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202_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选集
编辑:莲雾凝露 识别码:21-87432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6 00:30: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选集

202_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选集

回归母语的本源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酣畅淋漓!

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我们应该远离多元文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更加充实自然。

母语是我们最初的语言,如同母亲的乳汁般滋润心田,哺育灵魂。母语对民族是生存发展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我们开始崇尚新潮的外来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最丰富的母语却淡褪了视线,我们开始趋之若鹜地报考托福雅思,报名的队伍蜿蜒数十米,而母语的等级测试却鲜有出现。

不禁疑惑,我们的母语怎么了?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母语?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

武汉某重点高校曾有规定,报考研究生者必须背诵《论语》《老子》,因为这虽似艰深难解的古文却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举一出,好评如潮。

真正掌握了母语,回归母语经典,文化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者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一样跟上时代的节奏,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焕然一新的面貌。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加大推广汉语学习的力度,在法国,汉语已将成为第三多的选修语种。那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更重视母语的学习呢?学习母语,更能促进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更能融入全球的趋势,展望未来,博览古今。

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文化,提升灵魂,紧随时代!

拨开浮躁的乌云,母语将展现一片明朗的天空!

■简评与赏析

文章表达了汉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内容充实,立意较高。

作者既有热爱母语的感性叙说,又有面对母语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冲击而作出的理性思考。例证有的放矢,分析准确透辟。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内容项”判为一等。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古诗文的引用得心应手,很有文采,比喻贴切,设问合理,文句蕴含丰富,表现出了很强的写作素养,“表达项”为一等。

捍卫汉语

都德的《最后一课》一直以来就深深地震撼我的内心。如果连自己的母语都无法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痛苦!

直至今天,在“英语”世界“殖民”的今天,法国仍旧以举国之力“捍卫”法兰西语言的尊严,法兰西语言学院是专门负责督察法国文学报刊中法语不规范行为,而法国的外交官被规定,在任何正式的公共场合中,都必须用法语发言„„

我们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是否到了应该被捍卫的时候呢?

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同为四大古文明,埃及文化早已在尼罗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得失去颜色;绚烂的古巴比伦文化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化,如今人们只有在亚巴逊原始丛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的辉煌。唯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为世人所尊崇。

可是如今,汉语似乎被人们丢弃在遗忘的角落。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快餐文化横行中国的时候,外来语言也极大地冲击着汉语的地位。

汉语,我们的母语,如今已爱莫能助岌岌可危,等待我们的捍卫。据中国语言学会的调查,在如今成千上万的注册商标中,有百分之五十是“洋”商标,采用外语名称固然无可厚非,可怕的是那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大学语文不及格无所谓,但英语四级过不了却拿不到毕业证书,制度的畸形使如今很多的学子毕业后写文章是漏洞百出。

我很敬佩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颁奖仪式上,杨先生坚持用汉语发言,捍卫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母语的应有地位,尽管杨先生的汉语不甚标准,尽管杨先生只是一个美籍华人。但凭此对汉语的拳拳赤子之心,我们没有理由不敬佩杨振宁先生,他不仅是学术上的巨匠,也是人格上的大师。

有人比喻如今的汉语就像一条流行的牛仔裤,尽管是新的,却洋洋洒洒地打着几块补丁。媚俗、低级、粗滥的语言就是这些“补丁”。我真的不希望我们流传千百年的汉语,被司马迁、鲁迅等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的汉语,就此露出衰亡的征兆。

捍卫汉语,捍卫我们的母语!

【点评】

切题准确,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内容充实,是本文突出的优点。由都德的《最后一课》引出法国对法兰西语言的捍卫,进而设问:“我们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是否到了应该被捍卫的时候呢?”这一问切中

命题的思想主旨,高瞻远瞩,发人深思。接着以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对比阐明汉语使世人折服的生命力,以汉语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论证必须捍卫汉语。全文纵横古今,放眼世界,表明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广阔的思维视野,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还原汉语的甘醇

我看到书院里的学子摇头晃脑吟诵着四书五经,我听到酒肆里的词客骚人吐了一串串的佳词妙句,我嗅到泛黄史书里经久不散的墨香„„

自仓颉造字,自先民将生活的记录铭刻在兽骨龟壳上,至始皇帝统一六国文字,至蔡伦造纸为文字的书写寻找更便捷的载体,汉文字的历史演变早已融入黄河的浩浩荡荡,长江的源远流长。炎黄子孙受黄河的哺育长大,也受汉语的滋养长大,我们的血液里流传着先民对原始生活的热爱,也留存着血脉传承的根。

“美”是“羊”和“大”的结合,从中我们能捕获看游牧生活的先民朴素的生活愿望;“家”是一间房子里养着一头猪(豕),从中我们也能了解到先民安适富足的生活形态。汉字不仅是华夏民族对先民原始生活的热爱和纪念,还承载着血脉的传承。“五百年前是一家”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同姓人氏的寒暄话,但这并非戏谑,而是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真实。

然而时至今日,汉语的纯粹性正受到外来语的侵蚀。类如“PK”“菜鸟”的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广泛流传,在说汉语时夹杂英语的做法在主流媒体中大肆横行„„

我不知道汉字的方方正正怎样由西文字母的曲折圆滑构建,我不知道汉语的字正腔圆怎样靠英语的高音低音变换,我不知道流传千年的文字怎样由风行一时的网络语言替代。维护汉语的纯粹,保护母语的完整,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母语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是复兴中华传承文化之根。

我们要维护汉语的纯粹性,并非是要彻底否定外来词汇的合理性。精当的翻译是架通汉语与外来语的一座桥梁。林语堂先生将英语的“hamor”一词音译为“幽默”,恰到好处地利用汉语丰蕴的涵义向人们揭示了幽默的实质:它不是粗浅的搞笑,而是内在修养的智慧流露。徐志摩将日文的“再见”音译为“沙扬娜拉”,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日本女孩子弯腰时“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汉语,这一博大精深的语言,可以凭它丰厚的底蕴容纳外来语,并将赋予它汉文化的特色,而不能容忍于流行之上的词汇污染它的甘醇。

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汉语的纯粹和完备。守住母语这一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汉语———这坛传承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点评】

本文是一篇极富个性特征的考场佳作。作者把汉语比喻成甘醇的佳酿,点明了汉语具有厚重的历史。文章开篇用穿越时空的手法截取几个生动的场面表现汉语丰厚的历史意蕴。其中“书院”、“酒肆”、“泛黄史书”等词语具有特定的符号学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回顾汉字的悠远历史,点明汉字独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为下文的进一步阐述张本。文章在列举汉语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的事实后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维护汉语的纯粹,保障母语的完整,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按常规,行文至此,可以收束全篇了。但作者没有落入俗套,而是笔锋一转,更进一层:“我们要维护汉语的纯粹性,并非是要彻底否定外来词汇的合理性。”

接着举例说明汉语也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在更深的层面阐明了汉语的博大精深。这睿智的一笔,使文章显得更加大气,境界和格调更为高远。这正是本文最为出彩之处。在考场之中,能有如此严密的思维、圆熟的文笔、有度的收放,实属难能可贵。母语如河

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题记

依稀梦中,远古先人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在田间河边勤劳地耕种。从《诗经》中一路走来,我听到无数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吟诵着不朽的诗篇,抑扬顿挫、断金切玉,每个字都那么妥帖,那语言仿佛活了过来,如梦谣般轻轻吟唱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

是的,从来未曾将汉字看成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死物;从来未曾将汉语看成简单的交流工具。从来,我都是将它放在高高的神坛上,当作祖先千百年传承下的民族图腾般顶礼膜拜。神圣而虔诚。在我眼中,母语如河,流淌着先祖的谆谆教诲和万般叮咛。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诗经》中,我知道中国人众口传承的君子形象是温润如玉、坚硬如玉的,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气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我明白中国人欣赏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

雄浑壮阔、气度雍容,简简单单的汉语告诉我们的竟是如此宽广的胸襟,传达给我们的竟是如此深刻的哲理!教我们如何不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语?

