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1-91692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9 19:16: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摘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审美个体的人通过不同的人生体验,得到对不同事物的审美判断,喜剧、悲剧就是反映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根源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然而,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

关键词:悲剧 喜剧 审美

(一)、喜剧的分类

1、行为喜剧:这一类喜剧主要是讽刺人们不合理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种形式于17世纪由莫里哀首创,此后形成道德喜剧。

2、低级喜剧:它不完全是一种喜剧形式,而是各种滑稽材料或即兴说口、互打、追逐、争吵、醉态、讲笑话和恶作剧等手段换取观众笑声的“杂耍”。演出自始至终都没有严肃的场面。

3、幽默喜剧:这种喜剧往往把人的某一种品质夸张到极致,如嫉妒、贪婪、或饶舌,这种高度类型化手段使人物性格显得单一而鲜明。

4、浪漫喜剧:这种喜剧多以浪漫爱情为题材,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

5、黑色喜剧:这种喜剧寓幽默于恐惧或避讳的情境之中,制造冷笑料。在中国,属于这种风格的主要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系列。它的特征是冷冷的调侃,皮笑肉不笑的嘲讽,面无表情的戏谑。

6、悲喜剧:这种喜剧包含着悲剧因素。这个形式是欧里庇得斯在他的《阿尔塞斯特》中首创的。易卜生在19世纪末就曾坚定的表示,悲喜剧比悲剧更能发人深省。

(二)、喜剧的本质和审美效果

1、喜剧的本质是美的本质在审美形态的渗透和展开,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喜剧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嘲讽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具体来说,①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②喜剧中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体现了人的非本质,他们用另一个本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质遮掩起来;③喜剧是一个不断的解蔽奇珍的过程,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④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艺术给你更多的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⑤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2、喜剧属于戏剧的一种类型,他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涵义:(1)他是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同悲剧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与艺术美学中的喜剧也是不一样的,艺术中的喜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形态,既表现了现实中的喜剧性冲突,又表现了主体的审美态度(2)剧情发生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现喜剧性本质(3)艺术中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它是美对丑,善对恶的彻底胜利。从创作者创作心理角度来看,他是人对生命的乐感及自娱入世情怀的折射。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说明其实喜剧它是没有悲剧那种悲怆性的体验的,而是一种自我胜利的优越感。当旧事物被历史实践所抛弃时,人们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视那些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旧事物。还加之以其智慧的微笑,在审美上嘲笑它们,并通过这种喜剧意味的笑来否定、揭露丑恶的脆弱,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所以喜剧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人对自己力量和尊严的充分自信。

(三)、悲剧的分类

1、命运悲剧:这一类的悲剧表现了英雄人物与至高无上的神的旨意或者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悲壮而有徒劳的抗争。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戏剧创作也同样与命运的不可改变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所谓命运“代表着一种人对其无能为力反而被其支配的巨大的客观势力‟。”这里的客观势力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神灵崇拜或族权、君权崇拜至高无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们无法克服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实。

2、性格悲剧:这类悲剧的起因是由于人物的内在缺陷和性格弱点,但是人在厄运中仍然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戏剧领域的表达。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悲剧作品,这一时期神学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人的价值的认知不断提升,尊重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等观念深入人心,肯定“人”,“叫人觉醒、发扬主体性的戏剧”主题表达在戏剧《哈姆雷特》的台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哈姆雷特》的最大成功在于它对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性格描写。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邃而行动软弱的人,让具有如此典型性格弱点的人作为复仇任务的承担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冲突的曲折性,由于哈姆雷特的性格原因使得剧情异常复杂、激烈、难于琢磨和出乎观众的预料。

3、社会悲剧:

主要反映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社会矛盾计划,人与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体制、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而导致的悲剧,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精神。

(四)、悲剧的本质和审美效果

1、悲剧的本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渴望一个合理的结局一个理想化的要求的时候,但是却并没有实现,而整个矛盾冲突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崇高的集中的形态美。崇高和悲剧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处于矛盾激化状态,在这一斗争中,审美客体暂时压倒审美主体,使得主体的内在本质无法得以施展和表现,但斗争必将显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从历史的维度看悲剧表现的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进步事例与阻碍历史前进方向的反动势力的矛盾。

