资和贸易顺差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按季度公布,同时公布各项贡献率乘以生产法GDP同比增速得到的对GDP增速的拉动数。

支 出法GDP结构显示了我国经济主要需求来源。202_年占比46%的投资显示了我国经济对投资的高度依赖性。居民消费共计占比36%(图21),经济呈现 消费不足特征。政府消费在GDP中占比高达14%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具有相当强的调控力。经济危机后全球再平衡进程下,净出口占GDP的比例持续收 窄,202_年仅为2%,显示我国外部失衡得到显著改善。从经济增长动力看,投资是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投资增速波动是整体经济增速变化的主要来源(图 22)。近几年随着投资低迷,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投资达到旗鼓相当地位,但消费增速稳定,对经济增速波动影响有限。随着贸易顺差收窄,净出口对经济增 长贡献处于持续下降趋势,危机后贡献持续为负,202_年内需疲弱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净出口对GDP增长转至零贡献。

固定资产投资

固 定资产投资是统计局按月公布的投资面数据,相对按公布的GDP中投资更为高频,其中1月和2月合并公布。固定资产投资内容包括城镇建设项目投资、农村 非农户建设项目投资和国防、人防建设项目投资。覆盖范围包括计划总投资某一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该限额202_年之前为50万 元,202_年之后提高至500万元。受统计资料与统计能力限制,统计局公布固定资产投资月度累计名义值和月度累计同比数据,并未公布当月同比增速数据 [1]。统计局同时公布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数据,这是分析固定资产投资获得资金情况的依据,对判断未来投资走势非常重要。

从行业分布 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2]和房地产三大行业(图23),三类行业各具特性。其中制造业投资属于生产性投资,投资需求取决于下游 行业需求变化。制造业投资波动相对较小,出口对制造业投资具有较为明显的拉动作用,然而近年受制于产能过剩和通缩压力,制造业投资持续下行。基础设施和房 地产投资属于消费性投资,是最终需求行业,投资需求由自身需求决定。基础设施投资多由政府主导,投资增速也呈现出明显的逆周期性,政府对基建投资拥有很强 的控制力,基础设施投资经常作为政府稳增长的工具。房地产的资本属性使得以往货币扩张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导致政府不断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包括对房地 产投资的管控,房地产投资除受自身需求周期变动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政策调控节奏(图24)。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月度公布的固定 资产投资数据与GDP中的资本形成具有很高一致性,但两者存在很大不同,这些区别可能导致两者增长趋势出现短暂差异。首先,GDP中资本形成包括存货和固 定资本形成,而固定资产投资仅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对应部分;其次,固定资产投资中包括土地购置费以及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购置费,而由于这些不是当年增加值,所 以不包含在GDP的资本形成中;再次,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房地产商的房屋销售收入和房屋建造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而资本形成中包括;最后,固定资产投资不 包括500万以下的项目投资,而资本形成中包括。

货物进出口

净 出口是投资外经济增速波动另一大来源,海关发布的月度货物贸易系列数据是判断外贸走势的主要指标。其中出口增速主要体现外需的走势,进口则主要由国内需求 决定(图25)。而由于汇率是国内外产品相对价格的总体表现,汇率变动同时影响进口与出口。我国对不同贸易伙伴出口呈现不同特性,对发达国家出口以最终消 费品为主,而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以中间加工品为主,新兴市场国家产生的最终需求有限。发达国家需求变化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类渠道影响我国外需。从贸易方式 看,一般贸易主要由我国内需决定,而加工贸易由于需求在外,所以贸易量主要由外需决定。而我国汇率体制和货币体制下,出口收入向银行结汇形成外汇占款,导 致新增货币供应主要来自贸易顺差形成的新增外汇占款(图26)。但近年随着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扩大、资本账户逐渐开放以及央行购汇意愿下降,贸易顺差与新 增外汇占款以及货币供应之间关系有所减弱。

海关统计的月度货物净出口与GDP中净出口同样存在一些差异。首先,海关统计仅包含了货 物贸易,而GDP中包含了服务与货物两类贸易,202_年服务贸易逆差1971亿美元,占货物贸易顺差3825亿美元的一半左右,影响已不宜忽略。其次,一般使用的海关货物贸易顺差以美元计价,而GDP中净出口以人民币计价。再次,海关货物贸易以到岸价计算,而GDP中贸易以离岸价计算。虽然海关统计与 GDP中贸易数据存在口径差别,但由于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月度货物贸易数据依然是观察外贸形势的最重要数据。

社会零售总额

消 费是GDP中最为平稳的,月度观察消费变化指标包括社会零售总额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等。社会零售总额是最主要的月度消费指标,统计范围为企业(单位)通过交 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食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图27)。社会零售总额与GDP中居民消费并不相同,是居民消 费的相近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服务消费,而居民消费统计则包括服务消费;其次社会品零售总额包括像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的销售额,而居民消费中不 包括;再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向居民销售的建材部分,而居民消费中不包括;居民消费包括农民自产自用产品,社会零售额则不包括(表2)。202_年以 来,社会零售额同比增速从上年末到下年初屡次出现较大的跌落,怀疑可能与统计误差调整有关。社会零售总额仅可以作为判断消费走势的参考。消费者信心指数是 消费的先导指标,在202_年之前与消费有较为一致的相关关系,但202_年之后波动大幅加剧,已不再具有先导意义(图28)。

3.4 收入面

收入法GDP收入法

GDP 是从收入面观察经济的总量指标。然而我国收入法GDP统计是各类GDP指标中公布时间最为滞后,质量最差的。收入法GDP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次年统计年鉴 公布的分省收入法GDP,将各省加总可以得到全国收入法GDP,而202_年《中国统计年鉴》并未公布202_年分省收入法GDP,未来是否继续公布亦不 可知。另一个来源是投入产出表,逢年末数字为0、2、5、7年份编制的投入产出表提供全国收入法GDP数据,但公布时间较为滞后,一般在两年以上。两个来 源得到的全国收入法GDP相差很大,如202_年差距高达8.3%。考虑到分省数据序列较为完整,所以本文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均使用分省数据加总得到的收入 法GDP。

劳动者报酬和企业盈余是收入法GDP的主要部分。202_年收入法GDP为57.7万亿元,四类分项中劳 动者报酬占比45%,企业盈余占比26%,而生产税净额与固定资产折旧占比分别为16%与13%(图29)。从各分项占比变动看,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处于 下降趋势,而企业盈余处于上升趋势,202_年与202_年占比的较大幅度变化是因为统计口径调整。劳动者报酬与企业盈余变化趋势反映过去十多年我国收入 分配变化总体格局。固定资产折旧与生产税净额在GDP中占比较为稳定(图30)。

工业企业利润 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我国比较成熟的统计样本,同样,在企业盈余层面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提供了月度的跟踪指标(图31)。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由统计局通过工业企业 统计报表制度搜集,涵盖主营业务202_万以上的工业企业,按月公布国民经济分类两位数行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具体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利润率等(图32)。由于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对上市工业企业利润具有先导作用,所以工业企业利润与证券投资关系密切,需要仔细关注。

