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砌体结构抗震验算调整方案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21-84944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7 00:24: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砌体结构抗震验算调整方案

可以增加刚度,方法有,加墙厚,减少洞口尺寸,加构造柱。看哪个更合适一些,上面的配筋不是混凝土墙的钢筋,是配筋砌体,如果不是差的很多的话可以在中间加钢筋的。不知道您的工程所在地抗震等级,如果7度极其以上的话,建议调整方案,纵向墙最少三道,洞口不要开的过大,该加构造柱的一定别省。砌体结构抗震很不利,保守设计吧。

出现红字如果有(*+数字)必须改结构构造 如果只是数字(数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这段墙做配筋砖砌体 红字是配筋的面积 我也刚做了不久 下面是网上找的 希望能给你点启发

PKPM在计算砖混结构时的抗震验算结果中经常出现红字的问题 相关搜索: 砖混, PKPM, 结构, 验算, 抗震

PKPM在计算砖混结构时的抗震验算结果中经常出现红字的问题

关键词:PKPM,砖混结构,抗震抗剪承载力,墙的刚度,配筋砌体钢筋参与工作系数,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比

在实际工程中运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建筑结构计算系列软件PKPM计算砖混结构时,如果运行到PMCAD中的第8项“砖混结构抗震及其他计算”对于某些结构可能会出现“红字”的现象。具体地说,在“砖混结构抗震及其他计算”选项时,其结果图中将会出现建筑物的各纵墙和横墙、构造柱以及门窗洞口等图形,还有左下角标注的一些建筑材料等有关参数,另外还有分布在各纵墙和横墙图形中与墙平行或垂直的数字。垂直于墙的数字是该整道墙的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整楼层地震剪力之比,数字为黄色;平行于墙的数字是该整道墙中的由于洞口分割而开的各墙段的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该整道墙地震剪力之比,数字为蓝色;但是无论整道墙或各墙段抗震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小于1时,则平行或垂直于墙的数字呈红色,也就是所谓“红字”现象。

对于“红字”现象,有的工程师没有仔细研究原因,只认为抗力不够,盲目的加构造柱,有的工程师仅从概念上分析上认为纵墙或横墙较少,提出增加墙。总之众说纷纭。如果闲暇之时,认真研究一下会发现,绝大部分红字出现在平行于墙的数字,也即该整道纵墙中的各墙段的抗震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小于1。具体一点就是洞口两侧墙段承载力小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如果微微调一下洞口的位置,墙承载力与地震剪力之比将会有非常大的令人吃惊的变化。一般0.8以上的红字都会“变色”即大于1。另外如果一道纵墙连续的话,抗力比将有较大增长。对于这些问题不再赘述。通过仔细参阅软件PKPM砖混部分技术条件会发现,其软件的核心是几乎完全按照GB50003—202_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编制而成的,而且既然该软件能通过国家建设部的验收,说明软件本身没有问题,那这种现象发生根本必源于规范之中。

说到此必须得明确一点:GB50003—202_中规定 1.墙段承载力设计值为V V=S*fve fve=ζn*fv

其中,S为墙的截面面积,fve为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承载力,fv为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剪承载力,当砂浆大于M10时取0.17Mpa,ζn为砌体强度正应力影响系数,与 σo/fv有关,按GB50011—202_中表7.2.7取用。2.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为V 按各墙段的刚度分配,当墙的高宽比h/b<1时仅考虑剪切变形;当墙的高宽比1<4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当墙的高宽比h/b>4时,可认为该墙刚度为0(事实上应该是仅考虑弯曲变形)下面举例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片墙中间一个洞口,尺寸、位置见图。图一与图二的区别仅在于图一中窗口位置移动100mm。假定墙厚为240mm(实际上同墙厚对计算结果无任何影响)σo/fv=5 ζn=1.5并假定分配到这片墙上的地震剪力为60Kn。砌体弹性模量E, 砌体剪变模量G,且G=0.4E,I为墙段截面惯性距,ζ为剪应变不均匀系数。取1.2。计算结果如下:(1)图一中

对于墙段a,h/b =1500/700=2.14即1<4 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

δa=h^3/12*E*I+ζ*h/G*A

=1.5^3/12*1/12*0.24*0.7^3*E+1.2*1.5/0.4*E*0.24*0.7=67.785/E 对于墙段b,h/b =1500/500=3.00即1<4 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

δa=h^3/12 *I*E +ζ*h/G*A

=1.5^3/12*1/12*0.24*0.5^3*E+1.2*1.5/0.4*E*0.24*0.5=150.000/E 墙段a的刚度Ka=E/67.785 墙段b的刚度Kb=E/150.000(2)图二中,墙段a与墙段b完全相等,对于墙段(a)(b),h/b =1500/600=2.50即1<4 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

δa=h^3/12 *I*E +ζ*h/G*A

=1.5^3/12*1/12*0.24*0.6^3*E+1.2*1.5/0.4*E*0.24*0.6=96.356/E 墙段a的刚度Ka=E/96.356 墙段b的刚度Kb=E/96.356 按国标公式计算:

图一中,墙段a分配得的剪力60*150/(150+67.785)=41.32kN 抗力V=S*fve=1.5*0.17*0.24*0.7=37.8 Kn 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37.8/41.3=0.91(红字)墙段b分配得的剪力60*67.785/(150+67.785)=18.68kN 抗力V=S*fve=1.5*0.17*0.24*0.5=27.00 Kn 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18.86/27.00=1.45(兰字)图二中,墙段a(b)分配得的剪力60*96.36/(96.36+96.36)=30.00kN 抗力V=S*fve=1.5*0.17*0.24*0.6=32.4 Kn 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30.0/32.4=1.08(都为兰字)结论:之所以差距这么大,是因为抗力与墙截面大小成线性关系,而与分配多少剪力有关的刚度却与墙截面大小成超线性关系。因此,当墙截面增大一点儿时,抗力也增大一点儿,而刚度增大很多,地震力也增大很多,因而抗震抗剪承载力与所分得的地震剪力之比相对增大很小。同时如上例所述,图一中总刚度K=Ka+Kb=E/67.785+ E/150= 0.02142E,图二中总刚度K=Ka+Kb=E/96.356+ E/96.356= 0.02076E吸引的地震力也稍小。

下面再讨论点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1.关于“红字”现象,有些工程师们对此深恶痛绝,但上述例子忠实按规范计算,也会有如此大的差距,首先必须认识一点,(1)砌体结构是我国几千年来应用最成熟也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计算软件PKPM开发之前,国家规范编制之前,甚至唐山地震之前,可以说即使构造柱在广大的工程师思维里都是个很遥远的概念。更不用说完美的设计理论了。10~20年前的老一辈结构工程师设计的砌体结构如果用PKPM试算一下,可能“万里江山一片红”。然而根据上述例子在建筑布局时移动门窗洞口几公分,就会发生房倒屋塌的事故?(2)GB50003—202_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苑振芳先生领头编写的,如果参阅苑振芳先生主编的《砌体结构设计手册》其中有一段话“抗震设计在很程度上还是一种经验设计,尤其是对砌体结构而言……抗震构造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具体计算。”(3)从建国初期的“规定”到74系列、89系列、202_系列国家规范。对于各地区基本烈度一直有较大的调整,一方面顾计各地经济发展,另者也有科学发展的原因。但对于砌体结构来说基本烈度是对地震作用影响的唯一参数,场地、分组对砌体结构地震作用无丝毫影响,而规范中各地区基本烈度的较大变动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第四点,如果不发生地震的话,任何砌体结构剪力为0,(不计风荷载),更不用说“红字”了,然而发生相当于基本烈度的地震超越概率又是多少呢?

