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中国革命战争胜利邮票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1-58452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8 09:49: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革命战争胜利邮票

中国革命战争胜利邮票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国内革命战争,为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解放战争获得伟大胜利!

1.1994-6 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

1994.6.16

在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之际,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一枚,图案为黄埔军校的大门。

黄埔军校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干部学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16日军校在广州开学,因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军校创办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孙中山先生亲自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走出来的著名人物,无论是其数量、成就和影响而言,远胜于世界上任何著名的军事学校。

军校大门是黄埔军校各景观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其实当人们第一眼看到军校的校门时,可能会觉得有点意外,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校门却这样简朴。

军校大门的风格确实相当朴实,即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石雕玉琢,而且不是高大壮观,在洁白的粉墙上连着尖顶的校门,简简单单地挂上一块题写着校名的横匾。可从这一校门中走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元帅。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有两位出身黄埔军校,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影响了中国革命乃至世界格局。

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个大字,是清末才子谭延岂先生所书。谭延岂先生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书法走笔,在浑厚中透着娇媚,刚健中带有骨肉。

黄埔军校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因其创建于广州东部的黄埔岛上,故通称“黄埔军校”。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桑赫斯特军校和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并称为世界四大军事院校。7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族危亡的时刻,孙中山先生总结了几十年奋斗的经验教训,毅然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鉴于过去依靠旧军队进行武装革命而遭到失败的教训,孙中山决心建立新式军队,“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此,首先要培养具有革命思想的军官,于是,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诞生。孙中山先生之所以选择黄埔长洲岛为校址,是因为长洲岛布满要塞,岛上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是控制珠江口和捍卫革命发祥地广州的一道大门。军校最高领导机构是校本部,孙中山先生为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校本部之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政治部掌管教育、党务和宣传工作。周恩来于1924年11月曾担任政治部主任。教授部和训练部分别掌握军事科学和术科的教授与训练。叶剑英同志曾任教授部副主任。军校还聘请苏联专家担任军事、政治顾问。学员分入伍生总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军事教导队5大类。军校教育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当时校门口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黄埔军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革命的军官学校,为国民革命培养造就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国共两党的许多高级将领,均出身于黄埔军校,如我国十大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身黄埔或在黄埔任过职,除叶剑英外,徐向前为黄埔一期,林彪为黄埔四期毕业生,聂荣臻曾任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陈毅曾任武汉分校政治部教官。10位大将中,陈赓系黄埔一期,罗瑞卿、许光达系黄埔五期毕业生,其它如左权、陶铸、程子华、黄公略、刘志丹、赵尚志、赵一曼等都出身于黄埔。著名爱国将领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黄梅兴、戴安澜也都是黄埔毕业生,从1924年建校到1927年,已培养学生2万多人,他们来自全国20多个省,其中还有来自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爱国青年。后又在潮洲、南宁、长沙、武汉建立了分校,以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黄埔师生积极支援广东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积极参加反军阀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统一广东和出师北伐历经百战,功勋卓著。平定了商团叛乱,首次树立了军威。第一次东征,挺进东江,连战皆捷。第二次东征,统一了广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7年7月,出师北伐,著名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和黄埔学生为战斗核心,成为威振天下的北伐先锋。但由于蒋介石发动政变,镇压共产党人,导致国共两党分裂。1928年军校迁至南京,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战时,又迁至成都。当日寇侵略中国,面临民族危亡关头,国共两党黄埔志士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两度携手,共同抗日,丰功伟绩,载人史册。1984年6月,在黄埔建校60周年时,大陆黄埔同学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其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徐向前为会长,聂荣臻为顾问,后改为徐向前为名誉会长,侯镜如为会长。黄埔同学除大陆和台湾外,几乎编布世界各地。由于此套邮票只能出一枚,设计者选取具有高度概括和象征意义的“校门”为主图,不失为最佳选择。这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名震遐迩的一座大门,民国元老、湖南督军谭延阎先生手书的“陆军军官学校”匾额高悬;大门外侧,两个木制岗亭肃立,门内栅栏中,两棵高大的榕树绿荫匝地。“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这铿锵有力的黄埔校歌,在校园里久久回荡。正是在这座大门里,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一代英豪,谱写了一曲民主革命、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雄伟乐章。这个校门,令黄埔同学自豪,全中国人民敬仰。

