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做强乡村休闲产业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21-65948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7 09:40: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做强乡村休闲产业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做强乡村休闲产业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中共黄陂区委 黄陂区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10日)

近年来,我区立足北部生态林区和南部近郊农区两大资源优势,发掘木兰文化、盘龙文化和“二程”文化三大文化品牌,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行业主管”的思路,助推乡村休闲产业集群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

——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经过近些年的开发,我区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新型产业。据统计,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游客4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创旅游综合收入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11%;乡村休闲专业户达到1465家,从事乡村休闲产业的农民达到4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950元高出1.5倍以上。今年1—10月,我区接待游客455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9.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5.3%和36.1%。

——乡村休闲板块建设形成规模。在北部山区,已建成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八大重点景区。在南部近郊,已建成台湾农民创业园、武汉生态农业园、谦森岛庄园、农耕年华农业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省、市大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区级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武汉后花园、休闲园、农业多功能开发园的试验区,毫不动摇地把黄陂乡村休闲游产业做大做强。在组织领导上,区、乡两级都成立了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政府主职任组长,分管副职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同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对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在规划编制上,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和相关权威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各景区景点旅游规划等三个层面的规划。在推进方式上,近几年,我区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8亿元,支持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把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老区扶贫开发、水利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各类园区建设等和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升级改造乡村休闲游交通、环保、卫生、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土地、税收、信贷、奖励等方面对景区创A、饭店创星、农家创业等予以政策支持,同时对45户新开办农家乐的每户给予1万元奖励,对创3A、4A景区的也分别给予资金奖励。在对外宣传上,积极搭建平台,多形式、全方位宣传黄陂的休闲产业,其中黄陂成功举办了11届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有力地提高了我区乡村休闲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坚持企业主角,带动乡村休闲产业加快发展。发展乡村休闲游,资源是基础,景区是依托,企业是主角。一是依托资源谋划景区。对大山大水、好山好水,区、乡领导主职都亲自抓在手上,组织各方面进行考察论证,制定科学开发规划。

现乡村休闲产业的提档升级,必须坚持行业主管。一是优化配置,搞好建设。为了加强区乡村休闲游产业办公室的建设,我们在领导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经费使用等都采取了倾斜政策,确保了有专职领导管事、有专班人员理事、有专项经费办事、有系统保障成事。二是明确职责,搞好服务。主要是在指导规划、产品开发、从业农民培训、整体宣传推介、星级评定、行业规范管理、安全生产、当好政府参谋等方面给区乡村休闲产业办公室交任务、压担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休闲产业发展。三是协调各方,齐抓共管。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涉及面广、任重道远,仅靠行业主管单位远远不够,为此我们同时组织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按各自有关职能职责,都积极参与发展乡村休闲游的大合唱。

第二篇: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农业局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459

麻城位于大别山中段南麓,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版图总面积3599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办事处,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0万人,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水田55.5万亩,旱地24.5万亩。

麻城有着悠久的种菜历史,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种菜技术力量雄厚,适宜发展蔬菜生产。随着全市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蔬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一、蔬菜产业发展的初步成效

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实际,把发展大棚蔬菜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1997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分析我市发展蔬菜有利条件的基础上,作出了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1999年市委市政府又把蔬菜产业列入我市“五条特色经济带”,不断加大蔬菜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作为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着力培植区域性主导品种,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市场化、经营一体化的蔬菜产业发展路子,蔬菜产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04年,我市蔬菜板块面积12万亩,是1996年的两倍,其中大棚菜5万亩。全年蔬菜复种总面积30.3万亩,鲜菜总产量69.26吨,产值3.5亿元,系列产值5亿元。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地坚持标准化建设,实现了路通、电通、水通,基地产出率不断提高。

三是蔬菜销售渠道不断拓宽。目前我市蔬菜主要销往安徽、河南以及本省的武汉、黄石等20多个大中城市,外地长期来我市运菜的车辆多达有100多台。初步形成了以大别山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以运销大户、农村经纪人以及蔬菜协会为纽带的外联大市场、内联大基地的市场营销网络。