然而,令人惊诧悲愤的是,众多言论举措甚嚣尘上:在只有华人物理学家参加的大会上,主办方要求所有专家学者一律用英语发言;大学生的必修科目是英语,汉语却被漠视;众多公共场所,标识牌上使用的竟也是英语!

触目惊心,汉语,我们的母语,竟被漠视弃置到了如许田地!

在日本人无所不用其极地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进行日语教学时,广大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汉语最终不能被从中国历史上抹煞!然而,如今,为何我们不能将我们的母语深深地尊敬、刻骨地铭记?

依旧,喜欢端端正正的方块字;

依旧,喜欢音韵和谐的汉语。

因为,那是我的母语,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中的我的母语。

母语如河,请仔细聆听波涛的絮语,因为,那是灵魂的诉说。

【点评】

作者先用一段题记切入话题: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劈头责问,先声夺人,发人深省。然后文章围绕一个“比”字展开。一比:母语昨天的雄浑壮阔、气度雍容与今天遭受漠视的现实构成对比;二比:当年在那样艰难的岁月中能够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而今天国家强盛了反而不能尊敬保护母语:三比:文章结尾用“母语如河”的比喻收束全篇,点明题旨,同时也暗含母语如同大河一般厚重、雍容、温润,从而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文章构思大气,蕴涵颇丰,语言表现力较强,是考场作文中的上乘之作。悬崖边缘的汉语文化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昔日经济、政治等“硬实力”,而今大国“软实力”的分量似乎更重。软实力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国民精神风貌、思想素质,而民族文化影响力尤为重要。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母语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它的母语文化,势必会走下坡路,至少经济社会发展潜伏着危机。在英语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疯狂地学英语,却淡漠甚至抛弃了自己的母语:汉语。如今毛笔大概成“稀有之物”了,拿过毛笔的人很少,会写毛笔字的更是寥寥无几。而日本人却规定每周一次毛笔字课,我们不反省一下,就这样看着汉文化衰落,对得起“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吗?

为什么在全球掀起一场汉语热,各国大办汉语学校的今天,我们却不再重视汉语?我们没有看到语言文化的长远意义,至少没有看到眼前所蕴藏的危机。英国、美国每年输出英语所获利润占到了国民GDP的1%多。再看看国内的学生,花这么大力气学外语,若是学好了还可以,可是大学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也不过如此。外语没学好,母语也差,有些人的汉语水平甚至不及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前不久上海的一次双语互译活动竞赛中,不少人把“富贵不能淫”这句古训译成“Berich,butnot***y”(富贵,但是不能性感)。中国学生的语言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听说前不久申报文化遗产时,端午节被韩国抢先注册。我们在愤慨之余,为什么不冷静地想想:别人为什么轻易就能抢走?汉文化源远流长,先辈珍视,而子孙视之不甚惜,如弃草芥。一些重大的经贸甚至学术交流会全部用英语却不能用翻译,这可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为什么不能像法国人一样珍视母语。民族文化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法国的保守未免偏激,而我们的漠然则更令人担忧。

“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佳句流传几千年后依然鲜活生动,在于其独特的音形相结合。我耳边始终回响着那位韩国网友的疑问:“你们的汉语我认为是世上最优美的语言,为什么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重视,你们自己却不重视呢?”

你从远古走来,博大是你的风采;你向未来奔去,磅礴是你的气概。悬崖边缘的汉语文化,炎黄子孙到了拯救你的时候了„„

【点评】

以“悬崖边缘的汉语文化”名篇,出语精警,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对汉语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忧患意识,也表明作者对命题主旨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开篇立足高远,由世界风云变幻、各国激烈竞争引出论点“母

语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行文慷慨激昂,汉语在国内、国际的冷、热对比,民族文化兴衰的切肤之痛,侃侃而谈,令人折服。结尾处激情高歌,回扣点题,给人首尾圆合,一气呵成之感。诗般母语

是什么,如稚拙的图画,刻在出土文物那沧桑的剖面;是什么,如风霜渲染过的枫叶,夹在唐诗宋词发黄的纸页间;是什么,如行云如流水,从老人的唇齿间娓娓道来,印在纳凉顽童神往的双眸;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遍地流淌、生生不息„„

是母语。是母亲亲切的话语,是中华民族视为根的话语,是中国遍地开花的话语。

一直觉得,我的母语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话语。它历经五千年文明的浸润和刀枪火石的历炼,读起来才能如此字正腔圆,如珠玉落盘。千百年来,中国话在无数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亦使它本身都有了灵性。我们珍视它又漠视它,而它,却一如继往,在东方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铮然作响,向世界发出自己庄严的喉音。

在古埃及人信奉的众神里,有一位叫玛特,乃掌管真理、正义及法度的女神。玛特头上佩戴羽毛,人死后至冥府,心脏必须称重,玛特便把她的羽毛至于天秤的另一端,以称出那人心的重量。

我喜欢这羽毛。

母语就是这样一根有大重量的羽毛,它或许填不了天,补不了龟裂的大地,而它恰恰足以称出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份量。

如此看来,中国话定然有着撼动世界的力量。《诗经》中那么多摄人心魂的妙语,定要用中国话吟诵,才会抑扬顿挫、感人肺腑。新中国成立之时,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也定要用中国话喊出,才实践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全部意义。“静水流深”的微妙意境,或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倘若翻译成英文或是德文,其间的神妙定要大打折扣。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即使雪芹先生在世,《红楼梦》完篇,也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红楼梦》是太中国化的东西,唯有用母语读来,其间的辛酸苦泪才能慢慢品出。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泰戈尔文似织锦的《飞鸟集》,在我读来却总觉一分隔阂。因为语言,正如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取代中国语一样,印度语言的奥妙也无可替代。

任何民族的母语都是本国视为珍宝的活的文化,而中国话大概是其中最厚重的。

我爱自己的母语。这如梦如曲如诗的中国话,这在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千年的中国话,我仍听到它如诗的韵律:

平平仄仄平。

【点评】

《诗般母语》是一首赞美诗。母语的生生不息,母语的字正腔圆,母语的抑扬顿挫,母语的传情达意,母语的精微妙境……作者体味深刻,感悟独到,信手拈来,构建了一首诗,演绎了一首歌,成就了一篇

文。作者所喜欢的能称人心重量的羽毛,也称出了作者对母语炽爱之心的分量。难能可贵的,不仅仅在于本文华丽的词采以及华丽词采所传达的充实内容和点滴体悟;不仅仅在于散文化的结构以及散文笔法所展示的流畅的行文和鲜明的主题,更在于思维的理性和从容。国语失落症猛于虎

家里的电脑不幸染上病毒。母亲对着黑屏上一个个冷漠的英文字母直瞪眼。我回家修好电脑后,她还一直抱怨:净是些ABCD,难道就没有全中文的电脑吗?

