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观泰坦尼克号后有感
重观《泰坦尼克号》后有感
以前看过《泰坦尼克》,但只看过其中几个片段,上次完整地看了这部经典爱情影片,颇有深深的感触,现陋陈如下。
爱情自古以来是个永恒,美好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期盼找到和自己相知相守的另一半。通俗的讲,爱就在生活中,爱就在身边,心里想着他(她),关心他(她),这就是爱。影片讲述了jack和rose一次美丽的邂逅,然后相知相熟到相爱的过程。然而意外的灾难发生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即将沉没。jack带领rose逃出生天,可是jack却永远沉入了冰冷的大海,看到这个场景,心中有些感动和震撼,jack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与那些恐慌逃亡的人相比,这是多么纯洁,伟大的爱情。巨轮沉没后,海中有那么多孩子,妇女,还有刚出生的婴儿„周围有几十艘救生艇却只有一艘划了回去。由于人的私心和利欲,1500多人被大海吞噬。这让我想起了初中学过的一片课文-《斑羚飞渡》。一群斑羚遇到了一条山涧,可是涧的宽度超出了羚羊的跳跃范围,面临种族灭亡的危险,斑羚做出了选择。老斑羚先跳过去,接着小斑羚跳过去,踩在老羚羊背上,然后跳到涧的另一边,而老羚羊笔直地坠下去。就这样小羚羊活了下来,延续了种族。
我在想:动物都能如此,人为什么不能呢?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的利欲膨胀,拜金主义,道德沦丧,安逸享乐,良心愚昧,权钱交易„食品安全令人坎忧,助人为乐成了助人“不乐”,见死却无人去救„静下来想想我们已经丢了很多东西。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我所希望看到的景象。
第二篇:观《泰坦尼克号》有感
观《泰坦尼克号》有感
46级3班 孙守东
“一场倾城的爱恋,一次盛大的离别。”这是我看完《泰坦尼克号》之后的感慨,故事讲述的是以泰坦尼克号游轮为背景的穷小子杰克与富家小姐露丝的爱情故事,这部影片深刻的反映了人的本性和当时社会的现实,影片讲述的内容很直接,表达方式很明显,就是利用对比衬托出了人物性格和社会现实,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露丝不想嫁给指定给自己的未婚夫而想要自杀,恰巧被杰克遇到并解救下来,自此两人开始有了交集,为了表示感谢,露丝的未婚夫邀请杰克去共进晚餐。晚餐的舞会上,杰克打扮的很帅气表现的很绅士,一点也看不出是一个穷小子。与那些富豪们一起共进晚餐,桌上的人每个人都看不起杰克,都拿他开涮,但杰克不以为然,从容应对。用完餐后不耐烦的杰克偷偷地邀请去了下等舱去参加真正的“舞会”。在下等舱的舞会上,没有谁瞧不起谁,没有绅士,只有跟随音乐的节拍尽情舞蹈的人,笑的前仰后合的人,与上等舱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人,生怕破坏绅士风度的表现截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心所希望的真正地快乐。
另外一个地方,令我感触很深。就是船上的乐队在船即将沉入海底人们都四散逃亡的时候演奏音乐,希望可以稳定一下人心,但是大难临头谁还顾得上欣赏音乐,就当说好各自逃命的时候,有位小提琴手却没有走,毕竟,他还没有演奏完他的乐曲,就留下来继续拉他的小提琴,乐队的其他人好像领悟到了什么,也回头加入演奏。当海水漫到他们身边无路可逃,他们只好停止了演奏。旁边依旧是四散逃亡的人流,如果他们早些离开也许还有一条生路,但就是为了完成他们的演奏,没有一个人去逃命,还记得那位小提琴手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对着他的乐队意味深长的说了句“非常荣幸和各位今晚的合作。”说的泰然自若,那语气好像是一场完美的音乐会,而不是即将到来的死神。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两种人,一种是为了理想为了事业而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另一种就是只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用各种卑劣手段的人。
