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嫁给苏轼还是李白5则范文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21-64263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8 09:54: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嫁给苏轼还是李白

嫁给苏轼还是李白

无名氏

有人说一个人的命运主要由两次机会决定,一是出生,二是升学及就业;若是女子,还有第三次机会,就是嫁人。出生是由上天决定的,生于豪门,就是大家闺秀;生于穷户,就是小家碧玉。升学及就业,也受种种因素牵制,不见得皆由人意,唯有嫁人,主动权基本操纵在自己手中。

如果上苍给我一次完全自主的机会,让我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选择我要嫁的男人,那么,谁会是我最终的选择?

近代女子为文而名声最盛者,非冰心莫属,她曾评述最佳男人应“才”“情”“趣”兼备,寻常男子,能具其中之一已是难得,三者兼备者,真是少之又少。冰心认为梁实秋先生就是有“才”有“情”有“趣”的男子,我们对梁先生也非常欣慕,但是,历史上有一位古人,跟他相比,梁先生不过是小才小情小趣,而他,是真正的大才大情大趣。他,就是苏轼。

先说“情”。人若无情,不如草木,一个人之可爱与可敬,全在于其之真情,才高如顾城,却以利斧劈死相濡以沫的妻子,这样的男人,为他心寒都来不及,想说爱他,确实不容易。中国古代的男人,把忠孝节义看得重于一切,与妻子的情谊,看得最淡,如《三国》《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以同性的眼光看去,确实值得钦敬,以异性的眼光看去,未免心中酸涩。所幸,苏轼是有血有肉的人,并非这样有义无情的英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在妻子王弗去世后十年写下的悼亡诗。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本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谁料一朝弃我而去,从此幽冥隔世,轩窗凄然一面,醒来却是幽梦一场,隔着近千年的时光,我们仍能感受到词人无尽的悲痛。天不假年,苏轼先后三位王姓妻子,却都弃他而去,没有一人伴他走完生命的旅程。“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据说这是苏轼怀念最后一位妻子兼红颜知已王朝云而作,晚年丧妻,形只影单,潇潇暮雨,多少落寞与孤独,只向琴中倾诉。自古男儿多薄情,多少男子老婆还活着,就巴不得她赶快死去,有几人似苏轼这般深情?

再说苏轼之趣。据传,丞相王安石曾大发宏论:“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造字,定非无义。”苏轼问:“鸠字九鸟,可知有故?”王安石欣然请教,苏轼答:“《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爷带娘,共是九个。”这样妙答,真让人不由大笑。

据说苏轼有一妹,聪明才智不亚其兄。苏轼大胡须,长下颏,妹妹高额头,深眼窝。兄妹互相取笑嘻戏。妹妹笑哥哥:“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哥哥笑妹妹:“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边。”“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兄妹对诗,何其有趣,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苏轼制的妙谜,撰的趣联,巧答、逸闻。民间流传的东西虽夸张,却最见人的真性情,这些故事不见得件件真实,苏轼之机敏与幽默,由此却可窥一斑。幽默之人,往往是最体贴与富有理解力之人,也唯有这种人,方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寻出无尽乐趣,一本正经的道学先生,与无情有义的英雄一样,是供外人钦敬的,不是值得自家人喜欢的。

一个人有情有趣,已是难得,但若无才,日日相守,终嫌其浅薄。我们且看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么豪迈;“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多么俏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是多么空濛清幽。苏轼还是两宋第一位大书法家,其行书笔墨浓郁,不似王羲之行书的空灵优雅,不似颜真卿楷书的端正森严,也不似张旭草书的狂放飞舞。苏轼之书法有筋有骨,厚重洒脱,一如他的词句。苏轼不仅词文书法尽佳,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东坡肘子,更不知让多少人垂涎欲滴。词句好,是文学品味高;书法好,是艺术品味高;饮食讲究,是生活品味高。这样三味俱高的男人,请问世间有几?

若能嫁于苏轼,花前月下,与他品诗论词,此乐何及!敛袖研墨,看他潇潇洒洒地写字,此乐何及!待他离去,仿他字迹,狗尾续貂,拊掌而笑,此乐何及!闲来无事,与他闲敲棋子,探讨食谱,此乐何及!羡慕朝云,嫉妒朝云,十二岁到苏轼身边,一守二十余年,不知朝云作何想,我们却总觉得,她是世间第一幸福的女子。

苏轼是值得一个女子用一生的时光相陪伴的男人,而李白,是值得一个女子用一生的时光去等待的男人。

有个词“高山仰止”,在我心里,李白就是一座“仰止”的“高山”。古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坛群星灿烂,到唐代,更是群山巍峨,高峰迭起,每一座山,都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在我们心里,却总觉得只要努力,是可以爬上去的,爬不到山顶,也可爬到山腰或山脚,或者我们爬不上去,别人中总有可以爬上去的。

李白不是一座这样的山,你站在他的脚下极目仰望,只见绝壁千仞,上接云天,飞鸟不可度,猱猿愁攀援,他俯瞰万物,傲视苍生。那种感觉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绝望。你最崇敬的诗人是谁?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从未犹豫过:李白。你对李白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绝望。”很多人都奇怪我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但是只有这个词才可以表达我的真实感觉。

专制的重压与伦理的束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背几乎都被压弯,他们忍辱含耻,成了“仕”,也有人矫枉过正,故意将胸部挺起,挺得背部向后弯去,这就是所谓的“狂士。”一直到今日,诗人多病态。古代的文人中,李白腰杆是最直的,人格最独立,洒洒脱脱,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世态炎凉,岁月增长,都不曾让他迷失本性。

李白也狂,狂得天真可爱,不矫情,不造作,不无病呻吟,不故作深沉,爱就磊磊落落地爱,恨就不加掩饰得恨,他热情地拥抱自然,拥抱生活。流行到山中隐居,他就到山中隐居,皇帝闻名招他出山,他既不自命清高,作不屑状;也不受宠若惊,连夜写皇恩浩如荡的颂歌。而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他看来,皇帝招他,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必要感激涕零;从此可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他是高兴的,于是他就“仰天大笑”,让周围的人尽被他的快乐所感染。千载之后,每读此诗,都感受到他孩童一般纯真的感情。他曾千金散尽,官至翰林,在他的诗歌中,对过去的富贵与荣华,却从未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留恋,他今朝有酒今朝醉,尽情地享受生命的欢乐,绝不回顾与彷徨。

他是唐人的骄傲,世间的奇品。嫁给李白的缺点是,你不可能将他留在你身边,哪个女子的魅力再大,也不会大过皇帝的权力,他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尘世间就没有东西可以束缚他、羁绊他。他是鸿鹄,不会因为一只雀而留在哪个树桠的巢里;他是游云,不会因为一株禾苗的招手就停顿下来,“谪仙”这个称谓最适合于他。也许,他本就不是尘世间的人,他是天地精华育成的种子,远古时,某位仙人的脚步从大地上迈过,将他遗失尘世的泥土里,千千万万年过去,遇到合适的阳光与雨露,他在尘世的土里开起花来,但他是仙品,尘世间的人、尘世间的事、尘世间的情,都会感动他,却都留不住他。

他“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酒酣挥洒翻河笔,险句能令鬼神泣,至今光焰照尘寰,一字堪赏双白璧。”鬼神夜泣,况我凡人。杜甫对李白念念不忘,恐怕不仅仅是友谊,更对是李白浪漫才华的敬仰。站在李白的面前,谁会不感到绝望!那种绝望啊,绝望得让人想缩到石头的缝隙里,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让泪水滋育起一朵花来,岁岁年年在路边招摇,只为诗人经过时,能往这里瞥一眼。瞥我一眼啊,我就化为漫天花雨,纷纷扬扬地落,盖满江河山川,瞬息灰飞烟灭,归于永恒的泥土。

