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公开名老中医的绝密长寿方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21-66372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9 15:49: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公开名老中医的绝密长寿方

公开名老中医的绝密长寿方,不仅祛斑养颜,还把脂肪肝给吃好了

史书记载,为求长生不老术,当年秦始皇曾到泰山求仙,晋人为其炼丹制药,但终成千古笑料。“长生不老”实现不了,但“健康长寿”,相信仍是每一个人关心的话题。健康时报微信(jksb2013)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几位老中医的长寿秘诀。

秘方1:感冒方——三解汤

来源:杨友鹤(1909年-),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八十余年,对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杨友鹤认为只要自身的免疫功能好,病邪就不容易入侵。他家里备有一种叫“三解汤”的茶饮,里面有生绿豆50粒(捣碎),毛尖茶8克,冰糖15克。将绿豆(捣碎)带皮同茶叶、冰糖共合一杯。开水冲后加盖,约10分钟后代茶饮用。生绿豆具有清肺热及解毒作用,茶叶可提神助消化,冰糖调和脾胃,可协同绿豆有清热之功。对于感冒初期咽喉疼痛,或因内热出现咽喉干痛、轻咳等均有良效,也可作为保健茶长期服用。秘方2:祛斑方——三豆饮

来源:朱南孙(1921年-),上海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其祖父朱南山、父亲朱小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妇科学家。1991年被定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

朱南孙常被人说“看起来才70岁”。事实也确实如此,除了听力稍有下降,她皮肤、视力、记忆力都不错,血压正常,身材苗条,体重始终保持在50公斤左右。

1、三豆饮

长期从事临床妇科,对于女性皮肤暗淡、色斑暗沉的问题,朱南孙推荐了一款验方“三豆饮”:用绿豆、赤豆、黑豆各20克,加生甘草6克,煎汤代茶喝,并将煮烂的豆子拣出食用,可以利水消肿、补充营养。

2、每天喝西洋参枸杞汤

养生方面,朱南孙基本不吃补药,更不吃保健品。但她认为西洋参滋阴,倒是坚持吃。用枸杞子大概15克,西洋参6克,头天晚上煮好,第二天早上起来温一温,当做茶水喝,“这个分量是两天的量,脾虚的人放两三颗红枣,肠胃不好的不建议喝,咳嗽、感冒没完全好的停喝几天”。秘方3:降脂方——懒豆腐

来源:崔公让(1938年-),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名誉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讲到养生秘诀,面色红润的崔公让风趣地说:只有一条,那就是一年365天,天天忆苦思甜。所谓忆苦思甜是指自己清淡的饮食习惯。其中最爱的有这两种:

1、杂面条

由绿豆、豌豆、黄豆、小豆、扁豆等8种杂粮磨成面后,擀成面条。

2、懒豆腐

将白菜帮子洗净切碎,与磨得很稠的豆浆、豆渣一起煮,煮熟后用葱花炒着吃。崔公让说自己每周都要吃两三次,既当菜又当饭,结果把原本的脂肪肝给吃好了。秘方4:养颜方——黄芪+枸杞

来源:黄英儒(1927年-),从事医学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6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疾病,尤其对各种早中期癌症,认为癌症是并非不可逆的疾病。第一次见到广西名老中医黄英儒的人,很难想象这位看似60岁的老人,竟已如此高龄。当问起他保持“鹤发童颜”的秘诀时,黄英儒说:“养颜就是提前抗衰老。” 说到驻颜妙方,黄英儒笑笑说:黄芪加枸杞,就可摆平美容养颜的问题。

1、黄芪

每天吃上15克黄芪,长期坚持,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购买时以内蒙古的棉芪最好。

2、枸杞

每天坚持服用15克枸杞,可养肾补肝,购买时以宁夏枸杞和新疆枸杞最好。秘方5:颈椎病方

来源:关幼波(1913年-2005年),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关幼波是我国著名肝病学家,擅长治疗肝胆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被誉为“肝胆泰斗”、“岐黄圣手”。

关幼波行医六十余载,每天都坐着给患者看病,日子一长自己也得了颈椎病。他根据自己的病情开出了“颈椎病方”:白芍60克、甘草10克、木瓜10克、葛根15克,一日一服,水煎服。

治疗的同时配合按摩治疗,改正不良姿势,保暖避寒,减轻颈部压力,可以提高疗效,利于颈椎病的康复。秘方6:养胃方——鸡蛋甜汤

来源:王瑞麟(1919年-),1963年获中央卫生部公布全国16所中医院校“名老中医”荣誉称号,退休前为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瑞麟53岁那年发现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心率每分钟300多次,血压200/120毫米汞柱。住院131天,几次因服用地高辛中毒昏迷被抢救。他认为,药物只能增加心脏的惰性,既然几次经抢救不死,说明自己的心功能还好,不一定非用药物维持,就提出停药出院。出院后30多年,老人不再用药,通过自己的养生法,身体一天天强健起来。他每天三餐的安排是这样的:

早餐:200克奶,两个煮鸡蛋,半个馒头,一个西红柿。中餐:不讲究,包子、馒头、炒菜,什么都能吃。

晚餐:除了包子、青菜,他还要喝鸡蛋甜汤——1个鸡蛋、1把白面,一起打成糊,倒进开水锅煮出来,香香的。

王瑞麟认为,随着年纪增长,人的胃肠功能会越来越弱、蠕动越来越差,所以按照以上菜谱吃饭,可以保护胃肠。秘方7:健身方——颜氏健身操

来源:颜正华(192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提到养生法,不得不说颜正华自创的“颜氏健身操”:

