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原因和对策
期刊文献
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原因和对策
朱晓俊 安士林 黄占兵
“十五”期间,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也获得了较快增长;然而,与经济增长相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建设的成果。
一、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十五”期间,内蒙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比“九五”时期快5.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5%,比“九五”时期快0.8个百分点;202_年达到9137元,比202_年增加4008元。分阶段看,202_~202_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虽低于生产总值增幅,但二者差距最大仅为4.7个百分点;从202_年开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呈现下降态势,与生产总值增速的差距不断扩大,202_年达到11.3个百分点,比202_年增加5.1个百分点。202_年城镇居民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即生产总值每增长1%带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0.5%,202_年则下降到0.48%。202_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8.9%,比生产总值增速低9.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低7.7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1位上升到第14位,但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仍有拉大的趋势。内蒙古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比全国平均的9.5% 快7.1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仅比全国平均的9.6%快0.9个百分点,这使得内蒙古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对生产总值增长的弹性系数明显低于全国。202_年全国弹性系数为0.8,比内蒙古高0.3;202_年全国弹性系数上升到0.97,内蒙古则下降到0.48,仅为全国的一半。202_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6元,比202_年1151元的差距增加了205元。
城镇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使得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城镇居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十五”期间,内蒙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2_年的33.8%下降到202_年的26.9%,降幅达6.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降幅3.6个百分点。
上述现象若长期持续下去,将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原因
(一)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职工工资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2_年企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城镇职工工资总额的44.9%,城镇人均家庭收入中来自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比重达到53.2%。“十五”以来,内蒙古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国有企业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比“九五”提高7.4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提升,202_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03.6,较202_年提高114.8;“十五”期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65.4%,202_年达到235.1亿元,是202_年的13.6倍。与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形成明显对照的是,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较慢,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职工工资长期得不到有效增长。“十五”期间,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由202_年的113.5亿元下降到202_年的104.9亿元,下降7.6%;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7.4%,较全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增速低0.6个百分点。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就业水平下降。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202_年全区城镇就业人数为350.3万人,比202_年减少7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6%,高于全国
期刊文献
平均水平0.06个百分点,较202_年提高0.9个百分点。失业人数逐年上升,202_年高达17.8万人,较202_年增加5.1万人。就业水平下降,直接制约了城镇劳动力的收入增长,同时也反映了全社会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失衡。在这样一种劳动力供求关系中,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提高工资的动力。
首先,就业岗位下降。一是产业结构重型化导致的资本替代劳动力趋势。“八五”时期,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即经济每增长1%带来的就业人数增长率)为0.25,“九五”下降到-0.04,“十五”进一步降为-0.23。“十五”时期,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吸纳的劳动力由202_年的85.3万人下降到202_年的83.7 万人。二是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服务业发育水平较低。202_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0.5%,比202_年下降0.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技术进步、业态创新等原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三是企业改制、破产关闭使就业岗位减少。202_年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分别比202_年减少39.1万人和13.2万人。四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就业需求与市场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五是大学毕业生多选择留在大中城市,且对薪资期望过高,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次,在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格局中,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客观上存在不一致性。“十五”期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2%,投资率由202_年的41.7%上升到202_年的73%,消费率则由56.8%下降到44%,到202_年,投资率比消费率高出29个百分点。高投资对内蒙古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由于招商引资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投资收益相当部分流向区外,因而不能通过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以及消费环节转化为内蒙古城镇居民的收入。
第三,企业增资意愿不强。一是部分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对提高职工收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政策性因素制约企业增资意愿,如各类政策性基金和费用较多,主要包括五项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医疗)的缴费、住房公积金、福利基金、工会会费等。三是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较少,缺乏提高职工工资收入的民主制约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