我写不出气吞山河的诗句,也没有生在一个能出诗人的时代,这让我对他更加倍地热爱与崇敬。因为这种热爱与崇敬,我理解二十三岁的柳如是浮舟造访年近六十的钱谦益,红颜伴白发,二十余年痴心不变。我理解,郑板桥愿为“徐青藤门下走狗”的念头,理解齐白石“恨不早生三百年,为青滕磨墨理纸”的想法。那是对自己偶像的热爱与崇敬,至无以复加,2 能留在自己的偶像身侧,不做人,做狗亦心甘。

郑板桥愿为徐青滕之狗,我何不可做李青莲之狗?以青莲之个性,必不会喜欢哈巴狗,那我就做一只狼狗,他仗剑远游时,默默跟在他身后,他对月吟诗时,我遥望他,绝不打扰他的兴致,有人敢于侵犯他时,我愿以死护卫他。齐白石愿为徐青藤磨铺理纸,我也愿为李青莲之奴仆,为他背负行囊,伴着他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累死绝无怨言。但我是一女子,我渴望经过世世轮回,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里遇上他,我将穿一袭红衣,出现在他面前,亲眼看着我久仰的容颜。哪怕次日他就离去,留给我的又是永生永世的等待。

自知留不住,我会含泪送他去,看他衣袂飘飘,消失于天地的尽头,我将如幽居燕子楼的关盼盼,掩上小扉,任外面车马喧哗,秋月春花,任窗上蛛网横结,朱漆斑驳,任年华老去,华发如雪。

崇敬到极至,宁愿做无私无畏的牺牲。

第二篇:跨国婚姻嫁给爱情还是嫁给国籍

跨国婚姻   嫁给爱情还是嫁给国籍?

“中外合璧”到底是喜是忧?

拥有美满的婚姻生活,是一件人人都渴望的事情,如果这发生在异国婚姻之间,就更能成为一段不同种族与文化相互交融的佳话。然而,由于双方生活背景的不同,将必然带来特有的文化冲突,因此跨国婚姻与普通的同族婚姻相比,要面对更多的困难。

钱钟书把婚姻比喻为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那么,嫁给一个外国人或者娶一个异国太太,应该算是走进了“国际围城”,截然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行动思维,甚至餐桌上时常发生叉子碰筷子的趣事,小到晚饭该做中式还是西式,大到孩子该哄还是该骂,文化的碰撞浓缩在小小一个家,个中滋味如何?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一地鸡毛的涉外婚姻 李阳“家暴门”**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和妻子Kim Lee的离婚官司持续了一年,尚无定论。这对曾经志同道合的夫妻,至今仍无法走出家庭暴力的阴影,对于夫妻反目缘于双方的文化冲突之说,Kim并不认同。她说:“将我们之间的问题归咎于文化冲突,是非常取巧的,也是李阳所乐意的。”

马雅舒二婚引旁人口水

马雅舒与吴奇隆的婚姻走到尽头,衍生出太多风雨。两人分道扬镳后,她很快举办第二次婚礼。马雅舒似乎不仅要招摇给前夫看,几乎是要招摇给全世界看。除了高调结婚,马雅舒外籍老公詹姆斯的来头也众说纷纭,有媒体报道称詹姆斯是一家游戏公司CEO,有10亿美元身家。

韦唯与前夫 “夺子大战”

歌手韦唯在聚会上认识了年长自己20岁的瑞典音乐家迈克尔·史密斯,两人迅速相爱并结婚。之后因离婚孩子抚养权问题遭遇前夫的威胁、恐吓,前夫甚至企图制造车祸谋杀案等更让人觉得好像在看好莱坞超级惊悚大片。

我的婚姻我做主,女孩凭啥不能嫁老外?

一个老外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了与N个女学生的性爱日记,中国人愤怒了,网上很多人在骂洋外教无耻,那些与他上床的女人下贱,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主要因素,但是骂过之后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为什么偏偏是这些受高等教育的女学生在做这些犯贱的事?

中国女人为什么喜欢嫁外国男人呢?有人给总结了一下原因:一方面是拜金。毕竟国外的收入和福利要比国内好许多。钱在有的时候确实是万能的。但很多情况下,外国男人不怎么有钱,也一样能搞到中国女人。看来,钱有的时候不是本质问题。本质在于她们或者整个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和自卑心理。她们认为找个外国人很长脸。

曾经有某电视台做了一期“中国男人、外国男人你选谁?”节目,节目里大家吵得很凶,两种观点激烈碰撞,没想到在其中两种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大家都认为中国男人不如外国男人!

老外浪漫温柔,时刻充满惊喜

大多数的国男的浪漫通常都是对外的,在小少妇小姑娘面前,他们用黄段子荤笑话逗得人仰马翻,可回到家里,马上变成了一个正人君子,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无论对老婆还孩子,都是一副铁面无私的表情,懒得跟家人逗乐子。如果是原配的还好,要是再婚的话,想乐呵也还得看孩子的脸色,稍不注意你就“伤了孩子的心”。在国外,除了两口子独乐乐,还有一大家子的众乐乐--一旦孩子的父亲接受了你,大家就一起乐呵。

欣赏女人更注重其内涵,外表在其次

这世界上自然美的又有多少呢?有几个美女不是画出来描出来的--我觉得老外深谙此理,所以他们逮到一个外表中看的、内瓤子丰满的就满足了--有正式的活动时,几勾几描就活脱脱一美女;平常过日子,素面朝天看起来更实在。

要是真的找个外貌如天仙的,那份娇滴滴,普通人能养活么?别以为人家老外不懂得“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的道理--换句话说,人家经过了那经久的移民等待,如果从万里之外娶回来的媳妇成天只知道花钱买“石灰”漂白,买华服装扮,只耗钱不中用,岂不亏大了?再说了,跨国恋圈有近1000名成员,我还真没看到哪个倒霉的老外牺牲自己娶个丑女帮国人“消灾”的呢。

勤快,动手能力强,没有饭来张口的习惯

在国内,如果老婆回家看到丈夫双脚放在茶几上看电视,别奇怪。在国外,如果看到男人勤快的像奴仆,别稀奇。洗衣、做饭、修车、刷墙、劈柴、购物等男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像模像样。

如果老婆的嘴巴甜,三哄两哄,丈夫就把家务包个干净彻底,如果你觉得心虚,时不常打个下手,作丈夫的都感恩戴德,对老婆的付出是谢了又谢--就凭这一点,就是你为这样的丈夫忙死了,你还觉得没做够;如果某些国男认为受女人伺候天经地义,作这样的人的老婆的哪怕做一点都后悔得要死。要是在国内,如果是再婚,你勤快了,是应该;你懒惰了,要是前妻过世,你得跟死人比;要是前妻离婚,你得更活人比,敢喘口气吗?

跨国婚姻除了真爱,我们是否还有所图?

爱情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期望的,都希望能找到一位陪伴自己终生的伴侣。爱情是没有国界的,一些女孩子选择嫁给了外国人,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浪漫生活。在娱乐圈里,嫁给外国人的女星比比皆是,演绎着一段段感人的跨国恋情,令人羡慕不已。

不可否认还是有很多涉外婚姻并非为了爱,一项涉外婚姻调查也证实了中国女人主要不是为了爱嫁给外国男人的。调查发现,中国女人和外国新郎的结婚年龄平均相差10.5岁,其中有13%的夫妻是

两代人,整整差了20岁。据了解,在涉外婚姻中,创下纪录的是当时轰动一时的一对夫妻,俩人相差54岁。结婚时,美国新郎已经是一个82岁的老翁,而中国新娘仅28岁。借假婚姻获取身份,却落了个财色两空

对于一心想圆美国梦的人来说,申办婚姻绿卡是最快转换身份的方式。据美国华文媒体报道,年轻貌美的华人王小姐想靠假结婚实现美国梦,不料却陷入一场婚姻绿卡的恶梦。

王小姐在与律师达成协议,支付订金之后,很快被安排与一位美籍公民见面,随后与男子拍婚纱照、选购婚戒、结婚。然而之后发生的事情却让王小姐陷入噩梦。该律师先是暗示若想让婚姻绿卡办得顺利成功,王小姐须给他特别的“性服务”,在王小姐拒绝之后,仍旧劝诱、威胁,随着申请案不断推展,最后王小姐不得不屈从。即便是付出如此代价,最后王小姐还是没能如愿获得婚姻绿卡。本希望借假婚姻获取身份,却落了个既被骗财又被骗色的下场。她们崇洋媚外,不排除虚荣心

