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公共选择理论关于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权衡分析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1-104102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9 00:48: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公共选择理论关于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权衡分析

摘 要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以现代经济学角度分析政府问题的学科,研究对象是选民、政治人物和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各种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治家与官僚并不总是以公众利益为工作目标,而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本文通过运用公共选择中官僚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知识来分析“gdp为绩效评估指标”、“三公经费的控制”和“八项规定的推行并非是一个可行的长效机制”这三个具体例子,从而得出不存在绝对的政治家与官僚以公众利益为目标或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结论。

关键词 公共选择理论 官僚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公众利益 个人利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建立在此经济基础上的国家制度等上层建筑也取得了实际进展,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政治学和经济学观点不同的是该理论认为政治家与官僚并不总是以公众利益为工作目标,而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本文就以公共选择中的官僚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突破点,并结合gdp、三公经费和八项规定的实例以及个人见解来分析公共选择学派该论点的合理性。

一、理论分析

(一)公共选择中的官僚理论

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传统官僚理论认为“理想的官僚制”体系是当选政治家或选民的工具,官僚应该坚持价值中立,只服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合理合法的职权是官僚概念的核心。而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则提出自己的官僚理论,该理论假定官僚就像市场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一样,政治制度就像市场制度,政治家就如企业家,选民就是消费者,选票即该市场下的有效货币,选举制度就像市场性的交易制度,理性且自利。官僚们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他们关注的是权力、官职和公共声誉;上述目标与官僚的预算规模大小呈正相关,因此得出官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其预算的最大化的结论。

布坎南之所以把官僚看作市场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其理论基础是把“经济人”假设运用于政治市场中。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组成的,经济市场的活动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政治市场的活动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官员。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一经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不会随意改变。再者人的行动是围绕其价值观进行的,既然做出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的是同一个人,那么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不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向和价值取向,即在经济市场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自觉追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在政治和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截然对立的价值观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当官僚和政治家抛开政治身份而仅仅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理性人”或“经济人”的时候,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也是符合现实逻辑的,该理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二)公共选择中的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是委托人,被授权者是代理人。公共选择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政府作为委托人

政府不再直接生产公共产品,而是通过委托代理模式,将公共产品的生产任务交给社会,通过竞争招标等模式从社会生产者手中购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政府作为代理人

人民将法律层面上享有的公共权力通过委托代理关系赋予权力机关、政府部门行使。人民只享有公共权力的剩余索取权,并保留对公共权力行使者的选择权与监督权。

当政府作为委托方时,其在竞争招标选择最终承担某项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生产者的过程中,衡量和评价生产者资格的标准肯定会因人而异。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出发,政治家和官僚肯定会倾向于优先考虑对其自身利益有利的生产者,在此趋势之下与政治团体具有特殊关系的“利益集团”应运而生。利益集团是政府自利性的表现之一,政府部门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和依靠利益集团的资助来帮助它实现竞选胜利从而谋取私利,当然在此过程中“政治人”的本质也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政治家和官僚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当政府作为代理方时,人民授权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此时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经常存在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隐藏信息和行动、机会主义行事、逃避监督等违背公共利益原则的自利行为。这些行为可以从生物人的角度来解释,政治家和官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现实需求,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是不可厚非的,只要将对公众利益的损害程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能强迫作为政治家和官僚的社会个人完全牺牲个人利益而为公众利益服务,这是有悖自然人性的。

二、实证分析

(一)政府绩效考核指标gdp

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效率、效果、行政能力和公正等。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指标中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因素。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和一国的国力与财富。gdp是以数量见效的,因此大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展现自己执政期间的显赫政绩通常会选择依靠一些见效快、易于发展的产业来拉动当地政府的经济生产总值。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政府对地方的泡沫经济房地产业的“照顾”,虽然近年来中央出台了打压房价和泡沫开发的相关政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回应总是微乎其微,甚至置之不理。同样以公共选择的官僚理论来分析,政治家和官僚在想方设法促进地方政府gdp增长的过程中就是站在“经济人”理性假设的基础上作出的利益决策。因为政客在乎的是是否再次当选,所以他们在执政期间把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gdp纳入工作重点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gdp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导致政治家和官僚在执政过程中形成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价值导向的因素之一,而牺牲个人利益追求公共利益经常只是政府行动的一个旗帜。