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2_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收入中来自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收入的比重为16.5%。“十五”期间,内蒙古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年均增长19.4%,比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速低3.6个百分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7%下降到23.3%,降幅为3.7个百分点。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工资分别年均增长19.3%和18.6%,比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速低3.7和4.4个百分点。
分析拉动内蒙古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可以发现,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难以拿出更多的财力用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一是非税收入增长较快。在现行体制下,相当一部分非税收入仍需返还原缴款单位,难以形成可用财力。二是以基金预算收入为代表的各级政府的制度外收入急剧增加。这部分收入多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用于工资增长。三是由于实行“先征后返”等鼓励投资的政策,也使得可用财力的增长受到限制。
(三)转移性收入较低
转移性收入是城镇居民除工薪收入之外的最大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赡养收入、社会救济收入等。202_年城镇人均家庭收入中来自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为20.5%。“十五”期间,内蒙古不断加大对城镇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人均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11.1%,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1个百分点(均未扣除价格因素)。同时,内蒙古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水平较低。202_年,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876.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3.9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均居全国倒数第5
期刊文献
位。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是转移性收入的主体,离退休人员工资较低是转移性收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内蒙古按照国务院有关政策适当提高了退休人员包括企业退休人员工资,“十五”期间城镇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年均增长16.1%,202_年达到1608.6元,占转移性收入的85.7%。但是,占退休人员多数的企业退休人员工资增长较慢,部分行业如煤炭行业工资拖欠严重。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表现在:一是企业应提的养老保险金未足额计提,资金筹集困难,欠费严重。目前全区“两个确保”资金缺口高达14.5亿元,个人账户远没有做实。二是养老保险覆盖面仍然较窄。覆盖范围主要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为主,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参保率低。三是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保险方式单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保险等发展缓慢。城镇居民社会救济收入由202_年的4.1元上升到202_年的12.5元,年均增长25%,但保障水平较低,202_年低保人口人均保障标准为131元。
(四)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
经营性收入也是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城镇居民从事私营、个体经营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经营费用和税金后得到的净收入。“十五”期间,内蒙古城镇人均经营性收入年均仅增长1.4%,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2_年城镇人均经营性收入为857.6元,仅比202_增加58.7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收入的比重由202_年的15.5%下降到9%。经营性收入增长慢、比重低,是由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造成的。鉴于城镇个体私营经济是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的主体,我们用后者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从私营经济看,“十五”时期私营企业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本年均分别增长12.6%、53.9%和38.4%,到202_年分别达到48317户、68.2万人和754.8亿元。但是,私营经济总量仍然较小,202_年私营企业数量仅列全国第25位和西部地区第7位,实现增加值仅为广东的17%、江苏的21%、浙江的20%和山东的15%。目前,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着产业层次低、企业素质不高等内在问题及融资难、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外部环境问题。
从个体经济看,“十五”时期个体工商户数、从业人员和注册资本年均分别下降13.5%、16.6%和3%;202_年为46.8万户、82.3万人和97.3亿元,分别比202_年减少19.6万户、39.9万人和5.2亿元。其原因,一是由于大规模城市建设,部分经营场所被拆除,相关从业人员暂时歇业。二是部分个体工商户经过资本积累,规模逐渐扩大而转向私营企业发展。三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大监管力度,对一些违纪违法的个体工商户吊销营业执照以及取缔无照经营。四是市场竞争激烈,经营成本提高,加之大中城市社区服务不断完善,一些个体工商户失去竞争优势而歇业或关闭。五是在经济普查中剔除了历年来的虚增数据。
从事个体私营经济是进入城镇的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按照现行统计口径,进入城镇6个月以上的农牧民就统计为城镇人口。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由农村牧区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人口逐年增加。202_年内蒙古城镇化率达到47.2%,较202_年提高5个百分点,“十五”累计新增城镇人口125.3万人。这些新增城镇人口总体上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差,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且无社会保障,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制约了城镇居民收入的整体增长。
此外,财产性收入也是城镇居民收入的来源之一,包括出租房屋收入、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等。“十五”期间人均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22.3%,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收入增速9.1个百分点;202_年为161.3元,比全国平均的193元低16.4%,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7%。显然,转移性收入数量少、比重低,仍有待通过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来逐步提高。
三、对策建议
(一)创新理念,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发展的中心环节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更加重视从宏观层面调节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
期刊文献
适当扩大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使全区人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形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收入提高———消费增长———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二)努力扩大就业