看完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就好像是人生,有繁花似锦的青春年华,就好像泰坦尼克沉没之前的奢华,但繁华终究落幕。也有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就好像杰克和露丝那令人惋惜的爱情。而作为我们要做的也就是把握现在,把握好自己的路。
作者抓住了对比的手法。在这部影片中对比之处比比皆是,而作者重点撷取了两处。一处是上等舱富人们的宴会,充满了造作,下等舱,穷人们的舞会,充满了真情。另一处是逃亡之时,有的人为了逃生不择手段,而有的人则平静的选择了死亡。这两处对比,高度写出了对人性的赞美,对真善美的追求
——张楠
第三篇:14年后观3D泰坦尼克号有感
14年后观3D泰坦尼克号有感
参考链接:
参考链接:
参考链接: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14年前就创造了奇迹,泰坦尼克号的票房就像是神话般腾空而出,14年后,泰坦尼克号的风潮再一次袭来,披上了3D的盔甲,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14年前未能亲自在银幕前感受这部电影的气势恢弘、体验那凄美传奇的爱情,所以这一次坚定的要去体验一把。
14年前的泰坦尼克号反映的时候,没能走进电影院,却收集了整整一本电影画报、报纸剪影,当时还是我的宝贝呢,做到还是很精致的,估计回我妈妈家,在存放我的私人物品的小柜子里应该还能找到。多爸爸说:“你想看我就陪你去看吧。”“要看就去看IMAX的。。”于是我们去了经开万达。
其实相比剧情而言,我觉得所谓的3D版的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画质像素播放imax还是有点牵强的,这个效果上比起“阿凡达”那就差的太远了。画面真的不够细腻,色彩也没那么好,而且很多时候的字幕都是双影,我一开始以为是自己坐的不正,或者是眼镜的问题,多爸爸说他看字幕也是模糊的。
多爸爸说,不要对他的批判过多,毕竟电影是14年前的,光拍摄都耗时5年,那时候的电脑合成技术、摄影机分辨率都是有限的。
那时候甚至都不是数字的,还是胶片拍摄,现在很多电影拍出的效果还比不上詹姆斯-卡梅隆19年前拍的片子呢。的确,14年后还是有蜂拥而至的人群来再次体验泰坦尼克号,体验那恢弘的气势、唯美的画面、感人的爱情、人性的百态„„
还有那残酷的命运、悲惨的历史„„这些都可以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回忆,让我们懂得珍惜!
难得的把多宝宝丢在家里了,去过二人世界。
14年前了解的电影基本上就是浪漫的爱情,永恒的心,14年后再来看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是对生命的感悟,人性的剖析,还有对求生的欲望。
面对灾难,生命的渺小和无助;面对生存,求生的渴望和信念。
在争抢救生艇的时候,人性其实还是贪婪的,在安排女人和孩子先走的时候,船上的管理者却又是高尚的,虽然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但是总有人要去舍弃。
我们为rose和 JACK彼此不离不弃的爱情而感动,参考链接:
参考链接:
我们也为船上演奏家们淡然而坚定的信念而感动,在混乱的场面,在面临生存的抉择时,他们用音乐来安抚大家的心灵。
面对死亡,我们看到了挣扎自救的人们,他们呐喊,他们奔跑,只为那渺茫的生存机会。
老公说电影里感触最深的是里面的小孩,让人心疼。的确,有个妈妈在船要沉没的时候,在船舱的床上耐心的讲着故事,哄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入睡,也许他们在睡梦里是美好的,没有惊吓的,他们在临睡前还可以期待第二天清晨的阳光,他们信任自己的妈妈,他们沉静而安稳,这张剧照是在网上找了很久才发现的唯一的一张,让人心痛。多爸爸说“唉,有了孩子就不能看这种片子,让人心里揪成一团,难受。。”
我想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如果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我一定要拼力救出我的孩子,让他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就像jack对rose说的“永不放弃!”
对!就是永不放弃!面对困难,面对绝境、面对生命、面对一切,我们都要永不放弃!
