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范文模版]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21-41703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8 08:46: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范文模版]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802-土壤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本《土壤学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海南大学土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和环境修复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一)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及分值分配

卷面总分150分。其中,名词解释30分,填空20分,判断正误10分,简答题60分,综合分析题30分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 土壤学概况

第1节、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2节、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第3节、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第1节、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第2节、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第3节、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第1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第2节、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第3节、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第4节、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第四章 土壤生物

第1节、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第2节、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第3节、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第4节、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第五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第1节、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第2节、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第3节、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第4节、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第六章 土壤水

第1节、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第2节、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第3节、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第4节、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包括对流、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

第七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第1节、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

第2节、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第3节、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热扩散率

第4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形、地貌及植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第八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1节、成土因素

第2节、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第3节、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土壤剖面,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第4节、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理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第九章 土壤胶体化学

第1节、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比表面和表面积,表面电荷和电位

第2节、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专性吸附

第3节、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第十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1节、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

第2节、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第3节、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体系,氧化还原指标,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第4节、土壤缓冲性概念,土壤酸、碱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第5节、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第十一章 土壤养分循环

第1节、土壤碳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碳素循环与全球变化

第2节、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调控,生物固氮

第3节、土壤磷的形态、数量,固定及转化

第4节、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第5节、土壤中养分平衡,养分移动,养分补给 第十二章 土壤耕作和管理

第1节、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2节、掌握最适耕作的土壤条件

第十三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第1节、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

第2节、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点源污染,面源污染

第3节、土壤组成、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的影响

第4节、酸性沉降对土壤性质和生物的影响

第5节、土壤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第十四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1节、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第2节、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第3节、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第二篇: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考试大纲

本《生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以来,它已成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由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要求考生掌握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了解生态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灵活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态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成对名词辨析、问答题和综合分析题4种类型。

一、考试内容

(一)绪 论

1.生态学的定义、发展过程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与研究方法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二)生物与环境

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生态因子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3.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等)的生态作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三)种群生态学

1.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 2.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3.种群密度的估计 4.种群的动态

5、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6、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

7、种群的调节

(四)群落生态学

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及与稳定性的关系 4. 群落的动态:形成与演替 5.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6. 群落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概念、组成、结构、功能、稳定性、服务功能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生产、分解、能流过程、能流分析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概念及主要物质的循环类型及特点 4.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5.生态系统的发育

6.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结构特点及其分布

(六)景观生态学

1.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 2.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七)应用生态学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应用

3.全球变化:概念、原因、生态学潜在风险 4.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5.入侵生物学的概念、可能途径与生态风险

二、考试要求

(一)绪 论

1.理解生态学的主要定义 2.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3.掌握现代生态学发展的趋势

(二)生物与环境

1.了解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2.掌握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

3.深入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及其限制因子、生态幅的概念

4.熟练掌握光、温度、水、土壤、大气CO2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特点 5.掌握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及其生态类型

(三)种群生态学

1.理解种群、异质种群概念与特征 2.了解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

3.熟练掌握种群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的估计方法 4.掌握种群增长模型、生物学参数及r、k对策者特征 5.熟练掌握种间相互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6.了解生态位与竞争排斥原理和概念

7.熟练掌握协同进化的原理及不同类型种间的协同进化作用关系 8.熟悉种群生活史及繁殖策略

9.理解种群调节的六大学派的学术思想及争论焦点 10.灵活运用种群调节理论分析和解决种群生态学问题

(四)群落生态学

1.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发展过程 2.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3.理解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4.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演替的特征和阶段规律 5.熟练掌握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和演替的系列类型 6.熟练掌握群落多样性的概念、测度方法及影响因素

7、了解群落生态位、排序和聚类分析的一般方法 8.掌握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9、灵活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分析生态演替、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中的生态问题

(五)生态系统生态学

1.了解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3.熟悉生态系统中能流基本途径、特点和基本模式

4.熟练掌握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测定的原理和主要测定方法 5.掌握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特点

