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下行 中央保增长致使地方债务“井喷”
经济下行 中央“保增长”地方投资计划井喷
2012-07-31 12:26:31记者王倩、陈菲采访报导
中国经济下行,在中央政府“保增长”的要求下,地方政府近期纷纷出台刺激计划,在规模上已远远超出金融危机时的“4万亿”计划。这令经济学者担忧,中国泡沫经济还有民生痛苦指数将再度飙高,给经济造成更难控制的恶果。
中国经济下行令地方政府压力增大,各地投资刺激经济计划纷纷出台,据《国际金融报》报导,宁波、南京、长沙等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地方政策,其中,长沙出台超过8,000亿元的投资计划,预计未来五年每年投资额在1,600亿元左右,而有消息称,贵州或将出台3万亿元发展规划。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这些地方政府出台的计划只是喊口号而已,因为地方政府负债累累,由于并不是中央政府提出投资计划,财政困局之下,地方政府用于投资刺激经济的钱从何而来成了疑问。
尹中立表示,每一个市长的书记都愿意投资,所以呢就有这种大干快干的味道,永远是这样,你给多少钱,他都敢要,他都敢花。你想想贵州GDP才多少?他们搞上万亿投资钱从哪里来呢?四万亿那是全国的一个国家计划,他的后遗症现在看很明显,现在的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到了很少再有潜力了,也就是说没有人愿意给钱给你。第二个就是,也很少有好的项目,现在大部份行业都是产能过剩,这个钱的问题和投资的方向都是问题,所以地方政府喊出这么多口号,不 要当真。
台湾中山大学政治经济系教授刘孟奇指出,08年金融危机时,中共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所造成的恶果还没解决,这回将是上一轮“4万亿”投资的重演,导致中国经济出现更大的危机。
刘孟奇表示,四万亿刺激计划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非常的利害,所得差距、贫富差距又进一步扩大,房价会高涨,会刺激泡沫经济出来。现在等于是上一次结构性的问题还没解决,这次又再来,所以其实已经可以看到那个后果。2010年到2011年的时候泡沫经济还有痛苦指数飙高的问题大概都会再发生,到时候大概只有透过财政掠夺来填补他财政上的漏洞。其实有很多隐性税抢老百姓嘛,透过这些国营党营的垄断事业,来填补银行融资的,赤裸裸的话有的财政支出就可以透过圈地啊,直接对土地掠夺来进行,贫富悬殊一定会更加的拉大。
刘孟奇还指出,中国在出口不振的情况下,由于国富民穷,所得不均以及国家资本垄断以致于无法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现在面临高层‘十八大’交接班的时刻,所以不惜采取浪费性投资来刺激经济成长要“保增长”,这些乱投资等于是抢老百姓的钱。
刘孟奇又表示,民生投资又被国家资本,或者我们更明确的讲是党国资本所箝制,民间投资短期不容易迅速提升,所以他变成必须依赖他的政府投资,即使他知道这个很像是吃毒药一样,恐怕还必需要吃下去。即将要权力改组和接班,需要释放很多的资源来稳固权力基础,特别是以他这种不是一个民选的政府,他基本靠了这种利益交换来巩固他的权力基础。那对地方来讲,他其实忍耐很久了,因为在从 去年底到今年,他一个紧缩政策已经忍了半年了,所以他为什么会有“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在短期之内大家就会看到,非常多没经过好的效益评估的,都出来抢钱,抢国家的钱抢国有银行的钱,其实讲白就是抢老百姓的钱。
据了解,现今的经济学上,将通货膨胀及失业率两者合称”民生痛苦指数”。
第二篇:经济下行趋势明显 两条线“稳增长”
一周之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个重要会议上,两次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
一时之间,“稳增长”成为目前宏观政策面炙手可热的关键词,而各部委陆续发布的行业投资及消费刺激政策,也为这句“稳增长”标明了路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杨炘认为,工业发展速度不能放太慢,否则会出现许多问题,对中小企业松绑,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更多的投资项目,长期看经济发展会更快,也更具创新。
尽管政策面令人兴奋,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甚至评论称 “新一轮全面刺激来临”。也有不少观点认为,本次与2008年的经济刺激政策有明显区别,在稳增长的手段上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即让民营资本参与到更多的经济项目中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各部委近期发布的行业政策主要涉及铁路、医药、农业、家电等行业,而根据“新36条”,在引入民营资本上,还有诸多行业面临着更为开放的投资政策,值得期待。
以“调结构”的手段稳增长
在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
会议同时强调,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兴业。要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已经是温总理一周之内第二次强调,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前,温家宝总理就在武汉的调研会上提出了这一政策方向。随后,“稳增长”成为宏观政策面炙手可热的关键词,围绕于此展开了诸多解读。
中信证券乐观预期,认为新一轮全面刺激来临,这次刺激政策既包含消费、投资和出口各个方面,也包含结构优化、产业支持政策和制度性变革的各个层面。而此前出台的家电行业“节能补贴”政策已被看成是“政策转向刺激”的先锋。
不难发现,最近两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主要内容有密切的联系,5月16日的会议上发布了总额高达363亿元的“节能补贴”政策;5月23日会议上,则提出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消费刺激和投资刺激政策相继发布。