中国自古就有崇洋媚外的传统,也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说法,于是这些老外变成为了女人的香饽饽。这种情况,在广州、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尤为普遍。根据上海涉外婚姻“白皮书”显示,1996~2002年的7年间,在上海登记的涉外婚姻超过万对,平均每年3000对,这个数字比1980年增加了7倍多。

与20多年前上海涉外婚姻几乎是清一色的“沪女外男”不同的是,目前平均每年还有300位上海男性迎娶外籍新娘。但是上海女人输出的比例,是输入上海的外籍女人的10倍。在她们看来,嫁了一个洋女婿,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男人,她们觉得倍儿面子。

嫁给美国黑人肉体上高潮是真实的浙大“愤青教授”郑强一句“学校有些女生不自重,我们的女生见到垃圾一般的外国男人都要讨好”遭到了本校女生的挑战。“在浙大,象我这样有外国男友的女生很多,我漂亮年轻,而且成绩优秀,追求我的人很多,但是我就是看不上中国男人……我宁愿嫁给美国黑人,可以早拿绿卡,嫁给美国黑人精神上是平等的,嫁给美国黑人肉体上高潮是真实的,所以嫁给美国黑人是我们自重的结果。”

中国的女生去嫁老外的时,在中国男人眼里是对其性能力的一种蔑视。从女性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常说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只凭感觉做事。尤其是在感情中的女人更是很傻很天真。中国的女生对老外一般是比较崇拜的,因为老外一般都会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是众多女生梦寐以求的。

被物质因素冲昏头脑,输掉的不仅仅是幸福

中国女人在不断地国际化,已经没有几个OFFICE里的白领一看对方是老外就昏了头脑。女人自己的荷包鼓了,选择余地也大了,可面对老外,还是困惑多多:是不是因为他是外国人就放低了要求?是不是因为不了解而无所适从?只要世界一天没有大同,中国女人就面临着在众多洋选手中挑到残次品的危险。

对于老外恋人,你需要考察的是:

1、他是否真能够欣赏中华文明,有些对于中华文化一窍不通者,婚后抱怨与中国女人结婚是个可悲 的误会。

2、对于中餐他是否喜欢,有些西方人对烹饪中餐时的油烟气味无法忍受。

3、明确他是爱你本人,还是仅仅出于猎艳东方娇娃异国情调的黑发、黑眼睛。

婚后不久,随着外表的新鲜感消失殆尽,只剩下天天面对不同文化、不同思维、不同生活习惯的碰撞烦恼,婚姻渐亮起红灯自然不可避免。

有些矛盾深入骨髓,真不是钱能解决的张女士和美国丈夫John结婚快5年,但是每逢过年过节,丈夫John对妻子要购买大包小包的礼物然后挨个跑亲戚的习惯依然不适应。丈夫John问自己的妻子,为什么不把大家聚一起,见一次面不就都解决了,即省事又省力。John认为,亲戚平时和自己的家庭生活没有什么太多关系,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

而张女士则认为,丈夫John虽然亲友间走动不多,但更喜欢节假日把朋友召集来,吃烧烤、喝啤酒。此外,John对妻子赡养父母的义务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所以,他自己从不给岳父岳母任何财务上的支持。其实,许多美国人都没有赡养父母的传统,所以,不要对美国太太或先生帮自己赡养父母抱太大的期望。此外,过于频繁的人情往来也会使其难以适应,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也要靠自己慢慢摸索。

轻信意大利恋人 华人女子染艾滋

据意大利《欧联时报》报道,日前,一位侨居意大利的东北籍女子致电欧联时报,称自己住在意大利中部的一所医院,由于自己轻信恋人和恋人同居染上了爱滋病,希望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不幸告诉记者,警世后人。记者根据电话留下的地址,来到了意大利的一家医院,见到了一位名叫李桦(化名)的中国东北籍的女子。

据了解,李桦是一位非常好强的东北女人,祖籍中国辽宁,在中国曾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几年前,因和丈夫感情破裂离异后,报着出国淘金的梦想,随着移民浪潮来到了意大利。

初到意大利,这位倔强、不服输的东北女子,心里有着满大的报复,非常想做一番事业。然而,现实的生活慢慢的吞噬了她的梦想。三年的打工生活,居住在肮脏低矮的阁楼,朝不保夕的日子,彻底的摧毁了李桦。万般无奈李桦想到了一条捷径,嫁给意大利人,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为了能够把自己嫁出去,李桦托朋友介绍,找婚姻介绍所,甚至上网聊天征婚,该想的办法都想了。一年过去了,受过高等教育、心气高傲的李桦一直没能找到自己心爱的人。

突然有一天,李桦在网上结识了一位意大利人,这位意大利人年龄和自己相仿,有固定的职业、豪华的住宅。李桦欣喜若狂,以为上帝赐给自己的白马王子终于来到了面前,自己的幸福将会随着这位意大利男子的出现变为现实。

让李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白马王子的出现只为她带来了短暂的欢快,幸福的生活还没开始,李桦以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开始一步步走向死亡。

通过上网,李桦结识了意大利男子路易吉(化名),非常健谈的路易吉经过几次聊天,便征服了李桦的芳心。结识路易吉后,李桦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最幸福的女人,经常陪路易吉逛街、吃饭、聊天,两个人手挽着手,时常漫步在幽静的小镇湖畔。

和路易吉认识一个月后,路易吉向李桦提出了同居的要求,仍怀有一份戒心的李桦拒绝了恋人的要求。两个月过后,路易吉软磨硬泡,再次向李桦提出同居,并表示如果李桦同意,马上可以结婚。经不住好言相劝,李桦最终同意了路易吉要求。而这时的李桦已完全沉醉在爱河之中,忽略了对性伴侣的身体检查,为自己酿成了终身遗憾。

同居不到半年,一天早上起床,路易吉高烧肢体抽筋被送往医院,李桦跟随救护车来到医院。当李桦看到恋人的病例,得知是爱滋病带菌者后,如同晴天霹雳。李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白马王子怎么会是爱滋病患者呢?经过再三核实,李桦相信了这一切都是真的。短暂的爱,毁了自己的一生。

路易吉先一步走了,记者应邀来医院看望李桦,倒在病榻上的李桦高烧不止,拖着虚弱的身子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后悔。李桦说,幸福没有捷径,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现在自己也成为了爱滋病的带菌者,没有朋友敢来医院看望我,每天医护人员都带有一种异样的眼神注视着自己。而自己无法将病情告诉远在故乡的亲人,更无法和自己只有十几岁的儿子说清楚,自己只由默默的等待,等待死亡的来临。

李桦最后请记者转告那些想借婚姻换取幸福的人,要汲取她的教训,天上不会掉下白马王子。特别是和陌生人同居,一定要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免造成终身遗憾。

交往数月后,我才搞清John的真实身份

欣怡(化名),女,23岁,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在Party上认识了老外John。他也来自非洲,是黑人,身高1.86米,给人的感觉非常厚道,他说他今年26岁,未婚。” “我不否认John是个不错的男人。所以,我并没有因为那件不愉快的事而断绝与他的来往。因为好奇想看看他的护照。经我再三请求,他无可奈何才递给了我。当我接过护照,印入我眼帘的是一串出生年月日。thedateofbirth牶29091967(1967年9月29日出生)。我当时呆了。我第一时间不是想到他的年龄的问题,而是他有没有结婚。于是我拼命地翻着,希望看到的是“Notmarried”(未婚)的字眼。但是没有。”

冲突不断无力挽回,异国婚姻曲终人散

爱情开始的时候,我是雀跃的。他的浪漫和幽默,让我心中那颗爱情之花迅速绽放。然而,我和他的恋情却遭到了我父母的极力反对,理由很简单:中西文化大不同,你会后悔的。那时候,托马斯的一举一动都让我充满好奇,父母的忠言终究没敌过我对托马斯的狂热。很快,我就奋不顾身地嫁给了他。