劳动力市场指标

我 国劳动市场数据质量较差,现有数据包括统计局按季发布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及工资数据(图33),以及人社保部按季发布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例数据。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与就业数据较为滞后,一般在当季后三个月左右公布。人社保部发布的求人倍率数据是指职位空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反映劳动力市场整体供 需状况,公布时间同样滞后一个季度左右。近年来该指标持续攀升,显示劳动力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持续趋紧(图34)。求人倍率指标并不全面,判断整体劳 动力市场状况需要综合其他指标情况。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失业问题在我国并不表现为失业率的上升(图36),而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放缓。202_年 开始统计局公布的季度农民工外出务工数以及平均收入数,是重要的劳动力市场监测指标。政府关心增长背后其实是关心就业,因此就业市场数据分析对分析政策走 向有很大意义。近期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外出农民工数同比增速放缓至1%附近,而平均收入增速放缓至10%以下,经济下行已经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压力(图 35)。

财政指标

除 劳动与资本之外,另一大收入获得方为政府,而财政收支数据是观测政府收支的主要依据。财政收支数据由财政部按月发布(图37),数据质量好,其中财政盈余(赤字)的变化表现出财政政策立场,如果赤字扩大,则反映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反之则是紧缩的政策(图37)。广义的财政应该包括政府基金收支,主要 为土地出让金收支。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政府财力具有至关重要作用。202_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为7.6万亿元,而当年土地出让收入为4.3万亿元(图 39)。

财政存款数据相比财政收支数据更精确的反映了财政状况。《财 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也就是说,财政部每月公布的收支数据即当期实际发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现金数额,这与“权责 发生制”有所不同。而预算内财政收入以及政府基金收入等需要上交国库,形成财政存款,并采取收支两条线制度,所以财政盈余的变化应该与财政存款变动一致(图40)。然而由于个别事项可以按照权责发生制计入财政收支项目,包括中央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以及地方政府年终结转资金等。这些项目并未产生实际支出,但 却以权责发生制计入当期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和财政存款出现差异。因此,财政存款数据比财政收支数据更精确的反映了财政状况(图38)。另外,国债与地方债发行收入计入财政存款,但不影响当期财政赤字,这也会导致财政存款与财政赤字出现差异。

通过以上总结分析,我们从生产面、需求面和收入面构建了跟踪中国实体经济变化的指标体系。在生产面,最为重要的指标是工业增加值和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工业增加值反映工业部门产出变动,因而对经济波动产生最主要影响,而PMI是 重要的经济先导指标。除此之外,发电量、粗钢产量、水泥产量、货运量等均是需要观测的生产面指标。需求分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类,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以及社会零售是最为主要的观测指标,其他城乡居民支出、消费者信心指数等也是判断需求走势的重要指标。而企业利润、工资、财政收入则是从收入面的 企业盈余、劳动者报酬以及税收收入等分项判断经济形势的重要指标。

4.物价指标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意味着价格是决定资源配置的主要变量。价 格变动一方面反映供求相对情况,另一方面,价格变动对供需形成调节而达到均衡。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调节相应行业之间供需与资源配置。而宏观经济关注总 量指标,在价格方面体现为一般物价。这种物价反映的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相对变化,在现代信用货币环境下,与货币总量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CPI 由统计局按月公布,同时公布一系列分项数据。我国CPI篮子中食品类占有相当高的权重,虽然统计局根据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CPI分项权重进行过调整,但 目前CPI中食品权重依然高达31%,显示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依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居住在CPI中权重仅次于食品,为17%。其余文教娱乐、交通通 信、医疗、家庭设备、衣着、烟酒分别占14%、10%、10%、6%、9%和3%(图41)。由于食品与居住在CPI中占有相当高的权重,而这两类商品供 给弹性有限,而其它制造业产品生产率快速提高导致价格难以显著上升。形成过去十多年我国的CPI通胀的结构性特征,即除食品与居住快速增长以外,其它分类 的涨幅均很小(图42)。

根 据过去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我国CPI通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所推升的结构性通胀,所以,看清食品价格走势即可对通胀前景有大致把握。关于食品价格,目前有诸 多高频数据,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统计局按旬度频率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商务部按周度频率公布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以及农业部按日度频率公 布的“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图43)。统计局旬度食品价格数据本来就是月度CPI的一类重要数据来源,利用旬度数据在本月三次抽样平均价格与上月三 次抽样平均价格之比计算的食品价格环比增速与CPI中食品价格环比增速相当一致,可用来预测CPI增速。同时,周度频率的商务部食品价格指数同样可以用来 预测CPI,利用当月四次抽样平均值与上月4次抽样平均值之比估算CPI环比。结果显示,商务部公布的食品价格指数月度环比与CPI中食品分项月度环比具 有高度一致关系,显示使用商务部食品数据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短期CPI预测(图44)。

中长期CPI走势判断需要依据宏观层面的通胀决定因素。经济学理论中菲利普斯曲线论述了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经济增长越快,货币增速越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越迅猛,通货膨胀压力越大。其中经 济增速加快和货币增速提高带来的通胀由国内宏观调控解决,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属于输入性通胀范畴。我们用带一定滞后期的货币供应量、工业增加值以及大 宗商品价格等作为解释变量,构建CPI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与实际CP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图45)。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PPI 根据行业、部门等可以分为不同子项,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大类划类,生产资料项下可以分为采掘、原材料和加工三类,而生活资料项下可以分为食品、衣着、一 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四类。由于我国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成为PPI中权重最大的两个子项,占比分别达到42%和26%,所属的生产资 料大类占比达75%(图46),生产资料价格波动主导总体PPI波动。同时,由于工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PPI与宏观经济、原材料价格等呈现更高的 相关关系(图47)。

5.货币金融

货币流通机制

货币供应可以简单的划分为三个部门两个层次(图48)。三 个部门分别是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实体经济。人民银行是货币的最终发行者和调控者,而发放和调控对象为商业银行,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构成货币供应的 第一层次。过去十多年由于经常项目持续大额顺差,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占款向商业银行提供货币。近年随着外部顺差收窄,人民银行更多的借助公开市场操作以及SLF、SLO、PSL等货币工具投放流动性,未来降准也可能成为流动性投放方式之一。

商 业银行基于人民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向实体经济供应货币,而实体经济利用货币进行交易,将结余回流金融体系,完成货币循环。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贷款、结汇、购买债券等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实体经济再以存款的形势将货币回流金融体系,通过不断的循环形成货币创造,实现货币乘数扩张,这是货币供应的第二层 次。

由于货币创造的多层次性,对货币总量的度量也存在多个层面。在 央行与商业银行层面,货币总量的度量主要通过超额准备金和储备货币。如果超额准备金下降,则意味着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可能趋紧,反之,则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宽 裕。这个层面的流动性主要来自央行的外汇占款发放、公开市场货币投放以及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银行间市场利率状况反映央行与商业银行层面的资金价格状况,其中以回购利率最为重要,此外商业银行超储率等也具有参考作用。商业银行层面的货币量反映商业银行可以运用的资金总量。

