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组织行为学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21-1044854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2 00:53: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

1、如何加强群体的凝聚力?p161,p305 答: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影响凝聚力的因素有:(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2)外部的威胁,适度的外部威胁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3)群体规模,小群体比大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4)奖酬体制,以群体为单位的奖酬比一个人为单位的奖酬,会导致更高的凝聚力(5)班组的组合,一人际关系、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为基础组成的班组有更高的凝聚力(6)与外界的关系,只有适度开放的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7)群体的绩效 成功的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8)领导作风,民主作风的有更高的凝聚力(9)加入的难度

凝聚力的作用:满意度

沟通

生产率 物质凝聚与精神凝聚: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组织凝聚力可以从两个渠道形成。物质凝聚是组织凝聚力的基础,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员工满意的:1报酬2公共福利3劳动保护4劳动保险。精神凝聚是组织凝聚力的根本,需要解决的是:1为每一个员工提供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时期取得成就增长才干,从工作本身受到激励。2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民主权利,倾听其意见和建议,给他们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渠道。3尊重和鼓励员工钻研技术、探讨经营、提高个人才干,并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培训。4在组织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员工感受到群体的温暖、组织的关怀。5培养良好的组织文化,使员工在此微观文化中形成高尚的追求、高雅的情趣、良好的道德作风,从而感受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群体价值观在形成组织凝聚力中的作用:

一、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整合。1丰富组织目标的内涵,使其包含着更多的个人目标,使职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最终导致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目标的实现。2培育良好的群体价值观,十个人价值取向向群体价值观靠拢,使个人目标向组织目标靠拢。

二、职工之间个人目标的整合。组织凝聚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职工之间的吸引力。它形成一是依赖于利益相关的推动,二是依赖于思想一致的催化。培育良好的群体价值观是实现职工之间个人目标整合的基本手段,其结果是目标相悖情形越来越少,志同道合的程度越来越高,行为一致性越来越强。

2、领导理论的新发展p357 答:

一、魅力型领导

特征:1反对现状并努力改变现状2设置与现状距离很远的目标前景3对自己的判断力和能力充满自信4采取一些新奇违背常规的行为,当他们成功时会引起下级的惊讶和赞叹5能深入简出,言简意赅的向下级说出自己的理想和远大目标,并使之认同6对环境费变化非常敏感,并采取果断措施改变现状7经常依靠专长权力和参照权力,而不仅只用合法权利8经常突破现有秩序的框架采用异乎寻常的手段达到远大目标9被认为是改革创新的代表人物

二、基于价值观的领导

组成要素:1种子要素:领导价值观2基本要素:企业文化 领导素质3衍生要素: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愿景4强化要素:领导动机 领导行为

阶段:领导者注入价值观

价值观共鸣引起下属的动机与情感

共同价值观点的形成对共同价值观的强化

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1基于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愿景,为企业变革和努力指明了方向,克服了变革的不确定性;2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者的强烈的自信与对下属和工作的信心,是克服下属焦急与疑虑的镇静剂

三、交易型领导理论

概念:交换型领导基于社会交换的理论,认为领导者与部署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现实的契约行为,目的在于交换有价值的实物。

特征:1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知道和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目标努力,领导者向员工阐述绩效的标准,明确自己希望从员工那里得到什么,如果满足了上级要求,员工将得到什么。2已组织管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为基础,以来组织的奖惩来影响员工的绩效。3强调工作标准 任务的分配 重视任务的完成,强调员工的遵从。

四、变革型领导理论

概念:是一种向员工灌输思想和道德观,并激励员工的过程,是交易型领导和魅力型领导的发展。

过程:1这些领导让他们的下属更清楚既定的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他们影响员工使其把组织利益置、目标于个人利益之上

3他们激发并满足下属高层次的需要

特征:1领导魅力,能使员工产生崇拜尊重和信任的行为

2感召力,指向员工勾勒组织愿景与蓝图,描述目标,是下属感到工作富有意义和挑战性,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忠诚于与尊敬以及对工作的使命感

3智能激发,指领导者启发员工发表新见解,从新的角度或视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鼓励员工采取崭新的方式完成任务

4个性化关怀,指领导者把每个下属都作为值得尊敬的个体,仔细倾听并关注他们的需要,鼓励他们学习,并为他们提供指导

3信息沟通的障碍p385 常见的有:

一、语义障碍,理解差异

人们的语言修养不同,表达能力各异,对同一种思想观念或事物,有人表达的清楚,有人表达不清楚;用语言表达思想、描述事物时,不可避免的产生语义障碍(方言专业术语);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形成沟通障碍

二、个体差异造成的“选择性知觉”

