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徐清致 2011302480065
摘要: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就要求制定核电发展长远规划,制定与采用核安全法规标准,理性看待核电技术,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关键词:中国;核电;未来发展
引言
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能源发面,煤炭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为二百至二百二十年,中国面临煤炭枯竭的严峻形势不言而喻;环境发面,燃用各种化石燃料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目前,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电电力不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而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又一次为人们敲响警钟,中国核电产业是就此止步还是继续推进?该如何推进?因此,本文从中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核电产业在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了出中国核电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一、我国核电发展的背景
(一)我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我国核电发展方针由“适度发展”到“推进发展”,最后确定为“积极发展”,这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证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和高效的能源。发展核电,对于我国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同时,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核工业体系完整能力、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顺从世界能源利用趋势的必然选择。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已得到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燃煤为主,致使大气污染严重,且由于大量煤炭运输导致交通运输紧张。同时,我国中长期的能源供需平衡中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缺口,特别是对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源资源匮乏地区,这种缺口尤为突出。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核电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缓解交通运输紧张、填补能源供需矛盾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防止温室效应,保护环境
从环保角度讲,核能无疑是应对地球温室效应的最佳手段。对比各种能源发电,核电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据统计,每22吨铀发电所节约的CO2量相对于100万吨煤所产生的量。全球每年产生的CO2中38%来自于煤炭、43%来自于石油,一台10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每年产生的CO2差不多有700万吨,照此测算,当前所运行的910万千瓦核电 机组一年可节约6370万吨的CO2排放,另外,核燃料运输的绝对量较小,相比较煤炭的运输又大大节约了CO2的间接排放。经济和技术角度上的诸多优势
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看,风电和光伏发电由于其能量的存在形式,在电网接入上具有较高的技术瓶颈,而核电则具有容量大、运行小时数高、发电波动性小,经济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能满足工业化大规模使用,可有效取代煤电,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战略需求
国内外核工业发展的实践说明,在和平时期,能够保持核科技竞争力和稳定核科技队伍的主要出路就是发展核电。核电作为战略产业的价值体现在这两个命题之中,它既关系着以国防为主导的传统安全,也关系着以经济为中心的非传统安全。因此,与信息、航空、船舶等产业一起,核电作为战略产业的地位,在高层决策中已经明确下来。大力发展“以我为主”的核电产业,绝不仅是满足能源需求和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它还是提高我国核科技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保持与核大国地位相适应的一支高科技核力量所在。
(二)过去核电发展中的成绩与不足
我国核电事业起步于上世纪80 年代。经过20 多年的努力,已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运行业绩良好。迄今已建成秦山一期1 台、秦山二期2 台、秦山三期2 台、大亚湾2 台、岭澳2 台共9 台机组,装机容量701 万千瓦,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59 %。还有田湾2 台机组在建,容量212 万千瓦。2004 年核电年发电量为501 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29 %。同时,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核电在技术研发、设计、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设备制造、铀资源供应、核燃料循环、核电站厂址选择、核安全监管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核电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相对稳定的长远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核电规模在电力容量中的比例过低,其优势和特点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核电选点和建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形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堆型种类多、造价偏高、国外先进核电技术的吸收消化效果不理想、大型核电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不强;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加快核电发展的需要;技术定位和目标不清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局部地方及公众中仍然存在恐核心理等。此外,由于核电投资和建设体制不能适应加快核电发展的客观要求,致使过去一段时间内核电的发展陷入反复争论、徘徊、停滞的局面。
(三)国际上核电发展的新动向
一是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使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一步趋于统一。近20 年来,国际核能界在总结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核电的安全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重要成果,在核电技术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二是国际核安全标准进一步提高。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组织下,各成员国之间经过合作研究、反复讨论与协商,一致通过了国际核电站安全标准的修订。新的标准已通过IAEA 陆续颁布。新标准增加了纵深防御的层次;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强调了概率风险评价技术的应用并进一步提高了防火要求等。
三是由于运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运行管理中引入了风险评价技术,使得核电站的运行业绩大幅度提高,运行成本低于其他所有类别的发电厂。例如,美国103 台核电机组的年度平均可利用率从原来1990 年的低于65 %提高到目前的90 %以上,发电的生产成本仅1.71 美分P千瓦时,低于煤电。103 台核电机组平均每年非计划停堆数从1.2 次 大幅度降至0.2 次左右。
四是由于新一代的核电技术已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优势,以及近年来核电站良好的运行业绩提高了公众和投资者对进一步发展核电的信心,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一步发展核电的高潮可能提前到来。近年来,美国一些电力公司纷纷准备投资建造新的核电站,预计今后3~5 年内将有一批新的核电项目上马,这一举动必将刺激西方以及全球的核电市场,使其注入新的活力,当然也给我国带来了市场发展的机遇和竞争。
二、我国的核电产业应当如何继续推进
北京时间2011年5月1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将修改日本政府以前制定的能源发展计划,对国家现行能源发展战略进行重新研究检讨。菅直人称,日本将加大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构筑节能社会。这是日本政府在福岛核泄露危机后,首次公开宣布减缓核电发展计划。这也再次引发了全球对核电发展的大讨论。其实,自今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后,人们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对核电的关注。
各国反核人士自发组织各种示威游行,要求本国立即停止核计划。可以说,日本福岛核事故使得本来被称为世界上最清洁能源的“核电”失宠,打乱了日本乃至全球的核电算盘,也再一次为核电计划敲响了警钟。要不要继续发展核电站?法国的态度是无需讨论,美国认为不继续搞不行,德国决定放弃,印度继续坚持,中国和巴西暂停审批,为高歌猛进的核电建设“紧急刹车”。这让我们不由得揣测:全球能源结构是否会因此而发生重大变革和调整?核电难道真的要从新能源宠儿序列中出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上文中提及的我国发展核电的种种必然性以及重要性都说明了核电是我国不可舍弃的重要能源形式。继续发展核电无可厚非,总不能“因噎废食”。关键问题是 既然要推进,既然要继续,那么该如何继续?
