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编辑:玄霄绝艳 识别码:21-93876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7 18:41: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何燕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人物之一,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争议,林黛玉的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身世之悲使她的人物形象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她的敏感多疑,善良纯真,缺少心计的性格又使得她在贾府无法长久的留存,加之自身体弱多病,家道中落,父母双亡给她的人生蒙上了许多阴影,再加上当的社会制度最终导致了他和贾宝玉爱情的失败,人生走向了悲剧的命运。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造成她悲剧性格和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多愁善感;悲剧命运

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世和命运凄惨迷离,令众多的读者所感叹惋惜,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她悲剧性格的形成、以及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美化成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相当于神仙转世来到了凡间,让人多少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似乎也是机缘巧合,神仙都要经历许多磨难才能得道升天,《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列入仙班,《红楼梦》中林黛玉也是命运如此多作弄。她的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凄美”二字。“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气质、才气内涵”。这两者相加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总体性格可以概括为聪明伶俐,悟性极强,内向多疑、敏感善变而又孤高自诩,同时又带有自卑自怜的成分。比如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得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特点,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她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她把贾宝玉当做一颗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个方面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林黛玉这种猜疑和消极的性格,结果一方面伤害了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了自己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怯懦。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林黛玉也是一个有新思想的女子,她一方面担忧自己的命运和与宝玉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坚持和宝玉自由恋爱,不喜欢仕途经济,因此在她的内心里还是有一股敢于反抗和冲破封建社会的内在精神。

形成林黛玉这种悲剧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林黛玉的身世遭际和多变命运有密切的关系。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出生于封建社会一个书香望族和钟鼎之家,她是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生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林黛玉本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1]。所以,林家在封建社会里既是富贵之家,又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后因黛玉母亲早亡,贾母疼爱,于是她被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宝玉同吃同住。再后来黛玉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孤高傲世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她可以说是曹雪芹笔下作诗最富灵气的才女。林黛玉又因与贾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真心相爱,《红楼梦》中绛珠还泪的神话更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的色彩,同时也奠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基调。最终结局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争。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历尽风刀霜剑,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一、具体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美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作品中,黛玉出场,读者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之嘴和宝玉之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作者着墨写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2]”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落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而《红楼梦》中,林黛玉又是敏感而善良的,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事,“生怕走错了一步路,生怕说错了一句话”本是大户人家出身,“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让她变得外表孤高自诩,内心则倍感自卑和怯弱;另一方面,她的兰心慧质和女孩儿特有的小心眼儿又为她增添了些“灵慧与可爱”之处,这样一来,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便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同时林黛玉性格又是温柔善良的,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多少有点争风吃醋的嫌疑,甚至有些磨擦,但到后来两人谈心后,黛玉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的话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从“香菱学诗”我们可以看出她教别人“诲人不倦”的态度,还可以从她葬花之举等事看出她内心的细腻温柔。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正是因为她的心灵有内在之美,她的真诚善良的性格被曹雪芹所最钟爱,她的单纯善良与热衷世俗名利的薛宝钗相比,也是赢得读者由衷喜爱的原因之所在。

本是天外飞仙,兼具内外之美,何故黛玉结局却如此凄凉?曹雪芹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致,另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形象——凄美的林黛玉便至此塑造而成,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为她尽情的感伤痛心,耿耿而不能忘怀。记得鲁迅先生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美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林黛玉的形象正是如此,她越是美,毁灭后形成悲剧给人们造成的心里反差和感受也越大,越让读者为她同情和叹息!尽显“凄美”二字。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有旷世才学上,才华横溢又有浓郁的诗人气质。黛玉从小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能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3]”的诗句,到头来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可惜了,天妒英才,红颜薄命。她成了《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人格色彩的悲剧人物,两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过同情之泪,又为她的艺术魅力而心醉神迷。在大观园里,百花斗妍,美女如云,为什么独有林黛玉能那样的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为她而痴狂、为她而伤叹呢?我想,是因为她从骨子里透射出来的无与伦比的美、敢于无声的与所处的时代反抗的精神让所有人痴醉。黛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一颗折射世事的泪珠。她有着绝代的风姿,更有着满腹的诗情,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一个王朝里,她的美貌只能对镜自怜,她的才情只能寄笔于纸,最后化为灰烬,成为一种绝世的“凄美”。在读者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就像一个路过人间的天使,她的翅膀在人间被折断,以“凄美”的悲剧形象生命走向了终结。

二、林黛玉的人物性格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习惯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4]”芸芸众生,每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性格决定了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一个人的反映及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自然会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命运。那么,林黛玉有着怎样的性格呢?她的性格与命运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林黛玉的性格是敏感、多疑、多愁、小心眼、爱生气,爱耍小性子。长期以来,说到林黛玉的性格人们都习惯性的用多疑、敏感、爱生气,目无下尘等等这样的评价用于黛玉。《红楼梦》中第八回写道:“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是天天有