(二)三公经费的控制

近几年三公经费是否公开一直是公共行政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三公消费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由官方数据公布可知,截至202_年7月26日18时,在已公布“三公经费”的86个中央部门中公务接待费年预算超千万的部门达20个。国家税务总局(含国税系统)、质检总局及中国科学院位列前三,分别达到66703.50万元、11384.66万元和8043.66万元,金额数目惊人,自然会引起社会阶层的不满。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人心,在202_年国务院几次再下“三公经费”公开令箭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三公经费”有所控制,数额和比例都有所下降,预算得到了有效压缩。

这一现象正好引证了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共选择中的具体运用。当政府作为人民的代理人行使行政权力时,与作为委托方的人民之间由于利益立场的差异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委托方在侥幸心理的前提下主观隐藏事实信息和行动,必要时甚至捏造虚假信息以维护私人利益。正面来说,中央对三公经费的控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抑制代理人的私欲,使政治家和官僚能各司其职,公私分明,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反面来说,该现象揭露了代理人以实现个人利益为基点借助行政职位和行政权力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事实,三公经费就是以权谋私,借工作之机享个人之乐。

(三)“八项规定”的推行并不是一个可行的长效机制

“八项规定”是总书记针对党改进工作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要精简会议活动;要精简文件简报;要规范出访活动;要改进警卫工作;要改进新闻报道 ;要严格文稿发表;要厉行勤俭节约。

“八项规定”从法律意义来说只是对党的工作作风提出的规范性要求,没有很严肃的强制性和法律权威性,而且是针对现阶段政治领域出现的广泛性政府机关人员作风不正等问题提出的现实性对策,适用于总书记上台后的政策方向,因此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而且“八项规定”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规范更多的是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强调的是通过对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的正确向导来规范其实际工作要求。

但政策是针对现有问题而言的,正是“八项规定”的出台更突出了政治家和官僚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受自利主义影响的可能性之大,八项规定推行的短暂性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不违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

三、结论

经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我们应该以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待“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政治家和官僚并不总是以公众利益为工作目标,而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观点,即有选择性的赞同。

公共选择的官僚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站在“经济人”假设的角度可以论证政府机关人员经常以自利主义为工作原则,而并不总是追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结合gdp、三公经费和八项规定的实例我们可以从另一面看出政治决策中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博弈结果还取决于政治家和官僚的个人价值观倾向。如果该政治家的价值观倾向于为公众无私奉献,那么他的政治决策必然会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反之,则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导向。

四、建议

除了一般框架之下的制度完善,体制创新,法律规范,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行政伦理即行政价值定位建设的重要性。行政价值定位是由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作用和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公共价值目标能否实现。重视政治家和官僚群体价值观体系的重整,适度打击自利主义的泛滥,推崇公共利益的实现,在政府机关内营造公仆精神氛围,而且领导层级要做好上行下效的带头作用,中央首先示范并严格敦促下级执行相关要求,各省市级严格遵循上级行动要求,形成和谐一致的政治风貌。这种内在的约束机制一经形成便会对整个行政体系带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良性影响,而非硬件框架能比拟,所以对于文明政治、公共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篇: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可以两全四辩稿

中的有机结合。我方自然承认个人利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可以两全四益与普遍利益会有产生冲突与矛盾的辩稿 时候,但冲突可以调停,矛盾也可以感谢对方辩友如此精彩的陈词,化解,个人利益暂时不能得到满足或只是我方还是从中洞察出了一些漏洞,者群体利益暂时得不到满足的两不全下面由我为在座的大家略陈一二。首先,对方辩友将自己的主观观点强加到我方论点上,对方认为的全字太过于完美,试问,世界上真有如此完美的事例吗?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双方真的能够不费任何吹灰之力,不用耗费一丁点儿心思就能达到共识,成就两全局面吗?打了不折兵的大胜仗也要耗费粮饷吧,双方冲突追逐利益,又如何能全身而退呢?所谓有得必有失,我们今天所讨论点在于利益,而不在于不劳而获。其次,对方一直强调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冲突和矛盾所造成的您方所谓的“损害”,却有意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深层的整体关系。并且,与群体相对的个体并不是唯一,特定的某个人,而是流动的,所以当矛盾发生时,这次抉择你代表的是你个体的利益与群体利益相对,下次便有其他的个体与你所在的群体利益相对立,那么权衡利弊,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共存,人们自然会支持、理解普遍的且正当的利益一方。双方的协调也是为了群体的长期利益,使得群体中的个体受益,达到两全的局面。