1、转动头部。顺时针10次,逆时针10次。

2、转动手臂。向前25次,向后25次,甩手25次。

3、扩胸100次。

4、后仰。整个上半身后仰25次。

5、转动腰部。向左25次,向右25次。

6、俯腰25次。

7、垫起脚跟25次。

8、踢腿。左腿25次,右腿25次。

颜正华说,这个操简单易行,能促进全身各部位的血脉流通,整套操做下来不过十分钟。来源:健康时报

第二篇:名老中医名方

名老中医秘方

刘 渡 舟

刘渡舟,辽宁营口人,1917年9月20日出生,1932年拜当地名医王志远为师学医,后转从谢泗泉学习,前后七年。1956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先后任古典医籍教研室主任、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主编,【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中医组成员。

刘渡舟教授著述颇丰,主要著述有《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诠解》《伤寒挈要》等书。

刘教授在【北京中医学院】从教36年,为中医人才培养做出了具大贡献。自1978年以来,他指导培养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多名。主持了2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1项获199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柴胡解毒汤〕

〔组成〕1.柴胡10克 2.黄芩10克 3.茵陈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凤尾草12克 6.草河车6克

〔主治〕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嗷嵯灾?升高,证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用法〕 水煎服,日一剂。〔备注〕

1、1钱=3.75g

2、〔草河车〕即〔蚤休〕,乃常用草药。

俞 慎 初

俞慎初教授(图中者),男,1915年10月出生,福建福清人。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俞老出生于中医世家,曾主编《现代医药》月刊。任上海《复兴中医》杂志编辑,【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并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中华国医专科学校】教师。先后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华医史学会】委员,【中国药学史学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题研究咨询专家,【福建省医史学会】主委、名誉主委,【陈修园学说研究会】主委、名誉主委,《福建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编委会委员,【福建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台北中医药研究会】顾问。1989-1992年又先后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国际传记学院】编入《世界名人录》《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被聘为国际传记协会顾问。

俞慎初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近60载,学宗古代医学经典《内》《难》及仲景学说,其临证重视医理,深究病机,辨证精详,制方药多崇古人之法,灵活运用前贤名方,且有变化创新。擅治内妇儿各科,尤长于治肝胆疾病。临床喜用虫类药物,善于从肝

论治内妇科疾患,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风偏瘫、鼻炎、咳喘及神志病证,每有独到之处。

〔加味五金汤〕

〔组成〕1.金钱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鸡内金10克 4.金铃子10克5.川郁金10克 6.玉米须15克。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

4.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典型病例〕 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度尼西亚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右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于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

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栀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祝 谌 予

祝谌予(图左者),1914年生,男,北京市人。中医内科教授。1933年毕业于【北京市汇文中学】,随即师事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习医,深得其传。曾任【北京协合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委、【农工民主党】第十届中央委员、北京市委主任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降糖方〕

〔组成〕 1.生黄耆30克 2.生地30克 3.苍朮15克 4.元参30克 5.葛根15克 6.丹参30克

〔主治〕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用法〕 日一剂,水煎分温服用。

〔加减〕

1、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乌梅10克。

2、血糖不降加人参白虎汤,方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用10克,知母用10克,生石膏重用30克~60克。

3、血糖较高而又饥饿感明显者,加玉竹10克~15克、熟地30克。

4、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10克、黄连5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

5、皮肤痒,加白蒺藜10克、地肤子15克、白藓皮15克。

6、下身搔痒,加黄柏10克、知母10克、苦参15~20克。

7、失眠,加首乌10克、女贞子10克、白蒺藜10克。

8、心悸,加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9、大便溏薄,加薏苡仁20克、芡实10克。

10、自觉燥热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归元。

11、腰痛、下肢痿软无力者,加桑寄生20克~30克、狗脊15克~30克。李孔定

李孔定主任医师,汉族,1926年5月1日生于[ 四川省蓬溪县仙鹤乡]。尤对吴鞠通的治学精神和高深造诣领悟较深。1951年悬壶桑梓,名震一隅。1955年考入[ 重庆中医] 进修学校专修班深造,聆名师任应秋、胡光慈等之教,进益良多。先后任[ 四川省中医管理局] 科技评委,[ 四川省中医学会] 常务理事,《四川中医》副主编,《实用中医药杂志》编委,[ 绵阳市中医学会] 会长,[ 绵阳市] 第一、二届人大常委等职。现任[ 四川省] 政协委员,[ 绵阳市] 政协副主席,[ 农工民主党] 绵阳市主委,[ 成都中医学院] 兼职教授,[ 绵阳中医学校] 副校长等职。

李氏主编有《温病三字经》《常用中草药单验方汇编》《绵阳市现代名医录》等书,参编《中医精华浅说》《中医奇证新编》《长江医话》《中医临床与展望》《(伤寒明理论)阐释》等书和中专教材《古典医着》《医中百误歌》《巴蜀中医文论》《冉氏方剂学》等书的审定。曾获[ 四川省] 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政府科技成果奖2项,曾多次评为省、市和单位的先进工作者。【消斑汤】

〔组成〕鲜泽漆10克(干品减半)、大茯苓30克、黄精30克夏枯草30克、连翘15克、山楂15克、枳壳12克甘草3克 〔主治〕斑历(淋巴结核)

