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哲学论文
江苏科技大学自然辨证法论文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哲学问题
刘鼎(119100003)
(江苏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要:现代景观设计反映了人类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景观设计中,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景观设计与人类、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了解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认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才能有效去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将自然辩证法注入到设计理念中极为重要,具备深刻思考的设计才是有价值的设计。
关键词: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自然辨证法;哲学
景观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门类,也属于建筑范畴,覆盖了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现代科技与艺术等领域。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作为这一关系中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与技术。贯穿其中的核心线索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其中景观设计过程中与自然辨证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设计与自然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自然辩证法的体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只有遵循了自然辨证法才能通过设计营造出宜人的景观效果。
一、景观设计要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景观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现代景观设计肩负着改善人类物质空间环境的责任。而城市的发展与自然演变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显得矛盾尤为突出。所以景观设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趋势。可持续发展在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 尊重传统文化,尊重自然发展的必然规
律,尊重当地环境,利用当地建材、植物来
进行设计和修建。这样才能维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自然演变过程与城市发展系统才能平衡。以自然和生态为中心的设计才能达到现如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很好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尤为显得匮乏。在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大环境下,高效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是景观可持续发展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景观设计立体化的思维的研究使得:(1)景观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的提高人类的的活动场所;(2)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提高景观的绿化用地效率;(3)处理好景观中,人的活动用地与绿化用地之争,设计中做到活动空间与绿化交叉设计。
2.节约、保护自然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地球上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其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缺乏随之而来。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已经势在必行。在景观设计过程我们重点要考虑该方面。例如: 荷兰伊兰德斯河口的“贝壳工程”,设计场地中乱沙堆被做成高低,上面铺满了附近渔业废弃的贝壳。由于附近的鸟类喜欢在这些排列规则的贝壳上栖息。因此 1
江苏科技大学自然辨证法论文
形成奇特的景观效果。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的观念在实践中探索还有一些实例,如: 美国华盛顿洲的圣海轮斯山国家火山纪念馆的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便是不干预自然的进程,在自然状态下保护一切“对所有倒下的树木位置都有所标记,便于抚慰,植被也在当地选择,加上对认为因素的控制,预期目标得以实现。还有一部分是保护动物的实例,其设计构思也非常的巧妙,如华盛顿洲在规划中通过廊道溪沟将城市中分布零散的公园与野外生物群落的生长地直接联系起来,使攻击性小的野生动物可以直接进入城市公园,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条件,把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淋漓尽致,收到了良好的效益。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相互依赖,都是平等的,如果破坏这一平等那么人类生存的环境就会受到破坏
二、景观设计中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的认识方法具有普遍规律及认识的发展特点,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感性认识阶段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进而从中总结出对事情认识的规律性概念。景观设计也是如此。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景观设计师把实用功能与审美特征两者高度的统一起来,把景观设计的科学与艺术最大限度的的结合,得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在实际设计中有些设计师却没有很好把握设计的科学性,只重视景观效果而忽略景观环境和景观意义。例如现在很多城市都提出了“亮化”工程,在各公共区域安装各类装饰灯具,消耗大量的能源,释放较高的温度,形成光污染。虽然这些景观起到了美化作用,但对环境造成相当大的污染。可见在设计中我们应保持科学的态度去思考每一个设计组成,避免不必要的的损失。
三、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辨证思维
辨证的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得到的科学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另一面。景观设计与辨证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涵盖的内容很多,它是一种与自然
相作用和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广。景观设计不能是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设计,这类设计是不会被人们接受的。景观设计应该是具有美感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的可延续性设计。设计中应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强调艺术性和美的表达与再现。这样的设计。景观设计中科学系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合理的规划、控制、实施、使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能既能尊重前者,又为后来者提高良好的空间,共同形成和谐的整体环境。
科学系统的辨证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把对象作为设计的构成要素,用一定的线索作为贯穿的主线使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起来考虑。从整体出发研究各部分环境之间的的相互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对事物进行综合的观察研究,然后以综合研究结论为指导,对事物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索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到整体的综合研究。把观察的系统都看作动态的开放系统,当这一系统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它与外界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思路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任何系统要发展都一定与周遍的环境分不开,一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景观设计中,对设计要素,如室外建筑构件、景观配景小品的创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些都不是首先要做的。在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怎样去把握对整体景观环境的创造。我们通常在做景观设计的时候会进行3D效果图绘制和模型的制作,这是为了更完善的去分析自己所设计的景观是否符合人们的要求和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快的分析这个设计是否是一个完整的景观环境设计。一个完整的设计不仅仅可以充分体现构成环境的各种物质的性能,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而完美的整体效果。没有对设计整体效果的控制和把握,再美的形体或者形式都只能是一些零碎和矛盾的局部,永远成不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环境。
