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论非洲音乐的节奏模式及其文化阐释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21-57616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3 22:16: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非洲音乐的节奏模式及其文化阐释

论非洲音乐的节奏模式及其文化阐释

时间: 2012-04-17

来源: 论文在线

摘 要:在非洲传统音乐中,节奏模式除了表层的形式结构特征背后,其形成和发生方式还蕴藏着非洲人精神上的、认知方式、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层文化结构的烙印。本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观审构成非洲人深层文化结构中的世界观、语言和时间观等方面,尝试对非洲节奏模式的发生与形成进行文化性的阐释,引发我们有益的思考。

一、非洲音乐的节奏模式特征

在整个黑非洲音乐节奏的复杂是其共有的特性,多线条节奏是非洲音乐体系和结构的基础,跨节奏、连锁与起应模式、重复与变奏是其最基本的组织原则。

1、跨节奏

最典型的跨节奏形式是两个相互区别的节奏模式呈现在同一时距中,但空间分布不同。按照“郝米奥拉”(Hemiola)所指的二比三的数量关系,即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出现。这种交替可以是横向的——前一小节二拍子,后一小节三拍子,两种节拍轮番交替出现;也可以是纵向的——在一个相同时距范围内,上下声部之间,一个声部按二拍子演奏,另一个声部则奏出三拍子的节奏模式。当然,不论横向的还是纵向的二三拍交替模式,都可以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相同的倍数关系延长或缩短时值。在实际演奏中,各声部的重音常常不是出现在同一位置上,使纵向关系上的节奏重拍位置错开,形成重音交错的现象。随着声部的不断加入,交错的现象更加复杂,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跨节奏”。

2、连锁模式

连锁模式就是将音高和节拍合适的安放在其他声部的空间内,或者把音高以及部分乐句同另一部分交替形成一个整体。在一些音乐演出中参与者的拍手、舞蹈和歌唱旋律不是简单的再现基本的节拍,而是通过拍手的节奏模式、舞蹈动作、以及歌唱声部的增加或者减少,使自己的节拍落在中心的节拍与音高之间或周围,直到落在其他人的声部为止,形成连锁方式。

3、起应模式

主唱与合唱或者乐器与人声的交替形成“起应模式”,是整个非洲音乐习语中的主要特征。这种互动的交流模式是跨节奏中固有的,从音乐组织的宏层次上说明了连锁原则。合唱或者回应是规则重现的节奏性乐句。领唱的歌手或音乐家有自己即兴的节奏变化,摆脱回应的稳定重复,乐器提供伴奏支持。爵士乐、布鲁斯、摇滚等美国黑人音乐都采用这一非洲音乐的标准模式。

4、循环模式和变奏

在一定层面上,如果说节奏的复杂是非洲人相对于西方和声的复杂做出的选择,那么节奏敏感的重复则是非洲人对旋律线发展的选择。非洲人知道好的重复和循环的美学价值,在音乐形式上的表现就是采用循环和开放终止。用一条或者更多重复的旋律或者节奏模式的短小动机作为表演的基本依据,在这些动机逐步变奏和长时间的反复循环中表演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这种强调的手法使音乐的意义更清楚,在尊重参与的非洲音乐传统中,这种循环表演重复的方式使人们参与更容易。

二、非洲音乐节奏模式的文化阐释

欧洲早期的复调音乐,在原则上跟大多数非洲音乐的复节奏(跨节奏)不无相似之处;就两者的表演而言,都依靠很多人在一个节拍单位中保持不同的声部,但是,复调音乐将这一原则“垂直”应用于旋律中,而复节奏将此原则“水平地”运用于节奏型中。①造成二者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潜藏在音乐形式深层结构中的社会文化的不同。积淀在非洲人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世界观、语言和时间观念等因素将审美观念从西方形而上学的独断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音乐观和音乐践行的方式以至节奏模式。只有通过对非洲社会文化观念的分析描述才能得到其音乐结构形成的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让处于不同音乐文化语境中的我们明白在非洲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音乐结构组织是如何运作发生的。