参考链接:
参考链接:
今天早上去看《泰坦尼克号》了。
并且怎么都是一对一对或者三五成群地来的啊,目测周围只有我是一个人过来看的,Forever Alone 表示压力更大了。
开场前戴了一下眼镜,[哔],这不是红蓝眼镜么?!难道三个多小时都要在一眼发红一眼发蓝并且每个图像都有重影的状态下熬过去了?早知道就多花 25 大洋看 IMAX 了啊,上次看 Toy Story 3(我拒绝使用那个[哔]中文名 =3=)时碰见 IMAX,那个眼镜貌似是偏振片的,俩颜色完全一样……
结果正式开放时我才领会到真正的红蓝眼镜不是小摊上两块钱的玩具能比的,真正的红蓝眼镜带来的立体也不是初中时那种低劣的恐龙图片能够提供的。
效果爆赞!完全没有任何残影啊两眼颜色不一样啊之类的乱七八糟的问题,可以安心地把自己扔到故事里去了。
虽然都在骂光腚总局的那群脑子里长苔藓的家伙剪片子结果丢人丢到全世界了,但整个故事还是蛮完整的,反正我也不是专门跑过去看立体的,没有就没有呗~而具体的故事情节自不必说,这么好的故事和这么漂亮的画面要去哪找?虽然我觉得这些电影里的“一见钟情”在现实中简直不靠谱到可笑就是了,里边的一些巧合未免也太巧了些。如果票房冠军一定要给卡梅隆大叔的话,我情愿第一是这个。
还有,我已经弄不清楚真正催泪的到底是故事情节还是音乐了。最初的一个多小时我从没看过,电影开始时,一片辉煌的阳光中轮船准备启航,所有人都在忙忙碌碌,一副热闹欢快朝气蓬勃的模样。而此时的背景音乐竟是 My Heart Will Go On 的旋律,当时眼泪就对着这壮美的画面打转转了……导演没准备在这里煽情吧喂喂喂!
最后,这不只是单纯的一个爱情悲剧。正好一百年前的今天,一千五百多人葬身于冰冷的北大西洋。电影里重现的灾难场景让人无法忘记。
愿所有在各种灾难中丧生的人安息。
第四篇:再观泰坦尼克号
春假的第二天放弃了今天3D版《泰坦尼克号》的影院观影计划,于是昨天晚上翻出几年前电脑里下载的《泰坦尼克号》来看。
第一次看此片是在我初二的时候英语老师组织全班去语音室看的,那个时候语音室的电脑耳机等设备还是罕物,我们那些年的小孩看电影或是电视剧一般都是用电视看,电视的特点就是声音和画面让你感觉是一体的,于是我至今记得第一次戴上语音室的耳机体会声音和画面分离而又结合的那种神奇微妙的感觉。我初二的时候是03年,《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是98年,于是我终于在电脑上看见了Jack和Rose的经典造型,“哦,原来那些都是从这部电影里来的啊!”至于观影感受,用两个字形容,就是“震撼”,看完电影后,整整一周泰坦尼克都在我的脑海里萦绕,“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也被我惊为天籁。那时候印象最深的是Jack 和Rose的爱情,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时间转到2012年,卡梅隆先生将影片转制成了3D版,据现场观影的人说,3D不过是个噱头,效果并不明显。也是,《泰坦尼克号》本身就是最大的卖点,无论你的观影目的是怀旧抑或感动。3D不过是在这个真假3D电影满天飞的时代,让经典重返大荧幕,导演再狠赚一笔的一个借口和手段而已。
昨晚我一个人在小屋里关上灯,拉上窗帘,对着电脑重新看了一遍。看完后,感触颇多。第一,不再有当年那种“震撼”的感觉了,毕竟有这么多年的观影经验,大场面见多
了。还有就是因为看过,所以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于是便没有了那种突如其
来的震撼感。
第二,重新认识了Carl,当年看时觉得Carl这个坏人好麻烦哦。现在觉得他对Rose的爱真的不必Jack少,而Rose的心全然不再他身上,他是悲哀的。Carl作为一个
上层阶级的绅士,除了个别地方其行为导演意在反衬Jack之外,Carl的行为举
止还是很得体的,他对情敌Jack不可能友好。现在我真心觉得Carl这个人挺惨的,对自己心爱的女人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却得不到对方的爱。他对Rose的那
种“不放弃”除了爱之外,还有一种尊严在里面,不甘心自己的未婚妻被一个
“屌丝”给抢了,这种感觉一直驱使着他,在失去未婚妻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尊严,以至于最后看到Jack和Rose热烈相拥忍无可忍而向他们开枪。
第三,对于生命的认识。说实话,Jack的死并没有怎么打动我,因为作为他们爱情故