[5]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通过《红楼梦》中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黛玉看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心里是不高兴的。她本想找宝玉泄气,可又不好直说,于是用了一个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让宝玉也明白是在说他,宝钗问起来,她给的回答也可以自圆其说。人们都说爱情是自私的,如果换了别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反映,至于是否处理的比黛玉好就不得而知了。再看《红楼梦》第十七回:“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宝玉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6]”说起荷包之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也许有人会不理解,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谁都不会放在心上,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归根结底,是一个“情”字了得,也许除了宝玉,她还没有给别人送过自己亲手做的小饰品,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但按照常理来理解,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荷包虽小,情意深重。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转送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什么理由不生气呢?她气宝玉,更气自己。她说这话言下之意是“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所以敏感、多疑、小心眼、爱生气,在黛玉这一角色中多有体现。可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评点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对人物角色本身是不客观的,也是对作者的不尊重和对作品的曲解。分析人物还要和当时的环境相互联系起来,让我们看看来黛玉的生活环境,她是独身女,聪明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原来生活的非常幸福,但她的幸福生活在她母亲病逝后就意味着结束了。父亲认为女儿在外祖母身旁能有个照应,即使黛玉不愿意去,她仍安排住进了显赫一时的贾府。黛玉小小年纪,单身外出,又寄人篱下,那种害怕、孤单、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再加上贾府又是一个不同于一般大户人家的仕宦家族,人多眼杂,处事更要小心谨慎,她时刻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来要求自己。在这种压力下,她的这种复杂矛盾的个性也就形成了,所以黛玉性格的形成与贾府的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黛玉性格率直纯真、实话实说、缺少心计。在贾府那样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环境里,每天都会发生“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的事情。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等级森严的家长专制氛围中,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的恐怕要数黛玉最能代表了。如《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道:“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遍老杜的七言律诗„„’ [7]”在这一回中黛玉的纯真率直,实话实说表现的非常充分。香菱原本是个十分可爱的姑娘,无奈命运的无情使她嫁给了“呆霸王”薛蟠,被玩弄于股掌当中,在大观园学诗的一段日子,她的生活才充满了一丝明媚的阳光。在“香菱学诗”中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宝钗让香菱给她做伴,香菱每天和宝钗见面,而宝钗的才学又不在黛玉之下,为什么香菱没有拜宝钗为师呢?原因很简单,《红楼梦》中写到,当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宝钗说出心中所想时,宝钗不但没有支持,反而给她泼冷水,讥笑她是“得陇望蜀”,“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为做诗着了迷,乃至“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在宝钗看来可笑透顶,与宝钗相比,黛玉对香菱的态度就显得可亲可近,随和多了。香菱来到潇湘馆,将她的这一迫切想法告诉黛玉,黛玉立刻以诚相待。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并将自己的诗集借给香菱,点拨说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此外,她还耐心地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习作中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当场指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不像宝钗评香菱的诗那样说话说半截“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她(黛玉)瞧去,看她(黛玉)怎么说。”好像还留了一手,从中也可以看出宝钗的富有心计、黛玉的纯真无私,黛玉的性格透明如一泓清泉,有这样一位老师,有才气而富有灵性,知无不言,诲人不倦,香菱自然愿意请教了!其实,黛玉的才华在大观园里是有目共睹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诗化了的才女,这和她的家世是有关系的,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们千金,出身于书香门第,黛玉又自幼充养子看待,受到过极好的文化教育。在元妃省亲宝玉做诗时,眼看宝玉就要江郎才尽之时,黛玉略一思索,便欣然替他作了首《杏帘在望》向元妃交了作业。没想到这道诗竟成了宝玉所做四首诗之冠,深得元妃赞赏。结合黛玉的一生来看,诗一直陪伴着她,她也用诗来发泄和悲愤,用诗去抒发欢乐和爱情。是诗歌让她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迷人气质,如果没有诗,黛玉留给人们的形象也将大打折扣。从这里我们仍可看到黛玉的纯真率直的性格。再如《红楼梦》中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赏月,无拘无束即景联诗时。沉浸在创作冲动中的黛玉忘了自己孤苦伶仃的处境,兴致极好神采飞扬之时,每每张口先笑。当湘云对了一句好诗,她便真诚的回应“好对!比我的却好。”对到忘情之处“又叫好又跺足”这些夸张的举动正是黛玉纯真可爱性格的真情自然流露。当她集中思维,全力以赴对出“冷月葬诗魂”的好诗句,湘云拍手称赞时,黛玉也十分自然坦率的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总之,在黛玉的生活里找不到半点虚假的成分。如果将那位人见人爱、懂得来事、讨得贾府上下一片赞赏的薜宝钗相比较的话,薜宝钗是圆滑和虚伪的象征,那么林黛玉便是纯真实在的化身了!

第三,黛玉心地善良、待人真诚。黛玉的善良,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的相处便能了解到。在刚开始黛玉对宝钗是存有敌意的,因为她们同时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在才貌方面,“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的薛宝钗与黛玉也不相上下,再加上宝钗又有黛玉最为忌讳的“金锁”,更是让黛玉心存警惕。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金麒麟事件写道:“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了的史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她才是留心呢。’[8]”这样的场合相互斗心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在一起,黛玉便会找机会打趣对方,不是宝玉便是宝钗。可越到后来,宝钗黛玉的关系却越好,直到最后甚至像姐妹一般,就连宝玉也感到吃惊,这全在于宝钗对黛玉的略表关怀,善用心计的宝钗分二步实现了她的计划。书中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一时不甚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脱口而出,被宝钗记下,闹着玩的要审她,将黛玉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宝钗见时机已成熟,便不往下问,款款的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9]”聪明的宝钗找到两人的共同爱好,一下拉近了两人的距离,逐渐瓦解黛玉对她的敌意。再以一种长者的口吻规劝黛玉“咱们女孩儿不认字的倒好。”可怜的黛玉顿时感受到亲人般的抚爱和温馨,虽说她在贾府里一直也有外祖母的疼爱,可外祖母身边的人毕竟太多,与人交际又不是她的强项,要让黛玉挤入那个是非之处,也是不可能的事。再说黛玉姓林,不姓贾,所以平日里黛玉很难听到这样暖人心的话。不仅如此,宝钗还仔细分析了她的病,认认真真提供了进补的方法。心地善良的黛玉不由感叹起来“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谢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10]”宝钗的几句软话、几两燕窝便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将平时里对宝钗的陈见一一推翻,一枝烛光般的温暖竟化开了她心头的薄冰。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我们实是在感叹黛玉的痴情之余,更欣赏她内心的单纯、天真和善良了。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前面所提到的她教香菱学诗以及她的葬花之举中同样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就是这样一个敏感多愁、多疑而又小心眼、爱生气,爱耍小性子,率直纯真、心地善良、待人真诚、缺少心计的林黛玉在当时的贾府那样一个是非之地又怎能长久的留存下去呢?更何况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岂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三、探究林黛玉的命运

林黛玉的人生和命运最终走向了悲剧,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除了她多愁善感,单纯善良的性格之外,还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首先是身体虚弱、体弱多病,抑郁性的气质对她命运的影响最为关键。林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道:“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11]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葬花吟》中就可以看出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诗词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如此,对她也就逐渐走向了疏远,这些姐妹们大多喜欢宝钗,每次湘云来到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就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更促成了她忧郁的性格的形成。而《红楼梦》中薛宝钗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性格大方,“温柔敦厚”,“会做人”,这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试想,作为封建家长的贾母等人怎么会让一个身体虚弱、体弱多病,性格抑郁而又“不会做人”的黛玉、去做他们贾府未来的继承人贾宝玉的媳妇“和贤内助”呢?