四是种菜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全市大棚蔬菜年均亩产值6500元,年均亩纯收2800元,是“棉+油”的3倍;2004年全市年均亩纯收3800元,是“棉+油”的4—5倍,2005年全市大棚蔬菜平均亩纯收预计可达4100元,将是“棉+油”的5—6倍。宋埠镇彭店村是我市蔬菜种植水平较高、效益最好的一个村,该村1200亩大棚蔬菜,今年预计平均亩纯收可达6000元以上。由于种菜效益好,该村实现了“三个80%”,即80%耕地种蔬菜,80%的劳力种蔬菜,80%的收入来自蔬菜,成为我市依靠蔬菜致富的第一村。

二、主要作法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策推动。发展蔬菜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蔬菜产业又是一个高投入,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制约的弱质产业,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为了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蔬菜产业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先后争取国家扶贫贴息贷款1500万元, 组织扶贫开发、以工代赈以及本级财政无偿资金500余万元用于扶持大棚蔬菜的发展,重点解决农户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确保基地“三通”,即水通、路通、电通,在发展初期政府无偿提供大棚钢管,引导发展;二是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对我市境内装运蔬菜的机动车辆在运输途中和蔬菜交易过程中,运管、交警、工商一律免查有关证照手续,城建部门免收占道费、卫生费、尾气排放费,106国道麻城收费站免费通行;三是加大科技投入。1999年以来政府出资以年薪2.5万元从安徽和县聘请有丰富种菜经验的“土专家”和本市蔬菜专家分别到四个重点乡镇驻点指导,并不定期邀请外地蔬菜专家现埸授课指导,实行土洋结合,有效地解决“种

菜难”的问题。

2、机制促动。要保持蔬菜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仅有好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一是政府扶持促动。为了推动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在政策、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大力扶持,从1996年蔬菜产业发展起步至2003年期间,我市大棚蔬菜的发展依靠政府无偿投入,2002~2003年进入了政府高投入阶段,如由政府统一购买大棚钢管,无偿发给农民使用等,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市场推动。政府包揽的扶持办法,虽然在产业发展初期对促进大棚蔬菜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容易使农民产生依赖思想,不扶持就不发展,不能实现“责、权、利”有机结合,大棚钢管政府投入,农民无偿使用有权有利无责,种好种坏责任心不强,不利于长远发展。通过认真总结反思,我们认为必须要在创新机制上做文章。2004年我们开始推行大棚产权制度改革,将原政府无偿投入建设的蔬菜大棚进行产权置换,建立产权明晰、市场运作的管理机制。对政府无偿投入建设的钢架大棚全部实行卖断或租赁经营,以优惠的价格鼓励原大棚使用者一次性买断大棚所有权,对新发展大棚实行“买一奖一”的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变政府包揽为以奖代补。收取处置钢架大棚的资金由各乡镇存入财政专户,用于乡镇大棚蔬菜的滚动发展。通过推行大棚蔬菜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乡镇和农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大棚种植户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大棚蔬菜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04年从农民手中收取购置大棚钢管资金158万元,市财政配套近200万元,新发展钢架大棚750亩。

3、品牌拉动。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通行证,蔬菜作为商品,同样需要有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对于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和现代消费需求,我们把生产绿色食品蔬菜,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我市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一是成立了由分管领导挂帅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编制了《麻城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无公害蔬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菜农和市民的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三是加大蔬菜生产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市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对38种高毒、剧毒、高残留禁用农药,28种中等毒性以上的限用农药进行了公告,狠抓源头治理,净化农资市场,同时积极推广生物源、矿物源农药,确保蔬菜无害化生产;四是积极组织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产品的申报,已申报无公害基地2个,无公害产品1个,培育蔬菜名牌,增强农业品牌意识,依靠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

4、服务带动。农民在发展蔬菜生产中所面对的主要难题是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埸的对接?如何延长产业链条等等,这就都需要我们政府搞好服务。只有通过优质的服务才能推动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服务上,我们重点抓以下四点:一是抓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络优势,捕捉市场供需信息,每年根据蔬菜行情及时发布产销趋势预测,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种什么,“牵着市场手,跟着市场走”;二是抓科技服务。不断加大科技宣传普及推广力度,每年市乡两级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组织蔬菜技术培训近百场次,培训种菜能手和“明白人”上万多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10余个,大棚蔬菜的主导品种辣椒每两年更换一次品种,大棚长寿无滴膜、四层覆盖技术、延秋栽培技术、大棚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嫁接技术、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微滴灌等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三是抓市场服务。首先是加强市场建设。按照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的思路,大力发展市场网络,建立健全流通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年吞吐量15万吨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一个——大别山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以蔬菜销售为主的集贸市场24个。全市50%的蔬菜通过大别山蔬菜批发市场销往外地,年成交额达到2.25亿元。改造、建成恒温库3座,总容量2万吨,年吞吐周转各类蔬菜产品10万吨,为蔬菜产品的储藏保鲜和保障蔬菜产品的销售保值增值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抓销售队伍建设。近几年来,我市采取“传宣引导、扶持鼓励、建档管理、定期培训、年终评比、奖