2.“红字”问题的解决,不论上述讨论如何,我们还是尽量遵守规范来进行设计工作。但红字问题解决有多种方法。

一、建筑专业做方案时应尽量征求结构工程师的意见。

二、传统方法即多加构造柱。

三、在建筑专业同意的前提下修改洞口位置,既能“算得过去”谁都没话说,又能心安理得得到安慰“我干的活很安全”。具体方法是明确有红字的有关墙或墙段(必须确信知道哪道墙或墙段有红字),加大洞口宽度;把洞口往有红字的有关墙或墙段移动;尽量使有关墙或墙段截面减小即可。

四、加筋砌体,一些工程师尤其是资格较老的工程师可能对加筋砌体不太熟悉,因而极不赞成采用加筋砌体。但是如果对软件PKPM十分遵从的话,则应该仔细阅读一下PKPM系列S-1(2)PMCAD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202_.8)第114页20~22行的话“…….此时括号内给出的该墙的层间竖向截面中所需水平钢筋的总截面积,单位mm,用户可根据各墙段的配筋面积进行适当归并后设计配筋砌体”而GB50003-202_和GB50011-202_对此也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GB50003-202_中10.3.1节配筋砌体构件

V<1/γre*(fvE+ζs*fy*ρs)*A(10.3.1)V考虑地震作用组和的墙体剪力设计值,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ζs钢筋参与工作系数按表10.3.1采用,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ρs层间竖向截面中所需水平钢筋配筋率。

GB50011-202_中7.2.9公式(7.2.9)与GB50003-202_中公式(10.3.1)除形式稍有区别外,内容完全一致。ζs钢筋参与工作系数按GB50011-202_中表7.2.9采用 GB50011-202_表7.2.9(GB50003-202_表10.3.1)墙体高宽比 0.4 0.6 0.8 1.0 1.2 ζs 0.10 0.12 0.14 0.16 0.12 对此又派生出两个问题:

1.仔细看一下上表,墙体高宽比为1.2时,ζs值为0.12。为什么当墙体高宽比小于1时,ζs成线性关系增长,而大于1时反而减小?难道墙体高宽比等于1达到最大值。如果这样,其函数图像应是一个有极值的闭区间函数。缘于以下几点对于此问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1)规范没有依惯例而明确提出当高宽比介于某数之间时,ζs值按线性插入(2)参阅很多书籍,即使是有关此方面的专题也对此问题都避而不谈(3)89系规范GBJ11-89 5.2.6规定ζs值直接为0.15没有任何关系式。而GBJ3-88对此根本没有记述。GB50003-202_条文说明称详见GB500011-202_,而GB500011-202_称ζs值由试验确定,但根据GBJ129-90《砌体基本力学性能力学方法标准》第四章的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剪承载力试验方法,乃用九块砖组成的双剪试件试验,具体请参见GBJ129-90 4.0.1,当试验砌体的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承载力且需得含墙高厚比这一参数时的实验方法一直没有查询到。(4)从直觉的角度来看,墙体高宽比越小时,钢筋与墙体结合牢固可靠,钢筋参与工作性能应该更趋于稳定。

2.根据GB50003-202_中10.3.4第三款“水平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07%,且不宜大于0.17%”根据这两个配筋率限值按GB50011-202_中7.2.9公式(7.2.9)或GB50003-202_中公式(10.3.1)反算一下所配水平钢筋所能提供的抗力与砌体本身提供的抗力之比值。(假定σo/fv=5 ζn=1.5并假定砂浆M10,钢筋HPB235,ζs取0.15)ζs*fy*ρs/ fvE=0.15*210*(0.07%-0.17%)/1.5*0.17 =0.0865至0.21 这说明水平钢筋所能提供的抗力与砌体本身提供的抗力之比值为0.0865至0.21,相当于PKPM计算出现“红字”的现象时,如果小于0.8时应重做方案调整建筑布局,但大于0.8时,可以考虑用配水平钢筋来提高承载力以达到“算得过”的目的。

第二篇:砌体抗震验算处理

1.3.7 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抗震抗剪强度验算时,当某层或某些墙段不能满足截面强度要求时,未采取有效措施加强。

改进措施:多层砌体房屋中的部分墙段抗震抗剪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一般可以有五种办法来加强:

(1)增加墙厚。抗震抗剪强度与截面大小有关,增加墙厚可以提高抗剪能力,同时,外墙可以提高保温隔热效果,有利于节能。不利的是增加墙厚会增大结构自重,加大了地震作用,同时材料上当然也会增加。所以不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只在某些情况下能适用。

(2)提高砌体强度。砖和砂浆强度的提高,直接会增大截面抗震抗剪能力。但是,目前砌体规范中对砂浆强度只给出M10砂浆时的抗剪强度设计值,而且明确大于M10的砂浆强度也只取到M10砂浆时的强度。在目前一些砖或混凝土砌块的强度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完全有条件采用与之配套的高标号砂浆,提高砌体的抗震抗剪强度,满足截面的强度验算要求。但目前因无这方面的数据,规范又无规定,所以只有进行相关的试验来求得数据,用于强度验算。

(3)配置水平钢筋。这也是《抗震规范》GB 50011第7.2.9条提出的一项措施。

在砌体水平灰缝中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可以提高砌体墙段的抗剪能力,这是在大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办法。

规范规定,灰缝中的配筋率应不小于0.07%且不大于0.17%。试验证明,当水平配筋的数量小于截面配筋率的 0.07%时,此时虽有水平筋,但对提高抗剪能力并不明显,因此不能考虑其作用。同时,试验也证明,当在水平灰缝中配置的钢筋过多(过密或过粗),其间的水平钢筋也不能完全发挥提高抗剪能力的作用。因此由试验确定的配筋率上限值为0.17%。

《抗震规范》第7.2.9条的说明还指出,采用水平配筋措施时,抗震能力的大小与墙体的高宽比有关,这也是使水平钢筋能够发挥作用大小的重要因素。

(4)增加设置构造柱或芯柱。在墙段两端设置构造柱是一种抗御地震时突然倒塌的有效措施。一般的构造柱都设置在墙段的边端或墙体和墙体的交接处,它与为了提高抗震抗剪能力而在墙段中部设构造柱的要求和目的不同。

《抗震规范》第7.2.8条第2款就是为了解决在验算截面抗震受剪能力时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作为一项新措施而提出的。

《抗震规范》公式7.2.8-2中:V≤1/γRE[ηcfVE(A-Ac)+ζf1Ac+0.08fyAs 第一项为砌体截面本身能够承担的受剪承载力;第二项为构造柱的混凝土部分承担的受剪承载力;第三项为构造柱内的钢筋所能承担的受剪承载力。

