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用抗生素保海参苗有什么危害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1-108983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3 13:06: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用抗生素保海参苗有什么危害

用抗生素保海参苗有什么危害?

1、大棚内养殖的参苗为什么容易犯病?

大棚内养殖海参,由于处于高密度养殖状态,产生疾病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有病,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用各种抗生素药物去治疗。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在海参的养殖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促进生长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让大多养殖户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养殖产量。由此,抗生素理所当然就成为海参养殖的“救命稻草”,似乎也成为了海参养殖高产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大棚的海参养殖生产中,几乎可以定义为会不会养海参就是会不会使用抗生素的问题,一个“称职”的技术员的评价标准,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用抗生素的水平的高低而已。

在大棚内养殖海参苗,由于水温一般维持在22—28℃,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投放饵料,一般3—5天才能清一次池子,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中,残饵和粪便就会变质或发臭,产生有毒物质,危害海参的表皮粘膜或胃肠道粘膜。有毒物质的多少,决定着危害程度的大小。打个比方,我们夏天如果拿一块熟食品,常温放上几天后,高温处理了都不能吃,那么不杀菌的情况下绝对不能食用。如果说海参饵料放在水中几天后仅仅是变味的话,那么海参的粪便几天后则会臭不可闻。臭味的程度是由有毒物质的多少决定的。海参摄食由于不能自主选择,食用了池底变质的饵料和粪便,怎么会不得病呢?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海参养殖中的疾病,又要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3—5天清一次池子,措施只有二个:一是有效控制池内细菌分解残饵粪便的速度,尽可能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只要剂量达不到严重的程度,也就不会对海参正常生长造成危害;二是改善肠胃,治疗被损害的粘膜组织。肠胃疾病是海参夏季生产最常见的疾病,控制了肠胃疾病也就等于抑制了海参可能产生的绝大部分疾病。

海参苗为什么犯病率高、死亡率高,由粪便、残饵等产生的有毒物质是其最主要的罪魁祸首。放苗情况相同,管理一致,喂料也一样,但最后各池产量并不一样,原因也在此。如果是勤倒池,彻底去除池底氨氮等有毒物质的影响,那池子之间的产量差距就不会太大。但是我们知道,过勤地倒池子这在大规模生产中往往是不现实的。

2、养殖过程中,个别或部分海参出现病症该怎么办?该不该用药治疗?

如果说,在养殖过程中个别或部分海参出现了化皮等疾病,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大棚内养殖,一个20方左右水体的池子中可能有几斤到几十斤苗,甚至有百斤以上的海参苗,数量达几十万头。有病的苗,例如化皮、吐肠、肿嘴等仅占极少一部分,一般最多几十个到几百个,如果只要一看有病害发生,哪怕是仅仅少数或问题并不十分严重,我们就开始满池子用药,以达到“治病、预防”的目的,这就有点像“捡芝麻舍西瓜”了。如果在一个社区内,仅有一两个人或十多个人感冒,那么我们就能给全社区的人都打针用药吗?当然不会!在海参养殖中,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为治疗几个或一些得病海参而整池用药。大家都知道,疾病严重的参苗,用什么药也不会管用,而病情轻的通过施加某些西药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更多的没有犯病的参苗却无辜地被抗生素污染了。我们人没有病谁会去吃药?同样,没有病的海参,我们给它们施加抗生素,也肯定会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也就是说,我们坚决反对对海参进行群体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只要开始用抗生素,就会不同程度地改变甚至破坏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以后再不用也不行;甚至使用一种抗生素不生效,只有再换几种或几种同时使用。这就同现在人们感冒打吊瓶一样,再感冒不打就好不了。正是因为这样,抗生素剂量越用越大,品种也就越换越多,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

我们都知道肉食鸡养殖从蛋壳孵化出来,52天就从0.1斤长到5—6斤,50天长出50多倍,比海参生长速度快多了。这与其说是养鸡,倒不如说就是采用一套“科学”用药程序培养“药丸”,基本是三天一换药,天天要加量。等靠到52天,再也不能养了,它们的生命也就走到尽头了。如果要多养一天,或是发育停滞、生长缓慢,或是大量死亡。但是,海参养殖在1—2个月内是养不到成参的,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把产量提高上来之后,或者卖掉让别人遭殃,或者卖不掉自作自受。用药 “科学”的养殖企业,就赚了大钱,而用的不“科学”的就自认“倒霉”了!所以,用抗生素养海参既没有规律可言,也起不到真正的长久保障。你用,我用,大家都用,使海参产业岌岌可危。

“实验室模式”为什么不能等同于“生产模式”?西方医学的发展就是基于实验室内的实证模式。机体内一旦出现什么病症,人们就会把切片拿到实验室培养,然后根据不同抗生素的影响效果来决定用药的品种和剂量的差异。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就是基于治单的成功,也就是说,谁有病就给谁用药;如果没有病而用抗生素进行预防疾病则一定是医生脑子进了水。为什么呢?抗生素长期使用就会使细菌具有耐药性,使机体免疫功能整体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抗生素污染。在“生产模式”下,一池子海参只有极少数是得病的,如果说用药的话,只能针对这部分海参;如果所有的海参都用药,那么,好的海参也会受到抗生素的损害。抗生素可以治病苗,但也可以使健康的苗不健康,导致免疫力降低,活力下降和非正常生长。不健康的苗种一旦遇到天气骤变或意外刺激,尤其是寄生虫类疾病或病毒类等疾病发生,机体则处于极度虚弱状态,各种病患马上就会导致极其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所以,在健康参苗和病苗不好分离的情况下,你是愿意让一部分病苗牺牲呢?还是让全部的苗都潜伏下隐患呢?

如果说,养殖的海参个体较大,容易分出,我们应该把得病的海参隔离出来,单独施加外用或内服药物进行治疗,等康复后再放回原池。这样,既避免了正常海参的药物污染,也节约了药用成本。

3、用“池神”养殖与西药治疗有什么不同?