结婚后他从来不做家务。很多次,我正拿着拖布费力地拖地,他却笑嘻嘻地过来从背后拥着我说:“亲爱的,你真美!”我气恼他从来不帮忙,便愤愤地说:“走开!”见我生气,他却不恼:“你的爱情哪儿去了?”我的天,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这可是地道的柴米油盐呀,哪儿来这么多爱情。我转过身盯着他说:“这儿只有拖地,没有爱情……”

结语:跨国婚姻中重要的是感情而非物质因素

婚姻是个人的选择,必须自己考虑清楚,跨国婚姻语言不通、文化有差异,有一定风险,应慎重。首先,不是每个外国人都有钱,大多数的外国人过的是平常生活,别想着对方有大把钱在等你花。找不到老婆的很多是穷人。

其次,应对对方的家庭、当地的文化传统有确实的了解,毕竟两个人一起生活需要交流,语言不通,遇到困难都没有人帮助,怎能谈得上幸福呢?那双婚姻的鞋是否合脚,只有当事者知道。因此在选择跨国婚姻时,陷入热恋中的男女们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嫁老外还是谨慎为上,对人生的真正幸福来讲,虚荣、物质、浮华都是次要的。在有充分了解对方后再结婚,不要被物质蒙蔽双眼,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第三篇:浅论苏轼与李白的文学差异

浅论苏轼与李白的文学差异

诗仙之风,飘逸而不失狂放; 东坡之风,豪放而不失旷达。

看似相近的李白、苏轼的豪放个性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 李白和苏轼作品中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在审美意象的选择上, 李白偏爱宏伟壮观的事物, 在现存九百八十七篇作品中, 描写宏大意象达一千一百余次 , 又对其进行时空拓展和夸张描绘,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尔来四万八千岁”以及“燕山雪花大如席”,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效果。他善于以高处为立足点俯瞰世界, 如登上庐山看到的“白波九道流雪山”的大江和“挂流三百丈性的情景组合,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打破时空界限的意象连接端、转折无痕的情感突变了“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般的巨大力量唐人读书壮游结合的氛围的以天分而非知识取胜的恣意表达却无踪迹可循、很难模仿。不过之外, 其余猝然而成的诗作就难免单调、粗糙

宋神宗说过“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首左右, 诗文的内容、风格丰富多彩无选择、入手便用, 之中, 大江壮阔、历史悠远的时空交织展示出宏大的境界无成又感慨深切, 结尾的“酹江月”则更显现出豁达的心胸“细密的意境和浑然的工巧”达内涵的穿透目光, 轼则宏观概括出不同角度看庐山的差异后在此山中”的哲理, 推崇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刘熙载说过东坡词的内容丰富类似杜甫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在融会前人优点、冲破规矩束缚之后的自由境界。李白天赋才情的放纵自如难以模仿

第二, 李白和苏轼的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不同。李白诗歌的豪放是由于承载了迅猛的情感变化理。二人显然代表了唐宋诗歌重意兴、重理趣的不同追求。李白的感受敏锐而丰富“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乡愁的离别怅然, 都描绘得细腻动人。但在无比自信和入仕无门的矛盾中明, 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得意、的感伤及“大道如青天中先从青春易逝的感慨变为得意尽欢的极乐古愁”的忧愤, 呈现出跌宕回旋的情感气势。传达出形神、情理交融的理趣境”。在早年经过三峡所作的静细致地进行观察, 明显的达理、传情的区别。因此乡”的豁达, 或是以不同角度看问题的通达是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喷壑数十里”的飞瀑, 具有了内在的张力及气势。, 使得李白超人的天赋及自然感受力发挥到了极致。苏轼思索人生获取的胸襟智慧,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 我独不得出”的悲怆。诗中的情绪此消彼长、矛盾激荡。, 表现出作者冷静思索的状态《江上看山》, , 《将进酒》, 缺乏变化了。, 苏轼确实学识深厚, 诗文、书画均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他对于意象全, 以理性的审视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 风格豪放则近于李白,;而苏轼在, 还是“独酌无相亲”的孤寂“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忽而又由痛饮美酒的酣畅急转直下为“同销万苏轼的作品从日常选取的材料中生发人生感悟中, 身处疾行的舟中景物瞬息万变, 以及对远近、, 气势恢宏豪迈。李白诗中常采用跳跃, 以及《将进酒》中发想无而这种大容量情感急速喷射时,、《蜀道难》一开篇就呈现出这种气势。, 而这种李白式, 除去其天才之作的百首

: 现存作品仅诗歌就达四千.赤壁怀古》, 周瑜的少年得志反衬出自己老来, 确实在豪放气势之外表现出了, 又使他具备了从常见现象直;《题西林壁》中, 只缘身, 苏轼达到了他所 , 显然将苏轼定位为一个,苏轼的作品达到了“随物赋形”

“豪放”之外施展才学是要寄托妙, , 以及“惟见长江天际流”, 又情感起伏、悲喜分, 就是“高堂明镜悲白发”《将进酒》, 所谓“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 作者却仍能冷, 二者就有了, 或“此心安处是吾得失、荣辱等矛盾的辩证思考, 苏 , , 总又产生在细致的观察中显示出缜密的思考。在其豪放词《念奴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惊叹于一个瀑布的壮观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不同于李白的恣肆表达苏轼才学胸襟的尽情流露更是无从模仿。无论是李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只定格下刹那间的欢畅豪迈苏轼的作品中或“雪泥鸿爪”的透彻

李白的诗《日出入行》和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显示出二人探究宇宙的思索, 但最终对待自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李白落脚于“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悻同科”,充满了主宰宇宙的豪迈;苏轼却认可、顺应了生命缺憾, 顿悟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人生哲理。《行路难》和《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又展示出李、苏面对仕途艰难的不同态度: 前者传达出李白时忧时喜、矛盾激荡的情感;而后者表现了苏轼无忧无喜、无雨无晴的洒脱。李白诗歌中真切强烈的情感投入可谓“入乎其内”,具有壮观激荡的“生气”;苏轼将生活磨难升华为哲理, 记录下情感积淀后的冷静思索, 又能“出乎其外”,当然达到了智慧旷达的“高致”。

第三、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李白的《行路难》和苏轼的《百步洪》两首诗都在人世险阻的感叹中笔锋一转, 分别以李白的乐观体现为无比自信理想化的自信状态, 晚年还热情高涨地参加李幕府人神往, 为王安石批评的皆言酒色的内容美。恰似“清水出芙蓉”的李白的诗歌美, 或朴野、富贵, 是洋溢着积极昂扬的青春气息的乐观奔放的旋律。而宦海沉浮、看破荣辱的苏轼, 就具有中年状态的成熟睿智。坷漂泊的经历又给了他人世沧桑的沉郁不把艺术幻想等同于现实人生后, 由内部化解了与外物的矛盾对立状态童心或少年老成的状态使得他们更能切合时代风气

总体来说,李白和苏轼豪放风格的差异反映了唐代诗歌“动态的、进行时的、创造者”和宋代诗词“静态的、完成时的、守护者”两种文化精神的根本不同。

同作为四川老乡的李白和苏轼有着相似而又不相同的个性和人生。两人都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向往特立独行的精神世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敢于对封建礼教发出挑战。李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和苏轼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可谓明证。

然而二者在具体个性上又有所不同。李白乃西域血统,性格倔直,不畏权贵,而又心向往之,对权贵的蔑视与对功名的不懈追求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形成十分复杂的矛盾,想隐居又不甘被埋没,深信“大鹏一日东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可帝王师”。然而又是“一生傲岸苦不协,恩疏媒劳志多乖”一杯水”,于是只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古名”发弄扁舟”,“乘浮浮于海”

而苏东坡则不同,苏轼是燕赵血统,多豪侠气概,又能看透功名生死,功名心没有李白强,在入世上基本上是遵照圣贤遗训,得更开、更透,可谓深得庄子真传,一生向往的是“独与天地相往来”的“逍遥游”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自得其乐。故而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激昂,又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缠绵悱恻;既能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的感伤凄美„„