而在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层面,货币总量的度量从实体部门资产和金融机构负债层面进行。其中常用指标包括M0、M1以及M2。实体经济层面的流动性主要来自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结汇以及购买非商业银行发行债券等。在实体经济层面,资金价格较难观测。一方面,实体经济利率依据不 同期限、不同风险主体形成利率光谱,难以用单一利率衡量,另一方面,资源配置有所扭曲,国有企业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等利率不敏感部门过度占有资源,推高资金 价格。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央行按季度公布的贷款平均利率、以及其他来源的票据利率、民间融资利率、信托收益率等不准确的间接观测实体经济层面资金 价格状况。理想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层面流动性与实体经济层面流动性具有通畅的传导作用。这 也是危机前发达国家通过调节银行间市场利率影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依据。然而危机后普遍出现金融系统传导不畅问题,即金融系统信贷创造能力受阻。在这种情 况下,宽松的银行间流动性未必能传导至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利率。基于调节银行间市场资金供求的价格型工具往往成效不足,直接调节对实体经济的信贷 供给成为更为有效的办法。

储备货币(基础货币)

银 行间市场流动性总量由“储备货币”衡量,又称基础货币。“储备货币=现金+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但其中可供商业银行自由动用的流动性仅为超 额存款准备金。新世纪初至202_年,储备货币供应主要由外汇占款推动(图49),在贸易顺差与新增外汇占款较高时期,央行需要通过发行央票与提高存款准 备金进行对冲。而对央行来说,存款准备金成本远低于央票,逐渐的存款准备金成为了央行负债端储备货币主体。202_年以后,随着外部失衡收窄和外汇占款下 降,储备货币增速显著放缓(图50)。而之前为了回收流动性而提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将来需要逐步调降,以实现基础货币投放。

银行间流动性判断指标

银 行间资金供求状况主要通过银行间市场利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判断。超额准备金率越低,显示银行可动用的资金越有限,即流动性越紧(图51)。而银行间市场(货 币市场)利率为完全放开的市场利率,能够自由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中7天回购利率是监测短期资金面状况最重要指标(图52),而3个月SHIBOR对中期 利率最具有代表意义。存款准备金上交、财政存款变化、重大节日前后资金需求变化、季末年末理财产品到期、资本流动以及其他短期冲击均可能影响银行间资金短 期价格,而通胀、经济走势决定银行间利率中长期趋势。

货币总量 实 体经济层面货币总量度量主要通过对实体经济部门不同层次资产和商业银行不同层次负债进行。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货币量指标包括M0、M1月M2(图53),其中M0为流动中现金,狭义货币M1为M0和企业活期存款之和,其中未包含居民活期,这与国外普遍情况不同,而广义货币M2为M1加企业定期存款和居民储 蓄存款。M1与M2的增速差曾被用来判断实体经济强弱,依据是如果实体经济活动变强,企业活期存款上升会推动M1增速超出M2增速(图54)。然而近年 M1增速与M2增速差与实体经济指标相关性显著下降。

广 义货币M2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货币供应指标。M2作为商业银行的负债端指标,在资产端主要来对应人民币贷款和银行结汇。近年随着同业存款的快速发展,M2新 增量持续高于新增贷款与外汇占款,主要体现在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中计入广义货币的对非银行金融企业负债项。同时由于近年影子银行的发展,M2对实体流动性 衡量的准确性有所下降,与实体经济指标相关性减弱(图55)。从M2存量看,我国货币总量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M2/GDP已经接近200%。其中次贷 危机后的天量信贷是货币存量大幅走高的主要因素(图56)。因此,未来的货币政策应更多的转向盘活存量,而非依靠增量。

实体经济利率

基 准利率依然对实体经济利率有显著影响。虽然央行放开了贷款利率上下限,存款利率上限也放开至基准利率1.3倍,但央行对存贷款利率依然具有较大影响甚至管控能力。贷款平均利率变化有限,难以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特别是在通胀大幅变化带来真实利率明显波动的情况下,名义利率反映显著滞后。实体经济利率观察需要通过多种利率进行,其中管制少,市场化程度高的票据贴现利率是间接反映实体经济资金面状况的重要指标(图 58)。此外,平均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上浮比(图57)以及民间借贷利率、信托收益率等也能从侧面反映实体经济资金供求状况。

社会融资总量

随 着表外业务的发展,传统的货币度量指标已经越来越难以衡量实体经济流动性状况。理财产品、信托、债券等的金融产品规模的迅速扩大提出拓展货币度量范围的而 要求。央行在202_编制并公布了202_年以来的月度社会融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总量主要度量非金融企业获得的信用总额,包括新增人民币贷款、外币贷 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股票发行以及其他项。央行月度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为流量指标,在202_年2月央行公布了社会融资总量存 量。结合月度净增量指标,可以计算得到202_年以来社会融资存量指标(图59)

202_年以来随着影子银行的发 展,贷款在社会融资中占比持续下降,202_年最低时降至51.3%。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融资对象主要是信贷受限的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部 分产能过剩制造业。202_年随着对表外业务监管的加强,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有所回升,达到59.6%(图60)。从预测角度看,社会融资总额对 短期经济指标的先导关系显著优于信贷以及货币供应量。

传统表内信贷在衡量经济融资总量方面的不足日益显著。以委托贷 款、信托贷款和未承兑汇票之和作为表外流动性度量,和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组成的表内信贷相比,两者走势并不相同,在部分时期差异显著。特别是在202_ 年下半年至202_年上半年,表外流动性大幅扩张,显示的信用大幅扩张状态难以通过信贷投放监测(图61)。而表外融资的扩张也通过同业等渠道影响货币总 量,推动货币供应上升(图62)。单独观察信贷已难以有效监测信用扩张程度,需要从社会融资总量、外汇占款等视角综合观察。

人民币汇率汇率

随 着资本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汇率体系更为丰富与完善。目前除国内在岸外汇市场外,离岸人民币存量的上升催生出离岸人民币汇率价格,由于香 港拥有数量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存款,目前离岸人民币汇率在香港形成。同时,人民币汇率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远期价格。人民币兑美元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 汇)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远期汇率价格。然而由于国内外利差通过抛补利率平价影响远期汇率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NDF与即期汇率绝对水平差不宜作为人民币 预期升值或贬值指标,但相对变化可以作为人民币升贬值预期的参考(图64)。

第三篇: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小 组 长:王新晴

小组成员:谢孟倪、姜梦婕

邓徐斌、王立群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目标

1、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稳定物价

4、国际收支

5、公平问题

6、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

二、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德国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有中期的、的和短期的。但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进行调节。

德国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是经济发展理事会和财计划理事会等组织。

在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经济,而主要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是联邦银行。

德国在企业中实行的“参与决定权”,是一种有很特色的措施,它不直接影响所有制,却对资本的权力进行某些限制,并从法律上给了职工参与企业某些决策的权力。

三、1998年以来德国的财政政策概述

1.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

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必须遵守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财政 赤字不超过其GDP的3%,公债不超过60% 2.202_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

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为应付危机,一改前期紧缩的财政政策,新政策颇具扩张色彩

3.202_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

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德国经济增长趋于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存在沮丧和疑虑情绪。

四、德国近五年经济形势

1.202_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582.34亿美元,人均34679美元,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日,属第三大经济强国。