三、情绪造成沟通障碍

四、地位差异和利害冲突妨碍交流,形成过滤

五、组织层次的影响,六、组织结构设计不当,沟通渠道不畅

七、信誉不佳,妨碍沟通

八、条件不清,弹性太大

九、地理障碍,沟通困难

改善:1事先认真准备,真确理解,确切表述沟通内容

2提高信任度

3提倡平行沟通

4提倡直接沟通、双向沟通、口头沟通

5涉及固定的沟通渠道,形成沟通常规

6克服不良习惯

7良好沟通的十项建议:1沟通前先澄清概念2检查沟通的真正目的3考虑沟通时的一切环境4计划沟通内容,应尽可能先征求他人意见5沟通时应注意内容、语调6尽可能传送有利信息7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与催促8着眼于未来9言行一致10成为一个好听众

4组织发展(简答或论述)p404 概念,发展阶段

简答

1动机与行为的关系p50 答:由卢因的人类行为公式可知,由于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同一个人相同的动机,不同环境会导致不同行为,在个人因素中,外在表现和内在动机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关系复杂;内在动机又有消极积极之分,各种成分混杂。因此人的行为是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这使动机和行为有着复杂的关系: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行为2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行为3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动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2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p59 答:首先,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引导;其次,要致力组织文化建设,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去建立大家共同接受、认可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最后,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3感觉、知觉的概念及其关系p61 答: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共同点:1二者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所产生的主观反映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1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应过程

联系 :1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2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它依赖于人脑中储存的一系列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

4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p80 答:

一、要充分认识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

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行为效果、忍耐力、相容性

二、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

三、要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水平的广度与深度

四、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

5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特征p218 答:原因:1暂时利益的一致;2兴趣爱好的一致;3经历背景的一致或相似;4亲属关系;5地理位置的一

特征:1具有牢固的感情纽带。2权利的实施不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3具有自然形成得到核心人物。4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5拥有一套不成文的行为准则。6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行为一致性以及很强的群体意识。

6组织设计的分工与协作原则p278 答:分工就是按照提高管理目标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把组织的任务、目标分成 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任务和目标,明确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乃至各个人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常见分工方法:1操作专业化2职能专业化3过程专业化4产品专业化5地区专业化6顾客专业化

协作是指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协调关系与配合方法。

7组织文化观念层p293 答:观念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观念层主要是指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

组织文化观念层次包括组织最高目标、组织核心价值观、组织哲学、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道德、组织宗旨。

8组织变革的程序p397 答:步骤:1要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2管理者对计划中的变革必须提出明确的目标。3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要变革的问题4要正确的选择变革方法5通过分析找出了重点,确定了方法以后,就要具体制定变革的计划,在制定计划的时,要考虑到变革的具体步骤、所需的费用和代价、这种变革对其他部门可能带来的影响、职工对变革的认识以及所持的态度等。6变革计划的执行7随着变革计划的执行,管理者必须对变革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看看变革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就应分析原因,采取其他措施。

9学习型组织的特征p400 答:1存在一个大家一致赞成的共同的愿景2人们能够摒弃其原有的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或执行工作的标准规程3组织成员们把组织的过程、活动、功能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的一部分。4人们能够打破横向或纵向的界限,彼此公开的进行交流,而无须顾虑会受到批评或者惩罚5为了一起工作以达到组织的共同愿景,人们能够升华其个人利益和牺牲部门的利益以服从组织的整体目标。

10从众行为(论述)P165 ,P209

11人格的概念,形成因素

12社会知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

1. 凝聚力高的团队特征(1)团队内的沟通渠道比较畅通、信息 交流频繁,大家觉得沟通是工作中的一部 分,不会存在什么障碍。(2)团队成员的参与意识较强,人际关 系和谐,成员间不会有压抑的感觉。(3)团队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并为成 为团队的一分子觉得骄傲。愿意把自己作为 这个团队中的一分子提出来,跳槽的现象相 应较少。(4)团队成员间会彼此关心、互相尊重。(5)团队成员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 感,愿意承担团队的任务,集体主义精神盛 行。(6)团队为成员的成长与发展,自我价 值的实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领导者、团队 周围的环境、其他的成员都愿意为自身及他 人的发展付出。2.提升团队凝聚力 1)从外部看,当团队遇到威胁时,无论 团队内部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什么问题、困难、矛盾,这时团队成员会暂时放弃前嫌,一致应对外来威胁。通常外来威胁越高、造 成的影响越大、压力越大,团队所表现出的 凝聚力也会越强。当然如果团队成员感到团 队根本没有办法应付外来威胁和压力时,就 不愿意再去努力了。(2)从内部看有这样一些因素影响凝聚 力的高低: ①团队领导人的风格、类型 领导是团队行为的一种导向和核心,采 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到凝聚力的 高低。w 民主的领导方式 w 专制、独裁、武断的领导方式 w 放任型的领导方式 ②团队的规模规模越大越容易造成团队的沟通受阻,意见分歧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③团队的目标。团队目标如果跟个人的目标一致,有吸 引力、号召力,这时团队成员就愿意合作完 成任务,凝聚力会增强;反过来如果个人目 标和团队目标不关联,个人的想法是多挣 钱,团队的目标是获得荣誉,这时合作就会 少,感情趋于冷淡,凝聚力也就降低。④奖励方式或激励机制。个人奖励和集 体奖励有不同的作用:集体奖励会增强团队 的凝聚力,会使成员意识到个人的利益和荣 誉与所在团队不可分割;个人奖励可能会增 强团队成员间的竞争力,但这样一种方式会 导致个人顾个人,在团队内部形成一种压 力,协作、凝聚可能会弱化。两者都要考虑,承认团队的贡献,也要 承认个人成绩。⑤团队以往达成目标的状况

