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课程改革汇报(5篇模版)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0-1054330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9 12:35: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课程改革汇报

课改实验学校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专家、领导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校创建于1980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融成人高等教育和各类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学校。202_年创建成江苏省重点职业高级中学,202_年创建成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202_年创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2_年被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202_年5月实施“三校联动”职教中心易地新建,202_年6月学校一期工程完工,整体迁入新校园,202_年3月二期工程开工,202_年5月27日到29日我校顺利接受了省教育评估院组织的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现场考察评估。目前,校园占地204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5亿元。全日制在校生3553人,专任教师190人,本科达标率100%。开设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8大类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为省级新一轮示范专业。建有数控、服装省级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学校要做大、做强、做优,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加强各类专业课程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我就我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汇报,敬请指导: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近十年来,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以三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及与IT应用相关的行业吸纳的劳动力占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的6.7%。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该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是高邮市的支柱产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该行业对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质和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与现代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建立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是必 经之路。

(一)以文件精神为指导,宏观把控专业课程改革

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树立科学前瞻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求真务实的课程改革质量观。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开发理论。邀请专家进校开办讲座,带领教师外出观摩学习,组织各类培训,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提升课改能力,积累课改经验。

(二)以科学发展为方略,稳步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首先,强化组织建设。建立了学校和专业部两级专业课程改革领导组织,形成了上下求索、共同推进、互相协助的专业课程改革机制。

其次,重构课程体系。整合专业课程,建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再次,提高教师素质。通过主题式和问题式等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产教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以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促进专业课程改革

一是实行专业负责人责任制。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建设等项目。

二是实行课改团队协作制。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开发团队携手合作,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结合。

(四)以课程评价为抓手,保证专业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专业课程改革评价实质是一个检查评估的过程,以“三以一化”为主要标志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性的改革。我校树立了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 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五)以长远规划为指南,保证专业课程改革的长效发展 一是做到: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修订校本教材中与技能实训紧密结合的操作类内容;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保证师生在各项大赛中取得佳绩。

二是做到: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结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引进一批教师(有行业岗位一线实践经验的),送出一批教师(到企业顶岗或出国培训),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岗位)的各方面都过得硬的师资队伍。

三是做到:课程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学校结合高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理论先导、点上实验、面上推广”的工作方针,确立了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方向)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为先导,其它专业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方案。

二、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任务

学校坚持“人本为先,乐业为天”的办学理念,改革现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符合学生实际的“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更多适应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主要内容

1.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2.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加强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素质和能力训练,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实验实训的针对性。积极借鉴杜郎口等先进教学模式的精髓开展日常教学,使教学更多地贴近学生实际,更好地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服务。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 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4.组织开发编写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体现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求的专业校本教材、教案、讲义。

5.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强化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了解企业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要求,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保证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的评价方式,使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7.强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按照足够、配套、先进的原则更新和充实实习实训设备,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障。

(二)重点任务 1.公共基础课改革

按照“有用、够用、实用”原则,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优选教学内容,突出公共基础课的基础性、服务性、应用性与发展性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改革

重构课程体系: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构建“三以一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本专业的培训方案。

重组课程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新构建和设计课程内容。

改变实施方式:实施以行动导向为主要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整个课程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顺序为线索,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

改造教学情境:打破传统教学环境,形成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教学工厂”,推进课堂即车间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需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改革评价方法:建立项目教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对课程学习水平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三、专业课程改革保障体制

(一)组织保障

成立了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开发团队,并确保这些组织能正常有效地开展活动。

(二)经费保障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设立专业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职业岗位调研、职业工作分析、实验实训设备购置、课程分析、课程开发、课程计划制定、教材开发、双师型教师培训等。

(三)制度保障

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制定《课程改革方案》,统领本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制定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建立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交流、检查、评估制度,根据本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进度、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分为立项、中期评估、总结三个阶段进行检查评估。

(四)硬件保障

学校已经建成电子与信息技术示范专业。建有1.2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拥有多个实验实训室,为师生的正常教学、实训、教研需要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做法

