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综述
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方法综述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它包括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科研资料的汇集,建立空间数据库,成矿信息提取,信息的综合,成矿理论的应用,预测远景区的圈定和优化,以及远景区内潜在资源量的估算。
由于地学数据复杂多样,其自身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地学自身具有多个分支学科、地学数据具有跨学科、多领域的性质;②类型多样,取样方法手段各异;③地学数据自身跨时间和空间;④地学数据具有层次性;⑤地学数据来源多样性;这些特征构成了地学数据的庞杂性和复杂关系。鉴于此,现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必须汇集多源地学信息,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取各种信息,相互补充和相互验证,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评价精度。
目前,建立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的空间数据库,对成矿信息模型进行全面探索、对多源的地学信息综合分析、对不同类别的成矿信息做有机综合分析,应用当代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地质方法按信息论的方法对找矿靶区优选和综合评价,提出矿区外围的找矿方向,已经是当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发展方向。1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过程
国内外已经发展和应用了许多方法和技术进行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研究。我国赵鹏大(2001)、朱裕生(1998)等将国内外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和应用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试验探索阶段
该阶段大体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主要特点是将概率统计及多元统计等定量方法用于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将评价对象或地区划分为等面积的网格单元或不规则的地质体单元,再根据已知有矿地区划分出“模型单元”,用于与“未知单元”进行“相似类比”(赵鹏大,2001)。
年代初,M.Allais 较有代表性地提出了资源评价的概念,认为单元中矿床数服从泊松分布,以及在足够大的区域内,某种矿产资源量的分布大致相当于该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些资源评价专家根据许多矿床呈集中产出等特点提出利用负二项分布拟合单元内矿床数的分布。Dewigs 提出了元素含量的分异模型,并先后发展了资源量估算的二项分布和对数二项分布模型,Brinck 借用了 Dewigs 的思想,利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作为资源评价的基本概率统计模式,并正式运用于较大区域的资源总量估算。这些资源分布的研究方法属单变量研究范畴,都没有充分利用控矿标志等地质资料。
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使用多元分析方法进行综合信息处理和资源评价,JoneJ.Griffiths(1962)利用判别函数建立了矿产资源评价的判别模型。D.P.Harris 等(1965)提出地质条件同矿床价值关系的统计模型,即贝叶斯准则下的多组判别模型。Blondel 和 Callot等(1961)提出了大区域内矿产资源的总合式资源评价理论,Griffths(1966,1967)通过堪萨斯的单位区域价值评价认为单位区域价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即单位区域价值就是该分布的期望值,后来 Labovitz 和 Griffiths 等人将单位区域价值法研究开发成一套计算机程序系统。
除单位区域价值法外,人们还着重探索了资源数量的丰度模型。Agterberg 通过品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定,提出了一元丰度模型,并设计了根据高于边界品位的截尾分布及该元素的丰度值来恢复其整个分布形态的方法,据此估算资源总量。
年代以来,矿产资源评价领域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有美国 Harris 的主观概率法和贝叶斯推理决策模型即专家系统,加拿大 Agterberg 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英国 Brinck的丰度估计法。美国地质调查局 Singer 和 Botbol 等也开始使用和发展多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矿产资源评价。比较引人注目的成果是 Harris 开始考虑资源评价的经济问题,他建立了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的地质统计学分析及计算机模拟模型,并发展了一套矿产资源潜力预测的贝叶斯意义下的推理决策模型,这里充分运用了专家经验,即建立了专家系统。将主观经验和客观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所谓的“主观概率法”,把资源定量估算同勘探成本等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独特的资源—经济综合评价系统。
Agterberg(1972)等利用和发展了许多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决资源评价问题,利用多元分析方法预测了阿毕提毕地区 Cu 和 Zn 的潜力,利用概率指标提取有利地质标志等,并在研究地质变量关系时使用了两步最小二乘模型。Brinck 利用丰度法计算了世界铀资源并指出了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其可预测性,还研究了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长期价格趋势的预测问题。
在此期间,还有许多学者发展了其它评价方法。如 Hubbert(1969)使用时率法估算了美国(除阿拉斯加外)的石油年产量和最终产量。Lasky 于 1950 年就发展了累积吨位-品位法,来估计低品位的斑岩铜矿资源,后来得到 Musgrove 和 Agterberg 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最近被 Cargill 用于定量估计资源潜力的研究。至 70 年代末,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 98 项计划推出了 6 种标准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这标志着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己步入较成熟的实用阶段。1.2、全面发展阶段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至 90 年代初,矿产预测工作在全世界发展起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地质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外研究开发了多套矿产预测评价实用软件平台,原苏联利用计算机技术在 14 个矿区开展立体填图、立体预测(朱裕生,肖克炎等,1998,2000)。
在我国开展一轮、二轮成矿远景区划、10 个矿种的总量预测等工作中完成矿产预测项目 400 余项、比例尺从 1:150 万至 1:1 万均有,矿种涉及煤、铁、铬、锰、金、银、铜、铅和非金属矿产 54 个,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朱裕生,肖克炎等,1998,2000)。
随着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找矿技术的广泛与成熟应用,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矿产资源预测评价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无论从理论、方法学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其代表性成果有:①80 年代加拿大学者 F.R.Agterberg 以及美国学者 Duda 研制的矿产资源预测专家系统;②美国 Harris 和 Mecammon等发展的一套矿产资源经济评价方法体系;③Harris 等(1993)根据相对例外原理提出了应用“一致性地质单元”代替传统的“网格单元”的内蕴样品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④Gorelov(1990)强调用地球物理信息定量圈定地质异常的作用,并利用重磁场组合异常指数研究矿田地质结构异常,圈定找矿可行地段,从而开辟了应用“非相似类比”法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新途径;⑤D.A.Singer 等(1975)在美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三步式”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到 1993 年进一步发展成为“三部式”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等。1.3、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
