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工程施工渣土运输管理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20-513523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09 04:09: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工程施工渣土运输管理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工程施工渣土运输管理

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建设工程施工渣土运输管理,预防和解决运输车辆带泥上路和运输过程中产生抛、洒、滴、漏等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园区市容环境卫生和施工运输交通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江苏省城市市容和卫生管理条例》、《苏州市建设工程扬尘污染控制暂行规定》、《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园区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园区行政区域内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施工渣土运输都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渣土运输”是指建设工程土石方、建筑垃圾的场外运输。

第四条

园区规划建设局、城市管理局、交巡警工业园区大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负责渣土运输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施工渣土运输管理要求

第五条

建筑工地出入口应设置车辆冲洗台并配备洗车设施。具体要求如下:

(一)每个施工现场一般应设置二个以下(含两个)施工出入口,出入口10米范围内道路应硬化并应设置至少一个车辆冲洗台。冲洗台一般应设置于工地大门内侧,长度不小于8米,宽度不小于4米,并有排水沟、沉淀池等设施,配备高压水枪等冲

-1- 洗设备。

(二)出入口除应设置门卫保安外,还应配备专职保洁人员,建立保洁制度,保证运输车辆车轮、车厢清洁,不带泥出门,并及时清扫出入口周边道路散落的建筑渣土、垃圾等,保持出入口及周边道路清洁。

(三)施工出入口应设置交通安全警示标识,内外道路铺设不少于一条减速带。在大规模运输期间,应派专人在出入口指挥交通,避免运输车辆大量聚集出入口堵塞交通。

第六条 渣土运输前应申请运输路线和时间,运输车辆应严格按批准路线和时间运输。

第七条 渣土运输车辆除应满足交通安全要求外,还应严格遵守以下标准:

(一)运输车辆必须在车厢顶部加盖,保证密闭运输。

(二)运输车辆应保持容貌整洁,车身不得有严重污迹或灰垢,车底、车轮不得附着泥土污损路面。

(三)运输车辆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在车身后部喷涂车牌放大号,并在车身两侧或后部贴反光标识。

第八条

施工渣土运输前,应办理相关手续,要求如下:

(一)相关单位应到城市管理局申报运输时间和路线,经城市管理局审定后办理路面清洁保证金等相关手续。

(二)申报单位应与城市管理局签订《苏州工业园区土方(建材)施工车辆运输环境管理责任书》,明确申报单位对渣土运输 - -的管理责任。

(三)申报单位应带城市管理局审定的资料到交巡警工业园区大队,交巡警工业园区大队核发车辆通行证。车辆通行证应贴在车辆左前窗上,以便执法部门检查。

(四)外地牌照运输车辆应到交巡警工业园区大队办理临时牌照和临时行驶证。

第九条 渣土运输车辆运输过程中严禁超载、车轮夹泥,车厢顶盖应关紧保证车厢密封,严禁产生抛、洒、滴、漏现象。

第十条

渣土运输发包单位(一般为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安排监督人员,检查装载车辆是否具备承运资格,车辆是否密闭,控制车辆装载体积及装载后的车厢顶盖关闭情况,检查有无轮胎夹泥,防止不规范装载车辆驶出工地。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应加强现场监督,督促现场施工运输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开工前,规划建设局应对施工临时设施(出入口、车辆冲洗台等)进行验收,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

第十三条 在发放运输车辆通行证前,交巡警工业园区大队应对施工渣土运输车辆进行查验,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不予发放车辆通行证,同时对司机进行安全教育。

第十四条

城市管理局、交巡警工业园区大队应建立联合巡查机制,加强巡查,重点查处不按规定路线及时间运输、沿途抛

-3- 撒及带泥行驶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及时固定证据,依法查处运输单位和车辆驾驶人,并责令其限期清除道路污染物,违法行为人拒不采取补救措施的,城市管理局将委托专门作业单位代为清除,清除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十五条 规划建设局发现渣土运输违法违规情况时,应对违法违规相关单位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整改,对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开具停工整改单,并将负有管理责任的施工单位违法违规行为录入不良信用记录。

第十六条

交巡警工业园区大队应重点加强对施工运输车辆的超载、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发现后将依法进行处罚。

