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从大学生暴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21-68717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1 03:41: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从大学生暴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本文已发表在2013年02期《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从大学生暴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赵国锋1,肖洁2(1.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陕西西安 710123;2.宝鸡市姜谭联中,陕西宝鸡 721008)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校园内外暴力事件频发。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大学生人格存在缺陷,而人格缺陷又是由于学生不良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认知能力欠缺等因素“合力”的结果,文章通过对造成大学生暴力事件深层次根源的探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几种有效途径。关键词:大学生 暴力事件 健全人格 培养

近年来,社会竞争加剧和生活节奏加快,伴随着中西文化碰撞、价值观念冲突、贫富差距凸显,利益格局调整,造成了人们心理的严重失衡;本位主义的强化加深了个体的孤独感和失落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选择机会,难以统筹兼顾的矛盾加深了个人的内心冲突,使人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由此导致的内心失衡和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群体,他们年轻、有朝气、思维活跃,但缺乏社会经验,思想、意志等均不成熟,因此心理失衡尤为明显。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对全国12.5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后发现,其中有20.23%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1]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面临着由于学生心理压力加剧所产生的暴力事件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大学生暴力事件的现状

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倒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造成5只动物严重受伤。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死者是该校生物技术专业的4名学生,而杀人者正是该校学生马加爵。

2005年4月22日下午,北大中文系一名女生从北大逸夫苑理科2号楼9层跳下,当场死亡。据悉“其

[2]自杀原因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

2006年9月29日凌晨,曲阜市一居民区胡同口发生一起持刀杀人案,某校4名学生将一男子连捅数刀,致其死亡。据悉,死者张某是曲阜某大学学生。

2010年10月20日夜,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对方刺死,逃逸时再次撞伤行人,后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这一连串的大学生校园内外暴力事件已经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逐步演化为以暴力倾向为代价的心理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约1/5的未成年人在成年之前会或多或少的出现情绪或行为暴力,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有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离[3]家出走、自杀或暴力犯罪等。

难道这就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以求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却恰恰忽视了改造自我、培养独立人格,健全自我心理这一教育后果。社会各界都在追问:大学生暴力事件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二、大学生暴力事件形成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的群体,“象牙塔”中的佼佼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反省个人自身修为。刘海洋为了验证“笨狗熊”这句话的正确性,冲破了伦理的约束。马家爵由于家境贫困,自卑感极强,导致人格激变,残酷的杀害了室友。北大跳楼女生事件的表面原因虽是找不到活着的理由,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其心理脆弱、人格扭曲。药家鑫刺死受害者的原因更简单,因怕受害者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这些看似简单的暴力事件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根源和成因,笔者认为促成大学生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的情感表达导致大学生人格畸形发展 长辈过度溺爱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和困难,助人为乐以及独立思考的权利和机会。溺爱比仇恨对 个性和人格造成的扭曲更大,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的特点,也是大学生暴力事件的家庭根源。北京大学精神病研究所的唐登华教授说“蔫人出豹子”这句俗话很有道理,从心理学的规律来看,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个缺口,大学生暴力事件的悲[4]剧往往也就这样产生了。目前,中国家庭的“421”结构,两代人共同照顾一个孩子,加上学校教育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家长、老师对孩子严重“溺爱”,这种苦心培养的结果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立人格,也失去了自我作主的机会和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就不知所措,在失望、焦虑、压抑中就会产生荒诞怪异的想法以及反社会的行为。

2.青春期的叛逆促使大学生人格严重扭曲

社会生活价值以及角色扮演的多元化,使得家长、老师疲命于应付社会结构转型的多种需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以兼顾青春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多元化、情感丰富化,人际交往广泛化等都被家长和老师望子成龙要求的一元化所替代,造成学生人格缺失,性格孤僻,个性趋同,反社会化倾向的隐患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埋藏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这样,孩子在表面顺从,个性严重压抑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些超越社会规范的行为举止。

3.统一的评价标准严重制约大学生的人格形成

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对于青少年人格和个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家长和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重要标准,相应降低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就忽视了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培养,所谓“一俊遮百丑”,成绩好就是真的好,这种功利性过于浓厚的社会评价机制和教育方式同样也影响着当下的高等教育。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往往不太重视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加之在心理教育、环境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方面有所欠缺,使青少年失去了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社会对青少年寄予厚望,学校也往往凭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这给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期望与现实相距太远时,他们的心理防线就会很快地崩溃。