这是一个主要以试验数据为主得到的经验公式。试验证明,在一个墙段中,构造柱包括钢筋和混凝土所能承担的受剪能力应有所限制。

规范对墙段中部设置的构造柱在纵横墙截面中所占的比例作出了限制,同时对中部构造柱中的钢筋也作了限制,主要是为了既保持多层砌体墙的特性,同时又解决墙段受剪承载力的不足。

(5)采用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体。只能用于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中,不能在砖砌体房屋中出现局部的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段。

当在多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中出现整层或某些墙段的受剪承载能力不足时,首先应采取增加构造柱和芯柱数量等措施,在不足以解决其承载力时,可采用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段中,按配筋砌块的要求增加竖向和水平配筋等措施,来提高整层或某些墙段的受剪承载能力。

1.3.8 砖墙中的水平配筋在墙体两端没有锚固。

原因分析:水平配筋在提高墙段的抗剪承载力时,通过砌筑砂浆与砖及钢筋的握裹力,对墙段起抗剪作用。钢筋在墙段中抗剪作用的发挥,由钢筋在墙的两尽端的锚固措施保证。根据试验数据,钢筋端部有无锚固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约占总的承载力提高值的13%左右。因此,要求水平钢筋配置后宜有锚固措施。

改进措施:当墙段两端有构造柱时,应将水平钢筋锚入柱内,按受拉筋的锚固长度设置;当墙段两端无构造柱或仅有一端有构造柱时,可采用将无构造柱端的水平筋弯折成直勾等措施。

1.4 多层砖房的抗震构造措施

1.4.1 在多层砌体房屋设计中,因不甚了解构造柱的破坏机理,忽视构造柱作为主要的抗震构造措施的作用,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

原因分析:多层砌体房屋在历次地震中破坏都是最严重的。1976年唐山地震之前,始终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防止多层砌体房屋在地震中突然倒塌。

唐山地震时全城几乎所有的多层砌体房屋都严重破坏和倒塌,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也偶尔发现有的砌体房屋虽然有局部破坏,但却未倒塌。这样的建筑共有八幢,包括学校,办公楼,招待所,藏书库等。这些房屋虽为砖墙承重,但在墙体中均设有不同大小截面且与周边的墙体结合得非常好的钢筋混凝土柱。

在结束调查之后的一年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三幢不同构造的整体房屋模型试验,模型比例按1/4,利用激振设备模拟地震作用。三幢模型的设计是:一幢为普通的砖砌体结构,除了有圈梁之外,没有其他措施;第二幢是在所有内外墙交接处均设置一个与墙同厚的钢筋混凝土柱,同时还设有圈梁;第三幢是在所有砖砌体墙的外侧,后加钢筋混凝土柱,部位均在外墙转角及内外墙延伸的交接处,表示对砖房的加固。

我们试验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①设有钢筋混凝土柱的多层砌体房屋,在墙体开裂后没有进一步倒塌破坏。即使在外柱钢筋屈服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裂而不倒;②由于柱的截面较小,对房屋和墙体的刚度并不增加,其初裂荷载也无明显的提高;③整体结构的变形能力和延性有很明显的增大。

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向抗震规范编制组提出建议:在所有多层砌体房屋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取名为“构造柱”。此后许多单位的试验也都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果,使构造柱做法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改进措施: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构造柱是一种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能够使多层砌体房屋减轻和避免突然倒塌的危险,是保证多层砌体房屋大震不倒的重要措施,应该明确,构造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柱而是墙体的约束构件。

构造柱的作用主要是约束一旦在地震中开裂破坏了的墙体,使之不进一步倒塌。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能够更好地来理解和运用构造柱而不致出现误导。构造柱虽不能阻止墙体出现的一般裂缝的发展,但是在墙体沿对角线的剪切裂缝较大并贯通整个墙面,使墙体分为四大块后,构造柱能够约束墙体的进一步倒塌。

1.4.2 多层砌体房屋超过规范规定的层数和高度,误用增加构造柱来解决。原因分析:设置构造柱的目的是约束墙体,既不是增强抗剪能力,也不是为了解决超高和超层的问题。

提出此类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受1978年抗震规范的影响。当时由于唐山地震刚过,对构造柱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因此在78规范中构造柱作为一种超高建筑的加强措施,即一般多层砌体房屋没有设置构造柱的要求,仅当不同设防烈度的房屋达到一定层数和高度时,才要求设置构造柱,这是对构造柱作用的初始认识阶段。

改进措施:现行抗震规范已普遍提高了不同设防烈度区允许建造房屋的高度。因此,构造柱的设置是普遍的要求和基本的构造措施,不是解决房屋超高或超层的手段。

1.4.3 单层砌体房屋不应按多层房屋的要求设置构造柱。

改进措施:单层房屋一般不包括在多层砌体房屋之列,规范对此亦无明确规定。

对不同设防烈度的单层砌体房屋,可根据建筑结构情况区别对待。比如,对一些高烈度区的重要建筑,至少应在房屋的四角墙体内设置构造柱,也可以在相隔一定距离的横墙内设置构造柱。

对一般的单层砌体房屋,只要求有顶部圈梁和内外墙的拉结措施,1.4.4 随意将构造柱沿房屋高度方向逐层减少或改变截面及配筋。

改进措施:构造柱的设置目的既然是约束墙体的构件,因此就一般要求而言,各层均应连续设置。除符合《抗震规范》GB 50011第7.3.2条第5款规定,需在房屋下部l/3楼层增设的构造柱,当延伸到上层的墙体时,可适当减少或改变配筋及截面。

构造柱在多层砌体中除有约束构件功能之外,同时还能够增强内外墙、墙与墙的连接功能。这些也不能忽视。因此,如果沿高度方向要减少构造柱的数量时,一定要强调墙相互间的拉结措施,否则是危险的。

1.4.5 误将构造柱伸入房屋基础的大放脚或基底。

原因分析:《抗震规范》GB 50011要求,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构造柱作为整个墙体的一部分,构造柱的作用不是柱,它所承担的作用主要是对墙体起水平约束,因此不必要有基础。改进措施:构造柱是墙体的一部分,它不是承重柱,因此也不单独承担竖向荷载。其主要作用是对墙体起水平约束作用。不需要有单独的基础。规范规定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遇有管沟时,应伸到沟底。如图1.4.5所示。

5.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2_)第7.1.5条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第5.2.1条7度抗震设防要求。

6.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第5.2.2条7度抗震设防要求“7度时超过三层时砖砌体不应低于m1”。

7.房屋每层的纵横墙均设置闭合圈梁,圈梁截面高度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2_)第7.3.4条要求。

8.承重的门窗间墙最小宽度为0.5m,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距离,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第5.2.4条7度抗震设防时不小于0.8m的要求,但外墙尽端设有构造柱。

9.办公楼(1-9)轴一至三层抗震横墙的间距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第5.2.5条7度抗震设防、砂浆强度等级m5的要求;(1-9)轴四层及(10-14)轴抗震横墙的间距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第5.2.5条7度抗震设防、砂浆强度等级m5的要求。