李白所给我们的是不媚权贵,潇洒飘逸,豪情万丈,自信人生!苏轼则更多地给我们的是随遇而安,活在当下,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悠闲,是“因过

“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则是圆融旷达。, 却正好体现了与此相一致的青春活力和声色之, 展示出了外物最自然状态的绚丽多彩青年时“雪泥鸿爪”, 其作品呈现出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老境美。, 他很欣赏儒家倡导的通过自省升华人格的精神, 就更显现出智慧通达的心性。李白和苏轼或永葆“天子呼来不上船”“达则兼济天下,的轻狂不羁,又能写出“造物虽驶如吾何”的乐观结束全诗, 诗中描绘的赤子情怀及旺盛的生命力令的感悟表明苏轼的少年老成,进而从同时代的作家中脱颖而出。,深信“如逢渭水猎,犹,“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只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

穷则独善其身”“枝上柳绵吹又少,, 但, 或淡雅、华, 坎苏轼从,被贬黄州之 他。所以凡事看,所以和并未置身于政治斗争之中的李白永远处于,沉醉诗酒明月间„„天涯何处无芳草”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自在。李白有时则真如天上的神仙显得过高而难以企及,而苏轼则更显得平易,显得更可亲可近,他像一位长者,又像一位永远天真着的朋友。所以李白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而苏轼则在中国文人和民间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如果非要把其二人统一起来的话,我认为,李白是神化了的苏轼,苏轼是平民化了的李白,两者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文人的骄傲„„

试论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 超脱现实的高歌呐喊与回归生活的坦然苦笑

———李白与苏轼豪放之区别

摘 要:李白和苏轼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文人身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喜欢在作品中写酒写月,都是自己所处年代的最佳代表,都是踌躇满志而又屡遭排挤,也都有一种放之情。所以有不少人都已对二者的共性作了精辟的阐述,对两人的区别论述,尤其是多少年来很多人一直将二者的豪放看作一回事,这是很大的误解。试就李白与苏轼豪放作一些比较,揭示他们的豪放的几点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李白 苏轼 豪放 区别

李白与苏轼有太多的相似: 同是当时文学样式的重要代表,同样仕途坎坷,同样将酒和月这两种事物在自己的诗歌中运用得出神入化,也同样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泄了一种豪情„„所以历来有不少人喜欢把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文人放在一起比较,尤其热衷的是寻找他们的相同(似)之处。如清代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 》中就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①笔者通过对二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各自作品的比较发现: 此二人的豪情其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

一、李白的豪放比苏轼多了几分 “狂妄”作为浪漫主义代表,李白的诗歌是大胆的、奇特的,更是狂妄的。可以说“狂”是深入李白骨髓的特质。

1.李白的“狂”首先表现为蔑视金钱。据《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记载,李白生性豪爽,“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李白视金钱如粪土的性格应该是公认的,这在他的不少作品中都能找到证据。如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的“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是何等潇洒!而将这种潇洒演绎到极致的当属《将进酒》了,其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气魄几人能有? 又有几人敢有? 但李白就敢有!因为他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狂人。

2.李白的 “狂 ”还表现为对权贵的蔑视。李白一直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那些靠门第而被封官授禄的权贵投以强烈的鄙视,哪怕是遭受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之后,他的这种蔑视都未能减轻。如《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中“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都表达了作者对权贵的蔑视,而将这种蔑视之情表达得最淋漓尽致的当属《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正如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的评价:“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这是对李白一生蔑视权贵精神的极好评价。

3.李白的 “狂 ”最后还表现为自命不凡。李白一生崇拜诸葛亮、谢安,又常以苏秦、张仪自居,他决定不走一般文人的科举之路,而要“遍干诸侯”、“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他的这种自命不凡同样能从他的很多诗中找到踪迹: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阳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斑鬓。”

这些诗句将李白的自命不凡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在《赠新平少年》和《大鹏遇希有鸟赋》等作品中作者更是将自己比作“槛中虎”、“鞲上鹰”、“大鹏鸟”等,借此大胆坦露他的自命不凡。

综上所述,李白毫无疑问是一个狂妄至极的人物,不过他的这种狂妄是以横溢的才华为基础的,也是执著的,所以不仅不可憎,反而很可爱,也因此带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以痛快而震撼的情感体验。这种震撼是苏轼乃至于其他任何一个文人所难以达到的。尽管苏轼一样才华横溢,一样胸怀大志并屡遭排挤,但始终不能像李白一样“自我”,也没能像李白一样敢于傲视一切,反抗一切,相反,倒时常自我劝慰,尽量让自己的忧愁、不满藏于内,而不是发于外。所以李白是酒,浓烈、率真;苏轼是茶,深沉、含蓄;酒可豪饮,茶需细品。

二、李白豪情好比“环肥”之丰满,苏轼的豪情有如“燕瘦”之纤柔。

众所周知,杨玉环和赵飞燕同是美女,前者丰满、自信,后者娇小、柔弱。虽然很多人都喜欢把李白和苏轼看作是豪放的代表,具有一样的豪情,并称李白为“谪仙”,称苏轼为“坡仙”,但我觉得李白恰如环肥”(感情酣畅饱满,任由自己的感情充沛着字里行间),苏轼更似“燕瘦”(感情内敛沉静,很少会任由自己的感情滋长),两人的豪放是不一样的,而这种区别与他们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20岁左右的李白恰逢大唐盛世,尤其是开元盛世更是使唐朝成了世界闻名的天朝大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明,在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各方面也都呈现“盛唐气象”———开放、包容、自信!这也成了唐文化的特有气质,李白无疑也是受这一特有气质影响至深的一个代表。加上李白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尤其是对道家思想的追求达到了狂热的地步,所以尽管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两进长安均不得志,并深受安史之乱之害(被捕),但翻开他的诗集随处可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语,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敢于这样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豪情和自信的千载之下也难见几人。如果把这些看作是李白的呐喊,这种呐喊真是底气十足、声震九霄,让人痛快淋漓。这不由让人联想到唐代的美女杨玉环: 用很多朝代乃至今人的眼光来看,她都因为胖而离美女的标准有一段距离,可人家胖得心安,美得坦然,给生命以足够自由的空间,让每一寸肌肤的美丽都尽情绽放!虽然她的美属于视觉享受,太白的诗属于情感体验,但二者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一致的———丰满、充沛!大概也只有那个时代才能接受这种美,并欣赏这种美。其实文学艺术和审美之间本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白豪情气足情真、感人肺腑,杨玉环的美丽丰满动人、自信十足,二者带给人们的审美享受和情绪体验都折射出一种“盛唐气象”。

而苏轼所处的宋代政局是相对不稳定的,再加上封建统治者本身的猜忌、保守,这些都使得宋朝难以摆脱“积贫积弱”的命运。“因循保守,相对封闭”可以说是宋代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的特征,苏轼当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所以虽然苏轼的个人经历比李白要好得多:不仅通过科举考试顺利走上仕途,并且诗词书画造诣很深,影响颇大,再加上“苏门四学士”的辉煌,这一切足够苏轼豪气冲天了。但翻遍了苏轼的诗词也很难找到可以与李白媲美的那种万丈豪情,他的豪放似乎充满了顾虑,是放不开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之后作者最终还是回归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伤;在《赤壁赋》中这种豪情更是转瞬即逝:刚流露出“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大胆设想,随即就清醒地意识到“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把读者带回了一个万般无奈的现实。尽管人们一致认为在整个《前赤壁赋》中苏轼能辩证地看待问题,最终是旷达、洒脱的,但谁又能说那不是诗人无奈之余的自我安慰呢? 而他的这种始终摆脱不了现实的伤感、无奈的叹息在太多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满庭芳》如此,《满江红》如此,《水调歌头》以及《水龙吟》亦如此。可以说,与李白比起来,苏轼的豪放、洒脱背后有着更多的忧虑、伤感,少了几分酣畅,多了一层忧郁,这有点像汉代的美女赵飞燕———纤柔。所以我们在读苏轼的作品时很难有一种酣畅淋漓的震撼,他带给读者更多的是思考。这是苏子之豪放与太白之豪放的重要区别。