4.转型期的困惑致使大学生难以形成健全人格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正在逐步解体,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体系虽初步形成,但还不健全、不完善,不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道德约束机制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此外,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也需要假以时日,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和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短视行为导致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淡漠,从而形成具有缺陷的人格,这就引发了许多暴力事件。

综合来看,大学生暴力事件产生的成因既有家庭因素、又有学校以及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就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人格扭曲和性格畸变,进而导致校园内外暴力事件的发生。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是社会转型期的当务之急。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中国古代有圣贤君子的理想人格标准,西方现代人本心理学也提出了健康人格标准。我国著名教育家

[5]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健全人格不是单纯的心理学概念,而应是伦理学、社会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甚至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基本概念,健全人格可以理解为道德人格、美的人格,它包含了对人格真善美的追求。

所谓健全人格,就是能够促使人发展的人格。它是知、情、意三方高度平衡发展的结果,从内涵来看,应该包括:① 具有较高的认识判断能力,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丰富、有创造性思维,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明辨是非。② 情感丰富,爱憎分明。既有异性之爱、亲情、友情,又有道德感、正义感、美感。对国家、社会、民族、人类的发展进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③ 意志坚强。能根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来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力和适应能力。能协调人格

[6]结构内部知情意三者的关系,避免人格的畸形与分裂。

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价值观的重塑、社会的转型、贫富分化、就业压力加剧、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大学生恰逢其时,是在浮华与浅薄中固守大学校园的一方净土,承袭传统,继续坚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还是随波逐流,适应时代潮流的召唤,融入社会,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而又难以廓清的话题。但不管怎样,人之为人,真善美的追求是古往今来做人的终极 追求和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其不可逾越的前提。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应对大学生人格培养

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工作节奏日益加快,这种高频率、短周期、大幅度持续变化的趋势使得高等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创设卓越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进行知识与技能上的武装,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更加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过程,是以人为中心,把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过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其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恰当的情感表达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独立人格

就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现状来看,9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居多,这些孩子大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缺乏生活的独立性和实践的自理能力,很多人上大学才第一次离开家庭的庇护。进入大学后,完全置身于班集体之中,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其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团结和睦的班集体,同学间友爱互信,易使人产生温暖和安全感;相反,不团结的班集体,同学间冷漠、敌意和猜忌,使人产生压抑感、焦虑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当代的大学生,在父母的娇惯下,进入大学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往往只顾自己而不管别人,很少考虑集体,甚至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猜忌闹矛盾,进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必然会对其健全人格和个性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笔者认为,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以恰当的情感表达来奠定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基础。其主题思想应是“尊重,爱而不溺”。强调尊重,是双方交流的平等对话。这里,尊重是爱的核心,长辈对孩子做到爱而不溺,应该做到:

⑴ 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的爱护自己的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长辈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又能激发起孩子积极向上的愿望,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良好品德,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⑵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需求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无限的,家长既不能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使孩子过分贪婪,也不能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以节俭为名,非常苛刻,导致孩子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走上邪道。这样,才能使孩子在长辈的正确情感表达中培养出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良好的环境营造出培养健全人格的氛围

环境是个体生产生活过程所处的周围天然的或者人工的场所和景观,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良禽择木而栖”等说法。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追求外在的衣食住行之美,名车、豪宅、时装、美酒等正吸引人们耗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去追逐。相比之下,人们对内在美的追求、对传统道德习俗的承袭、似乎已经开始淡忘,外在环境造成整个社会风气的虚浮和浅薄。环境对人性的塑造正在走上一条畸形的道路,人们健全人格的衰退显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隐患,是经济和财富增长过程中的不合谐音符。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观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为此,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更应注重良好环境的塑造,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做到三位一体,共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服务。

⑴ 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在中学阶段,学

[7]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们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这说明比起少年儿童,大学生受家庭影响的高潮已经过去了。虽然家庭条件不可忽视,但是相比之下,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更为重要,在学校里,良好的校风、学风,高尚的师德风范,融洽的师生关系,健康的班集体,丰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个性品质。因为这一系列的条件,既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又能提供学习模仿的榜样。既可以及时地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得以巩固和发展,又可以使畸变的人格和个性得以预防和矫正。