〔用法〕诸药纳陶罐内,清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取200毫升,煎3次,将药液混匀,分3次温服,1日1剂,连服1~2个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药期间加强营养。〔加减〕(1).若斑历已溃加黄耆30克、制首乌15克,以补气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2).未溃则配合外治,用生川乌、草乌各30克研极细末,蜂蜜调敷患处,纱布固定,一日一换,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典型案例〕李某,女,23岁,1988年入院。病史:1988年5月,发现右颈部有一结块,大如核桃,皮色不变,推之可动,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即至某医院诊治。诊断为「颈淋巴结结核」。经肌肉注射链霉素等治疗,左颈部亦有结核发生,日久结核固定,皮色变暗红,于7月2日切开排脓,流出稀薄脓液(脓液涂片找到结核杆菌)。术后,转本院治疗。检查:颈部两侧有疮口两处,周围皮肤暗红,两疮口均有白色腐肉,疮口呈潜行性。四周有空腔,流出稀薄脓液,并挟有败絮样物质。诊断:颈淋巴结核)。治疗:内服消斑汤加黄耆30克、玄参10克。入院当日即行清创,术后撒七三丹,敷以红油膏纱布盖贴,之后腐

肉渐脱落,脓水减少,肉芽组织逐渐生长,最后用生肌散收口共治疗40天,疮口愈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朱良春

朱良春主任医师,客座教授,汉族,1917年7月3日生于[ 江苏省丹徒县]。1938年毕业于[ 上海中国医学院],同年取得医师执照悬壶于南通,由于善用重剂,屡起沉?ǎ?声誉雀起,近悦远来。朱良春主任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作育英才。他擅治内科杂病,尤其对痹证、肝病、脾胃病、肾病研究深邃,诊治自成体系,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并擅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独具匠心,有「虫类药学家」之称。

著述、讲学、科研颇多创见,主要着作有《章次公医案》《虫类药的应用》《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朱良春用药经验》等10余部,曾先后2次应[ 日本] 东洋医学国际研究财团等三个医学团体之邀,前往东京、札幌、西尾等地讲学,载誉而归。曾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科技进步奖。

1987年[ 中央卫生部] 授予他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 国务院] 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1991年获[ 国务院] 颁给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健脑散】

〔组成〕红人参15克(参须30克可代)、地鳖虫、当归、甘杞子各21号、制马钱子、川芎各15克、地龙、制乳没、炙全蝎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主治〕凡脑震荡后遗症出现头晕而痛,健忘神疲,视力减退,周身酸痛,天气变化时则更甚;有时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易于急躁冲动;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脉多沉涩或细涩者,均可用之。

〔用法〕马钱子有剧毒,需经炮制,一般先用水浸一日,刮去毛,晒干,放麻油中炸,应掌握火候,如油炸时间太短,则内心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如油炸时间过长,则内心发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制中可取一枚切开,以黑面呈紫红色最为合度。

〔典型案例〕李某,男,42岁,军人。

在检查施工过程中,突然从上落下之铁棍击于头部而昏倒,当时颅骨凹陷,继则出现血肿,神智不清达20余小时,经抢救始苏,半年后曾在某地检查,脑组织萎缩1/4,整日头昏痛,健忘殊甚,记不得老战友姓名,有时急躁易怒,失眠神疲,面色晦滞,苔薄腻,舌边尖有瘀斑,脉细涩。予健脑散治之,服药一周后,头昏痛即见减轻,夜寐较安,精神亦略振,自觉爽适。坚持服用2月,症情平稳,续予调补肝肾,补益心气之品善后。

第三篇:名老中医推荐材料

市**医院

关于**申报**市名中医专家推荐材料

**,*,现年***岁,中共党员,主任医师,****长,19***年*月毕业于****学院中医系,5年制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获学士学位,同年被分配至****医院工作至今,**年**月晋升主治医师,***年11月晋升副主任医师,****年***月晋升主任医师;***年任***主任,***年**月任****主任,2007年9月任******院长。

该同志毕业后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热爱中医药事业,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功底和良好的技术素质,能正确应用中西医理论处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能独立处理内科急危重症。曾随诊于***名医、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内科主任****老师二年,受益非浅,中医水平明显提高,能灵活应用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1989年在***中青年中医知识竞赛中获第一名(三人团体),1995年在首届***省优秀青年中医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省优秀青年中医(*****唯一一人)。

1990年开始在承担内科医疗工作的同时,主要从事内分泌重点是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工作。曾赴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随国内著名糖尿病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兰教授学习糖尿病诊治技术,多次参加全国、省地糖尿病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了解糖尿病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本院组建了糖尿病专科门诊和病区,组建了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和病友联谊会。他主持的糖尿病专科是市级重点专科。在我市率先开展了诺和灵系列、无针胰岛素注射器治疗糖尿病,中效胰岛素纠正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小剂量胰岛素+口服(或鼻饲)静脉补液结合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新技术、新疗法。在中医方面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消渴虽与肺、脾(胃)、肾有关,但主要病变部位在脾,主要是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浊毒入血所致,创见性的提出了消渴病“脾轴心”说和“浊毒”致病理论,治用健脾益气,化浊解毒,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还开展了中医药纠正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SFS)的临床研究,充分利用中医中药解决这一医学难题,发现大多数SFS病人都有脾虚痰阻血瘀之征象,脾气亏虚、痰瘀互结是导致SFS主要原因,据此制定了健脾益气、化痰祛瘀的治疗原则、精选中药组成了纠正SFS的协定处方——启敏汤,疗效明显。对于老年性糖尿病他发现其阴虚燥热并不明显,常出现气虚血瘀之征象,治疗采用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加减,即可降低血糖,消除和减轻临床症状,同时也可有效防治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和合并症。他在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糖尿病性便秘,认为主要属于虚秘,消渴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阴津亏乏则大肠失于濡润,非单一气虚或阴虚所致,治宜气阴双补,益气育阴通便,疗效显著。对于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病变机理复杂,现代医学无理想治疗方法,他认为其主要机理是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治宜活血祛瘀通络,用活络效灵丹,恒多奇效。接诊收治大量糖尿病人,临床疗效非常显著,许多四处求医无效的病人经他治疗获得控制,深受广大糖尿病患者信赖和好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我市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大的辐射面和影响面。《**日报》、《**晚报》、《大众中医药》、《中原油田报》、《科苑群英》等众多报刊都报道过他的事迹。认真做好带教工作,先后带教**中医药大学、***医专、***中医药学校实习生2000人,曾受聘***医专、***卫校讲授“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学”、“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是***中医药大学、***医专兼职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国家及省级杂志发表14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3部,完成地市级科研3项,分别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他工作中仔细认真,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从无漏诊、误诊及任何差错事故发生。担任副院长后,认真做好分管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方案和细则,工作井井有条,认真负责,以身作则,为医院稳步快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先后被聘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会员,**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青医协会理事,二次被选参加市卫生系统职称晋升中级评委会,同时担任****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市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市科技专家库成员。