励先进”的一系列积极有效办法,建设蔬菜销售队伍。通过宣传引导,组织成立了农民蔬菜协会12个,发展营销大户200多户,专门贩运蔬菜车辆200多台,专门从事蔬菜营销的人员1000多人,全市80%以上的商品蔬菜种植户与这支销售队伍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他们的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凸现,产品市场幅射面越来越广,除就近占领了武汉、黄石等有关大中城市外,有些品种如反季节辣椒、番茄等产品已远销到上海、深圳等市场。他们的推销量占全市蔬菜生产总量的20%以上,为我市蔬菜产业化经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几点体会

从近几年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是在广大农民群众基本解决温饱以后,各类农产品丰年有余,有的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农民增收的步子放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保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进一步加强,而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以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继续巩固国内市场地位,困难还比较大,唯一的出路就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标准化之路。三是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一项弱质产业的农业,差距将会逐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业化农业同样也离不开农业产业化。

近两年麻城蔬菜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省内特别是国内蔬菜先进县市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基地规模不大;二是蔬菜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鲜菜的保鲜加工转化率低;三是蔬菜产业标准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将进一步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再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要上规模。力争3~5年内把我市蔬菜板块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其中大棚发展到8万亩,全市蔬菜年产值过10亿元,系列产值达到15亿元。

二是要树龙头。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3~5年,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8~10个,实现年加工转化鲜菜5万吨,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是抓市埸。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按照现代物流配送业的发展要求,加强对运销大军的协会式教育管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培植壮大蔬菜产业的同时,逐步拉长产业链条,发展订单生产、合同农业、股份制农业,使企业、基地、农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五是强科技。不断推进标准化,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由蔬菜大市向蔬菜强市的跨越。

第三篇: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和农村工作,扩大招商引资,经济取得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下面,我给各位领导简单汇报我乡今年工作及明年的工作打算。

一、2005年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二)推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推进项目建设,增加财政收入。

我乡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年内加大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招商引资工作,上了几个大项目。据初步统计,目前我乡已引进资金609万元,完成1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5个,分别是:白土林场承包项目、金城江区矿业公司白土煤矿的3~6号井的煤炭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对增加白土乡财政收入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乡务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白土乡出现了运输车辆多、摩托车多的新气象。

我乡通过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财源建设,使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今年,全乡财政收入达131万元,占任务的103.31,(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集中精力,抓好春季计生集中宣传服务月活动。

(六)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些村屯常年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民增收的项目较少,增收缓慢;

(三)矿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困难等。

三、2012年的工作打算及具体措施、意见。

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继续将甘蔗生产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增加甘蔗面积和产量。利用糖业企业发展甘蔗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完成今冬明春新种1550亩甘蔗种植任务。二是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鼓励农民用好田地来种植甘蔗,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使甘蔗生产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真正把这一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做好甘蔗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宣传,防止甘蔗外流。

2、扩大种桑养蚕规模,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我们要充分抓住东桑西移,蚕茧价格上涨,众多蚕丝企业落户我区的良好机遇,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种桑养蚕,加大养蚕技术培训和桑苗品种改良,明年力争再扩种桑200亩,使全乡桑园面积达到2000亩。

3、继续实施白土蜜瓜品牌战略。扩大西瓜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优化西瓜品种和品质,做好科技信息指导和流通服务,让白土西瓜更有名气,“走”得更远。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主要抓好一批村屯道路建设、重点是完成建设德合村5.6公里四级路改建工程,完成德地村作肯至拉肯1.5公里屯级路改建工程,动工建设德兴村四级路工程,建设白土乡新农贸市场。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建设来进一步推动白土乡经济发展的步伐。

5、做好部分受灾村屯的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在生产物资上和技术上给群众一些扶持,使受灾群众摆脱困境。

(二)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三)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加大对矿山和水陆交通安全的整治力度,努力消除各种事故隐患。重点加强对矿区非法小煤井的整治,建立起矿山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及时调处各类纠纷,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加大对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步发展。四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政府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转变,努力构建人民满意型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2012年,我们决心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顺利实现明年工作目标,为开创白土乡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四篇: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年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13522”工作思路,实施“甘蔗富民,煤炭强乡”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服务“三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