事的背景的很多人在他之前就以各种姿态死了,他们的死是那样无奈,导演的一个镜头扫过去,我看到他们都来不及反应来不及惊慌,就被海水淹没了。我们看到Jack的死,是因为他是主演,导演也意图引起我们的悲悯情怀,为他撒
一把热泪。但是我看到的,是其他普通人的死,他们或是因为是下等舱的不准
上救生艇那种因为等级低下而在生命面前受到歧视,或是船上的职员为了乘客的生命坚持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或是有些绅士因为尊严而临危不乱,从容
赴死,或是那小提琴乐队为了安抚大家情绪那样镇定的演出,Jack和这些人相
比,他的形象并不显得高大,他费尽心力,是要求生,保全自己和Rose的生命,而最终无法两全,只能牺牲自己,保全Rose(他能自己趴在木板上让Rose泡
在海水里吗,不能啊!)。他的好友,跟他一起上船的法布吉欧明知自己不能上
救生艇,却在混乱也不顾自己的安全挺身割断救生艇上的绳子,最后被倒下的烟囱给压死,这样的死给我的冲击不比Jack的死轻。而这个电影打动人的也就
是Jack为了Rose而牺牲自己,他们的爱情在最绚烂的高潮以悲壮的死来拔高而
成为经典,而认真分析Jack的行为和死,这个爱情故事对于我来说也就不那么
动人了。
第四,职员们强烈的责任感让人感动。听口音,泰坦尼克号上的的职员应该都是英国
人,英国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这么个事儿:上海的市政工程管理局有一天
接到了一封英国来的快件。内容是这样的,我们一百年之前给上海设计了一座
桥,按照我们的设计要求,百年过去了,这个桥梁的重点部位需要维修。通知
你们维修的重点部位,将图纸送给你们。图纸保存的非常完好,设计人标得清
清楚楚,公司的领导早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设计人早已经做古了。但是人家
没有忘了为百年之前的客户做一个百年之后的提醒,这就是责任。对于国外的事儿都这样,那么对于国内的事儿怎么样呢?英国的社会责任感体现的最典型的就是他们的志愿者服务和慈善组织。2005年英国志愿者的人数为2040万,他们至少每个月参加一次志愿行动。对照英国6000万的总人口,应该说这个数
字令人印象深刻。英国内政部估算,每年志愿者所做贡献的经济价值超过250
亿英镑。英国有大量慈善组织(charities),即传统意义上的以实施善举为主要
存在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英国在中世纪就出现了教会兴办的慈善事业,在400
年多前就有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规范慈善事业的法律。所以慈善组织在英国可
谓历史悠久、存在广泛,发展成熟,影响巨大。可以说说责任感已经渗入了他
们的思想和血脉中,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大灾面前泰坦尼克上的普通职员
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职守而不慌乱自谋生路,Smith船长和Andrews设计者
最后淡定赴死也是对于自己的失责的引咎。据说趁乱溜上救生艇的Ismey也一
生活在公众的指责和深深的愧疚中,这也是他失掉了责任感的惩罚吧。
第五,关于理性和秩序。英国人的民族性格是理性温和的,英国是欧洲公认的“君子
国”,(虽然我们可以说绅士Carl是虚伪,但不能否定整个绅士阶层自身的那种
自律及其对于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社会文明有序,井井有条。对于英国人的理性,有时候不得不说他们太理性了,而显得冷漠和无情,影片中沉船后二十
艘救生艇中只有一艘调转回来救人了,哪怕在那里泡在冰冷海水里的有他们至
亲至爱,从这一点看,这的确是人性的悲剧。而关于秩序,我的一位老师说她
在英国的时候根本见不到有人插队,如果有的话,其他人会都盯着你,什么也
不说,她说没人会受得住那种眼神的。泰坦尼克号里,很多人在沉船时也表现
出了紧张和慌乱,但这是在可控的范围,最后还是在大船完全沉下去的一个多
小时里尽量安排好了二十条救生艇,大部分人都没有因为慌乱而失控而影响整
个撤退。而“妇女和儿童先上”,也让我们看到了危急时刻对于弱小生命的尊重,让我们的脆弱的心着实温暖了一把,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能从它对于女性的尊
重程度上看出来,这话真不假。如果单看这部电影我们对于秩序的认识不强的话,那么对比一下国内上公交车时的情形吧,这个,你一定懂的。