由自然辨证观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怎么 2
江苏科技大学自然辨证法论文
做景观设计,都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条件,我们不能否认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性作用,应充分的发挥这种客观作用性不能只认识它对设计的制约,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能体现设计的功能性。利用科学的自然辨证思维进行分析和思考,才能做到让人们满意,让自然界接受的设计。
四、结语
自然辨证法在景观设计的哲学问题中
有着深入的体现,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设计师应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辨证思维方法去探索景观的内在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注重天人合一的建筑景观设计的精神,创造优美人居环境。科学哲学贯穿于现代技术科学的每一个领域,是我们人类追求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也是评价技术的标准,景观设计中的哲学问题值得我们做出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 专业学科与教育[M].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关士续,申仲英等.自然辨证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牟杨.自然辩证法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J].经济论丛,2009
Abstract: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reflects human aesthetics and values, and reflect the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In landscape design, master and apply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 to explore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human environment, the inner nature.Through the study of marxist theory, learn about the natural, social and thinking know all aspects of the objective law, know the human society from a lower to a higher level of general process, training of marxis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bservation, analysis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and to create the accord with human needs of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design, to be effective to solve desig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Will infusing dialectics of nature to design concept is very important, the design with profound thinking is valuable design.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Natural dialectic;Philosophy 3
第二篇:科学与哲学(论文)
科学与哲学
摘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而社会科学中的哲学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对其他学科有着深刻的指导价值。在人类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哲学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科学,哲学,价值,联系
1、科学与哲学概述
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哲学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哲 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最早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是一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结出自然界的道理。
2、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是有明确区别的。科学,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其任务是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有效地方法论,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科学与哲学又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的发展过程是在时间上不断持续、在空间上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逐步深化、逐步升级。科学首先探寻某一具体的、个别的对象的本质,然后再探究其他与之有联系对象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认知的对象是有限的,而未知的对象是无限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正是这个世界,所以自然科学的研究必然会遇到有限与无限、方法与目标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实证的方法所能研究和证实的只能是有限事物的有限的方面,而不可能是无限世界的本原,所以只好凭借知性的思辨来解决问题,这就在科学中引入的哲学。
哲学,是在追寻一种普遍理性,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使人们往往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它可以和具体的科学相脱离。同样,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具体感性活动的特征,使人们往往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它可以和抽象的哲学相脱离。但是,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对于人类认识过程来说是不能绝对分离的。人类的认识是以思考和理解为途径的,这是理性思维的过程,而理性思维正是属于哲学范畴的。
3、科学与哲学的互动
科学与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哲学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发展又带领哲学迈进更高领域的殿堂。
3.1.1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本源性作用。第一,哲学对感性经验的理性加工所形成的确切性知识是具体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具体科学的产生需要一定量的知识为理论起点,这些知识并非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哲学的温床中经过了长期的孕育。第二,具体科学创造知识的理性思维方式是由哲学提供的,现代科学式的思维方式则是近代后期和现代哲学所提供的辨证的、系统的、历史性的思维方式。第三,科学的许多规则也来自于哲学的孕育并且其合理性需要从哲学上加以论证,如科学中采用的逻辑的规则、实验的规则等等都是哲学的创造。
纵观人类整个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革命,无不是受到哲学的启迪和影响,无不是哲学和科技结合的产物。许多的科学问题上升到了足够的高度,都是具有浓厚哲学意味的问题,事实上许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有创建的、伟大的科学家本身也同时是哲学家,或者具有一定的哲学背景。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具有极高哲学素养的科学巨人,他在哲学认识上“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他提出来的一系列科学理论,都闪耀着哲学的光芒,所以只有借助哲学的启迪和指导,科技人员的研究和借鉴能力才能得到强化和提高。