他政治上要求进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胡锦涛书记的“八荣八耻”,严格以医德规范要求自己,从不以医谋私,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坚决拒绝商业贿赂。工作上勤奋努力,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对病人真心实意,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利益不贪不沾,对工作认真负责。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行风信得过标兵。1993年在菏泽地区“争星夺杯”(白求恩杯)竞赛活动中被评为明星个人。2006年8月获得****市人事局、****局全市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标兵,并在全区进行了巡回讲演。2007年1月被评为全市卫生先进工作者,2006年12月获得全省卫生系统医德标兵,2007年7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

******中医医院

第四篇:名老中医

名老中醫岳美中自學口述史

我出生在河北省灤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裡。父親早年扛活,後來靠種兒畝薄田兼做挑擔叫賣支撐家計。我們兄妹五人,我是老大。八歲上,父母看我體弱多病,難務耕事,也為將來添個識文斷算的幫手,咬咬牙送我上學,東挪西借地巴結著供我讀了八年私塾。我看家裡作難,跑到灤縣城考進半費的師范講習所學了一年多。我十七歲當小學教員,一而教書,一面隨鄉居的舉人李筱珊先生學習古詩文詞。其時,軍閥混戰,灤縣正當直奉軍爭奪的要沖。燒殺姦掠,民不聊生。

一九二五年夏,聽說梁任公、王靜庵創辦清華國學研究院,又和裴學海等幾個同好一起重溫經學,兼研小學、史學,淮備投考。暑期應試落榜。雖然受了一次打擊,卻更加發憤讀書,每日教書、寫稿、苦讀並進。不久,累得吐了血。某醫院診云:“肺病已深,非短期可治。”考學無望,教職也被辭了,真覺得前路漆黑,大難將臨,幾無生趣,又不甘心那樣死去。難道醫學對肺病真的沒有辦法嗎?床第呻吟之中,萌發了學習中醫的念頭。買了《衷中參西錄》、《湯頭歌訣》、《藥性賦》和《傷寒論》等書,邊讀邊試著吃藥。一年多田野間的生活,休息為主,吃藥為捕,肺病竟慢慢地好起來了。覺得中醫確能治病,於是決心學醫,自救救人。

學醫,到哪里學呢?窮鄉僻壤,無師可投﹔家口為累,又無力外出從師。只好托朋友找了一個村塾,學生不多,一邊教書,一邊學醫,一邊繼續寫詩文。這一是多年養成的習慣和愛好,二是想小補於經濟。學資供養家口,稿費就用來買醫書。三年之中拖著病弱的身體,日教夜學,讀了宋元以後許多醫學家的名著多種。缺少師友商問,就反復鑽研揣磨﹔為了體察藥性,就攢錢買藥回來品嘗體驗。能嘗的藥,大都嘗試過。有一次嘗服石膏過量,泄下不止,渾身癱軟,鬧得幾天起不來床。

學東知道我在讀醫書,有時家裡人生病也找我看。我慎重地認証用藥,往往有些效果。一九二八年春天學東一個親戚的女人患血崩,找我去治。初不敢應,後經學東面懇往治。幾劑藥後,竟見平復。春節時,全家人坐車前來致謝,引起轟動。就在這同時,鄰村一個叫徐福軒的小木匠,突然發“瘋”,煩躁狂鬧,忽地登高跳房,忽地用手抓炕,新鋪的炕席一抓就是一片。發病月餘,家裡人捆管不住,經醫不愈,村人荐我。我細察其脈象症侯,系陽狂併有瘀血。子調胃承氣湯,僅一劑竟拉赤屎而愈。陽狂一病,並非難証。但在當時,村人卻傳為神奇。找我看病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一九二八年秋天,好友吳紹先古道熱腸,和幾個朋友湊了點錢,在司各庄幫我開了個小藥鋪,力勸我行起醫來。說是個藥鋪,起初就是一間小房,裡邊一張床,兩個藥箱,幾堆書。睡覺、吃飯、看病、賣藥,都在裡邊。後來起名叫“鋤云醫社”。因為原來教的一些學生的家長不願易人,懇我繼續執教。一則於情難卻,二則光靠行醫難糊家人之口,就和兩個友人一起在醫社後邊的一間房子里辦了個“尚志學社”。白天,看病賣藥之外,在這里講四書五經﹔晚上,攻讀醫書,思索日間的病案。