第六,我想为什么Rose对于Jack念念不忘呢,一是因为他们曾深爱过;二,也是更加
重要的是他改变了她,我们看到一个坚强勇敢的Rose,(虽然她之前在贵族圈里
也算勇敢叛逆,但始终没有足够的力量逃出来,也就是这个原因Rose在影片伊
始想要跳海自杀吧。是Jack给了她冲破枷锁的动力和力量,那就是爱)。最后
我们在老年的Rose的床头看到她在各种地方照的有灿烂笑容的照片,我们知道
她走出了曾经的贵族的狭小的圈子,使她真正过上了自己喜欢的完全不一样生
活,而给她力量改变的,正是Jack,所以Jack让他一生铭记。
第七,对于影片的主题——爱情这个我倒是真没话说。很多人也看过“若是泰坦尼克
号不沉,Jack和Rose上岸后会怎么样”这样的文章吧,这里我不再赘述。可能
是以前看的时候还很小,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现在对于这个话题也有点自己的想法了,但很难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共鸣。爱情这个东西,本就是很主观的,客
观不了,不可能会想其他客观的东西会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这个问题没有解答,没有解答所以也就会继续讨论下去。所以,人
家的爱情,你看不懂。
以上就是我再看《泰坦尼克号》的一些浅见,很不同与以前的想法,也是,人总是在成长变化的,你的思维想法仅仅代表现在的你,下一刻是什么样的呢,无法预料,我知道,十年后的我,再回过头来看这部影片,感觉又会有不同。
第五篇:泰坦尼克号众生观
重返泰坦尼克号生死瞬间众生相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时逢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祭,我周末去电影院重温了《泰坦尼克号》,3D版本较之2D在技术上并无很大提升,但剧情依然,感动依然。
15年前的我还是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那时候什么都不懂,15年后,已经工作走向社会,相比那时只看情情爱爱,现在的我,更多的看到了人性。
这部影片,除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感人至深的爱、引人入胜的情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剧中一个个人物的眼神,那在生死边缘的众生相。
人在死亡面前如此渺小。于是,在极度恐慌下,为求生而产生的各种丑恶的行为便全部表现的一览无遗:为了存活,有人在海面将别人的头往水里溺,自己靠此浮在海上;有人为了登上妇女、儿童优先的救生船用钱买通船员;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明明可以乘坐70多人的救生船只承载了十几人,救生船上的人因担心自己的命,不愿去救客轮上众多患难的人,包括亲人在内。这些现象多么可恶而现实。然而,人性中的美好总是多于丑恶:大多数的男人们遵守着制度,将妻儿送上希望的救生船后,自己留在船上,点一支烟,选择优雅绅士的死去;船上的乐队一直沉着冷静的为慌乱的人们演奏乐曲;船的设计者把自己的救生衣让给女主角,自己选择与船一同葬身海底;船员们做好殉职的准备,安排着乘客有序登上救生船···这些,都是面对生死抉择时,崇高的精神与高尚的做法。
还有很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无不表现着对待死亡的从容与镇静:三等舱中年轻的母亲知道生存希望渺茫,便讲着美丽的通话使孩子安然入睡;年老的夫妇流着泪轻轻相拥,安详地躺在床上等待死神降临;年迈的船长走进船长室,选择将生命的最后一刻交给这融入了他人生最大热情与辉煌的地方;女主角不愿与男主角分离,在救生船往下放时,勇敢地跳上泰坦尼克号的窗口···
《泰坦尼克号》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记得儿时看这部影片时,被其中惊心动魄的场面所震撼;大学时再看,被男女主角至死不渝的爱情感动,现在,是完完全全地被她感动,也将她深深地印入了记忆之中。
人的感触总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深,就如孩童时的我只把《泰坦尼克号》当作惊险片,而如今却被她深深感动。五年后,十年后···我一定能从这部经典的影片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