三、李白的豪放是感性的、率真的,苏轼的豪放是理性的、深沉的

李白无需雕琢,无需掩饰,喜怒皆形于色。真性情决定了他的诗歌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无论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义气,“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可爱,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的呐喊,亦或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反抗,无不显示了李白的感性和率真:敢想、敢说,毫无顾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是《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了,严羽是这样评价《将进酒》的:“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摘赏。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②就是肯定了李白的感性、率真。也正是有了李白的这种感性和率真,后来无数的读者才在他的诗篇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感情的痛快之旅。

而苏轼在情绪宣泄之后总能理性地回归现实,这在他多数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有力的证明:如《满庭芳》中“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和“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的挣扎;《满江红》里“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和“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的纠缠;《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这些都足以看出苏轼在豪放的同时是如此的现实而理性,正如李泽厚对苏轼的评价:“(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③他的豪放比李白多了几分对人生的思考,少了几分率性而为。在这一点上,李白就如同一个纯真的少年,永远有那么饱满的激情,林庚先生就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是历史上一个最具有鲜明性格的诗人”、“天真到惊人的淳朴”④。不过李白太自我了,这就使他的情感体验必然不够深入,似乎永远只能浮于现实世界的表层,在自我的世界中,恣情地高歌,而很少能像苏轼一样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世事;他的一生与酒、月为伴,也借酒、月宣泄着自己每一份情绪,有点像稼轩词中那个未能真正识尽愁滋味的少年。而苏轼更像一个深沉含蓄的老者、智者,永远能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一个恰当的高度,既不让自己过分张狂,也不让自己就此消沉,就像稼轩笔下那个“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不惑之人。

德国近代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尽管李白和苏轼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们还是要更清醒地看到二人本质的区别:试图超越生活,在宇宙中高歌呐喊是李白;而回归生活,在人间烟火中坦然苦笑的是苏轼。

第四篇:诗品如人品-李白对苏轼的影响

诗如其人——李白、苏轼的比较

内容摘要:盛唐时的李白为人狂傲洒脱,不拘于与世俗,不屈于权贵,不忍于世事。文如其人,诗文真性情的书写自我情感,表达个人见解。文风浪漫飘逸,内容繁杂多类。其人其文深深影响着苏轼,苏轼性格豪放旷达,居于庙堂施展才华为国为民的理想被现实破碎后,醉迷于山水,以超脱物外的平常心对待着周遭的一切,活得依然乐观充满色彩。他的诗词文大都浪漫豪放,与李白诗文文风相似。其一,苏轼对李白甚是喜爱,他的诗词文都有化用李白的诗词的成分。其二,苏轼与李白的诗文都擅用奇特的意象,寻常的事物来抒发个人情怀。其三,苏轼与李白所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

关键词:诗品;人品;传承。

李白和苏轼存在的历史时间虽差距三百多年,但无疑他们都是文豪大家,无论诗抑或文都是多产儿,而且内容含包生活的诸多层面。他们有着相似的出生背景,都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且都积极入世渴望自身才华能被认同却一再遭受被被贬的打击。他们周遭的人事物都极其的相似,甚至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都有传承和接受的痕迹。

一、旷达苏轼的谪仙情节

苏轼对李白可谓情有独钟,李白洒脱不羁的性情和虚幻缥缈、的文风深受苏轼的喜爱。北宋时期李白的诗品和人品被王安石等人质疑,苏轼曾多次进行辩护,他在《李太白碑阴记》里言“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 苏轼人为李白“从璘”是被迫之举并非出于自愿,维护之意溢于言表。李白在苏轼的心目中是不屈于权贵依然保持真我的性情中人。苏轼随时随地毫无掩饰地彰显着自己对李白的欣赏崇尚之情,他表露“我居青空里,君隐尘埃中。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欲乘明月光,访君开素怀。”时间空间的距离阻止了苏轼和李白的相遇,却未能阻止苏轼对李白那种心心相契的感觉,未能阻止苏轼对李白无以言表的喜爱。英雄的际遇在诗文中得以成全。

苏轼深受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的影响,入朝堂为官一展自身才华,为民请命为朝廷出力是每一个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苏轼也有这样的想法,他为人正直,出发点一直立足于社会现实,但他不知道处世的方法,苏轼曾戏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因此苏轼无论是在王安石例行新法还是司马光当朝总是与朝廷的大趋势南辕北辙,致使他一再遭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朝堂之外游荡,正如他自己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看似自嘲的言语却也是苏轼自身乐观旷达的思想体现,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对文人而言,不被重用不被肯定亦是令人感到挫折的事情,很多文人至此悲悲戚戚,郁郁寡欢。苏轼却深受李白的影响,有着超凡脱俗的自娱精神,老庄的无所为和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使得他的诗文总基调都透漏着沉着乐观的积极精神。苏轼被贬岭南,崎岖的路途,远离家乡亲人,他却依然可以自我寻找生活的乐趣,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官场的不如意,生活的艰难都被他化成柔情融入了平淡如水的生活之中且过的有滋有味。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苏轼始终都渴望着能够建功立业,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苏轼始终保持着做一个文人应有的士气。李白被尊为“诗仙”,苏轼被称为“坡仙”,苏轼对李白的情感甚是深厚,他的诗文都有李白的气息。他曾自比李白说“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借着李白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平,许是相同的经历,才能只能自用来孤芳自赏,李白在苏轼的生命当中特殊的存在着。苏轼不仅欣赏李白的为人,而且甚是喜爱模仿李白的诗文。苏轼曾临摹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下“当时挹明月,对影三人足。”,“免使谪仙明月下,狂歌对影只三人。”以及“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来表现自身的孤独情绪,这个世界怕是没有一个人能够陪你走过人生的每个环节,生活之中总会有某个时候是需要自己度过的。他亦曾模仿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创作自己的“霜鬓绕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与“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苏轼深切的领会得到李白的感觉如身临其境。苏轼对李白的钟爱,使得化用李白的诗词亦成为了他诗词文的一大特点,对李白是熟悉使得他引用诗词信手拈来,如自己所有的东西一样,用来顺手还贴合自身。

二、真放李白与浪漫苏轼的诗歌创作

李白诗文擅用奇特的想象,明月、山河、鸟鱼虫兽等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他笔下富有灵性,他的诗歌起始无端之境,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头就高调的抒发自己所感之情,毫无阻拦之势,充沛的激情如江水奔腾而来,翻腾着巨大的能量之力,让人们不得不深刻的体会诗人的情感。夸张的手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发色有黑变白的那一瞬间,看到了指间流逝的蹉跎岁月。又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毫无拘束的写法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诗人有多愁,化虚幻的缘愁成具体的三千丈白发,让人顿感真实可触。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里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天才之资让人赞叹,诗歌极具个人特色,像是李家独传,李白的诗意境奇幻莫测超出常人的想象却似乎又在常理之中,激烈的情感在跌宕流畅的诗词中得以抒发。

苏轼亦受李白影响,善于运用特殊的意象来结构全文,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月亮就是常用的意象之意,阳是男性,刚强坚韧;月是女性,阴柔唯美。女性的向来敏锐细腻,时时会觉得孤单和寂寞。李白的《把酒问月》放自己与明月的对话情景之中,本应属于群居的人却闲下来与月亮诉说心里话,自是因为无人可以理解和体会自身的情感,只能把对世间人物的感受诉与月亮来听。苏轼亦用月亮来寄托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思,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以月亮的独挂苍穹来烘托月圆佳节自己的孤独情感并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李诗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独坐花间的孤独之人,偶尔抬头望见的月亮也似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情感,是孤独寂寞,是无人问津的冷落。苏诗也题“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良辰美酒客相伴,依然难解诗人心中的孤独和忧伤,诗人仿佛进入无人之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独自默默品尝着人间的孤寂情感。苏轼诗歌意境清晰,宛如一幅幅的画卷,一幕幕的接连呈现在眼前,让人若置身其中,见证着诗人的生活。