2.202_年德国联邦、州、地方和社保的总收入超过总支出,盈余约为7000万欧元,是自1969年以来德国国家财政收支首次实现平衡。

3.202_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

4.202_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经济遭受冲击,但在202_年第二、三季度,因制造业订单反弹和消费需求强劲,德国逐渐走出衰退,全年出口额达1.170万亿美元。202_年德国私人消费比202_年增加了0.5%,对经济回暖或多或少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

5.202_年,德国的GDP增长率大约是3.5%,位列欧元区第二名(位居增长率为3.9%的斯洛伐克之后)。

施罗德执政期间 1998年--202_年,德国以“欧元”诞生前最后冲刺的态势,把赤字比率降到了公约的标准。

202_年为应对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的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状况,采取“逆风干预”的方式,不断扩张财政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刺激国内有效需求,该年财政赤字在经历多年的达标后,终于突破“稳约”规定的3%的上限,德国由此成为继葡萄牙之后第二个违约的欧盟国家。

202_-202_年,为了提振内需和早日复苏经济,德国政府仍然延续“赤字”惯性,实行加快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两年间,德国财政赤字与GDP占比分别为4%、3.8%,公共负债与GDP占比则分别高达63.8%、65.6%,远远超出“稳约”的标准。

五、202_年德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

(一)经济增长创近6年来新高

(二)税收增长,财政赤字率重新达标

(三)失业人数持续减少

(四)出口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五)建筑业止跌回升,成为新的经济

增长点

(六)国内投资显著增加

(七)私人消费有所增长

六、202_年德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一)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

(二)政府经济政策赢得企业和投资商的信任和支持

(三)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四)世界杯和提高增值税率刺激私人消费

默克尔政府上台后

202_年,为了强化政府的财政能力,默克尔政府通过以增税来稳定财政预算的“税收改革法”,该法将增值税率由原先的16%提高到19%,仅此项改革就为联邦政府增收约500亿欧元;修订所得税税法,提高高薪者的所得税,规定单身年收入超过25万欧元、夫妇年收入超过50万欧元的高收入者,适用税率由42%升至45%;完善财政“内在稳定器”功能,对失业救济的使用做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失业保险费由6.5%降至4.5%。从变动幅度看,此次税率变动堪称德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税收改革。显然,“税收改革法”以增税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税负公平原则,财政赤字的扩张之势受到遏制,当年德国财政赤字与GDP占比迅速降至1.6%,达到“稳约”规定的要求。

202_年,德国政府继续实行结构性较强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大幅削减联邦政府事务性开支,节约办公经费,同时对政府投资的新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淘汰一批收益前景不好的项目,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德国202_年首度出现自两德统一以来的财政盈余,尽管盈余与GDP占比仅为微弱的0.1%

默克尔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202_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政府被迫采取颇具扩张色彩的财政政策。202_年11月和202_年1月,德国政府启动经济刺激计划,先后向市场注资320亿、500亿欧元,这使德国预算平衡型财政政策将难以为继。

一、“确保就业与促进增长”一揽子刺激政策

202_年11月,德政府内阁会议批准了202_-202_年实施的总额500亿欧元的一揽子刺激政策。

1、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融资。一是增加中小企业融资。复兴银行追加150亿欧元,用于对私营经济的信贷资金供给,为企业贷款提供高达80%的信用担保,敦促欧洲投资银行增加每年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规模。二是增加创新融资。敦促欧洲投资银行将用于研究、发展和创新的信贷资金规模,由202_年的72亿欧元增加到202_年的100亿欧元。

2、刺激投资和增加政府投入。实施特殊的折旧措施。增加对提高建筑物能效的投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地区经济结构。

3、直接减税。对家庭减税。减免机动车税收。

4、促进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例如通过员工参加培训来取代裁员或解雇等。延长发放短期工作的补贴。

二、第二个一揽子景气措施

202_年1月,德国政府提出总额为500亿欧元的战后规模最大的第二个一揽子经济措施,核心在于促进增长与增加就业,增强民众消费心。

1、扩大公共投资。德国政府安排140亿欧元用于扩大投资,其中40亿欧元将作为联邦追加投资,100亿欧元用于联邦支持“地方共同投资计划”框架下的市镇和各州的追加投资,各州配套25%。扩大投资的重点在教育和基础设施。

2、实施信贷和担保计划。在联邦复兴银行已有中小企业特殊计划基础上,还将再实施1000亿欧元的企业信贷和担保计划。

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扩大实施中小企业中央创新计划,重点扶持员工数量在250人以内中小企业的研发项目。

4、刺激汽车生产和消费。

一是消费者报废使用年限至少达到9年的自用旧车,购买为其排放达到欧4及其以上标准的节能环保型新车或是出厂年限在一年以内的汽车,可以领取2500欧元的环保奖励。

二是实行新的机动车税征收规定。

三是加大投入。德国政府将在实施景气与环境保护政策的框架下,提供总额为150亿欧元的资金,用于刺激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

5、保障就业。一是实施确保短期就业的措施。例如,202_-202_年,联邦劳动局将补偿企业为短期 就业职工所支付社会保障费用的50%。二是加强员工技能培训。202_-202_年,联邦预算将追加投入12亿欧元,用于基本保障求职者技能培训的资金需求。

6、降低所得税。一是202_年1月1日起,将个人所得税基本免税额提高170欧元,达到7834欧元;将每一级次的纳税所得额向右平移400欧元,以放缓税率的累进度;将起始税率由15%下调到14%。二是202_年起,将基本免税额继续提高到8004欧元,每一级次的纳税所得额再向右平移330欧元;此外还将提高儿童补贴发放水平与抚养子女免税额等。

7、降低法定医疗保险缴费。202_年联邦预算将向法定医疗保险基金注资39亿欧元,202_年将再次注资60亿欧元。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缴费率从15.5%下调到14.9%。

8、增加家庭和儿童福利。202_年7月1日起,领取社会救济长期失业人员家庭中的6-13岁子女的一次性补贴将在100欧元的基础上提高70%。

9、实施联邦政府宽带战略。德国政府将提出一个综合性的“宽带战略计划”,就降低宽带设施投资成本、鼓励宽带建设与投资等出台一揽子措施;德国还将就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宽带设施建设投资促进问题出台新的办法。

10、控制国家负债增长。在预算执行中,联邦政府将通过设立控制账户的方式确保负债限制规定的执行,使每一预算内允许出现的结构性负债上下波动幅度能够控制在一个较为适度合理的范围内。如果账户余额出现赤字,并超出了一定的临界值,政府有义务承担平衡控制账户余额的责任。

此外,德国还在简化投资项目招标流程、加快投资决策、项目审批、资金融资、实施管理等方面实施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七、德国近期宏观经济形势盘点与展望

由于出口繁荣提振国内需求,德国一季度经济增长超过经济学家预期。德国联邦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过季节性调整后,德国一季度GDP环比增幅从第四季度的0.4%加快至1.5%。GDP同比增幅达到5.2%,为20年前德国统一以来最快增速。