(一)分析专业现状,明确总体设想

传统的课程体系多数是沿袭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较为重视知识的传授,课程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多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加上学生的基础素质普遍下滑,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专业教学陷入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按照《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从本着实际出发,稳步发展的原则,创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教学中采用“区别化”教学思路,实施了文化、德育模块循序渐进,专业模块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重视实践操作,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

项目课程实习实验实训设备充足,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建有1.2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本专业拥有电工、电子、计算机、PLC、电子测量、电力拖动与控制、光机电等相关实验室;设备选型与配套做到先进性、仿真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

充分利用专业设备,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规定专业实践课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60%,确保实验自开率和开出率为100%。通过制订操作技能目标、布置课余实践作业、开展操作技能竞赛、技能训练培优班等措施,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积极地走进实训中心,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全校呈现出争练技能的良好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近几年来参加省市各项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有多名师生获奖。其中金大青老师获扬州市技能大赛维修电工专业一等奖,左金开老师获扬州市技能大赛电子装配专业二等奖。李杰同学“带电指示器开关”、郭新同学“节水型连通器在省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

(三)专业课程形式实行模块化组合,课程计划富有弹性 根据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我们将专业课程分为电子装配、电工(电力拖动、光机电等)、PLC控制、专业拓展(电线电缆、电光源等)四大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企业需求我们进行选择性组合。

(四)专业课程内容体现 “四新”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度 传统专业课教材存在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内容相对比较陈旧,验证性实验多,联系实际的设计性实验少,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我们便以“实用、够用”为度,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增删、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达到“学得好、用得上、有后劲”的效果。

(五)采用“任务驱动”、“行知合一”模式,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循环”机制

我校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集体备课,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按传统的章节进行,而是教师以任务引领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在“做”中“学”的学习机会。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中,我们实施“循环”机制——先“做”后“学”,“学”后再“做”。先感性认识后理性认识、先动手实践后研究规律、先定性了解后定量计算,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优化师资队伍,加大“双师型”培养力度

一是实行专业部管理体制。部领导由本专业“双师型”学科负责人担任,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工作,拟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学生质量标准和教学计划。学校电子专业名师工作室服务于本专业课程改革工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服务、技术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本专业有多名教师参加了出国培训(李庭秀老师赴加拿大、金大青老师、左金开老师赴新加坡参加专业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黄勇老师、李蓬老师、金玉明老师等)、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四新”培训,丰富了教学理念,提高了专业技能。

积极顶岗锻炼:要求专业教师利用暑假进企业顶岗锻炼;参与开发研究:鼓励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参与生产过程,进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题的开发和研究,从事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把握专业发展动态。

近3年来,教师开发以项目教学法理念为引领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基础》等多种教材和校本讲义,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论文20多篇。

五、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专业课程改革推行以来,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给我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校各类专业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虽然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对学生的评价难以操作。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终结性的考核成绩,又要看平时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更要看学生被企业认可程度。现有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惯性仍然存在。专业课程改革致力构建开放的、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少部分教师 仍然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建设一支精干的,符合课改需要的的师资队伍非一日之功。

(三)实验实训条件滞后于专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课程改革强化了实验实训教学,尤其是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验实训的数量,目前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与不断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差距。

面对困难,我们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探索:

(一)继续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整体推进专业课程改革。要遵循专业课程改革思想,要创新培训和教研形式,要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增强“造血”功能,促进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的发展。

(二)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结构。学校选配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先头兵,继续加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三)完善专业课程改革评价机制。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在全面性和发展性方面,还缺乏可借鉴、可操作的成熟经验。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四)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要提高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的利用效率,深化校企合作,资金预算分配上加大对专业课程改革工作的支持力度。

专业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脚下的路还很漫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会进一步转变观念、丰富理念、坚定信念,把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谢谢大家!二〇一〇年六月四日

第二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202_年以来,在全县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校教师积极学习实践,转眼间已经第四个年头。在教育局和教委的正确领导下,课程改革现已步入正规,正向成熟迈进。现就我校课程改革做如下汇报:

一、我校的做法

本学期初,我校根据上学期改革程度制定了本期的计划,也确立了本期的目标。本学期我们要全面实现“一师一风格”。在第一轮的研讨课中发现,我校老师改革皮毛化。教师未能彻底改变照抄学案的弊病;未能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未能完全展现出自己的风格。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是讨论了,但没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时过不久,机遇来了。我们全员有幸去皇甫学校学习一天。回来之后,教师反响很大,改变也很大。经过一番思考,我发现我校在前面提出的“六字法”即细、实、活、督、研、学,模式中,学校管理方面的因素太多。经过反复调研、思考、揣摩,我校新的模式诞生了。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校的课程改革124模式。1即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预习,预习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能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预习做铺垫,新的模式就不能操作。2即两个重点:①学生必须掌握本课重点。以一般语文课文第一课时为例,学生就必须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会划分课文段落。②必须突破难点。4即四个改变。①改变照抄学案。学案就是我们教师手中的教案与作业

设计。我觉着,教案的设计应与自己的模式配套,否则教案就成了一个摆设,只是一种任务罢了。②改变盲目模仿。部分教师在改革中,通过学习之后,就完全模仿这种模式。这样就扼杀了自己的风格,也忽略了所带学生的情况。③改变“满堂问”的陋习。最先的“填鸭式”教学也可以称为“满堂灌”,我觉得满堂问和满堂灌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应严格遵循20+20或30+10的有效模式。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尽一切努力培养学生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导和有效的课堂模式来逐步实现。124模式操作性强,对改革中存在问题抓的准,能有效提高我校的新课程改革进程。

二、课改成功的经验

1、典型带动,全面提高

教师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方法,也取得了不少经验。但是,观看别人的课堂操作模式,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与别人产生共鸣、可以有效的激发其他老师。让改革有成效的教师讲师范课,可以达到全面提高的良好局面。

2、百花齐放,主题不变

在研讨课听评课中发现,教师的方法五花八门,学到的方法都展现了出来。但是,个别教师在学生对新课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新授。这样,课堂操作就有了一定的阻力。我觉得,无论怎样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这个先决条件不可逾越。否则,教学中用着新方法,但是却走着老路子。

3、教研结合,逐步提高

教指课堂教学,研指研讨。边教边研,教师才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才能逐步提高,最终创出名字响亮、操作性强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通过听评课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听课教师,还可以提高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我校在课程改革突现的典型

1、张旭东语文教学三加一展模式

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就课本教课本。忽略了语文中很有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的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长期坚持修辞、阅读、积累的教学。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前提,加入以上三点的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加:①加入修辞。

教师在所上课文中选择有关修辞的句子,进行讲解。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②加入阅读。

阅读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标志。阅读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字词关和修辞,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文章理解水平。无论是学生基础发展还是能力发展,阅读教学都是首当其冲的。

③加入积累。

教学中,可以每天让学生积累名言名句、名词佳句、谚语、歇后语等。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会芝麻开花---节

节高。

一展:即展示,教师将学生自己在课前自学的知识通过习题形式展示出来,达到未教先掌握。在课堂中加上小组比赛,学生积极性很高。

2、马伟强语文教学二段七步模式

第一段:整体感知

分四步:①导入。

②试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③出示教学目标,明白任务。

④出示自学指导。

第二段:深化理解

分三步:①抓住关键,细读课文。

②精读课文,深化提高。

③达标测试,检查效果。

3、胡君数学教学2+2模式

一是:基础+技能

以自学为前提,出题解答,总结讨论,掌握基础知识和做题技巧。此段为20分钟,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和技巧。

二是:拓展+展示

通过习题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拔高练习,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中可采用兵教兵方式全面提高。

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学校:马峡镇大岭小学

汇报人:张旭东

第三篇:202_.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小教部课改调査 普化小学学科实践活动汇报材料

一、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

1.制定学科实践活动计划。开学初,学校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要通览教材,梳理本学期本学科实践活动。学校印制学科实践活动计划表下发给教师填写,要求各学科明确10%课时的实践课节数,同时确定开展实践活动课的时间、主题内容、实践活动的形式。学校要求任课教师积极开展展示活动,学生活动的作品、影音资料上交学校。

2.确定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关于跨学科实践活动,本学期我校确立了“走进国庆”主题,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现在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国庆节到来前夕,有的班级已经行动,学生制定了国庆出行的计划,学生收集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并自制了剪报,有的班级开展了国庆知识我知道汇报会,有的班级收集并诵读了有关国庆的各种诗歌,有的班级汇报有关国庆的各种数据,纷繁多样。

二、学科实践活动中的疑惑

1.学科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式,怎样做是最科学的,最有效的。2.学科实践活动开展效果的检测,如何操作?