我行醫之初,靠書本上的一些知識辨病投方,療效並不高。但幾年之中,卻對農村的經濟狀況、疾病種類、藥品需要等,獲得了不少的經驗。同時,從讀書的徬豁、臨証的效失、病家的愁樂之中,進一步體認到中醫學術對社會人群的作用,益發堅定了終生研討中醫學,獻身學術的決心。業醫之初,生活十分艱苦。出診看病,經常以病弱的身體,騎一輛破舊的白行車,奔波於夏日的濕暑、隆冬的海風。

一九三五年,朋友把我介紹到山東省河澤縣醫院任中醫部主任。一邊看病,一邊教授幾個中醫學生。不久,災難就接連而來。先是丁丑夏,山左地震,烈風雷雨屋傾牆崩,連續數月,輾轉逃避,僅存生命。不久就是日寇進攻山東。一九三八年春,我應診到博山,遇日寇攻城,被圍在城內五天五夜。城破後,落荒逃到濟南,身上一文不名,幾箱書籍無處去找,僅剩下隨身珍藏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各一本和數冊醫稿及《習醫日記》。為防路上丟失,從郵局寄回家。郝云杉先生送給了二十元路費,隻身由洛口過黃河,千折百難地逃回了家鄉。人倒是活著回來了,郵寄的書稿卻總未收到。行醫十裁,流落千里。身上,僅一條御寒的破被和一根逃難用的棍子﹔眼前,是一個淪落了的家鄉。茫茫冀魯,竟沒有一個醫生懸壺之地?

十年間,我以經方為主兼研各家,以求提高療效﹔搜讀各家中藥學說,摘選驗証,寫成了二十餘冊《實驗藥物學》筆記﹔研讀《甲乙》,訪求師友,對針灸學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應用。這十年,我正當壯年,刀匕壺囊,黃卷青燈,用功不為不苫。因為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又缺少明確的哲學思想作指導,苦自苦矣,卻沒有做出多少可觀的成果來。

一九五四年糾正了歧視中醫的錯誤傾向以後,中醫受到了重視。我調到中醫研究院工作後,才有條件結合讀書與臨証,對一些問題進行較系統地整理和研究。治療方面,除在國內執行醫療任務外,還曾九次到歐亞一些國家,參加蘇加諾、胡志明、崔庸健等人的治療和進行學術交流,這是過去不曾想到的。晚年,我考慮得多的有兩件事﹔一是把多年積累的經驗多整理出一些留給後人﹔二是再為中醫事業培養一些後繼人才。”文化大革命”的一段時間,我被抄走書物,在醫院裡喂兔和清掃廁所,其他無從進行。一九六九年八月周思來總理親自安排我去越南為胡志明主席治療。不久,我被恢復工作。我自知身體漸差,來日無多,要抓緊做些事情。一九七六年,我為培養高級中醫人才倡議多年的“全國中醫研究班”招收了第一期學員。我的學術經驗開始整理出版。在科學的春天里,工作剛剛開頭,我卻在一九七八年七月一次講課後,病發不起,一至於今…。

我年近中歲學醫。一跨入醫林,面前數千年發展起來的中醫學術是如此繁茂豐厚,而又如此龐蕪錯雜,走一條什麼樣的做學問之路呢?既沒有家學可依托,又沒有專師引導或學校的規範,只能靠自己摸索、探求。回過頭來看,也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十幾年的舊教育,培養了讀書的能力和習慣。二是幾十年來未脫離過臨床。我的注重臨床,起初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去進行專門的理論學習和研究。後來,也是因為我認識到,中醫學術的奧妙,確在於臨床。書,沒有少讀﹔目的首先是為當好一個醫生,爭取當一個好醫生。圍繞這個目的,對歷代中醫大家的學術思想都做過一些探索。有過徘徊,出現過偏執,也走過彎路,才逐漸地得到了稍好一些的療效和較為深入一步的認識。認識發展的過程,大體可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我學醫之初,是從張錫純的《衷中參西錄》入手的。臨証稍久,逐漸感到其方有笨伯之處,往往不能應手。轉而學習吳鞠通、王孟英等人的溫熱著作。用之於臨床,效失參半。其效者,有的確為治療之功﹔有的則非盡是藥石之力。在一個時期裡,療效總不能很快地提高。思索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對其學術研究的功力不到,經驗不夠﹔但細察其方劑,也確有瑣細沉弱的方面。苦悶徬徫之中,又重讀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前此雖然學過,但末入細)。見其察症侯而罕言病理,出方劑而不言藥性,淮當前之象征,投藥石以祛疾。其質樸的學術,直逼實驗科學之堂奧,於是發憤力讀。初時,曾廣置諸家詮注批閱。其中不乏精到之言,也常有牽附穿鑿反晦仲師原意之處,反不如鑽研原著之有會心。於是專重於研討原著。將讀書所得用於臨床,每有應手,則痊大症,更堅定了信仰之心。稍後,又涉獵唐代《千金》、《外台》諸書,覺得其中精華,亦是祛疾之利器。當時,曾有過一個認識,以為中醫之奧妙,原不在宋元以後。從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後期,主要是以古方治病。這中間,還在另一個方向上走過一段彎路。