虽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欧元区外围国家仍在债务危机中苦苦挣扎,但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的德国推动欧元区经济加快增长,给欧央行(ECB)带来加息压力。由于德国失业率达到19年最低,进一步提升消费需求,德国政府预测202_年经济增长将达到2.6%。经济学家表示,经济复苏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德国新上任的经济部长菲利普·勒斯勒尔当天强调:“德国经济今年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它不仅是推动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中带动经济增长的领头羊。”此间经济学家原先预计一季度德国经济增幅最高为1%,但建筑业增长的滞后效应给经济增长带来意外惊喜。他们预计,第二季度因世界经济增长减慢和物价上涨,德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周二德国联邦统计局宣布,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GDP修正值为较上季升1.5%,较上年同期升5.2%。国内需求对经济成长的贡献为1.0个百分点,作为德国经济传统支柱的出口为经济成长贡献了0.5个百分点。

其他经济数据显示,德国5月ZEW经济景气指数降至3.1,弱于经济学家预期,食品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致使家庭生活成本上升,进而打压消费者信心。德国市场研究机构GfK表示,前瞻性5月消费者景气指数进一步下滑,因通胀水平提升、日本核危机以及北非政局动荡都对消费者信心构成打压。数据显示,德国5月GfK消费者信心指数5.7,低于4月的5.9,同样低于预期的5.8。

德国4月生产者物价指数月增1.0%,4月CPI终值年率增幅创202_年10月以来新高,CPI终值年率增长2.4%。德国5月私营部门经济增幅创去年10月以来最低,德国5月制造业PMI初值降至202_年11月以来最低,德国3月份未经调整的贸易顺差为170亿欧元。德国联邦统计局表示,3月份未经调整的经常项目盈余为188亿欧元,远高于预期的120亿欧元;2月份为87亿欧元。

德经济部对今明两年经济预期(剔除价格因素)

(一)202_年一季度德经济的主要表现

1.德各主要经济景气指数保持在高位浮动 2.外贸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出口增长更加均衡

3.工业增长势头迅猛,且国内订单增速超过国外,内外贸更加平衡 4.建筑业强劲复苏 5.企业投资热情高涨 6.失业率继续下降 7.私人消费增加 8.财政赤字得以缓和

(二)德国的几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1、工资太高,社会福利的包袱太重,影响了德国商品的竞争力

2、市场疲软,生产下降,失业增加,经济进一步衰退

3、统一引起的财政负担太重,削弱了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

(三)德国经济发展蕴藏的风险

虽然德国已大步伐地走出经济危机,进入增长周期,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欧盟一些国家削减巨额赤字过程漫长,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有深化势,地区经济景气显现回落苗头,德经济前景远非一帆风顺。

1.美国经济复苏艰难

2.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元区增长分化 3.通胀压力加大

4.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

(四)德国前景展望

经济放缓但不会衰退 走向不确定性增加

综上所述,今年年初德经济开局较好,仍处于上升通道,但进入4月份后受国际各方不利消息影响德各项经济景气指数开始出现回落。虽然今年年初德国国内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贡献巨大,但不可否认,德国经济仍属外向型经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特别是美国及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将极大影响德国经济发展。在欧元区内,德国也无法独善其身,如欧元主权国债务危机迟迟不能解决,从长远来看必将拖累德国经济复苏。

八、德国最新经济资讯

1.欧洲经济愁云惨淡 德国出口一枝独秀 德国经济复苏强劲,出口仍是主要支撑

2.欧债危机有蔓延至德国的风险,德国央行担心 欧债危机等因素会使德国经济明显减速

3.德國基金今年吸金180億美元

4.风险货币全线下跌,德国国债期货上扬,德国国债销售结果惨淡,市场忧虑经济衰退及欧债危机蔓延

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天由同学们自己准备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料,并自己进行讲解,我们用这种积极主动的方法学习了解到了各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

此次活动让我们发现:宏观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并不像我们平时在书本里见到的那么枯燥,尤其是结合了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之后,我们发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特点。

当同学们的小组找到各国的资料并为大家讲解之后,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到各个国家去旅行了一次,并且通过各种资料各种数据,了解了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得过去我们感到陌生、感到十分不熟悉的信息和资料,都变得能够轻松地被掌握了。

本次宏观经济作业,我们小组负责的是德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德国的宏观经济 形势及宏观经济政策的ppt。我们首先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每个组员都发挥了自 己应有的作用。在材料收集和答疑环节中,我们小组成员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 工作。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特别是老师的随机分配组员的方 式更让我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当然,由于准备时间的不足,导致我们的 工作没有做的足够好,使我们的讲解缺乏生动性,这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改进的地 方。

这次作业我们感触很多。首先,这次作业是独立的,要每个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另外通过自己去找资料,我发现自己找的内容会比老师在上课所讲的一些课本上的内容记的更深刻。其次,通过这种演讲的形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而且学习的效率也更高。

宏观经济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比较空泛。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效果只会按部就班,不会有什么突出效果。但是如果结合学科内容,开展一些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这次PPT课程,很有意思,以前上课的老师虽然也会让我们制作PPT,但只 是少数人参加,而这次是全班的人都参加,也没有强制所有人都做,分工很明确,分成小组,发挥个人所长,我们为了集体荣誉,到处找资料,当然最辛苦的还是 整合资料并且制作了,最开心的就是提问了,为了把对方问倒,上网拼命百度,相当于自学了很多东西,这比老师讲课效果大多了,因为老师讲课我们是被动的 学习,可听可不听,但这不同,不搜答案,不能把对方问倒,不认真研究自己组 的资料,会被别人问倒,希望这种活动今后能多多开展!

第四篇: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调查报告

央行发布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通胀预期有所显现

[提要]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报告认为,202_年二季度,国民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经济主体信心稳步提高;GDP同比增长回升,环比增长继续加快;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国内投资需求强劲反弹;信贷投放大幅增加,银行流动性充裕;通胀预期有所显现。

日前,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报告认为,202_年二季度,国民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经济主体信心稳步提高。GDP同比增长回升,环比增长继续加快;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国内投资需求强劲反弹;信贷投放大幅增加,银行流动性充裕。202_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CPI同比上涨-1.5%,当季新增人民币贷款2.8万亿元;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累计CPI同比上涨-1.1%,人民币贷款新增7.4万亿元。报告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下一阶段,应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促使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202_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2_年二季度,国民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经济主体信心稳步提高。GDP同比增长回升,环比增长继续加快;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国内投资需求强劲反弹;信贷投放大幅增加,银行流动性充裕。202_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CPI同比上涨-1.5%,当季新增人民币贷款2.8万亿元;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累计CPI同比上涨-1.1%,人民币贷款新增7.4万亿元。宏观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下一阶段,应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促使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升,经济主体信心趋于恢复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GDP累计增长7.1%,比去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二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季回升1.8个百分点。

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测算,季节调整后的GDP季环比折年率二季度为14.9%,比上季高6.4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3.7%的最低点高11.2个百分点。季节调整后的GDP环比相对GDP当季同比增速平均先行1-2个季度。从趋势看,GDP环比最低点出现在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开始回升,二季度持续回暖;GDP同比增速在今年二季度开始反弹。GDP环比增速比同比增速早一步,更及时地反映出经济回暖的势头。

