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读《德鲁克》有感[精选多篇]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1-56393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7 09:39: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德鲁克》有感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一点感悟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其比较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其中很多管理思想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思考,正所谓常读常新,本人只能就其中一两闪光点结合自身工作谈一两点感悟。

一、谁是管理者

德鲁克的观念首先颠覆了我对管理者一词的定义,他说“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管理者,不能以有也有没有下属而定,不是以他是不是在管理岗位而定的;经营能力,对医院而言,也许是对病人提供更妥善的医疗服务;作为医院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知识工作者云集,那么我们的每一位医生,护士在具体医疗行为中,和游击战中的士兵一样,单独作战,他们都是根据医疗当下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决策如何为患者提供在当前的情况下最优的服务,那么他们每一个都是管理者,他们的行动和决策有利于提高医院这组织的工作效能。

可是毫无疑问,大多数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不会把自己管理者,詀在管理的高度思考问题,更多的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时候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坏组织的利益。“知识工作者”是特殊的生产要素,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监督,只能帮助和引导他们,这就需要管理者的工作卓有成效,让知识工作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完成任务,追求工作成效。

二、如何处理医院管理者与医务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述的理论,那么医院的员工都是德鲁克管理理论的管理者,那么真正的医院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呢,我认为那就应该是一种伙伴关系。德鲁克指出,管理的任务是使人们能够共同工作,有效的管理者,懂得如何将平凡的人组织起来,做出不平凡的事,使员工的弱点成为无关紧要,这是管理成为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的,医务工作者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医院是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不同专科的专家组成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并密切配合的医疗集体,这些专家往往习惯于根据来的同事病人以及医学科技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在医疗活动的第一线从事不同的工作,并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实际上,医疗专家比管理者更了解他们的工作,医院的管理者不能告诉专家应做什么或是怎么做,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就不应被看成是医院管理者的下属,而是伙伴!

而事实上,中国的医院管理者更多的还是用“效率和质量”来衡量医务工作者的劳动。用管理体力工作的方法管理知识工作者,使得知识工作者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进而使他们的工作热情消退。

三、管理者如保具备有效性

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I)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3)把工柞建立在优势上一一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与上级、同事和下级的相处:(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5)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管理者如何具备有效性,他同时指出:“有效性虽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有效性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自我训练。对于这句话,我理解应该是:“要想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应该让优秀一种成为习惯,有效性的学习做为一种实践,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形成学习有效性的动力和压力。在实践中去思考问題背后的问題是什么,对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不仅要认真地去读,还要认地去实践。要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德鲁克先生只能把我们顺进门,接下来的“修行”还要靠我们自己。

第二篇:读《德鲁克谈自我改造》有感

读《德鲁克谈自我再造》有感

生命中充满了无穷的选择。有一种选择的感觉最精彩,但又是最难体会到的,那就是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这是一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为什么想要的感觉,一种人生该走那一条路才能让自己最快乐的感觉,以及知道“多少才够”的感觉!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那我们要如何在这短暂的旅途中绽放自己的光彩,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就需要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如何维持成长,如何迎接变局,如何随着年龄增长却不成为时间的俘虏。在阅读了《德鲁克谈自我再造》后,对自己以后的路还是有些思考的。

一、自我管理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有了机会,并不代表你就会取得成功。在工作中,想要开辟自己的天地,改变发展道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业绩,在做好这些事情之前,你就必须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要知道如何去学习知识和与别人一起共事,并且还要明白自己的价值观,自己又能够在哪方面做出最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够让自己在事业上做到卓尔不群。学会自我管理,能够让我们站在一个比别人高的起跑线上。

认识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发现自己长处的唯一途径就是反馈分析比较法,这是来自于耶稣会和加尔文主义者这两个成功教会常用的方法。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当我们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根据回馈分析的启示,你需要在几方面采取行动。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其次,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会迅速地显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将显示你在知识上的差

距——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弥补。

除了认识自己的长处外,我们还要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工作方式怎么样,属于哪个位置的,这样才能够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找到自己的不足,少走弯路,能够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适合自己走的道路。