二、从道德伦理看悲剧表现的是善与恶的斗争,通过善的被否定摧残来显示它的美学意义。

三、从性格上表现平凡人物的悲情经历。

2、(1)我们常说的悲剧,他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艺术审美形态,其首要任务是描写尖锐激烈的社会冲突,并且能代表进步正义的一方的暂时毁灭,以激发人们崇高的审美感。

(2)艺术中悲剧都涉及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悲剧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3)艺术中的悲剧主人公必然代表正义的力量,策略上可能有缺陷,但伦理人格上必须是完善的。

悲剧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其中,“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民意的正义、进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的杰出代表,就是那种既符合真、又体现善的崇高势力;“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旧势力暂时占据优势,阻止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理想的实现与追求,并使它们遭受暂时的挫折与失败,使其合理要求得不到实现。鲁迅先生关于悲剧也有过一句著名的论断:“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从悲剧的最终结果上来认识悲剧的本质的,悲剧最终是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而结束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正是符合历史必然要求的东西,正是这种有价值的人生的被毁灭,客观上赋予了人生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意义,进而使人们在同情与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进步。悲剧与喜剧在内涵和形式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悲剧和喜剧的效果将有新的独特的理解。如对于悲剧主人公的失败或灭亡的命运,也不止停留在一般的怜悯同情上,而是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即在内心里产生这样的欲念:为了人类的理想,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斗争。这样悲剧在更高的意义上就成为催人向上的力量。再就喜剧来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的喜剧表现往往也以正面人物为主人公,但此时并不是以讽刺和否定为主,而是亲切地微笑着表现正面事物的风味,肯定和赞扬美的事物,有时候也通过善意的笑声使人们意识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缺点和错误,在笑声中人们悄悄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并从中获得否定自己的错误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勇气。在和平社会环境里,喜剧将成为人们越来越喜爱的审美形式,人们向往轻松愉快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喜剧的审美格调和品位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注意表现人民内部生活的喜剧,要用幽默来衬托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用喜剧活跃人民的精神生活在创造先进精神文明过程中要时刻体现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篇: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I” 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侦探小说的发展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 从人格结构论视角看《红字》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 英汉广告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美剧《复仇》的语篇分析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

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

试析《我的安东妮娅》中的生态伦理观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The Process of Anna’s Spiritual Integration in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 99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D.H.Lawrence《儿子与情人》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

探究《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从“看上去很美”和“Little Miss Sunshine”两部影片浅析中美儿童教育观念的差异 133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比较研究广告中中美文化差异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解析斯嘉丽的性格及其对现代社会女性的借鉴意义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从信息层面探析语言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浅析《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成长历程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151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

152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153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54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

155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156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

157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158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

159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

160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161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

162 美国电影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阿凡达》为例

163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

164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

165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66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167 “生活大爆炸”中美式幽默的翻译方法研究

168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69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

170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171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

172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

173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174 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175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176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spect by Compar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with Later Translator’ Versions

177 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 178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

179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

180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1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182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183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184 从模因论视角看流行语“给力”

185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186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187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188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

189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190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

19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精神之旅

192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193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

194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95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196 超验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197 印度商务礼仪研究—对中印商务谈判的建议

198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199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

200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第三篇:悲剧美与喜剧美教案

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教学目标:

1、懂得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2、能认真听赏《松花江上》、《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跳蚤之歌》,感受到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并与大家交流欣赏体验。

3、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作品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将悲剧或喜剧效果进行呈现的。

4、能认识欣赏音乐悲剧美与喜剧美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让学生从音乐元素的分析中,能够充分了解悲剧美与喜剧美的特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表述对音乐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视频欣赏:《野蜂飞舞》片段 Q:指挥在干什么?(作品简介)

2、视频欣赏:《辛德勒名单》片段

Q:这段视频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作品简介)