CPI同比与CPI环比指数季节调整后序列

人民银行景气调查显示,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8.4%,比上季高7.2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最低值(60.9%)回升7.5个百分点;二季度银行家信心指数为 40.0%,较上季大幅反弹14.4个百分点。股市继续回暖,上证综合指数(3423.639,-11.57,-0.34%)从上季末的2373.21点升至6月30日的2959.36点,上涨24.7%。城市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二季度居民拥有股票景气指数为52.3%,大幅高于上季的18.6%,居民对股票市场

回升的信心在增强。

二、工业生产回升加快,企业利润降幅收窄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幅比上年同期低

9.3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9.1%,比一季度提高4.0个百分点。人民银行调统司据此测算,剔除季节因素后,工业增加值季环比增长4.0%,增幅比上季低0.2个百分点,但高于上年四季度-1.4%的环比增速,显示出今年以来的工业回升势头。

工业增加值(不变价)增长趋势

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大幅下降,但下降幅度在逐步缩小。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增长-22.9%,较去年前5个月20.9%的增速低43.8个百分点,但较今年前2、3和4个月的增速分别高14.4、9.3和5.0个百分点。从环比来看,3-5月份,企业实现利润较上3个月(202_年12月-202_年2月)增长92%,季节调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幅度逐步收窄。1-5月累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5%,增长幅度虽比去年同期低40.7个百分点,但分别较今年前2、3和4月累计提高18.5、8.3和7.4个百分点。

5000户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幅度逐步收窄。1-5月累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5%,增长幅度虽比去年同期低40.7个百分点,但分别较今年前2、3和4月累计提高18.5、8.3和7.4个百分点。

第五篇:中国股票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

摘要:股票市场的变化与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发挥着经济状况晴雨表的作用。当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股票市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走势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给予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并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 利率 汇率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 股票市场 发展历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规范,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 理论分析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但是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因。通过中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经历,我们看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额政策调整影响宏观经济水平和状况,通过对股票市场价格和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股票市场。文章讨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这四大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1.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水准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利率与股票反向。利率下降时,股市上涨。利率上升时,股市下降。绝大部分公司都有负债,利率提高,利息负担加重,公司净利润和股息相应减少,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利率提高,其他投资工具收益相应增加,一部分资金会流向储蓄、债券等其他收益固定的金融工具,对股票需求减少,股价下降:反之则上升。利率提高,一部分投资者要负担较高的利息才能借到所需要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如果允许进行信用交易,卖空者的融资成本相应提高,投资者会减少融资对股票的需求,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在 08年10月9日,央行存款利率为5.58%(5年年利率),当时沪市指数为2100点左右,而后央行存款利率一调再调 08年10月30日 为5.13,11月27日 为3.87,12月23日 再次调整为3.60。那么股市中表现出明显反应,股市从最低点1600点左右涨至今天的近2900点。从这一变化,足以证明利率对股市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利率上升公司借贷成本增加,公司因融资能力相对减弱不得不选择缩小缩小生产规模,导致公司利润下降股票价值因此下降。同时,利率的上升使得场内资金转向银行和债券,也是导致股市下跌的原因。反之,利率下降,股市上涨也是同样的道理。

2.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汇率政策对外资投资证券市场有影响。汇率高外资投资证券市场的资金相对较少,汇率低外汇投资证券市场的资金相对较多。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汇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渐增:(1)强势美元下人民币升值压力未消除(2)升值逾期将提升人民币增产价格(3)央行汇率政策将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2_年7月至今,人民币汇率一直在下调,从人民币汇率走势图来看(见图1),202_年12月至202_年12月汇率下调幅度最大,202_年12月的汇率为美元兑人民币7.3:1,当时的上证指数为5200点左右。一年后,202_年12月,汇率为6.83(之后汇率一致在6.83附近)而大盘在1600左右,大盘缩水3600余点。不得不承认其中汇率下调是大盘大跌的原因之一。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对于股市来说,本国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利润受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一驾陷入困境,股市自然下跌。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非常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政府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通常采取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等政策目标。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资金全面为宽松,大量游资需要新的投资机会,股票成为理想的投资对象。一旦资金进入股市,引起对股票需求的增加,立即促使股价上升。反之,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资金普遍吃紧,流入股市资金减少,加上企业刨除持有的股票以获取现金,使股票市场的需求减少,交易萎缩,股票下跌。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如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2_]92号),要求人民银行系统和各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_]126号)精神,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意味着一方面社会货币供给总量扩大,使更多资金进场,对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利率降低投资者成本也相对降低,上市公司运营成本也降低。自202_年3月以来,股市明显上涨近30%,可以说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4.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财政政策市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或赤字、财政税收和补贴、国债政策等手段影响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或者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有相对直接的效果。财政支出下降会直接减少对社会产品与老五的需要,税率上升也会立即减少消费者的收入。从而导致消费的快速下降。财政支出减少,税率下降,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如出口退税,家电下乡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会是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证券指数上升。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了庞大的4万亿投资计划,国务院批准了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样宏伟的计划对社会总需求产生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可以直接刺激经济。从而刺激股市,4万亿计划带动水泥、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其中一只题材股600293三峡新材,自计划出台后已经上涨近一倍。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深远。当然,某些政策也会使证券市场受到负面影响,比如202_年被称之为530的大跌,就是因为出台上调印花税的政策。综上,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5.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股价的影响比较复杂,它既有刺激股票价格的作用,又有一只股票市场的作用。在物价上涨时,股东实际股息收入下降,股份公司为股东利益着想,会增加股息派发。使股息名义收益有所增加,会促使股价上涨。当通货膨胀眼中、物价居高不下时,企业因原材料、工资、费用、利息等各项支出增加,使得利润减少,引起股价下降。眼中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经济秩序紊乱,使企业无法正常地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会采取治理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和相应的措施,此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更大。6.经济运行周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我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熊市和牛市的交替,其证券市场周期初露端倪。而证券市场的周期与经济运行的周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07年CPI指数和GDP达两位数时,股市形式一片大好,而08年两个指数下降时,股市也陷入下跌。当经济周期进入衰退期时,CPI,PPI指数双双下降,引起通货紧缩,通缩造成工厂利润减少,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增加,消费减少,导致更多的工厂倒闭,这样恶行循环,导致公司的股息,红利分配随之不断下降,持股的股东也因收益下降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证券市场也随即陷入衰退期。反之亦然。这是经济周期对证券市场影响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的周期并不一致,证券市场的反应相对宏观经济要慢一些。可以通过对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后行指标,以及GDP对证券市场的走势进行预测。以上是我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的一些理解,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二. 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已拥有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期货、外汇等多个交易市场,拥有股票(A股、B股),债券,期货等多个交易品种,拥有上市公司1800多家,证券投资者开户数接近1.6亿。1983年 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

1984年一帮从没见过股市的穷学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吴晓玲、魏本华、胡晓炼等),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在1984年第二届中国金融年会上引起的思想风暴的规模。

1984年7月20日成立 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1月 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企业 飞乐音响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流通股票。1985年、北京的天桥公司、开始发行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1986年9月26日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

1987-09-27 第一家证券公司 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人民银行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由人行牵头组成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