其次是封建社会的婚姻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在封建社会里,有着森严的门第等级观念,对于望族大户人家来说,家庭和门第对一个家族心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红楼梦》来看,尽管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曾袭过列侯,业经五世,林如海又从科第出身,是前科的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但后来林如海身染重病而亡,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林黛玉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在封建社会那样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其家族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相比而言,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薛宝钗办事井然有序,处世圆滑、八面玲珑,且喜欢讨好奉承,很得贾母、王夫人等荣国府掌权者的喜爱,所以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

再次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对林黛玉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利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在一个相对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可能会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红楼梦》中林家家道的中落直接冲击和影响着林黛玉心灵和性格的形成,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而黛玉父母相继而亡对她的影响甚至更大。人们经常说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来说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父母的相继辞世,使黛玉从小形成了孤独无依,怯懦内向的性格。由于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这其实就为她的悲剧命运留下了伏笔。

第四,林黛玉的人生命运走向了悲剧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有密切关系。尽管林黛玉的性格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怯懦内向,但在面对外界时又显得孤高自诩、有才华、有进取心、争强好胜、特别是面对与贾宝玉爱情时,追求自由恋爱,有抗争精神,这些优点太现代,在当时的社会便是缺点,与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清规戒律显得格格不入,她的追求和向往、性格和人生,在当时那样一个封建男权社会里,只能以悲惨而告终。同时,等级制度的森严,寄人篱下的处境,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代表着宗法思想、家族势利和代表着神的意志的“金玉”之说,象一座座无形的大山横亘在宝黛爱情之路上,使她很快意识到环境和自身、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意识到爱的历程的艰难与渺茫。相比而言,薛宝钗性格古板守旧,逆来顺受,看似识大体,但其本身而言并不快乐,尽管在与林黛玉争夺贾宝玉的事情上赢得了贾府上下的支持,占得了先机,和贾宝玉实现了结婚的愿望,但最后悲惨的结局也证明了以她为代表的古代女性悲惨的命运,所以林黛玉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里那样一个时代的悲剧。

总之,我认为《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薄命佳人。她聪明美丽、多愁善感、天真率直,不谙世事、孤标傲世、追求真爱、至死不渝,却又纤弱多病,活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欲落的木棉花。在那种重权势、重钱财、重封建礼教的宗法社会里,她这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不由己,虽有贾母的爱抚慰藉和贾宝玉的情投意合,但前途末卜,人生渺茫,精神上有沉重压力。所以她很早就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后来病情渐重,处境更加艰难,她预感到寿命不久,发出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悲吟。因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其自身的弱点最终使她淹没在了那样一个时代,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最终也被扼杀在了那样一个封建王朝,她的命运悲剧既有内在的因素,又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最真实的写照。感谢曹雪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在他的笔下,黛玉的形象显得有血有肉,立体而真实。他既没有把林黛玉写成一个完人,更没有过分夸大她的缺点,我想这可能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为什么都给人以真实感的原因吧!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使得黛玉的形象穿越古今,显得既真实而又虚幻,她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理想,她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寻,她代表着我们心灵深处时时会响起的一个声音。若不是林黛玉,我们又怎么会在在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静下心来去寻找那么一份古典的情思。林黛玉的悲剧是她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它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尽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了,但她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她的高雅的品位,锋利的诗词,脱俗的情趣,敏捷的文思,甚至她的一颦一笑都闪烁着真实而质朴的光芒。她这样一个美丽、真挚,为爱情理想而生的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会被世人永久的牢记。她在读者心目中形成的思想感情的沉淀,相信时间愈久,停蓄愈厚,魅力也会愈大!

注释:

[1]百度百科—林黛玉;

[2] [3] [5] [6] [7] [8] [9] [10] [11]见岳麓书社《红楼梦》P47,P23,P36,P285,P76,P43,P337,P211,P67页;

[4]弗洛伊德《梦的解析》P121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语;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2、《红楼梦研究》

3、培根《习惯论》

4、百度百科—林黛玉

5、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悲哀的林黛玉》

http://www.teniu.cctv.com

后 记(致谢):

做自学考试本科论文答辩还是第一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没有一个组内与其他同学们的交流与沟通,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兰州大学我的导师庆振轩老师。庆老师在工作繁忙之余,从开始见面列写作范围和参考书目,从论文检查确定和修改过程中都给予了我们悉心的指导。才使能我完成了自己的作业,提交上了毕业论文。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其他同学们,她们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有益的指正。如果没有她们,此次完成毕业设计也将变得非常困难。对你们的支持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四、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

第三篇: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现实悲剧?――《雷雨》

一、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曹禺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并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既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又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同年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就教于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地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1936年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这是一出描写农民向土豪复仇的悲剧。抗战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1940年出于对民族解放前途的瞻望和爱国主义的激情,他写了歌颂战争中社会进步的剧作《蜕变》。1941年创作了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1942年将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为剧本《家》。1946年发表剧本《桥》。1948年又写成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拍摄成影片上映。

曹禺作品的出现,标志了“五四”以来话剧创作上的新成就,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推动了话剧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而且在长期的舞台考验中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爱好,一直保持着巨大的魅力。其中《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是曹禺在现代文学史、戏剧史上的杰出贡献,为现代文学剧本创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建国后,曹禺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发表于1954年的话剧《明朗的天》是他解放后第一个剧本,以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题材,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摹演出剧本一等奖。1961年与梅阡、于是之合写取材于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的《胆剑篇》。十年浩劫中横遭迫害,到1978年方焕发创作青春,写成新编历史剧《王昭君》,它的发表、演出,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获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剧本创作一等奖。另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选集》、《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二、作品提要