抗生素是治标的,海参有了肠道等疾病,任何人不会否认它可以起到快速治疗的作用,但没有病而用于预防,或大部分苗没有病而强迫药疗那只能起反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养殖我们发现,长期使用抗生素养殖出来的海参,在生长中后期阶段,不是生长逐渐缓慢,就是极易发病死亡,免疫力大大降低,这不仅导致各种细菌、病毒侵袭,而且机体在抗击纤毛虫等寄生虫类的病害上更是不堪一击;同样,用抗生素培育出的海参苗,卖给各养殖户后,经常出现成活率低下,难养殖的现象。在购苗过程中,我们养殖户很难买到优质的海参苗;而对卖苗户来说,我们该怎样证明我们生产的苗种就是健康的?这是每个养殖户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用“池神”中草药针对的重点不仅是肠道等疾病的治疗,而是主要针对产生疾病根源的去除——对腐败食物(包括粪便)的处理,并结合肠道清理和营养物质补充。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还原海参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各种条件,以便使其生长更符合自然属性。自然界中的海参苗虽然成活率很低(主要是天敌太多),但抗病能力极强,生长速度极快,很少犯肠道疾病和寄生虫类疾病。6月份产的卵到当年11月份基本就可以长到几十头,甚至更大。海边的老百姓对自然界中海参的生长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三个月赶母”。那么是不是说养殖的海参其生长越快就越好呢?在海参养殖生产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果在用抗生素药后第一个月内海参促长促得缓慢一些,中后期的海参生长一般不会立即出现很大的问题;但如果一开始促长促得快了,那么中后期海参就会极易犯病或死亡率很高。所以,一种产品好与不好,既不应只看它一时的治疗效果如何,也不应看它短期内的促生长作用,而更应关注它能将海参恢复自然属性的水平和程度有多高,最终能否给养殖带来高产高效。没有好的产量,再好的产品也不能用;养不出高品质的海参,再高的产量也不会被市场认可。有些养殖企业,只顾一味生产,提高产量,大量使用抗生素,最后产量是上去了,但苗的质量却下降了。把不健康的参苗卖到社会,既是害别人,也是在害自己。一个企业不负社会责任,这个企业迟早要关门;一个产业不负社会责任,这个产业也迟早要被淘汰。

中药药用的副作用比较小,但是治疗的方向必须要选准。海参在池养环境中致病的关键是饵料和粪便腐败后,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氨氮、硫化氢等所导致的肠道疾病以及养殖环境中的营养不全。可以这样说,如果所用药物不能解决氨氮、肠道疾病和机体虚弱这三方面的问题,就不是对症的良药。目前,市场上的中草药产品很多,那就看它们是不是也针对这几个方面。如果是单纯为治病,恐怕长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而“池神”的作用首先就是控制池内氨氮等有毒物质,清除肠道内的病菌,补充一般饵料中缺少的那部分天然饵料。只要机体状态调整好了,再用西药那不是无病找病吗?

整体无病的时候,用“池神I号”在占料比10%的情况下(一点抗生素不用),蓬莱一家育苗企业规格为6000头/斤的苗种,20方的水体放15斤苗,43天(7月17号—8月30号)可平均长到92斤,比同样大量用抗生素的苗种生长还要快。在已经发现池内严重死亡,整体摄食不好的情况下,加量用“池神1号”(每立方水体10—20克/天或增加原添加量的2—3倍),可以一点抗生素不投,一般5—7天就会恢复,然后再减少“池神”用量就能恢复正常生产。所以,不能把“池神”这种中草药简单地理解为“药”,而应该理解为“环境调节剂”和“营养补充剂”。只要把海参调节到如同自然海区的那样一种状态,不仅疾病少,养殖风险小,生长也会更快。

正常情况下,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保苗,规格为5万头/斤—10万头/斤,第一个月一般生长5—6倍,而第二个月就成为0.5—2倍,如果第一个月倍数更高,那第二个月不仅不长,反而会容易产生非正常大量死亡,三个月下来,100斤小白点生产量起伏很大,可能在200—1000斤之间。而用占料比10%“池神I号”保苗,第一个生长月可能还不到5倍,但第二个月一般为3.8—4倍左右,第三个月一般3倍左右,三个月下来100斤小白点可稳定地增至4000—6000斤,而整个夏季保苗就可基本地达到1.2万—2万斤。这便是“池神”与西药的差别。而且,苗种活力,生长潜力都要优于西药苗种。养苗企业大都是为了把苗卖给别人,别人买回来继续养,没有好的状态谁也不愿要。所以,卖苗前15-30天,可加大“池神”用量。如果有人要说:“我什么药不用,照样可以养参”,但同样可以肯定地说,你也不可能有高产量和高效益。如果水体中不求生长速度和产量,降低放苗数量,那谁也可以不投药。

4、买苗的技巧:

一、看活力强弱,色泽亮不亮,针刺明显不明显。

二、看粪便有无拖便现象,池底是否发臭,有无化苗。

三、看苗种齐整不齐整,既要看同一池子中的苗大小差距,也要看同类池子产量的差距。如同样的池子都放5斤苗,一个产20斤,另一个产40斤,买时要慎重。

四、要问明用什么料,用什么药,用量是多少,并让对方出具证明。全程用抗生素保的苗要慎重购买。卖家拿不出中草药使用证明,基本就可以肯定是用抗生素保的苗。如果卖家说什么药未用,那你就问他的水体保苗密度。密度高了不用药就是骗人。

5、“池神”不同型号及特点

1.“池神I号”细度600-800目,包装为每箱6桶,每桶1.5公斤,每桶180元。一般全程用于夏季保苗。特点:苗种生长快,活力特别强,如果用在有病的苗种上,用量加倍,一般5-7天就会收到显著效果。2.“池神9185超微粉”细度300目,包装为每大袋25小袋,每小袋一公斤,每小袋40元。一般用于夏季保苗后期或越冬苗全程。特点:苗种免疫力提高,生长较快。如用于1000头/斤以上的小苗,则明显不如“池神I号”。

3.“池神微粉”细度100目,包装为每袋20公斤,每袋200元。主要用于大棚冬季保苗和成参养殖。特点:控制氨氮,吸附水中有毒杂质效果明显,能明显增加产量,延缓夏眠,提前出爬。

4.“池神大池专用”细度80目,包装为每袋40公斤,每袋200元。主要控制大池氨氮,增加大池产量。特点:可减少大池内有毒物质对海参的危害,提高海参活力和产量。

第二篇:用抗生素保海参苗有什么危害03版01

用抗生素保海参苗有什么危害?

1、大棚内养殖的参苗为什么容易犯病?