1、Ubuntu 世界观

Ubuntu 是一个古老的非洲概念,大致的意思是“仁爱”:不同思想和资源的共享、合作、借力以及与世界万物的和谐相处。其主要原则是:以集体为中心,尊重个体的贡献和人的尊严,相互依赖,相互借力,对他人的肯定以及群体的团结。② Ubuntu 哲学认为,每个活着的人都喜欢个人空间,身体、智力和精神的空间,并通过这种空间强大而先验的互动和分享来信奉并实践 Ubuntu 的有益的高贵的美德,从而创造出一种充满这些美德和善意的格式塔,一种包含了一切的空间。③生活在 Ubuntu 理念中的非洲人以相互尊重为基本原则,任何影响和贬低个人空间的非人性事件都将受到驱逐。因此,基于 Ubuntu 个人与他者和谐存在的道德准绳,一个乐队一致性的维持有赖于从基本的结构中浮现的节奏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各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协调多个个体的连贯一致。在一场演出中,每一条节奏都要遵循隐藏的基本律动,又要保持自我节拍感,在自己格律化的框架中展示清晰的节奏模式并可以随心所欲的加入或退出演奏。虽然,极富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即兴演奏在这个尊重个体表现的社会里受到鼓励,但是节奏关系一旦确立就规定了即兴的可能和限度。如果在结构上改变一个鼓的节奏那么整个节奏结构的效果就会改变。一条节奏的发展也不能凌驾于其他节奏之上,在起应模式中个体的即兴演奏偏离回应部分太远或太近,都会破坏整个节奏关系的平衡和潜在的节拍效果。多线条节奏就在每一条节奏节拍重音相互的“碰撞和冲突”中平等共存,结成一个整体。演奏和聆听这样的节奏都需要高度的节拍敏感性,充分体现了黑人多声部音乐复杂的思维特征。

可以说,节奏组织原则为非洲人提供了实践上的证据,印证了非洲人关于自我和他者关系的观念,并表明了个人和集体力量间必须保有的平衡。自我实现的过程包含着对社会的服务,反之亦然。音乐家的审美把握显示了这些约定的 Ubuntu 品质,并通过节奏组织过程中参与者的基本态度将这个体系所规定的生活风格和 Ubuntu 哲学联系在一起,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实现这一理想。个人意识通过节奏组织模式孕育在社会的集体意识之中。当音乐表演将声音和动作的形式与社会现实、价值观和信仰形式连接起来时,又成为更丰富文化结构的来源,文化综合体通过音乐表演进行传递便有了可能。

2、时间观

传统的时间观念是非洲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非洲本体论的重要方面。时间观念作为非洲人对宇宙的理解,自然也支配着他们对节奏的感知。音乐节拍同其时间组织体系的关系是技巧和文化分析领域的研究主题,正如梅里亚姆指出的,“如果要理解非洲人如何组织音乐节奏并将其概念化,理解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那么就必须在非洲人的文化体系中考虑时间划分的结构、体系和应用”。④一方面,对非洲人来说,时间依存于事件之中并通过事件来表达。他们按照某一事件或活动的重要性来确定时间的基准点,表达的时间概念是一种质量,是活动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是抽象的、精确地的数量。⑤秉持体验事件过程的“生活”时间观念下的非洲鼓手认为音乐就是身体对声音参与的过程,音乐节拍不是一个孤立的部分,而涉及了在音乐流程中同时发生的各个部分的协调,可以根据个人临场体验或语境的变化,通过思维和身体的感受灵动的处理。这与法国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反应”模式的“整体性”关系取代了“听觉反应”模式。以击鼓为例:击鼓时的每一拍都有手的上提和下落两部分构成。通常我们认为发出声音的下落部分才是节拍的开始,但非洲人却认为击鼓时上提的弱拍就是节奏的开始。两个鼓点中间的间隔是手或鼓槌敲打鼓面的整体运动的一部分,而并非静止。由此可见,非洲人是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节奏,而不是“听”节奏。声音是在节奏运动中体验的副产品而不是为了纯粹的音乐听觉目的。另一方面,非洲人将时间看成周期性循环往复的过程。既然时间依存于事象之中,而后者又是一个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过程。那么依存于万事万物的时间之流就是一个往复不已、循环前进的过程。在这种时间观念下,不论是音乐和舞蹈的节奏,还是雕刻形体的表现系统都存在着与时间周期同样的循环结构。听过非洲音乐的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在非洲音乐时间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西方式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的概念化模式,而是“累积起来的,但没有一定的方向”,⑦虽然节奏感和旋律结构可以千变万化,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和转移,但却始终没有朝向终止的方向。同一个音乐片段可能是几分钟那么短,也可能是几小时那么长,完全由演出环境决定。乐曲螺旋式发展的方式构成了一个不间断创作的特殊的时间世界。

此外,与我们直线形的时间观不同,非洲人认为时间是射线状的:漫长的过去,作为“过去”的延续而存在的短暂的“现在”,但却漠视“将来”。这种缺失 “未来”的时间观最极端的表现形式是他们没有一种书写体系,复杂的多线条节奏是没有记谱的。与精确地照谱演奏相反,节奏模式的形成注重的是动态参与协调合作的过程。记谱的形式缺乏时间性,而即兴参与演奏的方式能让演奏者沉浸在时间中,体验到声音和肢体动作之间纯粹的时间流动,并能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坚持“自我”的节奏模式。在复杂的、非线型的多线条节奏织体的动态发展中,听觉画面可能会因一个演奏者部分细微的强调或调整而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真正经历的是个人与他者之间微妙的交互关系,交流和对话就在相互的协调中产生。