3.1.2科学对哲学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对哲学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哲学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自然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也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第一,科学实践创造的世界丰富了哲学创造的基础。科学实践创造的大量知识财富,大量的科学活动本身都是哲学的基础,而且也带动了哲学的其他方面基础的丰富和发展。可以说人类世界的变化发展无不跟科学发展有关。第二,科学也影响各种哲学发展的方向。哲学以人类世界为基础,但并非整个人类世界是哲学的现实基础,各种哲学创造活动往往只选择人类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材料进行理性加工。哲学创造活动对材料的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科学迅速发展以后,就成了影响哲学选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在当今社会,科学的这种影响非常明显。可以说,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西方科学主义思潮、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两股思潮都是科学影响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结晶和升华。哲学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哲学体系不是封闭式的,它要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完整。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只有不断充实现代化的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和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才能使其获得生机和活力。第一、现代科学的新成果,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第二、现代科学的新成果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4、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展望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最终,它们都感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局限。哲学善于思考,它提供的更多地是指导性的知识,其产生实际效果的周期性往往很长,缺乏具有冲击力的瞬间效应,所以说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也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科学善于改造,但却也时常遇到其抽象无法把握的东西。
在现今社会,面对人类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科学和哲学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科学家和哲学家更应该在各种领域真诚合作,共同推动科学和哲学的进步。科学方法论是以人们的科学认识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则进行概括和论述的理论。科学方法论是中间层次的方法论,处于科学与哲学的交叉地带,它是联结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和纽带,是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既能密切合作又都能有所作为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论,是在承认“个别中存在着一般”这个前提下,从个别中抽取出一般,也就是从各种各样个别的具体方法中概括出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一般原则或一般方法。和过去相比,科学研究对象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如果说,过去各门科学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自然的或社会的过程,那么现代科学还要研究各种过程之间的关系,包括研究各种自然过程和各种社会过程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诸种问题。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必然要使过去相互隔离的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遭遇或汇合在一起,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必然会在这种汇合中形成蔚为壮观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宋羽雅.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J].福建论坛,2007(4)[2]高盈.哲学与科学关系初探[J].安徽文学,2009(5)
[3]叶秀山.哲学须得向科学学习[J].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3)
[4]赵玉英.论科学进步对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7(1)[5]孙巍.智慧之路上科学与哲学的对话[J].国务院学位办,2010(3)[6]罗骞.哲学的自我主张[J].江海学刊,2011(11)
[7]黄黎,彭列汉.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7)
第三篇:哲学论文
品中国哲学,建完美人生
班级13年春学号:***81姓名:王彩莉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课,所以内容简单扼要。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的英文版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记录的英文书籍。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大了重大的作用。
我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希望自己能从中拾到一点做人处世的哲学,以改变自己充实自我。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是被欺负和被妥协。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大体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置,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冯先生一再强调哲学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冯友兰先生的建议:“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那么,一个人“哲学化”的开端,就是先要了解一下中国哲学发展史,感受一下中国哲学思想的博大与厚重,再选其精华为自己所用,这样就可以为“大道普传”时代的到来“人人高度哲学化”打下基础,保证自己不落伍,让自己紧跟时代潮流,成为骄傲的“弄潮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四篇:哲学论文
2008-2009第二学期
《哲学导论》结课论文
姓名:叶德活
学号:20081302031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生命的意义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臧克家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延长着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是否也常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有许多时候我们会问我们自己,但是我们好像永远都找不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不同的观点看法。赫伯特说:“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的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一下。
有的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满足个人的生理需要,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只是个人需要的最低层次,我们还有更高的需要去追求实现,因此,生理层次上的满足肯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吗?