(一)应理性看待核电技术
核能究竟是清洁能源还是“核幽灵”,这个疑问从苏联人1954年建成全球第一座核电站以来就一直笼罩在世人的心头。迄今出事的切尔诺贝利、美国三里岛及现今的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一次又一次的震惊世人。
从核电的实际运用至今已有60年,期间一直争议不休,扩建潮总伴随安全质疑。而如今的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让世人更加不心存疑虑,核能发展是不是好主意。1980年,瑞典曾以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在2010年时关闭所有核电站,尽管弃核大限来临,其核电站尚在运营。可见,瑞典人对它是又爱又怕。瑞士14日宣布暂停新建核电站的计划,并强调安全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澳大利亚总理甚至干脆表示,该国根本不需要核能。
德国曾掀起一轮关于核能发展的巨大争议持续不断,就核电站关闭问题争论了将近十年。德国议会在2010年10月通过能源法案,同意延长核电站期限。即使这样,就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第二天,3月12日,十多万德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延长关闭核电站期限的决议,认为政府利用核能发电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求政府关闭核电站。德国总理默克尔14日宣布,暂停去年通过的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3个月,同时,表示政府将对所有17座核电站进行毫无保留的彻底检查。
从核电的安全方面考虑,进而让人联想到万一战争,是否有人会“动”核电站的念头,进行“核威慑”,这不是没有可能。就使用核武来讲,不只美国会使用核武器或核威慑。当年,某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战事不利,当时当政的以色列总理就有此念头想动用核武器来扭转战局,而如今,其他的人未必没有这种想法。“恐怖组织”就更不用说了。万一战争,核电站无疑会成为战争狂人的一个“人质”,这真的让人不寒而栗。而如今的地球处于气候及地质环境暴烈骤变期,地震强度越来越大,海啸也越来越强,原来设想的百年不遇,或许五年或十年就遇上了。这次日本的核电站危机就是如此,古人所说的“天有不测风云”,又一次得到验证。
不能过度相信核电技术,而忽视核能的潜在危险。尽管中国近年来核电技术已经得到长足进展,特别是高温气冷堆技术在反应堆固有安全性方面目前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我们依然要时刻警醒:世间万物复杂多变,所有核事故都是在发生以后才暴露技术缺陷的,没有万无一失的技术。
(二)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
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的主因是对危险的预期过低以及设备老化,盲目乐观。但其实更深层次地反映出日本核风险决策机制、安全监管制度的缺失。而这,也是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弊端。由于节能减排趋热,近年来中国大批核电项目频频上马。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统计,2005年以来中国共核准13个核电项目,34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702万千瓦。已开工建设28台核电机组,在建规模3000多万千瓦,占全世界在建65台核电机组的40%。在如此飞速发展的态势下,却暴露出如施工队伍不足,出现赶工期现象;有经验的调试和运营人员不足;部分关键设备供应能力不足等不和谐因素。所以,建立完善的风险决策机制和安全监管等制度对中国核电未来安全发展至关重要。
鉴于核设施的高度敏感性,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对核设施的安全管理由国家直接负责。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部门肩负对包括核电站在内的120 多个军民核设施从选址、设计、建造到调试、运行、退役全过程的核与辐射安全审评和监督检查任务,工作十分繁重。
仅以核电站为例,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审评人员要对上百个系统、近万个部件、几十个可能的假想事件进行详细分析,涉及30 多个专业领域。正常情况下每个核电机组的安全审 评需要投入40 人年以上的工作量,如果出现较为重大的质量问题,工作量和难度还会成倍增加。
核电站运行阶段存在着现实的事故风险,因此安全监管十分重要。除日常监督外,与安全有关设计修改的审批、核电站每年的换料审查、运行经验分析与反馈、运行人员的资质与培训等均为核安全监管的内容。一个核电机组现场需要固定有3~4 名安全监督员。每个核电机组与安全有关的硬件和软件修改平均每年20~30 项,对这些修改项目的审查需要投入人力15~20 人年。为实施纵深防御,做到万无一失,还需要对核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单位进行资格审查管理,对其活动质量进行现场监督。
尽管近年来,国家明显加大了支持力度,但目前国家定编直接从事核安全监管人员编制数量仍然有限,投入经费明显短缺。面对核电大规模发展带来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加强核安全监管能力极为重要和迫切。当前需要采取以下4 项措施:一是进一步增加核安全监管人员编制;二是增加经费,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核安全监管的工作能力;三是为避免核安全监管及技术人才流失,稳定技术人才队伍,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国家应给予特殊政策,提高核安全监管技术人员待遇;四是加强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核安全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三)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
足够的铀资源和天然铀可持续供应是未来大规模发展核电的前提。如何确保为我国核电发展提供必需的天然铀,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抓紧处理的战略问题。
就总体而言,我国目前探明的铀资源量尚不充足,现有天然铀生产能力较低,基本情况可概括为“近期有保证,中期有缺口,远期有潜力”。
为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促使我国庞大的核电发展规划能顺利落实,当前迫切需要高 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一要始终坚持铀资源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铀矿地质勘查投入,大力加强铀资源勘查工作;严格执法,推动资源信息共享,大力提高国家矿业资源勘查宏观效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开发国内铀资源,提高我国天然铀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利用国外铀资源的步伐。三要尽快建立铀资源国家储备制度。四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国内外天然铀采冶工程建设和国际市场采购目标的实现。此外,还应加强对钍资源的调查研究,摸清底细;加速发展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和快堆技术。
对核安全的重视不能仅限于核电站,而要推广到核燃料循环全过程。切尔诺贝利灾难后,各国核电技术已经得到了改善。但因为核燃料具有放射性,所以对核安全的监管不能仅限于核电站,而应该落实到从核燃料的采掘、提纯生产、运输、发电和乏燃料的保存及后处理的过程,也就是加强核燃料循环全过程的严格管理与检测。
我国核电要顺利发展,妥善处理和处置好核电站以及其他方面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工作。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我国在放射性废物管理方面的政策研究和法规制定严重滞后和不足。《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仅作了一些原则规定。核电站及其他核设施退役与废物处理、处置储备金问题涉及到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的利益分配,如果不尽快解决,则会把现在的问题转化为未来的长期的问题,把企业内部的和地方的问题转化为国家的问题。而废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安全处置,处置场的选址建设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当地群众的理解。
二是历史遗留废物安全隐患大、治理进展缓慢。一方面有技术和经费投入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一些核工业老企业在机构和运行机制上没有随着工作重心由生产转向退役治理而做相应的调整。
三是由于废物处置设施运行时间长、关闭后还需进行长期维护的特点,应该由一个代表 国家的独立于废物产生单位的部门来负责处置场的运行,但目前我国尚没有具备上述条件的单位。
四是铀矿冶放射性废物虽然放射性水平不高,但总量大、与群众生活环境密切接触,造成环境污染也最严重。核电大发展必然带来铀矿冶的大发展,目前铀矿冶的三废治理在技术和设施、设备上还比较落后,历史遗留的废物还未得到完全治理。
五是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目前非常薄弱,存在基础情况不清和法规、标准缺乏等突出问题。为了做好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我们认为应当积极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尽快研究制定核设施退役与废物处理、处置储备金制度;开展废物处置社会及公众心理相关的研究,以及相关补偿机制的建立;按照区域处置的原则,根据核电发展和现有核设施布局编制中低放废物处置场的选址规划,并考虑对极低放废物的处置;按照集中处置的原则制订国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战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建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平台,并加大在地址处置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
(2)在废物治理工作中要加大核工业老企业的体制改革和整体脱困的力度,组建废物治理专业公司,引入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结构与专项任务的结构性矛盾,改变当前队伍分散、技术力量薄弱、资金利用率低的现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治理进度。在项目管理上改革按基建项目管理的作法,加大前期科研投入和工程科研投入力度。
(3)按照1992 年国务院发布的“我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环境政策”的原则,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全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中发挥主体作用,负责具体实施国内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并鼓励其它核电集团加入进来,加快中低放废物的处置。
(4)在今后几年内,着力解决铀矿冶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的污染防治措施不落实和超标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关停铀矿山和水冶厂放射性废物对环境污染现状提出退役治理的优先秩序,制定退役治理规划,加快铀矿冶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进程;进一步落实已完 成退役治理与环境恢复铀矿冶设施的移交与长期监护工作,确保退役治理工程的长期有效。
(5)尽快对全国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调查摸底,获得必要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制订综合的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技术政策,制订伴生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规范标准,以及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设施的退役和环境整治管理要求。
(四)政府应该向民众公开核电站安全信息
目前来看,我国的核电站安全信息是对公众完全封闭的。核电对很多老百姓来说,是陌生的。而作为国家的纳税人,公众有权了解核电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暴露过缺陷,各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过事故,核电站采取了哪些防辐射措施等。更应该知道的是,一旦核电站发生泄露,该如何进行自救。否则,一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公众将处于完全无知、信息不对称和被动无助的局面。政府有义务对民众进行核电安全知识的普及和辐射防护教育、培训。
(五)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
虽然我国核能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对于核电建设中最核心和最复杂技术——反应堆设计,始终没有完全掌握。而这,或许会在将来成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关键。核能高端人才储备的缺乏也是我国未来核电发展的一大弊端。
发展核电,人才是关键。核电是涉及众多行业的高技术密集产业。核电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核电人才问题高度重视。
积极发展核电必须着力解决人才稀缺的问题。目前我国只有四所高校设有核动力专业。按照每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配置200 名左右核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计算,到2020 年至少需要再增加5000~6000 名。从目前培养的核工程相关专业人才规模看,将不能满足核 电快速发展的需要。