中银国际研究员叶丙南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上一次4万亿投资刺激相比,本次力度很弱,着力点也更加平衡,“刺激”会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更多注重消费领域。国泰君安策略研究员时伟翔更为直白地表示:“这一次,在稳增长的手段上,就是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扩大民营资本的投资范围,让市场资金去选择更有前途的行业,将竞争引入某些行业,从而稳定增长。”
经济数据不理想 下行趋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012年的GDP目标值下调为7.5%,目的是加大政府对经济减速的容忍度,从而将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发展的质量上。
两个多月后,温家宝总理强调“稳增长”,让人不禁产生联想。不过,多数人士认为,宏观政策的大方面并没有改变。时伟翔称,对经济的整体判断是数据仍在预期的目标区间内,但下滑趋势比较明显,需要加大调整和微调,稳增长更多的是在“稳”字上。
“当前经济的下滑已经完全明朗化,所有主要宏观指标都一致向下。政策紧缩,前期透支,外围不稳。总的来说,需求不足可能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银河证券研究员孙建波说。
近期经济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增长3.6%,4月份增速下降为3.4%,PPI数据3月份为-0.3%,4月份继续下行至-0.7%;增长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3月份为20.9%,4月为20.2%,增速放缓,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工业增加值、用电量等指标的增长,4月均有放缓的迹象;货币供给方面,今年3月份M2的同比增速为13.4%,4月份下降至12.8%,信贷从3月份的1.01万亿元下降至4月份的6818亿元。
此外,市场预期,未来经济面将继续下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杨炘称,工业发展的速度不能放太慢,否则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失业率增高等等。近期,针对“新36条”,以及温总理关于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等领域建设的讲话,各部委陆续出台一些行业政策,这是对中小企业松绑,让“逐利”的资金流动起来,让经济发展更好,更具有创新性,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两条线“稳增长”促消费引民资
不难发现,“稳增长”的路径主要从刺激消费和鼓励民间投资两条线路出发。
2007年开始试行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不仅带来了家电行业长达5年的繁荣和发展,也在全国范围内刺激了消费需求。普遍认为是“家电下乡”政策接力棒的“节能补贴”政策也于本月出台,财政补贴总额高达363亿元,且不仅针对家电行业,还涉及到节能灯、汽车等行业。
时伟翔称,今年4月份商务部开展了“消费促进月”活动,效果甚微,因为对消费的刺激比较困难,需要增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的配合。财政方面还是以减税为主,更多的是将钱留给企业和个人,让他们扩大支出和需求。
而对投资的刺激,相对更容易一些。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发布,但此后相关的执行细则迟迟未出台。近期,与温总理多次提出的“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相呼应,关于铁路行业、医疗行业、民航业等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以期真正实现“新36条”中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臵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杨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中小企业众多,其对税收的贡献占比为50%,解决了70%的就业需求。中小企业的发展,民间资金的流动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2008年4万亿刺激政策相比,本次刺激在作用对象和效果上不相同。前者主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十个方面,而本次是作用于能源、铁路、航空、保障房等领域。前者刺激的效果在于扩大内需,减少失业,而本次主要是稳增长,调结构。”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说。
不会有大规模的刺激政策
“不会出现大规模刺激”这是对接下来政策预期的普遍观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经过上一轮的大规模刺激,国家能力有限,目前对经济增长的掌控力在下降,需要更多地采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调控,在此过程中,经济摩擦是必然的。
来自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称,新一轮促消费有望从供需两端双管齐下,预期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补贴的产品范围,可能包括“节能家具、节水家具、装修建材”等。另外,有望在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在供给端增加有效供给。在投资方面,基建项目是投资重点,除了明确的大项目外,还将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其中铁路、节能环保、农田水利等方面是重点。
时伟翔认为,家电行业经过多年的政策扶持,需求基本饱和,接下来主要是产业升级,看有实力的企业能否创造新产品来刺激消费。事实上,接下来比较有空间的消费的刺激政策应该在旅游行业。“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讨论多时,地方版的计划方案也出台了一些,但全国范围内的相关政策甚少,旅游消费涉及交通运输、饮食、住宿、景区等多个方面,所以,除了“节能补贴”,比较大的消费刺激政策应该在旅游行业。
第三篇:经济决策亟待拨开“保增长”迷雾
经济决策亟待拨开“保增长”迷雾 章玉贵