那有的人会说,依据需要层次理论来说,那生命的意义就肯定是达到自我实现了。你看,千千万万的人都会说自己有什么样什么样的理想与抱负,自己一定要为这个理想、这个信念去拼搏,所以他们就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了。当自己的目标快要实现时,他们就会说自己的生命怎样怎样有价值。但是,那些人是否真的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呢?我们只要多留意一下新闻,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其实其内心世界是非常非常空虚的,而一些知名人士,甚至是在我们认为其已经达到“自我实现”这个目标了,还会走上自杀的道路。因此,在他们看来,自我实现也不是其生命的最终归属和最终价值、意义。
那有许多人就会说,其实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奉献,在于服务了别人,在于成全别人之美。爱因斯坦就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而我们众所周知的雷锋同志更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去践行自己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
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里面脍炙人口,被广大读者奉为座右铭的话。这些人共同的观点是因为奉献,他们的生活有了动力,生命有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帮助了别人,他们的生命就显得更加有意义。
还有的人认为,自己生命的意义是在于延续生命和创造生命。萧伯纳也认为“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正如我们的课本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回答会导致一个很奇特的推论”(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章56页)。的确,如果所有人都将生命的意义寄托在下一代,或者说是创造生命这个层面上,那么生命的意义也就会陷入一个无休止的循环境地。我们生命的意义是创造生命,那么我们创造出来的生命的意义呢?还是体现在他们也创造生命?这显然只是每一样能够繁衍后代的生物都会具有的。所以这是生命的真正意义吗?这是不是又回归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最低层次——生理层次的需要上了呢?
那有些悲观的人就会说了,其实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每天吃饭、工作、睡觉,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挫折、很多的不如意,生命还要承受很多很多的压力,我们时时刻刻还要为如何延长生命而烦恼。所以我们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精神是异常空虚的。因此,生命毫无意义,而如果确实要从这里面找到有意义的话,就只能说“生命的唯一意义就是受苦受难”。因此,我们时不时就能听到诸如“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的声音。因此我们就常常会听到某某因为什么什么的原因自杀的消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解脱的最好方法和途径。但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其生命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而是牵扯到其他人的。因为他的自杀,可能还会使其他人的生命收到冲击和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其生命还是有意义的,至少其生命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相对于悲观的人,乐观的人就会说,其实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漫长的宇宙历程中,我们渺小的就像是不存在,我们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所以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来享受这一次的旅行。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行乐需及时”的人生态度就涌现了出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快乐、无
悔的人生旅行,是生命的最大意义。张闻天说:“人生要有意义只有发扬生命,快乐就是发扬生命的最好方法。”所以,这些人从来不会为自己明天是否会离开这个世界担心,他们担心的只是当他们的生命没有结束前,自己会不会就不能享受了。所以,乐观的人他们不会去自杀,但是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只有享受,那么其生命也不会见的就那么有价值了。
英国哲学家罗素就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还有一个更经典的说法:“生命的意义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在于不断的追求与失败。”他们就认为生命的意义其实是不可知的,我们生命活动的极度,完全为自然律所支配,唯一能做的只是把握好现在,去探索未来,在以后的经历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因此,延续上面的观点,既然生活是未知的,那么就又有人提出了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学习。在这些人的思想中,他们就觉得: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断的了解未来,延续生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然就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他有个非常出名的论题:认识你自己。在苏格拉底的思想中,人生命最重要的莫过于学习,通过学习认识自己。所以苏格拉底还有另外的一个观点:知识即美德。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所有美德都是知识的体现。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即“我思故我在。”从这个角度看,笛卡尔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怀疑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存在的,而对待其他所有的东西也是经过自己的怀疑之后才确定,这个东西是否存在。所以,笛卡尔典型的对待生命意义的思考,就是觉得生命的最大意义在于怀疑,因为他觉得生命给了他怀疑的基础,而他的怀疑又体现了其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我们的生命之间或许联系紧密,或者可以说毫无联系。生命的意义问题,并不是一个我或者某一个人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命题。我们都说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生活、经历也绝对有很多的不同,也绝对不能找到什么解释生命意义是什么的答案。