3、Q:这两段视频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幽默、令人发笑,第二段:悲伤、沉重。)

4、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音乐美中极具对比两个范畴:悲剧美与喜剧美。

二、了解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1、Q: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悲剧美,什么是喜剧美? 教师小结:抓住关键词,悲和喜。

2、课件出示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概念

音乐的悲剧美: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 1 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音乐的喜剧美: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表现,是在对美的肯定的基础上,对旧事物的鞭挞,对丑恶的否定,其引起的直接效果就是:笑。

三、体验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一)《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

1、欣赏导入:在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了,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1947年奥籍犹太裔作曲家勋伯格,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一部震惊世界的音乐作品,来表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华沙集体杀害犹太人的事件,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个华沙幸存者》(片段)

2、带着问题,听赏作品。Q:你听到了些什么?

Q:作品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紧张、恐怖)

Q:这种感受是用怎样的音响来营造的呢?(尖锐、不和谐)

3、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的时候,总是能给人的心灵以震撼的。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这种尖锐、不和谐的声音,就是为了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紧张、恐怖,表现纳粹的残暴,从而激起人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与仇恨,对受害者的同情。二)《松花江上》

1、欣赏导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心灵与肉体无尽的伤痛,1931年9月1日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1936年,当时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大地犯下种种的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含泪写下了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歌曲一一《松花江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初步听赏。

Q:你认为歌曲的哪一部分最具悲剧美,最能引起你内心共鸣?

3、深入体验

Q:随音乐哼唱你认为最感动的唱段,谈谈其音乐语言有何特点?

4、教师小结:在音乐的悲剧美中,旋律和音色具有最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或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或暗淡深沉、浑厚浓郁;刚烈悲愤、警号长鸣。当悲剧美与壮美结合时起到悲壮的效果。另外沉缓滞重的节奏、爆发式的力度变换、表现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作品叙述)三)《憨豆先生》

1、欣赏导入:和悲剧美相比较,喜剧美要显得轻松与愉悦得多了,下面让我们欣赏《憨豆先生》片段。

2、带着问题,听赏音乐。

Q:大家觉得这个影片是属于戏剧表演的哪种表现方式?通过憨豆先生的表演能够发现喜剧有什么特点?

3、师生交流

四)《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1、背景简介。

2、带着问题,听赏音乐。

Q:这段视频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风趣、幽默?歌曲洋溢着赤卫队怎样的精神?

3、学生讨论

4、教师小结:音乐之所以产生喜剧效果,同电影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因为采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如:故意破坏音乐发展的逻辑习惯;力度的突然转换;两极音域的应用;纠缠不休的反复;不切适宜的快速和慢速、表演者夸张的神态,等以引起人们意想不到的惊讶来达到喜剧的效果。

5、Q:我们刚才听的《这一仗打得真漂亮》采用的是怎样的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法 五)《跳蚤之歌》

1、欣赏导入:下面让我们欣赏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跳蚤之歌》。

2、带着问题,听赏音乐。

Q:歌曲为什么让人发笑,其喜剧美的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

3、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歌曲为我们讲述的这个荒诞故事;演唱者塑造出的生动音乐形象;以及这种半朗诵、半歌唱的曲调风格,使作品展现出鲜明的喜剧美的特点。六)归纳比较

(一)悲剧美:①旋律:如泣如诉、刚烈悲愤。②节奏:疏松。③速度:沉缓滞重。音乐特点:感人、暗淡、深沉。

(二)喜剧美:①旋律:不规整,有说有唱。②节奏:紧密。③速度:欢快。音乐特点:幽默风趣

七)课堂活动

(一)对比欣赏中国名曲,完成表格。

(二)课外拓展。收集喜剧美或悲剧美相关歌曲,课后分组讨论并唱一唱。

四、总结

同学们,音乐的悲剧美与喜剧美虽然是两个极具对比的音乐美的范畴,但无论是悲痛与欢笑都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只是两个范畴的音乐所表现的手段不同,产生的美的效果也各异。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的音乐生活中,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理性吧。