(最后//辞海定义不一致。)接下来由我为大家再次强调我方观点,坚定正方立场。

第一,从市民社会到公共领域,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都是具有一致性的。从社会长远发展来看,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亦是具有同一性的。乍一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好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相互促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集体利益并非只是个人利益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相互协调

局面也能通过最恰当的方式协调最终达到两全,今天我方所讲的个人并非是特指的某一个人,而是广泛的个体,人是群居动物,并且具有社会性,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是绝对挂钩的。霍布豪斯的“个人权利不能同公共利益冲突,任何权利脱离了公共利益就无法存在” 第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互协调,才能够保障一个国家的进步事实上,集体利益作为一定社会成员利益的集合,本质上是每个成员利益

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现实生活中,不管个人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讲,任何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和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个人在社会和集体中的活动,既是为了他人,也是为了自己,他提供给集体和社会的价值越大,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就越快,个人价值和利益实现的程度也就越高。这就启示我们,在选择和确立个人价值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筹兼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中国梦,我的梦。

第三篇:在利益与道德的权衡中,坚守道德

在利益与道德的权衡中,坚守道德

【名师简介】周珍,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湖北省语文学会会员。曾参与《综合阅读》《生成性教学》等课题的研究,在省市级优质课竞赛、论文及优秀教案评比中均获一等奖。多次单独命题,多次参加湖北省高考阅卷工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出了一种治疗癌症的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 202_ 美元。为了买到这种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说:“我研制出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偷药,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了警察局。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押题理由】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也在作文的相关母题范畴内。作文的母题包含三个大的方向:一是个人发展问题(幸福、理想、自信、善心等);二是个人与外界的关系(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如尊重、合作、包容等);三是人的认识问题(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认识等)。考生备考时可有意识地对以上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另外,对现实的关注也是202_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立意点拨】

这则材料涉及三个人,我们可对这三个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梳理,并阐述自己对三个人的行为的看法,依此形成写作的三个基本角度。你可以赞成海因茨守护生命的做法,肯定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弘扬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也可持反对意见,因为情理不能突破法律的界限――其深层意义是情理与法律的矛盾;你可尊重药剂师的智慧与劳动,赞成遵循市场规律的做法,也可反对他唯利是图,不顾他人生死的残忍,或建议他赚钱的同时兼顾人情――其深层意义是利益与人情的矛盾;警察将偷药的海因茨抓捕,你可赞同这种维护法律公平的做法,也可建议他兼顾法理与情理――其深层意义是法律与人情的矛盾。最后,你也可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角度入手,思考社会制度是否健全,如何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等。这则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两难选择困境”,考生从单一角度立意是可以的,但如果能对道德、生命、规则、法律、价值等关系范畴进行一些辩证性思考,可适当提高得分。

常见的立意误区:为了爱值得付出一切;尊重知识产权;宽容待人。

【优秀立意】

1.在利益与道德的权衡中,坚守道德;2.情与法的均衡。

【高分素材】

(人物)素材化用①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东汉杨震在王密贿赂自己时,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令王密汗颜,他在利益与道德间选择了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反观当下,有多少领导者、执法者知法犯法,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置大局于不顾。不知他们知晓杨震的事迹后,会有何感想?

(人物)素材化用②

古代最著名的贪官和?|生前用尽各种手段陷害忠良,搜刮民脂民膏。在利益与道德间,和?|抛弃了自己的道德。他的行为换来了唾骂,其资产也在他死后充公。西方小说中,夏洛克、葛朗台、阿巴贡和泼留希金这四大吝啬鬼不惜以道德换利益,但他们最终获得的又是什么呢?只是众人的嘲讽谩骂和悲惨的下场罢了。那些抛弃道德选择利益的人,纵使因此家财万贯,也永远不会得到他人的赞扬。

(语录)素材化用③

自我利益与社会道德如何取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永恒命题。康德曾解答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这两种东西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对于利益和道德,我始终坚信道德才是应该坚守的。古往今来,只有遵循心中道德的人才会受世人敬重,也方能名垂千古。

(语录)素材化用④

有道德的人往往被视为高尚的人和社会的行为典范。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早有阐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终生践行着这种道德义利观,不为宫室之美,不为妻妾之奉,更不为所识穷乏者得之,一心遵从心中的德行,终被后人称为“亚圣”。如果那位药剂师能怀着一颗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以治病救人为道德准则,最终的结果岂不令人皆大欢喜?