《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时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鲁家。30年前,周公馆的公子哥儿周朴园蹂躏侮辱了他家的侍女侍萍,并在第二个儿子(鲁大海)出生三天时抛弃了他们母子俩,走投无路、险些悲惨死去的侍萍只好委身嫁给贪婪、世故、猥琐、无耻的鲁贵;而30年后,又好象是鬼使神差,侍萍与周朴园再度相逢,而她与鲁贵的女儿四凤又在重蹈她30年前的覆辙,而这个“爱”着自己女儿的人偏偏又是她亲生的儿子周萍,周萍苍白、空虚而懦弱,他对同母异父的四凤的追求,只是想从与继母繁漪的乱伦关系中挣扎出来,填补空虚,寻找刺激的行为;蘩漪,原本是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资产阶级女性,18年前被周朴园骗到周公馆,环境的禁锢使她变得乖戾、阴鸷和极端,可悲的是她深爱的儿子周冲与心仪的情人周萍这哥俩儿偏偏爱上了同一个人――四凤,利己主义的发条上产生的反抗力量并不能把她引导到一条幸福的道路上,却在捣毁着传统的秩序,促进着这个大家庭的溃败,四凤、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自己与侍萍变成了疯子,而一心要确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黑暗王国的周朴园只落得茕茕孓立、形影相吊的孤家寡人„„

三、思想内容

曹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雷雨》不像当时有些左翼作家的剧作,它没有鲜红的色彩、高亢的革命音调和呼着革命口号的主人公。但是,它却在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中反映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层社会生活的腐烂和罪恶,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疯,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导观众和读者不得不追溯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这正是《雷雨》这一名剧深刻的思想意义之所在。剧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对主要人物形象都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绘,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每一个人物都显示了他的作为社会人的丰富内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

周朴园表面“仁厚”、“正直”、有“教养”,实质伪善、庸俗、卑劣,对这样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气息的资本家,作家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鲁贵是一个不识羞耻、趋炎附势的奴才,作家对其所投射的憎恨、厌恶非常鲜明;对于蘩漪和周萍,作家在强调形成其性格及命运悲剧的社会原因、着重控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于人的摧残和损害的同时,对这些人自身的弱点缺乏批判,给予了过多的同情;生活在憧憬与梦幻里的周冲,对现实缺乏理解,他的惨死,不仅揭露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同一切美好愿望的对立,同时还暴露了这个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鲁家其余的三个人物都属于社会下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鲁妈和四凤几乎相同的经历深刻地说明了在那个社会里这些平凡善良的人物的遭遇和命运,鲁妈虽对有钱人怀着仇恨和警惕,但却无法阻止纯朴、对现实一无所知的女儿走上她所恐惧的道路,其命运更强烈地引起了人们的同情,鲁大海虽写得还不够丰富,但作家对他赋予了很大的热情,他粗犷、有力,最后《雷雨》中的那些人都毁灭了,他却走向自己应该走的道路,鲁大海的出现给作品的阴郁气氛带来了明朗与希望,这是体现作家社会理想的形象。

由于作家主观上对产生这些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当时还缺乏科学的理解,把悲剧的原因解释为“自然的法则”,认为“宇宙正象一只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雷雨〉序》)这种思想认识影响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广程度,并且带来一些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弱点。例如以性爱与血缘的伦常纠葛来展开戏剧情节的处理,不只是艺术上使人感到塑造的刀痕,甚至如作者所说“有些太象戏了”(《〈日出〉跋》),而且也反映了当时作家对支配人类悲剧的力量的认识上的模糊不清。但由于曹禺对他所写的生活非常熟悉,爱憎分明,剧中人物的真实刻画,读者或观众仍然可以从中看到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感受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

四、艺术特色

首先,在《雷雨》的情节和结构上,曹禺除了对希腊悲剧、易卜生戏剧、甚至结构剧的借鉴,更注意到中国观众要故事要穿插要紧张场面的欣赏习惯,使《雷雨》具有故事的传奇性、冲突场面的紧张性和结构上的明了性。

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巧合,深刻地反映着那人类童年时代对命运的神秘感。《雷雨》中,30年前鲁侍萍被周朴园糟塌了,30年后她的女儿四凤又重蹈着她的命运。四凤为周朴园的儿子周萍玩弄着,而这个周萍不是别人,恰恰又是侍萍的儿子,曹禺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这些纠缠着血缘关系和令人惊奇的命运巧合中,深刻地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内容,以及斗争的残酷性和必然性。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但却不以亲子关系而放弃开除鲁大海的念头,残酷的阶级关系把骨肉之情抛之九霄云外;侍萍明知周萍是自己的儿子,却不能相认,而且她也深知周萍不会认她是母亲。当时的曹禺并不是阶级论者,但这种真实的描写,是把严酷的人生真实相当深刻地描绘出来。“命运”在《雷雨》中不再有希腊悲剧中那种不可知的神秘,也不是易卜生《群鬼》中“父亲造的孽,要在儿女身上遭到报应”的“自然法则”,而是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雷雨》那么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内在的容量,却没有多少拖泥带水的东西,一切顺乎自然。一幕看完,让观众瞪大了惊奇的眼睛巴望着第二幕、第三幕,几条线索交织起来,错综地推进,一环套着一环,环环相扣,并非完全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但就其严谨完整来说,在中国话剧史上堪称典范。较之前辈和同代剧作家要高明得多的是曹禺熟谙民族戏曲结构的底里,努力照顾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异想天开、紧张火爆的情节场面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对人物的关系、事件的缘起及其周折变化,在关目上交代得清清楚楚,通俗易懂,如作家在第一幕就以鲁贵和四凤为引线,把周萍和蘩漪的关系、四凤与周萍的关系、周冲对四凤的追求都交代清楚;第二幕开场不久把最重要的人物关系即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也点破了。观众心里对他们的纠葛关系均一目了然了,只是剧中的一些人物还没有弄清另外一些人物的关系。周朴周虽知道周萍、鲁大海、四凤是什么人了,可是他并不知道周萍和四凤及蘩漪之间的关系,侍萍亦然。反过来说,周萍并不知道鲁侍萍是自己的母亲,四凤就是他同母的妹妹。所以第三幕、第四幕,观众只是期待这些剧中人物尚未明白的关系的逐步揭晓以及这些人物纠葛如何发展,如何结局。真是纳繁复于单纯之中,寓众事于一体之内,明彻剔透,紧密严谨。中国的戏曲很讲究“排场有起伏转折”之妙,《雷雨》在其曲折的故事发展中,几乎每一幕都配置了紧张热烈的戏剧冲突场面,使戏剧于起伏之中进行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像第三幕的剧情变化便极尽跌宕起伏之能事。