二、自我增值

如果对自我的要求不高,就会对自我的成长造成阻碍。但如果能严格地做到自我要求,就可能成为一位杰出的人物。而其中所付出的心力,并不会比那些一事无成的人多。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学习的,因为知识本身就会淘汰知识的,在后天中,我们要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在未来中不断地增值自己,充实自己,才能够在时间这大潮流中站住自己的脚跟。著名作曲家威尔第说过:“作为一个音乐家,我的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但总追求不到,所以我有义务去进行新的尝试。”这话,我的理解就是,人不能固步自封,要在自己有优势的时候,大胆地去创新,去追求更高的东西,追求新鲜的事物,在属于自己的平台上尽情地发挥,贡献自己的一生,且不断突破、创新,以求达到完美的境界。“与时俱进”,也许这四个字就能够完全表达出了我们的人生态度。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就要常常吸收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取得刚好的工作成果。

读完《德鲁克谈自我再造》,感想也就只有以上这些,可是我相信这文章会使我在工作、生活上态度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努力。一时的感受不深,但是我知道,在以后会慢慢体现的。

传媒部:郑钧元

第三篇:管理实践——读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有感

管理与实践

——读《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有感

在现代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管理理论总总而生、林林而立,各种管理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却又昙花一现,只有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传播范围最广泛,影响最大也最持久。

彼得·德鲁克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一代管理学宗师。他的特殊的家庭背景、传奇似的经历、渊博的知识及睿智的才思,使他在政治、法律、社会、管理、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都留下了精辟的见解和耐人寻味的启示。管理学更是他一生耕耘的主要天地,被人们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他在过去几十年中提出许多观点,把管理学变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把管理学这个范畴,灌输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社会的每一个组织、不管是盈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还是政府组织,都能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功能、潜能和责任意识,让整个社会在一个更整合的范畴中可以共融发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先生有关管理实践的思想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指引,让管理实践本身具有真实可行的价值。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三点:

其一、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从一开始,德鲁克先生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德鲁克先生在《管理的实践》这本著作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的目的,而企业的目的必须是超越企业本身,事实上,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在德鲁克先生看来,市场是有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把物品转化为商品,才会有企业存在的价值。

要了解企业就要了解企业的外部,要了解企业的外部就要从企业的顾客开始,这是德鲁克管理实践的基本逻辑。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坐标上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企业都必须面对和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这是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顾客那里寻找。企业的产品并不会最终影响企业的前途或成功,而是顾客最后决定的。德鲁克先生说:“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将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沿这个思路下去,我们发现,德鲁克先生给出常胜公司的秘籍就是不断地为顾客创造价值。

顾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这些永远是企业高管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

其二、学会卓有成效的管理。

对于传统的管理者,他们的首要特征是专注于琐碎的事务中,他们只关心发生的事务,所以他们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处理别人的事情上,也就是说传统管理者时间属于别人。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身在什么岗位就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所以导致部门之间不合作,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同时,传统管理者专注于事务,忽略了人的培养。了解了这些特征,我们也就知道了传统管理效率不高的原因,所以必须学会有效的管理。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管理者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包括上司与下属)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这就是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让管理进入真实的境界:解决问题,贡献价值。

管理必须有效,如果管理实践不能有所作为,将是对实践所调用资源的极大浪费,绩效不存在,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管理本身的过程并不程序化,也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只要能达到期望的成果,就是有效的管理。德鲁克先生常说,效率是做好事情,效果则是做对事情,务必要把对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管理必须有效。

其三、要有创新精神。

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将资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企业的创新精神就是创造顾客的能力,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事实上,商业早就进入了自我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领域,德鲁克先生提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为了探讨他们的行为和行动。在与人们一样坚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重要的前提下,德鲁克先生更注重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事实上,它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德鲁克先生的着眼点。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创新既是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行动,这也许就是德鲁克管理实践思想最精华的地方。

此外,德鲁克先生对于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可以说这种关注是西方传统社会责任思想的一种体现。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与文章中,“社会责任”一词与“绩效”一词同样显著。我们通过反向思维可以发现,社会责任是绩效的基础。管理之所以必须追求绩效,不仅是因为绩效是组织生存的基础,还因为企业要承担责任。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说:“管理是一项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德鲁克先生具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天赋,反复体会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每一次都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些并不复杂的思想精髓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指导企业的实践更加有效,这也是德鲁克先生管理实践思想的价值所在。