1990年12月19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在浦江饭店敲响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 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兴业)的股票,同日 申银证券公司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大户室出现了中国第一代个人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大户。

1991年7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票帐户,逐渐取代股东名卡。1991年7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向社会公布上海股市8种股票的价格变动指数。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开业。

1991年8月1日 第一只发行可转换企业债券公司,琼能源。

1991年10月31日,中国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招股,这是中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B股。

1992年元月,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票证出现在上海街头,产生大批认购证广义上讲也是一种权证。该权证价格30元,后被炒至几百元。

1992年1月13日,兴业房产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是上证所开业后第一家新上市的股票,也是全国唯一上市交易的不动产股票。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从即日起视察深圳四天,在了解了深圳股市情况后,他指出:“有人说股票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在上海、深圳先试验了一下,结果证明是成功的,看来资本主义有些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拿过来用,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嘛!错了关闭就是,以后再开,哪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邓小平“坚决试,不行可以关”。

1992年2月2日,发行联合纺织我国第一张中外合资企业股票。

1992年2月2月21日 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 电真空首次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1992年3月2日,进行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沪指当天从616点蹿至1265点,仅仅3天,又登顶1420点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

1992年8月5日,深圳市邮局收到一个17.5公斤重的包裹,其中居然是2800张身份证。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

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 中国证监会成立。1992年11月,沪市创出393点新低。仅5个月,沪指就跌去千点。1992年11月深宝安 第一家境内发行转债上市公司中国首家发行权证的上市企业。

1992年后股票价格暴涨。糊里糊涂地开始炒股,莫名其妙地发了大财。1993年2月到1996年3月被称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大熊市,主要是国家宏观紧缩遏制经济过热所致。

1993年第二批认购证 这次投入者几乎全赔,从此认购证消失。1993年2月 1558点。

1993年4月1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借助卫星通信手段传送到北京。1993年4月22日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1993年5月3日上证所分类股价指数公首日布分为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共五大类

1993年6月1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中华股价指数” 1993年6月29日 青岛啤酒 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 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 1993年7月7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 1993年年中的金融整顿,连带着股市也跟着泛绿。

1993年8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采用集合竞价。1993年8月20日 第一只上市投资基金 淄博基金

1993年9月30日第一家股权收购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持有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5%,由此揭开中国收购上市公司第一页。宝安收购延中实业股权通过二级股票市场进行控股的“宝延**”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交易。1994年4月 棱光股份 第一家国家股转法人股公司。1994年6月 哈岁宝 第一家上网竞价发行股票。1994年6月 陆家嘴 第一家国家股减资的公司。

1994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

1994年7月29日 股灾 《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仅仅”,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1994年7月30日“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政策救市行情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8月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1995年1月1日,即日起实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国债市场出现 史称“327**”。国债3.27事件,1993年10月25日开放国债期货交易,1994年10月财政部出台保值补贴及储蓄利率,刺激了国债期货行情,交易量大增。11月,市场传闻327国债将要贴现,产生了多空大战。1995年2月22日收市时该消息得到确认,23日一开盘327国债价格大幅度飙升,空方损失惨重。万国证券在收市前8分钟抛出1056万口卖单,相当于该国债总量的3倍,将该国债的价格从150.30元打压到147.5元。1995年3月,当证券市场已经发展四年多以后,才进政府工作报告,拿到了准生证。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协议平仓。

1995年5月18日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沪市A股跳空130点开盘,沪指当天涨幅40%多;留下新中国股市上最大的一个跳空缺口成交量也巨幅放大至84.93亿元。

1995年5月20日仅过两天,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沪指瞬间跌去16.39%。

1995年7月1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1995年 一汽金杯 第一家亏损公司。

1996年的上海股市犹如一个大转盘,从年初的500多点,一直冲到1250点;深圳股市更是疯了,从年初的900多点冲到了4200点。网下认购买新股票需要上门带现金

1996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今起不再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1996年4月24日,上交所决定调低包括交易年费在内的七项市场收费标准。1996年4月25日合并方式组建“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29日,道·琼斯推出中国股票指数,分别为道·琼斯中国指数、上海指数和深圳指数。

1996年9月24日,上交所决定,从10月3日起分别下调股票、基金交易佣金和经手费标准;同时对证券交易方式作出重大调整,即由原来的有形席位交易方式改为有形无形相结合,并以无形为主的交易方式。自10月份起全面推广场外无形席位报盘交易方式。

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证监会坐不住了,团团冷风朝股市吹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第三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组织人撰写]“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从而引发市场暴跌。

1996年12月16日,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实行涨跌幅不超过前日收市价10%的限制。“12道金牌”

1997年4月10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试点拉开序幕。1997年 5月股市终于在重压之下进行调整。1997年6月6日,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

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1997年5月到1999年5月的下跌,是中国股市非常值得玩味的第二次大熊市。1998年3月23日,金泰、开元、兴华、裕阳、安信等五大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个可转换债券相继登场。专家理财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扩大的一种标志。

1998年4月28日 辽物资A 第一家ST公司。

1998,人行先后在3月25日,7月1日,12月7日连续三次降息。1998年6月12日,国家宣布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单边交易千分之五降低到千分之四,1999年开始,一批批困难企业开始纷纷上市“脱困”,弄虚作假的企业越来越多,后来暴露出来的很多违规造假的企业都是那时上市的,将股市弄得“不伦不类”。

1999年5月7日周末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

1999年5月10日周一,沪深股市跳空而下,“导弹缺口”炸在每个股民心中。1999年5·19行情 一开盘网络股启动领头的是东方明珠、广电股份、中信国安等沪市上涨51点,深市上涨129点。5月19日后,大盘依然一片大红 6月1日,国务院宣布降低B股印花税。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

1999年6月12日 棱光股份 第一家遭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公司。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

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6月25日,两市成交量竟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管理层还允许三类企业获准入市,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政府很快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火上浇油。中国股市进入了空前的大牛市功利性透支。1999年7月1日,《证券法》正式实施,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沪深股市以大幅下挫的方式来迎接中国证券业的第一部立法。1999年4月16日,厦海发公告其股票将从4月19日起实行特别处理,成为1999年首家的ST公司。

1999年7月9日 农商社、双鹿,苏三山、渝钛白第一批PT公司。

1999年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

1999年后,股市就迎来以网络为首的高科技风暴。上市公司触网忙,无论真假,只要名字沾上数码或者网络两字,股价就会扶摇直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2_年。

202_年4月 吴江丝绸 第一家可转债公司发行股票。

202_年1月初,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赌场论”,怒斥股市黑庄接着又引发中国股市“推倒重来”的观点。旋即招来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肖灼基等的反击,要像对待婴儿一样爱护股市国内掀起股市大讨论:“学费论”

202_年1月初,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赌场论”,怒斥股市黑庄接着又引发中国股市“推倒重来”的观点。旋即招来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肖灼基等的反击,要像对待婴儿一样爱护股市国内掀起股市大讨论:“学费论”。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当即表示:“国有股减持是一个利好因素。”,后来股民们认识到,减持就是变相摊派和扩容,而按照新股发行价格减持是杀富济贫。沪指创下此前11年来新高2245点,直到7月13日,股市仍在高位盘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