如果说他在戏剧结构上,显示了他已经熟谙戏剧艺术的奥秘,那么在人物塑造上,更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他一上手写剧本,就醉心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这点也是他较之他的前辈和同代人高明的地方。《雷雨》中八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个个独具个性。

周朴园是写得极好的典型。作家通过这个浸透着封建思想的资本家,最深刻反映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封建文化意识形态的深刻联系。30年前,当他蹂躏侮辱了他家的侍女侍萍时,还只是封建家族的纨挎子弟,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发展,使他较早地接触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他曾到德国留学,追逐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就其这段经历及后来的经济地位,他都可能发展为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式的人物。但是,他却转化成为一个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他要确立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封建性的黑暗王国。在他身上,人们几乎嗅不到更多的资产阶级的“文明”气息,甚至连他的生活习惯都保留着一种遗老的臭味。曹禺令人信服地勾勒出周朴园性格的深刻根源,他的发家史就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如鲁大海揭露的,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工人,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勾结官警开枪镇压,没有丝毫“文明”可言。在家庭生活中,“他的意见就是法律”,是一个专制暴君。对待侍萍,也可以把她的照片搁在桌案上,甚至保留她过去的生活习惯,似乎在“忏悔”,而当侍萍“复活”在他面前时,则惊慌异常,威逼利诱,完全另一副面孔,深刻地暴露出这个所谓“仁厚”、“正直”、“道德”的“社会上的好人物”卑污灵魂。在周朴园的伦理道德的精神面貌中,封建性的东西融化了资产阶级的道德文明,在他的精神威严下,这个家庭禁锢得如同罐头一样,是呼吸不到一点自由空气的。曹禺的杰出之处,不在于他揭露了一个具有封建性的资本家,而在于他揭露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这正是《雷雨》现实主义的深刻地方。

蘩漪是曹禺塑得最成功的人物,也是作家赋予同情和赞美的人物。这个形象的成功不是因为她具有多么崇高的思想,而是以她的乖戾、阴鸷、极端的性格折射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反映出那个可怕的环境是怎样把一个怀着自由要求的女性逼到一条绝路上去的。蘩漪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属从这样的处境,正像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但是,当她撕碎着周朴园这个腐朽罪恶的家庭的伪善面纱时,往往也在撕碎着她自己的面目;当她破坏着自己的罪恶家庭时,也在破坏着别人的幸福;当她要求着自己的自由时,也在损害着别人的自由。她像一把利刀,她的爱和恨都带着一道道的血痕和深重的创伤;她又是那么软弱无力,她对自由的渴望真像大旱之年盼着几滴雨露。但是,她终于逃不出那漆黑的残酷的井,其悲剧意义于是更加深刻和突出。总之,无论你喜欢她还是不喜欢她,却不得不承认她的深厚丰满,她的特异的性格光彩。她的形象像雕塑家手下的塑像,最明晰最细致的纹理,都显示着鲜明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她的复杂的心理,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情感,都被天才地刻画出来,在她的具有魅力的却未免有些阴鸷可怖的性格中,折射出封建专制环境的深重的压力。

周萍是这个畸型家庭的产儿,他是属于那个崩溃的阶级中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颓唐的一代。他的死虽然是剥削阶级罪恶制度的牺牲品,也有着一定的悲剧意义,但是,他的自杀在更多意义上是为那个崩溃腐朽的阶级敲响了丧钟。

侍萍是一个有着纯朴而善良灵魂的劳苦妇女的形象,曹禺着意写其命运的残酷性,正是为了揭示她内心蕴蓄着的屈辱和血泪,以及她内心深处埋藏着的仇恨和反抗力量。四凤是一个有纯洁心灵的少女形象,在她身上体现着一个下层社会少女的青春美、心灵美和品德美。这个无辜的少女在巨大的精神恐惧中为残酷和罪恶的旧社会、旧制度所吞噬,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那个社会的吃人本质,它再没有任何存在的合理性了。鲁贵则是一个卑劣猥琐、趋炎附势、贪婪无耻的奴才,曹禺除了给予他强烈的憎恶外,更主要的是将他作为串场人物来写的。

周冲和鲁大海是两个有特殊使命的角色。周冲是作家的一个视角,是带着浪漫主义气质的一个角色。作家的憧憬、理想、希望,作家的欢乐、痛苦、失望,都透过周冲去观察那个“雷雨”的世界。的确,“有了他,才衬出《雷雨》的明暗”,他显示着现实的残忍和不公。鲁大海是时代亮色的化身,也是时代脉搏中跳动的强音。他的性格塑造,未免粗糙,但少了他,《雷雨》就失去了时代的支撑点。他同样是作家的一个视角,一个朦胧的视角,和侍萍、四凤结合在一起,把奴隶的声音呼喊出来,这就使《雷雨》的现实主义带着一个新时代的辉煌曙色。

《雷雨》的戏剧语言也是迷人的。对于这种外来戏剧的形式,从文明新戏开始到“五四”的剧本文学的诞生,剧作中最困难的便是能否形成一种为中国人能够接受的、既能供演出又能供欣赏的戏剧语言,因为这种形式,一切都要靠人物语言和行动来体现。“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这点,同中国戏曲是不同的。在《雷雨》之前,我国剧作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在戏剧语言上存在的问题较多,或是书面语言色彩过重;或是有欧化的毛病;或是虽寓于抒情,却缺乏戏剧性;或是人物的语言缺乏个性。而《雷雨》却创造了一种具有高度戏剧性的文学语言,而且具有曹禺创作个性的戏剧语言。