(二)第二级鉴定

第二级鉴定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pkpm系列结构软件中pmcad对该楼墙体进行承载力验算。计算时,实心砖墙砌筑砂浆抗压强度一至三层均取为m5.0,四、五层取为m2.5,砖抗压强度取为mu7.5,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房屋整体依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根据楼、屋盖类别及横墙间距按刚性方案计算内力,楼屋面荷载按设计要求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验算结果表明沿轴线纵横墙体大片墙抗震验算均满足要求。一至三层(e)-(2-9)轴纵横墙交接处和一层(b)-(12-14)轴纵横墙交接处,局部墙片由于相对侧移刚度较大,产生水平地震剪力集中现象,导致抗震验算不满足要求。

三、抗震加固技术措施

对抗震验算不满足要求的一至三层(e)-(2-9)轴纵横墙交接处和一层(b)-(12-14)轴纵横墙交接处的局部墙片,通过调整墙段两侧洞口尺寸及位置,以调整墙段相对刚度来改变墙段承担的地震剪力的处理方法,上述墙片抗震鉴定系数可达到要求。即将抗震验算不满足要求的一至三层(e)-(2-9)轴纵横墙交接处的局部墙段两侧窗户增高,从而改变墙段相对刚度来改变墙段承担的地震剪力,达到抗震鉴定要求;在窗边设置栏杆,以满足安全要求;对一层(b)-(12-14)轴纵横墙交接处抗震验算不满足要求的局部墙片,通过调整门位置,来改变墙段相对刚度来改变墙段承担的地震剪力,达到抗震鉴定要求;对四、五层楼梯(e)轴纵墙端部增设混凝土构造柱,对楼梯间悬挑梁端部增设混凝土柱。

四、结语

本文以瑞金市某办公楼为例,通过调整墙段两侧洞口尺寸及位置,以调整墙段相对刚度来改变墙段承担的地震剪力的处理方法,来满足抗震承载力验算要求。在不影响外观及功能的基础上,提高了教室的采光率,而采用常规加固方案投入较大,加固后对外观及功能上造成影响,且在增加结构刚度的同时增加了地震作用。因此该方法可作为采用砌体结构的学校等对建筑功能要求较高的建筑物抗震加固的优选方案。

8度区七层砖混住宅的结构抗震验算

《抗震规范》规定,房屋的抗震设计必须满足“三个烈度水准、两个阶段设计、一个指导思想”的设防要求。第一阶段设计就是在第一水准烈度即比基本烈度低1.55度左右的多遇众值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这样,既保证了在第一水准烈度下具有必要强度可靠度,结构处于正常使用的弹性工作状态,又满足了第二水准烈度(基本烈度)的设防要求,结构非弹性变形或房屋的损坏控制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的范围,从而达到“小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的抗震设防目标;对多层砌体房屋来说,结构抗震验算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强度验算),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最终实现第三

烈度水准(预估的罕遇地震)的设计要求和“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其截面抗震须作抗剪承载力验算。

(1)计算原则随着地震烈度和房屋高度的增加,砌体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有可能改变其以剪切变形为主的受力性质,8度七层条件下的砖混住宅,应没有超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范围,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其水平地震作用大致按倒三角形分布,近似于单质点体系,各楼层可仅考虑一个自由度,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和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因此,8度七层砖混住宅可以按照《抗震规范》确定的原则,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计算,并进行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和墙段层间抗侧力等效刚度的确定。

(2)承载力不足时的调整方法与措旌一般来说,随着房屋高度和层数的增加,地震作用增大,砖砌体的抗震能力相应降低。楼盖的重量占房屋总重的35%-50%,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地震作用。根据通常的设计经验及计算分析,七层砖混住宅的240mm厚的横墙截面抗8度地震承载力验算一般不会存在问题,而往往是纵向抗震墙承载力不容易完全满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验算:

①提高砖砌体主要是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使墙体抗剪承载力增加。

②增设构造柱或适当加大构造柱截面及配筋,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宜设置在纵横抗震墙交接处。试验表明,构造柱能使砌体的抗剪强度提高10%-30%。

③在砖墙灰缝中配置水平钢筋形成横向配筋砌体,增强砖砌体变形能力及延性。

④增加墙体主要是纵向抗震墙厚度到370mm,以增大墙体横截面而积,提高抗震承载力。

⑤可采用横墙、内纵墙混合承重方案或采用现浇板使纵横墙同时承重,利用正应力对提高砌体抗剪强度的有利影响。

⑥适当调整门窗洞口位置,将承载力不够的墙段宽度及其抗侧力等效刚度减小,使之分担的地震剪力减少,相应提高抗震承载力。

⑦调整抗震墙的平面布置,增加抗震墙的数量,亦即调整和减小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在各墙片上的分配值,使受力均衡分散。纵墙间距不宜大于4m。

(3)竖向地震作用分析在8度地震区,对七层砖混住宅来说,一般没有长悬臂构件和大洞口过梁,可以认为,由于其构造柱较密,构件之间的连接和结构整体性加强,因此竖向地震作用对墙体结构的不利影响,一般可以不考虑或不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及截面抗震验算。

第三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

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

摘要:砌体结构作为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在各类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材料明显的脆性性质,相比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较差。本文对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砌体结构、抗震措施、抗震性能研究

Abstact: As a traditional structure,masonry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Its seismic capacity is much poorer than reinforced concrete or steel structure due to the material brittleness.the masonry structure seismic structural measur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Keywords:masonry structure;earthquake-resisting;Seismic resistance research引言

砌体结构是一种传统的墙体材料,在我国的广大中西部县域城镇中仍占有85%以上的比例。近些年来,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也不断涌现,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就是其中的一种。另外,结合就地取材的原则生产的各种地方性砌体材料,如蒸压类和烧结类的非粘土多孔砖及实心砖。这都为砌体结构的应用扩大了领域和范围。[1]

现代砌体结构已与传统的砖砌体有许多区别。按照砌体中的配筋率大小可将其分为无筋砌体、约束砌体和配筋砌体三类,它们的界限定义为:仅有少量的拉结钢筋,含筋量在0.07%以下时,可称为无筋砌体;约束砌体适用于地震设防地区的砌体结构,如在墙段边缘设置边缘构件(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同时,墙段上下设置有圈梁,此类砌体的特点是砌体周边均有钢筋混凝土约束构件,砌体的配筋量为0.10%~0.2%左右;配筋砌体适用于10层以上的中高层建筑,如配筋混凝土空心小砌块,其实质是一种砌筑成型的剪力墙结构,其配筋率也接近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即在0.25%左右。[2]

1966 年的邢台地震和1976 年的唐山地震等数十次破坏性大地震,以及202_年的汶川地震等,几乎无一例外地表明无筋砌体结构不能经受大地震的考验。尽管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如此之差,然而,在城镇建设中,由于人口集中,土地有限,规范限制了一些传统材料的砌体结构高度,但又不可能把砌体结构限制过严,而是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研究和总结震害的基础上,改进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严格要求了小砌块的建造层数和高度,满足业主的需要。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_)就适应了这种要求,提供了建造较高层数的砌体结构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同时相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而言,其较低的工程造价也是显而易见的。砌体结构材料的特点