自主开发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迎接核电事业的发展,加速培养核电科技人才日益迫切。当前,要特别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层次核电技术人才,进一步破除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完善人才政策,形成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论、激励的市场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宽松的市场环境。力争通过新一轮核电工程的建设,在核电发展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核电、精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群体队伍。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创新人才机制和环境,不拘一格地吸引和选拔核电人才,可采用公开招聘、借聘、兼职、与外界交流等方式,多渠道地加强科研、设计、核燃料、制造、建设、运行和维修等各方面的核电人才资源开发,同时,还应下大力气加强在职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就国家层面而言,则应该对核电人才的培养和稳定给予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
三、结语
经过长期的发展,核能已在中国初具规模。作为解决能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的替代能源,核电已与火电、水电形成了中国电力的三大支柱。尽管如此,核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急需解决。为此我们要充分吸收总结核电产业三十年中的发展经验和不足,统筹规划核电的发展,加速自主化国有化进程,培育核电人才,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电的经济性,以保证中国核电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仁恺.中国核电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0,2(10).[2]祁恩兰.我国核电发展的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2005, 38(4).[3]赵媛.世界核电发展趋势与我国核电建设[J].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4, 19(1).[4]李干杰,丁中智.对我国发展核电若干关键问题的分析与看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5]胡锦涛.全面做好能源资源工作,优先抓好节约能源资源[N].人民日报,200529.[6]王家诚.东部沿海地区应加快核电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0301.[7]汤紫德.开创未来,推进适度发展核电顺利实施[J].核电,2003 ,(2).[8]郁祖盛.试论我国核电的发展目标、安全要求和技术路线(2000—2020年)[J].核电,2003,(3).[9]濮继龙.对我国核电发展技术路线的思考[J].核电,2003 ,(4).[10]徐玉明.中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展望[J].核电,2005 ,(2).[11]李定成.对我国核电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05 ,(2).[12]李永江.加快核电产业发展的八条建议[J].中国核工业,2005 ,(7).[13]李干杰.我国核承压设备国产化现有基础及发展对策浅析[J].核安全,2005 ,(3).[14]丁中智.中国核电的发展与展望[J].现代电力,2005 ,(1).
第二篇: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徐清致 2011302480065
摘要: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就要求制定核电发展长远规划,制定与采用核安全法规标准,理性看待核电技术,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关键词:中国;核电;未来发展
引言
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能源发面,煤炭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为二百至二百二十年,中国面临煤炭枯竭的严峻形势不言而喻;环境发面,燃用各种化石燃料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目前,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电电力不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而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又一次为人们敲响警钟,中国核电产业是就此止步还是继续推进?该如何推进?因此,本文从中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核电产业在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了出中国核电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一、我国核电发展的背景
(一)我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我国核电发展方针由“适度发展”到“推进发展”,最后确定为“积极发展”,这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证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和高效的能源。发展核电,对于我国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同时,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核工业体系完整能力、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顺从世界能源利用趋势的必然选择。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已得到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燃煤为主,致使大气污染严重,且由于大量煤炭运输导致交通运输紧张。同时,我国中长期的能源供需平衡中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缺口,特别是对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源资源匮乏地区,这种缺口尤为突出。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核电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缓解交通运输紧张、填补能源供需矛盾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防止温室效应,保护环境
从环保角度讲,核能无疑是应对地球温室效应的最佳手段。对比各种能源发电,核电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据统计,每22吨铀发电所节约的CO2量相对于100万吨煤所 产生的量。全球每年产生的CO2中38%来自于煤炭、43%来自于石油,一台10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每年产生的CO2差不多有700万吨,照此测算,当前所运行的910万千瓦核电机组一年可节约6370万吨的CO2排放,另外,核燃料运输的绝对量较小,相比较煤炭的运输又大大节约了CO2的间接排放。经济和技术角度上的诸多优势 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看,风电和光伏发电由于其能量的存在形式,在电网接入上具有较高的技术瓶颈,而核电则具有容量大、运行小时数高、发电波动性小,经济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能满足工业化大规模使用,可有效取代煤电,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战略需求
国内外核工业发展的实践说明,在和平时期,能够保持核科技竞争力和稳定核科技队伍的主要出路就是发展核电。核电作为战略产业的价值体现在这两个命题之中,它既关系着以国防为主导的传统安全,也关系着以经济为中心的非传统安全。因此,与信息、航空、船舶等产业一起,核电作为战略产业的地位,在高层决策中已经明确下来。大力发展“以我为主”的核电产业,绝不仅是满足能源需求和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它还是提高我国核科技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保持与核大国地位相适应的一支高科技核力量所在。
(二)过去核电发展中的成绩与不足 我国核电事业起步于上世纪80 年代。经过20 多年的努力,已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运行业绩良好。迄今已建成秦山一期1 台、秦山二期2 台、秦山三期2 台、大亚湾2 台、岭澳2 台共9 台机组,装机容量701 万千瓦,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59 %。还有田湾2 台机组在建,容量212 万千瓦。2004 年核电年发电量为501 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29 %。同时,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核电在技术研发、设计、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设备制造、铀资源供应、核燃料循环、核电站厂址选择、核安全监管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核电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相对稳定的长远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核电规模在电力容量中的比例过低,其优势和特点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核电选点和建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形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堆型种类多、造价偏高、国外先进核电技术的吸收消化效果不理想、大型核电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不强;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加快核电发展的需要;技术定位和目标不清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局部地方及公众中仍然存在恐核心理等。此外,由于核电投资和建设体制不能适应加快核电发展的客观要求,致使过去一段时间内核电的发展陷入反复争论、徘徊、停滞的局面。
(三)国际上核电发展的新动向
一是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使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一步趋于统一。近20 年来,国际核能界在总结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核电的安全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重要成果,在核电技术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二是国际核安全标准进一步提高。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组织下,各成员国之间经过合作研究、反复讨论与协商,一致通过了国际核电站安全标准的修订。新的标准已通过IAEA 陆续颁布。新标准增加了纵深防御的层次;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强调了概率风险评价技术的应用并进一步提高了防火要求等。
三是由于运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运行管理中引入了风险评价技术,使得核电站的运行业绩大幅度提高,运行成本低于其他所有类别的发电厂。例如,美国103 台核电 机组的平均可利用率从原来1990 年的低于65 %提高到目前的90 %以上,发电的生产成本仅1.71 美分P千瓦时,低于煤电。103 台核电机组平均每年非计划停堆数从1.2 次大幅度降至0.2 次左右。
四是由于新一代的核电技术已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优势,以及近年来核电站良好的运行业绩提高了公众和投资者对进一步发展核电的信心,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一步发展核电的高潮可能提前到来。近年来,美国一些电力公司纷纷准备投资建造新的核电站,预计今后3~5 年内将有一批新的核电项目上马,这一举动必将刺激西方以及全球的核电市场,使其注入新的活力,当然也给我国带来了市场发展的机遇和竞争。
二、我国的核电产业应当如何继续推进
北京时间2011年5月10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将修改日本政府以前制定的能源发展计划,对国家现行能源发展战略进行重新研究检讨。菅直人称,日本将加大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构筑节能社会。这是日本政府在福岛核泄露危机后,首次公开宣布减缓核电发展计划。这也再次引发了全球对核电发展的大讨论。其实,自今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后,人们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对核电的关注。
各国反核人士自发组织各种示威游行,要求本国立即停止核计划。可以说,日本福岛核事故使得本来被称为世界上最清洁能源的“核电”失宠,打乱了日本乃至全球的核电算盘,也再一次为核电计划敲响了警钟。要不要继续发展核电站?法国的态度是无需讨论,美国认为不继续搞不行,德国决定放弃,印度继续坚持,中国和巴西暂停审批,为高歌猛进的核电建设“紧急刹车”。这让我们不由得揣测:全球能源结构是否会因此而发生重大变革和调整?核电难道真的要从新能源宠儿序列中出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上文中提及的我国发展核电的种种必然性以及重要性都说明了核电是我国不可舍弃的重要能源形式。继续发展核电无可厚非,总不能“因噎废食”。关键问题是既然要推进,既然要继续,那么该如何继续?