6.熟练掌握水、碳、氮、磷和有毒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途径与主要特点 7.理解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输入和输出的主要途径和收支特点 8.熟练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8.掌握生态系统发育中的特征变化

9.掌握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10、灵活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分析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管理与服务功能中的生态问题

(六)景观生态学

1.了解景观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2.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理解景观格局、过程和尺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等级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4.了解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思想在景观生态规划、自然资源管理、土地持续利用、全球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七)应用生态学 1.熟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的价值、保护途径

3.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其减缓途径 4.熟练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主要技术 5.了解入侵生物学的概念、可能途径与生态风险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戈 峰 主编,现代生态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李 博 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制日期:2018年6月7日

第三篇:中南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南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研究院导师会议于2018年7月4日通过。

I.考试性质

《管理学基础》考试是为中南大学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研究院招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自主命题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本专业和跨专业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管理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现代管理学知识和素养,并有利于将来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的学习与深造。

II.考查目标

管理学课程考试包括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历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管理的基本职能等内容。要求考生:

(1)全面了解管理及管理学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管理学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科的有关原理、方法和工具。

(3)运用管理原理、方法和工具,分析和解释现实管理问题中的有关现象以及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4)结合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管理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篇

约25 % 计划篇

约15 % 组织篇

约15% 领导篇

约15 % 控制篇

约15 % 创新篇

约15 %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

32分(8小题,每小题4分)简答题

48分(6小题,每小题8分)论述题

40分(2小题,每小题20分)案例分析题

30分(2小题,每小题15分)

Ⅴ.考查内容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 责任原理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

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二、效益的评价

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管理的方法论

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二、管理哲学——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三、关于管理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二、法律的特点与作用

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三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四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

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 第五节

管理的教育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

二、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教育的方式

第六节 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

第八章

管理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一、决策的定义

二、决策的原则

三、决策的依据——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和特点

一、决策的类型

二、决策的特点

一、基本战略姿态

二、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外成长和扩张的战略

第十一章

企业资源计划

第一节

物料资源计划及制造资源计划

一、19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二、19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

三、1980年代制造资源计划(MPR11)第二节

企业资源计划概念及其管理思想

一、19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ERP)

二、ERP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企业资源计划的构成

一、财务管理模块

二、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三、物流管理

第四节

企业资源计划的实施的过程

一、项目的前期工作(软件安装之前的阶段)

二、实施准备阶段(包括数据和各种参数的准备和设置)

三、模拟运行及用户化

四、切换运行

五、新系统运行

第五节

业务流程再造与企业资源计划

一、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二、ERP实施中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三、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第十二章 计划的实施 第一节

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

二、目标的性质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 第二节

滚动计划法

一、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二、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第三节

网络计划技术

一、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

二、网络图

三、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第十三章 组织设计

第一节

组织设计的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营环境对企业组织设计的影响

二、委员会的局限性

三、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第十六章

领导和领导者

第一节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

一、领导的含义

二、领导的作用

第二节

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

一、领导者素质及条件

二、经济全球化对企业领导指出的新要求

三、领导集体的构成

第三节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二、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管理方格论——布莱克、穆顿提出

四、权变理论 第四节

领导艺术

一、做领导的本职工作

二、善于同下属交谈,倾听下属的意见

三、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

第十七章

激励

第一节

激励的性质

一、激励与行为

二、内因与外因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二、期望理论——弗鲁姆

三、公平理论——亚当斯

四、强化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五、激励模式 第三节

激励实务

一、委任恰当工作,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二、正确评价工作,合理给予报酬,形成良性循环

三、掌握批评武器化消极为积极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进去精神

第十八章 沟通

第一节

组织中的沟通

一、沟通的重要性

二、沟通过程

三、沟通的类别

四、非正式沟通及其管理

五、企业中的沟通网络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一、目标创新

二、技术创新

三、制度创新——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四、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五、环境创新