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轻纺、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就业增长的持续动力。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培育发展配套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清除体制性障碍,认真贯彻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鼓励下岗、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和创业,鼓励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逐步实现无“零就业”家庭。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帮助新转为城镇居民的农牧民和下岗职工提高就业能力。
(三)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
积极推动劳动预备制度,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为就业服务的原则,使“先培训、后就业”制度化,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多渠道、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形成以技工学校为龙头,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为骨干,政府投资的公共培训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技能人才培训新格局。要根据就业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调整专业设置,扩大培训范围,优化培训内容,加快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
把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着力点放在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上,形成内生的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完善经营者年薪制考核办法,调整工效挂钩基数和比例,扩大工效挂钩企业面,并在税收政策上适当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加职工工资。逐步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办法,到202_年力争全区大多数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尽快解决好企业历史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诚信制度,全面建立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切实落实全国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检查管理,指导推动所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部门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并发布有毒、有害等特殊岗位及中、夜班津(补)贴的指导标准。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提高,在兑现国家增资政策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地方性津贴和补贴,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同时,适时提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金标准。
(五)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确保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一卡制”收费,提高行政效率。加快费改税步伐,逐步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解决个体私营经济融资难问题,鼓励各金融机构放宽抵押担保条件,逐步提高信贷比例。拓宽个体私营经济融资渠道,指导、推进和规范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利用国内外资金。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创业引导,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进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促进企业管理上水平、经营上规模、产品上档次。认真落实自治区《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提高个体工商户营业税和工商管理费起征点,并随经济发展情况继续提高。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依法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积极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特别是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争取国家养老保险试点,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大监管力度,将企业是否足额缴纳养老金纳入工效挂钩和企业工资审核内容。多渠道筹措养老资金,可采用国有资产变现划拨、国有股减持、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方法进
期刊文献
行筹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重点覆盖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
(作者单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第二篇:中国经济增长原因初探
摘要: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中国经济增长异常迅速, 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成为世界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 国内外学者的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综述, 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的视角, 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关键词: 经济增长;实验学派;收敛学派;转型理论
一、引言
进入20 世纪8090 年代呈现出快速且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 从1979 年到1998 年20 年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17 % , 世界银行提供1978 年到1995 年期间的数字是812 %[1] , 即便是8 %的增长率, 在世界上也是不同寻常的。因此, 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问题, 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热点。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改革期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如何? 笔者就以上问题, 对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
二、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研究
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GDP 的数据, 以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经济学教授RAWSKI 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RAWSKI 教授根据能源数据估计中国GDP 增长数据在1998 年为-210P+ 210[3]。
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L1R1Klein)教授发表了他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估计。“为从新颖的视角(Fresh angle)研究中国的GDP , 并采用独立的信息测试中国GDP 的一致性”, 他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1980 年到202_ 年中国的15 个实物指标(包括electricity , coal , oil , steel , freight , civil aviation , long distance telephone calls , employment share of tertiary sector , grain output , exports , imports , government spending , real wage , inflation rate , livestock products)与GDP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这些指标覆盖了能源、交通、通讯、劳力、农业、商业、公共部门、工资、通货膨胀因素, 具有供方、需方及市场机制的特点。其结论 是, 前三个主成分占总变异的6018 % , 回归估计的 GDP 百分比变化的结果如下:
其中每一个主成分都是上述15 个指标变量的线性组合, 每个变量都是以每年的百分比变化表达的,各种统计检验都令人满意, 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实物统计数据能够很好地与GDP 数据一致。
克莱因教授文中声明: “总的来讲, 主成分分析反映了15 个从不同资源独立得到的广泛基础上衡量中国经济的指标的运动, 这些总体指标(即主成分)的变动同官方估计的实际GDP 增长率的变动是一致的, 无法就此声称我们已证明官方测度的GDPt 的增长率是正确的, 没有人知道正确的估计: 总的观点表明, 这些估计的可能结果取决于计算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世界范围都是如此。”
而YOUNG则在接受中国统计局所有统计数字的前提下, 采用了一些手法, 对统计局的数字进行了系统调整, 如采用中国统计局(SSB)GDPdeflator 的价格指数计算, 总产出增长率由718 %减少到611 % , 由于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将劳均产出由619 %降为512 % ,剔除农业部分对GDP 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降低到316 % , 考虑老年人及劳动力受教育因素, 将此数据又降为216 %[5]。表1 中表示了单位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数值(见表1)。表1 Table XXVI : Gold into Base Metals(Chinese growth rates , 1978deepening)(劳动参与率提高, 从农业转移劳力及提高教育)及非资本深化(not capital-deepening)是东亚在中等的全要素生产率下, 高速经济增长及人均生活水平获得特别提高的关键动力。” 为准确度量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拉迪(Lardy)采用两个比GDP 数据更容易度量、也更为可靠的统计数据, 一是进口数据, 二是财政收入数据进行度量, 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是可以信赖的[6]。
对于经济增长率的研究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复杂结构, 尽管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数据因各种原因无法十分精确, 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一)经济增长研究的历史进展
长期以来, 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问题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研究, 并形成了若干不同的观点。新古典主义在完全均衡的条件下, 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看作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长期作用的结果,索罗1956 年在《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中提出索 罗模型, 1957 年, 在另一篇文章《技术改变与总生产函数》中, 他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将产出的增长分解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的增长之和, 将技术进步用扣除资本和劳动的残值表示, 通常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并指出技术进步是对经济增长长期起作用 的持续性要素, 是产出增长的源泉[1]。
以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 通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模型, 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发现发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而人力资本的规模及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根据转型动态理论, 一个国家的收入越低于稳定状态,增长就越快;如果基础性的改革把经济体中的激励机制从鼓励转移向鼓励生产性活动, 就可以起到鼓励投资、技能积累、技术转变和更有效地利用这些投资上来。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经济长期的稳定状态, 转型型动态原理, 因而产生了增长的奇迹”[1]。
制度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变迁,一种提供适当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另外, 结构主义等非正统学派的发展经济学家, 发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处于相互牵制、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反馈系统中, 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从20 年前一个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农业国, 到如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六位的经济强国, 中国经济增长具备典型的转型动态特征,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混合型的, 它是由需求、供给、结构、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既要靠总量的扩张, 又要靠结构的支撑, 制度变迁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转轨理论
Sachs 和Woo 将解释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现象的学者归于两个学派[2] : 实验主义学派(the Experimentalist School)和收敛学派(the Convergence School)。1. 收敛学派(the Convergence School)收敛学派(the Convergence School)认为中国的改革成功是由于允许其经济制度趋同于非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果, 改革初期中国经济结构是其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Sachs 和Woo 认为中国的制度事实上正逐渐向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敛, 特别是向东亚制度靠拢。为表明这种收敛的特点, 其学派称为“收敛学派”。
Sachs 和Woo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文章中指出, 中国在改革初始时的经济结构条件是中国经济转轨看起来比较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他们认为, 中国人口密度很高, 并且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低收入的农业部门, 而这有利于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产业发展(再现东南亚经济模式)。换句话说,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 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从生产力较低的农业部门迅速向生产力较高的非国有部门转移。而在原有体制外突破的发展模式之所以可以在中国顺利推行, 主要是因为中国国有部门所雇佣的劳力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 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农村劳动力比例较小, 占经济比例很高的国有部门尤其是重工业部门职工享受比较高的社会福利, 意味着新兴非国有部门很难从国有部门吸收到劳动力, 同时也没有足够的农村廉价劳动力可以利用。
他们同时认为, 即使对于中国而言, 改革中出现的所谓“渐进主义”改革路线, 也未必是最优的, 而其之所以出现, 主要是因为支持市场化改革者和支持计划主义者共同掌握着权力, 导致在具体改革方案上缺乏一致而妥协的结果[2]。中国具有市场化特征的一些特殊现象(如产权不明晰的乡镇企业)主要是对中国特殊政治环境、而不是经济环境的一种反应, 但 如果没有这些政治约束, 一开始就建立私营的部门,就没有必要日后再进行成本高昂的企业转制。
收敛学派认为: 第一,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于以激进改革(如农村和沿海城市), 而不是以渐进改革为特点之处(如国有企业), 中国独特的经济结构是中国能够获得快速增长原因;第二, 由于经济结构的根本差异, 中国的渐进主义者的策略不可移植于东欧及前苏联(EEFSU);第三, 中国的非资本主义制度实验正在农业、乡镇工业及国有工业上证明是不成功的, 因此需要进一步向更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方向改革;第四, 中国正渐渐同那些东亚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相调和[2]。2. 实验主义学派
Barry Naughtor , Thomas Rawski , Peter Nolan 及Robert Ash 等一批学者, 将中国改革的成功归功于改革的渐进性、实验性的及递增性特点, 被Sachs 等划归实验主义学派(the Experimentalist School)。这种观点认为, 中国已相当成功地摸索出独特的中国经济模型, 主要表现为中国领导人对市场改革目标的不断变化的特色上。(见表2)表2
中国改革目标的演进