我心中一恸,是啊,为什么我们有方正,有联想,却没有全中文的电脑?仅仅是因为电脑不是中国发明的吗?我认为,我们正在丧失些什么,等到它悄悄地消逝了,我们就将陷入恐慌与失落。

推开门,我想到楼下书店去买本书。映入眼的是邻人的大门。两个小天使牢牢地钉在门板上,手中握着的木牌上是英文书写的welcome(欢迎)。我看着木牌,久久地感觉不到邻人热心真诚的好客,仿佛只是19世纪某位英国绅士的礼节性问侯,与那冷冰冰的拒绝却有几分相似。

邻人的门口隐隐有些动静,门把缓缓变动了方向,我逃难似地下了楼。母语是生存、交流的重要工具,谁说不是呢?面对金色的welcome,我什么也说不出来。这里不是伦敦,也不是纽约,这里只是中国一个普通的居民区,是一个孕育了屈子、生养了昭君的地方。下楼,我一步一步走得艰辛。我觉得有什么和我一样,缓慢而无知觉地在下楼,下楼。

进了书店才发现一本宋词也如此难寻。《教你如何学英语》之类的书籍却让人眼花缭乱。我看着冷漠的店员却开不了口。失语,失语。我仓惶地在一片文明中寻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低吟浅唱,“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壮志。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终于,发现有些年头的词集。微卷的边缘好似是被人翻过了。我想笑一笑,却还是勉强,这个角落的灰尘与蛛网集体失语,冷冰冰地看着中华文化的失落。

结账的时候看见出了门的邻人在和别人打招呼。用时下的话说,这是一种礼貌,一种气质。可是这种外语的招呼声是英国的礼貌,香奈儿的气质,不是“你好”的温文与谦恭。我张张口,却什么也说不出来。拿着书,我飞奔回家。

欧阳修在《玉楼春》里写到:“未语春容先惨咽。”以前不懂,只是闲闲地认定不过是春风吹出的愁,秋水灌出的怨,不想得真有一天,未语春客先惨咽。

母亲笑说,等我长大了要给她做一台全中文的电脑。我以为,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点评】

修家里染毒的电脑,见邻居大门上挂着写有英文的木牌,书店灰尘与蛛网中有些年头的宋词集……这是些多么容易见到的情形,又是些多么不相干的小事儿,但一经本文作者的运笔,却都成了一串闪着光芒的珍珠,成了作者才气、灵气的展现。文章构思巧妙,多处暗含对比,比喻、象征贴切自然,引用信手拈来,把自己对母语的深沉热爱,对母语的美好感受,对母语现状的忧思,都极具张力地表达出来,内容充实。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从容不迫,干净清新,才气内敛,实为佳作。

要是文章题目拟定得更出色些的话,称为考场上的完美之作也未尝不可。

爱的就是你

爱的就是你———中国话。

爱你的发音抑扬顿挫,爱你的笔画千奇百变,爱你的意蕴绵延深长。总之,你的一切,我都爱。

小时候,妈妈教我唱《祖国妈妈》,我只知道我的祖国是中国,她的名字叫中华,我说的话叫作中国话。似乎就是那个时候,“中国话”这三个字便已植入了我的心中。

渐渐地,我学会了写充满着美和力的汉字,学会了读美妙动听的汉语拼音,学会了用中国语言表达我的思想,抒发我的感情。我知道,这一辈子,到哪儿都离不开中国话了。你已经深入到我的灵魂,渗入了我的骨髓。每次,我用那支有力的钢笔描绘我眼中明媚的春光;每次,我在洁白的纸上写上满天繁星讲述的话语;每次,我用精美的小本儿记下游览过的美丽景色,我的心,都那么澎湃起伏,那么热情激动。因为我终于有能力跟我的祖国对话,跟我的灵魂对话,那是你,是你成全了我。是你啊,中国话。

可是对不起,有一段时间,我冷落了你。那是我最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我被English那柔美的线条吸引了,我渴望掌握那流畅得让我心醉的文字和让我心动的声音。我一心扑在她那儿,留在你身上的心思全部被一点儿一点儿地抽走,我不知道你的寂寞,直到有一天我厌倦那些繁杂的单调,厌倦了那些毫无变化的字母,我突然地那么失魂落魄,那么地想念你。中国话啊,找回来了啊,因为我刻骨铭心地依恋着你。

可是,我为什么偏偏钟情于你呢?我明白了,因为你是中华民族的魂啊,我怎么能离得开民族的灵魂呢?

还记得,在古代埃及,古代罗马,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这四大文明起源时,你作为中华民族的使者,传递着我们中国人的声音,传递着中华文明,宣扬了华夏民族的辉煌!几千年过去了,古代埃及、罗马、巴比伦的文明早已被历史尘封,他们的影子早已灰飞湮灭,可唯有你,越发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唯有中国,挺直了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东方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永远都是那么顽强,历史无法抹灭,它只能为你喝彩!

我有什么理由不爱你?远古的甲骨上有你的身影,张骞带到西域的古籍上有你,记载古老中国文明的史册上有你,中华民族的血液流淌的就是你的魂啊!

我真的全身心地敬仰着你,你不用怀疑。我真的爱的就是你———中国话,爱的就是你———我伟大的祖国!

【点评】

本文感情饱满、真挚,抒发自己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反省自己对母语曾经的冷落,回想“几千年”母语传递的文明与创造的辉煌,表明自己对母语“刻骨铭心地依恋”的情怀,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完整,首尾照应,表达自然流畅,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灵活、恰当。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个性色彩。

拥紧自己的灵魂

走在街边,我们总可见到这样的情景:音像店中,那轰鸣的音响中传出的始终是那节奏感极强的英文歌,人们也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英文歌专卖区,而那零落的、稀疏的民乐CD盒上却满布着灰尘。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便涌出一股酸楚:“汉语真的走向衰落了吗?”大开的国门给我们带来了繁荣的经济,而那外来的语言也似潮水般涌入了年轻人的大脑,淹没了大街小巷。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多的是一份沉重的哀思„„

在我印象中,汉语是多么的美丽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用她那独特的婀娜带着江南的清香,伴着燕语呢喃飘入人们梦中,使那梦境亦真亦幻,氤氲的水汽打湿人们的易感动的心,何其妙哉!又或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清新与明媚如同春日的黄莺穿柳,白鹭登天,将轻灵投向那一如水洗的碧空,也如同独上高楼的青涩江南女子,将一眼隐隐的凄怨化为一汪美丽的池水,滋润、迷醉了五千年的华夏古国!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向往之。

汉语也是神奇的。某位作家曾写过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言短文。内容浅显,但据说通篇文字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这实在令人惊叹。也许,世界上也只有汉语能做到呢?

可是,我们拥有着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却为何要弃之不顾,而去追寻其他民族的语言呢?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我们的语言是世上最美妙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者疯狂地攻击着自己的母语,着实令人费解。

德国有这样的规定: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必须使用德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学习英语,本是为了方便与外国友人沟通,而我们甚至连面对同胞时也讲英文,这是为哪般呢?百年前,中国被武力奴役,不想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被语言奴役„„

翻开线装书本,淡的檀香味飘进鼻子———这才是灵魂的味道啊!飘逸的李白,哀怨的易安,豪放的东坡,他们费尽心血构建起了中华民族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飘散了吗?不!决不能!请让我们一起张开双手,拥紧我们的灵魂吧!