该阶段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至今仍在继续发展,主要特征是矿产预测中应用高新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采集多源地学信息,从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作全面实行数字化、数据库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克服原有矿产预测评价数据分散、保存方法落后、操作原始、要求不统一、利用率低的多种弊病。
现在已经不是某一部门、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局部应用信息技术问题,而恰恰相反,要求在地质调查的全过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赵鹏大,2001)。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近来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向综合化、模式化、定量化、可视化、动态化、系统化转移(肖斌,潘懋等,2001)。应用矿床地质数据和矿床自身的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及遥感特征,阐明矿床的定位条件,建立矿床的三维立体模型,实现矿床的三维可视化成为当前发展的新趋势。
肖克炎等(2000,2003)指出应用当代的先进技术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多源地学信息处理技术和三维立体模拟技术建立矿床的可视化程度较高的立体模型,将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结合起来,开拓矿床勘查新途径,创立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矿产勘查中应用的新实例,结合矿床地质研究,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成矿信息提取和三维 GIS 技术应用是当代成矿预测的前沿课题。
目前,我国已经将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和技术方法列入“数字国土工程”,并将其工作任务列入地质调查的中长期计划。我国己初步完成矿产资源评价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处理,在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这一领域中不仅与世界同步进入数字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发展阶段,还在三维可视化领域开拓了新的探索途径。
在美国,矿产定量预测及评价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其特点是研究面广。在矿种上,既研究油气资源,也研究金属、非金属等固体矿产;在理论与方法上,既有综合分析性研究,也有个别技术及数学模型的研究,特别突出的是矿产资源评价与国土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问题统筹兼顾,Singer(1993)提出的“三部式”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法在这些方面已经获得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在俄罗斯,“预测普查组合”法资源定量预测及评价具有较大影响。该方法要求在地质勘查的每个阶段都将所要寻找的“对象”、这些对象或目标所具有的一套“标志”和为查明这些标志所采用的一套“方法”有机地、系统地加以组合,即根据地质勘查工作的不同阶段,按“对象-标志-方法”三要素进行系统找矿评价工程。
在我国,先后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对地质勘探找矿起到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例如: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赵鹏大等,1976,1990);“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赵鹏大等,2001);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预测(程裕淇、陈毓川等,1979);区域成矿学理论(翟裕生, 1999);成矿系统及演化理论(翟裕生,1996,1999,2004);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及找矿理论(涂光炽,1988);矿产资源综合信息定量评价方法(王世称,1990);边缘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孙启祯,1981);地球化学块体及地球气深穿透理论与方法(谢学锦,1995);“三源”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曾庆丰,1986;季克俭等,1989,1999);金属成矿省“景-场-相-床”等级体制成矿预测理论以及“双控论”与“合理域”相结合的矿产勘查评价模式(裴荣富,1994);基于 GIS 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系统(肖克炎等,1999);还有,“地慢热柱控矿理论”、“同位成矿理论”、“生物成矿理论”,等等;均不同程度地在指导找矿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概述
随着矿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呈现出许许多多的评价方法,但不同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特点及不同的要求。现在国内外常用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以多元统计分析为基础的矿床统计预测方法
Agterberg(1974)指出矿床统计预测是把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地质数学信息和概念加以综合,并用计算机进行综合评价的工作。由此可见,它以总结成矿规律为基础,以数学为工具(主要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计算机为手段。
我国赵鹏大(1994,1998,2000)等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在定量预测方面开展的大量工作基础上,系统总结出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准则和方法。将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概括为相似—类比理论、求异理论、定量组合控矿理论。其中相似—类比理论是矿床预测的基础,要求详细了解国内外已知各类矿床的成矿条件、矿床特征和找矿标志;求异理论是矿床预测的核心,要求在相似类比的基础上发现不同层次、不同尺度水平、不同类型的异常;定量组合控矿理论是矿床预测的依据,要求掌握一切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因素及其表征。
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准则可以归纳为综合预测准则、尺度水平对等准则、矿床值分布律准则、定量预测准则、评价准则和发现率分析准则。它的基本步骤为:①划分单元;②确定预测目标;③控制单元的选择;④变量的取值、变换、构置及其选择;⑤预测方法的合理选用;⑥远景区的分级与选择;⑦精度评价;⑧靶区验证。
根据预测的目的、范围、比例尺、内容、方式及成果的不同,可把矿床统计预测分为矿产资源总量预测和潜力评价、成矿远景区定量预测、矿床及矿体定量预测。2.2、“三联式”成矿预测及定量评价方法
“三联式”成矿预测及定量评价方法是我国赵鹏大院士(2001)倡导并提出的,以地质异常分析为基础,以成矿多样性分析与矿床谱系研究为指导,将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三方面定量化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矿产预测及定量评价的切入点,是实现“数字找矿”的创新探索。“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模型如图1。