第十七条

对于严重违法违规的运输单位及车辆,由交巡警工业园区大队收回已发放的通行证,同时向社会公布运输单位及车辆信息。有关部门应依法限制其在园区承接其他施工渣土运输业务。

第十八条

规划建设局、城市管理局和交巡警工业园区大队将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加大对渣土运输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第十九条

城市管理局将建立举报制度,欢迎各单位、个人对施工运输车辆违法违规上路进行举报,举报电话0512-62876999。

第二十条 市政、管线工程渣土运输和混凝土等散状建材的运输可参照本规定相关条款执行。混凝土搅拌车也可参照本规定相关条款执行。

- -第二十一条 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规划建设局、城市管理局、交巡警工业园区大队等部门负责解释。

-5-

第二篇:苏州工业园区[模版]

苏州工业园区有关资料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1.5万(常住人口61万)。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

园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以超前规划引领发展、以完善建设保障发展、以生态优化提升内涵品位,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注册内资13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市3.4%和5%,SO2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占1%和2%,但完成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占到全市的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到25%左右,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园区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型发展初显成效。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更 1

加注重资源集约、生态环保与民生和谐,转型发展起步较早、力度较大、步伐较快、成效较好。先进产业高度集聚,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6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并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积极推进“腾笼换凤”、“优二进三”、“退低进高”工程,连续三年新增科技项目与服务业项目超过制造业项目,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8个和

2.1个百分点,国际知名品牌服务业项目日益增加,形成了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发展质量持续提高,万元GDP能耗0.36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等走在了全国开发区的前列。

2.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大政策资金重点聚焦力度,科技三项经费连续三年翻番增长,R&D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08年达3.9%。创新资源日益丰富,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城、独墅湖高教区等创新载体建设集群推进,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其中建成面积150万平方米,形成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9大国家级创新基地。创新功能加快完善,建成了IC设计、软件评测、生物医药、动漫影视等1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聚各类创投机构达52家,创投资金规模超16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创投、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扶持体系。创新主体快速集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1个、高新技术企业384家,中科院创

新工程三期—中科纳米所揭牌投运,全国第三个国家级创新园——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挂牌成立,100余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在区内实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以每年50%以上速度增长,创新型园区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3.东部新城快速崛起。主动融入苏州中心城市发展,高标准推进环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综合保税区、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建设,东部新城初具雏形。基础设施功能更加完备,园区从一开始就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与“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高质量完成了主要基础设施的开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80亿元,动迁民房5万多户,建成道路478公里,铺设管网1633公里,集中建设了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供热厂等源厂设施,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重点实事工程全面推进,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建筑5266万平方米,竣工3529万平方米,国际博览中心、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地标工程相继建成,多幢超高层建筑开始启动,城市大型地下商业载体—星海街地下商业广场、综合性商业地产项目—时代广场、水上摩天轮主题公园、滨水国际化娱乐休闲街区—月光码头等重点商贸工程快速推进,利福国际、九龙仓、新鸿基等知名品牌与总部项目纷纷落户。城市环境面貌日益优化,金鸡湖大型激光音乐喷泉、李公堤夜景灯光工程先后建成,东环路改造初见成效,累计新增绿地3421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45%,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创造了环保基础设施全覆盖、绿色乡镇全覆盖、ISO14001贯标企业最密集等多个全国开发区之最,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4.中新合作持续深化。始终高举中新合作旗帜,深入推进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被两国领导人誉为中新合作典范。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先后编制实施了80余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了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优化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体系,构建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加强。率先在全国开发区中设立了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SZV空陆联程通关模式、首个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并成为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首批出口加工区及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全国首个国际电子产品交易基地获批建设,全国首个“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开始运作,与太仓港“区港联动”也全面实施,极大地优化提升了投资软环境。园区经验加快辐射,国家商务部去年专门发文推广园区发展和借鉴新加坡软件的经验,江苏省南北共建项目—苏宿工业园开发初见成效,“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成为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

5.各项事业和谐共进。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加快推进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建设以及燃气入户等实事工程,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77万元和1.5万元。社会事业更趋繁荣,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已有10所海内外高校正式运作、师生规模近4万。此外,社区工作站模式成功运作,邻里中心功能不断拓展,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居民生活便利度和舒适度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更趋加强,重视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实现了“全覆盖”。重视加强廉政建设,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重点规范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建筑有形市场招投标与土地公开拍卖等各项制度,有效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权威评价:

2004年6月,胡锦涛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十周年之际会见李光耀时表示:“希望中新双方把工业园区合作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新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成果,努力把中新互利友好合作关系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2007年11月,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成为中新合作的亮点,也成为中国工业园区中的亮点。

2004年5月,新加坡李显龙总理表示:“苏州工业园是新中之间最重要和值得骄傲的合作项目。”

美国《新闻周刊》、《远东经济评论》和《华尔界日报》分别载文将苏州列为全球九大新兴技术城市之

一、全球经济高科技前哨城市,并突出强调了园区所起的巨大作用。

法国《信息报》称园区为一个新硅谷。

英国《企业测位》报告书中把苏州工业园区列为亚洲顶级工业区。

日本《产经新闻》投资动向调查显示,拥有苏州工业园区的大苏州地区已成为日本企业生产基地外迁首选之地。

第三篇: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四个街道,常住人口约76.2万。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0亿元,增长9.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6.9亿元,增长11.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5亿元,增长16.2%;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804.6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2.2亿元,均保持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9万元、3.09万元,增长9.2%、12%。

今年以来,园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总基调,突出创新引领,致力改革突破,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较好发展态势,1-5月,全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30亿元;进出口总额319亿美元,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保持较大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3亿元,增长15.7%。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居全省第一位。

近年来,园区在转型发展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抢抓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大力开展择商选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效。提升高端制造能级,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000个,实际利用外资247亿美元,其中9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0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36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首期投资30亿美元的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竣工投产。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实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2013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21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3%,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万元GDP能耗为0.272吨标准煤,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标连续4年列全国开发区首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聚焦科技自主创新。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丰富创新资源,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29%(科技部火炬中心口径为5%),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38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城、苏州纳米城等创新集群基本形成。集聚创新主体,每年新增科技项目约500个,拥有各类研发机构35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8家;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等国家级创新工程加快推进;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全国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专利申请年均增长50%,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5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40件;上市公司总数达11家。发展科技金融,国内首个“千人计划”创投中心暨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加快建设,管理资金规模超430亿元,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国创母基金)运作顺利,一批科技支行、科技保险机构、小贷公司、科技金融超市、融资租赁公司落户,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加快建设综合商务城。按照苏州中心城市“一核四城”发展定位,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繁荣。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金融商贸区、科教创新区、国际商务区、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加快建设,东方之门、苏州中心、中南中心等多幢地标建筑加快推进,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新的商业商务和文化中心,园区成为全

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获批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倍增发展服务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3年达39.7%;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超500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26家,成为“省商贸金融集聚示范区”;2013年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额39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金额26亿美元,分别增长45%、47%,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十强园区”;国际商务区获批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启动实施了数字城管、智能公交、智慧环保、智慧医疗等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公众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入选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成为全国首个“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全省首个“两化融合示范区”。不断优化城市环境,积极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成白塘植物园等一批开放式生态公园,绿地覆盖率达45%,加强对阳澄湖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7.4,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

4、大力构筑人才高地。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招校引研工作,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一批世界名校资源,24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入驻,在校学生规模超7.5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近2万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加速集聚高端人才,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成功评选七届,共评选出606个领军项目;累计9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88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138人入选“姑苏创新创业领军工程”,均居苏州首位。在园区就业的外籍人才近6000名,累计引进外国专家1000多名,4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创办了400多家企业,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创新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培训管理中心,重点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企业和人才的服务;专门设立2亿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以留学人员联谊会、博士联谊会等高层次人才组织建设为抓手,努力从创业扶持、薪酬待遇、住房优惠、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多方面为人才创造一流的环境。

5、持续改善社会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努力使全体居民更好地分享园区开发成果。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推进撤镇建街道改革,“老镇城市更新、动迁社区改造提升、社区干部培训”三大计划扎实推进;累计动迁民房5.72万户,建设动迁房1300多万平方米。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教育一体化管理,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建了一批学校、医院、保障房等民生工程;社区建设不断加强,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提高居民群众的归宿感、满意度。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积极弘扬开放包容、现代时尚、精致和谐、创新创优的园区圆融文化,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亮点项目纷纷落成,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成为苏州市首批文明城市示范城区。