如果团队一贯有好的表现,过去就能按 团队目标很好运行,这时团队成员就会觉得 这是一个英雄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感到 有荣誉感,所以就会激发团队成员做得更 好。通常成功的企业和不成功的企业比较,更容易吸引优秀的员工加入。团对的凝聚力 一方面靠员去营造,还要靠领导者的正确引 导。

第二篇:组织行为学

1.同质群体与异质群体在何种条件下工作效率较高

答:

1、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会计小组编制职工工资表的工作;

2.当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体较为有效;

3.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由上述条件可见,一般来说,工作组织中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

2、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异质结构的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1.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

2.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结构为好;

3.凡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异质结构较为有利。

2.团队和群体之间的概念区别

答:团队和群体不是一个概念。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相同利益或情感)的基础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有机集合体,构成群体有两个要素:1.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2.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于控制相互行为;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关键因素。而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主要因素:1.共同目标;2.互补性技能的人;3.明确的团队定位;4.清晰的权限划分;5.具体的共同计划。

团队和群体的差异:

团队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3)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5)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

(6)结果方面。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第三篇: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导论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个体及群体行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及群体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组织中个体及群体行为的预测和引导力,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P1)

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四个原则:

1、研究员工完成任务的方式,并结合员工所具有的非正式工作知识,不断体验和改善工作完成的各种新方法。

2、将完成任务的新方法写成文字的运作规则和标准。

3、仔细挑选那些拥有和任务相匹配的技术和能力的员工,并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标准来培训他们完成任务。

4、确立公平或可接受的任务完成水平,并开发一套支付系统以将励完成或超过可接受水平绩效的员工。(P3)

3.X理论:人性恶。Y理论:人性善。(P5)

第二章 个体行为基础

4.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者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P22)

5.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是由行为结果决定的。P23

6.强化物:是指能增强行为的行为结果。强化物可进一步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P24)

7.惩罚物:能减弱行为的结果叫惩罚物。惩罚通常有两种基本的形式:呈现性惩罚和消退性惩罚。(P25)

8.强化物(不论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是增强行为的,而惩罚是减弱行为的。

9.强化程序:

1、固定比率程序:是在做出固定量的行为之后才给予一个强化物。

2、可变比率程序:心管对行为有强化,但个体为获得强化而需要做出的行为数目是变化的、无法预知的。

3、固定时距程序:对强化物是定时给予的。

4、可变时距程序:的强化物给予时间不因定且无规律可循。(P27)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4个阶段:

1、注意阶段。这是鸡窝学习的第一阶段。一般而言,个体更为关注那些具有魅力的、成功的、有趣的和有名气的榜样。这也是很多学生仿效明星的衣着、发型和癖好的主要原因。在培训中,讲师可以通过呈现清晰、有趣、能引起员工新异感和新奇感的材料,通过激励等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保持阶段。一旦引起了个体的关注,讲师就可以示范行为,并给员工机会进行练习或复述。例如,讲师先给电话客服人员演示如何说出第一句话,然后让学员模仿并练习。

3、再现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尽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榜样保持一致。在培训中,对学员的评价也要在该阶段进行。例如,学员进行了几次模仿练习后,其表达内容、语气语调是否与讲师示范的相似等。

4、动机阶段。这是观察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学员之的以模仿榜样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增加被强化的机会。在培训中,要经常表扬学员恰当的模仿行为,并给予成绩上的认可。(P29)

11.个体行为塑造:指通过强化学习者逐步走近预期目标的每一步来教授新技能或新行为。(P30)

第三章 直觉与个体决策

12.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P43)

13.知觉特点:

1、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某事物时,总是有选择性的把一些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事物的其他部分作为背景来时行理解和解释。

2、知觉的整体性:指人能够根据个体的知识和经验,把事物的不同部分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他们标示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指知觉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形象仍

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P 43)