⑵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位的特殊性,又可以使之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大量的社会信息。求知欲望的增强,使他们更加趋向各种社会信息;思维能力水平的有限性,使他们又很容易不通过充分加工,就 去吸收这些社会信息。所以有时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可以激发他们的激情,引起他们模仿的意向和行动,这些都为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个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正确分析,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进入大学校园,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知识体系、新的远景规划,迫切的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行探讨,更加明确的认识自己。他们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水平大大提高。但古人云: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自我评价和认识是比较困难的,加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尤其是认识能力还处于发展之中,对他们认识自己带来一定的困难,当遭遇失恋、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受到挫折时,都有可能带给他们对待自身认识和评价的错误影响,所以他们在评价自己的性格特点时还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可是如果人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就谈不上改变和塑造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介绍有关方面的知识,帮助并引导他们正确地分析和认识自己的人格和个性的优缺点,为进一步塑造良好的人格和个性打下基础,在引导中化解矛盾、平息纠纷、解决危机,帮助大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健康成长。

4.调整课程设置,以人文精神滋养健全人格

从刘海洋到药家鑫事件的发生,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教育的失败和人生价值体系的扭曲。笔者认为:当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教育中“重理轻文”的现状,除了做好课程设置和安排以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师资的遴选和教材的选编,从而能够实现以人文精神本身的美感和魅力打动、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充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今天,科技发展越来越与伦理问题纠结在一块,诸如生物基因与遗传科学问题等等。离开了人文与伦理的关怀与指导,科技的发展非但不会造福人类,反而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带来负面效应。人文教育是由人来进行的,因此,教育者自身应是具有深厚学养的学者,而不是通过“人文教育”来作践人文学科,使学生成为失去人文兴趣的“南郭先生”。在人文教育的构成中,当前还应特别注意克服伪哲学的积弊,改变哲学教育的某种“真空”状态。思想大师早就告诉我们要提高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和精神素养,除了学习哲学之外别无他途,如果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通过加强和改善人文和哲学学科的教育,使学生既有丰富的“意象世界”和形象思维能力,又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理性

[8]思维、综合思维素养,那么就可以真正做到以人文精神来滋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

5.修正评价标准,培养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功利性思维方式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仍然只落实在口头上,对于学生好坏的评价仍然是依成绩而论,过度强化的应试教育理念难以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当全社会都在追求学生应该“知识至上”时,我们是不是该冷定的思考一下,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学习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造自我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文化,还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人的个体,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摆脱原始欲望的控制,能够在群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展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获得快感。目前,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成才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他们的评价标准却不尽相同,且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因此,三者应该联合起来,为学生制定一个统一的努力目标,使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而且要身心健康。我们只有在改变传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而这一特殊群体中存在着人格不健全,个性有缺陷的不在少数,这对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这部分人的心理转化工作,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佚名.大学生心里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分析[EN/OL].http://,2011-02-23 [2] 评北大女生自杀事件 心理教育问题不容小视[EN/OL].http://edu.qq.com/a/20050425/000065.htm,2005-04-25 [3] 蓝燕.三大障碍困扰3000万学生 学龄期社会心理因素成诱因[N].中国青年报,2002-03-04 [4] 邹辉.近来**四起 中国大学生何时心理断奶 [EN/OL].http://news.sohu.com/81/91/news148239181.shtml,2002-03-23 [5] 梁启超,蔡元培等著.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223 [6] 赵怀玉,王磊著.人文素质教育视点(上)[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204-206 [7] 卢黎歌.思想道德修养[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3 [8] 翁寒松.人文精神缺失的警告[N].中国青年报,2002-03-10,第三版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想看出一个国家的实力,要看的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实力,还要看这个国家的软实力,人们往往把占有多少土地,创造多少财富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他们忽视了一点,这个国家是否具备软实力,才是真正的衡量目标。从匈奴铁骑的呼啸到罗马帝国的兴起,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到大英“日不落帝国”,每一个大国的兴起,都伴随着刀与剑的搏杀,血与火的印记,可是现在,人们在意的则是软实力的强大支撑。从以前的刀剑相争,到现在的思想较量,每个国家之间,都在进行着无形的斗争,这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每个国家都应该具备的实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实力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国。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所体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大价值追求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同样,没有人民的富裕幸福,也根本谈不上国家富强,更谈不上民族的振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反过来也是同样道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有机统一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经济市场化的新特点新情况,我们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致使一些人

在价值评判和行为准则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一句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正确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为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提供坚强的“主心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就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质的规定性;就能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好地巩固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