3.关于学科实践活动课课时问题,课中学生要进行体验、尝试、大量交流时间很紧,课前、课后对学生的安排也很重要,教师的工作量是弹性的。

三、学科实践活动中的问题

1.对教师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有设计规划的能力、创新想象的能力、掌控组织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2.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用整合的理念,拓展教学空间,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

3.学科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学生作为主体全员参与,有时会有物质条件的限制。

4.对跨学科实践活动如何开展,还需要专家进行指导和引领。5.有关安全问题的考虑,实践活动课的开展,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近大自然,教师有时不敢安排学生去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排出现安全问题,追究责任。

四、学科实践活动今后打算

1.仔细研读新课改文件精神,通过撰写业务学习笔记,领悟新课改理念,促进教师自主实践创造。

2.邀请各级专家、领导到校,倾听专家专题讲座,指导和引领实践活动的开展。

3.在校内开展学科展示活动,每个学科推选一节实践课进行展示,让教师充分体验、操作、观摩、分享,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4.跨学科实践活动开展要突出主题。

5.跨学科实践活动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全学科开展活动。

总之,站在新学期新课改的崭新起跑线上,我们的工作还只是起步,我们要担负起课程改革基地校的责任,从实际出发,以创实效为目标,努力把工作向前推进。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指导!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本,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学校特色逐渐彰显,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下面就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教导处组织、协调全校的课改工作,制定课改的整体规划。

2.全力推进集体备课

为了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节省时间,减轻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集体备课。教导处安排好主备课教师轮流表,每次集体备课由主备人主持,其他教师为辅备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3.以全科合格率为抓手

我校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倡导“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采取“填空式”教学,针对学生的薄弱科目,因材施教。

4.注重德育过程,增强育人效果

学生德育工作一直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校以“勤奋学习,快

乐生活,健康成长”为中心,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各年级

学生的德育工作重点。

5.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宫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少年宫设置成立

了德育类、球类、棋牌类、书画类、剪纸制作类、舞蹈类等十八个活

动兴趣小组,并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活动。

6.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程的评价与现行的应试教育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使教师面

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教师身心疲惫,给教师自身和学校工作带

来影响。

通过这次检查,我们将紧抓机遇,凝心聚力,扬长补短,力争上

进,打造农村中学的品牌。

第五篇:数学科实施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科实施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当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我校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这场基础教育的革命,以创新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作为学校,是新课程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呼唤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才能引导本校教师适应新课程,上好新教材,是每一所学校课堂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导下,带领全体教师关注课改,解放思想,强化学习,加大研究,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改革,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收获,今天,借此平台,把我校近年来实施新课改的点滴做法给各位领导汇报,与各位同仁交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校长的核心任务,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需要从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师队伍管理,抓好教育科研等方面综合努力,但我认为抓好校本教研,教研并举才是有效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制高点。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1、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答案是17只。

2、王奶奶家养了15只鸭子,8只公鸡,32只母鸡,王奶奶家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的算式时15+8+32等等。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 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把原先的“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这一课题研究项目,进一步修订为“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研究课题,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实施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很有必要。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浓郁的课改氛围

1、成立课改组织机构,实行领导包抓教研组制度。一位课改专家曾经说过:“课改成在教师,责在领导。”校长是一所学校课改的组织者,校长亲自参与课改,这既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导向。为了加强课改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学校领导包抓教研组,指导课改工作,参加课改活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亲自反思课改,撰写课改论文,形成了对课改工作强有力的领导。