10月22日晚9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3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10月23日,证监会宣布首发增发停止国有股出售。

202_年中国股市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股权分置也逐渐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装。”“海归派”官员又陆续推出了“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其中大多“水土不服”,在强力推行中,又在股权分置的框架下被扭曲。从202_年到202_年,各种政策救市的老办法悉数用尽之后,股市仍一蹶不振。此前的“国九条”也不敌颓势,温总理讲话也被视为利空。被套股民比比皆是。“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呼声成为交响。

202_年后中国股市开始过度扩容,尽管股市一直走跌,但融资额却达到了近15年来融资额的40%左右。

202_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上市企业仍旧千方百计“圈钱”,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从整体上市到分拆上市,从信誓旦旦到原形毕露,从欠债不还到以股抵债„„而好的企业却又纷纷海外上市。

202_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国有股减持停止。

202_年6·24行情

202_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并施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QFII制度正式启动。

股市仍义无反顾地走上漫漫“熊”途 ———“5·19”这一生于政策、长于政策的大牛行情,终于还是死于政策失灵的陷坑里延续多年的政策市终于走到末路:不仅政策的边际效益递减,且管理层信用被严重透支。202_年7月 QFII 第一单

202_年1月31日出台了“国九条”《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_年6月1日 证券投资基金法施行 202_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2_年,上证 180指数样本股的成交额超过全部股票成交额的一半以上,上证 50指数样本股成交额又占到了上证 180指数的近60%,资金正毫不犹豫地向蓝筹股集中。

202_年有两个“死亡”标志将被记入历史:一个是,南方、汉唐、闽发、大鹏等靠“坐庄”为生的券商,资金链断裂后难以为继,或被接管或被清盘;另一个是,多年来威风八面擎“庄股”大旗的德隆系轰然倒下。202_年 2月以来,上证指数绝地翻身,一度重返 1300点之上。4月29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启动 解决股权分置,就是中国股市必须要打的“辽沈战役”。股市的“三大战役”。5月9日,证监会迅速圈定了4家上市公司进入股权分置改革首批试点程序。上证指数重挫28点收于1130.84点,再创6年新低。原来激进的全流通主张者如韩志国、张卫星等却表示:试点方案不利于流通股股东,同国资委讨价还价也是太难。不是一个“纯洁”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

202_年6月6日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这天股指跌破千点。上午11点06分,沪市股指跌至988.32点。

202_年6月8日暴涨疯涨了8%的“人工牛市”股票市场创下了自202_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和最大单日成交记录,沪深两市共有120只股票涨停,两市共成交317亿元。“虚弱的井喷”。

202_年8月22日宝钢权证上市 每日的成交量超过股票的总交易量,达到了七八十亿元。

202_年6月19日深交所 IPO第一股中工国际 中小企业板的第51只股票。202_年7月5日中国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

202_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 全球最大IPO在沪港两地同日开盘。202_年5月30日,财政部决定自5月30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受此影响沪指开盘4087点,跌幅5.71%,深成指开盘12651点,跌幅5.99%。

202_年,10月16日,沪指见定6124点。

202_年4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即日起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

202_年9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2_年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同日,为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发展,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中央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

三.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阶段 1.中国股票市场萌芽及最初探索阶段(1928-1991)

随着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大幕的拉开,股份制改革在城市开始初步试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点工作会议提出“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城市集体企业、国营小企业开始股份制改革。随后,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国有中小企业也开始此项改革。股份制试点的铺开使得股票市场发行数量迅速增加,股票流通市场开始形成,股票交易日益活跃。1986年11月14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回见么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时,向来宾赠送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鼓泡—一张面额为人民币50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成为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2.全国性股票市场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1992-1999)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同志南方试产讲话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主义市场发行上市。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证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3.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阶段(202_至今)

在经历了最初的懵懂和浮躁之后,股票市场终于迎来了一个相对规范和成熟的时期。199年《证券法》的实施及202_男《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订,使我国资本市场在法制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202_年1月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了政府推荐你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股权分置为代表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旨在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四. 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的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股市投融资功能,强化收入分配功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完善投融资功能应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优先安排有优质资源的企业上市。为使市场回归到应有的稳定状态,应适当召回部分在海外运作较为出色的公司,带动投资者长期投资的信息,减少市场投资行为。同时,阶段性的改进配额制,对那些确属需要国家扶持的行业和地区仍保持适当的分配额制,而对于纯属地方政府希望同股票上市来谋取利益的地区应予以取消配额。强化收入分配功能,首先要发展多层次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的多样性来降低居民收入风险,其次,要建立公平、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减少居民在信息不对称过程中做出的不理智行为,并有效防止操纵市场行为。市场的核心功能还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应建立和规范股票定价制度和发行制度,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

(二)优化股票市场结构,加强监管,杜绝市场上违法行为的发生

首先,摒弃当前政府的托市行为,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适当界定政策与市场的边界,消除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市场的问题交由市场解决,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应对。其次,加大对违规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惩戒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对多次违规的上市公司,除给予一定的罚金外还应按情节严重程度诉诸于司法处理。最后强化政府监督的独立性,减少政府因为利益重叠而消弱其公正性的根源,使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处于超然独立的位置。为实现独立性,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措施,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完善市场目标,推进市场改革

首先,改进股市建设目标。真正使原有为国有企业解困的目标转变为优质企业服务、为国家宏观经济服务的目标上来。其次,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平稳运行。从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看,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实现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使大股东更加关注公司业绩,中小股东也可以采取间接方式来实现自身权利。同时必须根据股市发展态势来决定是否提高股市的对价水平,以确保投资者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失。第三,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退市制度的建立主要为保障上市公司质量,减少那些效益较差、盈利能力交叉的公司占用股票市场资源。同时,加强股市应对风险的能力,建立行业风险评估制度、金融工具风险评估制度等。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保证外部环境良好运行 首先,进一步建立健全股票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因为好的法律制度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关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社会中介机构相关制度和政府监督等制度。其次,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主要是市场参与者信用评级制度、信用档案制度等。最后,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将政府的主要职能限定在宏观层面上,主要负责法规、法律的建设和股市建立的总体思路和方针。

五:附件:股票市场大事年表

1984年-提出建立资本市场构想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发行1万股 1986年-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诞生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开业

1991年8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北京成立 1991-08-28 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价格限制 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证监会正式成立 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变冷

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大涨 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涨势 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发 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涨

1999年7月1日-《证券法》实施打开潘多拉魔盒:从国有股减持到股权分置改革

202_年6月-国有股减持拉开序幕

202_年7月-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 202_年10月-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 202_年7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2_年6月-国务院决定停止减持国有股 202_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实施

202_年4月30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202_年6月-利好齐发,股改行情启动 202_年9月-股权分置改革已近收官

就是从06年下半年到07年底的大牛市,08年至今都是出于熊市中。

参考文献:

[1]马进。关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2_.10 [2]黄慧芳.中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_ [3]李志斌,《财经问题》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

[4]田成诗,政策事件随中国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2_年 [5]王新宇 中国证券市场的分型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 202_年03期 [6]于长秋 股票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波动[J]辽宁财专报 202_年02期

202_年到202_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