三、书写自我的李白与描摹现实的苏轼

李白和苏轼诗歌取材都很广泛,形式亦是多样化,但每当人们谈起李白,首先映入脑海的总是他那不事权贵的气节,不苟于世俗的独立个性,强大的自信心。如李诗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诗歌重在书写自我情感世界,自己的生活往往凝结着诗人最敏感的话题,因此在第一时刻夺取人的感官,赢得人们的喜爱。苏轼却更多的关注到了社会现实的生活,如描写北方遭受蝗害的农民生活写到“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人饥肠痛。”又如“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平淡的叙述饱含诗人对所见的人间疾苦读的同情和无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农民生活的不易。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轼诗虽为平常之事,却也是堪比李杜之作,既有李白诗歌特点又不乏杜甫创作的求实之作。

苏轼和李白的生活遭遇、诗歌创作都有相似之处,苏轼甚是喜爱李白的为人,亦欣赏他的诗歌创作的风格,因此深受李白的影响。正如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苏轼的诗歌又独具特色,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文坛的两颗巨星,生存时代的悬差在诗文中找到了默契。

第五篇: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

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

摘要: 李白与苏轼相似的豪放个性体现为: 执著追求理想、人格, 性情率真, 风格雄奇;二人的内在区别表现在: 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 诗歌的抒情、说理功能不同, 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时代风气与信仰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李白和苏轼内在的差异。无论是李白代表的唐代充满活力的状态, 还是苏轼代表的宋代豁达睿智的心境, 都是我们现实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李白;苏轼;豪放;差异;时代;信仰

巴蜀自古人杰地灵, 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出自蜀地的诗人, 作为唐、宋时代文学精神的代表, 在唐诗及宋词的发展史上同样举足轻重。后人对二人豪放风格的评价也非常相似: 清代刘熙载称苏轼的“豪放之致” “时与太白为近”;当代李泽厚也认为在飘逸的诗风上“苏轼近于李白”。

本文将以李白和苏轼性情的相似为起点, 挖掘二人作品内蕴的不同, 并进一步从时代精神及信仰追求方面探究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一

巴蜀地势险阻、文化风俗相对独立, 逐渐形成了以道教为主、儒道并存的独特氛围, 加之司马相如出蜀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 李白和苏轼就很自然地把建功立业和独立人格当作了毕生的追求。李白希望自己能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苏轼也自信地认为“至君尧舜, 此事何难”;在遭遇挫折后, 两人仍保持着高昂的热情, 李白觉得“欲济苍生未应晚”, 苏轼始终“未忘为国虑也”。在求索的艰难中, 李、苏二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人格尊严: 李白不畏皇权显贵, 赐金放还后仍坚持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苏轼处于新旧党争夹缝间终能刚正不阿。苏轼评价黄庭坚时说, 读其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 不敢复论鄙事”, 流露出对李白高洁品格的敬仰, 他在《绿竹筠》提出的“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也表明了自己对不俗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的性情率真是李白和苏轼的共同榜样, 热爱山水风光也成为二人共有的爱好。李白总是“五岳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寻诗中宣泄的主宰自然的豪情及被世人遗弃的愤懑已超出了对山水的描绘, 他张扬时高呼“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悲怆时希望“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甚至放浪到“天地即衾枕”、“裸体青林中”, 情感表现恣意率真, 毫不掩饰。苏轼也是追求自由、极富性情的人, 他对朋友随意说笑、口无遮拦, 对虚伪丑陋则尽情地嘲讽。苏轼遍览山水, 自称“人间绝胜略已遍, 匡庐南岭并西湖”, 画家、评论家的身份又使得他能更理性地领悟山水内蕴。他认为即使是同一处景致, 也因其季节、气候的差异及观赏者姿态、心绪的不同而富于变化, 他也很善于将景物变幻和心情变化交融起来写。如《浴日亭》中“坐看” “遥想”“已觉”“更烦”“忽惊”等一连串心随物动的描绘, 体现出和李白诗歌一致的主观之境。雄奇飘逸是后世公认的李白的特色, 也是苏轼大力提倡的风格。“除了李白, 恐怕没有人比苏轼更热衷于表现富于飞动之趣的自然景物了”, 飞瀑险滩、惊涛骇浪是他们共同钟爱的意象。李白诗中山水奇险、江河浩荡的波澜壮阔, 和苏轼诗中洪波翻腾、江潮怒卷的气势磅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白的诗将大容量的词语迅疾喷吐, 而苏轼则“放笔快意, 一泻千里”又呈现出相似的激荡、壮观的美感。苏轼在追求与李白相同的奇幻飘逸的境界时, 同样选择了从虚处着手的写法: 李白的诗《蜀道难》和苏轼的词《满庭芳》“归去来兮”, 都通过想象、幻想同现了超越时空的历史和神话;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之中, 都编织出倘恍迷离的梦境、以梦觉后的怅惘收尾, 给人相同的美感体验。苏轼的词常被用来同李白的诗相媲美, 刘熙载认为“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 更有人将二人相提并论为“诗仙”和“词仙”。二

深究起来, 看似相近的李白、苏轼的豪放个性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 李白和苏轼作品中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在审美意象的选择上, 李白偏爱宏伟壮观的事物, 在现存九百八十七篇作品中, 描写宏大意象达一千一百余次, 又对其进行时空拓展和夸张描绘, 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尔来四万八千岁”以及“燕山雪花大如席”, 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效果。他善于以高处为立足点俯瞰世界, 如登上庐山看到的“白波九道流雪山”的大江和“挂流三百丈, 喷壑数十里”的飞瀑, 气势恢宏豪迈。李白诗中常采用跳跃性的情景组合,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打破时空界限的意象连接, 以及《将进酒》中发想无端、转折无痕的情感突变, 具有了内在的张力及气势。而这种大容量情感急速喷射时, 又产生了“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般的巨大力量, 《将进酒》、《蜀道难》一开篇就呈现出这种气势。唐人读书壮游结合的氛围, 使得李白超人的天赋及自然感受力发挥到了极致, 而这种李白式的以天分而非知识取胜的恣意表达却无踪迹可循、很难模仿。不过, 除去其天才之作的百首之外, 其余猝然而成的诗作就难免单调、粗糙, 缺乏变化了。

宋神宗说过“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 , 苏轼确实学识深厚: 现存作品仅诗歌就达四千首左右, 的内容、风格丰富多彩, 诗文、书画均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他对于意象全无选择、入手便用, 在细致的观察中显示出缜密的思考。在其豪放词《念奴娇1 赤壁怀古》之中, 大江壮阔、历史悠远的时空交织展示出宏大的境界, 周瑜的少年得志反衬出自己老来无成又感慨深切, 结尾的“酹江月”则更显现出豁达的心胸, 确实在豪放气势之外表现出了“细密的意境和浑然的工巧”。苏轼思索人生获取的胸襟智慧, 又使他具备了从常见现象直达内涵的穿透目光,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惊叹于一个瀑布的壮观;《题西林壁》中, 苏轼则宏观概括出不同角度看庐山的差异后, 以理性的审视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不同于李白的恣肆表达, 苏轼达到了他所推崇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刘熙载说过东坡词的内容丰富类似杜甫, 风格豪放则近于李白 , 显然将苏轼定位为一个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在融会前人优点、冲破规矩束缚之后, 苏轼的作品达到了“随物赋形”的自由境界。李白天赋才情的放纵自如难以模仿, 苏轼才学胸襟的尽情流露更是无从模仿。

第二, 李白和苏轼的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不同。李白诗歌的豪放是由于承载了迅猛的情感变化;而苏轼在“豪放”之外施展才学是要寄托妙理。二人显然代表了唐宋诗歌重意兴、重理趣的不同追求。李白的感受敏锐而丰富, 无论是“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乡愁, 还是“独酌无相亲”的孤寂, 以及“惟见长江天际 流”的离别怅然, 都描绘得细腻动人。但在无比自信和入仕无门的矛盾中, 又情感起伏、悲喜分明, 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得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 就是“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感伤及“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的悲怆。诗中的情绪此消彼长、矛盾激荡。《将进酒》中先从青春易逝的感慨变为得意尽欢的极乐, 忽而又由痛饮美酒的酣畅急转直下为“同销万古愁” 的忧愤, 呈现出跌宕回旋的情感气势。苏轼的作品从日常选取的材料中生发人生感悟, 传达出形神、情理