3、语言

黑非洲共有八百多种语言,其中大部分地区的语言像汉语一样都是声调语言,也就是说,声调具有音位的意义,声音的音高对每个单词的词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本身的声调和节奏等音韵特征不仅对歌词的意义、歌曲韵律的形成很重要,还在某种程度上还支配或影响着音乐节奏模式细节特征的形成。如,在非洲的阿肯语中有长短两种音节。这两种音节可以通过辅音和元音的不同搭配出现在单音节、双音乐和多音节的词中。与两种音节相对的基本时值的变化代表着语言中连音的出现,在歌唱中听到的切分节奏,就是这种语言现象的反映。器乐曲中使用的不规则的重音安排和不均分节奏也是来源于声乐中对语言节奏的处理。长短音节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基本的音节类型,其相对应的时值则提供了安排不同节奏型的基础。比如“郝米奥拉”二比三的跨节奏模式就是由长短音节的结合构成的。在多线条节奏织体中,每一条节奏的节奏型可以由语言节奏来决定,鼓手所希望建立的节奏型可以通过调整节拍中的长短音节来实现。另外,长短音节都可以出现在重音位置上,演奏者可按照想要的节奏效果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从而形成了节奏重音交错的现象。有时,在规则划分的时距范围内,常会出现一种缺乏节拍的效果,原因在于规则划分的时距在一个音节正常时值超过它的地方被破坏。因为非洲语言对不同类型的词的出现次序并无限制,单字可像在讲话中那样自由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同样的,在音乐中,也无须以限定的统一节拍体系来安排每个节拍。所以,不均分节奏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现象,而并非是由音乐本身的因素引起的。⑧

三、余论

音乐是社会文化意识的产物,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力量,音乐又促进了这种意识的形成。

凝聚在非洲人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传统语言、世界观、时间观等因素塑造了非洲人独具魅力的节奏模式。反过来,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表达,节奏组织结构中也透露出非洲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和集体观念以及社会时间、空间的平衡观念,其中隐含的社会关系形式塑造成互动交流的模式,这一模式演示了如何将个体融入社会,给人们注入认识周围环境的动力。非洲音乐与其社会生活语境就在这基本的节奏运动中实现整合,并因其它音乐因素所形成的特定风格的建立而实现。可以说,非洲人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以节奏关系为桥梁实现了音乐与社会间的循环交流过程。当制作音乐的过程中这些节奏转变为有意义的行动时,非洲人的社会生活就从音乐组织体系的交互作用中诞生。音乐家的技能就是建立在如何利用这些相互联系的知识的基础上,而后通过音乐表演将其带入生活,世代相传。最后,笔者要说明的是:本文对非洲音乐结构特征进行文化阐释的目的是想为异文化音乐的理解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任何音乐风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必然是其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内容。如果有些音乐可以作为人类体验的声音表达方式,在不同的社会语境和文化结构中被分析和理解,那么在世界音乐教学中,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体验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① 约翰·布莱金著,马英译,《人的音乐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年,p14。

② [ 美 ] 玛丽·麦卡锡著,张雅妹译:《一个用来隐喻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的起源、作用及发展的术语——Ubuntu》,音乐教育,2002年02期。

③ Khabi Mngoma 著,韦蔚译,《音乐和 Ubuntu》,音乐教育,2005 年第 1、2 期。

④⑥ Chistopher Waterman 著,董云译,《有关非洲的音乐人类学研究》,音乐教育,2005 年第 1、2 期。

⑤ 张宏明著:《非洲传统时间观念》,西亚非洲,2004 年 06 期。

⑦ 莫为民等著:《二十世纪法国哲学》,人民出版社,2008 年,p181。

⑧ J.H.克瓦本纳·恩凯蒂亚著,汤亚汀译:《非洲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p155-159。

第二篇:大班节奏《非洲印象》

大班节奏《非洲印象》

大班节奏《非洲印象》

设计意图:

在遥远、神秘的非洲土地上,音乐是非洲人民重要的生活方式,黑费民族创造了许多原始而充满激情的音乐,影响了世界乐坛。在大班幼儿信息、情感体验需求不断增强的阶段,为了引导其初步感受世界的多元化,拓宽审美视野,我们开展了“走进非洲”的主题系列活动。非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非洲音乐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我们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非洲音乐,体验非洲人热爱音乐、喜欢自娱自乐、大胆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享受全心音乐视听同时,传递着自由、随性、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多元文化,以自然的方式开展音乐活动。为此,我们借鉴非洲歌、舞、乐三位一体的音乐活动方式,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打击乐器,通过“对鼓”的形式,让幼儿了解节奏型与节拍的强弱,帮助幼儿学习掌握打击乐器的力度,能大胆运用身体动作、打击乐器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生活热情和快乐。