【点评】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灵魂,灵魂的塑造是要靠文化去浸润的,而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又依赖于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母语)。“拥紧自己的灵魂”这一标题所具有的深刻含义看似与“母语”无关,但细细读完全文,你会为小作者击掌叫好。

作者首先从街边看到的情景引发出“母语真的走向衰落”的疑问,疑问对产生的社会背景作出交代:国门大开、经济繁荣、外来语言冲击。这样背景下的国人该如何认识“母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出“汉语”特有的意蕴美和独特性,并作为民族的财富置于世界范围内的审视,直指将“母语弃之不顾”的行为是对民族的不敬,对国家的不忠,进而从历史的角度提出拥有母语,才不会再一次被奴役。

灵魂的味道是从民族的语言中飘透出来的,拥住我们的语言就是拥紧了我们的灵魂。全文一线展开,逐渐深入,将母语化作民族的灵魂提醒每位国人拥紧。

语言的回归

这是一个拥挤的时代,英语、法语、德语等等冲击着我们的听觉,而我们的母语被挤下了应有的位置,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中文系没有外语系火爆,汉语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这是一个工具主义肆虐的时代,汉语再也不见唐诗宋词中的娇柔美丽,而成为一种便于生存随手把玩的工具;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的少年作家们扮成贼来窃取汉语的尊严,又或睥睨地将文字如橡皮泥般把玩,当然少不了道貌岸然者扮演“文学的捍卫者”。身边上演一出出戏剧,吸走观众的目光和钞票,甚至语言成了必不可少的道具。

某校为鼓励学生学习外语规定早餐时间禁止使用汉语;综艺节目中叫嚣的是诸如“好好可爱”般错位的形容词;中国人对于外语学习的热情让你一闭眼以为自己到了牛津,睁开眼才发现自己是在天津;广告,报纸更是错字连篇„„

我们的母语现状令人担忧,人们为何放弃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本身艰涩难懂还是施教者、学习者的错误?

汉语作为唯一一种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本身的确具有难度,但绝非艰涩难懂。林语堂三五句话之间勾勒人物形态,简单直白;钱钟书写简单吃饭之事引出人生感慨,机智隽永;鲁迅用生活之语捅出一个活生生的阿Q,一下子将中国人的心理剖析得干净明白。这些都不难懂,而这恰恰是汉语的魅力,三言两语之间已言尽世间百态。汉语之美更是令人动容,李白的豪放绚丽,杜甫的沉郁顿挫,曹操的苍凉雄健,李清照的宛(婉)约含蓄,还有《红楼梦》里被曹雪芹把玩到了极致的谐音、伏笔。这种美丽,世上仅有。

那么发生今日母语错位的根本原因便在于我们的施教者和学习者的观念偏差,学校、社会、国家的指向偏差。

语文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课堂上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提炼主旨,禁止个性化的答案;名著无需阅读,各种资料书早已将它们压缩到最简单。学校坚持一切为了考生而非一切为了学习,教学质量用升学率简单衡量;社会呼吁实用与务实的同时也扼杀了太多浪漫的情怀;国家提倡快速发展却忘了将本已年迈的传统文化拉上高速前行的磁悬浮列车。

我的呼吁是让纯正美的汉语重回校园,让学校真正成为远离社会的桃花岛,学生们抛开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娱乐至上,陶冶情操,将来传播纯正之母语。

我的呼吁是社会更加和谐宽容,中国人在腰包渐鼓的同时关注母语的美丽,用纯正母语固守骄傲。

我的呼吁是政府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保护我们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绞杀下奄奄一息的母语。

更多的,愿我们每一个人行动起来,让这种呼吁变为早该发生的回归,语言的回归,民族文化的回归,大国灵魂的回归。

【点评】

本文作者立足于当今的时代和社会,从“拥挤”、“工具”、“娱乐”三个层面道出母语面临的困境,从母语运用的诸多生活面细化出母语的尴尬,让读者深知:母语的状况令人担忧。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照理该扣此行文,但小作者笔锋一顿,极尽自己对母语的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出母语的“美丽”。在此基础上才分析原因,真正增了一重厚度。母语如此美丽却又遭受如此困境,强烈的反差更激发人们对根源的拷问:个人、学校、社会乃至国家都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最后,“我们的呼吁”才更显得有理、有力。

全文一气呵成,思路缜密,见地深刻,视野开阔,落笔大气,充分显现出小作者的文化功底,思想境界和才气。

第二篇:湖北高考优秀作文【202_】

202_湖北高考作文范文:见字如面

202_湖北高考作文题:科技的利与弊。

作文自选角度,一个话题引起讨论:科技的利与弊。书信可不可以替代?是改变还是不改变。

见字如面

这是一个漫长的下午,坐在书房里,慢慢地收拾书,整理旧物、过去的信件,翻看昔日的相片。

这些物件上面会腾起灰尘,在一室夕阳的映照下袅袅升起。

旁边隐隐约约传来老旧的音乐,或者是蔡琴,或者是《忆故人》。

我总是喜欢把以前的信件交到三两好友处保管,这样辗转这么多地方,这么些年份,在自己手上留存的,就没几封了。

1998年,我在以前单位的那排施工房前,找了个搪瓷的脸盆,烧掉了好几盆的信件。

火光辉映中,在旁边并不相熟的同事突然深长地叹气:就这么烧掉了啊„„

以前的我们,是多么喜爱信件往来这种方式啊。

那时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传达室,在一堆信里急切地扒拉,看到自己的名字或是认识的人的名字,都一样兴奋。

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把桌子收拾干净,摊开信纸,用一支自己最喜欢的笔,或者纯蓝墨水,或者蓝黑,把所有的心事娓娓叙来。

旁边有时是收音机里传出的音乐,有时是烛光摇曳。

那时写信近乎仪式了,信封、信纸、钢笔、邮票的贴法,无不讲究。

信封里面,装的也不一定就只是信,一张相片,一页明信片,甚至一枚树叶,都能从信封里面意外地掉出来。

青春期得忧郁症的时候,大楠曾经给我寄过一张小而精美的五月的月历,她说希望你这个五月能过得快乐„„她还给我寄过幸运星贺我的生日,后来又急急的来道歉:不好意思,我好像算错了你的年龄所以多叠了一颗星星„„

失散了七年的燕又联系上了。

我们恢复了中断了七年的通信,我们都写得很长很长。

燕说:我是在芙蓉湖边读你的来信的,这封信我等了七年。

燕说:我们都经历了怎样的七年啊,可为什么苦难永远只是冰山一角?

后来我也到了芙蓉湖,我在湖边一圈一圈地走,体会着她在湖边读信的心情。

现在我手上有的信,只有不多的几封了。

陆离的字永远像个认真的学生,字迹小而清晰,喜欢分很多段,喜欢写长长的“又及”。

她在我考研期间说:我想给你买点吃的补补脑子,等我这次的差旅费报了,我就立刻买了寄给你。

我在夕阳里泪流满面。

邓子是我到现在也没找回来的昔日知己。

她在石家庄写信给我,在太原写信给我,在介休写信给我,在南宁写信给我。

她是充满灵性思考的人,因此在现实的环境中饱尝孤寂。我们不断地给对方打气,在怎样的环境里也要坚持自己。

这一封里,她手抄了一篇喜爱的文章给我;

这一封里,她附了一篇复印的文字;

这一封里,是一张“亭亭净植”的莲花的相片;

这一封里,有她自信甜美的笑靥。

邓子,你现在在哪里?

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失去这些了?“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小狼毫,云母笺

信封淡蓝

内容不限,字数不限

开头问好,见字如面

范文二:

发挥科技优势 弘扬传统文化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

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2_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范文三:

交流的无奈

鼠标轻击,按键轻点,电波激发一个个信息点,代码串联起一个个字符。此时此刻,你的话语就传达到我的身边。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吗?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时代,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或黑或蓝钢笔字的纸张。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极为低廉,但是转瞬即来的信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手机和电子邮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往往并没有给我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

这就是交流的无奈。我们很难或者无法拒绝突如其来的电话信息的打扰,做好的安排与计划付诸东流。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人能够做到?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

手写书信所附带的传统的元素文化价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

灭的危机。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因为“如果意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

范文四:

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我想说: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给朋友„„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三篇:优秀作文选集

优秀作文选集

渴望生病的女孩

如果我告诉你有人是那么渴望生病,而且是轰轰烈烈地生一场大病,你是否会相信呢?