一九三六年前後在山東的一段時間裡,為了應付門面,生搬硬套地學了一陣中西匯通的學說。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療效不僅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真所謂“邯鄲學步,失其故封”。苦悶之下,害了三個月的眼病。不能看書。經常閉眼苦思其故,好久好久,得出了兩句話:“人是精神的不是機械的﹔病是整個的不是局部的”。這也許是僅存未丟的一點靈光吧!當時既不敢自信為是,也不敢人前道及,只取它指導著自己的治學。於是,又歸真返樸地研習古老的祖國醫學。第二,在第一階段的後幾年,實踐得多了,逐漸感覺到偏執古方存在的一些弊端。一方面,臨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時有窮於應付、不能泛應旮當之感。一方面也覺得經方究竟是側重於溫補,倘有認証不清,同樣可病隨藥變。持平以論,溫、熱、寒、涼,一有所偏,在偏離病症、造成失誤的後果上,是一樣的。臨証治病若先抱成見,難免一塵瞇目而四方易位。只有不守城府,因人因証因時因地制宜,度長短,選方藥,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機。一九五零年我在唐山就此間題和孫旭初等同仁做過長時間的討論,進一步受到啟發。歸納當時的認識是:僅學《傷寒》易涉於組疏,只學溫熱易涉於輕淡,扭疏常致於憤事,輕淡每流於敷衍。應當是學古方而能入細,學時方而能務實,入細則能理復雜紛亂之繁,務實則能舉沉寒痼疾之重。從臨床療效方面總結,治重病大証,要注重選用經方﹔治脾胃病,李東垣方較好﹔治溫熱及小病輕病,葉派時方細密可取。把這些認識用之臨床,確乎有法路寬闊、進退從容之感。這是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這段時間的認識。

第三,一九五四年前後,我在治學思想上又有了一些變化。此時,我治醫學三十年,在讀書和臨証方面,有了一些積累和體驗。並學習著結合自己治學道路和方法上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思索。在肯定以往經驗的基礎上,也感覺到執死方以治活人,即使是綜合古今,參酌中外,也難免有削足適履的情況。但若脫離成方,又會無規矩可循,走到相對主義﹔要補救此弊,不但需要在正確思想的指導下深入地研究辨証論治的原則,還要在足夠的書本知識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以若干病類為對象,從研究藥物如何配伍入手,進而探討方劑如何組織。因為中醫治病,基本是採用復方。復方從根本上是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逞奏療效,而不是群藥分逞其能。而復方方劑中藥物配伍和組織,又有它歷史地演進變化的過程。從它演變的痕跡中探求用藥制方的規律,並結合當前的實踐加以驗証、補充和發展,指導臨床,就能高屋建瓴,動中肯綮。對一個醫生,這是又進了一步的要求。習醫至此,不禁廢書而三嘆:學問沒有止境,學問不可少停。在我,其知之何晚也。

從五十年代中期以後,十幾年的時間裡,我結合臨床、科研與教學任務,對藥物配伍和方劑組織方面的材料做了一些整理和研究,對腎病、熱性病和老年病等病種的用藥與組方規律做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但是,因學力不足和環境的耽阻,遠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如何學習和掌握祖國醫學這門科學,應當是有規律可循的,對此我們還總結研究得不夠。我個人沒有多少成功的經驗可談,能說的大半是走過彎路後的一些感觸。

(一)讀書寧澀勿滑 臨証寧拙勿巧學醫離不開讀書。

但我國醫學著作汗牛充棟,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欲有所成,就要摘要而攻,對主要經典著作要紮紮實實地下功夫,讀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讀每本書都要在弄清總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細摳,一句句一字字地讀懂。無論是字音、字義、詞義,都要想方設法地弄明白。不可順口讀過,不求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生義的簡單辦法去猜測。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比如《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中的“痰飲”有二義:篇名中之痰飲,是津液為病的總稱﹔條文中之痰飲,是指水在腸問搖動有聲之流飲。讀書時若不細考究,把痰飲當作今義的“稠則為痰,淡則為飲”,就失去了經典的原意。這樣逐字逐句地讀書,看似澀滯難前,實則日積月累。似慢實快。那種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讀法,不過是捉摸光景,模糊影響,談不到學問。

要把主要的經典著作讀熟、背熟,這是一項基本功。“書讀百追,其義自見”。讀一遍有一遁的收獲,背得熟和背不熟大不一樣。比如對《金匿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否則,讀時明白了,一遇到障礙又記不起,臨証時就難於得心應手。我自己雖曾在主要著作的背讀上下過一番功夫,但總不能象童時讀的《論語》、《孟子》和古詩文那樣至今仍背誦無遺,常有學醫恨晚之嘆。因此,背書還要早下手。

讀醫書,還要邊讀邊記,勤於積累。積累的形式則宜靈活。比如說,可以結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專題摘要積累,讀書時留意於此,隨時摘抄記錄,並部別類居,土要的加以標志,散漫的貫以條理,懷疑的打上問號,領悟的作出分析,大膽地附以己見。日積月男,對日後的研究工作是會有好處的。

臨近寧拙勿巧。對症狀要做“病”與“症”的綜合分析,尋求疾病的本質,不可停留在表面的寒熱虛實。立方遣藥,要講求主次配伍,加減進退,不可用套方套藥取巧應付。遇到大病復雜症,更要格外細密,務期絲絲入扣,恰合病機。既要有臨証時的分析,還要做事後的總結。數年米,我自己無論在哪里應診,堅持每診必做記錄,半月做一次階段性的撿討,找出需要總結的經驗,發現有進一步探討價值的問題,提高療效。