(一)应理性看待核电技术 核能究竟是清洁能源还是“核幽灵”,这个疑问从苏联人1954年建成全球第一座核电站以来就一直笼罩在世人的心头。迄今出事的切尔诺贝利、美国三里岛及现今的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一次又一次的震惊世人。
从核电的实际运用至今已有60年,期间一直争议不休,扩建潮总伴随安全质疑。而如今的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让世人更加不心存疑虑,核能发展是不是好主意。1980年,瑞典曾以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在2010年时关闭所有核电站,尽管弃核大限来临,其核电站尚在运营。可见,瑞典人对它是又爱又怕。瑞士14日宣布暂停新建核电站的计划,并强调安全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澳大利亚总理甚至干脆表示,该国根本不需要核能。
德国曾掀起一轮关于核能发展的巨大争议持续不断,就核电站关闭问题争论了将近十年。德国议会在2010年10月通过能源法案,同意延长核电站期限。即使这样,就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第二天,3月12日,十多万德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延长关闭核电站期限的决议,认为政府利用核能发电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求政府关闭核电站。德国总理默克尔14日宣布,暂停去年通过的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计划3个月,同时,表示政府将对所有17座核电站进行毫无保留的彻底检查。
从核电的安全方面考虑,进而让人联想到万一战争,是否有人会“动”核电站的念头,进行“核威慑”,这不是没有可能。就使用核武来讲,不只美国会使用核武器或核威慑。当年,某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战事不利,当时当政的以色列总理就有此念头想动用核武器 来扭转战局,而如今,其他的人未必没有这种想法。“恐怖组织”就更不用说了。万一战争,核电站无疑会成为战争狂人的一个“人质”,这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而如今的地球处于气候及地质环境暴烈骤变期,地震强度越来越大,海啸也越来越强,原来设想的百年不遇,或许五年或十年就遇上了。这次日本的核电站危机就是如此,古人所说的“天有不测风云”,又一次得到验证。
不能过度相信核电技术,而忽视核能的潜在危险。尽管中国近年来核电技术已经得到长足进展,特别是高温气冷堆技术在反应堆固有安全性方面目前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我们依然要时刻警醒:世间万物复杂多变,所有核事故都是在发生以后才暴露技术缺陷的,没有万无一失的技术。
(二)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
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的主因是对危险的预期过低以及设备老化,盲目乐观。但其实更深层次地反映出日本核风险决策机制、安全监管制度的缺失。而这,也是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弊端。由于节能减排趋热,近年来中国大批核电项目频频上马。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统计,2005年以来中国共核准13个核电项目,34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702万千瓦。已开工建设28台核电机组,在建规模3000多万千瓦,占全世界在建65台核电机组的40%。在如此飞速发展的态势下,却暴露出如施工队伍不足,出现赶工期现象;有经验的调试和运营人员不足;部分关键设备供应能力不足等不和谐因素。所以,建立完善的风险决策机制和安全监管等制度对中国核电未来安全发展至关重要。
鉴于核设施的高度敏感性,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对核设施的安全管理由国家直接负责。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部门肩负对包括核电站在内的120 多个军民核设施从选址、设计、建造到调试、运行、退役全过程的核与辐射安全审评和监督检查任务,工作十分繁重。
仅以核电站为例,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审评人员要对上百个系统、近万个部件、几十个可能的假想事件进行详细分析,涉及30 多个专业领域。正常情况下每个核电机组的安全审评需要投入40 人年以上的工作量,如果出现较为重大的质量问题,工作量和难度还会成倍增加。
核电站运行阶段存在着现实的事故风险,因此安全监管十分重要。除日常监督外,与安全有关设计修改的审批、核电站每年的换料审查、运行经验分析与反馈、运行人员的资质与培训等均为核安全监管的内容。一个核电机组现场需要固定有3~4 名安全监督员。每个核电机组与安全有关的硬件和软件修改平均每年20~30 项,对这些修改项目的审查需要投入人力15~20 人年。为实施纵深防御,做到万无一失,还需要对核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单位进行资格审查管理,对其活动质量进行现场监督。
尽管近年来,国家明显加大了支持力度,但目前国家定编直接从事核安全监管人员编制数量仍然有限,投入经费明显短缺。面对核电大规模发展带来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加强核安全监管能力极为重要和迫切。当前需要采取以下4 项措施:一是进一步增加核安全监管人员编制;二是增加经费,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核安全监管的工作能力;三是为避免核安全监管及技术人才流失,稳定技术人才队伍,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国家应给予特殊政策,提高核安全监管技术人员待遇;四是加强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核安全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三)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
足够的铀资源和天然铀可持续供应是未来大规模发展核电的前提。如何确保为我国核电发展提供必需的天然铀,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抓紧处理的战略问题。
就总体而言,我国目前探明的铀资源量尚不充足,现有天然铀生产能力较低,基本情况 可概括为“近期有保证,中期有缺口,远期有潜力”。
为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促使我国庞大的核电发展规划能顺利落实,当前迫切需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一要始终坚持铀资源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铀矿地质勘查投入,大力加强铀资源勘查工作;严格执法,推动资源信息共享,大力提高国家矿业资源勘查宏观效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开发国内铀资源,提高我国天然铀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利用国外铀资源的步伐。三要尽快建立铀资源国家储备制度。四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国内外天然铀采冶工程建设和国际市场采购目标的实现。此外,还应加强对钍资源的调查研究,摸清底细;加速发展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和快堆技术。
对核安全的重视不能仅限于核电站,而要推广到核燃料循环全过程。切尔诺贝利灾难后,各国核电技术已经得到了改善。但因为核燃料具有放射性,所以对核安全的监管不能仅限于核电站,而应该落实到从核燃料的采掘、提纯生产、运输、发电和乏燃料的保存及后处理的过程,也就是加强核燃料循环全过程的严格管理与检测。
我国核电要顺利发展,妥善处理和处置好核电站以及其他方面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工作。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我国在放射性废物管理方面的政策研究和法规制定严重滞后和不足。《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仅作了一些原则规定。核电站及其他核设施退役与废物处理、处置储备金问题涉及到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的利益分配,如果不尽快解决,则会把现在的问题转化为未来的长期的问题,把企业内部的和地方的问题转化为国家的问题。而废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安全处置,处置场的选址建设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当地群众的理解。
二是历史遗留废物安全隐患大、治理进展缓慢。一方面有技术和经费投入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一些核工业老企业在机构和运行机制上没有随着工作重心由生产转向退役治理而做相应的调整。
三是由于废物处置设施运行时间长、关闭后还需进行长期维护的特点,应该由一个代表国家的独立于废物产生单位的部门来负责处置场的运行,但目前我国尚没有具备上述条件的单位。
四是铀矿冶放射性废物虽然放射性水平不高,但总量大、与群众生活环境密切接触,造成环境污染也最严重。核电大发展必然带来铀矿冶的大发展,目前铀矿冶的三废治理在技术和设施、设备上还比较落后,历史遗留的废物还未得到完全治理。
五是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目前非常薄弱,存在基础情况不清和法规、标准缺乏等突出问题。为了做好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我们认为应当积极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尽快研究制定核设施退役与废物处理、处置储备金制度;开展废物处置社会及公众心理相关的研究,以及相关补偿机制的建立;按照区域处置的原则,根据核电发展和现有核设施布局编制中低放废物处置场的选址规划,并考虑对极低放废物的处置;按照集中处置的原则制订国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战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建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平台,并加大在地址处置方面的科研投入力度。
(2)在废物治理工作中要加大核工业老企业的体制改革和整体脱困的力度,组建废物治理专业公司,引入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结构与专项任务的结构性矛盾,改变当前队伍分散、技术力量薄弱、资金利用率低的现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治理进度。在项目管理上改革按基建项目管理的作法,加大前期科研投入和工程科研投入力度。
(3)按照1992 年国务院发布的“我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环境政策”的原则,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全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中发挥主体作用,负责具体实施国内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并鼓励其它核电集团加入进来,加快中低放废物的处置。
(4)在今后几年内,着力解决铀矿冶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的污染防治措施不落实和超标排 放等环境污染问题;根据关停铀矿山和水冶厂放射性废物对环境污染现状提出退役治理的优先秩序,制定退役治理规划,加快铀矿冶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进程;进一步落实已完成退役治理与环境恢复铀矿冶设施的移交与长期监护工作,确保退役治理工程的长期有效。
(5)尽快对全国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调查摸底,获得必要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制订综合的伴生放射性废物管理技术政策,制订伴生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规范标准,以及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设施的退役和环境整治管理要求。
(四)政府应该向民众公开核电站安全信息