2.2009-31 古田会议八十周年

2009.12.28

为纪念“古田会议”召开八十周年, 2009年12月28日,国家邮政局于发行《古田会议八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1枚。

该票面图案为著名画家王路1972年的油画作品——《古田会议染层林》,这是国家重大政治题材邮票,也是全国发行的第一枚福建题材的纪念邮票,让全国人民更深入、更直接地认识古田会议的深远意义,重温红色记忆,缅怀先辈的光辉业绩,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弘扬古田会议精神,让古田会议精神代代相传,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推向胜利。

古田会议,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是人民军队建设历史上的-个重要里程碑。古田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军队建设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J169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六十周年 1990.8.1

1990年8月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60周年,邮电部发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六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J169,全套2枚。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从1927年开始到1950年6月,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是在战争环境中产生的,是在敌人重重封锁、包围之中,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印刷的。这些邮票是中国人民同国内敌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见证,他铭记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历史,他是重要的革命文物,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史的生动教材。

第一枚票中票的主图是1931年1月闽西交通总局发行的“闽西赤色邮花”,图案为“五星锤镰”。第二枚票中票的主图是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发行的“中华苏维埃邮票”的第五枚,图案为“战士”。

为了某种特殊的纪念意义或宣传的需要,将曾经发行过的邮票印制在新发行的邮票中,这种邮票称为“票中票”。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发行票中票,至今全世界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近400枚的票中票。

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而且也是历史的见证、国家的名片,所以发行票中票可体现邮票的历史价值,展现新旧邮票不同的风采。一般票中的邮票其发行的时间都距离新邮票发行的时间久远,有些因特殊原因成为珍邮,因而有相当多的人由于时间局限未能见到;而票中票的再现,不仅可以使我们目睹珍邮的全貌,而且可以增进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故深受邮友们青睐。

4.纪36 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1955.12.30

1955年12月30日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纪36,全套2枚。这是中国第一套长征邮票,它的意义在于其长征邮票“龙头票”的地位。从此,万里长征就成为新中国邮票的一个主要题材,屡屡走进方寸天地。

1955年12月30日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纪36,全套2枚。这是中国第一套长征邮票,它的意义在于其长征邮票“龙头票”的地位。从此,万里长征就成为新中国邮票的一个主要题材,屡屡走进方寸天地。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1996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实施大规摸的战略转移。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 的围追诸截;此后,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困苦,行程二万五干里,终于1936年10月,于陕甘地区全面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全面战略转移,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5.1996--29《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1996.10.22

1996年10月22日发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纪念邮票,设计者为阎炳武和陈晓聪。全套两枚。

长征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8.6万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在北上途中,于1935年9月17日拂晓,一举夺取了天险腊子口,18日占领哈达铺,胜利进入甘南,接着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宣告结束。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8万余人,离开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18日,曾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总兵力达10万人。但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共中央继续北上的方针,擅率红四方面军南下,企图在川康边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苏区。结果于11月间在百丈地区同川军激战七昼夜,红军被迫向西转移。1936年4月进入道孚、甘孜地区,至此,红军锐减一半,仅剩4万多人。

1935年11月,红军2、6军团共1.7万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会合后,2,6军团和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经过同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的斗争,二四方面军于1936年7月初,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上,通过茫茫数百里草地,于9月进入甘南。这时,中央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二四方面军北进。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于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经天水地区向会宁地区进发,10月22日,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全部会师,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这套纪念邮票画面取材于一组群雕和一幅油画,场面宏大,气势非凡,充分表达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长征精神。

第1图【红军过草地】

邮票画面依据现存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由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的一幅群雕进行设计。画面上,泥泞的沼泽,杂生的水草,处处都布下了“陷阱”,时时都充满着“杀机”。但跋涉其上的红军战士,却如滚滚铁流,依然奔腾向前,势不可挡,战士们手挽手,肩并肩,你拉我推,你搀我扶,与天斗,与地斗,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尽管条件艰苦,气候恶劣,英雄的战士却那样刚强、坚毅,他们手柱的拐杖,紧握的双拳,蹬直的后腿,无不迸发着惊人的力量;而指挥员那高昂的头,挺直的胸,则体现了红军战士的百折不挠、顽强不屈。至于队伍前面战士那高扬的左手,前伸的食指,更给艰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光明。