《雷雨》的语言是简洁而易懂的,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得得明白真切。它避免了外国话剧中那种长篇台词,句子短,更绝少欧化语法,是在普通话里提炼加工而成的。它又是饶有兴味的,含蓄蕴藉。听来有令人品尝的余地,演来能为演员提供深入挖掘的潜力,看来说的都是普通的口语,但放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物的关系下,就有着格外诱人的戏剧魔力。

《雷雨》的语言又是个性化的。一般说来,每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气质,语言、节奏、韵味和分寸都是不同的,这也使得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雷雨》的语言还极具抒情性。“既必通俗易懂,又必须有诗意,既应像诗而又应像日常人们说的话”,因此它的语言具有独特的抒情特色,具有散文的诗意美和无韵的音乐美。

读《雷雨》确是一种享受,对语言艺术的享受,作家像魔术师一样,那些平常听到的话,那些通常用的语言,经过他的手,却给人一种逗人的诱惑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戏剧语言艺术上,也许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同他媲美。《雷雨》的语言艺术创造,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

中国观众所喜欢的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是热闹的场面,是有个性的人物,是民族的现代的戏剧语言,而这些美学目标,在曹禺的《雷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片断赏析

蘩漪是作者最早想出、最感到真切、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下面就这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及对戏剧主题的揭示,结合精彩片断试作分析。

(一)蘩漪出场

1、注重人物的肖像和动作的描写

好的肖像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所谓“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说明“形似”是“神似”的基础。写“形”是为了传“神”。曹禺在这方面表现出惊人的才华。蘩漪脸色苍白,嘴唇微红,眼睛大而灰暗,鼻梁高而可怕,眉宇间忧郁,眼光满是痛苦与怨望,嘴唇向后略弯,显示出自我的压制。这段肖像可以看出她被高度束缚、高度压抑的处境,一个曾经如金丝鸟一般活泼,“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桎梏”、“有着美丽的心灵”的女性,被活活困在周家牢笼里十八年,“像死去了样”,“却又逃不开”,因而变得阴鸷、乖戾和极端。作为周公馆的太太,“她通身是黑色,旗袍镶着灰银色的花边。她拿着一把团扇,挂在手指下,走进来。”蘩漪只能穿“旗袍”,那是旧社会旧时代贵夫人身份的标志,“通身是黑色”才能映衬出其阴暗烦躁郁闷的心理,而一个动作“挂”绝不能换成“拿”“提”等词,这样方能显示其精神的委靡郁闷,心态的闲散无聊。

2、注意展示人物性格的两重性

她,文弱,哀静,明慧,爱好诗文,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是周朴园这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必需的点缀品,也充分满足了周朴园的虚荣心和占有欲。而这一切对于在家中缺乏个性尊严,懦弱空虚的周萍无疑具有无比的诱惑,从而酿就了他们这样畸形的乱伦关系。但是她也有原始的野性,有追求自由与爱情的要求,环境的窒锢使她变得阴鸷、乖戾甚而竭斯底里,而这一切遇上四凤的活泼、开朗、健康、水灵便显得不堪一击,败下阵来,由此便演绎出一段“丧心病狂”、骇人心魄的悲剧。

3、善于运用比喻来刻画人物

此处有两个精妙的比喻,非常准确生动地传递出蘩漪的性格特征。“水晶”这样的喻体写出了蘩漪作为“五四及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的活泼、明澈、沉静,这是她令人同情被人爱的一面;“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则活画出其热情爆发时的尖锐性,敢于追求应当属于自己的爱情和自由,却又“满蓄着受着抑压的‘力’”,“她是一柄犀利的刀”,存着“铁的手腕”,甚至叫人感到“阴鸷可怕”。至于段末的“秋天傍晚的落叶”和早暗下来的“西天的晚霞”则暗示了蘩漪的尴尬的处境,预示其“雷雨”性格的最终爆发,并将由此带来的悲剧结局。

(二)蘩漪饮药

这是蘩漪与周朴园在戏中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蘩漪看来,她根本没有什么病,只是任性执着,泼辣而又好胜而已。而在周朴园的眼里,妻子却是患了神经病,不仅不尊重她的人格尊严,反而肆意践踏、摧残,给她的身体和精神带来无尽的折磨、伤害,不管妻子如何反抗努力都无济于事,只是一味逼她看医生、吃药,以体现其唯我是从、说一不二的封建暴君作风,维护其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和传统秩序。在这样的家庭,周萍、周冲也只能是言听计从、唯唯喏喏。而蘩漪却不然,她代表的是“五四”以来女性追求解放、争取自由的心声,尽管此时的抵触反抗情绪还显孱弱,但她生命绽放的火花毕竟照出了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的黑暗腐败,她的抑压的力也必将促进这大家庭的溃败,甚而捣毁这罪恶的传统、秩序,这正是蘩漪性格典型意义的一个侧面。

(三)蘩漪独白

这场戏,蘩漪为留下周萍而重提旧事隐情,而这恰恰触痛了周萍的伤疤,周萍的卑躬屈膝、悲观丧气使得她怒不可遏:“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的我!”繁漪认清了周萍与周朴园血脉的内在联系,强烈地控诉了周家这个大家庭的罪恶腐烂,充分显现了她不畏强权,我行我素,勇于反抗的“战士”品格,尽管她的反抗还带有利己主义的成分。

当周萍不顾一切地离开,在那场雷雨即将到来之际、蘩漪内心火山待发的愤懑便一泻而出,她的独白可以说是一首诗,形象生动而又气势非凡,将她的非理性的性情和火一样的性格迸射出来,此处诗情与剧情的结合不仅把周家环境的禁锢逼人真实刻画出来,而且充分展现了蘩漪热烈执着、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其中“火山的口”这一比喻便是蘩漪情感饥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最好诠释。而三个“来吧”的反复排比则形成了一股排心倒海之势,不仅衬托出蘩漪的痛苦、怨恨和愤懑,而且很好地传递着作者不可扼止的控诉激情,读来淋漓酣畅、荡气回肠。