第四篇:喜剧,悲剧,或是回忆《西游》

喜剧,悲剧,或是回忆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还记得刘镇伟曾经这样说过他的《大话西游》,我以为自己拍了一部喜剧,后来才发现原来我拍了一部纪录片。这指的当然是两位主角周星驰和朱茵戏里戏外的爱情。

《西游降魔》豆瓣影评里的第一篇说,这是周星驰写给朱茵的情书。姑且不论是或不是,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本质上,《西游降魔》和《大话西游》是一样的。

一心要求大爱的唐僧在第一次见段小姐的时候就喜欢上她了吧,因为时时记在心上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才表现的如此决绝。没有名字的段小姐不管是不是周星星导演心目中紫霞仙子的影子,却有和当年紫霞仙子一样直率刚烈的性格以及一样的眼神。是怎样的眼神呢,她凝神看你一眼,你便再也忘不了。

美丽痴情的女孩,勇敢热烈。其实男主角也不是懦弱,只是他心里早早就立下为天下的决心,不能为个人小情小爱停留。只是,命运的安排,他必须先经历个人的小爱才能真正明白领悟大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僧是很勇敢的,不,是一个心里没有恐惧的人。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出发点全无私心。唐僧和师傅在集市上被人追打的那一场戏,有一种先知圣人不为愚凡所接受理解的悲凉感,但是还是要救众生。

“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双全法的,唐僧的心里也早就做了决定,只能负美人。可是他没有想到,美人会为了救他而死。临死前,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感情,段小姐问他会爱她多久,他说一万年。段小姐太聪明了,她说,一万年太久,我只要现在。没有人能活一万年,人死灯灭,一切灰飞烟灭。

体验了小爱,才能领悟大爱;有过牵挂,才能放下牵挂。唐三藏终于悟道,可以启程去西天取经,完成他的使命。他放下了,因为从此天地万物,日月黄沙,从此在他眼里都可以化为段小姐的倩影,爱众生即为爱自己所爱。这也是另一种圆满吧。

爱上英雄的女孩们要想好了,有的人注定伟大却要孤身一人,你还有你的爱可能只是他丰功伟业的药引子,用来唤醒他的潜能,却注定是要牺牲的。

说完了感情,来说说里面的妖怪。理性上,我更相信这一版西游。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其实就是三个妖怪,孙悟空更是妖中之王。妖怪当然有妖性,吃人害人更是天经地义。唐僧要收服他们,肯定是要先武力拿下,真对着他们唱《儿歌三百首》就没有然后了……

PS:

文章的唐僧演的很好,憨且木,隐约有点啰嗦,如果当成《大话西游》的前传来看,我们可以轻易预见到年纪更大一点的唐僧会有多话唠。www.teniu.cc

舒淇还是那么美,朱茵的紫霞仙子是个经典,段小姐也是经典,粗服乱头难掩国色。这是舒淇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虽然简单直接,你换个人来演演,肯定没有这个认同感。段小姐死的时候,我睫毛膏都哭掉了……黄渤一定要好好夸一下,完全影帝级的演技,丝毫感觉不到用力就演出了孙悟空的阴险狡诈残暴血腥,而且前段的装怂搞笑和后段气场爆表的大开杀戒毫无违和感。这才叫演员!

202_-02-20 22:18:34来自: cissy(它实在太美,不可能不重要。)

第五篇: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

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

——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摘要】

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如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就被亚里士多德誉为“最完美的范本”“完美悲剧的典范”。

【关键词】悲剧

过失说

俄狄浦斯王

【正文】

一、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这是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定义,除此之外,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引起怜悯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二、悲剧的审美特征与过失说

而更详尽的悲剧理论或是说达到悲剧目的的理论是他的过失说: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的女人们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恐惧之情,而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错。

悲剧主人公遭受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或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性格应该有以下四点:一是性格必须上来,二是性格要合适,三是要与一般人相似,四是性格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而要造成可引起观众怜悯或恐惧之情的犯错除了他性格本身以外,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行动。