2、真抓实干,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为确保课改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校长周俊满同志带领班子成员长期深入教学一线,为我校的课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2_年8月,我校新合并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发扬传统,创新思路,做到责任不变,热情不降,力度不减,把课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为了深化课改工作,进一步强化措施,明确责任,校长总体负责,重点保证课改师资和经费;副校长对课改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导,并及时向全体教师做情况通报,提出改进措施;教导处主任带领教研组长长期站在课改前沿,在教学中掌握课改第一手资料,负责资料搜集、整理、归档,及时小结。由于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从而形成了浓厚的课改氛围。

二、狠抓业务学习,树立课改新理念

1、抓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课改的关键。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什么课改理念、教材、教法、师生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因此,我们提出了争做“学习型教师,营造书香校园”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抓业务学习。首先,学校不惜财力,拿出经费,添置学习资源。充实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中的新课程图书。为教研组和青年教师征 2 订教学刊物,满足教师学习需求。其次,挖掘网络资源,拓展教师学习视野。我们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充分借助电子备课,网络引导教师进行学习。再次,倡导全员读书,撰写业务笔记和教育随笔,定期进行检查,组织交流。广大教师不甘落后,买书读书成为时尚,发表感想,自觉反思成了常事。爱学习、爱读书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同嗜好。

2、抓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课改的重点。为了适应课改需要,我们狠抓了教师业务培训。首先,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我们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我们曾先后派出30多位教师参加区级培训,10多名教师参加市级培训,一名校长参加过省级培训,他们回来所做的报告、所上的示范课,使全体教师深受启发。其次,制订了《业务培训制度》和《业务培训计划》,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在日常培训中,我们做到“三定”(即定培训时间,定培训内容,定培训人员),一是定时间,即确定每周五放学后开展教研活动,确定双周四晚上为教师业务学习和现代教育资源应用学习,单周四晚上组织教师观看课改教学光碟;二是定内容,即确定每周的培训专题,如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安排“多媒体资源的浏览与下载”,“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三是定人员,即事先确定辅导教师或主持人,要求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扎实的学习与培训,课改新理念已在教师心中生根发芽,并形成了自己的课改风格与特色。

三、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凸显校本教研特色

1、深入教学实际,选定教研课题。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加大校本教研力度,解决教师自己的教学困惑,202_年开学伊始,在深入实际扎实调研的基础上,数学教研组拟定了《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校本教研课题,2、关注研究细节,夯实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课题组结合实际制定了翔实的研究方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步骤。根据各学段的教学特点,课题组进一步细化研究,将本组成员划分为高、中、低段三个小组,分别确定研究的子课题,子课题的研究也有负责人及研究实施方案。

为增强研究的有效性,我们加强了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力度。每学期初,课 3 题组梳理整合教师的教学困惑,制订阶段性研究方案。平时要求教师每周撰写两则教后记;每周教研会上针对困惑,做专题发言,让教师谈经验、说方法,交流感受;每月从刊物或网络上搜集一份相关资料;每月公开课后写一篇教学反思,学期末每人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课题组上交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性小结。同时还重视研究材料的收集,三年多来,数学课题组共收集材料:教师教学设计10余篇,教学案例3个,搜集相关资料20多份,专题发言稿10余篇,教学反思近100篇,教育故事5个,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制作课件39个,业务摘录笔记22本;学生数学日记100多本,数学积累100多本。这些材料都进行了分类归档,整理装订,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注重课题成果的应用。

三年多来,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数学课题组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开展了大量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

我们组织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观摩活动,教师通过观摩研讨,交流心得,反思总结,共同促进,共同进步。课堂上教师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热情。

数学课题组大力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捕捉数学信息,将课堂教学融入生活之中,倡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开展数学生活化问卷调查活动。