第三节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一、创新的过程

二、新活动的组织

第二十二章

企业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一、创新与技术创造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

三、技术创新的贡献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源泉——德鲁克理论

一、意外的成功和失败

二、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三、过程改进的需要

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五、人口结构的变化

六、观念的改变

七、新知识的产生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一、创新基础的选择

二、创新对象的选择

三、创新水平的选择

四、创新方式的选择

第二十三章 企业组织创新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极其原因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第二节 企业层级机构创新

一、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第三节 企业文化创新

一、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第四篇:中南大学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南大学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流行病学》(代码827)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由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7年7月1日通过。本大纲根据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I.考试性质

流行病学考试是我校生物统计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

流行病学考试要求考生: 1.2.3.4.准确地掌握该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熟悉其研究范围与应用。掌握疾病分布的描述方法及常用指标。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各分类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 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熟悉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5.6.7.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掌握病因的定义及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熟悉慢性病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疾病“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基本概念 30% 基本原理 40% 方法应用 30%

Ⅳ.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50分(10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选择题

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问答题

60分(4小题,每小题15分)分析计算题

20分(1小题,每小题20分)

Ⅴ.考查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

1.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

2.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任务;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基本原理;实际应用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分类

1.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

3.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的种类; 第五节 流行病学的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第六节 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第一节 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1.率和比: 率;比;比例;率、比和比例的正确使用

2.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3.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4.残疾失能指标: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第二节 疾病流行的强度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的定义 第三节 疾病分布的形式

1.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

2.时间分布特征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3.地区分布特征 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4.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第一节 现况研究

1.概念

2.现况研究的目的

3.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 第二节 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 2.确定研究的对象

3.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

4.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 调查表编制;调查变量的规定;调查员 5.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 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 6.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 7.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

1.生态学研究的概念 2.生态学研究的目的

3.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资料分析方法

4.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生态学谬误

第四章 队列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 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 2.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

3.队列研究的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实例

第三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 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

4.确定队列大小 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 5.资料收集与随访 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1.基本整理表

2.人时的计算 暴露人年的计算、动态人群的人年计算;寿命表发计算

3.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 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

4.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RR 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1.常见偏倚的种类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常见偏倚的预防 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第六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2.病例与对照匹配 频数匹配;个体匹配;匹配过头的概念 3.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单纯病倒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第三节 实例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1.一般步骤 2.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资料的收集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

1.资料整理

2.数据的分析 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分级暴露资料分析;匹配资料的分析。指标:比数比OR;相对危险度RR;归因分值 3.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

第六节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

2.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 3.混杂偏倚

第七节 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八节 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发展简史;定义;实验研究与观察研究的区别

2.研究的基本原则: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

3.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分类型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类实验(半实验)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1. 明确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的主要原则: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 3. 确定实验现场

4. 样本大小的确定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II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样本大小的计算(非连续性变量样本大小;连续性样本大小)

5. 随机化分组 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 6. 设立对照 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7. 盲法的应用 单盲;双盲;三盲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排除;退出的定义、原因(不合格、不依从、失访的定义及处理)

2. 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有效率、治愈率;N年生存率);评价预防措施 效果的主要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

第四节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定义;原理;基本特征;设计基本原则;用途;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定义;原理;研究设计方法,分组方法、样本计算、干预。

第六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第七章 筛检

第一节 概述

1.筛检的定义;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筛检的目的

2.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 3.筛检实施原则 4.筛检的伦理学问题 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

1.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 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估算样本量;整理评价结果 2.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1)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 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

3)预测值 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3.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第三节 筛检效果评价 收益的定义;影响因素

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存率,死亡率

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第四节 筛检中的偏倚 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

第九章 偏倚及其控制

第一节 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变异的概念;种类(生物学变异和测量变异、随机变异和系统变异;个体水平的变异性、群体水平的变异性);各种变异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第二节 研究的真实性 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偏倚的概念;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的概念