(二)自視當知其短 從師盛得其長我學醫,主要是自學。

但決不是說,自學不需求師。做任何一種學問,絕對意義上的無師自通是沒有的。自學,難免遇到思而不解之徬、攻而不破之謎,更需要請教師友。因而幾有從師學習的機會,尤知珍惜。一九三五年,我讀到陸淵雷先生的《傷寒論今釋》、《金區要略今釋》,覺有自己未見之義,稍後就加入先生所辦的遙從(函授)部學習。當時,我看病教徒,諸務雖繁,但對所學課業必認真完成,寄去請教。記得我寫過一篇《述學》的課卷,陸淵雷先生曾加了鼓勵的按語,發表在《中醫新生命》上。這段函授學習的時間雖然不長,對我這樣一個自學出身的人來說,感到十分寶貴。一般地說,一個人從師學習的機會和時間畢竟是不多的,而在共事的同道中,學術精湛、經驗豐富之人卻隨時都有。只要虛心汲取,他人之長,皆可為攻鋁之石。

我在中醫研究院和蒲輔周等同志共事多年。在一起臨証、執教的過程中,有時見到他們的得意之筆,拾是自己薄弱之處,從中比對思索,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比加,早年我用玉屏風散治“習慣性感冒”,多是大劑突進。雖數劑可效,往往不易鞏固。蒲老治“習慣性感冒”,也用玉屏風散,卻是小量長服,療效頗好。我思索這里的原因,加深了對慢性病的轉化要有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有“方”還需能“守”這個道理的認識。從師是為了求學問,在學問面前不能有絲毫的架子。我在任唐山市中醫公會主任時,市內有一位高懷醫師精針灸術,擅長用“大灸療法”,系其祖傳,能起大証。年事已高,秘未傳人。為防絕技失傳,我和王國三等幾個同道以弟子禮前去執蟄受學。每至巳夜,即趨集燈前,問難情業,無間風雨,袒臂戰足,按橋量度,力求一是。終於掌握並整理了這個療法。當時我雖年過五旬,不無勞頓之感﹔而其中授受之樂,也確有非可言喻者。

(三)讀書多些有益於專 知識博些源頭更活

我習醫以後,半是積習,半是追求,研讀文史和愛好舊詩詞的興趣一直很濃厚。習醫之餘,喜讀《二十四史》。對六經、諸子、宋明學案以至佛教、道教的部分主要著作,都做過一些涉獵。興之所致,還習作了一千多首詩詞。我常以佔用了一些業餘時間為惜。但回顧起來,由這種愛好中得來的一定的文史知識和修養,對小醫的學習和長進,也並非全無益處。

第一,中醫經典是古文字,和現代白話距離較大。又流傳輾轉,版本繁雜,字詞駁錯。詮釋者既多,難免見仁見智,人言人殊。如果沒有一定的古文化、文字知識,對這些經典著作就不易讀懂了,也難於讀深。理解上,或浮於約略,或止於沿演,可以逐浪而難能探源於臨床上,則易於套對而難能用活。要想對經典醫籍的研究深入一些,就非有一定的古代文化、文字知識不可。我自己對《傷寒論》等經典的文字做過一些研究,寫過一篇《<傷寒論文字考>補正》,就很借力於早年積累的一點古文和“小學”的知識。

第二,文史的書籍和古詩文中,掩藏著豐富的醫學資料。這些雖是不期而遇的零金碎玉,卻常可補某些醫學著作之不足,亦屬珍貴。讀書時隨手積累,需要時即可驅遣使用。我在整理中醫麻風病學,寫作《中國麻風病學匯編》時,就從文史著作中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材料。

第三,中醫學是從中華民族古代文化這個土壤中生發出來,是整個民族文化之林的一枝。它的形成和發展,受整個社會文化特別是哲學思想發展狀態的影響和制約。對各個時代社會文化特別是哲學思想的發展狀況有所了解,對由當時時代所產生的醫學思想的理解就可以更深刻一些。比喻地講,專一地研討醫學,可以掘出運河﹔整個文化素養的提高,則有助於釀成江海。養到功深,是可以達到境界上的升華的、不待說,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掌握古代文化知識,應當有目的,有選擇,要適當,要因人制宜全無目的,漫無邊際的讀書,也不足取。

(四)勤能補拙恆斯效 儉可養廉貞自清有時

青年問及學問之道,我常說,論天分,我至多是中中之材。幾十年來,如果說掌握了一些中醫知識而能承乏醫務,所靠的一是“勤”,二是“恆”。做任何學問都要勤奮和持久,治醫學尤需如此。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之處,在於他一舉手一投足都接觸病人,醫術好些精些,隨時可以助人、活人﹔醫術差些粗些,隨時可以誤人、害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醫生真可以說是病人的“司命工”。一個醫生,如果不刻苦學習,醫術上甘於粗疏,就是對病人的生命不負責任。當然,就是勤奮學習,也不等於就能萬全地解決疾病。但無怠於學,至少可以無愧於心。這是我早年用做鞭策自己讀書習醫的一點認識。如今我垂老病榻,回顧治醫生涯,成果之少,每自赧顏﹔稍可自慰者,唯有勤奮讀書未從鬆懈這一點。幾十年的生活,基本是“日理臨床夜讀書”。臨床常無暇日,讀書必至子時。六十歲以後,醫責益重而年事漸高,為了抓緊晚年,完成溫課和研究計划,曾規定了幾條自我約束的“自律”。大致是﹔

1.要有恆。除極特別的事情外,每日按規定時間溫課,不得擅自寬假,時作時輟。

2.要專一。不得見異思遷,輕易地改變計劃。要有始有終地完成一種計劃後,再做另一種。“主一無適”謂專。非專,則不精、不深、不適。

3.要入細。不可只學皮毛,不入骨髓﹔只解大意,不求規律﹔只涉藩籬,不求堂奧。入細,還要防止輕淡,輕淡則流於薄弱,薄弱則不能舉大症﹔要防止瑣屑,瑣屑則陷於支離,支離則不能集中精力,也不能理細症。