在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中行动犯错又主要分为:无知的行动错误,如《俄狄浦斯王》;无节制的行动错误,如《美狄亚》;以及判断错误,如《安提戈涅》。悲剧塑造的人物的行动错误或过失要符合三个原则,首先他的行动错误要合乎常理也就是逻辑原则,他的行动过失要触犯人们习以为常的伦理思想也就是道德原则,最终他行动及其后果给人带来情感体验或是说甚美体验,也就是审美原则。

三、《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审美特征

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例,《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拉伊奥斯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他父亲让牧人把他抛弃,但是,科林斯王发现了他,把他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知道自己可怕的命运,便逃了出去,可事不凑巧,他恰好来到了忒拜,在那里当了国王,还娶了前王的妻子。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弄得人心慌慌。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而当地的预言家说凶手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不信,认为是有人陷害他。王后告诉他前王是在一个三叉路口被人杀害的,俄狄浦斯怀疑前王是自己所害,因为他确实在一个三叉路口杀害过一个老人。后来,经过调查,找到了当年的牧人,事情的真相大白,应了神的预言,俄底浦斯受到命运的惩罚。俄底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的忒拜王国流放自己。

俄狄浦斯王是一个好人,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当得知自己可怕命运的时候,为避免伤害到自己的养父母,他出逃;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害,当他成为王者的时候,他表现出的是爱民负责的态度,是一位贤明君主的形象;当查出真相时他又勇于承担责任,戳瞎自己的双目,主动请求将他放逐。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并且他的“好”从悲剧的开始到了悲剧的结尾,保持了前后的一致性。但他又不是好到极点,旅途中曾来到众人所说的国王遇害的地方,杀过路人。这一点既是和一般的人相似,也是好人的难得犯错,无意之中却与他的命运重合。

俄狄浦斯王杀了前任国王,娶了前任国王的妻子,最后查出真相,俄狄浦斯杀的是自己的父亲娶得是自己的母亲,而在此之前,他是不知道的,充分体现出了主人公的无辜性。

俄狄浦斯王知道自己可怕命运时,他为了避祸,流落飘零,浪迹天涯,这符合一个“好人”在面对无法控制的事情时所会做出的反应:逃避,在杀过路人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这种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即造成了悲剧的合理性,这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中的逻辑原则。

俄狄浦斯王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在三叉路口杀过路人,却不知道他杀的那位老人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当他当上忒拜的国王时,他娶了前任国王的妻子,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并和他的母亲生下了儿女。伊俄卡斯忒也就是王后“徒然面容惨白,她已经一切都明白了,绝望地冲出宫去。她发了疯,穿过门廊,双手抓着头发,直向她的卧房奔去。她悲叹自己的不幸:给丈夫生丈夫,给儿子生儿女。”俄狄浦斯王不仅犯上弑父,而且乱伦,这是对社会道德的冲击,符合了亚里士多德过失说中的道德原则。

四、悲剧的审美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悲剧达到“净化”的效果,一方面,他要求:祸不完全是自取。自作自受是不能引起人同情的。“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另一方面,他要求祸不完全是自取,也就是说主角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在于强调命运的可怕。他本人却没有道德上的过错,无意中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自我惩罚,正表明俄狄浦斯王的道德高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不回避矛盾。

《俄狄浦斯王》这一整个悲剧塑造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王,是敢于反抗命运的英雄,在抗争中呈现了正直、诚实、意志坚强,负有高度责任感的优秀品质,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主人公,虽然俄狄浦斯王在和命运的抗争中走向毁灭,但是成为了歌颂的对象。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了人的意志与邪恶命运的抗争,人在命运较量中失败了,却在道义上,人格上为人赢得了尊严。而借由他的毁灭,使观众们得到“净化”,也就是道德上的教化,从而使人不断的完善,达到悲剧的效果或是说达到审美的一种目的。

五、小结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以及他的美学思想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但其理论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他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及艺术教化伦理道德,陶冶审美情操的功用,对后世西方的美学思想、艺术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合理见解,至今值得借鉴。

六、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年6月第1版

[2]

朱志荣·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年11月第1版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