活动目标:

1、感受非洲音乐热烈的风格特点,尝试用不同节奏为音乐伴奏。

2、能大胆运用身体动作、打击自制乐器表现音乐节奏,培养初步音乐感受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丰富幼儿非洲风土人情的知识经验,结合日常活动感受非洲音乐

物质准备:铁桶、矿泉水桶、竹筒、大鼓、幼儿自制羽毛头饰

活动过程:

一、伴随音乐“狂野非洲”即兴表演动作进场。

鼓励幼儿大胆表现音乐风格,结合身体摇摆、拍手、跺脚等动作表现节奏。

二、欣赏“走进非洲”VCD(黑人自由歌舞、演奏乐器片段)

“生活在非洲的人们在节日或者有打猎、丰收的时候,都喜欢用唱歌、跳舞、大鼓,或者是演奏自制的乐器来表现。我们一起看看生活在非洲的黑人朋友是怎么表现他们所热爱的音乐的?”

三、师幼互动进行“对鼓”游戏,感受并尝试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1、幼儿打击与教师示范相同的节奏型,感受节奏中的强弱拍。

2、师幼合作打击节奏型中的前后节拍。

四、让幼儿选择不同的节奏型尝试为“非洲印象”的A段伴奏

1、聆听“非洲印象”A段乐曲,感受乐曲风格与节奏。

2、自由选择节奏型,大胆尝试为音乐A段伴奏。

3、教师与幼儿共同A段伴奏(分别选择两种不同的节奏型),让幼儿体验不同的伴奏效果。

五、引导幼儿伴随B段音乐,大胆运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六、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整表现乐曲“非洲印象”(A+B)。

七、幼儿交换乐器,伴随乐曲边演奏边韵律,自然结束活动(A+B+A+B)。

第三篇:音乐节奏

音乐节奏

摘要: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神奇的,一首动人心扉的音乐,能唤起人们甜蜜的回忆,能奇迹般地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奋进的力量。而人们常常把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本文对节奏与节拍、声音、感觉、律动、速度等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对一些谱例进行分析,强调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及掌握好节奏的重要性。

关键词:节奏声音感觉律动速度

懂得音乐的人常常不无根据地把音乐作品的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换句话说也就是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我觉得人们这样的比喻是恰好不过的。他们不把节奏和钟表的滴答声相比,而是和脉搏相比,是有理由的。在我们生命存在的每时每刻,我们的脉搏都在跳动,每个健康的人脉搏的跳动是很均匀的,在心绪稳定的情况下,基本上保持在七十次上下,当兴奋一些时,跳得便略快一些,安静时,则跳的慢一些,这些正常的伸缩都是合理的。如果基本次数是一分钟跳七十次,忽然在几秒种之内变成了九十次,一百次,忽然又掉到五十次,六十次,若出现这样的变化,那一定是心脏出了问题了。音乐节奏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地纹丝不变。一首奏鸣曲,一个乐章虽有一个基本速度,但在欢快时,也许稍稍加快了一点,抒情的地方

也许要稍稍放慢一些,但是基本速度不能改变,从整体感觉上,速度必须是统一的,这样,乐曲才能完整。节奏和节拍方面的若干普遍的缺点,使人们认为节奏节拍可分为较难的和较易的。在这里,首先明确是节奏与节拍是不同的。节拍包含在节奏的概念中。从人们把节奏的比喻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把节奏和摆钟的摆动,钟表的滴答声和节拍器的敲打声上比,其实这些都是节拍,并不是节奏。在音乐的领域里,节奏和节拍最为吻合的情况发生在进行曲中,因为士兵们的步伐最接近节拍的机械而准确的敲击,在音乐作品表演中,节奏应当更接近于节后,而不是接近于无节奏,应当更像健康人的脉搏。

关于一些基本常用的节拍,如四四,四三,八六,八三等。我们首先要养成数拍子,打拍子的习惯,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下节拍器来帮助没有数拍子习惯的学生。节拍器的使用只是借助一下外力,从根本上来说,还要我们自己有拍子准确的概念和感觉。

一、拍子的错误,要从实际练习和弹奏中常常会影响拍子准确的情况:

1、乐曲中的一些的音。往往没弹够其时值,便匆匆接下去了,这样就会出现缺拍子的现象。

2、对休止符要重视。在有休止符的地方视而不见,一到休止符,就把拍子抢过去了,匆匆接着往下弹,这样节拍就错了。休止符都是占拍子的,还都要数拍子,这是从最基本的和基础的节拍角度来说的。休止符是音乐和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休止符的忽略必将歪曲音乐和节奏。