砌体材料作为一种地方性材料,具有取材容易、加工简单、砌筑工艺易于掌握,因而被广泛采用。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改进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各地特色的传统制作方式和砌筑方法,是一种生命力极强、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砌体材料在我国大体可分为粘土类制品、蒸压类制品、混凝土类制品和以各类工业废料制成的墙体材料等。

当前各地除沿用传统材料粘土制品以外,也相继制成以页岩、煤矸石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烧结砖;以白灰砂、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蒸压砖;以及以细石砼(或轻质骨料)为材料的砼小型空心砌块等墙体材料。大部分地区有逐步替代粘土制品的趋势。

新型墙体材料中,用页岩或煤矸石或粉煤灰为原材料,或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的经烧结而成的实心砖、多孔砖,较好地利用工业废料为原料,制成墙体材料。它们具有类似于烧结粘土砖的性质,亦具有新的原材料的特点。

新型烧结砖一般抗压强度均较高,普通的煤矸石加页岩混合烧结砖的抗压强度均在MU15 以上,少量的可达MU20以上,多孔砖的孔洞率在25%-30%左右。此类实心砖由于表面比粘土砖更粗糙,抗剪强度亦普遍比粘土砖高;多孔砖由于有孔洞作为键槽,砂浆能起

到销键作用。增大了砌体的抗剪强度,对抗震十分有利。

新型烧结砖还由于经焙烧而成,因此,其砌体的线膨胀系数和收缩率都比较小,与烧

结粘土砖没有什么区别。

另一类是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由于它们的原材料不同,特别是制作养护过程的差异,导致蒸压砖特有的性质。

蒸压灰砂砖以石灰和砂为原材料,蒸压粉煤灰砖以电厂工业废料粉煤灰为原材料。经

过机械压制成型,高压蒸汽养护而成砌体材料。由于它的制作过程和生产工艺,决定了这类

砖具有收缩率较大、表面比较光滑、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剪强度较低的特点。

因此,反映在设计应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收缩率大,线膨胀系数亦大,这类砌体墙受材料收缩以及温度影响较大,墙体容易出现裂缝和变形。又比如由于砖表面比

较光滑,磨擦系数小,与砂浆的粘结性能就差。因此,其抗剪强度偏低,不利于抗震。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传统的砌体结构是采用粘土实心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的目的。目前的砖砌体房屋除上述方式外,大多采用了预制钢

筋混凝土楼板、装配式楼屋盖、且过梁等其它构件多数为预制装配。因此整个砌体结构,由

于其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它的脆性性质,从而使其在遭遇强烈地震时破坏较重,抗震性能很差。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世界大陆内的一个最宽广的浅源强震活动地区,是多地震国家。基本烈度为7度和7度以上的地区的面积达312万平方

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25%。基本烈度为6 度和6 度以上地区面积达576 万平方公

里, 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地震史

上死亡人数最多一次为1556 年我国陕西华县的8级地震, 死亡约83 万人。近代地震史上

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也发生在我国, 即1976年唐山的7.8 级地震, 死亡24万多人, 重

伤16.4万人,倒塌房屋322万间, 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地震所以能造成如此重大损失,主要原因是建筑物缺乏必要的抗震设防。所谓抗震设防

是指对房屋进行抗震设计包括地震作用、抗震承载力计算和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来达到抗震的目的。建筑物抗震设防就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应与国民经济相适应,如

果要求建筑物在强烈地震后仍完好无损,势必增加造价,在技术上也有一定困难。相反,设防标

准过低,将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基于国际趋势,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提出一个适当的设

防目标是很必要的。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规范》提出了“三

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破坏, 可正常使用;设计烈度地震可修复使用;遭遇大震时

不倒塌。砌体结构现存问题

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资金紧张等问题,设计的砖混房屋往往在总高度和层数上超

限;片面追求直接采光和通风,导致加大面宽、减少进深等作法,往往使房屋高宽比超限。这些

都造成了极为不利的体型, 致使房屋的抗震性能大为降低, 此类现象应引起广泛重视。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临街有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大空间商店,上部为小空间砖房或

砌块建筑的房屋大量建设。这种房屋存在着明显的弊病:(一)往往形成梁上砌墙的布置,使

抗震横墙在最不利的底层被切断。且底层框架一般为大空间的公共建筑, 由于使用功能上的需要, 在客观上给纵横抗震墙的布置带来了不少困难。(二)底层大部分用于商业目的,门窗

开洞要求都很大,因而有的采用了前排为钢筋混凝土柱后为砖混的结构, 此结构目前无明确

定义且前后两种材料刚度差异悬殊,对高烈度地区的抗震极为不利。(三)未作计算凭习惯错

误地认为,底层框架的侧向刚度一定比砖房好,纵向框架侧向刚度一定比横向好,而实际上并

非如此。(四)上面为几层砌体、开间小、横墙多、不仅重量大, 侧移刚度也大,而底层框架

侧移刚度比上层小得多。刚度的急剧变化使得在结构刚柔交接处,应力高度集中,在柱端产生

塑性铰,并使房屋的变形集中发生在相对薄弱的底层。这种比较薄弱的底层或中间层,可称之为“软层”。这种“软层”在抗震设计中应引起高度的注意。抗震措施

(1)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是一种约束砌体的边缘构件,它不单独承受垂直荷载,在墙体受水平地震作用的初期,构造柱的应力很小,刚度也不大,但当墙体开裂后,柱内应力逐步增大,直到裂缝贯通墙体, 构造柱才明显受力直到钢筋屈服。此时的墙体虽已破碎但由于构造柱的约束作用使得墙体不至于倒塌, 从而达到“裂而不倒”的目的。构造柱的设置较大幅度地增强了墙体的变形能力, 使房屋取得了较大的延性,从而减小了突然发生倒塌的可能性。当然,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与配筋率也不宜过大,否则,大量的构造柱将会吸收大多数地震作用力,使得构造柱先于墙体破坏, 这就起不到约束墙体的作用了,反而使结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降低了。

(2)设置圈梁

构造柱作为一种竖向构件,一股沿墙高而截面尺寸不变,配筋也少有变化。因此,在各楼层柱高处设置圈梁作为锚固点,使得构造柱和圈梁产生拉结,形成对上下和左右墙体的约束作用, 从而限制墙体裂缝的发展,并减小裂缝与水平面的夹角,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除此以外,圈梁作为一种重要的构造措施,它还加强了内外墙之间、楼板与墙体之间的连接, 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 并减轻地震时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 特别是檐口圈粱和地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竖向刚度的能力和抵御地基不均匀沉陷的能力。

(3)验算墙柱高厚比

砌体结构房屋中的墙体是受压构件, 除了满足承载力要求外,还必须保证它的稳定性。墙柱高厚比是指砌体墙、柱的计算高度和墙厚或边长的比值。《规范》中规定,墙柱高厚比不能大于允许高厚比。只有满足这个要求,才可以保证砌体结构存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稳定性。结合以往的工程经验,综合考虑包括砂浆强度等级、砌体类型、横墙间距、支承条件等多种因素后拟定的。