图 1 “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模型(赵鹏大,2001)(1)地质异常与成矿预测
“三联式”成矿预测以圈定各类地质异常为基础,以识别、揭示、提取和圈定新型的、隐式的和深层次的成矿地质信息——各种类型和尺度的致矿地质异常及与其相匹配的物探、化探、遥感矿致异常为主要内容。
“三联式”成矿预测中,地质异常的识别与圈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质异常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极值理论。极值分析是在超常大(或小)水平上量化过程的随机性状,并估计比任何已观测水平更为极端事件的概率。极值分析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推断模型未知参数的统计方法,可作如下表示:Mn=max{X1,X2,„,Xn}。其中:X1,X2,„,Xn 为n 次观测获取的参数值;当 n 趋于无穷大时,可以近似估计 Mn 的性状。
极值分析是从已观测水平向未观测水平的外推模型。极值分析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是:①估计方法;②不确性定量化;③模型诊断;④信息的最充分利用。在观测数量足够大时,可以估计最有利成矿的地质异常。
地质异常成矿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学中的混合总体筛分理论和方法。若有成矿作用发生,地区空间数据往往包含有受区域因素控制的背景数据总体及受局部成矿作用控制的叠加数据总体,这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不同成因数值的混合总体;通过各种筛分法,可以将混合总体分解为代表成矿作用的高值总体和代表地质背景的低值总体两部分(或更多组成部分)。高值总体往往对应致矿地质异常。
对地球演化过程中各种作用力的分析及各种地质过程的查明是很困难的,而且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常常是多解的。但反映为地质异常的各种地质极值特征是在野外和室内理论研究中可以捕捉到的,可以通过直观比较和定量分析而识别。
Alseniyev 认为,成矿作用属于物质高度聚集状态形成的过程,这种状态的共同特征就是“成层化”,成层是聚集状态存在的方式,因为它可以平衡两种相反趋势作用(吸引-排斥,带入-带出,聚集-贫化,„„),结果是形成垂直于主作用力方向的构造-物质及能量层。
致矿地质异常有不同层次和属性特征。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的基本步骤为:①预测单元划分与地质体数字化、定量化;②地质背景场划分与地质异常识别;③地质异常提取;④地质异常分析研究。
致矿地质异常的主要研究内容为:①地质异常成因及时空演化;②不同地质异常的时空匹配;③地质异常与成矿关系;④地质异常成矿优异度综合值计算。通过最后一步,建立起矿产值与各种致矿地质异常及物、化、遥异常间的函数联系。这里所谓矿产值不一定是指实际矿产储量、品位或矿产价值,而是一种可能反映成矿概率大小或成矿优劣的“成矿优异度综合值”,对每个单元计算出此综合值后,即可根据某一阈值圈定出找矿有利地段或成矿预测靶区。
(2)成矿多样性与成矿预测
“三联式”成矿预测以分析成矿多样性为目标,不仅以预测和发现已知矿床类型和矿产资源为目的,而且将可能利用的非传统矿产资源纳入分析内容。不同地区成矿多样性分析还是比较评价不同地区含矿丰度的重要指标,是确定主要勘查对象、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的主要依据。
因为控制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和以它们为载体的致矿地质异常多种多样,各因素的异常强度和广度也各异,以及地质异常组合的多样性、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等,决定了成矿的多样性。成矿多样性分析不仅在明确区域勘查对象、选择勘查目标、提高综合勘查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也是确定勘探手段、评价方法、开发工艺和利用方向的重要依据。
成矿多样性具有多尺度、多方面的表现,因此,成矿多样性分析要与成矿预测研究工作的尺度水平相对应。
(3)矿床谱系与成矿预测
“三联式”成矿预测以研究区域矿床谱系为依据,把作为预测对象的矿床放到预测地区的地质成矿时空及成因演化系统中去考察,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无序地预测各类矿产资源。矿床谱系是区域成矿有序性、成套性和规律性的反映,根据不同地区矿床产出的有序度、成套度可以评价研究区的资源潜力。
矿床谱系也可从多尺度、多方面与多方法进行研究和表征。在以往的定性地学研究中,人们也十分关注对不同类型矿床(矿产)之间在时、空、因等方面的相关规律研究,它是指导找矿预测的重要依据。对成矿规律的数字化、定量化研究是数字找矿和定量成矿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的难点所在。2.3、模糊数学方法
模糊数学理论是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 Zadeh L A 教授(1965)创立的。地质学中,模糊概念存在于如成矿远景区与非成矿远景区,成矿有利与成矿不利等诸多情况下,因而可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模糊数学方法中,隶属函数(魏俊浩,1992)、模糊综合评判(张俊福,邓本让,1988)、模糊模式识别(王鸿儒,刘文滨等,1990)、模糊聚类、模糊控制等均可用于矿床预测和定量评价。对未知单元作出是否成矿、成矿级别及隶属程度等方面的预测。李建威等(1995)将具体步骤归纳为: ①选择标准单元,构制控矿因素数据矩阵;②作单因素隶属函数;③建立各标准单元的模糊关系矩阵;④求各因素权重的模糊集,进而求得各预测单元对各成矿级别的综合隶属度,然后便可对未知单元进行预测。2.4、分形几何方法
分形理论是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布罗特(Mandelbrot)于 1973 年提出来的,被认为是非线形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分形研究的对象是没有特征尺度但却有自相似结构的几何形体。
分形理论是较早被用来研究地质现象的方法,目前在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可以找到它的应用。就矿产预测来说,分形理论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应用:①矿床值(矿点数、矿石量、金属量及品位等)数据的分形特征;②控矿地质因素的分形结构及其找矿意义;③成矿预测图的分形插值。2.5、模式识别方法(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模式识别方法是将多维空间信息降维到低维空间信息的一种信息加工技术。将数学地质和模式识别方法结合起来,开展地球化学模式识别的系列研究,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模式识别成矿预测技术(徐驰,邓少汉,1991;王碧权,陈祖荫,1989;李建威,1995)。2.6、基于 GIS 多源信息综合评价方法 20 世纪 60 年代加拿大学者 Tomlison 首先提出 GIS 理论方法,并且于 1962 年领导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 GIS 系统。而后,为了适应人工进行专题图件叠加的需求,70 年代产生了 SYMAP GIS 软件。
年代以后,GIS 技术日趋成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开始利用 GIS 进行矿产资源评价,如美国在纳贝斯地区利用 GIS 开展多金属矿产资源评价,澳大利亚地调局Wyborn 等人基于 GIS平台开发出从成矿系统出发的成因概念模型 GIS 评价系统,Bonham-Carter 开发出 GIS 多源信息综合评价系统等。
在我国,80 年代中期原地质矿产部就开始应用 GIS 进行矿产资源预测。1986 年,由原地质矿产部遥感中心主持,原长春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原地质矿产部遥感所等单位参加,开展了“遥感图像与其它地学数据综合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系统研究了地质勘查数字图像处理与综合的主要技术环节,并开发了多种图像软件包,在安徽铜陵、湖南香花岭以及新疆哈密等地区开展了不同矿种的矿产资源评价应用试验。
“八五”期间,原地质矿产部所属中国地质大学、物化探所、北京计算中心、成都理工学院等通过各种项目的实施进行过应用 GIS 技术的综合成矿预测研究。
有色金属地质部门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也实施了多源地学信息处理、GIS 在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评价中的应用等项目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效。原地质矿产部启动了 3 个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发的 MAPGIS平台上进行矿产预测研究的项目。研究内容包括空间分析方法、数据库建设以及开发用于矿产资源预测的专用系统。