这是我从一位朋友那儿听来的故事,也许那是杜撰的,也许太夸张了,可我相信了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为此而感动。

一个女孩生活在一个残破的家庭中。父母早年离异,她跟了父亲。父亲续弦,她便跟着父亲和继母开始了新的生活。继母并不是那种刻薄的女人,也没有恶待她,只是冷漠--一种彻彻底底的冷漠。用女孩的话来说:我倒真希望她能骂骂我,哪怕凶一点也可以。继母带来的年幼的儿子自然承受母亲加倍的呵护,而且得到了父亲全部的爱心和欢声笑语。从此,女孩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而收敛的个性又使她的交友范围日益缩小,莫名的自卑和抑郁纠缠着她。

一个孤独的女孩就这样在冷漠的环境中挣扎着。这一切仿佛像浓重的雾将她裹住,任她如何逃遁也无法摆脱。

意外的一次生病,却让她渴望了很久的温暖又回到了她身边。那次她病了,父亲为此感到心疼,请了假在家陪伴她;继母也一改往日的冷漠,特地为她买药、做菜;顽皮的弟弟也变得乖巧了许多。女孩在这样的一次病中,体味到了她终日渴望的关注,她成了焦点,中心和主轴。

后来,她学会了这样一种伎俩:不断给自己增加生病的机会。严重的和不严重的,只要不是致命的病,她都愿意!

这是一个女孩的渴求!一个孤独无援的女孩,只能采取这种自虐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渴望被爱。一个祈求终日与病榻相依的人,在她的心底却荡漾着一种明澈的情思。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女孩将这一切推向了极致。有一次,她本想折断自己的腿,可以在床上躺几个月享受几个月被爱的温暖;可这一次,她没有掌握好伤害的尺度,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左腿。她的一辈子与轮椅相伴了。

她坐在轮椅上,也许这一次她将被人时刻关注,再也没有冷漠来袭击她了。

她是不是在想:只要为了被爱,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一条腿又算什么呢?

她是不是会安静地坐在轮椅上,脸上还挂着微笑呢?

最近更新

精彩推荐

第四篇: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二

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二:举手投足之间

你知道“君子”的含义、“高贵”的概念吗?

请原谅我这样直白地问你。你身上破旧的衣衫,我没有看见;你足下锃亮的鞋履,我不曾注意。我只想知道,昨天你施舍给乞儿的那一枚硬币是不是在下蹲后轻轻放入他的破碗;

今天你鼓鼓的皮包中,有没有为楼下流浪的猫咪准备一捧米粒。

我想知道,你站在这个喧闹而又寂寥的世间,是高贵地弯下腰,还是卑微地仰着头。弯下腰,伸出手,这是一个多么谦卑恭顺的姿势,却又是人性高贵的君子一个多么温暖的手势。我和许多人、和你一样,被汶川一震震碎许多奢华的念想。电视里反反复复地播放,志愿者们穿行废墟间、帐篷间、病房间,弯下腰,伸出手,去拥抱孩子们泪痕纵横或木然痴然的小脸。

你说你衣衫破旧,你说你鞋履锃亮,可是这破旧的衣衫,这锃亮的鞋履,都不是君子清洁的行头。“君子”是人性高贵者响亮的名号,你看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诠释着善良、慎独、修德的内涵,他们或许面容沧桑鬓发霜白,但衣襟间洁净的光辉却永不会消褪。举手投足之间,他们会常常做一个谦卑的弯腰者,将自己放置在人世间一个很低的位置去仰望幸福,珍惜现在,为所拥有的东西虔诚感恩;他们更会做出一个伸手的姿势,笑问这

世界:是否需要帮助?

这世间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们哦,纵然那一举手、一投足间光辉如萤如豆,交融汇聚成光的海洋,也该有贯日白虹、骀荡春风。

点评:本文特点是,在写法上用第二人称方式娓娓而谈,写得从容、亲切。文章对“君子”内涵把握准确,特别强调谦卑、慎独、修德、温润如玉,显示出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文章反复强调弯腰者形象,这将君子谦卑具体化了,尤其是结合汶川地震志愿者的形象,能引起众人共鸣。

第五篇:湖北高考202_作文

202_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优秀

作文

一、原题回放

【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

?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专家点评】

今年湖北卷是非常非常少的出现了一道应该说是话题作文,话题是“上善若水任方圆”,在下面有一小段文字,说的是用先牛奶的盒子和装矿泉水的瓶子、装酒的瓶子做比较,方圆之间,各得奇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这个是不是按照命题人的思想方式我们来作文呢?

首先前面给的材料是一种提示,而不是一种限制,所以我们看到给的材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看到题目中的启发,有哪些地方你是没有想到他帮助你去把它完成你的联想和想象的。但是这个题目是很明确的,就是一反顾眼为话题,如果对方圆不太懂,签名加上一种解释,各种器皿有方的、有圆的,最后他说的不止器物这样,人生也是这样。所以后边上善若水任方圆,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吧,该方的地方方、该圆的地方圆。实际就是生活中的两种态度,应该怎么来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个题就是在谈人生、谈社会。但是你必须是以方圆为话题,你是在方圆这个题目中去演绎表达你对生活、人生的认识。

这是今年非常好的一个题目,好就好在他给同学的思维的原点和踏板,或者说明的窗口是清晰的,必须透过方圆这个窗口来看生活和人生,而不是模糊的。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前面的解释,有点解释不是特别的贴切,例如你装什么是方的、装什么是圆的,我觉得只要不是因为装什么东西,而因为这个盒子往往是纸做的,瓶子往往是玻璃或者塑料的,就是往往是它的材质决定它是方和圆,所以这个解释装什么有点勉强吧,但是这并不影响写这个作文。

【202_年湖北高考作文】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三、优秀作文

【上善若水任方圆】作文例文1: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可以滋润世间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是世间至尚、至美、至德的存在。它可以以任何形态出现。李白也说,抽刀断水水更流。无论我们用多么锋利的刀刃去伤害水,在它荡漾后,又会恢复平静,不留下一丝痕迹。而人呢,在受到伤害或打击后,我们是否可以做到像水一样?有一些人在受到伤害后,犹如打碎的瓷器,不管粘和的多么完好,但那些裂痕仍然清晰可见。

青春何其短暂,有些奔赴刻不容缓。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中,我们总是容易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可能这就是十几岁的少年吧,迷茫,感性,敏感,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也可能打击到我们。只有那么少数的人,有明确的目标,为自己的理想,理性地奋斗着。他们很可能是下一届的清华北大骄子或是某个地方的状元。因为他们懂得克制,不多想,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如果每个学生都奋笔疾书,不想风花雪月,不做无病呻吟?那么人生的成功会不会在指日可待的时间点上等他?因为“杂念”,引诱我们的东西又太多,而思想太浅薄。而他们是有目标有野心的,在被不断引诱的过程中,坚持不去张望,因为每多望一眼,欲望便更大一点。有一本杂志,卷首语是这样写的:坐头等舱的人都在安静的看书或看报;坐商务舱的人,都在用电脑办公;坐经济舱的人都在说话,玩手机或打游戏。坐贵宾室休息室的人都在阅读,而坐大厅候机的人都在聊天或玩手机。于是作者发出疑问,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人的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人的位置呢?青春短暂,但人生更短暂。我们可以青春,可以年少无知,可以等待那个不让我们再迷茫的契机。等那个契机出现之前,我们就要懂得改变,学会负责,并更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如水,真水无香。