实验主义学派认为, 实验可以减少改革的社会冲突、不稳定性, 产生更好的经济政策。实验主义学派对中国的改革提出四个基本的建议: a 在改革中, 渐进主义是中国快速增长的关键;b 中国的渐进主义者的策略可以移植到其他从中央计划转轨的经济体;c 中国在农业、乡镇企业(TVEs)及国有企业(SOEs)等非资本主义制度的实验是成功的;d 中国独特的经济制度是实验主义者的政策设计结果。
为使政策实验失败的成本最小化, 实验主义学派希望中国继续以实验的、递增的方式进行自由化和创新。从以上分析看出, 实验学派倾向于稳妥渐进的方法, 反对前苏联采用的“休克疗法”原理。
表3
两学派的关键区别
萨克斯等对中国以及中东欧国家初始经济结构差异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的确无法忽视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及其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初始条件构成经济平稳转型的充分条件。在相当程度上, 萨克斯等低估了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11]。3. 转型理论
202_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1 Stiglitz)先生在对中国的改革与前苏联东欧等国家转型实践的对比中, 把中国的改革视为转型成功的范例。他认为, 10 年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结果是灾难性的, 其原因就在于西方以简单化的教科书模式开出的“休克疗法”药方;而中国坚持从国情出发, 采取的一些特殊政策使中国避免了苏东国家那样的大衰退和大动荡, 保证了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因此, 他认为改革的先后顺序至关重要, 首先是要建立一种竞争环境[7]。
相比之下中国比前苏联改革的初始条件要差得多, 中国的经济远远落后于俄罗斯。这些差别使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中国既要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 又要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国成功的基础在于制度变迁过程中保护和扩大了社会和组织资本。这个基础使得经济学家们在分析经济增长时所强调的三个关键因素(资本积累、生产要素再分配的分散决策、效率和产出的提高)相当好地发挥了作用。
斯蒂格利茨高度评价了乡镇企业在中国农业工业化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中国为什么会取得经济的高速增长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能创造出一些新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TVEs)。他指出, 尚没有哪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工业化方面能达到中国目前这样的规模和程度, 而且农村集体企业的发展不仅没有排挤个体企业, 相反, 它为个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4. 渐进主义观点
近年来中国的学者对改革过程的性质及其绩效作了大量的研究,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 中国的改革道路具有渐进性质, 它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8]。从时间上看, 渐进性表现为改革方案的逐步推广过程, 即改革需要逐步到位。从空间上看, 渐进性表现为一种增量改革。这种增量改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 给定旧体制不变, 在旧体制以外成长出一块新体制, 比如乡镇企业的兴起就是一种典型的体制外制度创新。第二, 在旧体制内, 通过改变原有契约方式来打破现状, 常见的有改变分配契约, 允许 农民和企业在完成计划任务以外可以保留一定的剩余, 或者改变雇佣契约, 允许“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等。第三, 试点改革, 即政府允许某些地方、部门或企业试验一些新制度, 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 形成一个可以普遍推行的改革方案, 例如,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试行就是一种试点改革。第四, 计划权利的赎买。新制度的资源需求和旧体制的资源控制之间的矛盾产生了计划特权的定价机制, 利用特权寻租必然要浪费稀缺的资源, 为避免这种浪费, 对官僚阶层手中的权利进行赎买, 对普通社会成员的特权赎买被称为“补贴改革”, 例如, 当放开城市农副产品的价格时, 同时对城市居民进行价格补贴就是一种“补贴改革”。
四、对中国经济转轨理论的分析和评价
根据系统原理, 所有自然形成的系统, 从生态到人类组织, 都有其成长的最适当增长率, 一个运作速度原本就较为迟缓的系统, 积极而急切的行动反而产生不稳定的后果。如果不幸又牵连上一些“增强环路”, 使情况愈演愈烈, 反应会更强烈而过度, 有可能震垮整个系统[12]。一旦察觉面对的是这种系统,短期而言, 一定要耐心而缓和渐进地调整, 待经验累积到一个程度, 找到系统的稳定点, 沉稳地坚守该点, 决不过度反应。改革的效果与行动之间有个时间滞延过程, 因此采用增量改革的渐进方案, 有利于总结经验, 防止反应过度。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多样性, 使得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太快, 改革的步伐也不可能迈得太快, 苏联的“休克疗法”追求一步到位的产权改革, 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反而使国家陷于长期经济衰退, 国民经济迅速崩溃的局面。
图1 时间滞延的系统基模
收敛理论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初始阶段的经济状况, 认为只有产权私有化一步到位的改革才是最为有效的改革。笔者认为, 从一定意义上讲, 中国的改革的确在向私有化迈进, 但并非一蹴而就, 改革的顺序至关重要, 中国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堪称改革转轨的成功典范,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改革是遵循了系统思考方法, 全面权衡了各方关系和利益,渐进、增量式的改革取得的成功。
五、结束语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经济转轨的研究和分析, 尽管分析的水平不同, 观点各异, 至少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的视角, 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的复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 它是由需求、供给、结构、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从某一因素研究, 无异于瞎子摸象。东欧及前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太理想化, 简单化, 而中国改革的成功及复杂性给了经济学家们一个新的挑战。参考文献: [1 ] 查尔斯1I1 琼斯P舒元译1 经济增长导论[M]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2 ] Jeffrey D1 Sachs and Wing Thye Woo :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 ,NBER WORKINGPA2 PER SERIES 5935 ,December 1996 Revision1 [3 ] Thomos G1 RAWSKI , 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 [ J ] 1China Economic Review 12(202_)347031241
第三篇:各国经济增长
各国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_-07-01 18:07:28
黄金价格的宏观经济分析
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在长期内影响着黄金价格,会在数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决定黄金价格的走势。而短期内的宏观经济指标变动也会直接影响金价变动,决定了黄金价格水平。进行黄金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黄金价格的整体走势。
1、各国经济增长
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DP)。当国民生产总值上升时,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增长阶段,投资者资金会涌入改过以谋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该国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币值亦因之上升;反之,经济增速减缓或衰退时,国内资金外流,会使币值下跌。
经济上升期,国民收入增加,消费力提高,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能提高利息率紧缩货币供应,利率上升使该国货币吸引力随之增加;经济衰退期,政府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走弱,使该国货币吸引力下降。一国币值的坚挺与否,会影响人们在持币和持有黄金间进行选择。
此外,经济增长使得个人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增强,且通常伴随物价上涨、通胀加剧,对金价上涨也有推动。以往主要观察美国等主要工业国家经济数据,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国家购买力大增,已成为黄金需求重要的一环。