GIS 是利用计算机分析研究地学空间数据信息的一种技术,它通过计算机中建立的数据库将各种地物要素(包括空间分布和属性)进行数字存储,采用各种分析处理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基于 GIS 多源信息综合评价方法是借助于 GIS 技术,将同一区域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下进行处理,以提取和突出有用信息,并阐述各种信息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复合、叠合、综合和拟合等多源信息处理方法,进行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
除了上述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和评价方法之外,还有如邓聚龙(1982)提出的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地质统计学方法、王世称(1990)的综合信息预测评价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BP 模型以及遗传算法等。还有一些学者对原有的某些评价方法又进行了新的改进和发展,如谈小生(1993)的“C-D 因子分析法”,该法既适用定量变量,也适用于定性变量,二者同时存在时也适用;程乾生(1994)提出了一种新的样品聚类方法—差异序列法;纪宏金(1993)等吸取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主要优点后,提出了对应聚类分析法,等等。3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发展趋势
进入 21 世纪,一方面是人类对矿产需求(包括资源量和种类)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已知矿产资源短缺和找矿难度不断增大。因此,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近些年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呈现如下几方面发展态势:
(1)成矿理论推陈出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以地质成矿理论研究为指导的,现代成矿理论的更新发展,超大型矿床、矿集区与全球背景的研究倍受关注,成矿系统、流体作用和成矿动力学研究正在成为研究热点。相应地,矿产预测评价理论从一般的单一性的“成矿理论模式化成矿预测”向普适性系统性的模式化预测发展,从简单的标志性预测向系统性的综合的“地质条件组合控矿”理论预测发展。
(2)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体系向多学科、多技术、多方法、多信息集成与定位定量方向发展。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一项资料、方法和人员等高度综合的研究工作,尤其起关键作用的是资料的高度综合。随着找矿难度的不断增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逐渐向地-物-化-遥-数及“3S”等多学科、多技术方法联合攻关,多信息有机集成,以及定位-定量预测方向发展。研究尺度,也在中小比例尺区域性矿产预测基础上,逐渐加强开展大比例尺矿产预测与综合评价,要求预测评价成果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更直接、更具体。地质找矿工作已由直接找矿阶段转为以间接推断和科学预测为主的“理论找矿、综合找矿、立体找矿、定量找矿、智能找矿”(赵鹏大,池顺都等,2001)方向发展。
(3)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目标向整体性和系统性方向发展。
矿产预测评价的整体观、系统观,要求局部性预测评价与区域性预测评价相结合、浅部评价与深部预测相结合、优势资源与非优势资源评价相结合。对研究区域及资源体空间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矿产资源潜力以及优势与劣势资源之间关联性的系统预测评价,是当今系统勘查、组合开发、综合利用研究的重要基础与发展方向。
(4)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矿业市场、矿业经济环境保护的联体评价渐趋密切。天然矿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能否成为资源能否开发利用,能否获取经济效益,则取决于资源、技术、市场、经济、环境等众多因素。它们直接决定着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战略部署。只有把立足于地质资源的“顺向预测评价”与立足于市场经济的“逆向预测评价”有机地结合,才能制定科学的研究目标、明确预测评价的主体技术路线、促进地球矿物质的资源化进程。并且,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资源-技术-经济-环境联体评价已进入议程。参考文献: [1]Singer,D.A.资源定量评价发展方向展望.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26(2):152~156 [2]蔡煌东,宫家文,甘骏人等.含矿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矿产与地质,1993,7(3):214~218 [3]李建威.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综述.地质科技情报,1995,14(4):57~64 [4]陈建平.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学科发展动态.地质科技情报,1999,18(3):47~40 [5]陈毓川.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6]成金华.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7]申维,赵鹏大.分形统计模型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地质科学,1998,33(2):234~243 [8]肖克炎,王勇毅,薛群威.中国铜矿数字矿床模型评价系统的开发.矿床地质,2003,22(4):425~429.[9]肖克炎,张晓华,宋国耀,等.应用 GIS 技术研制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地球科学,1999,24(5):525~528
[10]张晓华,肖克炎,朱裕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理论和 GIS 技术宋国耀.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9,21(3):199~205 [11]赵鹏大.“三联式”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数字找矿理论与实践探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5):482~489
第二篇: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定量评价方法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定量评价方法
摘要:
危险化学品德分类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危险化学品固有危险性评估和专项安全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掌握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志知识,将有助于安全评价的开展。安全评价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在不断加强管理的同时,重视化学品评价工作,有效预测其风险程度,建立相应的安全评价方法,并使之更加完善,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有重点地采取事故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
分类
安全评价