既然经济增长是一种内生性选择,依赖于市场主体基于既有的约束条件追求成长空间的持续扩大。那么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既要重视短期经济指标所释放的信号,更应在尊重经济增长规律的前提下着力做好增长动力切换与产业升级两项工作,以期求得有效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拨开“保增长”的迷雾。
当中国经济在4月份的放缓幅度远超预期时,由央行开启的经济政策适时微调便成为应然之选。
不过,笔者不同意外媒关于中国经济已经丧失增长动能之说,尽管即期经济指标在某种程度上支持着这种判断。例如,表面来看,工业增加值4月份同比增长9.3%的数据确实不太难看,进口同比增长0.3%的成绩与过往动辄超过20%的指标相比显得比较寒碜。至于固定资产投资与信贷投放等其他经济指标不同程度的下滑似乎昭示着中国经济遭遇“倒春寒”。但若仅凭上述几个指标就得出中国经济已经失去增长动能的结论,未免过于简单。实际上,中国经济根本不缺内生性增长的动力储备,只是这些年来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营商禀赋与投资热情的释放,使得中国经济要摆脱现有增长路径的依赖面临着太多的约束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转型的成本。而当政府对蕴藏极大系统性风险的房地产领域持续展开冷却行动时,某种程度上患有房地产投资依赖症的中国经济出现短期放缓势成必然;加上外部需求的低迷,经济增速下滑便成为政策调整的显性结果。何况4月份的经济数据也有积极的一面,例如,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仅上涨3.4%,低于3月的3.6%,也低于政府为今年全年设定的4%的通胀目标,使得政府保持着后续货币政策微调的行为空间。
笔者认为,既然经济增长是一种内生性选择,依赖于市场主体基于既有的约束条件追求成长空间的持续扩大,那么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就不必过于看重短期经济指标所释放的信号。换句话说,即便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7%,政府也不必对之反应过度。
从主要经济大国的经济发展周期来看,无论是英、法、德还是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即便在其拥有全球范围内低成本配置资源能力的黄金发展时期,也很难做到连续3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如今,工业化国家尽管可以做到在经济制度完善之后着力提升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但增长动力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作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的美国,其对经济增长的期待是在稳住金融基本面之后,力图通过正在进行的第三轮超级产业革命来获得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只是连美国自己也对此恐怕也没有太大的把握;至于深受欧债危机煎熬的欧元区,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防止希腊脱离欧元区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局性失控;日本的经济算盘则是通过中日韩经济与贸易一体化以及本身的技术进步,尽快使本国经济摆脱“五万亿美元陷阱”。同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逻辑框架下,与美欧与日本经济高度联动的中国经济也不可能是天外来客。何况中国经济在逐步告别人口红利、“入世”红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红利,正在进行的经济战略转型本身也需要超越速度与激情,回归到理性经济增长的常态。
从支撑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动力来看,中国自1980年以来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周期告一段落,进而回归到6%-7%的中等增速区间,应该是最正常不过的常态了。何况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跃上了6万亿美元的台阶,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需要的资源增量肯定大大超过十年的数字。假如在2016年前后,中国经济规模达到10万亿美元,届时中国断不至于再提8%的口号了。
假如增长质量能够逐年提高,7%的增速又有什么可担忧的?中国理应从现在开始就做好适应中等速度增长的政策与心理准备。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有关市场参与主体,其经济工作与经济行为的着力点不应偏好于一时或者局部经济指标的波动。而应在尊重经济增长规律的前提下着力做好增长动力切换与产业升级两项工作,以期求得有效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拨开“保增长”的迷雾。30年来,中国经济政策的演绎一直没有跳开凯恩斯主义的范畴,这并非否定凯恩斯主义在特定时期的工具价值,而是强调像中国这样经济结构复杂、国情独特且没有太多先行经验可资借鉴的超级新兴经济体,是需要适时总结过往经济发展经验教训,以找到一条真正契合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路径。或者说,中国在探索后起大国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需要且应该对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有新的贡献。而在此之前,首先需要拨开的就是“保增长”的迷雾。因为“保增长”本身就是一种次优的政策选择,是在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对经济进行“热启动”的相关政策安排,其政策实施效果尽管可以达到短期内的经济提振作用,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不仅有可能吞噬“保”来的成果,还会加剧已有的经济失衡以及经济沉疴的愈积愈深;深层次的后果还在于牺牲经济转型难得的时间窗口,增加经济转型的刚性成本。