4.戒玩嬉。此後,忌看小說。非星期不著棋,不賦詩。非有應酬不看戲。

5.節嗜好。衣食方面,不求肥甘,不務華美,隨通而安,自甘淡泊。否則必致躁擾不寧,學術上難於探深致遠。此後,不獨茶酒不事講求,即書畫篆刻,也不宜偏好過多,免得耗費有限的光陰。現在檢查起來,除在舊詩詞方面,有時情有難禁,佔了一些時間外。其他都

盡力遵守了。人們都知道醫德的重要。我以為,做一個醫生,治醫之時,有兩條至為要緊﹔治學,要忠誠於學術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臨証,要真誠地對病人負責,此外決無所求。只有這樣,才能認真熱誠地對待患者,謙虛誠摯地對待同道,勇敢無畏地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地對待成敗。相反,如果對自己從事的事業不熱愛,不相信,惜獻身,對患者缺乏負責的精神,甚至把自己掌握的一點技術當作追求個人利益的手段,那就喪失了做醫生的根本。不特失之於醫德,且將毀及於醫術。

在祖國醫學發展的長河中,每一代中醫都有自己不容推卸的責任。我們這一代中醫的命運是幸福的,畢竟也是坎坷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我親見了中醫界的同道們,在舊社會的貧苦中自處,與壓迫者作抗爭,對偏見者的歧視不動搖,在存亡、興衰的磨難中迎來了中醫的解放,為民族保存、繼承、豐富了中醫學這份珍貴遺產。他們是無愧於歷史的。我僅是同輩先進的一個追隨者。磋舵時月,如今也已是行將就木之人了。向前展望下幾代中醫,他們將處於社會安定、思想解放、科學昌興的時期,只要他們勤奮而能夠持久,善於繼承又勇於創造,中醫事業在他們的手裡必將有一個大的發展。中國醫學必將以更綺麗的身姿,挺立於世界科學之林。頤後瞻前,寄希望於未來。(岳沛芬 整理)

第五篇:名老中医采访材料

名老中医采访材料

采访教授:

何天有:(针灸医药)专业特长

针药结合治疗面瘫、耳聋、腰突症、头痛等及男性病等疑难杂病。详细介绍

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针灸学学科带头人,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一副会长,甘肃省针灸临床中心副主任,甘肃省领军第一层次人才,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针刺研究》杂志编委,2002年援外医疗期间获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骑士勋章。2007年被评为“甘肃省名中医”。

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主要致力于针药结合从肝论治难治性疾病、传统灸法的创新研究和皇甫谧针灸学术思想与临床运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医学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关于“敦煌针灸文献研究”和“皇甫谧针灸学术思想研究”主题演讲,受到国际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厅局级奖励6项。获国家自然基金地区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1项,在研项目研究经费39万元。主编《中医通法与临证》,重视气机与气化理论,主张从肝论治难治性疾病,结合经络学说首创“三阴穴”新穴,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功能性阳痿、慢性妇科炎症、下肢根性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取得全新突破。主编出版《华佗夹脊治百病》,拓展了“颈夹脊”概念,结合中医学五脏核心整体观发展了“华佗夹脊”在脏腑病、肢体病、头面病方面的治疗意义。主编出版《何氏药物铺灸疗法》,在传统长蛇灸的基础上实现了灸药结合,首创“留灸”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灸法理论。

其余名老中医: 王道坤:(消化系统)专业特长

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中晚期癌症及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腹泻、便秘、胰腺炎、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低血压等。详细介绍 甘肃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临证近四十年,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中晚期癌症及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腹泻、便秘、胰腺炎、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低血压等。

曹玉山:(心脑血管)中医?特色手法? 专业特长

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血管性痴呆、脑萎缩、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高脂血症、痛风、肥胖症、糖尿病等。详细介绍

甘肃省名中医,主治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血管性痴呆、脑萎缩、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高脂血症、痛风、肥胖症、糖尿病等。

刘宝厚:(泌尿系统)西转中,培训 专业特长

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炎、肾病、肾小管、肾间质疾病、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急慢性肾衰竭及肾虚等病症。详细介绍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大医学院,1957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兰州大学医学院工作。1959年参加甘肃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62年毕业。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原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0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名中医”称号。现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二届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二届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编委。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分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内科诊断与治疗》等专著4部。2006年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收录入《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传》。擅长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相关疾病。

张士卿:(儿科)专业特长

小儿咳嗽、哮喘、腹泻、厌食、儿童多动症、癫痫、病毒性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及疑难病症。详细介绍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儿科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著名专家政府津贴,1988年获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1995年至2003年期间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院长,在中医界德高望重。2004年获得“甘肃省名中医”荣誉称号,现为全国第三批、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1980年7月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曾拜全国老一辈著名儿科医家王伯岳先生为师在北京西苑医院从事医学研究。1990年又师承甘肃著名中医专家于己百教授。受益名师,尽得真传,学识渊博,功擅儿科。在40余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临床诊疗特长,擅长治疗小儿精神神经疾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及老年病,尤其研制的院内制剂“小儿开胃增食合剂”,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赢得了患儿家长的广泛赞誉。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及参编学术论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赵健雄:(内科、妇科)专业特长

擅长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等。详细介绍

甘肃省名中医,全国著名的敦煌医学研究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家。岳美中、方药中教授学术继承人。原兰州医学院院长。现任兰州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汇通中西,善用经方,擅长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等。

公开名老中医的绝密长寿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