3、还有一种常见的弹的不准确的情况,其实它和节奏有间接关系。大家都知道,刚开始学琴的学生往往在加强音响时把速度也加快,减弱音响时速度也减慢,他们把渐强、渐快、渐弱和渐慢的概念等同起来。在音乐实践中的许许多多的“渐强但不渐快” 的情况,也同样有许多“渐强并且渐快”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作曲家明确地标出是否应当渐快,但有时他们并不标出,忽而这两种情况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应当特别小心,不要弄错。

4、延长记号也必须加以注意。在乐曲中,最容易确定的是渐慢之后的延长记号的时值。只要在思想上把延长记号的那几个长音继续弹渐慢即可。也就是说,用不着增加时值的倍数,这样,延长就成为在它之前的渐慢或更慢的合科逻辑的结束。这中是延长的一种类型。如果延长突然出现,没有先前的减慢或加速,那就应当按基本的,正常的速度来数拍子。只不过要视情况而把写在延长记号下的时值增加一倍,二倍,甚至三倍

二、节奏与声音:

节奏和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两者只有同心协作,相辅相成,才能解决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演奏的问题。

1、切分音中,如果把具有重大节奏意义的切分音弹的比它前面的,后面的,在另一声部中和它同时出现的切分的音还要轻的话,那它就不再是切分音,也就是说,它既失去节奏特点,也失去了力度特点。

2、在散板中,声音和节奏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清楚。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句子的正确的强弱表现,就无法明确它的节奏究竟自由到什么程度。只有将两者合作了,才能解决演奏的问题。

三、节奏与感觉:

在数准节拍之后,我们就要去感觉节奏。有的学生并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地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进入内心的节奏感觉。要做到有内心的节奏感觉,首先要去感觉节奏。许多节奏方面的缺点之所以产生,实际上由于弹奏者没有很好地理解作曲家家的精神和他的风格;作品的艺术形象。这就使永远变化无穷的多种多样的表演手法同作品、作品的意义、内容,首先是同它的形式结构,同作曲法本身,同组强起来的实际声音素材取得完全的协调,只有这样,表演才可能是好的,艺术的。

1、在技术性段落中,要划分清楚一些有规律的织体的节奏。

这首练习曲是四三拍子,节奏是全曲都由三连音构成。也就是说,每小节三拍,每拍三个音,每小节是九个音。其经常发生的节奏错误是有些同学不管它的三个音为一拍的划分,只是只管琶音的上行和下行,所以头四小节常常变成四个音一组再加上五个音一组,或者完全是无规律的乱弹。其实,学生在弹这首曲子时只要按一拍三个音的感觉,并在每小节音上适当加上节奏重音,就可以弹好了。

2、要对节奏有感觉,也就是说对每小节内强拍弱拍的区分有感觉。

举几个常用的节拍: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这首乐曲,左手表现的是船在水中摇荡的背景。船歌一般是用八六拍子写成的。左手部分以三个八分音符为一组,每小节分为两组,根据六拍的节奏特点,把船在水中左右摇摆着前进的感觉表现得恰到好处。我们在弹奏时,把第一拍,正好是根音沉下去,作为一个重音,二三拍轻轻地弹过去,第四拍作为次重音也要放下去一个小重量,然后五六拍再轻轻地弹。只要

四、节奏与律动:

节奏的律动感,是要通过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其要点是结合乐曲的情绪言,意境,选择好合适的节奏。这种律动感可说是一种韵律。真正以内心感觉到节奏活生生的脉搏。节奏的律动是节奏的生命。律动经常在较快速的段落和有规律的伴奏音型部分能更明确地得到体现。

这段的左手部分,在八六拍子中,每小节分成两组,每组六个十六分音符。在淡雅、宁馨的旋律之下,伴奏音型平稳而美好地缓缓向前流动着,每六个音为一个律动。这六个音中,第一个音稍重一些,作为律动的点和依靠,后五个音均匀柔和地贴近键盘弹过去。这时有一种对冬天里初雪到时所产生的赞叹和憧憬。在这种感觉中,逐步去体会出合适的律动速度和意境。节奏的律动感是一种活生生的,发自内心的感觉,就像脉搏对人的生命那样的富有活力。我们必须多听、多想、多体会,只有内有“有动于衷”了,才能把律动感表现好。

五、节奏与速度:

如果弹奏者没有把大型套曲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足够的思考并去感觉这个整体,就必然会出现速度上的和节奏上的错误。有的弹奏者在刚开始表演作品时难以确定作品的正确的基本速度。开始时采用的速度如果是不肯定的或是错误的。往往会对整个作品产生影响,有时即使作品的速度得到改进,但是表演的完整性却已遭到破坏。练琴时可以试用各种与原来速度略为有所不同的速度,借以确定以最慢到最快速度的幅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开始表演之前,最好在思想上把开始时的速度和作品以后发展中的某个地方作一比较。例如在开始指某一段气息宽广的柔板或广板之前,先用你认为最合适和正确的速度把这个开始部分在心里唱出来,为的是在表演开始前已经能使自己感觉到需要的节奏气氛。采用这种方法确定开始的速度时,就不大会出现“偶然”和“大致如此”的情况了。

在速度中,它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常见的有自由节奏(tempo rubato);渐慢(vit),加快(a tempo)等等。在节奏的变化和节奏自由等情况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基本速度不要忘记!每一首曲子都可以有很多渐慢、渐快的变化,但是在一定的时候它总要回到它的原速,即基本速度上去。

我们拿自由节奏----rubato这一音乐术语来说,本意是有借有还,意思就是说你在某一个地方慢了一些,拖了一些拍子,下面适当的地方就需要稍快一点,紧凑一点。这在浪漫派的乐曲中是很多见的,至于

临时性加快和渐慢,在乐谱上都会标明,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比自由节奏要规范的多。

这首曲子标明自由节奏,但在需要的地方是标明的,主要是渐快或加快,然后回到原速成。在这个谱例映入眼前的是速度是每拍等于120拍,说是说每分钟一百二十拍。乐曲开始,整个第一行速度极稳定。第二行第一小拍标上了加快,要求从这一小节第一拍起加快,一共两小节,这个加快,这两小节从原速开始,一拍比一拍更快,这是一个逐渐加快的过程。表现捉人者开始行动,被捉的则迅速四下逃窜,弹到这里时,弹奏者常常过急,一下子加速至最快,这就成了突快,而不是渐快了。这样却违背了作曲者本身的意愿。在加快之后,第二行的第三小节标着回原速,从这一拍起,马上要回到一分钟一百二十拍的基本速度上去,这个速度不能忘记。由此可见,这一段乐曲速度虽变化很大,但不时要回到基本速度上去。所以,在变化节奏中,变化的部分能否打得出渐慢或渐快的拍子,回到原速时,节奏是否清楚,稳定,这些方面同样是我们对节奏感的很好考验。

总之,大家是知道的,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节奏又是千变万化的,其实每个曲子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在弹奏过程中,弹奏者都是抓住了这点,对于弹好整个乐曲来说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第四篇:非洲音乐

非洲舞蹈

非洲居民,男女老幼,不仅能歌,而且善舞。唱歌跳舞,是非洲大陆上最普遍、最受欢迎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形式,如同东方人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盐一样,非洲人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歌和舞。高兴的心情要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忧伤的情绪要通过唱歌跳舞来排泄;获得一笔收入要唱歌跳舞进行庆贺,即使明天可能揭不开锅今天也要照样唱歌跳舞。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欢庆佳节,非洲人常常要通宵达旦地跳舞;就是平时工作间歇之际,劳动休息片刻,只要一听到鼓声或者乐曲声,他们便会扭动身子,情不自禁地跳起来;那些少年儿童们在这种环境中受到熏陶,从小就养成了痴爱跳舞的习惯。走在非洲的大地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如果您遇上一名非洲儿童,即使语言不通,您只要双手击掌,活泼可爱的儿童就会当场给您表演一段舞蹈。非洲的舞蹈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难怪人们将非洲称为“一个热情奔放的歌舞之乡”。

非洲鼓

非洲鼓

非洲鼓---Djembe 起源于西非部落,属於土著民族的传统乐器。通常是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打,而并非放在地上敲打。最特别的是,这乐器一定要用手敲打,一手调整音调的高低,另一手敲出节奏。

非洲鼓演主要特色在于其音乐属性可以广泛被运用在特殊节庆场合,例如 Yagba Odienne即是音乐会、婚礼、节日庆典等之必备曲,而 Yankadi 乃是一首洋溢热情的迎宾旋律。聆听富饶节奏变化之非洲音乐,你会体验到神秘而特殊的民族风格!