任何社会的国家政权都有自己占统治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和价值实现。旧政权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崩溃为先声,新政权的诞生也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先导,国家政权的巩固、稳定和发展更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完善为基本支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把这项工程建设好,让我们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全过程,以此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都要求他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认为现代社会中个性、自由和幸福就是被具有社会分工、科层组织等特征的理性化世界所压抑,从而坚决反对理性、权威束缚,片面宣扬个体的自主性。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对高校大学生的经济观念也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大学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滋生。当前在一些高校,部分大学生组织观念自由散漫,无视校纪校规的存在,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唯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严重,具体表现为学习上偏重实用知识,择业热衷于高薪酬、高福利、舒服的工作,把金钱至上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并将自己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作为自身价值的衡量尺度。因而,大学生应该树立和实践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善于发掘大学生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篇:从毛泽东看当代大学生 读《毛泽东传》有感

从毛泽东看当代大学生

----读《毛泽东传》后感

外国语学院 英语10甲班

李姗姗

内容摘要:毛泽东的一身值得我们去欣赏、去揣摩、去学习。因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原本应该有的激情与热情,表现出来的却是是落后腐败的一方面。外部条件的和谐和生活条件的优越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去奋斗不去拼搏的理由。通过自身与毛泽东的对比,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变,重新焕发我们的青春面貌!

关键词:求知若渴

用于担当 事不关己 实事求是

毛泽东一代伟人,在他的生命中不知道创造了多少的奇迹,他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的封建社会和被压迫的帝国主义的控制,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人民过上了当家作主的日子。但是为什么就注定是他带领中国走出了这样的困境,寻找到了出路?我想这应该可以从他的一生奋斗中可以看出。

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可以像毛泽东一样,在面临困境,面临挫折的时候迎刃而上呢?这个答案似乎不确定。

一、毛泽东的求知若渴与当代大学生弃学,厌学对比

在毛泽东少年时代,他非常喜欢看书,不断地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去深造。记得书中有一幕是写:入夜时分,整个山村似乎已经融入大自然之中,只有毛家的房子里有一个暗淡的黄色的亮点,黑暗中一面墙壁依稀可辨。虽然在中国农村这绝对是应该睡觉的时候了,毛泽东却正在屋子里熬夜。他俯身坐在那里,面前是一本《水浒传》,他那汗流满面的脸贴近那一盏火苗只有黄豆粒大小的油灯,并且还用被子半遮着油灯及自己,一面灯光照出去。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毛泽东还是要读书。一天上午,毛泽东的父亲看到毛泽东在地边的一块墓碑旁看小说,他大发雷霆:“你是不打算干活了?”毛顺生一边说一边扫了一眼毛泽东跟前的两只空粪筐。“不!爸爸,我只是歇一会儿。”事实上毛泽东已经送了五六筐了。毛泽东为了在干农活的时候也拼了命地挤出一点时间看书,可见他是多么地求知若渴!

然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是怎么样呢?来到大学以后,仿佛觉得没有必要像以前一样的学习,因为我们不用再承受升学考和高考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一进入大学,就经常地逃课,翘课。有些人甚至说:“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时不完整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断言?难道现在的我们有了和谐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的生活条件就不需要努力学习了吗?伟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伟人,或许就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信念和意志。

二、毛泽东的勇于担当与当代大学生“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思想的对比

毛泽东一群人报国无门的时候,杨昌济教授向他们提出了赴法留学,然而毛泽东却选择了留在中国,有位学生对毛泽东没有赴法表示遗憾,但毛泽东回答道:“革命不可能等到你们归来再着手。”这实则可以体现出毛泽东的用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在1972年,有好多著名的左派分子都流亡到国外,许多领导人都被党指派到苏联、上海或是安全的地方去了,然而毛泽东从未想过要去欧洲避难。从这样的两个实例中可以看出,毛泽东 当时已经把改革中国作为自己的责任,留在中国潜心研究当时的形态局势,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革命。在中国内战中,当蒋介石提出要与毛泽东进行重庆谈话的时候,有些领导人担心毛泽东的生命安全,但是毛泽东却说:“回前线去战斗,不要为我在重庆的安全担心。实际上,你们的仗打得越好,我的安全越有保障,与蒋介石的谈判就越能成功。”只身赴会展现了伟人的舍身为国,一心为中国的和平事业所考虑。

那我们呢?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算是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一部分,将来是建设中国的主心骨,我们是否能像毛泽东一样,把建设中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作为己任呢?或许这个问题应该打上问号。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是会把这样一个重担作为己任,但是大多数人则认为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足够了。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不难看到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都反映出了我们当代大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在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会当做没看到管自己走开。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会觉得他是在装可怜,或许就干脆当没看到。我们真应该多学习学习毛泽东,学习他的那种担当与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这样我们才会有目标,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毛泽东事实就是的思想与当代大学生虚无缥缈做对比