滴滴水珠汇成江河,奔涌就是这每一滴水的习惯吧。习惯是件可爱又可怕的事。好习惯将伴人一生,坏的也很坏,像习惯晚睡会伤身。习惯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就像在一间暖房里,当你习惯它,觉得惬意,舒适的时候,玻璃窗碎了,呼啦啦的冷风往房子里灌,那时你才知道它的重要性。《肖申克的救赎》里,在监狱里生活久了后,习惯抓住了你的命门,让你明白,你是离不开它的。当那位被判无期徒刑的犯人,在肖申克监狱里生活到八十几岁,老得白发苍苍,老得行动迟缓时,他被假释,重见天日,重返社会。他出来后很痛苦,世界变化太快,他说他想杀人,这样就能回到肖申克,那里才是他熟悉的地方。于是,他上吊自杀了。随后同样假释出来的主人公的朋友瑞德,每次他上厕所前都要大声向超市老板报告,他说他不报告就尿不出来,那多痛苦。他没有选择自杀,因为和安迪的约定,他熬了过来,最后找到了主人公。你看坐过牢的痕迹可以抹掉,但记忆抹不掉。习惯成为了记忆。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居住的时间里,亲眼见证了天主教和回教的誓不两立,没有一点调和的余地,宗教信仰给人神秘和虔诚的色彩,做一名教徒都不可避免地有些偏执。这让人很无奈,但反过来一想,人在世间,必定是要相信些什么的,这种对信仰的需要应该源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没安全感吧,如同胎儿脱离羊水般,或是一个人在一望无际的海上漂流那种绝望感。这种时候就该信仰发挥力量了。三毛是自由的人,她有资本自由,她的羽毛太过于亮丽,这是鸟笼关不住的。泰戈尔说,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学会观察,不要被一些错的人和事挡住视线而冷落了真正关心我们、爱我们的人。

上善若水任方圆。假如我们都有水的宁静和自若,那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呢。人匆匆来,又不带走什么的离开。最终如曹雪芹说,“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了,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上善若水任方圆】范文2: 方圆之道 周旋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军有军规,处世做人也同样有规矩、原则,要把握原则里的分寸,一个度,一个底线和上线。

做人,中国传统思想都以儒家学说的“君子”为理想标准,直到今天还是这样。

做“君子”,就要首先成为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所谓“不忧不惧”,所谓愧疚。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而不是外在世界。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君子就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按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心内完善的人。只有你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君子从来是注重礼节,尊重道德法制的。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尊礼,守礼,行礼。做官的人,穿丧父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跑,以示尊敬。这都是最小最小的礼节。正如我们每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都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做一个君子还要正直,“矝而不争,群而不党”。一个君子,他内心是庄重不可侵犯的,却不为自己争辩,他合群却从不拉帮结派,牟取私利。比如说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不会完全一样,当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小人只会在领导没说完的时候就跳出来说 “对对对”,说的真好,什么“高屋建瓴”,什么“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能转脸就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太差劲了,我一点都不赞成!此外,君子还“周而不地”。一个真君子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会像空气中的氧气一样,让所有朋友们觉得很欢欣。君子不会说去结成一个小圈子,结党营私。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把握做人的原则,向君子的方向努力,社会就会凑出和谐的音符。

【上善若水任方圆】作文例文3: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

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

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五曰灵活。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六曰透明。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七曰公平。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海纳百川而包容万象,水性万变才演化神奇。

平和心态静如水 正直为人明如水 轻看名利淡如水 笑对坎坷韧如水

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善,如水之韧。

【上善若水任方圆】作文例文4: 上善若水任方圆 淡然处之藐情殇

上善若水任方圆淡然处之藐情殇

时光逝去,回望,往事已成空;时光太匆匆,空留千古恨,不饶人去悔恨,读不懂,岁月的沉淀;当所有的事情都已失去,才始悔恨当初没有好好珍惜,是不是有些事情,一定要等到失去,才会想起珍惜,把别离的歌染尽了凄凉。

往事轮回,时间渐渐淡去的殇,一如白纸上的一滴泪,慢慢地干了,只留下皱巴巴的一片残痕;往事都已看淡,风清云烟,流过泪的眼睛,早已不再奢华,只留下怆痕阑干,被时光流沙教会了寂寞和看淡;事事生死轮回,春去春又回,只是这一季的风景,在历史的磨洗中沉淀,然后消失不见,只有昔日泛黄记忆的残片,用破碎的凄美淡淡去挽回。

一棵古树,千万年的岁月沉长,年轮的千曲百转;一棵古树,是寂寞淡然的,春来它便生,秋去它便死;但是,一棵树的生命里流淌着千万次生死的轮回,虬劲盘踞的老树根,深深抓住大地的心脏,延伸百里,与天地同生,汲朝露晨曦;与天地同死,淡看风月繁华。

深寂,淡然,宁静,用博大去填补我们那空寂、不完整的灵魂;那萧萧落木,演绎了一个生命死亡、轮回与重生,是这个世界最深沉邃远的一种生命的诠释;所有的红尘喧嚣在一棵古树面前,都失去了繁华的意义,渺如尘埃;所有的繁华,都归于沉寂。

我心已淡,一池静水,流深。

心,已沉入深海;静,能善渊,风起拂过,清淡如水,静若辽深;按下快门,镜头中的风景一瞬成画,静止,记忆的存留,还有演绎的唯美,永远不灭。

回忆中所有的痛苦,经水一洗,再多的血也就淡了;所谓沧桑,无非是日子无声流走,如同风中飘过眼前的一片落叶,无奈悲欢离合不会为谁停;落寞的夜色,月色清冷、欢喜、悲伤,都无人共享;生活犹如秋叶飘零,唯美的风舞过后,便归于永远的沉寂,等待着时光的再一次轮回。

不要再害怕受伤、痛苦,日久天长,时光逝去,往事都成云烟,心静如磬,岁月的沉淀会让人去读懂。

上善若水任方圆 淡然处之藐情殇,这篇文章由成功励志网收集整理,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上善若水任方圆淡然处之藐情殇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本来是想写“上善若水论”的,但是突然想起了老邢当年的教导:“小切口,深入发掘。”于是就只论述“上善若水”的一个方面吧。

上善若水任方圆论

为人处世总是不能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挫折,哪能事事顺心呢?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坚强的克服困难,有的人却是被挫折击败了呢?

实际上这都是一种“气”的问题。一辆大卡车满载货物经过一个山洞,货物比山洞顶端稍微高一点,结果就是进不去。当然可以把货物卸下一部分,回头再搬过去。但是最好的办法却是把轮胎稍微放一点气,然后就过去了。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有很多优点,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随物适型的本领。你把它装在杯里,它就是杯的形状。你把它装在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状。你把它装在胃里,它就是胃的形状。上善若水任方圆。水是完全不受力的,外界有压力就适应,但是水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只有适应了,存在了下来,才有最终翻盘的那一天。

而且有的时候你不能中途退出的,你就必须在那里撑住。电脑游戏,玩的不顺利了你可以重新开一局,但是人生你能重开吗?