大棚内养殖海参,由于处于高密度养殖状态,产生疾病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有病,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用各种抗生素药物去治疗。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在海参的养殖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促进生长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让大多养殖户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养殖产量。由此,抗生素理所当然就成为海参养殖的“救命稻草”,似乎也成为了海参养殖高产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大棚的海参养殖生产中,几乎可以定义为会不会养海参就是会不会使用抗生素的问题,一个“称职”的技术员的评价标准,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用抗生素的水平的高低而已。

在大棚内养殖海参苗,由于水温一般维持在22—28℃,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投放饵料,一般3—5天才能清一次池子,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中,残饵和粪便就会变质或发臭,产生有毒物质,危害海参的表皮粘膜或胃肠道粘膜。有毒物质的多少,决定着危害程度的大小。打个比方,我们夏天如果拿一块熟食品,常温放上几天后,高温处理了都不能吃,那么不杀菌的情况下绝对不能食用。如果说海参饵料放在水中几天后仅仅是变味的话,那么海参的粪便几天后则会臭不可闻。臭味的程度是由有毒物质的多少决定的。海参摄食由于不能自主选择,食用了池底变质的饵料和粪便,怎么会不得病呢?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海参养殖中的疾病,又要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3—5天清一次池子,措施只有二个:一是有效控制池内细菌分解残饵粪便的速度,尽可能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只要剂量达不到严重的程度,也就不会对海参正常生长造成危害;二是改善肠胃,治疗被损害的粘膜组织。肠胃疾病是海参夏季生产最常见的疾病,控制了肠胃疾病也就等于抑制了海参可能产生的绝大部分疾病。

海参苗为什么犯病率高、死亡率高,由粪便、残饵等产生的有毒物质是其最主要的罪魁祸首。放苗情况相同,管理一致,喂料也一样,但最后各池产量并不一样,原因也在此。如果是勤倒池,彻底去除池底氨氮等有毒物质的影响,那池子之间的产量差距就不会太大。但是我们知道,过勤地倒池子这在大规模生产中往往是不现实的。

2、养殖过程中,个别或部分海参出现病症该怎么办?该不该用药治疗?

如果说,在养殖过程中个别或部分海参出现了化皮等疾病,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大棚内养殖,一个20方左右水体的池子中可能有几斤到几十斤苗,甚至有百斤以上的海参苗,数量达几十万头。有病的苗,例如化皮、吐肠、肿嘴等仅占极少一部分,一般最多几十个到几百个,如果只要一看有病害发生,哪怕是仅仅少数或问题并不十分严重,我们就开始满池子用药,以达到“治病、预防”的目的,这就有点像“捡芝麻舍西瓜”了。如果在一个社区内,仅有一两个人或十多个人感冒,那么我们就能给全社区的人都打针用药吗?当然不会!在海参养殖中,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为治疗几个或一些得病海参而整池用药。大家都知道,疾病严重的参苗,用什么药也不会管用,而病情轻的通过施加某些西药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更多的没有犯病的参苗却无辜地被抗生素污染了。我们人没有病谁会去吃药?同样,没有病的海参,我们给它们施加抗生素,也肯定会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也就是说,我们坚决反对对海参进行群体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只要开始用抗生素,就会不同程度地改变甚至破坏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以后再不用也不行;甚至使用一种抗生素不生效,只有再换几种或几种同时使用。这就同现在人们感冒打吊瓶一样,再感冒不打就好不了。正是因为这样,抗生素剂量越用越大,品种也就越换越多,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

我们都知道肉食鸡养殖从蛋壳孵化出来,52天就从0.1斤长到5—6斤,50天长出50多倍,比海参生长速度快多了。这与其说是养鸡,倒不如说就是采用一套“科学”用药程序培养“药丸”,基本是三天一换药,天天要加量。等靠到52天,再也不能养了,它们的生命也就走到尽头了。如果要多养一天,或是发育停滞、生长缓慢,或是大量死亡。但是,海参养殖在1—2个月内是养不到成参的,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把产量提高上来之后,或者卖掉让别人遭殃,或者卖不掉自作自受。用药 “科学”的养殖企业,就赚了大钱,而用的不“科学”的就自认“倒霉”了!所以,用抗生素养海参既没有规律可言,也起不到真正的长久保障。你用,我用,大家都用,使海参产业岌岌可危。

“实验室模式”为什么不能等同于“生产模式”?西方医学的发展就是基于 实验室内的实证模式。机体内一旦出现什么病症,人们就会把切片拿到实验室培养,然后根据不同抗生素的影响效果来决定用药的品种和剂量的差异。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就是基于治单的成功,也就是说,谁有病就给谁用药;如果没有病而用抗生素进行预防疾病则一定是医生脑子进了水。为什么呢?抗生素长期使用就会使细菌具有耐药性,使机体免疫功能整体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抗生素污染。在“生产模式”下,一池子海参只有极少数是得病的,如果说用药的话,只能针对这部分海参;如果所有的海参都用药,那么,好的海参也会受到抗生素的损害。抗生素可以治病苗,但也可以使健康的苗不健康,导致免疫力降低,活力下降和非正常生长。不健康的苗种一旦遇到天气骤变或意外刺激,尤其是寄生虫类疾病或病毒类等疾病发生,机体则处于极度虚弱状态,各种病患马上就会导致极其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所以,在健康参苗和病苗不好分离的情况下,你是愿意让一部分病苗牺牲呢?还是让全部的苗都潜伏下隐患呢?

如果说,养殖的海参个体较大,容易分出,我们应该把得病的海参隔离出来,单独施加外用或内服药物进行治疗,等康复后再放回原池。这样,既避免了正常海参的药物污染,也节约了药用成本。

3、用“池神”养殖与西药治疗有什么不同?