拨开“保增长”迷雾额钥匙掌握在政府手里。其实,政府业已启动的相关改革已经为经济实现有效增长提供了不少前期准备,只是现有力度远远不够。政府目前切实需要推进的,除了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以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过多干预之外,更要尽快降低关键领域投资的准入门槛,以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这是确保经济获得持续增长动力的第一步。政府需要做的下一个重要步骤是在全面启动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上,以减税与适度的政府转移支付为先导,尽快建立真正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广大底层民众的后顾之忧。再次,政府在加快市场与法治建设的同时,理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前瞻性的技术的投入,力争实现增长动力的切换与产业升级的早日完成。
第四篇:为何经济由“保增长”到“稳增长”
为何经济由“保增长”到“稳增长”
摘要:从“保增长”到“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基调的最大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中央政府试图从金融危机之后的危机思维中走出来,重回金融危机时代前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路径。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已经出现连续下滑,今年以来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一季度经济增长仅为8.1%,创近年来的新低。具体来看,1—5月份,中国出口同比增长8.7%,低于全年增长10%的目标。前五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增速较前四个月继续回落。为何经济由“保增长”到“稳增长”这一话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保增长、稳增长、经济
“保增长”是一种政府强力干预的经济发展思路,增长的背后是政府这只强有力的推手给予经济一种非市场的作用力,因此是一种人为的“保”,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直接作用;而“稳增长”则是一种自然的经济发展思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更为隐性,是市场主导、政府为耻稳定的正常轨道。
10月底我国4季度GDP增长率预测值为7.8%,显著高于3季度7.4%实际增速,显示学界相信“宏观回暖在年底”。不过即便预测应验,仍难改宏观经济经历减速调整的基本事实。在一揽子刺激政策拉动下,我国GDP同比增长率在2010年1季度达到11.9%高位,此后总体呈回调走势至今。今年前3个季度经济增速持续走低,分别为8.1%,7.6%和7.4%。从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看,今年前三季度“朗润预测”连续三次出现预测高估误差,显示目前经济减速具有某种“超预期”特点。为此也总结出了三个原因:
经济增速减缓有三个原因
为什么我国经济出现持续减速态势?外部环境影响无疑是重要原因。近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因各自结构原因低速增长甚至濒临衰退,使我国出口需求增长受到抑制。不过分析大国经济基本表现特点,更应从自身环境和内生因素方面分析根源。从国内看经济增速减缓有三个层面根源。
一是长期原因。中国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正经历峰值期并将趋于下降,加上年轻劳动力供给增量趋于减少,会逐步对潜在供给增速产生某种收敛作用。另外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可比人均收入差距缩小,也意味着潜在后发优势发挥空间逐步收窄,制约潜在供给增速。长期结构因素变动,可能已使中国潜在增长速度从早先两位数高位收窄到一位数水平。虽然难有精准估计,但结合观察我国经济近年基本宏观经济指标组合表现,有理由推测目前长期潜在供给增速应已从早先10%左右下降到目前8%-9%。
二是周期原因。调整上一轮景气周期累积矛盾与失衡因素,客观要求一段时
间减缓经济增速。例如中国央行总资产世纪初十年从3.83万亿元增长到26.9万亿元,共增长六倍。同期广义货币M2从14万亿元增长到73.4万亿元,共增长4.2倍。然而同期我国实际GDP增长约1.7倍。货币扩张过快,伴随经济增长偏快偏热,通胀压力挥之不去,资产价格间歇飙升等失衡现象。经济适度减速对调整宏观金融过度扩张累积矛盾具有必要性。
三是短期原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快速下滑形势,2008年底我国出台一揽子刺激经济措施,对稳定当时就业形势与助推宏观经济2009年2季度开始V-型回升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刺激措施毕竟是通过透支未来收入与需求发生作用,好比采用激素治疗方案后患者身体会有一段时期出现不适症状一样,刺激措施“功成身退”后会由于“透支回补效应”派生经济减速现象。例如我国刺激政策包括2009-2010年对汽车业提供降低购置税和下乡补贴,刺激我国汽车产销量从2008年965万辆和936万辆,分别跃升到2009年1420万辆和1362万辆以及2010年1875万辆和1804万辆,两年产量累计增幅高达94%。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居世界第一。常识告诉我们,中国这样汽车大国市场供需长期增速不可能总是维持在30%-40%超常水平。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两年井喷式增长对汽车未来供需潜能大幅透支需要减速回补,刺激措施退出后2011年产销量增速双双剧降到1.8%,今年上半年销量增速为2.9%。另外刺激政策推动钢铁业反弹、地方融资膨胀、房地产扩张,这些领域也都发生后续透支回补效应。
需告别传统调控模式
应对目前经济减速形势,需告别“刺激经济保增长、行政干预抑通胀”调控模式。应在继续目前温和宽松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基础上,趁势实施经济调整方针,着力推进关键领域改革,为新一轮自主性景气增长到来积极创造条件。