第2图【三军大会师】

邮票画面依据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蔡亮教授和他的妻子张同凝教授共同创作的一幅油画进行设计。画面上,正是一幅“城上城下,风展红旗如画”的“三军开颜”图。扎着白羊肚手巾的老乡,九死一生的战士,摇旗、呐喊、欢呼、雀跃、招手、奔跑、欢笑、拥抱,热血奔涌在胸膛,泪水流淌在脸上,无数的牺牲,无尽的流血,说不完的苦难,道不完的痛苦,此时此刻,都已化作无限的兴奋、欢欣、幸福、愉快。

6.2006-2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J)2006.10.22

国家邮政局10月22日将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邮票图案选自5幅中国美术名作,分别为《送别》(靳尚谊)、《遵义会议》(彭彬)、《飞夺泸定桥》(刘国枢)、《过草地》(张文源)、《大会师》(李宝林、周顺恺)。

《送别》是油画大师靳尚谊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历史名画,画家用冷色调把红军撤离苏区的瑟瑟秋风与老区人民依依不舍的感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画家早期现实主义代表作。

遵义会议》是著名油画家彭彬的代表作之一。彭彬1940年10月参加新四军,曾就读于新四军鲁迅艺术学院,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一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长期从事革命历史画的创作。《遵义会议》创作于1977年,作品表现了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此作品在“文革”时就已定稿,“文革”结束后在全国美展上展出,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全国主要画报及刊物上发表。此外,彭彬还创作过“纪109—3《娄山关大捷》”和“1993—17小型张《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又名《万里长城上的毛泽东》)等邮票。

《飞夺泸定桥》以仰视的创作技法,很好地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我们不能不佩服画家大胆的构图和用色,准确的人物造型和色彩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过草地》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力作。画面刻画了艰难困苦的跋涉也不能消磨红军战士的革命斗志,人物面部所表现的对理想的憧憬、对胜利的渴望,在画家的笔下历历在目。

《大会师》无疑是红军长征的一曲胜利凯歌。《大会师》是场景恢弘的大制作,画家用国画技法来表现这样宏大的场面和高深的绘画技艺,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人物山水画的精到细致。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准确传神的人物造型迎面而来,迎风招展的军旗、欢呼雀跃的人群,构成一个欢腾的海洋,画家用深沉、流畅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了一种新时代最伟大最丰富的内容。

我们欣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邮票,更从中领略长征精神的伟大崇高。七十年前(邮票发行年算起),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去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胜利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红军长征更造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阔步进行伟大的新长征。

7.2006-25M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小型张)2006.10.22

七十年前(邮票发行年算起),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去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胜利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红军长征更造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阔步进行伟大的新长征。

8.1998-24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纪念(J)1998.11.14

1998年11月14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纪念》邮票一套5枚,以纪念奠定了新中国诞生基础的三大历史性事件五十周年。

六十年前,著名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相继展开,国共两党为争夺未来中国的主导权而进行了历史性的大决战,均以国民党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加速土崩瓦解,从而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依据战局的变化,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先后组织了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为主的大规模围歼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华东、中原野战军在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为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在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东北、中原、华东等区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保障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进行,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一场伟大的国内革命战争,历史上称为解放战争。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1947年3月,国民党被迫收缩兵力,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到8月,解放军在陕甘宁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在山东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的主力,在山东西南地区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揭开了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三大战役为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革命战争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第三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书笔记

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主席的这部著作,写于一九三六年,是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这本书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读过这本著作后,感觉受益匪浅,对当时中国革命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写作背景:一开始这部著作只完成五章,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就搁笔了。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是表示一个路线反对另一个路线的意见。对于这个路线上的争论,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作出了结论,肯定了毛泽东的意见,而否定了错误路线的意见。在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共中央移到陕北以后,毛泽东主席随即在十二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第二年,即一九三六年,毛泽东主席又写了这部著作。

第一章是“如何研究战争”介绍了战争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从事战争,战争是革命战争,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