(4)设置伸缩缝

由于钢筋混凝上和砌体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 屋盖和墙体的刚度不同, 当温度变化时, 钢筋混凝土屋盖和砌体材料的墙体将产生不同的变形。因墙与屋盖变形相互制约, 而产生温度应力, 当墙体中的主拉应力或剪应力超过彻体的抗拉或抗剪强度时, 就会使墙体内产生斜裂缝和水平裂缝,顶层墙体一般最为严重,它包括纵墙的八字缝、横墙L 端的八字缝、屋盖与墙体之间的水平缝、纵横墙的包角裂缝、屋盖或楼盖中的裂缝以及墙体自上而下的贯通裂缝。为了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可存墙体中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设置伸缩缝,如房屋平面转折处和体型变化处,房屋中间部位及错层处等。实践证明,伸缩缝的设置达到了防止裂缝出现或减小裂缝宽度的目的,成为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中一项重要的构造措施。此外,通过在屋盖上设置保温层、隔热层, 或设置屋面与墙体间相互滑动的滑动层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温度变化或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

(5)加强构件间的连接

砌体结构房屋各构件间的抗震构造连接是其抗震的关键。抗震构造连接的部位较多, 重要部位的连接措施有下列几项:造柱与楼、屋盖连接;屋顶间的连接;墙与墙的连接;后砌体的连接;栏板的连接;构造柱底端连接; 悬臂构件的连接。结束语

砌体结构既是一种量大面广的结构形式,又是一种抗震性能较差的结构形式。我们不可能彻底淘汰它,摒弃它,只有面对现实,孜孜不倦,深入研究它,提高它的抗震性能,不断赋予砌体结构新的内容、新的理念,使砌体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这就是

我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炳章.砌体结构抗震的新发展[ J].建筑结构学报.北京: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_.5

[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2_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_

[4]杨淑红.论砌体结构抗震设计[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_年3月第9卷第1期

第四篇: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案

房屋加固方案

1、墙体的破坏

承受作用的主要抗侧力构件是与水平地震作用平行的墙体,其破坏主要是墙体的抗剪承载力不足,在地震作用下,若墙体的高宽比≈1,则墙体的破坏呈现X形交叉裂缝;若墙体的高宽比<1,则在墙体中部易出现水平剪切裂缝,对于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砖砌体墙房屋,其底层的裂缝往往比上层严重。

2、窗间墙和墙垛的破坏

比较细高的窗间墙受剪弯双重作用,可能产生水平断裂。门窗洞口开得多且大的墙面,破坏也较严重,如窗间墙布置不合理、墙段长度过大或过小,宽墙垛因吸收过多的能量先破坏,窄墙垛则因稳定性差也将随后失效。竖向地震作用下,对于大洞口的上部过梁,有时在中部会发生断裂破坏。

3、纵横墙的连接破坏

由于在施工时纵横墙往往不能同时咬槎砌筑,纵横墙间留有马牙槎,使墙体间缺乏拉结,或虽同时砌筑但砌筑质量不好,同样导致拉结强度较低。墙体间连接薄弱,在地震作用下,表现为内外墙交接面产生竖向裂缝、拉脱、纵墙外闪,甚至是整片墙倒塌。另外由于地震导致的地基不均匀沉降,也会引起纵横墙间的竖向裂缝。

4、墙体刚度变化和应力集中的部位如楼梯间、墙角和烟囱

等削弱的墙体易破坏和倒塌

楼梯横墙间距小,水平剪切刚度大,因而承担的地震剪力也较大,但由于楼梯间没有楼板,其空间刚度相对较小,且楼梯踏步板嵌入墙体,削弱了墙体,因此楼梯间的墙体容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斜裂缝和交叉裂缝。墙角位于房屋端部,横纵两个方向的约束作用减弱,因此墙角处的抗震能力较低。由于墙角处有较大的刚度,地震作用下房屋的扭转效应使得墙角部位的地震作用效应加大。

5、楼板与屋盖的破坏

楼板和屋盖是地震时传递水平作用力的主要构件,其水平刚度对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影响很大。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构成的结构整体性好,抗震性能较好;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整体性较差,若板缝偏小,混凝土灌缝不易密实,或端部的搁置长度过短且无可靠的拉结措施,地震时板缝容易拉裂,甚至板体掉落,在历次地震中破坏最重,损失也最大。

6、整体稳定性不好的附属物

房屋附属物是指女儿墙、出屋面烟囱、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这类出屋面附属建筑物在地震时,受“鞭梢效应”的影响,地震反应强烈,破坏率极高。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墙体易出现交叉裂缝,女儿墙、屋顶烟囱等出现水平裂缝。

二、砌体建筑抗震加固方法

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而言,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

多采用传统方法,在新材料及新技术方面的应用较少,且理论研究不深。

既有砌体抗震鉴定加固以 GB 50023-95 建筑抗震加固建设标准的设防标准为目标,即在遭遇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生产设备,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既有砌体结构加固主要以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为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工况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1、砌体房屋加固的总体要求(1)房屋高度和层数

一般而言,房屋越高,所受到的地震作用越大。由于砌体结构材料的脆性性质,历次地震的宏观调查资料表明,二、三层砖房在不同烈度区的震害比四、五层轻得多,六层及六层以上的砖房震害明显加重。即使通过抗震加固,也不能随意突破层数和高度限制。

(2)房屋抗震加固的基本要求

抗震加固应从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出发,并注意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同相邻建筑相协调;由于承重墙直接承受楼层的垂直荷载,如地震时先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因此,自承重墙体加固后的抗震能力不应超过同一楼层中承重墙体加固后的抗震能力;对非刚性结构体系的房屋,选用抗震加固方案时应特别慎重,当采用加固柱或墙垛,增设支撑或支架等非刚性结构体系的加固措施时,应提高其变形能力控制层间位移。

2、地基基础

对已有建筑抗震加固的首要任务是地基基础的加固,根据地基的竖向承载力、水平承载力及不利地基因素,分别采取加强上部结构刚度、加固处理地基(注浆加固法、锚钎静压桩)、加大基础底面积、加大或加钢筋、结合灌浆等措施,提高基础承载能力,延长基础的使用年限。

3、砖墙的加固方法

当砖墙裂缝过宽过深可能导致承载力或稳定性不足,常用的砖墙加固方法有扶壁柱法和钢筋网水泥砂浆法。

(1)扶壁柱法扶壁柱法是工程中常用的砖墙加固方法,根据使用材料不同,扶壁柱法有砖砌和钢筋混凝土两种。

①砖扶壁柱加固

常用的砖扶壁柱形式如(图1)所示,其中a、b表示单面增设的砖扶壁柱,c、d表示双面增设的砖扶壁柱。

1砖扶壁柱法加固砖墙

增设的扶壁柱与原砖墙的连接,可采用插筋法或挖镶法,以保证两者共同工作。

②混凝土扶壁柱加固

混凝土扶壁柱的形式如(图2)所示,与砖扶壁柱相比,它可以帮助原砖墙承担较多的荷载,而混凝土扶壁柱与原墙的连接显得尤为重要。

2混凝土扶壁柱法加固砖墙

(2)钢筋网水泥砂浆法

此法是在除去墙表面粉刷层后,两面附设由直径为4mm~8mm组成的钢筋网片,然后喷射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或分层抹上密缀的砂浆层。此法适合加固大面积的 墙 面,目 前 常 用 于下列情况的加固:因房屋加层或超载而引起砖墙承载力不足;因火灾或地震而使整 片 墙 承 载 力 或 刚 度 不足;因施工质量差而使砖墙承载力普遍达不到设计要求;窗间墙等局部墙体达不到设计要求等。