抗生素是治标的,海参有了肠道等疾病,任何人不会否认它可以起到快速治疗的作用,但没有病而用于预防,或大部分苗没有病而强迫药疗那只能起反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养殖我们发现,长期使用抗生素养殖出来的海参,在生长中后期阶段,不是生长逐渐缓慢,就是极易发病死亡,免疫力大大降低,这不仅导致各种细菌、病毒侵袭,而且机体在抗击纤毛虫等寄生虫类的病害上更是不堪一击;同样,用抗生素培育出的海参苗,卖给各养殖户后,经常出现成活率低下,难养殖的现象。在购苗过程中,我们养殖户很难买到优质的海参苗;而对卖苗户来说,我们该怎样证明我们生产的苗种就是健康的?这是每个养殖户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用“池神”中草药针对的重点不仅是肠道等疾病的治疗,而是主要针对产生疾病根源的去除——对腐败食物(包括粪便)的处理,并结合肠道清理和营养物质补充。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还原海参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各种条件,以便使其生长更符合自然属性。自然界中的海参苗虽然成活率很低(主要是天敌太多),但抗病能力极强,生长速度极快,很少犯肠道疾病和寄生虫类疾病。6月份产的卵到当年11月份基本就可以长到几十头,甚至更大。海边的老百姓对自然界中海参的生长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三个月赶母”。那么是不是说养殖的海参其生长越快就越好呢?在海参养殖生产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果在用抗生素药后第一个月内海参促长促得缓慢一些,中后期的海参生长一般不会立即出现很大的问题;但如果一开始促长促得快了,那么中后期海参就会极易犯病或死亡率很高。所以,一种产品好与不好,既不应只看它一时的治疗效果如何,也不应看它短期内的促生长作用,而更应关注它能将海参恢复自然属性的水平和程度有多高,最终能否给养殖带来高产高效。没有好的产量,再好的产品也不能用;养不出高品质的海参,再高的产量也不会被市场认可。有些养殖企业,只顾一味生产,提高产量,大量使用抗生素,最后产量是上去了,但苗的质量却下降了。把不健康的参苗卖到社会,既是害别人,也是在害自己。一个企业不负社会责任,这个企业迟早要关门;一个产业不负社会责任,这个产业也迟早要被淘汰。

中药药用的副作用比较小,但是治疗的方向必须要选准。海参在池养环境中致病的关键是饵料和粪便腐败后,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氨氮、硫化氢等所导致的肠道疾病以及养殖环境中的营养不全。可以这样说,如果所用药物不能解决氨氮、肠道疾病和机体虚弱这三方面的问题,就不是对症的良药。目前,市场上的中草药产品很多,那就看它们是不是也针对这几个方面。如果是单纯为治病,恐怕长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而“池神”的作用首先就是控制池内氨氮等有毒物质,清除肠道内的病菌,补充一般饵料中缺少的那部分天然饵料。只要机体状态调整好了,再用西药那不是无病找病吗?

整体无病的时候,用“池神I号”在占料比10%的情况下(一点抗生素不用),蓬莱一家育苗企业规格为6000头/斤的苗种,20方的水体放15斤苗,43天(7月17号—8月30号)可平均长到92斤,比同样大量用抗生素的苗种生长还要快。在已经发现池内严重死亡,整体摄食不好的情况下,加量用“池神1号”(每立方水体10—20克/天或增加原添加量的2—3倍),可以一点抗生素不投,一般5—7天就会恢复,然后再减少“池神”用量就能恢复正常生产。所以,不能把“池神”这种中草药简单地理解为“药”,而应该理解为“环境调节剂”和“营养补充剂”。只要把海参调节到如同自然海区的那样一种状态,不仅疾病少,养 殖风险小,生长也会更快。

正常情况下,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保苗,规格为5万头/斤—10万头/斤,第一个月一般生长5—6倍,而第二个月就成为0.5—2倍,如果第一个月倍数更高,那第二个月不仅不长,反而会容易产生非正常大量死亡,三个月下来,100斤小白点生产量起伏很大,可能在200—1000斤之间。而用占料比10%“池神I号”保苗,第一个生长月可能还不到5倍,但第二个月一般为3.8—4倍左右,第三个月一般3倍左右,三个月下来100斤小白点可稳定地增至4000—6000斤,而整个夏季保苗就可基本地达到1.2万—2万斤。这便是“池神”与西药的差别。而且,苗种活力,生长潜力都要优于西药苗种。养苗企业大都是为了把苗卖给别人,别人买回来继续养,没有好的状态谁也不愿要。所以,卖苗前15-30天,可加大“池神”用量。如果有人要说:“我什么药不用,照样可以养参”,但同样可以肯定地说,你也不可能有高产量和高效益。如果水体中不求生长速度和产量,降低放苗数量,那谁也可以不投药。

4、买苗的技巧:

一、看活力强弱,色泽亮不亮,针刺明显不明显。

二、看粪便有无拖便现象,池底是否发臭,有无化苗。

三、看苗种齐整不齐整,既要看同一池子中的苗大小差距,也要看同类池子产量的差距。如同样的池子都放5斤苗,一个产20斤,另一个产40斤,买时要慎重。

四、要问明用什么料,用什么药,用量是多少,并让对方出具证明。全程用抗生素保的苗要慎重购买。卖家拿不出中草药使用证明,基本就可以肯定是用抗生素保的苗。如果卖家说什么药未用,那你就问他的水体保苗密度。密度高了不用药就是骗人。

5、“池神”不同型号及特点

1.“池神I号”细度600-800目,包装为每箱6桶,每桶1.5公斤,每桶180元。一般全程用于夏季保苗。特点:苗种生长快,活力特别强,如果用在有病的苗种上,用量加倍,一般5-7天就会收到显著效果。2.“池神9185超微粉”细度300目,包装为每大袋25小袋,每小袋一公斤,每小袋40元。一般用于夏季保苗后期或越冬苗全程。特点:苗种免疫力提高,生长较快。如用于1000头/斤以上的小苗,则明显不如“池神I号”。

3.“池神微粉”细度100目,包装为每袋20公斤,每袋200元。主要用于大棚冬季保苗和成参养殖。特点:控制氨氮,吸附水中有毒杂质效果明显,能明显增加产量,延缓夏眠,提前出爬。

4.“池神大池专用”细度80目,包装为每袋40公斤,每袋200元。主要控制大池氨氮,增加大池产量。特点:可减少大池内有毒物质对海参的危害,提高海参活力和产量。

6、大棚养参是如何计算经济效益的?