第四篇:用公共选择理论浅析腐败现象

用公共选择理论浅析腐败现象

近年来腐败案件频发,且金额数量均触目惊心。前中石化总经理陈同海受贿2亿元、前药监局局长黄萌受贿2亿元且拥有84套房产、前铁道部长刘志军贪污数10亿元(网上传闻其死党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海外存款更达28亿美元)……在这里我想用在政府经济学中学习到的公共选择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浅析。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theory)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传统上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以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为背景,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其一些主要论点,诸如中位选民理论、投票悖论、官僚行为分析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当今社会,代议民主制即社会成员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民主体制的主要形式,也包括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在代议民主制下,通过公共选择来决定政府经济活动的机制和过程尤其特点。

一,政治家的行为(即领导行为)

在现代社会,具有相同政治倾向或利益的人结合在一起,形成政党。在西方多党制国家里,各个政党为争取更多的选票,取得执政权其政治家就要努力使本党的竞选纲领和政策主张得到中位选民的支持。而在我国,由于实行一党制,不存在中位选民的问题,政治家即领导只需要考虑自身代表的集团的利益诉求即可,而不用受制于中位选民的支持。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人民代表来源广泛,利益诉求各有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权力自然就落到了少数政治家的手中。这就给了个别别有用心的领导干部以极大的寻租空间。

二,政府公务员的行为

在西方国家,政治与行政分离,政府公务员都是职业行政人员,政治中立。公务员具有相对固定的等级与报酬,他们不以追求个人收入的最大化为目标,而更多的关注官职、特权和公共声誉,而这些往往与公务员所掌握的预算规模大小呈正相关。由于公务员拥有提供公共物品的垄断权,他们掌握的信息和具有的专业知识往往是无法替代的,其很有可能为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利用其优势,而夸大其公共物品效益从而造成浪费。这点在我国更有甚之,由于政治与行政不分,公务员的领导即政府的官员,他们即掌握专业的知识又掌握预算,其中的寻租空间不言而喻。以上面提到的张曙光为例,作为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其专业知识为其在引进高铁技术上寻租提供里极大的便利。

三,特殊利益集团的行为

在公共选择中,各种特殊利益集团对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利益集团,是指那些由于特定利益而集合在一起,有组织的参与公共选择过程的社会群体。既有长期存在的诸如行业协会、工会等,也包括短期临时组成的如环境事件受害者团体。特殊利益集团影响公共决策途径主要有游说决策者、以游行示威等向政府施压、向决策者行贿。最后这点也是在我国最严重的一点过去往往被避而不提,其实有利益的地方就会存在利益集团,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尤以近年来的贪腐大案来看,数额如此巨大,肯定不是个别行贿者的个别行为。以原药监局局长黄萌为例,其受贿的主要来源就是由广大药厂构成的利益集团,每每一个要被列为医保限价药品,这个药就会从货架上消失,一个相似成份的新药就会通过药监局的审批改头换面的上市。而中国各大行业协会中的顾问名单中最少不了的就是前主管领导的名字。综上所述,由于对权力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管,在公共选择领域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预防腐败方面存在制度性的缺陷。虽然这一制度在决策上更有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扯皮,近年来给我国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寻多的腐败现象。

为了遏制这个不良势头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扩大社会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阳敏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经常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其不仅阻碍了政令通畅、危害

政府职责的有效完成,而且妨碍了政府公信力的树立、损害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权威性。用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就是要把经济学的假定和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的执行中,以地方政府的自利性为

研究切入点,分析了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合理加大利益整合,大力加强信息沟通以 及积极完善监督落实

关键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公共选择理论;中央政策;地方政府 中图分类号:09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0X(202_)01-0102-03 1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行政理论的一个重要派

别,它是以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为基本出发点,用以分析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公共选择理 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人都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 为动机的,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 益的那种机会,而在政治领域活动的人或组织,同样 也是“经济人”,也要通过选择以求得到最大利益的 实现。[‘〕由此,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策的执行过程 实际上也是一种利益选择的过程,地方政府在执行 中央政策时同样会面临利益选择问题,于是就引发 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发生。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表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政策敷衍。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执行持 敷衍态度,具体表现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 文件,贯彻执行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号召层面上,或就算执行起来也敷衍塞责、僵持推拖,使中央政策 的执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 中出现的敷衍现象,不仅影响了政策问题的解决和 政策目标的实现,是地方政府执行力低下的表现,还损害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政策选择。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进行选择 性执行,是指地方政府以中央政策的相关具体条文 中是否存在符合以及多大程度符合自身利益为依