6、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增创发展优势。持续深化中新合作,坚持“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推动中新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园区获得了第一届新加坡“通商中国”企业奖,园区成为首个中新社会管理合作试点单位。不断加强改革探索,在物流通关、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持续壮大国资实力,着力优化调整国资产业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人才结构,创新市场运作模式,推进国企股权多元化、资产证券化,国企总资产超1500亿元。加快辐射园区经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园区—相城合作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苏宿工业园在全省南北共建工业园区考核中名列第一,苏通科技产业园首期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完成,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援建项目加快推进,苏滁现代产业园稳步推进,辐

射带动能力得到增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实现“有效覆盖”,湖西社区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园区检察院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

当前,园区进入了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园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持续深化中新合作,坚持高端引领,强化创新驱动,提升质量效益,聚焦新人才、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赋予园区经验新内涵、营造核心竞争新优势、构筑科学发展新高地,确保实现平稳较好增长,更加注重创新协调发展,在巩固提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果基础上,全力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新阶段,加快把园区打造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经济繁荣与生活宜居相得益彰的新天堂,积极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先导区。

一是致力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弘扬园区经验,深化中新合作,加强先行先试探索,大力推进“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二是致力促进高端集聚。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产业发展计划,加快构筑高端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国际商务区、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金鸡湖5A景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为依托,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苏南总部经济集聚区;以集聚“国家千人”、“省双创”、“市姑苏”、“园区领军”等高端人才为重点,加快建设国际化人才示范区。

三是致力提升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更加注重技术溢出、人才溢出,推进协同创新,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实施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计划,不断提高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人均劳动生产率、每万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和高技能人员数,努力争创开放创新示范区。

四是致力优化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宜居、紧凑集约、低碳节能、智慧智能”的要求,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承载能力、建设水准。坚持形象提升与内涵建设并举,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促进资源精细开发、深度整合、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水体整治、河道疏浚、扬尘治理、绿化美化等工程,创新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环境,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园区。

五是致力改善社会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居民收入倍增。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切实办好惠民实事,加快打造住有宜居、劳有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五有工程”,构建均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保障和养老服务“六大体系”,让群众更好分享园区发展成果。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2014年6月

第四篇:建设工程渣土运输承诺书

建设工程渣土运输承诺书

致: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各类建筑垃圾及工程渣土管理,规范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运输,防止运输渣土撒漏,维护整洁的市容和道路环境,根据《邵阳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办发[2012]17号),本工程项目特作出如下郑重承诺:

一、本项目建立以(主体)施工单位为责任主体,负责对工程项目的土方开挖和运输。

二、总负责单位认真落实建设工程施工场地标准

1、施工工地出入道路必须硬化,硬化长度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确定,但长度不得少于30米,宽度不少于4米;

2、施工工地须修建洗车平台和洗车槽,配备洗车设备,安排清洗人员,确保净车出场;

3、建设工地必须用实体材料围墙,临主次干道工地的围墙高度不行低于2.5米,临背街小巷工地的围墙高度不得低于1.8米;

4严禁在围墙以外堆放建筑材料及渣土,中途停工的建设工地应当及时清理并将工地封闭;

5、城市道路地下管线铺设工程施工产生的渣土必须边挖边清运,保障施工沿线整洁卫生;

6、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当在5日内(占道施工的在3日内)及时清除施工现场堆存的渣土及其它物件。

以上承诺,如有违反,自愿接受邵阳市建筑工程管理局的处罚。

承诺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名:

年月日

第五篇:城区建筑工地及渣土运输管理

附件4:

城区建筑工地及渣土运输管理

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总体安排、部署和《贵阳市力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城区强力开展建筑工地及渣土运输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为确保整治行动有序推进,制定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按照“统一标准,集中整治,市区结合,长效管理”的原则,通过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建筑工地和渣土运输管理,遏制渣土运输导致的环境污染,确保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二、整治范围

云岩、南明、小河、乌当、花溪、白云、金阳新区范围内建筑工地。

三、整治内容及标准

1、建筑工地管理:按要求设置1.8米以上实体围墙进行作业,围墙坚固、稳定、整洁、美观,外墙设置有关精神文明建设及加强工地安全管理等相关标语。出场路口按要求进行硬化,施工场地内材料堆放整齐,无乱倒垃圾和乱搭乱建的现象,按 —1—

要求设置车辆清洗平台和沉淀设施。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查处施工噪声扰民,杜绝扬尘污染现象。