和农村工作,扩大招商引资,经济取得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下面,我给各位领导简单汇报我乡今年工作及明年的工作打算。

一、2005年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一是充分利用宜州糖业企业对甘蔗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做强做大甘蔗这一支柱产业。2004/2005年榨季,全乡甘蔗总产量达8.4万吨(其中进怀远糖厂6.1651万吨,进小糖厂约1.3万吨,群众自留种0.98万吨),总产值达1680万元,2005/2006年榨季全乡甘蔗总产量预计达7.5万吨,由于2006年蔗价涨至每吨247元,所以我乡甘蔗总产值仍可达1800多万元,二是利用靠近东江、金城江蚕茧加工企业的有利形势,引导群众发展种桑养蚕业,通过外出学习和举办培训班来提高群众种桑养蚕的技术。扶持德兴、德合村“整村推进”实施种桑养蚕项目,举办培训班两期,培训人员200多人。由于蚕茧价格上涨,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进一步高涨。2005年,全乡种桑面积1800多亩,比上年增加800亩,蚕茧销售收入达220多万元。三是继续打造“白土蜜瓜”品牌,不断巩固和发展白土西瓜产业。2005年,白土西瓜种植面积1000多亩,西瓜销售收入达80万元。

(二)推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投资6万元动工改建德地加栋至拉等3公里屯级路、岜香路口至三脑3公里屯级路,目前这两个工程已通过验收;投资6万元动工新建德荣立新至加旁2公里屯级路;投资20万元改建德地村拉腊至作肯1.5公里屯级路;硬化德明太平、计料、辅洞等屯级路,德里村甘洞屯1.5公里屯级路硬化也在动工当中;德里村150多户村民装上了固定电话,使全乡通固定电话的村达到6个。动工建设白土乡自来水(明渠改管涵)工程,一期工程投资160多万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2月底完工,工程完工后可解决白土乡75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6万多元维修蔗区公路16条,切实做好2005/2006年甘蔗砍运等协调工作。继续扶持群众修建沼气池,目前已完工85个,做好德合村四级路动工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德合村、德兴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上报工作。今年我乡部分村屯遭受重大水旱灾害,我乡全力作好灾民安置工作,共发放救灾粮食13吨,救济特困灾民185户520人,安排水毁民房重建资金11户11400元。

(三)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推进项目建设,增加财政收入。

我乡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年内加大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招商引资工作,上了几个大项目。据初步统计,目前我乡已引进资金609万元,完成1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5个,分别是:白土林场承包项目、金城江区矿业公司白土煤矿的3~6号井的煤炭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对增加白土乡财政收入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乡务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白土乡出现了运输车辆多、摩托车多的新气象。

我乡通过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财源建设,使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今年,全乡财政收入达131万元,占任务的103.31,(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白土矿区的非法小煤井是我乡最大安全隐患。今年以来,我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联合区直有关部门对矿区开展了多次安全整治活动,共出动工作人员1000多人(次),进行矿区巡查120次,关闭炸封非法小煤井210个(次)。二是加强水陆交通安全宣传和整治,实施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对春运班车实行跟班检查,圩日安排工作人员上路巡查交通。今年以来,全乡境内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五)集中精力,抓好春季计生集中宣传服务月活动。

在服务月活动中,抽调区、乡工作队员84人,车辆12部,投入经费0.3万元,开展宣传服务工作,完成结扎任务51例,放环35例,征收社会抚养费3.2万元,计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5月下旬至7月上旬,我乡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抽调工作人员89人,投入选举经费1.9万元,11个村(社区)的选举均一次性成功,8个村(社区)党支书、主任实现“一肩挑”,“一肩挑”比例达72.72,村(社区)“两委”交叉任职达81.8,均达到了区委的要求,为更好地开展今后村屯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些村屯常年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民增收的项目较少,增收缓慢;

(三)矿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困难等。

三、2006年的工作打算及具体措施、意见。

2006年,我乡的工作仍要紧紧围绕区委“13522”工作思路,加快经济和社

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继续将甘蔗生产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增加甘蔗面积和产量。利用糖业企业发展甘蔗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完成今冬明春新种1550亩甘蔗种植任务。二是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鼓励农民用好田地来种植甘蔗,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使甘蔗生产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真正把这一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做好甘蔗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宣传,防止甘蔗外流。