Abstract: Classification of dangerous chemicals and moral basis for management of dangerous chemicals, dangerous chemicals is inherent in carrying out risk assessment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specific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master classification of dangerous chemicals, marking knowledge, will help carry out the safety evaluation.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is the basis of chemical safety management.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chemicals,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level of risk assessment method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safety and make it more perfect, and then to carry out targeted safety management, to focus on take accident prevention measure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gency plans.Key words: Safety Assessment ; classification ; dangerous chemicals.一. 危险化学品的概念 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程度。健康危化学品是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包括天然的或人造的。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及有腐蚀特性,对人员、设备、环境造成伤害的属于危险化学品。化学品的危害主要包括燃爆危害、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燃爆危害是指化学品645880485@qq.com
害是指接触后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大小,环境危害是指化学品对环境影响的危害程度。
危险化学品具有的特性包括:
①毒性,包括对人体各部分的急性或慢性健康效应;
②化学或物理特性,包括易燃性、爆炸性、氧化性和危险反应性; ③腐蚀性和刺激性; ④过敏和致敏效应; ⑤致癌效应;
⑥致畸性和突变效应; ⑦对生殖系统的效应;
火灾、爆炸事故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化工、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及产品多为易燃、易爆物,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9年,由于化学品的火灾、爆炸所导致的事故占化学品事故的53%,伤亡人数占所有事故伤亡人数的的50.1%。这些事都是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造成的。因此了解化学品的火灾、爆炸。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有重要意义。
由于化学品的毒性、刺激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腐蚀性、麻醉性、窒息性等特性,导致人员中毒的事故每年都发生多起。2000—2002年化学事故统计显示由于化学品的毒性危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占化学事故伤亡的49.9%。因此,关注化学品的健康危害,将是化学品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充分利用化学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化学废物,由于毫无控制的随意排放及化学品其他途径的泄放,使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如何认识化学品的污染危害,最大程度降低化学品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已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645880485@qq.com 二. 化学危险品的分类
危险化学品德分类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危险化学品固有危险性评估和专项安全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掌握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志知识,将有助于安全评价的开展。
根据危险品危害性的不同,各国家/国际组织对危险品进行了相应分类以加强管理工作,因此目前对于危险品的分类状况即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着细微的差别。
1.按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
输建议书 规章范本》分类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 规章范本》从运输安全角度将危险品分为9大类20项,这些类别和项别如下。
第1类—爆炸品
1.1项: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1.2项:有迸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1.3项: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或局部迸射危险或这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1.4项: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1.5项:有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质
1.6项: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质
第2类—气体
2.1项:易燃气体 2.2项:非易燃无毒气体 2.3项:毒性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然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4.1项:易燃固体、自反应物质和固态退敏爆炸品
4.2项:易于自然的物质
4.3项: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5.1项:氧化性物质 5.2项: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毒性物质 6.1项:毒性物质 6.2项:感染性物质 第7类—放射性物质 第8类—腐蚀性物质
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2.按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分类
《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旨在建立一个单一的,致力于化学品标记和安全技术说明的全球协调系统。该协调制度对危险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类,其总体将危险品危害类别分为:物理危害、健康危害、环境危害。
其中物理危害包括: ①爆炸物; ②易燃气体; ③易燃气溶胶; ④氧化性气体; ⑤高压气体; ⑥易燃液体; ⑦易燃固体;
645880485@qq.com ⑧自反应物质合混合物; ⑨发火液体; ⑩发火固体;
1○
1自热物质和混合物; 1○2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
1○
3氧化性液体; 1○
4氧化性固体; 1○
5有机过氧化物; 1○
6金属腐蚀剂。健康危害包括: ①急性毒性; ②皮肤腐蚀/刺激; ③严重眼损伤/眼刺激; ④呼吸或皮肤敏华作用; ⑤生殖细胞致突变性; ⑥致癌性; ⑦生殖毒性;
⑧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毒性—单次接触;
⑨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毒性—重复接触;
⑩吸入危险。环境危害包括: ①急性水生毒性; ②慢性水生毒性。
2.按《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
标志》(GB13690-92)将危险分为8类:
第1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2.1项:易燃气体 2.2项:不然气体 2.3项:有毒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3.1项:低闪点液体 3.2项:中闪点液体 3.3项:高闪点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4.1项:易燃固体 4.2项:自然物品 4.3项: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5.1项:氧化剂 5.2项: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6.1项:毒害品 6.2项:感染性物品
第7类:放射性物质