目前来看,我国的核电站安全信息是对公众完全封闭的。核电对很多老百姓来说,是陌生的。而作为国家的纳税人,公众有权了解核电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暴露过缺陷,各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发生过事故,核电站采取了哪些防辐射措施等。更应该知道的是,一旦核电站发生泄露,该如何进行自救。否则,一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公众将处于完全无知、信息不对称和被动无助的局面。政府有义务对民众进行核电安全知识的普及和辐射防护教育、培训。
(五)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
虽然我国核能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对于核电建设中最核心和最复杂技术——反应堆设计,始终没有完全掌握。而这,或许会在将来成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关键。核能高端人才储备的缺乏也是我国未来核电发展的一大弊端。
发展核电,人才是关键。核电是涉及众多行业的高技术密集产业。核电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核电人才问题高度重视。
积极发展核电必须着力解决人才稀缺的问题。目前我国只有四所高校设有核动力专业。按照每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配置200 名左右核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计算,到2020 年至少需要再增加5000~6000 名。从目前培养的核工程相关专业人才规模看,将不能满足核电快速发展的需要。
自主开发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迎接核电事业的发展,加速培养核电科技人才日益迫切。当前,要特别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层次核电技术人才,进一步破除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完善人才政策,形成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论、激励的市场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宽松的市场环境。力争通过新一轮核电工程的建设,在核电发展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核电、精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群体队伍。
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创新人才机制和环境,不拘一格地吸引和选拔核电人才,可采用公开招聘、借聘、兼职、与外界交流等方式,多渠道地加强科研、设计、核燃料、制造、建设、运行和维修等各方面的核电人才资源开发,同时,还应下大力气加强在职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就国家层面而言,则应该对核电人才的培养和稳定给予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
三、结语
经过长期的发展,核能已在中国初具规模。作为解决能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的替代能源,核电已与火电、水电形成了中国电力的三大支柱。尽管如此,核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急需解决。为此我们要充分吸收总结核电产业三十年中的发展经验和不足,统筹规划核电的发展,加速自主化国有化进程,培育核电人才,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电的经济性,以保证中国核电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工时间:1987年8月 首台商运时间:1994年2月
大亚湾核电站,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半岛,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此后,在大亚湾核电站之侧又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核电基地。走进大亚湾,犹如置身宁静的大学校园,又仿佛徜徉在一个度假胜地。其实令人颇觉神秘的核电产业基地,早在1995年就被深圳市定为“一日游”的重要景点之一。1995年7月2日,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完成首次换料大修,于16时21分重新并网发电。
第三篇:中国核电之走出发展困境
中国核电之走出发展困境
—中国核电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探讨报告
摘要: 目前,中国已将核电放在重要能源部署地位上,加大对核电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作为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核电站在环境的至高点之上,再加上核电站发电固有的优点—发电的的可连续性,长期性,稳定性,中国核电发展的广阔天空指日可待。与此同时,我国核电站还存在一些方面的缺陷。技术的成熟,新一代反应堆的研发,经济的竞争性,资金安排,天然铀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以及公众接受性都是影响我国建造新核电站,核电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公众对能源选择和相关环境问题的选择程度与接受程度,即公众接受革新型设计的相关宣传和教育必须引起巨大关注。并且要继续保持核电站运行的高度责任心,持续强化安全文化,提高核电技术先进程度保有量等,保证核电有能力对未来能源战略做出贡献„„问题的解决将是解开中国核电发展瓶颈限制,走出发展困境的根本方法与道路。
关键词:核电站,发展困境,解决方案,公众可接受性,核安全,天然铀资源缺乏问题,核电成本
引言:
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中发表讲话:“中国承诺实现‘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指南,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实现节能减排。”中国的“哥本哈根态度”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兼顾能源可持续发展性。不容置疑地,核电作为一种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清洁而安全的能源提到中国能源战略体系的重要议程中来,日益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核电与火电相比,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大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在当代中国发展核电有利于一次能源的多元化,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提供重要保证,发展核电可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再者,发展核电可以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促进科技进步。加快核电自主化建设,有利于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工艺,材料和加工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核电在中国未来发展之路中是有巨大潜能,必将发挥重大作用的。然而,核电在发展道路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核电发展前景。核电只有走出发展困境,拨开发展迷路,才能优化中国能源体系,引领中国可持续能源之路,走出自身的“发展陷阱”。
(一)公众的可接受性
公众意见会强烈影响建造新核电站的决定,同时,公众对核电站的排斥势必会引起社会的恐慌与**,从而影响核电的发展前景。据心理学家分析,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与评价大多取决于对这个事物负面消息的接收,人们当接触到某事物的瑕疵时,便会潜意识地定义 此事物必然是不好的。而对于核电站,大多数民众的印象停留在美国的三里岛核事故,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核事故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惨烈情形中,而且不少民众对核电站释放的核辐射有巨大恐惧与不安,因此,我们便看见了在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出现的轰轰烈烈的抢盐**。抢购盐**不是个偶然事件,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如上世纪70代就风靡过鸡血疗法;2003年SARS期间抢购板蓝根以及去年的抢购绿豆**。造成这些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关心,但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却相对缺乏,一旦有人为了商业利益借此制造谣言,就极易使民众产生公众心理,引起恐慌。由于人们把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后果将恐惧放大,把“可能”变成“必然”,从而民众“谈核色变”引发生的的“群体恐慌”,真真实实地对核电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然而,核电站正常运转时放射性的排放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比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还小。在一座100万kw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不到0.02毫希,而一座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烟尘排放的放射物质使附近居民受到的剂量每年约0.05毫希。若以每天看电视2小时计,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为0.01毫希;做一次X光检查接收的剂量为0.5-2毫希。人类居住在地球上,从宇宙射线中每年至少接受0.28毫希(海拔越高,剂量越大);从地壳辐射每年接受得剂量为0.3-0.2毫希。一般规定,居民的允许辐照计量为5毫希,核电站的辐射只占几百分之一。可见,核电放射性对人体的影响,远远低于其他污染源或天然辐射的影响。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等国的核电站的周围就是居民区,离大城市只有15-25km。因此,民众对核电站运转中辐射污染的担忧是多余的。
另外,整个社会中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总的来说,核电事故发生的概率是极小的。美国科学曾对核电站有可能发生的10万中事故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在美国每年每人死于核电站事故的概率仅为死于汽车车祸概率的7.6万分之一,100座核电站给美国人带来的风险只及闪电雷击带来风险的0.04%。
针对民众对核电站安全的质疑与恐慌,首先,政府,媒体应该大力在民众中普及核电知识,公平客观地介绍核电问题,加强科普工作。其次,民众对核电站的恐慌也一部分源于信息不透明,如果我国不准确地公布核电站的信息,“就算是物理学家也会感到恐慌”。因此,举国的“谈核色变”还在于体制透明化的问题,毕竟当一个人面临灾难时,“即便只给他一根稻草,他也会死死抓住的”。所以政府部门要建立正规的信息披露机制,让公众参与核电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情况,让公众在参与其中并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减少对核电的恐慌。再者,核工业界也更应完善自己的安全机制,注意严重事故的防范和缓解,进一步技术开发具有高安全水平的未来核电站。
(二)天然铀资源缺乏问题