毛泽东在一篇谈到群众生活问题的报告中说:“真正的铜钱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的拥护革命的群众。毛泽东还过:‚赢得中国农村‘老百姓’的支持,就等于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两点都明确的表明了他当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深刻的看到了群众是革命的基础,单靠中国共产党的这一点点力量,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是远远不行的,毛泽东却是是做到了实事求是

毛泽东对于‚关门主义‛很是反感,他认为拥护这一理论的人们没有名族危机感。他认为他们是在机械的运用,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而对中国的特殊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毛泽东批判了这些拥护者忽略了中国的实际国情,没有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这一理论依据。

现在的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理论等一系列的理论之后,是否真正学到了这一精髓了呢?我们在考虑事情,做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呢?或许是,但或许又不是。

我们中的很多人做事情总是忽略了实际。在这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年代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为我们所心动,很多人会争相去购买。但是一般这样的产品的价格并不便宜,还是有很多人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也是要求父母给自己买这样的东西。这显然说明了做事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情况做抉择。脱离了实际,我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我们也不能得到自己最终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更应该仔细地去揣摩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以及在之后建设新中国时期所得出的实事求是这一理论精髓。

读完《毛泽东传》这本书,让我对毛泽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于他的家庭生活背景,幼年时期的求学之路以及之后的革命道路和对于新中国的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他的身上我们确实可也学到很多,通过与毛泽东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确实存在了太多的问题,或许是因为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部的良好条件,然我们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激情与理想,更多的是安于现状。我们真的应该从毛泽东的身上学到一些知识,重新焕发我们原本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因为中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中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担负!

参考文献:《毛泽东传》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第四篇:辩证法看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而对这一问题,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认识和处理,可以看清问题。

一、从对立统一(矛盾)角度分析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有的学者分析: 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a

从对立统一角度,大学生就业难与当今社会人才稀缺是对立的,而它们又统一存在于社会中。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是斗争的,又是同一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不平衡现象呢?

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而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就业问题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不同时期则有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若不改变,则难以解决这一矛盾。

二、从质量互变角度分析

还是从以前到现在看,也许曾经学历高就代表着好工作,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终于,量变引发质变,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要想就业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身也要发生质变,不能平时只死啃书本,也要不断积累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量变引发质变,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新时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只是学课上知识,在当今发生了质变的社会,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三、从肯定否定角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之路是曲折的,必须不断否定自身的不足,不断满足社会的变革,进而产生否定之否定,更上层楼后的“扬弃”,最终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从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角度分析

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街头卖肉、大学生争当搓澡工、大学生争当球童等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而这一现象背后放映的本质则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端正。有因必有果,只有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才能实事求是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顺应社会产业结构,要不断扩充新时代知识与能力,只有解决了这一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解决就业难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要端正自身就业态度,不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三个阶段,不断完善自己,量变引发质变,最终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报告

《当代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心理分析与培养》报告

创造性人格, 主要是指人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和外在创造性行为的总和。它是指某一个体所特有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创造性精神品质。总之, 创造性人格是一种乐于质疑, 不迷信, 不盲从, 不屈不挠地求真求实的品格。它是个体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高度综合, 是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大学生已进入创造性人格的继续发展和完善期,他们的人格适应范围扩大,人格创造性的专业化、专门化以及稳定性增强,创造性人格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更加发展,这一时期对他们创造性人格的引导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创造性人格是创新人才产生的基础。研究大学生创造性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研究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结果:人格是人的行为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具有可塑性、稳定性的特点。人格动力结构机制是人的一切活动和变化的内在根据。因此探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机制需要从研究人格的动力结构出发。人格的动力结构是在个体环境的刺激下, “人格需要”和“ 人格判断”相结合而产生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是环境刺激和人格动机、人格行为共同作用、反复强化的结果。

结论: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是环境刺激和人格动机、人格行为共同作用、反复强化的结果。现代大学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 以塑造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为切入点, 营造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 引导大学生产生创造性行为, 加强创造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评价:哈佛大学校长曾讲过这样一句话: 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 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要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 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 更有追求, 具备创造性人格及其品质。所以需要营造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 引导学生产生创造性行为。大学阶段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现代大学应为学生创造潜力的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因此, 高校要以“ 创造性人格”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着力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格,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摘自文献:

李存峰,曹光法,葛明贵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庞学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革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方耀楣.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观念[J].同济大学报(社科版),2000,(2).

从大学生暴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