(四)蘩漪复仇

在得不到周萍爱情时,蘩漪便失去了理智,先是尾随周萍,冒着暴雨来到杏花巷十号鲁贵家窗外,见着心爱的人与四凤相拥在一起,竟然把窗户从外反关上了;回到周家客厅后,看见心上人要与另一个女人私奔而去,竟然叫来周朴园,甚而利用自己儿子的单纯率直,直接造成整个家庭悲剧的发生。

两个场景均为蘩漪于穷途末路所采取的玉石俱焚的行径,自私、庸俗、险恶、可悲。

同为复仇,作者却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前者重在对人物肖像的刻画,露在窗台惨白发死青的脸,被雨水淋透的散乱的头发,痉挛地不出声的苦笑,流到眼角下的泪水,阴森可怖,无一不显示其内心的痛苦和仇恨,这里是以静写动,于无声息的平静中表现蘩漪复杂的内心世界。后者则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示她内心的极度绝望和痛恨,以动写动,蘩漪的愤怒、讥讽、叫嚣及至疯狂,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充分揭示其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果说雨夜的那张森森的死尸般的脸带给读者的只是恐怖和寒意,那么彻底绝望的蘩漪,那意欲烧掉一切的疯狂的火焰则给了我们更为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

总之,对蘩漪这一形象,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她追求个性解放、敢于与封建专制拼斗并客观地起到捣毁传统秩序作用的绚丽的一面,也应当看到她“阴鸷可怕”、自私落后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透过血缘关系的冲突,进而看清那个社会、那个制度的黑暗、腐败,理解《雷雨》的现实主义有着它思想和感情的深度。

第四篇:林黛玉性格分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号女主角。她天生丽质,两弯罥烟眉,一双含露目,更兼具动静交融的柔弱气息。她虽才华横溢,却心底狭窄,与人常存芥蒂。特别是在与宝玉的爱情互动中,她一直在使小性子,闹别扭,活脱脱一个古代版的“野蛮女友”。

黛玉的野蛮女友表现

黛玉对宝玉常常是处处苛刻,容不得一丝玩笑之言。她的野蛮女友行径可用以下八个字概括:无理取闹,胡搅蛮缠。

例如,《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写到,黛玉怀疑宝玉把自己赠送的香袋给了别人,但宝玉珍藏衣内,黛玉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低头一言不发。宝玉道:“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说着,掷向他怀中便走。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宝玉见他如此,忙回身抢住,笑道:“好妹妹,饶了它罢!”不想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禁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在香袋这件事上,黛玉对宝玉原本不信任,误会解除后又不肯认个错,反而因为宝玉的一时赌气话而更加来劲,如此纠结折腾,不仅苦了宝玉,也苦了自己。

在《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宝玉去了宝钗那里,黛玉冷笑说:“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笑道:“只许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林黛玉道:“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宝玉忙跟了来,问道:“好好的又生气了?就是我说错了,你到底也还坐在那里,和别人说笑一会子。又来自己纳闷。”林黛玉道:“你管我呢!”宝玉笑道:“我自然不敢管你,只没有个看着你自己作践了身子呢。”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宝玉道:“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林黛玉道:“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宝玉笑道:“要象只管这样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黛玉忙道:“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黛玉的这些举止,完全是在胡搅蛮缠,且不说宝玉与宝钗是表亲关系,就是平时有些来往,黛玉也常常抓住不放,故意曲解宝玉的话,惹得大家都不痛快。而每每遇此,宝玉免不了“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众人看戏见到一位九岁的小旦,凤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众人都猜到了,偏偏湘云不藏话,直接出口“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宝玉忙向湘云使眼色,但这事最终还是传到黛玉的耳中。宝玉去找黛玉,刚到门口,就被黛玉推了出来。宝玉大惑不解。黛玉说你们“拿我比戏子取笑 ”。宝玉说他并没有比,也没有笑。黛玉说:“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宝玉无话可说了。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 ? 这安的是什么心 ? 莫不是他和我玩,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的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黛玉此言未免太过不近情理,原本宝玉给湘云使眼色就是为了避免黛玉受到伤害,但做了之后反而惹来黛玉的更多猜疑,实在是落得两面不是人。

黛玉无理取闹的根源是自卑情结

黛玉在与宝玉相处中,经常无理取闹,蛮不讲理。表面上看,这是因为黛玉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平时爱使个小性子;但深层次看,这是因为她对爱情没有安全感,渴望占据宝玉的全部心思。由此,黛玉一旦感觉失去了宝玉的关注,就会焦虑不安,失去了平日的气度和理智,对宝玉斤斤计较,事事苛责。再进一步说,黛玉爱情焦虑的根源是自己内心深处无法克制的自卑感。

在心理学上,自卑情结是指个体的一种软弱、无能、低劣或自感不如别人的复合心态。它使人自我评价偏低,时常自愧无能,自怨自艾,悲观失望。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认为,自卑感起源于童年时期的弱小和无助,加上器质性的缺陷和社会性挫伤,会使人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从黛玉的出身来看,她是姑苏才子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而贾敏是荣国府中贾母的女儿,贾政的亲妹妹。由此,黛玉本是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大家闺秀。但母亲贾敏在黛玉幼年时就离世了,贾母念其孤苦,便接来荣国府抚养。可没多久父亲林如海也病故了,黛玉就长住在荣国府。对于皇亲国戚又是高官厚禄的荣国府,黛玉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总之一句话,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