以夏季保苗为例。1000方水体规模的租金约15万元,投入规格为5万头/斤—10万头/斤的海参苗100斤,约6万元;投入饲料、人工、电费等约10万元,如6个月仅收入30万元,就只是保底。至11月份,200头/斤的苗每斤200元,产量的赢亏线就是1500斤。如产苗3000斤,就纯赚30万元,如产苗6000斤,就是120万元-30万元≈90万元;而如果产苗1.2万斤,就是240万元-30万元≈210万元。所以,产量越高,效益自然就越高。

用“池神I号”进行全程夏季保苗,计算如下:按10%的料比添加(以每斤60元计),6个月可使规格5万头/斤—10万头/斤参苗100斤,保到1.2—2万斤。

注:占料比10%,用“池神I号”:5月份4—6倍;6月份3—5倍;7月份2—3倍;8月份1.5—3倍;9月份1.5—3倍;10月份1.5—2倍;6个月合计约120倍,甚至还要高。这其中的产量区别主要是因为饵料营养配比以及管理等因素决定。

A、1.2万斤费用和收入计算:

1.2万斤X6元(每斤苗要加池神6元)+3万(饲料、人工)≈10万元 收入:产值(1.2万斤X200元/斤)-总投入(30万元+10万元)=200万元 B、2万斤费用和收入计算:

2万斤X6元+8万(饲料、人工)≈20万元

收入:产值(2万斤X200元/斤)-总投入(30万元+20万元)=350万元 另外,这种苗的市价一般会高出用抗生素养出的海参的10-30%,而且用户愿意购买。

7、“池神” 中草药用量计算方式如下:

如果卖苗企业有3000斤苗,按料比10%的“池神I号”加入,每斤苗用饲料约1斤,“池神I号”就占0.1斤,3000斤苗就用300斤“池神I号”。“池神I号”60元/斤,卖家应出具生产厂家1.8万元的证明,也就是说每长一斤苗要用6元钱。

如果要用“池神”超微粉9185占料比10%,3000斤参苗应该为300斤X20元/斤=6000元的厂家证明,也就是说每长一斤苗要用2元钱。

如果以上产品占料比的5%左右,同样,“池神”用量相应减半。卖苗场家最好主动出具使用“池神”的厂家的证明,并详细讲述用的时间和数量,让买苗户放心。买苗户也可要求卖苗场家出具“池神”使用证明,或直接联系厂家核实。

实例

(一)“池神I号”例证 1、202_年春天,莱州刁龙嘴一大型育苗企业采用“池神I号”保小白点,用量为5%,卖出升温苗近9000斤。该企业以前未用池神保苗,202_年同期卖升温小白点3100斤左右,202_年卖升温小白点3400余斤。2、202_年春,胶南琅琊一育苗企业,距升温小白点上市前15天用“池神I号”,用量为15%,卖价在当地最高,700元/斤,一茬苗收入得180万元。而202_年同期卖升温小白点仅为16万元。

3、蓬莱一大型海参育苗企业,在202_年7月17日—8月30日43天的时间里,单独拿出10个室内池子(每池子水体约20立方米)做“池神I号”养殖效果实验,其中大规格苗(1000头/斤)5个池子,每池子放苗30斤,小规格苗池子(6000头/斤)5个,每池子放苗15斤。未用抗生素的情况下,试验结束后,大规格苗生长了约4倍,小规格苗生长了6倍多。用量:每个池子不分大小苗,都用100g“池神I号”,饲料外一次性泼洒。

4、莱州金城一保苗企业,202_年5月份抓苗几天后犯病,多种抗生素采用 无效,6月中旬开始用“池神I号”,至9月底未用任何抗生素,苗种从不足100斤,恢复至202_余斤。越不用抗生素苗种质量反而越好,活力更强。但由于前期“池神”用量偏少,生长速度尚不够理想。

(二)“池神超微粉9185”例证

202_年6月,乳山海阳所一保苗企业采用“池神超微粉9185”,按料比5%添加(同时也用抗生素和各种添加剂),至11月份,2200水体保苗2万斤;202_年未用池神产品,至10月份保苗5000余斤,后开始用“池神超微粉9185”,但由于水温下降,总体产量不高。202_年5月,该企业全部用“池神I号”(未用“池神超微粉9185”),9月上旬已保苗超过1万斤。

(三)“池神”大池专用例证

1、大连皮口,有二个50亩池子,202_年春由于进水受限,两个多月没有换水,池内水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随后每亩投入“池神” 2袋。周围池子都是6月底或7月初出参,由于该池看不清,一直未卖。8月3日,水温已达32℃,能见度稍低,本来想请潜水员从石头底捞点已夏眠海参卖,但下去后发现,滩面上仍有大量的成参在活动,剖样肠道都有食,两个小时抓了1500余斤。第二天又开始抓另外一个池子,但三天后两个池子再也都抓不到参,全部夏眠。202_年6月底的成参价为48元/斤,而8月上旬成参为85元/斤。2、202_年8月,莱州刁龙嘴6亩池塘,高位,沙底,铺塑料膜以防渗水。投入202_头/斤的参苗300余斤,每亩10万头。生产期间未换水(只补充),很少投料,亩均投“池神”虾池专用4袋,水体能见度不超过20cm。至202_年5月一次性出大小苗4600余斤,市场价可值70余万元。

第三篇:女性生殖道感染是怎么回事?用抗生素消炎有什么危害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怎么回事?用抗生素消

炎有什么危害?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中国乃至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中国生殖道感染诊治及研究均有新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感染疾病协作组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大量的疾病诊治规范,但诊治规范的普及率较低。

女性生殖道感染是全球性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感染是多种疾病的源头,如果生殖道感染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可使艾滋病和宫颈癌的发生风险增加,以及引起不孕症、异位妊娠、流产、死胎、死产、早产、先天感染及新生儿感染、慢性腹痛等并发症,影响两代人的健康。

生殖道感染性疾病诊治不规范是中国生殖道感染防治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诊断方法不良.引起诊断不准确而导致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在治疗上,以消炎杀菌为主,不关注阴道微生态.抗生素滥用现象极为严重,造成病原微生物耐药株的产生.出现疗效差、疾病复发率高等问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及医疗费用的大幅增加。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和输卵管、卵巢脓肿,以及扩散后产生的盆腔腹膜炎等。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其在发展中国家育龄期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40%。国外盆腔炎以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为最多,占60%~80% ;国内则以厌氧菌及需氧菌混合感染为主。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后遗症状两类,急性盆腔炎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后遗症包括盆腔炎反复发作导致的不孕不育、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和输卵管积水等,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因此,盆腔炎的治疗和规范显得极为重要。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协作组在全国组织。

目前对于AV的治疗选用广谱抗生素,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又会增加VVC的复发风险,因此局部应用杀菌剂、口服抗真菌药物是否为更合理的用药选择。需进一步临床验证;对于TV+BV,由于两者均采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口服.BV需采用长疗程方案.而 Ⅳ 可选用长疗程或短疗程方案,若两者兼顾.最好选用甲硝唑400mg,2次/d,7 d的方案。对于BV+AV,可选用口服广谱抗生素+口服甲硝唑或口服广谱抗生素+局部应用甲硝唑或局部应用广谱杀菌剂;对于rv+AV。可口服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口服甲硝唑。此外,由于阴道炎常伴有阴道微生态失衡,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为生殖道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种选择。有关乳酸杆菌制剂是否有利于改善混合感染的阴道微生态状况这些研究显示,盆腔炎采用抗生素联合中药疗法能有效地改善远期预后,对于盆腔炎后遗症的治疗大有帮助。但滥用激素危害大,停药后容易加重病情。金菊千里光洁美洗液洗护妇科炎症能提升生殖道正常生殖环境,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复发率和继发感染率,从而真正有效防控生殖道感染。