据,不同程度地独立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对原有的政策内容有意曲解、肆意变通[z},即把政 策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大肆执行、用足用活,而把 对于自己不利的政策部分则不理不睬、不予执行。地方政府选择性的执行中央政策,使原本共同指向 特定政策目标的相关条文和措施支离破碎、残缺不 全,并导致政策目标难以保质保量的实现,政策的整 体功能也不能得以发挥。

(3)政策附加。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进行“政 策附加”,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中央政 策附加了一些原政策目标所没有规定的,并且是不 恰当、不合理的内容予以执行。政策附加表面上看 起来是地方政府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政策,而实 际上是地方政府自行其是地扩大政策外延,致使政 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偏离了政策原定的 要求,变相扭曲上级政策精神,从而达到谋取自身 不正当利益的目的。[3〕

(4)政策替代。若所需要实施的中央政策与地 方政府之间出现极为激烈的利益冲突,地方政府出 现的“政策替代”现象是指其利用政策的抽象性特 征和自由裁量权,借以“本地区有特殊性”的旗号,完全曲解原有政策,甚至以自行制定的“土政策”直 接替代原政策。“政策替代”使原政策的政策内容、政策目标、政策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严重影响 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5)政策截留。地方政府截留中央政策是指当某项公共政策可能严重损害地方政府的不正当既得

利益时,地方政府就在自上而下的贯彻过程中,完完 全全隐瞒、截留该政策,并且想方设法不让政策对象 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了解、知道该政策。地方政府 截留、舍弃中央政策的此种行为是对上级政策的公 然对抗,会造成十分恶劣的政治和社会影响。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公共 选择原因分析

m利益冲突是现象萌生的根源之本公共政策 的本质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有权威的分配。基于公 共选择理论分析得知:地方政府作为相对中央政府 有一定的独立权的利益主体,有着自己的利益需求,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造成“上有政 策,下有对策”现象萌生的根源之本。当执行某项 中央政策时,对于地方政府既无利可图又无损害,地 方政府对于政策执行就会只做表面文章,搪塞了事,表现为“政策敷衍”当某项中央政策的执行,只有 部分能使区域受益,地方政府就分解政策,断章取 义,出现了“政策选择”现象;或某项中央政策虽然 能给本区域带来利益,但利小润薄而无法满足地方 利益要求时,地方政府就随意扩大政策外延,添加不 J哈当内容,使得“政策附加”现象出现;或执行某项 中央政策可能损害本区域利益时,地方政府就想方 设法曲解政策,发生“政策替代”现象,甚至“政策截 留”现象。由上可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 消除与中央政策是否反映了以及多大程度上反映了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代表的利益需求有密切 联系。} 4] 32信息梗阻使现象产生有存在空间从信息论 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执行也是一个信息的发散和 收集过程。一方面,中央政府需向地方政府与社会 公众发放、传递政策信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 向中央政府反馈政策执行和检验政策效果的信息。然而,由于现行的政策信息传递渠道单一,导致政 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梗阻。出于利益追求的地 方政府可能扭曲政策精神、变形政策,产生了所谓的 “对策”,并向上传递有利于自己的虚假信息。也正 是因为地方政府对信息反馈渠道的垄断或控制,中 央政府不仅无法及时地、准确地、全面地掌握地方政 府有关政策执行的信息,还可能被地方政府的“隐 瞒真信息,虚报假信息”情况所误导,降低了地方政 府变通执行政策而被查处的几率。综上可知,信息 梗阻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存 在空间。

33监督不力让现象持续无后顾之危政策的执

行监督为政府高效执行政策起着检查、督促、指导和 纠偏作用,意义重大。然而在现实的中央政策执行 活动中,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内部监督机制因体制的 依附性而监督乏力。当前,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关既 受着上级监督机关的领导,又受同级党委和政府的 领导。可是被监督的当地党委和政府机构却掌握着 监督机关的人事及财政权。也就是说,监督机关与 当地政府部门有着密切的利益联系,就连上级监督 机关的指导作用也往往被同级党委或政府所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内部监督不力”局面的发 生。另一方面,外部监督也因信息不畅,制度保障不 全而难以发挥作用,外部监督处于疲软乏力的状态。“内外监督不力”局面导致地方政府在扭曲执行中 央政策,发生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时,存有 监督真空状态,而无后顾之危。

4防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 措施 1合理加大利益整合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