在我看来,“意义”一词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东西。可能我们认为很有意义的事在其他人看来就是一件超无聊的、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要评价一件事件有
什么意义,那绝对是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
不过,我相信很多人都赞同的一点就是:作为生命,其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就是因为有了生命,我们才能接着谈进一步的问题。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对人来说,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
那最后就谈一下,我对生命意义的一小点看法。首先,就生命本身来说,它是有一个时间限制的。至少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发现有长生不死的人存在。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短暂而且仅有一次的生命。
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像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的痕迹,我们要赋予其什么意义,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因为生命属于自己。我赞同一些人的观点,如英国的一句谚语“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还有鲁迅的“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从自己出发,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人生没有或者没有那么太多的遗憾,做到“不枉此生”,我们的生命也就有了可能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了。
参考书籍:
1、《社会的精神基础》(三联书店、王永译版)
2、《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三联书店、汤侠声译版)
第五篇:科学哲学读后感
科学哲学之于我
——读《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有感
最初因为选修了学校的《科学哲学导论》,于是我开始与科学哲学接触。学习的时间越长,越感受到这样一门关于科学的哲学之魅力所在。加之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时候对于哲学的兴趣开始萌芽,所以便利用假期的时间选择了一本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
对于科学哲学,有一些人可能感到比较陌生,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比如他们可能将其理解为 “具有科学性质的哲学”。经过一定的学习就可以知道,科学哲学是哲学对科学这一现象的研究或反思,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
《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全书运用了比较通俗的语言,对于某一种理论,作者都能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解释,将大义寓于微言。本书最初讨论的问题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即存在于前提与结论之间的一种恰当关系。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推理。关于这两种推理,尤其是针对非演绎推理的研究,对于推进科学哲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推理被频繁的使用,相反,具有绝对准确性的演绎推理受限于使用条件而没有被科学家大范围使用。然而,选择归纳推理又引发新的问题:如何证明这种推理是否可靠?这种疑问大部分来自坚持演绎推理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诸如休谟、彼得•·斯特劳森等著名的哲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个人比较接受的解释,是归纳推理的前提赋予了结论发生的很大的可能性。当然,这些解释或多或少都有漏洞,至今也没有一个被完全认可的答案。
不过说起可能性,就会涉及到归纳推理与概率的关系。实不相瞒,在阅读这一章时,着实发现哲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平时总能听到周围的人说类似“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是0.1%”、“小偷百分之九十的概率是老王”的话。相信也有人和我一样对于这些话中出现的概率感到疑惑,为什么人们能说出这么精确的数字。在书中我看到了解释。原来,这些数字,是对概率主观意义上的解释,也就是说对于某件事人们认为有多大的可能性,这里把概率作为衡量我们个人信念强弱的一种尺度。看到这里茅塞顿开,虽然后面说到这种对于概率的解释并不能很有效的解决问题,但至少让我领会到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还记得美剧《老友记》中Phoebe与Ross曾就进化论展开了辩论。Ross坚定不移地认为进化论是正确的,然而Phoebe并不相信进化论,在她看来,进化论只是可能性之一,“以前最聪明的人不也相信地球是平的?五十年前,科学家认为原子是最微小的事物,后来科学家击碎了原子于是产生了各种玩意。。。”Phoebe的话发人深省。
马基老师也曾在课上说,科学只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的确,科学并不能算作真理,我们学习科学,其实应该是培养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作者在序言中写道,“在现代社会,凡是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都多少具有一些普通的科学知识。随着大学教育的扩大和普及,具有专门科学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人们了解和把握的只是科学知识,人们窥见和注重的只是科学的物质成就。他们既不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丰富内涵(作为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也不把握科学的精神底蕴和文化意义,当然就更不知道如何以公允的态度和和平的心态正确看待科学了”。科学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却是最基础的。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学习知识本身,不注重对科学的反思和批判,那么连解释世界的这一种方式也掌握不了了吧。
学习科学哲学受益颇多,但我所掌握的也只是皮毛,不过这本《牛津通识读本》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应该也是一本很好的科学哲学入门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