目前,中国现在已探明的铀矿储量只够2020年1/3的用量,国家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副司长王中堂认为,"中国铀矿储量基本满足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的需要。如果得不到足够的 铀矿资源,不管建多少核电站,最终都将面临停产的困境。铀资源争夺将成为中国大力发展核电能源的必经战役。”而与此同时铀矿的贸易严格受IAEA的监控,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口铀矿需要涉及政治、军事等更加复杂的国际关系,并且由于全球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都可能重新发展核电,如果对燃料需求速度增长过快,必然会影响国际价格。由于全球核燃料的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目前全球主要铀矿生产商已经垄断市场,随着未来国际潜在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天然铀的成本将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中国核电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的瓶颈,在努力保证充足通畅的燃料的同时,大力研究开发快堆技术。
在“核能卷”第230页的“主要结论中,对铀资源对中国核电的制约给出这样的回答:“铀资源不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一方面,我国是潜在铀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不是贫铀国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因此,我国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国内勘察,从而提高我国铀资源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国内国外市场的两种资源,加强国家的统筹安排,形成有强有力的团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持续而廉价的铀资源供给,加强与铀资源丰富国家的贸易合作和投资,建立长期合作,降低我国因天然铀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而对能源安全的威胁。
与此同时,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铀钚的再循环复用和快中子增殖核燃料增殖,通过研发快中子核电站技术,将我国现有天然铀资源的利用率扩大60倍,从而提高铀资源利用度,大幅缓解对天然铀的需求,实现核燃料供应的可持续发展。再者,快中子反应堆还可以利用快中子将热中子反应堆中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元素烧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后代的威胁。
(三)核电安全问题
核电站虽然与原子弹一样都利用了核裂变的原理,但其采用低浓度裂变物质作燃料,且分散在反应堆内,在正常情况下都不会自我爆炸。更何况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又多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能根据需要使裂变反应有控制地进行,并能随时中止反应。所以,只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核电站的安全性是有充分保障的。此外,为确保安全性,核电站设置了3套屏障来防止放射性物质的外逸,还有一系列纵深的防御措施,如对核电站的设计,制造,施工,人员培训等都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以确保安全运行;核电站有一套完整的保护系统,该系统以假想的最严重的事故作为安全设计的依据,万一发生事故,能自动采取许多应急措施,甚至自动紧急停堆,等等,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和把核电站事故的影响缩到最小。
但是,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总的来说,核电安全性=飞机安全性,核电事故的几率约为100个核电站运行2500年,可能会发生一次事故。1979年三里岛事故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福岛核泄漏事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极为广泛而严重的影响。而核电站不能避免极小概率的安全问题主要以下几点:
(1)核电站的超期服役问题。如日本核危机的背后便隐藏着超期服役的重大原因,据新华社报道,今年2月,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对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显示,该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虽然专家分析,在日本这样多地震的国家,仍然使用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样的老式沸水堆机组,十分不妥当,但在2010年—其40年使用寿命已到后,福岛第一核电站不知何故又比原本计划延寿20年,如果美欧此次事件发生,第一核电站的正事退役需要到2031年。
(2)人为隐患:操作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淡漠,没有严格履行管理规定,以及一连串的失误。法国人眼里,造成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另一个原由,是前苏联核电组织机构和运作方面的重大缺陷:运行人员的行为不符合运行规程,该核电站也没有独立的管理体系。“毕果认为,切尔诺贝利和日本曾发生的核事故并不是人员的警惕性不够,主要是培训不足,反应过度造成,实际是对技术没有充分的理解”。
(3)设计缺陷,且核电站的抗灾害能力较弱。我们可以仔细对比分析历史上核事故,事故很大的原因都是因为核电站的自身设计存在问题。如最近发生的福岛核事故,一重要原因就是福岛第一核电站设计有缺陷。在去年3月11日的大地震后,核电站反应堆关机键“通风”功能瘫痪,致使压力无法释放,进而产生外壳爆炸,加剧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而这些问题致命地影响了核电安全,对民众也产生巨大的生命安
全。为了让核电的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以致全无,我们迫切的需要建立核电的安全机制,并采取以下措施:
(1)核电站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淘汰设备落后,老化的机组。(4)人员的安全素质培养,提高技术修养,目前中国核电站的最重要安全因素,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而福岛危机提醒我们:人为错误可能会比全球变暖更灭亡世界。
(3)新一代核电站的研究,竭力弥补其技术缺陷。
(4)应急响应计划,并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准备工作,以在万一发生严重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环境的情况下,能够保障周围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我国的核应急工作实施国家,省市自治区和核电站三级管理体制,实行“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工作方针。
(四)核电站的经济竞争力问题
核电的建设成本极高,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核电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面对这一因素,我国应将在将建造期间降低成本的成熟方式落到实处,以减少成本的制约,提高经济竞争能力。方法列举如下:“达到经济规模;流水线式建造方法,标准化和系列化建造;缩短建造周期;多机组建造;简化电站设计改进电站布置,使用模式化建造;有效的采购与合同;成本和质量控制;有效的项目管理;与相关法规管理当局密切配合与合作。”
另外,在核废料的处理问题,这也是成本高昂的领域,制约了我国核电站与其他能源方式的经济竞争。相关数据显示,每百万千瓦核电站每年可产生约550立方米的低放固体废物。以未来我国7000万千瓦核电装机计算,每年可产生约3.85万立方米的低放固体废物,就需要巨大的地下空间对这些核废料进行掩埋,这将对我国的核废料处理能力提出巨大考验。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有两座中低放射核废料处置库,一座位于甘肃玉门,另一座竟然在广东大亚湾附近的北龙。根据中国核电发展规划,我国将在2015-2020年左右,确定永久性高放射核废料处置库的库址。因此,我国在建设放射核废料处置库的同时,将经济效益最大化,降低土地成本,研发新技术,新材料。
而从我国发电平均综合成本来看,火电最低,水电,核电紧随其后,水电,核电相较于风电,光电更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成本优势,在运行中,更具经济竞争力。况且,相对于成本而言,能否长时间,稳定,不受环境影响地供电,是各类发电方式最重要的竞争力。在发电过程中,风电受风力,季节影响;水电受气候,汉语影响;光电则受制于四季,昼夜及阴晴。只有核电和火电能维持稳定的发电,而火电有对环境污染大的致命弱点,会渐渐降低在能源体系下的地位。因此。核电的发电成本低而具有持续性,稳定性优势。
由此可见,核电的经济竞争力主要受制于建设成本和核废料处理成本,只要我国在这两方面多下工夫,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优化集资 手段,扩大集资范围,使核电凭借着运行成本低,发电效益高,产出效果好的优势,从而富有极强的经济竞争力。
小结:
目前,我国核能在当前能源构成中仅占极小的比例。铀资源也比较缺乏,公众对核电的态度偏差,建设成本与核废料处理成本高,安全问题也有待完善。总的来说,我国核电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条确定的技术发展路线。但这一点反而成为有利条件,我国可以立足于当前世界最新技术基础与发展核能的优点上,来规划我国的核能。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做到:
1.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核电企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规划核电项目的建设,逐步推进现有国内技术力量和设备制造企业重组,以适应大规模核电建设的需要。
2.加大设备研发力度。成立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负责统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在国内企业实现技术共享;将核电设备制造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规划,形成设备的成套能力。对关键的设备,包括大型铸锻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3.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依法强化政府核电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安全执法和监管。加大对核安全监管工作的人,才,物的投入,培育先进的核安全文化,积极开展核安全研究,继续加强核应急系统建设,制定事 故预防和处理措施,建立并保持对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体系。
4.加强运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核电人才培养。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思路,重点围绕核电站的开发,设计,建造,调试,运行,检修,人员培训,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相应地科研和配套条件建设,建立和完善核电专业化运行与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更多企业投资建设核电站创造条件。
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技术人员的支持,核电站先进管理体制的完善,社会大众的认同,核电的发展能在这肥沃政策,社会土壤的栽培下,告别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迎来中国核电的盛夏。
引注:
1摘自新华社《哥本哈根会议之中国立场摘要》 ○2《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赵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苏联核电安全报告》,强玉才,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摘自《维基解密》 ○5《中国能源未来发展规划》,贺亮,军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世界核电复兴的里程碑-中国核电发展前沿报告》,王秀清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中国能源战略思考》,庆承瑞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09年版