第三节 研究的偏倚

 选择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选择偏倚出现的原因  信息偏倚 定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信息偏倚出现的原因  混杂偏倚 定义;判定原则;因果关系分析中的混杂偏倚(继发关联;真接因果关联的歪曲)

第十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

病因的定义

病因模型 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

第二节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及应用;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包括设立对照的必要性及如何保证对照的有效性 第三节 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关联;因果关联 第四节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终止效应;关联的“特异性”

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 制定预防策略的必要性和依据 策略制定的三个步骤;制定策略的必要性;制定策略和措施的依据(形势分析,应对分析,循证保健)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农村卫生工作指导思想  在宏观水平制定预防控制的策略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人类健康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加入WTO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生物恐怖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老龄化;艾滋病与结核病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及内容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定义及实施;双向策略定义;健康促进与保护内容 第五节 疾病监测

 疾病监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疾病监测的种类

 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 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信息交流及反馈  疾病监测系统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 行为监测和第二代监测的定义及使用范围

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 简介 传染病和传染流行病学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全球和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迁。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和宿主;  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定义及种类;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定义;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及降低的原因;疫源地的定义,形成条件和消灭条件

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三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 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爆发和流行的措施

第五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 预防接种;疫苗的要求;疫苗的种类;

 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 计划免疫效果评价程序;免疫效果评价(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抗体持续时间;疫苗保护率、疫苗效果指标);免疫管理评价(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第七节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五篇:长安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长安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2、可靠度

3、适筋梁

4、斜距压破坏

5、偏心距增大系数

6、深梁

7、大偏心受压破坏

8、有效预应力

9、预应力传递长度

10、理想弹塑性材料

二、简答(每小题6分,共48分)

1、简述钢筋混凝土受弯梁内钢筋的种类及作用?

2、单筋矩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是什么?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3、斜截面破坏形态有几类?分别采用什么方式加以控制?

4、比较普通箍筋柱与螺旋箍筋柱中箍筋的作用,并从轴向力——应变曲线说明螺旋箍筋柱受压承载力和延性均比普通普通箍筋柱高?

5、简述非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设计和复核?

6、对受弯构件的纵向受拉钢筋施加预应力后,是否能提高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为什么?

7、纯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相比有粘结梁而言,受力性能上有何明显的不同,可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进?

8、高强度螺栓连接按传力特征可分为哪两类?在传递剪力时各自的传力机理是什么?

三、问答(每小题8分,共48分)

1、试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的性能有哪些要求?

2、在受弯梁的受弯区配置钢筋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情况下才采用双筋截面?双筋截面中的受压钢筋和单筋截面中的架立钢筋有何不同?

3、试写出单筋截面、双筋截面、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

4、试绘制在受拉区和受压区同时配置了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的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图式,并根据计算图式列出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公式,并说明在受压区域施加预应力对结构的承载力和抗裂性有什么影响?

5、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根本优越性体现在哪里?能否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现其优越性?

6、什么叫钢材的疲劳破坏?有哪些因素影响钢材的疲劳强度?可采取哪些措施防止钢材的疲劳破坏?

三、计算(共24分)

某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形截面梁,采用C40混凝土,预应力钢绞线(fpk1860MPa),Ap2940mm2,预应力筋合力中心距截面底边100mm,受压翼缘的有效宽度bf2200mm,腹板厚b200mm。跨中截面作用效应MG12470kNgm、MG2480kNgm、MQ1592kNgm(不含冲击),11.08。1.0。l193MPa,l20MPa,l432MPa,l530MPa,l675MPa,截面参数见下表:

A预加应力阶段使用阶段875000900000ya544560yb12561240I3.013.3备注净截面参数换算截面参数 AyaybI单位分别为平方毫米、毫米、毫米、10的11次方毫米的四次方

(1)、试按全预应力混凝土对正截面抗裂性演算(仅要求长期效应组合作用下的验算)

(2)、试进行持久状况预应力钢筋应力验算。祝:考试成功!!!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范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