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有很强的生命力,后人的优秀作品中重要观点几乎都可以在他的思想中找到根源。核心竞争力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哈默更是说:“我双手颤抖的打开德鲁克先生的早期作品,因为我害怕他在几十年前就预见了我的最新思想。”德鲁克先生总是宣称他不是一个未来学家,不会语言未来,他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想了解未来,就必须创造未来。”

通过一些最初步的了解,我认同和敬重德鲁克先生,特别是其面对现实、关注实践、理性思维、高度总结、系统前瞻的思考方式。实际上这些都体现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真谛。德鲁克先生的一生就是管理思想的一生,其思想的动力之源就是实践,其伟大成就来自与其面对实践和现实的不断观察,深入企业实际的广泛操练和深刻感悟,以及奠基与其上的科学思考和智慧提升。

在世界管理史思想中,德鲁克已经变成一个历史名词,我相信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和传统还将继续为管理学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正如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管理学也将在德鲁克之后出现德鲁克主义,将有更多的管理学家成为德鲁克主义者。

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有三大特点: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这三大特点映射出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精髓以及应追求的方向,需要我们用心品味,只有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真正了解大师思想的真正内涵。

我们在学习大师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学习大师的品德和思想境界、处世态度,特别是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们要记得德鲁克先生的深邃智慧、学术勇气和正直人格,他是我们的榜样,号召着我们像他那样思考。不仅学习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同时还应该学着做社会生态学家去关注社会健康,学会如何利用伦理领导力、有效管理和社会责任感得力量让世界成为一个更美好、更宜人、更能持续发展的地方,让世界拥有更多的公正、美丽和机会。这就是我们学习管理学的重要原因,因为管理学,我们学会了自我管理和经济管理,因为德鲁克,我们知道了管理学的艺术魅力和社会精髓。

第四篇:读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有感心得

读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有感心得

这本书的更新版本叫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其实我觉得《有效的管理者》更接近作者的本意,因为全书告诉我们的仅仅是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这本书也贯彻了德鲁克鲜明的管理思想,那就是强调管理的有效性。德鲁克认为管理学是一门实践学科,最重要的是“有效”,而不是“正确”。在中国的企业主中,我认为张瑞敏是最得此条原则真传的人。

我记得xx年的《赢在中国》决赛中,张瑞敏被邀请作为最高级别的评委,在张瑞敏点评之前,大多评委都集中在点评选手的性格、口才、学识、经历等,但张瑞敏却一语道破天机,他认为所谓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口才是健谈还是笨拙,学识是渊博还是粗浅,经历是丰富还是简单都不是最重要的,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管理的有效性,不管什么性格、什么学识、什么口才和什么经历的人,只要他的管理工作是有效的,就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者。这一席话非常朴素,若论这段话的煽动性,远远比不上马云、牛根生的出口成章,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唯独张瑞敏先生的这席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读《德鲁克日志》,德鲁克先生反复强调管理的“有效性”,而不是“正确性”,我才突然悟到张瑞敏的意之所指。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中表达了非常类似的观点,那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德鲁克认为没有所谓的“有效个性”,在有效管理者中,个性、知识、兴趣都各不相同,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偏执、有的随和,有的海量、有的滴酒不

沾,有的热情、有的冷漠,但所有的成功的管理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备做合乎适宜的事情的能力,这一能力让他们的管理工作具有成效。

我之所以反反复复说了这么多“有效性”这个词,是因为在我所认识的管理者中,很多人都在关注管理的“正确性”,他们盲从成功企业家的作法,迷信管理学理论(尤其是一些易学、国学管理学等狗皮膏药),这些理论和案例从逻辑上是说的通的,也就是说是“正确的”,但这些理论和案例是否真的有效并未有验证。现在市面上管理学书籍泛滥,但真正值得一读的实在不多,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本都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从理论上推敲,都很在理,也很具煽动性,但在实践中是否奏效,则不在作者考虑之列。严格来说,只能说是畅销书,而不是严肃的管理学著作。

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就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有效性是可以学

会的吗?二是,成为有效管理者的基本约束条件是什么?三是,怎么衡量是否是有效管理者?四是,如何做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吗?德鲁克的回答是肯定的,有效性不取决于人的个性特质,也并不是一种先天的禀赋,而是一种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