8《经济研究参考资料》,黄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中国新能源发展》,曲格平,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第四篇:毕业论文--中国核电发展
核科学概论论文 中国核电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班级:核工四班
学号:201020401419
姓名:苏冠豪
2012.5.17
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核能的安全与否的问题长期以来争论纷纷。世界核能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公众接受性的问题。和其他技术相比,公众容易过高估汁了核能的风险。它源于公众对核能安全和废物处理的担心,但是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因素。改善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改变核能的风险特征。必须把核能安全的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放到首位,在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把其危害性降到最低。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就要求制定核电发展长远规划,制定与采用核安全法规标准,理性看待核电技术,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
关键词: 核能、安全、中国、核电、核能发展 前言:
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能源发面,煤炭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为二百至二百二十年,中国面临煤炭枯竭的严峻形势不言而喻;环境发面,燃用各种化石燃料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目前,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电电力不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近日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中国而言,我国政府和核安全管理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核安全的政策、法规和规则。多年来,我国的核安全状况是良好的,为了保持良好的安全记录,不断提高我国的核安全管理水平,决不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不思改革就能奏效的,无论是监管者,还是实施者,都需不断提高认识,以新的理念与技术,实现新的管理。核安全涉及到各种学科,知识面很宽;核安全是全方位的,不能挂一漏万;保证安全性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具有整体性和平衡性;一些核安全要求的提法较为原则,其真正内涵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不断从积累经验中来体会。为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安全的本质要求。
一、核能的概念
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
1、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
2、核聚变,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
3、核衰变,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人们利用核能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将核能最为一种中子能,利用核裂变产生的大量中子以生产军用或民用的同位素,进行各项研究;另一种是将核能作为一种热源,利用核反应所释放的热量来供热、发电。按照传统的能源分类标准,核能长期以来都是以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的身份出现在能源领域。它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核能作为能源的一种,其地位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确立起来的。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核能也经历了由新能源到常规能源的变化过程。在核裂变技术被人类熟练的掌握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核能并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不能归入常规能源之列,甚至都不能称其为新能源。能源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核能也是在此时才作为新能源被各国采用,随着前苏联及美国在核技术上的发展,核能逐渐被世界各国广泛利用,并日益成熟,转向常规能源之列。
二、核能的发展应用历史
19世纪末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898年 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 居里夫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
1914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
1935年 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 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12月2日 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 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1957年 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了全世界对核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三. 核能的安全
虽然对核设施产生的辐射照射对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还存在一些争论,但一般而言,核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环境安全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事实上,像核电站这样的大型设施,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对周围公众产生的辐射远远低于天然的辐射水平。在我国,要求核电站正常运行情况下对周围居民产生的年辐射剂量不得超过0.25mSv,而我国目前核电站实际产生的辐射剂量己远远低于这个限值。在世界范围内,天然的平均辐射水平为2.4mSv,我国为2.3mSv。科学已证明,核电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远远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健康风险,即使对核能持批评态度的CSU对核电风险的评价结果也是如果。核能系统事故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辐射后果是影响核能公众接受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几十年运行经验表明,现有核电机组的设计与运行是足够安全的,核安全固然是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但从技术上来说它已不是核电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全球核电对电力工业的贡献,一直维持在17%左右,它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实验室规模的研究课题,核电已经是一个工业行业。所以我们必须把核电作为一个行业,考虑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存活。在此条件下,核电的经济竞争力,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为此,我们的核安全要求必须是适度的,它对社会产生的风险,以大大小于其它替代能源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其它社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大大小于因缺电所带来的社会总风险为限。总的来说,核能的基本安全还是有保证的。经过几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核电站的安全性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早就将防止“燃料棒熔化”锁定为核电站安全的关键,并找到了目前看是较有效的应对方法。核能专家指出,从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 站事故,都是因为在需要冷却的时候不能冷却,导致燃料棒熔化造成核辐射。现在各国包括我国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则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已经全面升级核安全措施,不仅对空气环境加强监测,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排查,还透过媒体向民众公布核污染信息,有关核问题专家以及医卫专家给民众普及防辐射知识,力求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情况”。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国务院连发5条措辞严厉的规定:立即组织全面安全检查;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国务院会议之后,环保部就立即开始行动,全面排查所有已经运营、在建和筹建的项目。
四.核能的公众接受性
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内在的安全特性有关,还取决于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公众对核能风险的认识了解程度、个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与核能相关的利益分配、以及媒体报道等等。就是说,核能的公众接受性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客观风险的大小有关,还与人们对其风险水平的主观判断和感知(称为主观风险或感知的风险)有关,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后者会对公众接受性产生相当 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使公众对核能的风险有一个切合实际的了解,从而改善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世界各国政府与有关核能安全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德国核能的实施经验表明,投入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资源切实做好公众的沟通工作是核能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反,如果在这个方面没有做好有关的 工作,对核能发展将会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德国。关于公众对核能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个笑话,当一名中学生被问及如何鉴别家里用的电是来自核电站还是燃煤电站时,他的回答是,核电站发的电对手产生的麻木感觉更强。无疑,媒体的报道对公众接受性有很大的影响。应当认识到,该报道本身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的报道方式。