第四篇:抗生素的危害

抗生素教学新思路

抗生素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药物,广泛用于各个科室,治疗和预防各类感染性疾病。

中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抗生素的负作用会使身体器官受损,而且滥用抗生素将会破坏体内的正常菌群,使病菌耐药性增强而导致疾病无药可治。

作为一名药物学教师这些消息触目惊心,我们当中许多人都有滥用抗生素的经历,滥用抗生素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除了医生水平及患者缺乏医学知识这些医学因素外,在中国:医药不分、以药养医导致医生乱开药、开贵药;药店无需处方可随便买到抗生素;药厂过多一窝蜂重复生产抗生素,导致无序竞争;滥用抗生素无“法”监管等体制、法律方面的因素,都使滥用抗生素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在抗生素教学中应客观的分析抗生素使用的社会因素,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强调从病人出发的用药原则。

举一个病例来说明常见的抗生素滥用问题:

告诉学生如此使用抗生素将造成可怕的耐药性,使普通感染成为不治之症。抗生素的大剂量使用还使不良反应增多,死亡率升高。目前世界各国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其中的5%出现致残、致畸、致死、住院时间延长等严重后果,住院死亡人数中有3.6%-25%是吃药吃死的(药源性致死)———悲哀的是,许多患者家属还认为病人是生病致死的,而不知是“药”死的———保守地估计,药源致死的国内住院病人至少在20%以上。

一个真实案例:前不久北京一位病人做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为了预防感染,医生给他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结果过量抗生素的使用引起了腹泻。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生命垂危。专家会诊后,诊断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立即停用抗生素,并采用生态平衡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一开始就选择高档、先进抗生素的结果就是细菌们对抗生素越来越有“抵抗力”了。

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耐药率已经达60%-70%;

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曾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现在是70%肺炎球菌耐药。

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引起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与细菌对抗生素迅速产生的“抵抗力”相对应的,是研究开发一种新抗生素时间的漫长。据悉,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这个时间还在不断缩短,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

作为一名药物教师,应不断更新药物知识,并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情况适当加入新知识、新观念,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应告知以上抗生素的危害,强调客观的分析,以实际病例来说明抗生素使用的新方法。如抗生素的术中使用,教师从网上收集相关病例和资料,以实际数据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抗生素新用法在临床的实际意义。还可顺便介绍实验设计和方法,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进行临床研究、书写论文打下了基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强调抗生素一般危害的同时更应突出抗生素使用方法不当对机体造成的伤害。如抗生素造成的静脉炎,多为注射浓度过高,注射速度过快引起。对本身刺激性较大的抗生素如红霉素则应选择较粗的静脉进行注射以便于药物尽快稀释减少刺激。而抗生素的过敏反应则与空腹用药或静脉用药放置时间过长有密切关系。抗生素的局部反应如硬节、疼痛、坏死,则跟注射者的技术有关。注射部位正确、注射动作干净利落则疼痛轻,反应小。对于药剂专业的学生,则可强调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化学本质。如四环素的络和反应造成的骨牙沉积,红霉素的碱性造成的胃肠刺激,青霉素分解引起的过敏反应等。在结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从不同角度介绍抗生素的危害,使学生有一个立体的印象。

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抗生素用药指导应尽快出台。临床医生应本着从低级到高级的选药原则,按疗程、剂量合理用药,给药能局部的不全身,能口服的不注射,能单用的不联合,减少不必要的预防性用药。并应探索新的抗感染方法,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杜绝抗生素自买自用的现象。全社会都应重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应警惕药到可能病至,慎重使用药物。202_、6、18

贾宁

第五篇: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2_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的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 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试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危重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欧盟军顶从202_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生出生长促进剂。

据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的《Chest》杂志消息,一项由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和蒙特利尔的McGill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揭示,在一岁内的婴儿应用抗生素可能明显的增加其在7岁前罹患哮喘的风险。

该研究的结论是,在1岁内曾接受抗生素治疗非呼吸道感染的小孩在其7岁时罹患哮喘的风险是在1岁内未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小孩的2倍。接受治疗的次数越多,其罹患哮喘的风险越大。细菌抗药性

细菌对抗生素(包括抗菌药物)的抗药性主要有5种机制

1.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使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分解;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使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

由于细菌自身发生突变或细菌产生某种酶的修饰使抗生素的作用靶点(如核酸或核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对青霉素的蛋白结合部位进行修饰,使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所致。

3.细胞特性的改变:

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它特性的改变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

4.细菌产生药泵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泵出细胞:

细菌产生的一种主动运输方式,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至胞外。

5.改变代谢途径:

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苯酸(PABA),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而产生抑菌作用。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次接触磺胺药后,其自身的PABA 产量增加,可达原敏感菌产量的20~100 倍,后者与磺胺药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甚至消失。人体危害

主要不良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症状有二:一为可逆的各类血细胞减少,其中粒细胞首先下降,这一反应与剂量和疗程有关。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可以恢复;二是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少见,但死亡率高。此反应属于变态反应与剂量疗程无直接关系。可能与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细胞内线粒体中的与细菌相同的70S核蛋白体有关。为了防止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应避免滥用,应用时应勤查血象,氯霉素也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此外,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但都比较轻微。新生儿与早产儿剂量过大可发生循环衰竭(灰婴综合征),这是由于他们的肝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使氯霉素的代谢、解毒过程受限制,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因此,早产儿及出生两周以下新生儿应避免使用。

从1910年埃尔利希发明阿斯凡纳明算起,到202_年,抗生素家族成员已经增加到133个,它们都为人类征服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抗生素所带来的危害也不少。

第一是药品本身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进入人体之后,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引起不良反应,药物越多,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就越高。抗生素的种类比较多,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涉及身体的每一个系统。例如,四环素牙:大量使用会造成肝脏损害,儿童长期使用还会影响牙齿和骨骼的发育等等。