不能做好那件事。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不懂得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自一九二四年开始的中国革命战争到一九三六年,已经过去了两个阶段,即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阶段和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的阶段;一举三六年后则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革命战争,都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因此,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使革命和战争走上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亿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的历史成就,使得当时处在民族敌人侵入的紧急关头的中国有了救亡图存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有了一个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内考验过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十五年间的艰苦奋斗,挽救新的亡国危险是不可能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光荣的胜利的革命战争,不但是解放了中国,而且是具有国际的革命意义的。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人民赞助、良好阵地、好打之敌、出其不意等条件,都是达到歼灭目的所不可缺少的。击溃有意义,乃至让敌逃去有意义,只是对于全战斗或全战役中我军主力对确定之敌举行歼灭性的作战而说的,否则便没有什么意义。毛泽东主席字字珠玑,深刻解释阐述了革命战争的目的方法以及意义。

这部著作不仅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战争的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况,是在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维埃精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并成熟的突出表现。深刻阐述革命战争的定义,意

义,方法,以及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战略方法手段,集中兵力的问题,歼灭战,运动战,战略退却与反攻等各种重大问题。

透过这部著作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席以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与魄力,在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上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取得革命战争的辉煌胜利,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迎来胜利曙光,用勤劳与奋斗建设美好的明天。中国人民,世界人民都不会忘记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不会忘记他对世界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参考文献: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四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姓名: 学号:10389xxx 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这部著作,写作于1936年,是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表示一个路线反对另一个路线的意见,它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我在阅读完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后,感觉到这篇文章的很多内容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内容符合毛泽东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以及独立自主的基本方面。毛泽东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时提出的战略观、全局观,对积极防御的肯定和对消极防御的否定,防御作战的准备问题,针对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还有第一章中提出的研究战争的重要性和方法等等都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指导意义,很多具体方案和作战模式都运用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日后的战争中,其中包含的思想对现今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1在这部著作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毛泽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篇第一节,毛泽东列出了三种战争:“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革命战争--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在一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中国革命战争--不论是国内战争或民族战争,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之内进行的,比较一般的战争,一般的革命战争,又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2中国的革命战争是特殊的,虽然适用于某些一般的战争规律,但针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是特殊的,是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的战争和任何其他理由的战争,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情况,套用外国一般战争规律军事操典、俄国革命战争规律都是会“打败仗”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固然应该尊重过去流血的经验,但是还应该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3应当用自己实际1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三章第一节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节选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

3实践得到的经验来指导以后的战争,用自己得到的经验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战争这种具体的情况。

具体分析具体的情况还体现在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性的探究上。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有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具体的叙述,这些特点的分析给当时预计的接下来可能将会发生的革命战争指明了道路(虽然很快就发生了西安事变促成抗日的国共合作)。“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

4革命。”这些特点,表明红军不能拷贝一般战争和俄国革命以及北伐战争的模式,中国革命战争不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独特的,需要红军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接下来的作战。

这种具体对待具体问题的方法,正是我认为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的精髓的重要部分,这部著作告诉未来的指挥官们,对待战争、对待战役、对待战斗,都需要具体的分析各种情况,“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摸熟了自己的部队(指挥员、战斗员、武器、给养等等及其总体)的脾气,又摸熟了敌人的部队(同样,指挥员、战斗员、武器、给养等等及其总体)的脾气,摸熟了一切和战争有关的其他的条件如政治、经济、地理、气候等等,这样的军人指导战争或作战,就比较地有把握,比较地能打胜仗。”5这些道理,当然也适用于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特别突出的“战略”两字,强调了战略的重要性。全局和局部是相对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全局无法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由它的所有局部构成,因此,我们在对全局进行谋划时,必须要考虑局部的影响力,尤其是具有决定性的局部,而不应只对脱离局部的部分存在的所谓全局、战略泛泛而谈。“说重要,说有决定意义,不能按照一般的或抽象的情况去规定,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去规定。”“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

6节。”这些,正是我们处理全局问题,决定对待局部的态度时的重要准则和方法。毛泽东的这篇著作,除了我上面所述的具体分析具体的问题以及对战略性的4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三章第二节节选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一章第四节

考量给我们带来启发和借鉴以外,我认为它的写作方法也有很多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篇著作是是毛泽东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在著作中,毛泽东针对很多他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都列举了许多具体而现实的情况,比如“很明显的,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却又承认红军的游击性;„„最后,反对把红军停顿于旧阶段,争取红军发展到新阶段--所有这些原则问题,都要求正确的解决。”7等等,还有毛泽东对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曾经履行的错误路线的评论和分析。这些具体的方法和问题给予讲演的听众和文章的读者以直观的了解,用实际的例子将毛泽东的理论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给了他们。这种通过现实实例和实践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我想在现在的写作和交流中都是一项传达自我的利器。