第8类:腐蚀品
8.1项:酸性腐蚀品 8.2项:碱性腐蚀品 8.3项:其他腐蚀品
从运输安全角度,危险品可分为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腐蚀性物质和杂项物质共9大类20项。
几种常见的化学品德危险特性
爆炸品具有以下特性:(1)爆炸性强爆炸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因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温度迅速升高而引起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2)敏感度高爆炸品对热、火花、撞击、摩擦、冲击波等敏感,极易发生爆炸。
645880485@qq.com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危险特性如下:
(1)可压缩性 一定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所加的压力越大其体积就会变的越小。若继续加压力会压缩成液体。
(2)膨胀性 气体在光照或受热后温度升高,分子间的热运动加剧,体积增大,若在一定密闭容器内,气体受热的温度越高,其膨胀后形成的压力越大。一般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都盛装在密闭的容器内,如果受高温、日晒,气体极易膨胀,产生很大的压力。当超过容器的耐压强度就会造成爆炸事故。
(3)易燃可燃气体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极易发生燃烧爆炸。
(4)除具有易燃性、毒性外,还有刺激性、致敏性、腐蚀性、窒息性等特性。
易燃液体具有以下几种危险特性(1)易挥发性 易燃液体大部分属于沸点低、闪点低挥发性强的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蒸发速度加快,当蒸汽与空气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极易发生燃烧爆炸。
(2)易流动扩散性 易燃液体具有流动性和扩散性,大部分黏度较小,易流动,有蔓延和扩大火灾的危险。(3)受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受热后,体积膨胀,液体表面蒸汽压同时随之增加,部分液体挥发成蒸汽。在密闭容器中储存时,常常会出现鼓桶或挥发现象,如果体积急剧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4)带电性大部分易燃液体是非极性物质。在管道、储罐、槽车、油船的输送、灌装、摇晃、搅拌和高速流动过程中,由于摩擦易产生静电,当所带的静电荷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静电火花有引起燃烧和爆炸的危险。
(5)毒害性大多数易燃液体都有一定的毒性,对人体的内脏器官和系统有毒性作用。易燃固体的主要特性
(1)易燃性 易燃固体容易被氧化,受热分解或升华,遇火种、热源常会引起强烈连续的燃烧。
(2)可分散性与氧化性 固体具有可分散性。一般来讲,物质的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分散性就越强。当固体粒度小于0.01nm时,可悬浮于空气中,这样能充分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氧化作用。
三.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在不断加强管理的同时,重视化学品评价工作,有效预测其风险程度,建立相应的安全评价方法,并使之更加完善,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管理,有重点地采取事故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模型
经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危险化学品的评价可分为实际易发生性评价和事故后果严重度评价两部645880485@qq.com 分.实际易发生性评价可分为固有易 发生性评价与安全补偿措施.实际易发生性评价是在固有易发生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各种危险性的控制因素,以及人员的良好素质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
度对事故发生的消减作用. 固有易发生性评价主要反映物质的固有特性和危险物质生产、贮存过程中的特点,其取决于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评价值与生产、贮存等工艺过程易发生I生评价值的乘积.事故后果严重度评价包括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后果分析. 实际易发生性评价方法
2.1 实际易发生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根据第1节的分析,实际易发生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A—BCD(1)式中
B为危险化学品物质事故易发生性的评价值;
C为生产、贮存等工艺过程事故易发生性的评价值;
D为安全补偿措施系数.
2.2 危险物质事故易发生性的计算
根据GB 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危险化学品分为8类:
(1)爆炸品;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5)自燃物品;(6)遇湿易燃物品;
(7)氧化物和有机过氧化物;(8)毒品物. 根据每种物质与
反应感度有关的理化参数值给出各特性分值B,则该物质事故易发生性系数为 B一ΣB(2)对于压缩性气体、液化气体和易燃液体还应考虑其化学活泼性,可在易发生性系数B 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得到.
2.3 生产、贮存等工艺过程事故易发生性的计算生产、贮存等工艺过程事故易发生性分为火灾爆炸事故易发生性和中毒事故易发生性.火灾爆炸事故易发生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22项:
(1)放热反应;(2)吸热反应;(3)低温;(4)高温;(5)负压;(6)操作压力;(7)静电;(8)电气火花;(9)明火;
(10)摩擦、撞击;(11)设备;(12)腐蚀;(13)泄漏;
(14)易燃物质和不稳定物质的数量;(15)物料贮存;(16)物料处理和输送;
645880485@qq.com(17)工艺布置;(18)密闭单元;(19)操作方式;
(2O)爆炸范围内及附近的操作;(21)粉尘和雾滴;
(22)排放与泄漏控制.根据上述生产、贮存过程中的因素给出各项的危险系数C .
火灾爆炸事故易发生性指数为
中毒事故易发生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6项:
(1)腐蚀;(2)泄漏;(3)介质;(4)设备;(5)出料;(6)输送.
根据以上生产、贮存过程中的因 素给出各项的危险系数C . 中毒事故易发性指数为
如果腐蚀、泄漏、设备等3个因素在火灾爆炸事故易发生性评价中已经涉及,在火灾爆炸、毒性事故易发生性评价中不再考虑.火灾爆炸、毒性事故易发生性综合指数C为
2.4 事故易发生性分级与安全管理分级
根据作者目前的认识,初步确定事故易发生性 分级标准: 可能性小,A<4O;
可能,40~A<60; 相当可能,6O≤A%90; 极其可能,9O≤A<150; 完全可能,A≥150. 安全管理分级标准:
好,E≥35;一般,35>E≥3O; 差,3O>E≥25; 不合格,E%25。
事故后果严重度评价
事故后果严重度可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表示。
人员伤亡分为人员死亡数、重伤数、轻伤数。对于气体、液体危险化学品物质,考虑气温、风向等环境因素,中毒事故影响区域用椭圆形危险面积描述,而火灾爆炸事故影响区域用死亡、重伤、轻伤等各自当量圆面积描述;对于其他危险化学品物质,事故影响区域用死亡、重伤、轻伤等各自当量圆面积描述. 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事故形态,即使是同一类物质,甚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事故形态.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 事故形态建立5种火灾爆炸、毒性伤害模型一卜 :
(1)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伤害模型;(2)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3)池火灾伤害模型;(4)固体火灾伤害模型;(5)泄漏扩散模型.
为了对各种不同类的危险物质可能出现的事故的严重度进行评价,应遵循下面3个原则:
645880485@qq.com(1)最大危险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质具有多种事故形态,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计算;
(2)最易发生原则,如果一个危险单元内有多种危险性物质子单元,则按最易发生事故的物质子单元考虑;(3)求和原则,如果一个危险单元内有多个同一爆炸性物质,总的爆炸能量是多个同一爆炸性物质爆炸能量的总和.