(3)砖柱的加固方法

外加钢筋混凝土加固,包括侧面外加混凝土层加固和四周外包混凝土加固两类。

①侧面外加混凝土加固

当砖柱承受较大的弯矩时,常常采用仅在受压面增设混凝土层或双面增设混凝土层的方法予以加固。采用侧面加固时,新旧柱的连接接合非常重要,应采取措施保证两者能可靠地共同工作。因此,两侧加固时应采用连通的箍筋;单侧加固时应在原砖柱上打入混凝土钉或膨胀螺栓等物,以加强两者的连接,并将原砖柱的角砖每隔300mm打去一块,使后浇混凝土嵌入砖柱内。

②四周外包混凝土加固

四周外包混凝土加固砖柱的效果较好,对于轴心受压砖柱及小偏心受压砖柱,其承载力的提高尤为显著。

三、抗震加固新技术

1、减震隔震

随着减震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历次强烈地震中建筑结构破坏形式的总结,我们可通过分析地震作用效应,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减小既有砌体房屋在强震中所承受的地震作用。目前在既有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减震技术主要有基础隔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以及调谐减震技术等被动减震方法。

2、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

当今世界资源越来越短缺,地震频发,针对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这两项工程,许多学者提出了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并对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既有结构承载能力、改善既有结构的抗震性能,与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相比,一体化技术改造后结构的承载能力更高、抗震性能更好,能使既有建筑耗能能力有所降低,节约能源,实现了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有机结合,避免二次作业,设计施工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目前,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是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技术中最常用的无机材料。

第五篇:砌体结构施工方案

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

砌体结构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工程的建筑物层数为四层,总高度为13.5m,层高3.6m;体形简单,图纸设计采用砖混结构

二、编制依据

1、设计图纸;

2、《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

3、《关于在地震区使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作填充隔断墙设计与施工的暂行规定》;

4、《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标准图集》(DBJT16-92-01);

5、《现行建筑施工手册》

三、施工准备

1.施工用具:皮锤、手提锯、线锤、检查尺,灰槽,油桶;

2.施工用料:砌块砖、配块砖、中粗钞、石灰王(砂浆外加剂);

3.施工工人:熟练工人不少于60%,其技术等级不低于中级,并有一专职质量、安全负责人,专人现场生产协调协;

四、砌体工程施工要求

1、加气混凝土块要求至少提前28天进场,进场时要有产品合格证和检验报告。

2、加气混凝土块在使用前必须湿水,要求湿水深度不小于5㎝。

3、砌筑前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砂浆配合比,施工中严格按照配合比集中拌制砂浆,并做砂浆试块强度试验。

4、砌筑前,先画好排砖图,必须根据砌块尺寸和垂直灰缝的宽度和水平灰缝的厚度计算砌块砌筑皮数和排数,以保证砌体的尺寸;砌块排列应按设计要求,从各结构层面开始排列。洞口部位尽量用整砖。

5、砌筑前必须先放出轴线和边线,对基层清理干净,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拉结筋安装完毕。甲方,监理检查合格后,方可砌筑。

6、墙体分三个步骤砌筑,底层2~3皮灰砂砖,中间加气混凝土块一次砌筑,顶层灰砂砖斜砌顶砖。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

7、中间加气混凝土块分2次砌筑,间隔时间不小于3天。斜砌顶砖应在加气混凝土块完成不小于7天后开始砌筑。内,外墙面随砌随勾缝。

8、对于门的预埋木砖,要求先将木砖埋至预制混凝土块,再将混凝土块砌筑于墙体中。

五、质量要求

(一)保证项目

1、砖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砂浆品种和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砂浆各组试块的平均强度不小于fm,k(fm,k试块标准养护抗压强度,下同);任意一组试块的强度不小于0.75fm,ko。

3、砌体砂浆必须密实饱满,实心砖砌体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不小于80%。

4、垂直度≤3mm,平整度≤5mm,灰缝平直度≤8mm;

5、轴线偏移≤5mm,外墙窗洞口偏差≤10mm,砌体标高≤+20 mm

6、外墙灰缝饱满度≥95%,内墙90%;

7、砌块砖运输过程中,严禁乱堆乱倒,落地灰及砖头及时处理利用,确保工完场地清;

8、外墙转角处严禁留直槎,其他临时间断处留槎做法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二)基本项目

1、砌体上下错缝;窗间墙及墙面无通缝。

2、预埋拉结筋的数量、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留置间距偏差不超过一皮砖。

3、构造柱留置位置正确,大马牙槎先退后进;上下顺直;残留砂浆应清理干净。

4、墙组砌正确,竖缝通顺,刮缝深度适宜、一致,楞角整齐,墙面清洁美观。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

六、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

砌体基础处理

砌筑导墙壁

第一步砌体及勾缝

第二步砌体及勾缝

斜砌及勾缝

现场清扫

七、施工操作工艺

1、砌块排列时,必须根据砌块尺寸和垂直灰缝的宽度和水平缝的厚度计算砌块砌筑皮数和排数,以保证砌体的尺寸;砌块排列应按实际要求,从各结构层面开始排列。

2、必须做好砌筑前的湿水工作。砌块应提前一天浇水,直到砌块表面充分湿润,呈现水影为止,以避免砂浆中水分在砂浆硬化前被砌体吸收,砂浆缺水将影响强度和粘度。雨季则应适当控制浇水量,必要时采取防雨,排水措施,以免砌体吸水饱和过湿,砌筑后砂浆中的水分增加,降低砂浆强度。

3、砌体要防止通缝现象,上下皮砌体要错缝砌筑,搭接长度按规范执行;砂浆饱和度要达到规范要求。水平灰缝不大于15㎜垂直缝不大于20㎜。

4、砌块所采用的砂浆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和保水性。

5、砌筑一定面积的砌体后,应随时进行砌体勾缝工作。

6、严格控制墙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7、对设计规定或施工所需要的孔口,管道,沟槽和预埋件等,应在砌筑时预留或预埋,留孔洞和穿墙等均应按设计要求砌筑,不得事后凿墙。墙体抗震拉结筋的位置,钢筋规格、数量、间距,均应按设计要求留置,不应错放、漏放。

8、分别在建筑物室外大角矩形柱上弹出固定轴线,用红油漆作好标准,用经纬仪逐层上引,每层放完线后,必须检查轴线是否闭合,闭合后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9、每层墙高均以±0.000为固定标准点,用钢尺上引,在每层混凝土柱上测出地面以上+0.5标高,并弹出墨线作为门窗安装、地面和室内装饰的依据。