鼓是黑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

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即所谓“会说话的鼓”。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和演奏技巧都是独特的。

一般说来,在非洲存在几十种基本鼓型和数百种鼓的变形。鼓,大如水缸或小如茶杯。鼓身的形状既有陀螺形、圆锥形、台柱形、正方形的,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形的,甚至还有人形的。有的鼓身上还画上各种几何图形,雕刻花草、人兽,突出了黑人文化的特色。鼓皮也是多种多样的,除常用的牛皮、羚羊皮外,还采用豹皮、斑马皮、蜥蜴皮、鳄鱼皮,甚至还有大象的耳朵。在非洲鼓上还常常增加一些装置,以获得某些特殊的效果,如在鼓腔内装一些珠子或干的植物种子,或将金属片、贝壳,色彩斑斓的串珠装在鼓边上,当鼓手击鼓时,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持鼓的方式也很多样,把鼓置放在两腿中间很常见,有时也把鼓夹在腋下,或挂在颈上,挎在肩上。击鼓的手法也很多,人们在鼓的各种部位用拳头、手掌拍打,甚至还有用脚后跟击鼓,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和效果。也有用鼓锤敲击的,过去曾经用象牙、人骨做过鼓锤。还有一种用小棍子磨擦喷有某种粉末的鼓皮而发声的磨擦鼓。在尼日利亚有一种夹在腋下演奏的小鼓,随着手臂对鼓身皮条的压力大小,鼓的音高可以随时变化。

鼓的演奏方式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独奏和重奏鼓的节奏复杂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集体击鼓或一个人同时击多只鼓时,鼓声气势磅礴,有如万马奔腾,雄壮激越。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离不开鼓。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鼓”和“舞”是同一个字。在多哥的歌舞活动中,何时奏乐,何时起舞,以至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进行都要听从大鼓的指挥。毛里塔尼亚的的女鼓手则是边舞边击鼓,她们时而用手指轻弹鼓皮,如行云流水,时而猛烈敲击,如江河奔腾。她们一面击鼓,一面用双手轮流拍打臂、腿,作出各种姿态,非常动人。又如在布隆迪,10名男舞蹈演员头顶大鼓,边敲边上场,围成半圆形,然后演员们各自取下大鼓,放在面前。在圆圈中再放上另一面大鼓,由演员们轮流上前击奏。他们时而凌空跳跃,时而旋转舞蹈,并且伴以歌唱,强烈的节奏、密集的鼓点、热烈狂欢的场面,十分精彩。鼓在非洲常常还作为国家、民族的象征。如在乌干达的国徵中就有一面鼓,它表明了一种古老的传统。因为乌干达在成为共和国前,为四个王国,每个王国的王室都有一套大小不同的鼓,各有不同的名称和音色。这种鼓只有王室的婚丧嫁娶、新王登基、对外宣战时的隆重场合才能使用。对属于不同权力等级的人来说,鼓的数字是有规定的,在原布干达王国,巨大的仪式性的鼓,国王有93个,各级酋长依此递减,在换鼓皮时还要用人或动物作牺牲。这种鼓是当作神物来尊崇的。

非洲鼓还常用来传递信息和语言,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加上急缓有别的节奏,形成各种各样的鼓点,作为一种信号语言,来传送各种信息。在清晨、傍晚比较安静的时刻,鼓声可以传到15公里以外,鼓手们一个接一个地重复着鼓声,这样可以用惊人的速度准确地传“话”--一百英里以外的的地点可以在两小时内达到。过去,当奴隶贩子捕捉黑人时,非洲人就通过鼓语通知人们迅速逃离,使奴隶贩子一无所获。鼓语还常常用来号召人民参加公益劳动、抵御敌人来犯、报告火警等。

非洲人还常用鼓励来表达不便用语言表达的事物,如加纳的阿肯人,丈夫习惯在舞会上用鼓语赞美自己的妻子,鼓语还可用来宣布一个人的出生、死亡和婚姻。

在非洲的许多地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举行一次评选鼓手的集会。在加纳举行的“赛鼓会”上,鼓手们分为两组擂鼓对阵。先用明快、热烈的鼓声颂扬酋长的美德、功绩,然后用徐缓、清新的鼓点叙述远古的神话、传说,接着又用急骤的鼓点宣布族内的新闻趣事。鼓声中复杂多变的节奏表达出人们各种不同的感情,时而使人悲愤填膺,时而引人开怀大笑,人们屏息凝神,就怕漏听一个鼓点。“赛鼓会”的高潮是“斗鼓”。先由一组鼓手提出问题,另一组必须用鼓点回答并提出反问,否则就算输。观众们则围在鼓手旁帮助出谋划策,参战助威,想方设法击败对方。

总之,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的一种最重要乐器,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

在非洲的各种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种被称为达姆达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于双腿中间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近年来,非洲鼓也已进入了专业音乐创作领域。非洲津巴布韦的作曲家多米沙尼·马拉里在1990年创作的“诺兹波妈妈”就是用非洲鼓与弦乐四重奏一起演奏的新作品,由世界著名的科诺斯四重奏组演出,效果很好。