在计算出事故后果严重度后,可将下列标准作为事故后果严重度的分级依据.
轻伤事故:只有轻伤数;
重伤事故:有重伤数,无死亡数; 死亡事故:死亡数1~2; 重大死亡事故:死亡数3~ 9; 特大死亡事故:死亡数≥1O 针对生产、贮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围绕危险化学品物质特性、生产工艺、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初步研究一种科学、客观、可行并能综合反映企业安全现状的评价方法,以期实现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过程中安全管理及评价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参考文献:
(1)王利兵,《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包装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1—59页
(2)张文海 陈国华,(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 10640 潘 游 梁庆棠 陈清光,(广东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20。《研究简报》,2004,04。第55卷 第4期
645880485@qq.com 8
第三篇:氧化应激的定量评价方法大致分做三类
氧化应激的定量评价方法大致分做三类:1)测定由活性氧修饰的化合物;2)测定活性氧消除系统酶和抗氧化物质的量;3)测定含有转录因子的氧化应激 指示物。而根据氧化应激的物质种类,又可主要分为蛋白质氧化损伤标志物检测、脂质过氧化标志物检测、核酸DNA/RNA损伤检测以及活性氧消除系统酶和抗 氧化物质检测等。
检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化学法、免疫染色、ELISA等等
就本人经验,核酸DNA/RNA损伤,如8-OHDG ELISA 等方法是比较可靠的,但是通常损伤较重才可能检测出,而传统MDA等脂质过氧化标志物、各种氧化酶化学检测是比较简便的,但却稳定性很差。
大家能否谈谈自己曾采用的相关方法,并从敏感性、简便性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方法
ROS氧化损伤碱基后,碱基不稳定,自己掉下去,可以形成AP site(apurinic/apyrimidinic site or abasic site),或者损伤的碱基被碱基切除(base excision repair)机制切掉形成中间产物。AP site一般不直接引起细胞凋亡,但是当量太大而又处在S期DNA复制时,细胞在修复AP site 时形成nick直接激活PARP,或者两条互补链上临近的APsite会导致双链断裂,这样激活ATM等,就会进一步传递信号触发细胞凋亡机制了。一般活性氧才会损伤DNA,过氧化氢不会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细胞氧化损伤后需证实细胞功能障碍可检测哪些指标啊? 1.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在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中,每隔半小时吸取100μL细胞液置于96孔微量滴定板,存活细胞用MTT(噻唑兰,serva)染色法确定.MTT溶于pH7.2PBS(终浓度5g/L),过滤灭菌.每孔加入20μLMTT溶液,37℃孵育4h,每孔再加入100μL酸性异丙醇(100μL异丙醇中含0.04NHCl),混匀,静置5min后,将96孔滴定板置于酶联免疫检测仪上,于波长570nm处测定每孔光吸收值OD,用不加MTT的细胞孔作本底对照,细胞存活率=([OD]t/[OD]u)×100%,此处[OD]t为经3种处理方式处理过的细胞光吸收值,[OD]u为未经任何处理的细胞的光吸收值.2.凋亡细胞DNA电泳分析
以800g的速度离心收集处理过的细胞,弃上清后悬浮于40μL96%0.2M磷酸氢二钠于4%0.1M柠檬酸的PC缓冲液中(pH7.8)30min;1kg离心5min后将上清转移至0.5mL Eppendorf管,真空浓缩20min;加入3μL0.25%NP-40溶液和3μL RNaseA(1g/L)溶液,在37℃下孵育30min后,再加入3μL 1g/L蛋白酶K,37℃下继续孵育30min,最后加入12μL电泳指示剂溶液(含0.25%溴酚兰,40%蔗糖).将样品小心加入含溴乙啶的0.8%琼脂糖凝胶点样孔中,在25V电压下电泳10h,于紫外透射仪上观察电泳结果并拍照保存
氧化损伤是引起许多组织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一些因素的诱导下,容易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而氧化和抗氧化作用失衡所致氧化应激引起胰岛R细胞损伤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近年来许多实验研究表明,高糖环境、细胞因子、胰岛淀粉样多肤(LAPP)等可引起体内某些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细胞损伤。
多种代谢紊乱导致人体内环境的改变,氧自由基产生过多,而自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受损害,导致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红细胞内所含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光甘肤过氧化物酶(GSH一PX)是高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能保护细胞膜免受氧自由基的损伤,体内SOD减少,可加重氧化应激。而自由基形成的增加导致脂质过氧化的加速使脂质过氧化物(LPO)产生增多。通过给予抗氧化剂VitE, VitC后氧化应激改善。
自由基可以直接作用于核酸,引起基的修饰碱和DNA 链的断裂。碱基的改变可导致在基因控制下进行的许多生物过程受到破坏;DNA链断裂可使核酸的完整性和构型受到破坏,最终引起细胞死亡。修饰过的DNA,一方面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发生。另一方面,DNA携带有遗传信息,自由基作用于DNA 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从而控制以DNA 为模板的蛋白质的合成,参与机体代谢。由于生物体系的复杂多样性,DNA氧化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模型系统上。自由基引致DNA 损伤主要表现为碱基释放、解聚、碱基受损、交联.种类型。在脂质体、红细胞膜、大鼠肝细胞核膜脂质过氧化对核DNA 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脂质过氧化引起的DNA 损伤以交联为主。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能够直接观察到交联DNA 的生力显微镜能够直接观察到交联DNA 的生成。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活性氧自由基。而活性氧自由基的诱变作用已有报道。有研究证实,组织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增强导致活性氧的产生量增加,引起基因突变和线粒体DNA的氧化损伤
