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课改体会与反思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21-619625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6 03:25: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课改体会与反思

课改体会与反思

西乡中心小学

朱伟林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老师有多难,做一名好老师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老师最头痛的事,我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那么,如何使学生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呢?怎样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呢?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抓住以下几方面:

一、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接力赛、评选优秀邮递员和夺红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做法上稍加改变,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如书上有这样的问题:‚下面的题对的画‘√’,错的画‘×’。‛我在黑板上贴一幅苹果树的图画,让学生扮演森林医生为苹果树治病。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治病‛,为被评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二、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

我除了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竞赛外,还经常设计‚速算比赛‛、‚指得数比赛‛和‚抢答题比赛‛等生动有趣的数学竞赛。如‚指得数比赛‛,我在黑板上写出所需要的数,请两位学生上来比赛。教师说题,得几,学生就指黑板上写的几,看谁指得又对又快。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我在指定两人到前面参加比赛的同时,把下面的学生也分为两队,人人当裁判员,用‚打手势‛的方法分别记录指对的次数。最后教师看左右两部分学生打的手势,就知道几比几了。这种比赛,如同进行一场紧张的排球赛,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三、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因为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把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课堂上,教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后来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9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

又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20根小捧和2根皮筋,让他们进行以下操作:

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的中间,直尺的右边摆出10根小棒,然后把另外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把这捆小棒放在直尺的左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了10个1是10。

2.让学生增加一根小棒,把这根小棒放在直尺的右边,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棒。这时,让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数字卡片,然后对着实物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明确11的组成。接着,仍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其他各数。

3.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又够10根1捆的情况,我让学生先自己想想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这捆小棒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棒表示多少?(2)‚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3)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

四、形式新颖的练习方式

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变为技能,就需要反复练习。但重复单调的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厌烦,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如组织学生练习口算时,除了常用的视算、听算和对口令等形式外,我还设计了‚打手势算‛与‚悄悄算‛两种口算练习形式。

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有几辆车》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文具;联系实际说说6、7、8、9、10可以表示什么?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作为老师也存在着许多困惑与问题。首先,课改要求平常的练习、考试都不用以前百分制,而改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须努力等等。可老师们遵照这个方法实行后,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远远比以往用百分制的低。同学之间的比较少了,竞争的刺激也提不起来了。不及格的同学‚须努力‛,难道其他得‚优‛、得‚良‛得‚中‛的同学就不需要努力了?难道分数给学生的仅仅是压力,而没有动力吗?还有,课改要求老师用鼓励来代替惩罚。那是不是意味着永远只有原谅,只有宽恕,而没有让他们为自己的过错负责,假使这种形式移情到他们的生活中、思想中:无论我作错了什么,我得到的理所当然是他人的原谅,而不用对后果负任何责任;那么我一错再错也无所谓?有的老师说,我们平常都按照课改的要求来进行教学,一步一步地遵循着教育理念来,可到了期末评价时用的却是以前的老方法,学生在平常所取得的成绩根本没有办法体现出来,这对学生是一种怎样的打击,而老师一学期以来的成果与价值又如何来体现呢?这给老师的不也是一种沉痛的打击吗?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面对走过的路,我们有经验,有体会,有思考,有收获,有教训,有展望……我们会不断努力,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为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蕴蓄力量。随着课改实践的逐渐深入,随着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随着社会各界和家长对课改的认同,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必将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必将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载体,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空间,必将成为教育事业腾飞的平台。

第二篇:课改体会与心得

历史课改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上杭县蛟洋中学丘瑞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近几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我深深感到:历史课变了,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做法:

一、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回忆我们以前的历史教材,真的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一课,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他们乐于参与,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体会也很深刻。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成语故事会,要求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在班级里交流。学生对成语典故非常感兴趣,他们都乐意参与这一活动,去搜集、整理,先在小组里举行,推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在第18课《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二、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时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困难重重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教学空间和场景仅限于教室,这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挑战主持人、情景复现、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纪念馆、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总之,历史课改应该另辟蹊径,进行教学组织

形式和教学空间上的创新。

主要做法:

一、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

(1)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要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

二、做一个组织者

(1)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2)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3)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在《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一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三、做一个引导者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浓烈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讲到《大一统的汉朝》(中国历史上册第12课)中的“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易地理解到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2)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3)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人。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一步又一步地把学生逼向学习的难点。对学生的思维引而不发,不断激发,把学生们推到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尖,学生的探索、发现也因此而深入。例如,讲授《对外友好往来》(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一课,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基本史实之后,教师提出“唐文化对日本有何影响?”、“唐文化对新罗有何影响?”一类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的过程,即是再次识认历史地图、理解史料和教材大小字内容、归纳教材要点的过程。提出这类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还可以作对比思考:“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四、做一个促进者

(1)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如精选学习的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开展积极的评价等,让学生感受心理

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2)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掌握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小组汇报时,也应该是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等。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

总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学历史并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苦役,学习历史不只是历史课堂内的事,它也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乐趣。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人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第三篇:课改体会与心得

课改体会与心得

对于课改,做为一名教师也经常在课堂与学生体会与共享。在课堂上把知识融会贯通;做到授人予渔,不要授人予鱼。对此在此发表自己对于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的一些观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1,教师需真诚对待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和发挥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2)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成功!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就表现在教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学上。我主观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要有“笑声”。

2.要有“赞美声”。3.要有“惊讶声”。

(3)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我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采取这种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成“主动”。

陈波

2013.9.10

第四篇:课改体会与困惑

课改体会

身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在教学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通过培养学生的作文互改能力,一则减轻教师负担,把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救”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二则帮助学生找到了英语写作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过能力是发展的,不能强化训练能力,而是要贯穿在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困惑

新课改是以模块的形式,以单元为单元的教学也细分为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但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仍给我们以困惑:今后的高中英语考试将如何发展,是继续以前的命题风格还是有趋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我们的教学方向和组织方式是否应跟其转变?既然是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又为何转向对初中英语式的课文内容等之类的考查?

第五篇:高中课改体会与困惑

高中课改体会与困惑

跨入新的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应该说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升了品质,拓展了空间,构建了平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反思三年的高中课改历程,重要的是三个方面。

一、学校坚持主动发展、自我更新。

每一次的教育变革,只有真正融入每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自我需求,植根于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才能真正焕发教育改革的生命力。主动发展、自我更新是学校和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学校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研制发展规划,对学校改革与发展进行自我设计、自主探索,形成共同的价值,努力追求学校的高品质、跨越式发展。在课改推进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改革项目进行创意设计,通过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构行动的桥梁,提高实践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课程统整,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不断提高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要增强教师投入课改的激情和勇气,教育改革不是外来文化的移植,而是植根于本土教育改革的继承和发展。为此,学校创建名教师工作室,利用这一平台,一方面总结提炼优秀教师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指导一线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应降低重心,充分保障教师和研究团队拥有更多的教学民主与决策的机会和权利,激活组织智慧,教师专业团队合作水平明显提高。要努力形成责任人和合作者的新型人际关系,强化教师的团队合作共享意识,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三、学校重点关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

课程改革,课堂是根本。从学生学习情趣、教师问题情景设计、学生独立思维和主动表达、教师有效指导和化难为易、学生有效训练等方面关注常态课教学行为的改善和优化。关注学生班级生活质量,转变班级建设方式,从班级岗位、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等方面提高班级建设能力,提升学生成长需求。加强资源的统整和开发,整体设计学校活动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

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和困惑。一是学校在谋求主动发展、自我更新、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环境保护和专业服务,改革缺乏安全感。二是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与老一辈教师相比,新生代教师无论上专业能力上还是在个性素质等方面,有较大落差。在教师培养方面,不仅仅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体提升教师的地位和影响力。三是教育评价仍是素质教育的瓶颈。一方面是工具化、功利化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改革,为分数而教扭曲了教育理念,异化了教育行为,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是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评价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较为单

一、机械,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高考改革方面,过多地关注形式的变化,而对内容、命题、阅卷方面的关注不够,我们认为,内涵的改革是关键,是核心。

课改体会与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