非洲音乐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有哪些影响

非洲音乐的节奏感很强,但其旋律不是非常多

在北美的黑人音乐 在世界音乐的发展历史中, 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迫移民至美洲为奴, 无疑是一级重要的事件, 这些黑人大多来自西非, 但也有来自於其他地区, 他们带来了他们的音乐及其他的文化元素, 并与大量不同的欧洲音乐文化接触, 他们的反应, 形成了一种音乐次文化, 对西方及其他地区各种音乐造成无远弗届的影响.新大陆的黑人音乐不仅复杂鲜活, 对白人民谣造成影响, 在有些美洲音乐形式的发展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黑人主导了整个ragtime, jazz音乐的发展, 对一些城市音乐, 如摇滚乐, 蓝调也举足轻重, 甚至对古典音乐也有不少效果

什麼是非洲人带到美洲的音乐特质? 让我们立刻想到的是他们对节奏的强调, 鼓及其他打击乐器的使用, 切分音与复杂的节奏, 在在都显现在美国黑人音乐文化中, 节奏严格的控制, 可说是西非鼓乐的表徵, 其次启应(call-and-response)的演唱方式, 在非洲极为重要, 显现在爵士音乐主奏的轮替, 显而易见, 此外, 对器乐的偏好, 除非洲乐器外, 欧洲乐器如吉他, 口琴等 , 很快的便融合在他们的音乐之中, 而最重要的非洲音乐特质, 即兴, 复音的形式, 也可在许多的美洲黑人音乐中发现.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新奥尔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爵士乐来自非洲音乐。17-18世纪,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抒发内心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隶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于是产生出许多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福音歌等。其中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对爵士乐的形成影响最为明显,它们的一些艺术特征迄今仍保留在爵士音乐中。

第五篇:非洲音乐

《非洲歌舞音乐》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五单元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这一章节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非洲音乐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人传统音乐。在非洲音乐中,节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非洲音乐的灵魂。而非洲鼓在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整个乐队的灵魂。绝大多数情况下,非洲的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结合的。

《非洲赞歌》是一首加纳民歌,歌曲乐句短小,曲调音域窄,类似于说白,伴有喊叫声。伴奏乐器是马林巴琴

《鼓舞》是由布隆迪圣鼓演奏,节奏鲜明而强烈,与舞蹈结合紧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非洲音乐中丰富多彩鼓乐和歌舞,以积极的态度参加于音乐实践活动,开阔音乐视野。(2)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感受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丰富的感染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内涵及其艺术价值。教学难点是:了解、掌握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

教具: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选用的教具是鼓、多媒体播放器、教学光盘、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我认为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法: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通过创设音画情境,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受下,体验到音乐表现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更加有助于学生了解非洲歌舞音乐。

2、采用感知、体验、实践、探究的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欣赏教学法,并结合“情境法”,使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说学法

欣赏音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为此我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1、自主欣赏。通过自主聆听,感受音乐,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情感体验。学生通过丰富的音响资料,充分感受音乐形象,能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

3、探索表现。鼓励学生参与创造表现,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及音乐想像力。

四、说教学程序

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层层深入,欣赏感受;探索表现,积极创新;拓展延伸,审美升华;完美结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教师播放课件:电影片断《我是谁》。通过欣赏电影《我是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顺势引入新课,为新课学习做下良好的铺垫。

2、层层深入,欣赏感受。首先,欣赏《非洲赞歌》(1)、自主聆听,直观感受:

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非洲歌唱家卡拉巴罗比演唱的加纳民歌《非洲赞歌》,让同学们在欣赏中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课件播放《非洲赞歌》音乐的音频视频)欣赏完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2、理性展开、情感体验:

欣赏完后出示课件的乐谱讲解音乐特点。教师示范演唱简谱,师生总结音乐特点:

特点: 乐句短小,反复演唱,曲调音域窄,类似于说白,伴有喊叫声

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的主奏乐器(讲解马林巴琴,并播放马林巴琴的简介图片音频)(点击课件让学生们欣赏马林巴琴的音色)第二,欣赏《鼓舞》(1)、欣赏感受

我们来一起感受布隆迪圣鼓,看看这段音乐能给同学们什么样的感受。(播放《鼓舞》音像。)(2)、简介非洲鼓

非洲人偏爱打击乐器,尤其是鼓。鼓在非洲用途非常广泛,除了用于音乐、娱乐,还是部落民族的象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乐器也无法代替的。

通过欣赏,问同学们鼓舞有什么样的音乐特点,节奏鲜明强烈。在非洲音乐中,节奏占有重要地位,是非洲音乐的灵魂,他所独有的活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能深切的感受到他的震撼力。在这首《鼓舞》里面除了有鼓的表演还有什么表演形式? 歌唱、舞蹈。舞蹈也是非洲黑人最古老最普遍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他的舞蹈动作简单,突出了头得

论非洲音乐的节奏模式及其文化阐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