在我国,虽然核能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也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对核能安全性的报道存在明显的偏差。例如,有的报道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的人员死亡数目进行了不切实际的夸大。在关于核能安全性的讨论中,如何与公众和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日益得到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机构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进行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五.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1、发电原理
核能发电的能量来自核反应堆中可裂变材料(核燃料)进行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裂变能。裂变反应指铀-235、钚-239、铀-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为两个碎片,同时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过程。反应中,可裂变物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并放出两三个中子。若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个中子能引起另一个原子核裂变,使裂变自持地进行,则这种反应称为链式裂变反应。实现链式反应是核能发电的前提。
2、核电简史
核能发电的历史与动力堆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动力堆的发展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装机容量为5兆瓦(电)的核电站。英、美等国也相继建成各种类型的核电站。到1960年,有5个国家建成20座核电站,装机容量1279兆瓦(电)。由于核浓缩技术的发展,到1966年,核能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核能发电真正迈入实用阶段。1978年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的30兆瓦(电)以上的核电站反应堆已达200多座,总装机容量已达107776兆瓦(电)。80年代因化石能源短缺日益突出,核能发电的进展更快。到1991年,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的核电机组为423套,总容量为3.275亿千瓦,其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约16%。3.核电现状
有消息显示,中国计划建造更多的核电厂,发展规模及速度将堪比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核电发展高峰。部分参与中国核能计划人士的保守估计,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兴建两座核反应堆。此外,根据预测,至2015年,中国的核电产出将达320亿千瓦;长期以来,中国核能事业实现着稳定、持续的发展。1991年12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中国无核电的历史。“九五”期间,中国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就有8套。2002年,秦山二期一号机组2月并网发电;广东岭澳核电站一号机组5月投入商业运行;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一号机组也成功并网发电。这八套机组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我国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核电机组共13台,年发电量为610亿千瓦时。它们主要位于广东、浙江和江苏:
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于1985年开始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作,目前拥有1台压水堆核电机组,年发电量35亿千瓦时。
秦山二期核电站:拥有2台机组,于2002年投入使用,设计寿命40年,总投资148亿人民币,年发电量80亿千瓦时。目前,二期工程正在进行3号、4号机组的建设。
秦山三期核电站:2台机组于2003年投入商业运作,属于重水堆核电站,年发电量110亿千瓦时,设计寿命40年。
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于1994年投入商业运作,是一座压水堆核电站,共拥有2台机组,年发电量为100亿千瓦时。
岭澳核电站:该核电站位于广东大亚湾西海岸大鹏半岛东南侧,于2003年投入商业运作,为压水堆核电站,拥有2台机组,年发电量为145亿千瓦时。
田湾核电站: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田湾,拥有2台压水堆机组,于2007年投入商业运作,年发电量140亿千瓦时。
健康发展的核能事业,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核电是高科技产业,自主发展核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核电要越来越安全,越来越经济,科学技术是保证。发展核电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则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发展核电对推进中国能源多元化,提高能源的安全性,改善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六.我国核能安全现状
首先,中国核电发展必须严把质量关。核电是人类主要的清洁能源,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特点,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是中国为了适应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需要而提出的重要经济战略,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核电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4%。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28台核电机组。笔者认为,中国同时或者陆续建设这么多核电机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建设质量,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而降低了建设质量。因为核电一旦建成,将会长期运行,就会接受时间的考验,就将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只有严把质量关,才不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麻烦。
其次,中国核电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因素,考虑天灾的因素,确保安全。此次日本核泄漏,是由于特大地震引发的,其核泄漏的严重后果,需要时间的考验才能获得真实的评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严重后果,在其发生后20多年间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中国核电建设在设计的层面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在抗震方面的设计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千秋万代不出问题。即使是为此而付出经济成本,也应该在所不惜。
其三,中国核电设施应该做好严格的监测和维护。福岛第一核电站这次发生事故,固然有特大地震引发的因素,也可能有老化运行的因素。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笔者虽然无从得知当局是否及时对老化现象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但老化现象明显不是一朝一夕造成,一开始就对老化现象进行处理,应该是做好维护的重要内容。中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 正在运行,虽然已经有严格的监测和维护机制,但仍然马虎不得,尤其是一旦监测出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安全。
其四,中国核电设施一定要事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安全运行的时候,就要提前做好一旦发生紧急事故如何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事故都要分别做好处理预案,并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演习,以避免一旦发生紧急事故而束手无策。只有这样,才能防范于未然。
结论:
由于核能特殊的发展历史背景和辐射风险的物理生物特性,关于核能安全性的争论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在技术上,核能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安全性已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目前争论的焦点是事故条件下核能系统的环境安全性,特别是低概率高后果事件的辐射风险。核能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挑战,它不仅与核能系统的安全性有关,而且还决定于社会、政策等其他许多因素。要改善和提高核能的公众接受性,首先要长期保护核能系统是好的安全运行纪录和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求保持优异的安全纪录。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加强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增加公众对核能风险的性质与水平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增强安全相关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1、2、3、论文《核能的安全与公众接受性》——张作义
论文《我国核能安全立法体系的建设》——李晶晶 屈 植 论文《关于核能安全性与公众接受性的若干讨论》——曲静原
第五篇:2014中国核电发展报告
利好齐聚核电板块 大单围猎龙头股
2014年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将于7月29至7月31日举行,同期还将召开2014年中国核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
第二,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家能源委首次会议提出,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6月中旬国家高层领导人提出要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第四,7月17日国家能源局推出的164项行业标准中,涉及核电达81项。中国广核集团与贵州省日前签订投资意向协议,将投资380亿元建设两个核电站,分别为两台125万千瓦大型堆以及两台10万千瓦小型堆项目。
第五,核电出口将迎来高峰期。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阿根廷期间,中阿联合发表声明称,在阿根廷合作共建重水堆核电站。此前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期间,中法双方签订关于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工业合作协议,要在核电等领域打造示范性较强的“旗舰项目”。中国核电技术对外输出,将加速国内核电重启,倒逼国内核电发展,加快示范堆型建设进度。
在国内核电项目启动,以及海外市场出口的推动下,核电设备市场迎来快速发展。今年新增项目数相比2013年,增幅有望达到100%至200%,设备投资需求近700亿元,行业迎来发展拐点。按照2020年5800万千瓦商运和300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划,核电设备投资总需求有望接近4800亿元。核电、常规岛和辅助设备市场,均将获得实质性订单支撑。
个股配置方面,受国家能源局批准81项核电标准消息刺激,核电板块的受关注度提高,积极的投资者可适当参与具有较高业绩弹性的个股。推荐标的:东方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