在当今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背景下,这篇著作中很多具体的军事思想和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就像著作第一节所说的“战争是发展的”一样,科技带动了军事和战争的变革。虽然著作中的某些部分有强烈的时效性,但是毛泽东的这部著作以及它所奠定的毛泽东思想中的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的很多内容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的。

第五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姓名: 学号:10389xxx 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这部著作,写作于1936年,是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表示一个路线反对另一个路线的意见,它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我在阅读完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后,感觉到这篇文章的很多内容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内容符合毛泽东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以及独立自主的基本方面。毛泽东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时提出的战略观、全局观,对积极防御的肯定和对消极防御的否定,防御作战的准备问题,针对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提出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还有第一章中提出的研究战争的重要性和方法等等都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指导意义,很多具体方案和作战模式都运用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日后的战争中,其中包含的思想对现今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1在这部著作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毛泽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篇第一节,毛泽东列出了三种战争:“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革命战争--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在一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中国革命战争--不论是国内战争或民族战争,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之内进行的,比较一般的战争,一般的革命战争,又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2中国的革命战争是特殊的,虽然适用于某些一般的战争规律,但针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是特殊的,是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的战争和任何其他理由的战争,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情况,套用外国一般战争规律军事操典、俄国革命战争规律都是会“打败仗”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固然应该尊重过去流血的经验,但是还应该尊重自己流血的经验。”3应当用自己实际 12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三章第一节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节选 3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一章第一节/ 3 姓名: 学号:10389xxx 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得到的经验来指导以后的战争,用自己得到的经验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战争这种具体的情况。

具体分析具体的情况还体现在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性的探究上。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有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具体的叙述,这些特点的分析给当时预计的接下来可能将会发生的革命战争指明了道路(虽然很快就发生了西安事变促成抗日的国共合作)。“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4革命。”这些特点,表明红军不能拷贝一般战争和俄国革命以及北伐战争的模式,中国革命战争不论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是独特的,需要红军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接下来的作战。

这种具体对待具体问题的方法,正是我认为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的精髓的重要部分,这部著作告诉未来的指挥官们,对待战争、对待战役、对待战斗,都需要具体的分析各种情况,“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摸熟了自己的部队(指挥员、战斗员、武器、给养等等及其总体)的脾气,又摸熟了敌人的部队(同样,指挥员、战斗员、武器、给养等等及其总体)的脾气,摸熟了一切和战争有关的其他的条件如政治、经济、地理、气候等等,这样的军人指导战争或作战,就比较地有把握,比较地能打胜仗。”5这些道理,当然也适用于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特别突出的“战略”两字,强调了战略的重要性。全局和局部是相对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全局无法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由它的所有局部构成,因此,我们在对全局进行谋划时,必须要考虑局部的影响力,尤其是具有决定性的局部,而不应只对脱离局部的部分存在的所谓全局、战略泛泛而谈。“说重要,说有决定意义,不能按照一般的或抽象的情况去规定,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去规定。”“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6节。”这些,正是我们处理全局问题,决定对待局部的态度时的重要准则和方法。

毛泽东的这篇著作,除了我上面所述的具体分析具体的问题以及对战略性的 45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三章第二节节选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一章第四节 6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一章第三节/ 3 姓名: 学号:10389xxx 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概论

考量给我们带来启发和借鉴以外,我认为它的写作方法也有很多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篇著作是是毛泽东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在著作中,毛泽东针对很多他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都列举了许多具体而现实的情况,比如“很明显的,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却又承认红军的游击性;„„最后,反对把红军停顿于旧阶段,争取红军发展到新阶段--所有这些原则问题,都要求正确的解决。”7等等,还有毛泽东对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曾经履行的错误路线的评论和分析。这些具体的方法和问题给予讲演的听众和文章的读者以直观的了解,用实际的例子将毛泽东的理论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给了他们。这种通过现实实例和实践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我想在现在的写作和交流中都是一项传达自我的利器。

在当今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背景下,这篇著作中很多具体的军事思想和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就像著作第一节所说的“战争是发展的”一样,科技带动了军事和战争的变革。虽然著作中的某些部分有强烈的时效性,但是毛泽东的这部著作以及它所奠定的毛泽东思想中的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的很多内容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的。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三章第三节/ 3

中国革命战争胜利邮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