交融的理趣, 表现出作者冷静思索的状态, 所谓“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在早年经过三峡所作的《江上看山》中, 身处疾行的舟中景物瞬息万变, 作者却仍能冷静细致地进行观察, 李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只定格下刹那间的欢畅豪迈, 二者就有了明显的达理、传情的区别。因此, 苏轼的作品中或“雪泥鸿爪”的透彻, 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 或是以不同角度看问题的通达, 以及对远近、得失、荣辱等矛盾的辩证思考, 总是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李白的诗《日出入行》和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显示出二人探究宇宙的思索, 但最终对待自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李白落脚于“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悻同科”, 充满了主宰宇宙的豪迈;苏轼却认可、顺应了生命缺憾, 顿悟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人生哲理。《行路难》和《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又展示出李、苏面对仕途艰难的不同态度: 前者传达出李白时忧时喜、矛盾激荡的情感;而后者表现了苏轼无忧无喜、无雨无晴的洒脱。李白诗歌中真切强烈的情感投入可谓“入乎其内”, 具有壮观激荡的“生气”;苏轼将生活磨难升华为哲理, 记录下情感积淀后的冷静思索, 又能“出乎其外”, 当然达到了智慧旷达的“高致”。

诗文方面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第三、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李白的《行路难》和苏轼的《百步洪》两首诗都在人世险阻的感叹中笔锋一转, 分别以“直挂云帆济沧海”和“造物虽驶如吾何” 的乐观结束全诗, 但李白的乐观体现为无比自信, 苏轼则是圆融旷达。并未置身于政治斗争之中的李白永远处于理想化的自信状态, 晚年还热情高涨地参加李 幕府, 诗中描绘的赤子情怀及旺盛的生命力令人神往, 为王安石批评的皆言酒色的内容, 却正好体现了与此相一致的青春活力和声色之美。恰似“清水出芙蓉”的李白的诗歌, 展示出了外物最自然状态的绚丽多彩, 或淡雅、华美, 或朴野、富贵, 是洋溢着积极昂扬的青春气息的乐观奔放的旋律。而宦海沉浮、看破荣辱的苏轼, 就具有中年状态的成熟睿智。青年时“雪泥鸿爪”的感悟表明苏轼的少年老成, 坎坷漂泊的经历又给了他人世沧桑的沉郁, 其作品呈现出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老境美。苏轼从不把艺术幻想等同于现实人生, 他很欣赏儒家倡导的通过自省升华人格的精神, 被贬黄州之后, 由内部化解了与外物的矛盾对立状态, 就更显现出智慧通达的心性。李白和苏轼或永葆童心或少年老成的状态使得他们更能切合时代风气, 进而从同时代的作家中脱颖而出。三

李白和苏轼豪放风格的差异反映了唐代诗歌“动态的、进行时的、创造者”和宋代诗词“静态的、完成的、守护者”两种文化精神的根本不同。

盛唐时代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宽松给了士人开阔的视野胸襟, 鼎盛时代的气魄精神又激发起士人强烈的功名之心。但尚武轻文的唐代, 进士录取的比例仅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二、三, 大量人才被排斥在朝堂之外。盛唐十几位著名诗人, 如王昌龄、李白、杜甫等, 都流落于草野之间。建功立业的理想同入仕艰难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导致了士人普遍的失望、愤懑的情绪, 但盛唐人又能始终保持进取的热情。李白诗中希望、失望, 自信、激愤等各种情感的冲突纠缠正集中体现士人普遍的矛盾心态。盛唐人对天赋才情、浪漫自由的追求使得李白受到举国上下的追捧: 唐玄宗赞其人, 唐文宗爱其诗, 杜甫倾慕他的品格, 贺知章赞叹他的诗风。这种认可又给了李白更大的空间, 他以更加自信、自由的状态把豪迈奔放的盛唐精神推向顶峰, 创造出盛世最强音。人们对李白的崇尚, 既是对其天赋才气的仰慕, 亦是对他展示出的盛唐气魄的追求。

宋代的科举考试却给予了士人更多的参政机会。闭门苦读、科举入仕的蔚然成风, 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因此, “历数千年之演进”的华夏文化在“赵宋之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代的士人亦呈现出官僚、学者、才子三位一体的鲜明特色。然

而, 宋代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 加之党争及文字狱的 迫害, 文士在对外改变自己、顺应社会的同时, 却将自我品格的完善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 这种始终能保持人格独立的理想境界, 在苏轼身上第一个实现, 因此“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 便自觉气索”。才情声色之美达到极致的唐人诗歌导致后人难以续貂, 冷静睿智的宋人就在诗中彰显才学、传达理趣, 形成了与唐诗迥异的审美取向;苏轼又以诗的境界为词, 在不同文体均展示出一致的时代精神和思想个性。李白和苏轼豪放个性的差异还缘于二人儒道信仰的不同。首先体现为儒道之间的关系不同。从未真正入仕的李白热衷于儒家的成就功业;其无拘无束的道家思想又和仗义疏财、任侠杀人的侠士精神深层契合。他构画着儒道并存的理想状态, 将范蠡、鲁仲连的功成身退视为人生榜样, 把“待吾尽节报明主, 然后相携卧浮云”的先儒后道的人生道路作为毕生追求。但李白的儒道思想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他不屑科举却希望一鸣惊人, 根本不符合儒家的入仕道路;而“天子呼来不上船”及戏弄权贵所体现出的政治上的幼稚,和儒家的入仕目标又产生了巨大冲突。功业未成的李白很难从山水行乐中获得解脱, 再好的美酒也只是 “销愁”的工具, 总处于“功未成、身难退”的非儒非道的尴尬状态。李白的一生都在理想、现实、自负、愤懑的矛盾中痛苦挣扎, 杜甫就深刻地指出他“佯狂真可哀”, 他本人却在对外部世界不懈地追求、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执著与活力, 这也成为其诗歌创作中饱满激荡的情感的源泉。苏轼是宋代文人外儒内道的典型代表: 从未真正退隐却厌倦了官场, 他赞赏方山子摒弃富贵的超然, 更仰慕陶渊明的恬然归隐。即使任翰林学士期间, 苏轼依然提醒自己“莫忘小桥流水”。被贬黄州接受禅宗思想后, 苏轼的儒、道思想更完美交融:人生苦难在道家的任运自如和禅宗的看空思想的合力下, 成为诸如“人生如梦”的空幻体味;儒家造福于 民和自省修身的的追求, 又使得他既能始终关注黎民苍生, 又一直保持着潇洒、乐观的情怀。面对 “日炙风吹面如墨”的农人生活, 苏轼却依然热忱地赞美长江鱼美、竹山笋香, 在日常生活的细微过程中获得喜悦, 肯定了现有生存状态的价值;又常常反思“孰为得失”而超越得失之心, 肯定了不同生活方式各自的意义, 充满“日常生活的智慧”, 苏轼在人生磨难中不断提升人格修养, 找寻到了一条仕隐之间、游刃有余的心灵出路, 达到了儒、道、禅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

李白和苏轼的作品, 反映出封建社会政治鼎盛的盛唐、文化极盛的宋代各不相同的时代精神及审美取向。李、苏二人在重才情、才学的时代分别以卓越的才华和厚重的学识从同代作家中脱颖而出, 达到了封建文化繁盛期的巅峰。他们在坎坷、苦痛的磨砺中, 以高扬的活力及超脱的精神给予后人无限的震撼和思索。诗歌评论中尊唐抑宋的倾向由来已久, 通过对最具唐宋时代精神的两位诗人——李白与苏轼的比较可以看出: 无论是热情激荡的活力还是冷静思索的睿智, 都是悠久的古代文化留给我们的无尽宝藏, 任何厚此薄彼的言行都只是暂时的;而情理结合才是我们的文化及人生最浑融完美的状态。

`嫁给苏轼还是李白5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