十几天前的F4F DOTA比赛,Fnatic对阵ENR。Fnatic在最后只剩一座兵营的情况下,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使对方团灭,最终完成了惊天翻盘。Fnatic的队长Loda说,那一场打得很崩溃,很多次都想gg了事,但是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真的很难,特别是在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之下。

罗伯特·布鲁斯,苏格兰的开国者,当他七战七败孤身逃亡的时候,他心里是什么感受?他可以选择就此放弃,因为实在是看不到希望。但是他没有。老毛当年带着几百号人,上井冈山投奔土匪的时候,他心里是什么感觉?谁也不要说他就没有绝望的时候。但是只有坚持。

文革的时候,同样是戴高帽子游街坐喷气式,有的人就是坚持下来,活到了平反的那一天,有的人知道自己第二天将要被批斗,头一天晚上就疯了。像崇祯皇帝,农民军攻破北京城的时候他上吊死了。放弃了,固然可以一了百了,但是你一直絮叨“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你自杀了就有脸见他们了吗?

有的人坚持下来了,有的人把自己逼死了。表面上是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或者说是“志气”的问题,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如一块砖头,如果一块大石头压在上面,一定会把它压碎。但是同样的大石头,压在海绵上面,海绵只是变扁了。压在水上面,水完全就没有感觉,只是温柔的吞没了大石头。外界有什么事情你不能硬抗,所谓“顺应”,不是只是说行为上要顺应,关键是心也要去顺应,为什么说心灵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呢,就是这个意思。只有这样你才能撑到翻盘的那一天——就像Fnatic。

当年康熙他老人家还健在的时候,有一次对后来的雍正说,小子,爷有句话跟你说,你丫给爷好好听着。然后他老人家写了四个字,曰“戒急用忍”。

忍,这个字从形状上来看,是如同刀刃在心上割的感觉,由此可见忍的难度。其实很多时候使得我们不能忍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真正重要的东西,更多的时候只是争那一口气而已。文革的时候很多人疯了,自杀了,其实未必就是受到了多大的屈辱,只是忍不下这口气。有人说,男人最看不开的是事业,女人最看不开的是名分。什么是名分?就是那一口气。作为男人如果这么小心眼,到真是像个婆娘了。

很多事情你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但是又不能马上实现,于是你就急躁了,一旦急躁,就不能静下心来,就容易出现错误。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果真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你的想法去发展了,那还要你来干什么呢?你不就是一个废物了吗?首先要全心全意的接受现在的状况,然后才能考虑下一步如何做,如何改进。不要只是迫于事实,外表上接受了而心里仍然保持原来的看法,这样你会觉得自己已经改进了,事实上却是没有改进。这样就埋下了隐藏的祸根。

方圆之道

周旋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军有军规,处世做人也同样有规矩、原则,要把握原则里的分寸,一个度,一个底线和上线。

做人,中国传统思想都以儒家学说的“君子”为理想标准,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做“君子”,就要首先成为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所谓“不忧不惧”,所谓愧疚。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而不是外在世界。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君子就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按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心内完善的人。只有你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君子从来是注重礼节,尊重道德法制的。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尊礼,守礼,行礼。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跑,以示尊敬。这都是最小最小的礼节。正如我们每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就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做一个君子还要正直,“矝而不争,群而不党。”一个君子,他内心是庄重不可侵犯的,却不为自己争辩,他合群却从不拉帮结派,牟取私利。比如说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不会完全一样,当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小人只会在领导没说完的时候就跳出来说 “对对对,说的真好”,什么“高屋建瓴”,什么“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能转脸就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太差劲了,我一点都不赞成!”此外,君子还“周而不地”。一个真君子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会像空气中的氧气一样,让所有朋友们觉得很欢欣。君子不会说去结成一个小圈子,结党营私。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把握做人的原则,向君子的方向努力,社会就会奏出和谐的音符。

网友热议

“上善若水”[1]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任”意为:“任凭”“承担”。“方圆”意为:天地间。一个人只要自己有高的人格修养,有泽万物而不争名利的心态,在纷杂的世间总会处事不惊,活的坦然。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做人处事,虽然要灵活应变,但其最根本的一条“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真正的“上善”,才是立身之本。我辈崇尚“上善若水”,自然“任”其“方圆”。[1]

老师评论

方与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也。方在先,规制前置,万物勃发而有序也;圆在后,进、退有据,物理缓急而折冲也。方者,世之经;圆者,事之纬,经定而后纬成,方定而后圆畅,此方圆之所以和谐也。方辨异,圆统同,方圆之间,如日月,如男女,如阴阳,功能、信哲一统,天下可定矣。[2]

网友版同题微作文

@主持人柳莺(武汉交通广播总监):上善若水任方圆昭示了上善若水的为人之道和方圆之间的处世价值。方即规矩;圆即策略。古云天圆地方,选方选圆都行,就怕没有规矩,其结果方而不方,圆而不圆,不伦不类。诸葛亮既能挥泪斩马谡,又能七擒七纵孟获,可谓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守规矩而立方圆,能方能圆,生活之道;方圆之间,精彩人生!

@湖北经视江涛(《经视直播》主播):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火了“老子”,愁了考生。相形之下,考题就如不知方圆的器皿,考生就像任尔方圆的水,不论你出怎样的考题,我都得随器就形,说的是修为,比的却是能力!修为如圆,能力如方,做题如此,做人亦如此。圆圆方方,方方圆圆,弄清楚了方圆,也就弄明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芳,你怎么看?

@匪我思存(畅销书作家):上善和若水同门师兄弟,一个练天方剑,一个练地圆剑,双剑合璧天下无敌。无敌生涯是寂寞的,于是上善和若水约定分头行走江湖。上善遇见魔教圣女,被她所惑险些功力全失,千钧一发的时刻若水赶来救他,破魔教天一大阵,杀出重围。若水重伤,上善方知他乃是魔教教主的儿子,上善该如何抉择?

@高汉明(房地产独立评论人):孙女从考场出来。奶奶问,作文题难吗?孙女说,难,balaba解释了一通。奶奶说,勒有么难,是哪个咒匣子出勒冇得水平的题目,么四牛奶、矿泉水、方盒子、圆瓶子,还上善若水任方圆,直接说“奏人要圆泛”不就可以了? @三峡在线(新浪名博):从古至今论事,都强调方圆之理。方是世间万物不变的根基,圆是运行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机理。其实,世间万物,皆在方圆之间,人生更是如此。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做事要方正,做人需圆通。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正所谓:人生自在方圆。

@DJ德德(湖北电台《娱乐吉庆街》主持人):方方,人如其名做事循规蹈矩、刚正不阿;圆圆,人名合一处事圆滑、机关算尽。不巧,两人相爱了,方方被圆圆的变通、棘手问题软着陆吸引,圆圆对方方的遇难事不抛弃不放弃崇拜。相处中他们才明白: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不仅是爱情写照,更是上善若水任方圆。今天,他们结婚了。

@谭世平(新浪乐居郑州站总经理):方与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也。方在先,规、制前置,万物勃发而有序也;圆在后,进、退有据,物理缓急而折冲也。方者,世之经;圆者,事之纬,经定而后纬成,方定而后圆畅,此方圆之所以和谐也。方辨异,圆统同,方圆之间,如日月,如男女,如阴阳,功能、信哲一统,天下可定矣。

@清欢:世界的规则方圆混杂,自我预设,往往左右相缚。而不自设立场,正是水的哲学。它随圆就方的转化,最终汇流百川,蔚然成海。每一滴水都是圆的信徒,但汇集的水却形态万千,它们以自己理想的圆,融洽于世界的方,成为至上的范例。君子不器,上善若水。在此时代,不拘束的自我实现了生命的大和谐。

@朵儿要加油:上善若水任方圆。如果你是方,就把自己磨圆,如果你是圆,就把自己练方。方外含圆,圆中有方,实属不易!上得了大学,留得住梦想;入得了社会,学得会圆滑。管你文艺还是二逼,世故还是腹黑,人生在世境界高,任它方圆闯江湖,我自向天哈哈笑。

@安安静静的毛小毛: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容器,有的人是方的,有的人是圆的。方的可以用来装牛奶,而圆的可以用来装矿泉水。每种容器都有它最佳用途。方圆之间,各得其妙。正如李白所说的一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总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液体装入其中。

@嘘-冬眠的乌龟:一方老砚台差一次磨墨就能修成精化作人形了,书生却在思春发呆,它忍不住开口催促,书生一惊拂袖,砚台碎满地。虽成精失败,砚台却很开心,它终于不用困在方圆之间了!