2、扩大种桑养蚕规模,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我们要充分抓住东桑西移,蚕茧价格上涨,众多蚕丝企业落户我区的良好机遇,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种桑养蚕,加大养蚕技术培训和桑苗品种改良,明年力争再扩种桑200亩,使全乡桑园面积达到2000亩。

3、继续实施白土蜜瓜品牌战略。扩大西瓜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优化西瓜品种和品质,做好科技信息指导和流通服务,让白土西瓜更有名气,“走”得更远。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主要抓好一批村屯道路建设、重点是完成建设德合村5.6公里四级路改建工程,完成德地村作肯至拉肯1.5公里屯级路改建工程,动工建设德兴村四级路工程,建设白土乡新农贸市场。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建设来进一步推动白土乡经济发展的步伐。

5、做好部分受灾村屯的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在生产物资上和技术上给群众一些扶持,使受灾群众摆脱困境。

(二)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要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协调和处理好招商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协调好投资方与群众的关系,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招商,要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托煤炭资源,重点做好煤炭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对白土矿区(除属国营矿区外)重新规划,搞好详查,引进有技术有资金的单位勘探或依法开采;对现有的白土林场进行改造,引资建立木林加工厂。总之,要通过招商引资,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2006年要力争完成招商引资230万元以上,完成财政收入170万元以上。

(三)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加大对矿山和水陆交通安全的整治力度,努力消除各种事故隐患。重点加强对矿区非法小煤井的整治,建立起矿山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及时调处各类纠纷,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加大对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步发展。四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政府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转变,努力构建人民满意型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2006年,我们决心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顺利实现明年工作目标,为开创白土乡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总方略、总要求和总目标,全方位推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主渠道和主措施,而农村的创新发展与和谐构建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出发点,也是必须全力攻克的突破点。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主导思路和省委党校讲座的要义,结合近几年来我在农村工作的实践经验,我就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做一简单论述。

一、认真分析当前农村经济现状,深刻总结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继出台。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融合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近年来制在定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采取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税收的历史;二是实行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燃油补贴等农业补贴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历史先河,农村进入“零赋税”时代;三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农田永久划定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承包权,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四是全面放活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五是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六是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负担;七是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八是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八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正在形成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当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好的一面,更要深刻关注所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大,农村对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迫切需求与投入困难之间矛盾突出。二是农村社会事业仍十分落后,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及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加大。三是农村行政、执法体系尚未完善,责权不相配套,致使农村工作常处于“不得不为,为之不得”的尴尬境地,其威信大打折扣。四是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缓慢,使得农村产能低下,农民增收困难。

二、发挥区域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创新农村经济建设。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建造符合地方乡镇的工业园区,根据乡镇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鲜明的乡镇工业小区,我们知道一个工业小区就是一个增长极。在乡镇工业小区的强力拉动下,增加乡镇的财政收入,这个将有利于实现农户生产产品,企业定价定期收购农产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对农户生产农产品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的保护。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对于

当前启动国内市场具有现实作用,更对内需长期持续扩张、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三农”问题加快解决具有战略意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小城镇建设,应当成为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切实加以推进。十七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是着力实现五个战略性转变。第一,在开发思路上,由夯实基础向谋求突破转变。“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间,农村经济发将进入全面深入推进的第二阶段,推进的总体思路应当由“夯实基础”向“力求突破”转变,其核心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保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在缩小与城市经济水平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转折性突破,最终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实现实质性突破。第二,在开发模式上,由以资源型为主向以加工制造型为主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着力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但不能长期依赖于资源产品的输出,要防止陷入“资源陷阱”。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促使产业结构由资源开发型向加工制造型转变,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三,在开发机制上,由政府为主向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机制共同推动转变。要把政府支持引导与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相应的投资引导措施,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形成多元化开发的格局。第四,在开发目标上,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向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与经济的全面发展。应该承认,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差距将长期存在,但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以及人居环境方面应该有大的迈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应当接近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发展的权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目标是在人均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的同时,居民综合生活质量趋于平衡。第五,在开发重点上,由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向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为核心转变。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要务,在继续完善西部地区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应着力增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等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非资源型现代优势产业,积极扶持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其他地区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规划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促使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三、遵循农村经济发展原则,构筑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

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方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经济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做强乡村休闲产业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