第四篇:论暴力犯罪的增长原因及防治对策
论暴力犯罪的增长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暴力犯罪是一类严重危害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犯罪类型。随着影响社会治安的各种消极因素的增多,社会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愈演愈烈,给公众内心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引发对犯罪的恐惧,而且由暴力犯罪造成的心理创伤和恐惧在肉体创伤愈合后仍要持续数月数年乃至终生,因而暴力犯罪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本文将从暴力犯罪的概念、我国暴力犯罪的现状及原因入手,进而透彻的分析并把握暴力犯罪的成因,最后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提出切实能达到控制暴力犯罪发案率的对策,以减少暴力犯罪,使公众更具有安全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暴力犯罪
犯罪原因
防治对策
暴力犯罪又称为人身伤害犯罪,是一种非法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侵犯他人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极端攻击性行为。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纵火、爆炸、绑架人质、劫持飞机轮船以及其他一些凭借暴力等手段实施的犯罪通常被认为是暴力犯罪的典型形态。暴力犯罪一般表现为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冲突与对抗,大多是凭借体力实施的,因而又称为“面对面的暴力犯罪”。尽管现代暴力犯罪日益表现出智能化趋势,但习惯上仍被称为“体力犯罪”。犯罪学研究表明尽管经济犯罪的危害远大于所有的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所造成的威海的总和,但是在社会公众的意识里暴力犯罪时最令人感到恐怖的犯罪,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主要来自于暴力犯罪。暴力犯罪给受害人带来了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尤其是心灵上的伤害更为严重,有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找出暴力犯罪的原因并提出切实的措施,以减少暴力犯罪的发生是我们目前应该共同努力去做的。
一、我国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暴力犯罪的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的暴力犯罪有所增多,暴力犯罪案件在整个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处于一种上升趋势。据统计,1977-1979年全国年均发生刑事案件57万起,其中凶杀、抢劫、强奸、纵火等暴力犯罪案件约占7%。从1980年至1990年,官方统计的暴力犯罪发案数增加了两倍,其中抢劫案上升为在中国由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发案数中的第二位,并且从此再也没有退下去。[1]1991、1992年发案数继续上升。据最新的官方报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犯罪结构有所变化,暴力犯罪发案数有所下降,据公安部通报,202_年1-11月爆炸案、放火案、强奸案、杀人案以及抢劫案的发案数均比202_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2_%年上半年,爆炸、放火、强奸、杀人等几类案件继续明显下降,但是抢劫和抢夺这两种贪利的暴力犯罪案件数分别比202_年同期上升了5.7%和9.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暴力犯罪发案数虽有所下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大恶性暴力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二)我国暴力犯罪的特点
1.从作案手段来看,暴力犯罪一般具有突发性、残酷性、冒险性等特点。作案手段和工具一般计较简单和原始,例如杀人一般使用棍棒、砖石、匕首等钝器或锐器。但是暴力犯罪的智能化趋势日渐明显。
2.从类型上来看,杀人、伤害、强奸、等传统类型暴力犯罪有增无减,空中劫持航空器、抢劫银行、爆炸等新的暴力犯罪类型也已出现。
3.从时空分布来看,杀人、强奸行为的发案率,农村高于城市,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行为的发案率则城市高于农村。抢劫案主要发生在城市近郊。[2] 4.从犯罪性别年龄来看,暴力犯罪在绝大多数上男性高于女性,暴力犯罪中以青少年为多,且呈低龄化趋势。
二、暴力犯罪的主要成因
导致暴力犯罪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看到它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丑恶现象,如社会上有不少人开始崇尚金钱,崇尚西方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导致了道德观的滑坡,腐蚀了人们的灵魂,这也是近几年暴力犯罪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另外,贫富悬殊加大,社会分配的差异拉大助长了犯罪分子的非法取利心理,淡忘了舍利取义、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错综繁杂的社会,攀比心理严重,诱惑力往往大于自控能力和抵抗力,因而容易陷入暴力犯罪的误区。
(二)被害人促动
“对社会上的犯罪所进行的任何意义的研究,都必须把罪行的受害者和犯罪人的分析包括在内。在某些特定的罪行中,罪犯与被害者,有罪一方和无辜者一方之间,很难从法律上划清一条界限。这特别适合于某些暴力犯罪。”[3]暴力犯罪常常是在被害人和犯罪人互动中发生的。个人品行不端、生活作风不严肃、首先实施挑衅行为等,往往成为个人被害的诱发因素。
(三)不良生活背景
不良的生活背景在这里是指压抑个性、妨碍人格正常形成和发展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如贫困、缺乏母爱的人生早期经验,缺乏理解与友爱的人际关系等。在这种不良的生活背景下极易形成一种反社会人格。[4]这种不良的生活背景常常是社会矛盾的折射,研究表明,一个在非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少年,比在充满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少年具有更少的暴力倾向,反之亦然。
(四)学校教育不当
目前暴力犯罪居高不下与学校教育不当有直接关系。一是个别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对学生的学习、升学率抓得多,而对思想、道德、法制等心理健康科目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二是有的学校与家庭缺少沟通,老师只重视学生的在校表现,对在社会上的表现如何则不闻不问;三是个别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这种只看重学习好的学生,对“包袱生”白眼相看的做法,会使自制力差的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有的则劝其退学,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在社会上游荡,一旦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上,就很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潭。
三、防治暴力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以道德、法制、文化教育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是预防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的“堤坝”,是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根本途径,从社会心理上遏制暴力亚文化的传播、泛滥与习染,从主观原因上抑制暴力犯罪的念头与冲动,需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
1、加强道德教育。要把握好大众传媒、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导向,弘扬先进典型,让人们学有榜样。同时要抨击丑恶现象与腐朽意识,警戒人们歪风邪气不能学、歪门邪道不可行。
2、加强法制教育。经常进行普法教育,以案说法对于因施暴而从“有理方”变为“被告方”的案例,更应向血气方刚、易受激惹的青少年宣讲,促使他们学法、懂法、守法,自我约束在法律规范内行事。
3、加强文化教育。暴力型犯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智力型犯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这一点具有普遍性。首先,必须坚决贯彻九年义务教育,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中小学校在校生的巩固率。其次,大力开办各类中专、高职等职业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同时也使其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以便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二)“严打”严重的暴力犯罪,及时惩处凶犯