@枇杷听雨:网球是圆的,球场是方的,方圆之间组成了这个我最爱的运动。方球场可以让小圆球尽情飞舞,但是小圆球不能越过方球场的底线,相互包容却又坚守底线,这才是这项运动的魅力。#其实我只是想展现下自己什么事情都能扯到网球的能力。

@陈宇轩:世堪其才者有二,任事与谋划。任事者,贵在平实,不弃琐细,不厌繁剧,不羡奇诡,不越常理。谋划者,贵在奇变,料人之不能料,测人之未可测,慧眼卓识而叛逆常规,方得有奇略长策。二者随方就圆便可圆通处事,化解纠葛,使上下同心而成事。

@墨_小青:方圆,没进入社会前,我们是方的,有着自己的脾性棱角;进入社会后我们是圆,学会了处处圆滑。看着水随着各种容器改变自己形态都可以生存,我们知道随水一样才是真理!

@forever爱河图:方圆难辨:自古以来,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说,于我看来,方圆本一家。佛偈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因而方圆之说亦可为:方即是圆,圆即是方。又有谁辨得清?我等皆众人,何以看苍生? @那些年小爷很想你:方与圆,各有长短。孔子以方为德,认为方为规矩是礼。老子以圆为善,觉得圆为无懈是道。回看方圆,都是线条组成,我们空手很难画出完美无缺的方圆,立足方圆之间,学习做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Hi小迷糊万岁:圆,其实是一种豁达和容忍的表现,能体现一个人的心胸和能屈能伸的气度。方,则是一种原则和人格的维持,能体现做人的底线,不屈服的心态。必须的妥协不是吃亏,而是一种外圆,是一种懂得不露锋芒、自我保护的做人技巧。

@AngerOfAngel:圆和方,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圆形有柔和圆满之美,方形有工整方正之美,圆和方,体现了力与美、刚与柔的完美艺术结合。围棋中,棋盘为方,棋子为圆。现实中,人们都在方圆的游戏规则中博弈。

@傅哲珍惜眼前人:聪慧与智慧的区别在于选择与适应。聪慧者总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然智慧者,需是把自己变成水,身怀最强大的实力却以最谦卑的姿态去适应各种环境与变迁。智者若水,方能任尔方圆。

@妍小倪:何为方,何为圆。身处人世,面对圆滑奸污,对着自己的原则就要如装着牛奶的牛奶盒一样,方方正正。面对便捷省力的方法就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圆,圆滑并不是狡猾,圆滑更是一种处事态度,肥而不腻,恰到好处。上善若水,方圆对待。世界那么大,碰到的人那么多,用心用情……

@风也吹1983:水,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没有哪刻停止过自身的升华(蒸发),最后它又以一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白云——没有任何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它。正所谓“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渊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上居九天。”

@舟水壹叶:上善,行天下之大道,若水,斯漫路远兮。看荆楚长风,圆中部富强之梦!方,是一种现有的环境,圆,是一种智慧,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那么你会有所感和悟,明白一种处于旷世山野之间,听风饮涧的怡然。

@LK在成都:方圆,即是两种形状,亦是两种选择。方圆之间的取舍是一种人生态度。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方圆选取亦是如此。方者,有棱也;圆者,无棱也。人亦是如此,做人无棱,做事有棱。这便是我所认为的人生最高境界。

@负四四:话说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此我来说说我对这句古语中的方圆的观点:方圆是一种器,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承载物品,也是对规矩这一词做强调用,强调规矩就是对人有一种制止力,也是让人有一个准则。方是规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是老练,是处世之道。

@小陈之大智若愚: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百家之业,无根不生。适者生存,无需褒贬。天之道者,必以取势为本。势坚则围,势弱则断,势高则去,势卑则法。唯其如此,图大则缓,图远则渐。方圆取势犹若国之法度,得势若百业之有序,若民之有法,若兵之有规。若得如此,如明君治国,名将治兵也。[3]

上善若水任方圆,人生自在亦方圆

作者:武汉东尼文化 伍金华

没有人忘记那个诞生美好梦想的地方,只是因为成长中,我们的生活轨迹和人生态度逐渐偏离了它的圆周而已。——题记

我的童年时代几乎是在姥爷家中度过的,记得小时候,总喜欢翻阅姥爷那些封面已经泛黄的书籍,即使姥爷看到了也总是习惯性地朝我微笑一下,然后不留声响的就转身离开。

梦想的萌芽总是在无声的关爱和呵护中茁壮成长和升华。我庆幸自己小时候的一段寄住经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心里开始埋藏着一个梦,并开始为之追寻!

触碰梦想的圆周,又一次让自己陷入了沉思,似乎觉得梦想渐行渐远,想再次触碰,可是又摆脱不了那可恶的离心率,只能望而兴叹!

有人说,只有自身强大了,才不会总是想着去依附别人,除了物质的,我想更重要的恐怕是精神层面的强大。

生活中的景色总是让人流连驻足欣赏,可问题是有些人看着看着就忘记了或者说淡化了去探寻美景的深层次方面的东西,只停留在眼界,视觉之观,心门不开,所以景色也就还是景色,入眼不入脑。多看一物,少思一悟。当然,也不能一言以蔽之,毕竟观景者的出发点不同,自身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

有人说,人生自在方圆。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和谐。明朝田汝成在其所著《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印章谜云”中写道:“方圆大小随人,腹里文章儒雅。有时满脸桃红,常在风前月下。”当然,这多少有些调侃的味道在里面,究其意还是强调意识心态的问题。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了表现和出彩而刻意去过多的粉饰自己,方圆之道,皆在一念之间。

十年和意众亲茫,今思量,心和则变,变则家和。无有触法不得解家务之事,亲者自亲,心念与家,意和与亲,家和而亲心志,万事皆可成!一念之变,大道知行,方圆之觉,佩之礼悟!本无受想行识心,然尘世凡心难偈;无奈之旅,必有不料之景。观自在众生,亲者,痛而悲,困而愁,福而乐;皆是因缘合时,不以离念身心处法,随之。闻经,静心轻身;习书,览古阅今。不妄求,不菲薄,心无挂碍故。是可谓:想得多了,虚空溢眼,无意识的放大,结局只会是无奈的哀叹。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方梦圆,最富者,富有宇宙四海;最贵者,贵有自知之明。其他都不算什么。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尔时,我顿想到,梦想的圆周,触碰就在举手投足和方圆之间。

其实,我从来就没有忘记那个诞生美好梦想的地方,只是因为成长中,我的生活轨迹和人生态度逐渐偏离了它的圆周。只是现在,我又再次触碰了而已。

上善若水任方圆,人生自在亦方圆!

202_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选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