2、准运制度管理:对需处置、运输建筑渣土的建筑工地和施工单位,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查,达到条件后方能办理《渣土处置证》、《渣土准运证》及《渣土运输车辆通行证》。未按相关要求取得许可证的,一律不得偷倒、乱倒建筑渣土。

3、运输车辆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处置运输管理的通告》要求,严格实行密闭运输,联合有关部门严厉查处渣土运输车辆超高、超载、撒漏和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的行为。

四、整治步骤

(一)摸底调查和宣传准备阶段(2010年2月25日—3月5日)

1、开展建筑工地摸底调查,积极做好前期工作。

(1)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各区(管委会)配合,对城区所有建筑工地进行摸底、排查、登记、建档。根据普查的情况,对不符合文明施工及建筑垃圾管理有关规定、需整治的建筑工地,逐一提出整改意见。

(2)由市城管局负责,各区(管委会),对全市建筑工地出场口道路硬化、车辆清洗平台及设施、工地监控设施、运输建筑渣土车辆机械改装密闭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对不符合要 —2—

求的工地,不予办理渣土处置及运输手续。

责任单位: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各区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

2、加强舆论宣传和曝光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电视、报刊、现场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大法制宣传和曝光力度,广泛发动市民和所有建筑工地积极参与专项整治行动,以维护城市环境为己任,树立集中整治建筑渣土运输车辆、不断美化城市环境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各区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

(二)全面整治阶段(2010年3月5日—3月31日)

1、切实加强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从源头上规范渣土运输工作。

(1)加大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的管理力度,由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负责,各区(管委会)配合,对未按规定要求设置实体围墙、冲洗平台以及场地管理不规范、扬尘污染的建筑工地,督促其限期进行整改,杜绝不文明施工的现象。

责任单位: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各区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

(2)由市城管局指派、聘请专人对云岩、南明辖区内的建 —3—

筑工地进行日常监管,在所有在建工地安装远程监控设施,实行全天24小时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责任单位:市城管局,云岩、南明区人民政府

(3)小河、乌当、白云、花溪、金阳新区参照本方案,制定本区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对辖区内建筑工地的管理,杜绝不文明施工及未实行密闭运输、渣土运输撒漏等现象。

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

3、加强建筑渣土运输管理,杜绝渣土撒漏污染路面的现象。

(1)由市、区城管、交警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联合执法工作组,对城区主要出入口道路、建筑工地做到全天候巡查、设卡守点,严厉查处渣土运输车辆超高、超载、未实行机械密闭改装、撒漏污染路面和不按规定线路行驶等行为。

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各区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

(2)市和各区城管部门组建环卫应急队伍,加强城区道路巡查力度,发现渣土撒漏污染路面的现象,及时安排力量完成清扫工作,并加强保洁力度,确保路面干净、整洁。

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市城管局

4、加强倒土场的日常管理。各区(管委会)加强对已审批倒土场的日常监管力度,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废物入场。加强倒土记 —4—

录,认真查验《渣土准运证》,实行凭证入场制度。逐步取缔非法倒土场,杜绝偷倒、乱倒现象。

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

5、加强建筑工地施工噪声监控。各区(管委会)要加大辖区内建筑工地施工噪声的监控力度,及时处理市民投诉,重点对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的行为,依法实施处罚。

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

6、实行有奖举报制度。由市城管局向社会公布“12319”24小时举报电话和相关奖励政策,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对车辆撒漏渣土、污染路面以及管理人员徇私舞弊、失职渎职行为的监督、举报。

责任单位:市城管局

(三)落实长效管理阶段(2010年4月1日以后)

集中整治行动后,各区(管委会)、相关部门,采取定期整治、自查、长效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做好查缺补漏,严防回潮。制定并落实城区建筑工地纪渣土运输管理专项整治的长效管理措施,明确相关的管理责任。

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金阳新区管委会、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四)检查、验收阶段

—5—

市城管局每月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并根据检查结果和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指挥部每月检查结果进行考评,对整治工作开展不力或未达到整治效果,影响整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单位和个人批评通报,在接受国家和省创卫工作暗访和检查验收过程中,影响和导致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大局的,将提请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党纪、政纪和责任追究等规定,责令其主要责任人引咎辞职,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逐级从严问责。

—6—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工程施工渣土运输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