10、砌筑门窗口时,若先立门窗框,则砌砖应离开门窗框边3mm左右。若后塞门窗框,则应按弹好的位置砌筑(一般线宽比门窗实际尺寸大10-20mm)。

11、在砖墙中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时,在砌筑前应先将构造柱的位置弹出,并把构造柱插筋处理顺直。砌砖墙时与构造柱联结处,砌成马牙槎,每一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cm,砖墙与构造柱之间应沿墙高每50cm设置2Ф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

6mm水平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1.0m。

12、预留施工洞口两侧砌成马牙槎并安放水平拉结筋,上口设置过粱,高度不大于1.4M。

八、施工注意事项

1、在砌筑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校核墙体的轴线和边线,当挂线过长,应检查是否达到平直通光一致的要求,以防轴线产生位移。

2、砌筑排砖时,必须将立缝排匀,砌完一步高架子,每隔2m间距,应在墙棱角处用托线板吊直划线,二步架往上继续吊直弹粉线,由底线往上所有2/3砖的长度应使一致;上层分窗口位置时必须同下层窗口保持垂直,以免墙面出现游丁走缝。

3、立皮数杆要保持标高一致,盘角时要均匀掌握灰缝,砌筑时小线要拉紧,不得一层线松,一层线紧,以防水平灰缝出现大小不匀。

4、构造柱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要分层进行,振动棒不得直接碰冲墙体,以免造成砖墙鼓胀。如在振捣时发现砖墙已经鼓胀变形,应随时拆除重砌。

5、砌筑墙时,应注意溢出墙面的灰渍(舌头灰)应随时刮尽,刮平顺;半头砖应分散使用。

6、构造柱处砌筑应注意使构造柱砖墙砌成马牙槎,设置好拉结筋,应从柱脚开始先退后进;当齿深120mm时,上口一皮应按先进60mm后,再上一皮进120mm,以保证混凝土浇灌时上角密实;构造柱内的落地灰、砖渣杂物应清理干净,防止夹渣,以免影响构造柱的整体性。

7、砌块砖上楼前必须专人湿隔夜水,施工现场配备油桶随时对砌块进行补充湿水。

8、根据墙体长度、高度及门窗洞口尺寸及破花的要求进行预排,独缝按不小于1/3砖进行错缝排列,小于1/2砖,特别是外墙及其门窗洞口处非整砖一定用配块砌筑;预留孔洞槽沟,过梁等处一律用标准砖(配块砖)做,斜砌部分起止处用预制异形块砌筑。

9、施工前楼面的混凝土灰巴必须铲除,并用水冲洗干净;砌块上墙前浇水充分,特别是迎灰面;砌筑灰浆倒于灰槽中,灰槽装灰前用水湿润,用完后冲洗干净;严格按配比调配砂浆,砂浆陈放时间不得大于4小时。

10、为了保证导墙的质量及施工工效,导墙提前一天砌墙施工,其砂浆标高宜提高一级,导墙的平整度不低于10,导墙下找平层大于20的用C10细石混凝土铺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

垫。

11、施工时必须挂线砌筑,水平灰缝铺灰长度不宜大于三块砖,独缝用灌浆法施工,斜砖部分必须顶紧砌严,每层层砖砌完后用?15的塑料管勾缝。

12、每步脚手砌体高度不宜超过1.8m,24h后砌筑第二步脚手,并按要求设置木砖,每步脚手完工检查合格后,进行勾缝及墙面清扫。

13、施工脚手架由专人搭设,上脚手架前必须检查脚手架的安全性能和工作性能,对有安全隐患或操作不便的及时通知人进行整改,脚手板上堆放砌块砖不得超过二层。

14、门洞尺寸宽按图上尺寸+20㎜,高按图上尺寸+10㎜;门洞处第一块木砖安在第二块砌块上,第二块木砖安在第五块砌块上,东立面曲线阳台栏杆对应部位,每三块砌块用配块砌筑(栏杆预埋件处)。

15、构造柱等二次浇灌构件必须振捣密实,特别是外墙上的构件。

九、成品保护

1、施工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砂浆污染墙、柱表面;在临时出入洞或料架周围,应用草垫、木板或塑料薄膜覆盖。

2、墙体拉结钢筋、抗震组合柱钢筋、各种预埋件、暖卫管线、电气管线,均应注意防护,不得随意碰撞、拆改或损坏。安装暖卫、电气设备和管线时,也不得随意拆打,剔凿墙体。

3、搭拆脚手架时不要碰坏已砌墙体和门窗口角。

4、落地砂浆及时清除,以免与地面粘接,影响下道工序施工。

5、过梁底部的模板,应在砌筑砂浆强度达到50%以上时,方可拆除。

十、施工注意事项

(一)、弹线和挂线:先在结构面上弹好墙中、墙边线,弹边线时尺寸按轴线量出来95mm,可使190宽墙体位居轴中梁中,再在大于200的柱面上弹出墙边垂线。大于2米墙砌筑时应挂线,且每皮拉线。

(二)、排脚:即板(梁面)砌第一皮砖或一共二皮实砌砖,排脚的进出线要按墨线实排,不必留有空隙,挂线时才有空隙(一般取1.5mm)。遇丢搓处均须事先排好,遇构柱时应先退后进,大砖三进三出。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

(三)、砌筑:任何墙体不得当天砌到顶,拉结筋都得拉直摆平,沙浆铺敷长度不得大于0.75m,外墙实行原浆勾缝,构造柱与墙体连接时同样每隔500放拉结筋,入墙强度大于1000,预制过梁梁底同样得铺设沙浆,不得清摆。临时间断处得加放拉结筋外露500以上,间距根数按常规。

(四)、材料:按常规送检各种材料,按试验室级配比配制各种设计要求的各级沙浆,砖块提前浇水湿润,断砖分散使用且用在受力较小处,用在门窗头角上的细石砼砼木落砖标号必须大于100#,二次结构的构造柱等均得做级配(C20)并按实配制及做好混凝土试块。

十一、安全措施

1、脚手架应经检查后方能使用。砌筑时不准随意拆改和移动脚手架,安全防护栏杆不得随意挪动拆除。

2、在砌砖时,操作人员应面向里把碎砖打在室内,严禁把砖头,砖渣抛向室外。挂线用的坠砖,应绑扎牢固,以免坠落伤人。

3、操作人员应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时应挂好安全网

十二、冬期施工

在预计连续5天内日平均气温低于+5℃或当日最低温度低-3℃时,即进入冬期施工,冬施期间严格按照宿迁市建委建设工程冬期施工十项禁令施工。冬期使用的砌块要求在砌筑前清除冰霜,水泥采用硅酸盐水泥,灰膏要掺防冻剂并苫盖保温,如已受冻要作报废处理,不得再用于工程中。砂中不得含有冻块,材料加热时,砂加热温度不超过40℃,水加热不超过80℃。砌块正温时适当浇水,负温时应停止,可适当增大砂浆稠度。

砌体结构抗震验算调整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