药物性肾损害:青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已磺胺类可能引起元尿或少尿;头孢菌素、两性霉素可能引起肾小管或肾乳头坏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可能引起肾毒性反应,如蛋白尿、血尿。对中老年人及原有肾功能减退的人,更要小心用药。

导致聋哑儿童: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可能损害儿童听力发育,有报道称,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

第二是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细菌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有那么一天,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能都是耐药的,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比如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很多年前结核杆菌对抗生素很敏感,结核病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耐药的结核菌多了,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这不但引起人体死亡率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第三是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在我们人体的开放部位,比如皮肤上、肠道中、鼻咽部等,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相互制约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人体对这种状态是适应的,不会发生疾病,但当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后,其中的某类细菌被杀死,而另外的细菌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就会大量繁殖,生长,引起人体的感染,这种感染也叫二重感染。抗生素滥用的严重危害性

目前,我国社会零售药店销售药品时,除对毒、麻、精、放和戒毒药品实行特殊限制外,其他药品基本上处于自由销售状态。这种状况必将带来消费群体的药品滥用,危及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同时由于消费者用药不当导致产生机体耐受性或耐药性,使用药剂量越来越大,造成药品资源浪费,将直接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了近几年26家医院717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表明:抗感染类(以抗生素为主)的药品不良反应构成比例最高,占发病总数41.28%。这些统计报告是医院用药中发现的不良反应,而且是在医药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的。可以设想,在没有医药专业人员监督指导下,消费者自行使用这些药品后果的严重性。在刚刚过去的1年里,对药品过度过久的服用导致去年我国19.2万人死亡。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从此,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从病魔手中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和滥用,耐药菌株迅猛发展,已成为与耐多药结核菌、艾滋病病毒相并列的、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三大病原微生物之一。人们担心,由于机体对抗生素的耐用,人类是否将回到没有青霉素的年代? 1 耐药菌渐渐“刀枪不入”

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三大病原微生物的威胁:耐多药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医院感染的耐药菌株,其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20世纪20年代,医院感染的主要是链球菌。而到了90年代,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真菌等多种耐药菌。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耐药率已经达60%~70%。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如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1.85%~100%。而耐高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滥用抗菌素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首先发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这种感染很快席卷全球,有5000万人被感染,死亡人数达50多万人。人类与致病菌的较量从未停止。从细菌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某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就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目前,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许多专家忧心忡忡地说:“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人们不能不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出现,人类将重新回到上个世纪没有青霉素的年代。在美国,抗生素是严格控制的处方药,医生乱开处方会受到处罚,患者必须持处方才能购买到抗生素。而在我国,人们到药店很随便就可以买到抗生素药品,滥用抗生素十分普遍。

滥用抗生素 究竟谁之过

尽管合理使用抗生素也会产生耐药菌,但至少可以延缓耐药菌的发展速度。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查,住院患者中应用抗生素药物的约占30%,抗生素药费占全部药品支出的15%~30%。我国某医院202_年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一是医生的原因。每个医生对抗生素都有处方权,并 不是每一个医生都懂得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的医生对使用抗生素适应证掌握不严,在临床上不重视病原学检查,仅凭经验使用抗生素;有的不了解各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及间隔时间等方面很不规范。个别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给患者开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档抗生素,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二是患者的原因。我国许多人缺乏医学知识,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知之甚少,门诊时经常有患者点名要抗生素,而且越贵越好,越高档越好。这也是造成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三是社会原因。在国外,抗生素药品是不允许作广告的。在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大众媒体大量刊播抗生素广告,夸大其治疗作用,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对滥用抗生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初,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处方药广告审查管理工作的通知》,封杀铺天盖地的抗生素广告,实在是利国利民之举。四是食品的原因。个别地方在鸡、鸭等饲料中掺杂抗生素,有的养鱼户为了减少鱼病发生,建鱼塘时在塘底撒上层喹诺酮类抗生素。一方面动物、禽类体内残留的抗生素会转移到人体;另一方面,动物、禽类产生的耐药菌也会传播给人类。

接触抗生素多矣

几乎所有的人接触过抗生素,但真正知道该如何正确使用的人却不多。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误区之一: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某患者做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为预防感染,医生给他用了在剂量的抗生素,引起腹泻。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生命垂危。专家会诊认为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专家认为,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敏感性细菌引起的感染,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耐药性产生。误区之二:抗生素可以外用。不少外科医生经常把抗生素配成液体冲洗伤口,有的在术后向伤口内撒抗生素粉剂„„这都是很不正确的。教科书对使用抗生素规定得非常明确,所有生物合成类抗生素、沙星类抗生素以及用于治疗重症感染的抗生素,是不可以外用的。利福平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品,国外对利福平的使用控制非常严格,严禁外用。而我国不少医生用利福平给患者点眼。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我国结核菌耐药率高达46%,不能说与利福平的滥用毫无关系。

误区之三: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效果好。专家认为,抗感染的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不少病人急于求成,使用1天后感到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医生用其它抗生素或增加使用其它抗生素,逐渐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1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2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误区之四:新的抗生素比老的抗生素好。不少人喜欢跟着广告用药,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高级越好。常看到的患者到医院后点名要广告上的药。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却对这些病没有什么疗效。误区之五:抗生素是消炎药。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跳出怪圈莫纠缠换个思路抗感染

近年来,发达国家把对感染的预防放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上。因为绝大多数的院内感染是内源性的,与患者的免疫力有密切关系。在我国,中医讲究“祛邪扶正”,二者不可偏废。抗生素主要起的是祛邪的作用,但必须通过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还应该有其它的措施 来扶正,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长期以来,我们陷入了“感染-用抗生素-培养出耐药菌株-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抗生素”恶性循环的怪圈。20世纪90年代初,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熊德鑫教授提出了“用微生态疗法防治疾病”的观点。同抗生素的不同点在于,抗生素是通过抑制和杀灭致病微生物达到治病的作用。而微生态疗法则是通过扶持生理性微生物,调整和改善人体微生态系的内环境,促进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和抵抗力而获得防治疾病的效果。有人曾预言,20世纪是抗生素的辉煌时期,21世纪将成为微生态治疗的黄金时代。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观念将由“健康由国家负责”向“个人健康自我负责”转变,消费者应将注意力和消费转向对自我保健的投入。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核心出发,为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应建立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的发展与细菌耐药

抗菌药物的发展史也就是细菌对其耐药性的发展史。伴随抗菌药物强大的抗感染疗效的同时,细菌等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渐显露出来。