目前经济增速低于潜在长期供给增速,需要实施温和宽松的宏观政策以避免经济增速过度下滑。近来中国政府实施的积极审慎的稳增长保增长政策,大体符合温和宽松政策范畴。最新数据显示的宏观经济明显企稳回升动向,说明前一段温和宽松的稳增长措施正在产生预期效果。在实施逆周期宏观调节政策的同时,需总结过去十余年宏观调控实践经验与教训,对开放型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政策的功能、目标与定位加以反思,针对转型期宏观失衡现象的深层体制根源进行调整改革,使短期总需求管理政策与长期结构性改革措施形成合理匹配与动态协调。
因此,当我们实施积极宏观政策保增长的同时,需明确应保或力求的是自主性与内生性增长,而不是刺激政策催生的增长;是准入公平与鼓励竞争的增长,而不是维护垄断前提下的增长;是品质提升惠及民生的增长,而不是质量低下和
运营粗放的增长;是稳健与可持续增长,而不是失衡累积难以持续的增长。宏观政策基本功能应回归调节总需求,不能指望通过宏观调控解决所有深层结构问题。
政策重心应转向“调控”与“改革”
要创造新一轮自主性、内生性与可持续的景气增长,就必须把政策思路与重心转变到调整和改革方面,在破解深层结构问题和理顺机制方向下工夫,为宏观景气增长奠定微观行为基础。中国改革议程千头万绪,从培育自主性景气增长基础要求看,以下几方面改革议程具有特殊意义。
一是要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引入新规范使小产权房逐步有序合法化,完善市场经济基本产权制度。二是扩大民营企业准入,减少政府对投资核准与审批范围,力推企业减税减负改革,给企业家能力发挥创造更大空间。三是加快深化汇率与利率体制改革,创建与开放性大国经济需要相一致的现代宏调架构,并为根除金融抑制和治理资产泡沫创造体制条件。
第五篇:关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1
关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 增长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监察审计部: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重要战略决策,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的资金安全管理,有效规避投资项目管理风险,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核电转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关于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和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情况开展检查的通知》精神,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对此事高度重视,并及时组织开展了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有关专项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工作,现将本次专项预算内资金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承担项目的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
2、项目性质:新建
3、项目工期:2007年7月~2009年6月
4、项目资金总额:项目总投资71,954万元,其中铺底流动资金6,000万元
5、项目建设单位: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6、项目设计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7、项目监理单位:山东德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8、项目主要施工单位:中国核工业第23建设公司第六工程公司
9、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为了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实现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化,从而形成先进核电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决定开展建设山东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单位是专业从事AP1000核电站安全壳、设备模块、结构模块等核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安装专业化公司;是依托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两个三代核电站建设工程、采用引进美国西屋AP1000核电技术制造核电设备的第一批项目之一。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成为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转化基地和核电设备制造基地。
二、承担项目的进展情况
1、项目资金来源
注册资本金12,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5,500万元,银行贷款49,000万元,企业自筹5,454万元,合计71,954万元。
2、资金到位情况
截至2009年4月30日,资金到位情况为:注册资本金12,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5,500万元,银行贷款49,000万元,企业自筹5,454万元,合计71,954万元。
3、项目施工进度
2007年7月3日,公司举行揭牌成立暨工程开工奠基仪式; 2007年11月30日,公司与美国西屋公司签署三门核电1#机组CV钢壳采购框价协议;同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国核工程公司签 署三门核电2#、3#、4#机组CV钢壳采购框价协议;