“严打”严重的暴力犯罪,一是要提高破案率,不使凶犯逍遥法外,警示有犯意者不敢以身试法。二是速侦速破,不给犯罪分子以喘息之机,破案越及时,威慑力越大。三是重点打击团伙型暴力犯罪,尤其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严惩涉枪犯罪、绑架犯罪、多起杀人犯罪的团伙首犯。
(三)宣传预防常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与能力
暴力犯罪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打击暴力犯罪是公安机关的职责,但潜在被害人亦应提高警惕,既防止自己被害,也减少歹徒的施暴的机会。公安机关以及群防群治组织应当以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预防常识。预防暴力侵害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矛盾激化。
2、注意保护隐私。俗话说“祸从口出”。在特定情况下,个人隐私的泄露可能招致破财之灾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3、审时度势,巧妙周旋。怒斥、挣扎直至强力反抗暴力侵害,可能迫使犯罪人收敛而放弃施暴企图。不过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处理之的反应,与犯罪嫌疑人周旋,尽量使自己脱离险境。
4、留下证据、协助破案。在实在难以避免被害的情况下也要想办法在其身上留下痕迹,看清相貌,辨听口音,收集保存证据,在报案时一并提交公安部门。
参考文献:
[1]李楯编:《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508-509页。[2]张远煌:《犯罪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2_年版 第102页 [3]王牧:《新犯罪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_年版 第219页
[4]曾庆敏:《国外刑法学知识译丛.刑法》,知识出版社 1981年版 第92页
第五篇:储蓄存款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储蓄存款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全面推选,存款对于业务发展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储蓄存款作为银行稳定的奖金来源,在当前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加以调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力促存款稳定增长。
一、储蓄存款的变化及特点
(一)增幅回落,攀升乏力。到1997年末,盐城市工行系统储蓄存款余额为30.8亿元,较年初增加3.1亿元,增长11%,与1996年相比,增幅回落了18个百分点。同时增幅也低于全省工行系统16.6%和全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13.2%的水平,分别低出了5.6和2.2个百分点,储蓄增长十分缓慢。
(二)同业占比有所下降。到年末,工行储蓄存款余额在全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占比为27.5%,较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除市区有所上升外,其余各县(市)支行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增加额占比仅为23.4%,虽然占比位次由上年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但仍较1996年下降8.6个百分点,工行实力优势受到削弱。
(三)各行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完成全年计划的东台、营业部和城区三个行、部、办全年增储2亿元,占全辖的65%,增长幅度均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东台行高达20.6%;而完成全年计划不足50%的响水、射阳、盐都、大丰行的增幅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射阳行仅较年初增加101万元,增长0.38%,响水行甚至较年初下降了928万元,这是该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二、原因分析
(一)从客观上讲:储源短缺和多渠道分流存款是造成该行储蓄存款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1、储源的制约。从城镇来看,由于近年来工业企业开工不足,商业企业销售不旺,城镇职工收入受到了圈套影响。1997年该市金融系统工资性现金投放为63.6亿元,虽较上年增长11.85%,但增幅回落了4.36个百分点,城镇储源相对减少。从农村来看,由于近年来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增多,该市粮、棉等农副产品再获丰收,政府又出台了保护收购的政策,农民收入增长较多。当年全市金融系统农副产品采购现金支出就达47.6亿元,较上年增长45.64%,增幅猛增了56.16个百分点,农村储源颇丰。城镇与农村储源的强烈抬头,带来了各银行之间储蓄增长的差异。1997年,农行增储达6亿元,较上年多增1.8亿元;而工、中、建三家仅增储7.1亿元,较上年少增7.7亿元。
2、宏观政策的影响。1997年国家继续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扩大了社会直接融资,以至储蓄分流加剧。主要表现在:(1)利率水平较低。自1996年取消保值储蓄、两次下调存款利率后,1997年再度调低存款利率,利率水平降至1982年
以来的最低点,从而影响了居民参储积极性,储蓄倾向明显减弱。(2)国债数额巨增。据对该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统计,1997年仅凭证式国库券发行总量就由1996年的0.6亿元猛增至4.1亿元,增加了3.5亿元,其中工行1996年没有发行任务,1997年发行数量最多,增至1.4亿元,占发行总量的34%,从而直接分流了储源。(3)股市扩容。1997年是证券市场扩容速度较快的一年,全国上市公司由530家增至745家,加之政治、经济利好,牵动股指上扬(仅沪市指数就较年初上涨280.04点,涨幅23%),流入股市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也带动了该市三家代理商交易量的迅速增长,由此吸引了一块储源。
3、社会因素的冲击。1997年,虽然旧公房出售有所降温、企业债券有所减少、非法集资有所收敛,但一些新的投资与消费热点已经或正在形成,冲击储蓄的因素依然很多。(1)房地产开发热。由于受住房制度改革和部分县(市)旧城改造的拉动,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总额达9亿元,增长40%以上。许多企事业单位采取先集资建房,待分房后职工再参加房改,由此促进了居民购房消费观念由过去的“先储蓄,后购房”转为“先购房,再储蓄”。仅全市教师安居工程,当年开工建设教师住房就达31万平方米,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筹集资金1.81亿元,直接冲击了银行储蓄。同时一些县、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拆建了一大批居民房屋,迫使居民回迁认购。阜宁县城拆建总量是建国以来近五十年的总和,仅四月份,当地工行存款就下降了900万元。东台市老城改造动迁居民达2350户,工行新坝储蓄所在八月份存款余额下降了750万元。据阜宁、东台、建湖、滨海和响水五个县(市)的调查,当地共出售拆迁户商品房金额达3.1亿元,工行分流存款约1个亿。(2)企业改制热。1997年,该市一些细有大趼企业进行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改造试点;十五大后,一些小企业也先期采取股份合作制、出售、租赁等形式进行了改组。企业在改制中募集了可观的股金,其中职工股占有圈套的比重。市区江动集团改制后募集内部职工股金就达4260万元,推进速度较快的东台、大丰市改制企业达140多家,实收职工股金1.1亿元,对当地储蓄冲击较大。(3)“农转非”热。为安置下岗待业职工,推动再就业工程,1997年市政府出台了清退农村户口临时工、合同制工的措施,由此也引发了居民买户口热的升温。仅大丰支行就收取当地公安部门卖户口及城市容纳费款项2700万元,且由于当地户口价格较邻近淮阴市高出202_余元,许多居民纷纷取款前行为表现购买,然后迁回当地,以致外流资金300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仅此就流失储源1.5~1.6亿元。(4)企业内部集资热。由于1997年全市金融系统信贷投量和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数量的减少(融资券减少1.2亿元),加之贷款结构的调整,使得一些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资金趋紧,一些企业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不得不通过带资上岗、交抵押金和高利率的职工集资等手段来雉资金。据调查,建湖国贸商城、粮贸大厦、精品城等单位招收新职工500多人,每人带资6万元,金额3500万元;射阳人民商场集资年利率高达14.4%,金额约202_万元,对当地储蓄也产生了较大冲击。
4、金融业发展差异的影响。(1)保险业的崛起。自1996年该市人保寿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设立后,保险从业人员急剧膨胀,业务迅速发展(全市人寿险保险收入为2.2亿元,增长83%),加之1997年还本付息等险种的保费率滞后于存款利率的下调,以致投资保险的居民增多,选择储蓄的相应减少。(2)网点数量及布局不同。1997年末,该市工行网点总数为156个(含26个代办点),占四家国有银行的23%,相对于存款余额占比27.5%的水平来讲,网点数量并不占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工行储蓄存款难以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特别是由于工行所处的城市行地位,客观上决定了网点颁布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县城(工行为86%、农行为26%、中行为87%、建行为76%)。这在当前城镇储源短缺、农村储源颇丰及储蓄分流因素主要集中在城镇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工行储蓄发展后劲不足,市场份额