四、突出重点环节,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多种原因,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曾一度处于低谷,萎靡不前。面对这一现状,我校新一届班子高度重视、冷静思考、深入调研,幸好找到了落后的根源:部分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方法不适应新课程,课堂40分钟效益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明白,学校只有走以研促教,教研并举之路,才能使教师适应新课程,才能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才能使学校教学质量走出困境,才能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将管理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开展“课堂为镜,以正教风”的活动。做到每学期校长听课不少于25节,教导主任不少于30节,教研组长不少于25节,任课教师不少于15节,听后及时座谈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上学年,我们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系列活动,采取理论补养、典型带动、困难帮扶、比赛拉动的做法,引导教师进行 4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端正教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进步不明显的教师,进行重点帮扶、跟踪指导,促其提高。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我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成绩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新跨越。

五、注重总结提高,锤炼出一批科研性骨干教师

五年来,在这苦涩而又甜蜜的课改之旅中,我们注重学习总结、不断反思提高。一是积极为全体一线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组织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中老年教师上研讨课。二是鼓励教师自我反思,每位教师授完课后,都要对自己所授课进行课后反思。起初,许多教师不知反思方法,反思不到位,后来,在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下,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能认真回顾自己授课时的得失,提出改进措施。三是采取骨干教师示范引领的办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四是积极开展集体评课活动,历次的研讨课后,教研组长都要组织全组成员进行集体评议,所有教师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认真分析教学中哪些符合新课标精神,哪些还有待于改进,最后形成小组评课分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学校正悄然发生变化,课改的花朵绽放娇艳,课改的果实压满枝头:教研氛围浓厚了,评课发言积极了,课堂结构改变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素质提高了;教师业务学习更专心了,读书积累的更多了,虚心请教的也来了,主动上研讨课的多了,自觉听课的多了。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课堂成为师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锤炼了一批科研性骨干教师。

六、取得的成果 202_:

1、张学斌老师被评为“蓬江区中小学科技节优秀指导教师”;

2、周俊满老师撰写的数学教学案例获评为蓬江区二等奖;

3、吴文初老师撰写的数学教学案例获评为蓬江区三等奖;

4、周俊满校长、胡淑娴老师、谭惠芳老师、谭惠英老师的论文在棠下镇教师论文集《滨江扬帆》上发表。5、202_年7月15日五(2)班的谭德智、五(3)班的黄汉星同学荣获202_年小学数学“育苗杯”通讯赛省三等奖。

202_: 1、202_年11月21日张雪梅主任荣获202_年棠下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2、202_年12月2日荣获蓬江区202_教学论文评比奖项的教师有:三等奖:谭惠英。优秀奖:周俊满、周惠华。3、202_年4月11日五(1)班谭佳俊、六(1)班张德安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三等奖,4、202_年5月,三、四、五年级数学竞赛有19人获区奖励:一等奖:5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8人。5、202_年4月谭子钊和张学斌老师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优秀辅导员奖。6、202_年5月侯兆庄、黄志成、邓明光、谭子钊、黄柏锐老师被评为202_年区小学数学竞赛优秀辅导老师。202_: 1、202_年12月31日,张雪梅老师获江门市第一届“江门有线宽带杯”多媒体创作大赛小学低年级组“最佳教学奖”。2、202_年12月31日,温翠平老师获江门市第一届“江门有线宽带杯”多媒体创作大赛小学低年级组”一等奖。3、202_年9月,谭惠英老师的《在体验式活动中孕育生花的妙笔》获区教育战线教学论文一等奖。4、202_年9月10日,周惠华老师的《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获区教育战线教学论文三等奖。5、202_年10月18日,侯兆庄老师获棠下镇说课比赛三等奖。

6、张雪梅主任参加棠下镇第二届中小学小学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

7、周俊满校长、张雪梅主任、周惠华老师的课件被选送区参评。

七、存在的问题与调整的措施

教师方面: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离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加强学习。备课的资料十分缺乏,在设计教案时,有设计教学教案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能用教学课件的应多采用课件,使学生通过多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我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很多不利。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应有以下方面做 工作。

学生方面:虽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得到一定的改进,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因此,很难达到老师预设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说明理由,希望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及时帮助自己的孩子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孩子具有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能力。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和今后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课改之路依然漫长。在今后的课改征程中,我们还将坚持不懈地实践创新,锐意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时俱进抓课改,开拓创新搞教研,为创建富有特色的科研型学校而不懈努力。

课程改革汇报(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