偶然发现开创了抗生素历史1929年,美国弗来明(Fleming)博士报告发现了青霉素。而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弗来明博士在他欲抛弃的偶有青霉菌生长的葡萄球菌培养皿上发现,在青霉菌的周围,已生长的葡萄球菌出现溶解现象。他将该青霉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稀释液仍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该稀释液还能抑制其他革兰氏阳性球菌的生长。弗来明博士将其中的有效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他在报告中指出,该培养液中的青霉素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生长,可用来鉴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不过,弗来明博士当时没有做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抗感染实验,也没有想到用青霉素来作为治疗药物用于临床。

1932年,Raistrick博士报告青霉素提取方法;1941年,Florey、Chain、Heatley等博士先后发现青霉素粗制品有抗感染效果。随后,青霉素被应用到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1942年,Waksman在美国细菌学会提出“抗生素”一词,至此,抗菌药物时代来临。

由自然性转向化学合成1945年至1947年以后,青霉素开始在临床普遍使用。

从1942年开始美国的制药公司开始了抗生素的筛选工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青霉素提取技术的进步,青霉素由黄色物质变为白色物质,培养液中青霉素产量由每毫升500单位提高到每毫升50000单位以上,在临床逐步大量使用。

在青霉素临床应用的同时,科研人员先后于1944年发现链霉素,1947年发现氯霉素,1948年发现金霉素,1949年发现土霉素,1951年发现红霉素。这些新型抗菌药物都来自于细菌和真菌。后来,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在弄清自然来源的抗生素的结构后,人们开始生产半合成抗生素,许多半合成抗生素加入到了抗感染队伍中。

虽然1945年Brotzu就发现了头胞菌素,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人们才确定了头胞菌素C的化学结构,并开始进行对耐药菌有效的半合成抗菌药物研究。最先用于临床的头胞菌素是头胞噻酚。自1972年开始,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大型制药公司先后推出头胞孟多、头胞呋新、头胞替胺、头胞噻肟、头胞唑肟、头胞哌酮、磺苄头胞菌素、头胞西尼、头胞美唑以及口服头胞菌素等。1976年硫霉素被发现,同时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问世。

除抗生素外,磺胺药也在20世纪初被开发利用。第一个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Protosil)”是由Klarer和Mietzsch于1932年首先合成,是由多马克医师所实验的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治疗作用的系列偶氮染料之一。当时产褥热的死亡率很高,磺胺药问世后,产褥热的病死率急剧下降,并随着更有效的磺胺药的出现其病死率进一步降低。

从磺胺药的问世到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断发展,及其他抗菌药物陆续投入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在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耐药问题接踵而至1940年,青霉素刚开始投入临床时的药敏实验显示,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均对其敏感。1942年,Ramel-kamp和Maxon报道出现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其实际出现时间应为1941年。1944年,Kirby从7株耐青霉素金葡菌中提取出青霉素酶。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金葡菌的耐药性迅速增加,当时主要通过质粒介导的诱导性A类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为解决这一问题,1961年甲氧西林问世并投入临床使用,不久之后报告出现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后来研发的万古霉素对MR鄄SA一直相当敏感,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又有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金葡菌的报告,202_年以来美国已先后报道3株对万古霉素完全耐药的金葡菌。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革兰氏阴性菌和葡萄球菌出现耐药性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1957年发现并开始研究卡那霉素对耐药菌的效果,并于1958年将其应用于临床。1959年Rolinson博士发酵生产6—APA成功,于是开始研究开发抗青霉素酶(β—内酰胺酶)和对耐药菌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

为满足临床需要,广谱青霉素及头胞菌素的开发与应用发展迅速,但细菌的耐药性也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抗菌药物时代以前的质粒不带耐药基因,而当前的质粒携带耐药基因,传播耐药性。1963年,科研人员在雅典从一株大肠杆菌中首次分离出TEM-1型β-内酰胺酶,随后发现携带TEM-1基因的转座子在全球内各菌株中广泛传播;1973年发现染色体介导的C型酶(AmpC),1983年发现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这两种酶能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少数细菌可产生金属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现在,革兰氏阴性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同样,对其他抗菌药物,细菌也不断表现出新的耐药性。目前除已出现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金葡菌外,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肠杆菌、结核杆菌迅速增加。同时由于一些抗菌药物被作为动物促生产剂在动物饲料中作为添加剂,使细菌耐药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美国用尚未上市的新抗菌药“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对临床分离细菌做药敏实验,发现部分细菌已对其产生耐药性,其原因可能与饲料添加剂中含类似成分有关;再如临床应用时间并不长的喹诺酮类药物,在国内由于广泛使用,目前细菌对其耐药性已十分严重。

抗菌药物压力与耐药性

与抗菌药物的接触(抗菌药物压力)是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源动力。1985年,著名学者McGowan指出了与医院内细菌耐药性的出现相关的7个方面:(1)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的耐药性比引起社会感染的微生物的耐药性更多见;(2)医院中耐药菌株感染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比敏感株感染或定植者使用的抗菌药物多;(3)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会引起细菌耐药情况的变化,如投入或停用某种抗菌药物常与其耐药性的消长有关;(4)抗菌药物使用愈多的区域耐药菌分布愈多;(5)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耐药菌定植的可能性越大;(6)抗菌药物剂量越大耐药菌定植或感染的机会更多;(7)抗菌药物对自身菌群有影响并有利于耐药菌生长。

1998年,StuartBLevy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题为《多重耐药——一个时代的标志》的文章,认为(1)抗菌药物只要使用了足够时间,就会出现细菌耐药性,如使用青霉素25年后出现耐青霉素肺炎球菌、氟喹诺酮使用10年后出现了肠杆菌耐药;(2)耐药性是不断进化的,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耐药也从低度耐药向中度、高度耐药转化;(3)对一种抗菌药物耐药的微生物可能对其他抗菌药物也耐药;(4)细菌耐药性的消亡很慢;(5)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容易携带耐药菌。

遗传机制确定了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主要有(1)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2)抗菌药物被细菌产生的酶灭活;(3)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物不能进入细菌细胞或被细菌细胞膜的药物泵排出细胞;(4)形成细菌生物被膜,为细菌躲避抗菌药物作用提供场所;(5)以上几种机制的结合。细菌耐药性既可在细菌间传播,也可通过人或环境进行传播。

用抗生素保海参苗有什么危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