下降在所难免。同时,1997年该行按照集约化发展和上级行的要求,撤并了一些效益低、无发展前途的网点,也流失了一些储源。射阳行临海办事处撤销后余额划归当地建行,直接减少存款近500万元。(3)吸储手段的变化。随着银行合规合法经营力度的加大,该行严禁了违规吸储行为,减少了以往对员工吸储的高额奖励,组织存款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据建湖、响水、盐都、城区行的统计,二线人员吸储余额就较年初下降了2600万元。而一些金融机构仍有违规现象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行储蓄增长。
(二)从主观上看,近年来,针对储蓄工作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该行推出了有奖储蓄、存本取息储蓄和代理电、电话、有线电视、平安保险费及效能罚款等新储种、新业务;开展了吸存竞赛和服务星级所创建活动,稳步推进了储蓄集约化经营。但是,储蓄存款的缓慢增长也暴露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1、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市分行对县级行的考核挂钩力度小,驱动力不强,一些存款增加多的行处不能多增费用和员工收入,甚至不如存款增加少的;考核的约束力也较弱,特别是在四季度个别行对完成全年任务已失去信心,工作有所松懈的情况下,市行难以通过考核进行有效地约束,进而使得存款余额不断下滑,回升乏力。在县级行内部,虽然各行都拿出了每人每月200~500元不等的活工资与存款挂钩,但还不同程度地存着考核指标单
一、考核不到位、激励措施不全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有的行处一线人员的平均收入低于机关人员的平均水平,有的行虽已完成了市行下达的任务,但储蓄人员工资只拿足90%,进而挫伤了一线及储蓄人员的积极性。
2、网点发展不尽合理。一是网点及人员在区域之间的配置不均,各县、市之间的所均、人均效益依然悬殊。1997年末全市所均余额(含代办所)和人均储蓄占有量分别为1974万元和209万元。东台、阜宁、市区等行高于全市平均数,东台行分别达2723万元和259万元,响水、射阳、滨海等行低于平均数,响水行仅为1398万元和120万元,约为东台行的一半。二是市区地处储源丰富的地段和城郊结合部网点不多,有的选址不当,加之代办所过多(达11个,占全辖的42%,占市区自办所的24%),缺乏强劲的竞争优势。三是网点投入偏少,不少网点门面陈旧、房舍简陋、面积狭小,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网点已年久失修,营业环境在当地落后于同行,直接影响了吸储揽存效应。
3、业务发展有失偏差。有的行缺乏竞争意识,主动出击不够,中间代理业务品种少、规模小,以致发展储蓄的路子越走越窄,业务量日趋萎缩,流失了一批储户。市区的代理业务量已占整个储蓄业务量近三分之一,发展速度虽快,但也存在着一些盲目发展的倾向。譬如为一些效益较差的企业代发工资,工资转存后职工纷纷取款,留存额有限。有一网点1997年新开的4000多户,约有70%留存额仅在一元。加之手段不配套,ATM机闲置、网络功能浪费等现象较为突出,以致业务发展超出了柜面承受能力,有的网点经常发生储户排队现象,挤走了一些存款业务。
4、服务水平不高。有的行对服务工作重视不够,对员工要求不严,发生储户举报时甚至存在袒护、怕揭露问题的现象;有的储蓄员对自身要求不严,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服务意识淡薄。一些网点服务窗口少、环节多、效率低,储户反映较为强烈。许多网点基本上还保持
着等客上门的服务方式,有的虽然推出了上门服务的举措,但由于没有专兼职外勤,保证不了储户随叫随到,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市区的一些地处闹市区的网点下午关门太早,有的中午和双休日不营业,不能适应储户尤其是个体户的需求。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储蓄存款的增长固然受制于“大气候”的影响,但只要我们能够顺应形势,按照市场变化和储源流向,从主观上多努力,加快推进储蓄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就一定能在困难面前有所作为。
(一)要调整发展策略。
1、调整网点发展策略。从总体上看,要在上级行核定的机构总量范围内,进一步收缩当地经济发展慢、储源匮缺、人均所均效益低的县支行网点规模。注重扩充当地经济发展快、储源丰富、人均所均效益高的行处的网点规模。市区要着力调整网点结构,巩固和提高竞争能力,抓好原联代办所的升格、迁址工作,并注重向储源丰富的闹市区、城郊结合部、已具规模的市场、小区布点。从网点现状来看,对业务发展快、增存势头猛的要尽快扩建改造;对余额较高,但业务萎缩、增存势头缓慢的要考虑迁址;对余额低、无发展前途的要尽快撤并。从各行实际来看,要抓住旧城改造、道路拓宽、新区发展的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抢占有利地形和位置,抓好网点的迁址、改扩和新建工作。与之相配套的是:市行要采取相应措施,优化人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重点向效益高、发展潜力大和改建任务重的行处及网点倾斜。
2、调整业务发展策略。一是品种上要出新。当前,要主动介入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积极争取代理证券交易清算业务,承办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争取代收各保险公司的人寿险款项,开发代理保险与储蓄合一业务;开办个人住房担保贷款,并逐步将贷款由主要支持商品房开发建设,转变为主要支持商品房的消费,以全面介入个人金融业务领域,促进中间业务与存款业务的共同发展。二是规模上要扩大。要推进现有中间代理业务发展,缩小各行之间的差距,当务之急的是一些县行要加快发展,主动出击,夺回失地,增加品种,力求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方式上要要先进。要积极推广软盘录入技术和网络扣款技术,依托代发工资业务,扩大批量业务比重,减轻柜面压力。市区要大力发展牡丹“灵通卡”业务,做到卡折合一,使代发工资业务、牡丹卡业务和部分代理业务,逐步通过ATM机实现自助服务,扩大离所业务的比重,分流柜面业务。
3、调整科技发展策略。实行投入与开发应用并举突出开发应用的策略,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加快新业务的软件开发和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促进科技优势尽快转化为业务竞争优势。
(二)要强化存款管理。
1、改进考核办法。市行应增加中间代理业务等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存款指标应改单一的全年任务为基本任务和考核任务两个指标。考核方法上可采取“任务到季,分解到月,考核到旬,酬效挂钩,季末兑现,年终结清”的方法,以便于各行咬住各季目标,由低于高,循序渐进,全面发展。
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加大市行对县级行考核结果与员工收入的挂钩四季度,提高活工资留成比例,加大存款考核的权重,拉大行际间员工活工资分配差距。目前可按各行员工活工资的一定额度统筹到市行,对完成季度考核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全额返还;对未完成季度考核任务和工作目标,但已完成基本任务的按比例返还;否则全额扣发。所扣发的活工资待年末按各行增储占全辖的比重予以分配。对完成全年考核任务的,给予行长、主任专项奖励。二是建立考核结果与各行费用分配挂钩制度,使各行费
用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与组织存款的多少、成本的高低相挂钩,以鼓励各行多增存款、多吸收低成本存款。三是建立基层处、所分类分档管理机制,理顺利益关系,促进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
3、加强存款信息反馈工作。建立与企改办、房改办、城建办、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制度,针对影响储蓄分流的因素,超前行动,主动服务,引导资金归行,增加对公存款,减少存款流失。
(三)要加强服务管理。着力塑造好三个形象:
1、储蓄员形象。要从教育和建制两方面入手,培养员工职业感情,养成良好的服务语言和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岗位形象。为此要把自律与他律、提倡与禁止、软约束与硬约束、树新风与纠歪风结合起来,并通过严明服务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严抓服务监管,保证柜面服务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2、储蓄所形象。要以满足储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进服务方式,通过评定服务星级所和推广承诺制,促进柜员制服务、夜市服务、上门服务和大户服务等服务特色的形成,在储户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储蓄所形象。当前,要以精简内设机构和网点为契机,以大力推进储蓄柜员制为突破口,合理组织人员分流,把压缩和节约的人员主要用于充实一线窗口力量和外勤力量,为改进服务创造条件。同时要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为储户特别是存款大户和个体户提供存、放、汇、兑、代等业务“一条龙”服务。
3、工商银行形象。要从软硬件建设抓起,注重宣传功效,扩大对工行新业务、新储种、新手段以及员工精神新风貌的宣传;加快网点标准化建设和电子化建设,以一流的银行信誉、一流的员工形象、一流的服务环境和一流的服务手段,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