成为管理者的基本约束条件是什么呢?是时间。一个管理者,最基本的约束条件是他的时间,时间永远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有效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合理的分配时间。如果一个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批阅没有实质内容的程序性文件,那他的管理工作很难做到有效。那么,一个管理者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什么工作呢?哪些工作是衡量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性工作呢?那就是德鲁克要回答的下一个问题。

如何衡量管理工作是否有效?一个

很重要的标准是管理工作的贡献度,一个管理者,他的工作应该对整个组织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他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工作能够在哪方面做出价值,是否可以提升整个组织的价值。如果一个管理者按部就班,因循守旧,得过且过,那么他只会成为工作流程中的一个普通节点,不会做出有贡献的工作。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管理呢?那就是用人所长,且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又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德鲁克一直强调,管理并不是教育,雇主也不是学校,不是要把一个人的短处教育好,而是利用好他的长处。利用一个人的长处,就需要接受一个人的短处,人无完人。我遇到过一个管理者,他曾经做过教师,所以他习惯对员工的长处和短处做出评价,且很多时候上升到道德层面,而不是利用他的长处创造价值,并容忍他的短处,只要这些短处是无害的。所以,可想而知,在他眼里没有合格的员工,员工也不喜欢他,最终大多

不欢而散。

随着知识型员工数量的日益增长,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也越来越困难。对于体力劳动者,他的劳动成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管理起来相对简单,但对于知识型员工,劳动成果很难评价,所以,德鲁克所提出的用人所长、目标管理、时间管理以及关注贡献度等管理理念解答了管理学界的困惑。

第五篇:读《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有感

读《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有感

德鲁克一生以“旁观者”自居,以“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法则,运用其睿智的才思及远见卓识,带着一双“热眼”去观察和感知世事运行的规则和规律。作为“一个走在信息时代前面的人”,“他集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深邃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和拨云见雾般的常识于一身”,在政治、法律、社会、管理、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都留下了精辟的见解和耐人寻味的启示,成为“当代最经久不衰的管理思想家”。德鲁克凭其扎根于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奠定了他在现代管理学上的开创者地位,被世人尊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

本书摘录于德鲁克业已出版的十本经典著作,集德鲁克毕生著作的精华于一身,浓缩了德鲁克几十年来关于管理、个人和社会的思考。

德鲁克从回答管理的内涵入手,在对管理的维度、企业的宗旨和使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非盈利组织给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存在的社会问题、管理的新范式、管理人员需要获得的信息、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选拔人才的原则等问题。同时,针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企业家企业”和“新企业”等概念,指出了关注市场、建立高层管理团队和企业家战略的必要性。在论述企业的宗旨时,德鲁克认为,营利性不是企业的和商业活动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利润并不是企业的行为和决策的解释、原因或其合理性的依据,而是对其有效性的一种考察。我们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入手来理解“企业是什么”。企业的宗旨必须是存在于企业自身之外的。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所以企业的宗旨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

企业的宗旨只有一种适当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企业是什么”是由顾客决定的。顾客所购买的,并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绝不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产品,而始终是“效用”。顾客是企业的基础,是使其持续存在、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材往往这样定义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这样的定义很容易让人将企业存在的宗旨着重于盈利上,从而忽视了企业作为这个社会的组织,它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服务。社会需要能够为其创造价值的企业,同时社会会给予这样的企业必要的回报,而这才是企业利润的根源。汽车制造企业不只是一个生产汽车的组织。他们所做的不是将生产汽车的成本加上企业期望的利润率作为价格向社会销售。他们应该是为了向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提供方便、舒适、快捷的交通解决方案而存在的。当他们为顾客创造了效用以后,顾客愿意为这样的效用付出多少,这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

因此,虽然我们一个劲的强调“顾客即是上帝”,但是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企

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的会提高自己的地位,将目光放在自己为这个产品投入了多少成本上,而忽视了客户得到了效用。即使是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每一本经济学教材都指出顾客购买的不是一件产品,而是购买该产品后能为他们带来的价值或者效用。但是,每一本经济学书籍同时又马上将这一切抛诸脑后,花费大量的篇幅研究成本、价格,他们把价格定义为顾客为取得某一种东西或服务的所有权而要支付的金额,而产品为顾客所带来的东西却不再被提及了。现实中有很多案例正是企业仅仅在很小的一个方面满足了顾客的需要就取得了成功。