虽然林黛玉深得贾母的喜爱和贾宝玉的呵护,但毕竟是外孙女,身份上比不得孙女的“四春”,而在外戚中,林黛玉又比不得拥有百万家富的薛宝钗,甚至比不上同是父母早亡的史湘云,尽管她也只是贾母的侄孙女,却还有叔叔婶婶来抚养。对于林黛玉来说,除了荣国府,她举目无亲,万一出了岔子得不到荣国府的抚育,她将走投无路。凡此种种,都使得黛玉不得不谨小慎微,变得敏感而自卑。如《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黛玉想到“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也觉没趣”。此外,黛玉早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后却是寄人篱下的孤儿,这一落差感也时刻伤害着黛玉的自尊,令她更加消极看待自己。黛玉的自卑情结使她常常表现得孤高疏离、多疑脆弱。爱情是一种平衡结构,其核心成分是自信。可悲的是,黛玉带着满腹的自卑展开了与宝玉的爱情。这使得她看自己极端不自信,看宝玉极端不信任,使原本甜美的爱情变成了折腾彼此的怨情。

黛玉的自卑情结还使她对自己的言行极度敏感,生怕别人看低。如在《红楼梦》第三回中,众人初见黛玉,见她有不足之症便询问为何只服药却不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黛玉的答非所问和“自来如此”,可以略微看出黛玉怕被众人轻视的高姿态。在《红楼梦》第七回中,周瑞家的挺吩咐给黛玉带来了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看了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话一出,黛玉的敏感可见一斑,她深怕自己受到别人的轻视而不断揣摩别人的言行,事实上,最轻视黛玉的恰恰是她自己,她的自卑使她深陷抑郁的泥潭,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也使得她与宝玉的爱情之路走的异常曲折。

黛玉是抑郁型人格障碍患者

自卑的人常常情不自禁地夸大自己的缺陷,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相比,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能认真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忧郁性人格障碍。在心理学上,抑郁型人格障碍症(depressed personality disorder)属于情感型人格障碍(affectiv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一种,也被称为情绪低落性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其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寡言少语,过分担忧,容易发怒,自感负担沉重,精力不济,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困难重重、无能为力和难以预料结局,对生活的看法充满悲观愁情,成天抱怨命运,而林黛玉就是这类的典型代表。

例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在回房途中,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再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黛玉所吟唱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这里,黛玉不仅是在伤景,更是由景及人,想到了自己的悲苦身世和处境。

纵观《红楼梦》全局,黛玉对爱情的焦虑本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她并非是宝玉婚姻的最佳人选。除了她之外,宝玉还可选择素有“金玉良缘”之称的薛宝钗,及有“金麒麟”之称的史湘云。她们两个一个是有才有貌有家世,另一个也是才貌双全并性情温和,两人都深得贾府长辈的喜爱,对黛玉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宝玉自小成长于女儿堆里,虽与黛玉最为亲近,却也有些心性未定,爱与其他人打打闹闹,而黛玉性格偏静,容易胡思乱想,却碍于女孩的矜持和自尊,不便与宝玉一再提起,因而更加焦虑不堪。而黛玉表达焦虑的方式就是与宝玉闹别扭,耍性子,三日一小闹,五日一大闹,到头来把自己闹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抑郁症患者。

情感小贴士:做个进退自如的野蛮女友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男女性性别角色不再拘于一格,男性会越来越忍受女性的生硬蛮横,女性越来越希望男性会变得温柔体贴。但凡是都有一个分寸火候,偶尔野蛮一把,恋人之间还可能觉得回味无穷;但没完没了地折腾,任何恋人都会敬而远之的。黛玉作为古代版的“野蛮女友”,给今人最大的启示是:恋人之间小打小闹,收发自如,是爱之流露,但大打大闹,没完没了,则是爱之施虐。由此,怎样,怎样做一个做个进退自如的野蛮女友,有下边几条建议:

一、小事大闹大事小闹

在恋爱当中,蛮横无理虽然折腾,却可能给恋爱双方带来某种乐趣,起到维持爱情的新鲜感和紧张感的作用。但是面对关于感情的重要事件时,恋人一定要保持理智,识得大体,此时耍性子相威胁往往给人不会做人不会处世的印象,反而弄巧成拙。

二、闹过就忘 不算总账

女孩子在恋爱中耍些小性子可以,但要过了就忘,不揪住不放。古人云,过犹不及,女孩子的闹腾也是如此。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性,偶尔的折腾和别扭无可厚非,也算得人之常情。但是频繁折腾胡闹是任谁也吃不消的,人的容忍是有限度的,所以耍小性子也要适时适度,这其实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三、爱要自信更要坦诚

爱情中的自信不仅有利于完善自我,更能推动爱情的长远发展,给与携手未来的勇气和信心。而耍性子,其实是隐秘的抗议行为,以求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期望寻求关注。但是,与其耍性子让对方猜心思,不如直接明了的说出不满,以自己的坦诚换取对方的包容,而不要以闹别扭来获取对方的纵容。

第五篇:从走路姿势看你性格命运

从走路姿势看你性格命运

在相学中,不仅可以通过面相或手相知道一个人的运势所长,也可以通过走路姿势而得知一个人运势的好坏,滴天居士今天就说下,这方面的奥妙。

一;走路姿势是看起来很稳,且气定神闲的那种,此类人容易富贵。所谓;走路如龟。

二;走起路来急匆匆的,这类人是劳碌之象,纵然有机会得到富贵,也是所得有限,难大贵。

三;走起路来是水蛇腰的样子,头顶上不稳,东到西歪,这种人是福报比较浅的,运势比较惨。

四;走路是内八字脚的人,胆量有限,难以承受大任,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不前。五;走路是外八字脚的人,容易有傲气,对自己的期望比高,人生的目标比较大。六;走起路来东张西望,还偶尔回头向后的人,天性比较多疑,有鹰视狼顾之象【狼顾就是说狼走路时会不断的向后看】此类人心计深沉,城府太深。

七;人在走路时,如果下意识常先出左脚的人,多主贵,若在行走时,有人喊叫而朝左后扭身者也主贵,反之就是平常之象。

八;女子走路若上身很僵硬,头先过步的人,容易晚年运差,这类人看似冷傲,实则内心反之。

九;走路脚跟不着地的人,大多是奔波劳碌的命格。

十;走路有拖拉之相,就象穿着拖鞋在走路,此类人易遇到阻力,进展有限。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