2007年12月14日,与宝钢集团签订CV钢板采购第一单合同; 2008年5月10日,各车间地面全部完成,厂区道路硬化完成; 2008年5月30日,历时近11个月,项目主体工程按期建成,是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项目的按期建成,对于保障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的工程建设进度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专业化管理,自主化建设”的新一代核电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8月28日,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主体工程通过地方政府验收。
2009年5月6日,浙江三门核电站1#机组安全壳压力容器底封头首批钢板出厂。
2009年5月12日,浙江三门核电站1#机组CA20结构模块72个子模块全部制造完成并出厂。
2009年6月2日,公司收到美国ASME协会颁发的N、NPT核级证书,2009年9月3日,三门现场通过ASME协会NA、NPT、NS认证评审,10月26日,公司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许可证,成为我国第一家取得ASME综合认证的企业
4、完成的实物总量
《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约600亩,新建建筑面积约88360平方米,包括新建六座生产厂房:下料车间、安全壳车间、模块车间、管道焊接车间、酸洗车间、涂装车间厂房。并新建仓库(室 内及室外)、综合办公楼、变电站及各种动力站房等建筑、构筑物。根据核电设备AP1000安全壳、结构模块、设备模块的生产需要,新增焊接、油压机、卷板机、坡口切割加工等生产设备,并根据材料及产品检测、试验要求,新增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根据生产纲领要求,新增各种主要生产设备共计341台套。根据生产需要和环保、职业安全卫生、消防等需要,厂区工程项目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厂区变电站、给排水和采暖通风等系统设施;锅炉房、制氧站、空压站等动力站房。按环保要求建设酸洗废水处理站,按防火要求配置消防系统设施等。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新建职工食堂、职工宿舍和职工活动中心。
5、项目招投标管理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招投标和物资采购监督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招投标、评标和决标控制程序》、《物项采购管理程序》、《招投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相关程序和制度。整个项目的招投标工作遵守了招投标管理规定,严格招投标流程控制,加强招投标活动的监督。各招投标工作的实施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规范、高效地组织及实施了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6、项目监理情况
本项目的工程监理单位为,山东德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在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监理公司完整履行了其监理义务,较好的 控制了项目进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确保了2008年8月28日主体工程验收的顺利完成。
7、质量安全管理
在整个项目的建设期间,质量和安全始终是项目建设的重点控制目标。在管理上严格按相应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进行监控和管理。在整个项目的建设期间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主体工程验收中质量评为合格。
三、开展监察检查的情况
根据《关于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国核计发[2008]330号)的要求,2008年12月16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5500万元下达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但专项资金尚未及时到账。为了落实国家能源局要求,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于12月19日上午垫付资金5,500万元,拨付到我公司。公司在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前,聘请中介机构对工程结算款进行了审计,12月19日开始对外支付。截至2009年4月底,专项预算内资金5,500万使用完毕。
公司对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使用管理相当严格。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专项资金使用的用途和时效,保证专款专用、重点突出,管理规范,及时拨付、保证中央扩大内需投资效果的要求。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预算内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本项目的设备采购和土建安装工程。2008年12月19日至31日,用于土建及安装方向的预算内资金3,859万元,占本次拨付专用资金的70%,用于设备采购方向的资金560万元,占本次拨付专用资金的10%;2009年用于土建及安装方向的资金910万元, 占本次拨付专用资金的17%,用于设备采购方向的资金176万元,占本次拨付专用资金的3%。
经检查,核电设备制造工程项目专项资金支出符合国家核电《关于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通知》的实施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扩大内需投资方向,根据工程进度和设备生产进展情况,依据合同规定付款。特别是公司重大资金支出,均经过联签批准,保证核电设备工程项目建设透明、高效、干部廉洁,不存在滞留、挤压、截留、挪用以及虚报冒领、铺张浪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科学合理的使用了国家5,500万专项预算内资金。
2010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