以“余额宝”为例。阿里巴巴仅仅是让顾客将在淘宝网中放置的余款转换一个地方,就可以让顾客得到远高于活期利率利息。这极大地满足了顾客关于小额闲散资金的理财需求,让其在短短的几个月就能够募集超过4000亿的资金,发展到后来,很多顾客甚至将银行卡中的大额闲散资金也放置在“余额宝”,使得其不仅仅是余额的宝了。很显然,在这项满足顾客需求的业务中,阿里巴巴收益颇丰。但是,我们知道,货币基金的运作模式其实早就存在了,然而是“余额宝”真正地让顾客们开始了解货币基金,是阿里巴巴为顾客提供一个非常方便可靠的购买货币基金的方式。

就像德鲁克关于管理的几条基本原则的论述,无论是产品的数量还是净收益或净损失本身,都不足以衡量管理与企业的工作业绩。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讲,结果只存在于企业的外部,而在企业的内部,只有成本。

从这也联想到管理的三个维度中,提到“管理组织机构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管理的维度中包括了社会责任的内容,正是因为管理是帮助组织实现其效用的工具,而组织作为社会的一种器官,其效用中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商业企业之所以会存在,就是为了要向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不是为了给员工和管理者提供工作机会,甚至也不是为了给股东赚取利益和发放股息。为了履行义务、实现工作目标以及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商业企业必然会对人、社区和社会产生影响。作为邻居与提供工作和税收收入的来源,同时也是废物和污染物的来源,企业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国的大型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已经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些管理规范的上市公司已经开始通过每年公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来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国远洋”的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查阅企业在近十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然而对于中国很多公司乃至整个社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很可能和德鲁克先生关于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理论不相符,他们往往忽视的社会责任的限度。组织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执行其职能,如果它不能认真负责地执行其职能,它就无法提及做到任何其他的事情。一家破产的企业不会是一个令

人向往的雇主,也不太可能成为社区的好邻居,它也不能为未来的工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所需要的资本。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商业企业忽略了经济绩效这一限制条件,并承担了它没有经济支持的社会责任,那么它很快就会陷入困境。同时责任和职权是相对的,判断是否承担了过度的社会责任的依据就是是否拥有相应的职权,能够承担得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在任何时候,当要求企业承担这项或那项责任时,人们应该问一下:“企业享有这种职权吗?它应该有这项职权吗?”如果企业没有而且不应该有这项职权,那么由企业来承担责任就大可怀疑了。

在很多自然灾害后,人们往往热衷于关注很多知名企业的捐款数额,我也是这样的,认为这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只要捐款数额稍微有一点不符合他们的预期,他们就会口诛笔伐。很多人会关注,麦当劳捐了多少,中石油又捐了多少。然后得出结论,中石油捐的多,麦当劳几乎一毛不拔,还是咱们的国企好。但事实上中石油和麦当劳有这个社会责任吗,他们承担了这项社会责任对应应该拥有哪些职权呢?他们没有赈灾的责任,很显然,因为他们没有吸收救灾款,组织救灾的职权。这个责任是政府的责任。然而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变成了对企业的道德绑架,很多知名企业只有认捐。例如万科,当时只是由王石发起在公司范围内职工的捐款,以公司名义的捐款很少,于是万科承受了很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对其品牌形象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万科只能追加捐款。事实上,像万科和麦当劳这样的企业,只要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向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努力减少由于生产活动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即可。像中石油这样的国企,比起捐款,提供清洁的能源,减少作业污染似乎更符合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在这方面“两桶油”做得都很差。油品质量低下,含硫量高,造成汽车尾气都能成为雾霾的主要原因,这时,社会舆论在引导提倡车主少开车的同时,应该监督这样的能源供应商提高油品质量,这就是他们的社会责任。相反,车主作为消费者一方,其实是没有责任的,他已经为这样的汽车和油品付出了相应的价格。

感谢这本书,能够让我以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让我在看待事情时更理性,更全面。

读《德鲁克》有感[精选多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