8-羟基脱氧鸟苷,是反映遗传物质DNA氧化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 1、2,4.二硝基苯肼(DNPH)比色法是测定蛋白质羰基含量的经典方法。蛋白质的羰基化被广泛地用于评价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氧化程度,蛋白质羰基含量是蛋白质氧化损伤的敏感指标.2、蛋白质羰基在体内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金属离子催化氧化系统(MCO系统)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Fe 和cu。可以结合在蛋白质的阳离子结合位点。被H 0 或0 攻击之后将侧链含有氨基的氨基酸羰基化。此外,羟自由基也可直接作用于肽链,使肽链断裂,引起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在断裂处产生羰基。
3、DNPH法的工作原理:被氧化后的蛋白质羰基含量增多,羰基可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2,4.二硝基苯腙,2,4.二硝基苯腙为红棕色的沉淀,可在分光光度计上读取370 nm下的吸光度值,从而测定蛋白质的羰基含量。
4、盐酸胍的作用:溶解沉淀2,4.二硝基苯腙
第四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方法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方法
收集标本:
从当天早晨排净尿开始计时到下一天的这时间,收集这24小时内所有尿液,放在一个容器内搅拌均匀,量其总量以毫升计,然后取其标本(20-50毫升)。去医院把尿液标本送上并告诉总尿量多少毫升即可。
贮存保管:
遇气温高时可放甲苯防腐,甲苯可在尿液表面形成薄膜,防止细菌繁殖,用量1.0~2.0ml甲苯/100ml尿液,适用于尿肌酐、尿糖、蛋白质、丙酮等生化项目的测定,也可以装入瓶子放入冰箱2~8度处低温存放。
结果计算:
检验结果有二种表示,一种是直接表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少,比如0.23g/24h指的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3克。另一种是0.23g/L表示每升尿液中含蛋白0.23克,请看清它表示的符号。
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是0.23/L(升),就是每升尿液中含蛋白0.23克,假如24小时尿液1600毫升等于1.6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只要0.23乘以1.6就是,计算得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0.368克。
计算公式:24小时尿蛋白定量(g/24h)= 尿液蛋白含量(克/升)× 24小时尿液总量(升)
正常值: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值是小于等于0.15g。
第五篇:5 定性定量评价
第5章 定性定量评价
1.安全检查表分析(SCA)
某甲公司通过管道输送方式向其他公司提供液化气(主要成分是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该公司安全管理过程中,已经制定了厂长、安全科长、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费用投入保障、安全设施和设备管理、安金检查和隐患整改、劳动防护用品(具)及保健品发放管理等各项必须的规章制度,主要负责人经安监部门考核合格,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考试培训,该公司为公司领导办理了工伤保险等。
试采用安全检查表对该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进行评价。2.预先危险性分析题(PHA)
某城市拟对部分供水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工程投资2900万元,改造主要内容包括:
沿主要道路敷设长度为15Km的管线,并穿越道路,改造后的管网压力为0.5Mpa;该项目增设2台水泵,泵房采用现有设施。
改造工程的施工顺序为:先挖管沟,管线下沟施焊,泵房设备安装,最后将开挖的管沟回填、平整。据查,管线经过的城市道路地下敷设有电缆、煤气等管线。管沟的开挖、回填和平整采用人工、机械两种方式进行,管沟深1.5m,管道焊接采用电焊。
请根据给定的条件,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对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3.事故树分析方法(FTA)
轮式汽车起重吊车,在吊物时,吊装物坠落伤人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起重伤人事故,起重钢丝绳断裂是造成吊装物坠落的主要原因,吊装物坠落与钢丝绳断脱、吊勾冲顶和吊装物超载有直接关系。钢丝绳断脱的主要原因是钢丝绳强度下降和未及时发现钢丝绳强度下降,钢丝绳强度下降是由于钢丝绳腐蚀断股、变形和.....,而未及时发现钢丝绳强度下降主要原因是日常检查不够和未定期对钢丝绳进行检测;吊勾冲顶是由于吊装工操作失误和未安装限速器造成的;吊装物超载则是由于吊装物超重和起重限制器失灵造成的。请用故障树分析法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做出故障树,求出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假如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独立发生的,且发生概率均为0.1,即q1=q2=q3=…qn=0.1,试求钢丝绳断裂事故发生的概率。
4.事件树分析(ETA)
某公司在通过管道输送液化气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试对其采用事件树分析法对该管道液化气爆炸事故进行分析评价。5.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试对安全05级同学在上《安全评价》课程中的危险性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进行评价。6.危险度评价法
某公司利用管道输送液化气,管道长约50m,直径0.4m,压力约3Mpa,试对该输送单元采用危险度评价法进行评价。7.故障假设分析(WI)
某公司利用王水(混酸)生产某种硝化物,试根据故障假设分析法对配酸、硝化反应过程进行评价。
8.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
试采用FMEA评价法对管道输送液化气岗位进行评价。9.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
某公司利用王水(混酸)生产某种硝化物,试根据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评价法对配酸、硝化反应过程进行评价。
10.分别说明以下方法的类别(定性、定量)、目的(提供事故致因因素、危险性分级、事故危害后果、事故发生频率)、适用范围(设计阶段、试生产阶段、正常运转阶段)、优缺点(优点、缺点):
SCA、PHA、FEMA、FTA、ETA、HAZOP、DOW、ICI、LEC、危险度评价法、事故后果范围评价法。
11.简要说明毒物危害评价原理及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12.简要说明噪声危害评价原理。13.简要说明粉尘危害评价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