分考虑到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差别,要在统筹大局的 基础上尽可能听取各地的呼声,合理加大与地方执 行主体间的利益整合。这样,不仅能使中央政策能 有效的、准确的实施,而且也能让地方政府通过政策 的落实来实现自己的合法合理利益,从而实现双方 的良好合作,共建和谐。若在客观条件有限制的情 况下,某些地区的利益需求难以照顾到时,就需在适 当的时候要考虑给予该地区一定的利益补偿,以防 止利益分配不公,加剧地区间利益摩擦,影响中央政 策执行。另外,在承认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差异性 的前提下,必须强调强调地方利益服从中央利益。在进一步加强中央权威的同时,国家制定瞰令执

行法》也是势在必行。}}f}C令执行法》立对于政策执 行的机关、条件、措施、程序要规定的明确、具体、易 于操作,以有助于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 实现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总之,要通过中央政 府在制定政策时合理地加大利益整合以及相关执行 法的规范,以助于实现上下级政府之间协调利益、明 确权责,并相互配合、高效执行政令,为消除“上有 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斩根断缘。

42大力加强信息沟通中央政府不仅要加大报

刊、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的政策信息传播力度,使 政策目标群体能够及时、直接地了解政策信息,增强 公民对政府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并积极参与到 政策执行过程中来。还要加强舆论媒体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报道,旨在发现执行问题时给予及时披

露并提高执行的透明度。另外,中央政府要加强与 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 对政策的认识,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而且有 助于中央政府听取地方政府的诉求,并帮助解决执 行中的困难。也只有大力加强各相关方面的信息沟 通,才能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玻璃房里 消亡。

43积极完善监督落实当前,一方面要理顺政府 内部监督体制。改变现行监督机关所实行的双重领 导体制,实行只受上级监督机关领导的垂直管理,切 断与同级党委和政府的利益联系。[5〕使得监督机构 的财政权、人事任免权等不再受制于监督客体,使得 监督机构不再受制于监督客体,为内部监督落实有 效力提供组织基础。另一方面,要落实和完善外部 监督。鼓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组织、利益集 团、大众传播媒介和公民等监控主体对政策执行情 况予以监督,还要完善监督渠道的规范化、合法化。并且在科学划分各系统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用法 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成为多层次、多功能、内外 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积极落实监督系统的 功能作用的同时,还需要科学界定问责的内涵和外 延,明确问责的主体、对象、重点、范围和方式,加强 问责机制建设,明确问责程序,明确责任种类及责任 追究方式后[}l,以加大对政策执行不力之政府的问 责力度,共同约束、威慑、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 策”现象的发生。参考文献: 【1J卜凡.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建设的启示【J].新乡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_(1): sl-s3.} 2}刘晓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政策执行主体因 素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_(2): 31-33.[ 3]周国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主观偏差行为的博弈分析

[J].社会科学,202_(8}: 73-79 [ 4]陆e}郭新宇.地方利益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oos} s}: 81-85 [ s]李煌明.论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的完善—从“上存 政策,下存对策”的角度观之[J].行政与法,202_(2):

27-28 [6〕刘国军.加强地方政府行政问责体系建设的对策【J].红 旗文稿,202_(1): 24-25 [责任编校:李军1 Analyz}g the Phenanenathat“theSubord}ate Authority

Does not Carry out Effective妙the Policies Accord}g to the

Request of Higher Goverrment“ Based on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YANG Min(CollegeofPublic;ManagumentXiangtanUniversity, Xiangtar5 Hunan 411105 China)Abstract The phen<。二a that“the subordinate authority does not〔arty out effectively the policies a} 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higher govemm二t”‘usually二‘ting in our country's public policy execrr tion S tudying haw。)P。二t th is phen<。二(>n Iran h appening‘not on珍in portant“)〔arty out the 〔二tral policy effectivelg but‘also valuable。)przmote the localgovemm二t s policy paw er T h is a} title uses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to ana卜zeth is phen<。二(>n It puts the hypothesis andmetho<1 of,conanits into public policy execution and takes the sel}interesting of bcal government as the research breakthrough point It analyzes the reason of th‘phen<。二(>n and gives the〔orresponn m easu二,Enlarging the benefit confoanity reasonably;strengthening the infoanationcanmunication and〔arrying out surveillance positive琢

Key words“the subordinate authority does not〔arty out effective卜the policies ac〔or<1 ing。)therequest of h沙er gave~二t";the pub lit cho ice theory;〔二tral policy;local gove~二t

公共选择理论关于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权衡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