14.归因理论三因素:一是行为者自身,二是行为所指的对象,三是行为发生的情景。(P45)

15.归因理论三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所有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普遍性高;反之,普遍性低。二是差异性原则。一个人对另一个对象也以同样的方式反应,则差异性低;反之,差异性高。三是一贯性原则。行为者的反应前后一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时,一贯性高;反之,一贯性低。

16.凯利提出归因模型三种特征:一,普遍性低、差异性低、一贯性高,即行为与众不同、不因人而异、总是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自身。二,普遍性高、差异性高、一贯性高,即行为与从相同、因人而异、总是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所指的对象身上。三,普遍性低、差异性高、一贯性低,即行为与从不同、因人而异、偶尔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发生的情景。

17.维纳成败归因模型四个因素、三个方面: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而这四个因素可以按照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制性三个方面来划分。

18.社会知觉偏见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在理解他人行为时,高估他人内在因素,而低估外部环境因素的现象。

2、行为者和观察者差别:指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做掏宝的内部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已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做外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指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环境因素的现象。

4、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知觉主体对体某方面的较清晰鲜明的印象后,影响到他们对体其他方面的理解和评价;或者知觉主体对体有了整体印象后,影响到对体具体方面的评价;这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投射作用:指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以此进行归因,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

6、刻板印象:指人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时是基于这个人或这件事情归属的群体或类型来进行判断的,认为这个人或事物具有其所属群体或类型的特点。

7、对比效应:指人们在评估一个人或一件事时,易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或事的影响。(P49)

19.量性决策六个步骤:

1、认识到需要做出这一决策,这种需要产生于期望阙云太与实际情况某种程度的不一致。

2、一旦确定了决策需要,接着就要确定对决策来说十分重要的标准。

3、步骤2所列出的标准并非同等重要,为了按先后顺序列出他们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有必要给这些标准设置权重。虽然所有标准都是有关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比另一些更为重要。

4、要求决策者列出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这一步只需要列出备选的方案,而不需要对他们进行评估。

5、备选方案一旦确定,决策者就必须批判性地评价每一种方案。把这些方案步骤2、3中建立的标准和权重进行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每一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6、最优化决策模式的最后一步是从众多列出的、并评估过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侍方案。这一选择十分简单,总分最高即为最佳,决策者一般选择步骤5中总分最高的那个方案。(P54)

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20.个体差异:所谓个体差异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稳定的类型或特征差异,它由多种心理特征组合而成,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P 79)

21.气质在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在职业选择上,一般看来,典型胆汁质、多血质的人从事需要进行灵活反应的职业比较适合;而典型粘、抑郁质的人从事需要耐心、持久、细致的工作比较合适。当然,气质类弄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只是相对而言的。在群体中,两个气质类弄不同的人在协同活动中,比气质类型相同的两个人配合,所取得的成绩要好。气质特征相反的两个人合作,不仅合作效果好,而且还有利于团结。其次,从管理教育来看,如果需要对员工进行批评教育,那么对于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员工来讲,管理者可以在当面和大众之下进行批评。但对于典型抑郁质类型的员工来讲,管理者在批评的时候需要三思,因为他们不适

应在公开场所接受严厉批评。再次,在人员的选拔和工作安置方面,气质类型需要得到重视。在人员选拔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要求的职业和岗位来讲,需要对气质类型和特点进行严格把关。在安排工作时,管理者也需要理角,不同气质类型的员工在适应新环境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讲,多血质员工适应环境的速度,要快于粘和抑郁质类型的员工。最后,在工作和管理中,也需要意识到人的气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气质会因重大事件的发生和长时间的强化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人经常以自已的性格特点来掩盖自己的气质方面的短处,所以在实践中也不要完全静止、绝对地看待气质特点。(P 85)

22.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并且是从事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P 86)

23.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P87

24.大五人格:

1、外倾性:它描述一个人善于社交、善于言谈、武断自信方面的人格维度。

2、随和性:它描述一个人随和、合作、信任方面的人格维度。

3、责任心:它描述一个人的责任感、可靠性、持久性、成就倾向方面的人格维度。

4、情绪稳定性:它描述一个人平和、热情、安全及紧张焦虑、失望和不安全的人格维度。

5、经验的开放性:它描述一个人幻想、聪慧及艺术的敏感性方面的人格维度。(P 97)

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

25.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价值系统。(P104)

26.价值观类型:最早的分类:理性、经济、审美、社会、政治和宗教价值观。

一、工作价值观。

二、伦理价值观。

27.态度:员工对自己的职位或自己所在组织的看法和情感被称作工作态度。

28.工作态度三个组成部分: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P109)

29.工作态度:是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看法和情感,以及自己在工作和组织中应该如休行为的信念。(P108)

30.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所持有的态度,是个体对工作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P111)

31.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的态度,是员工投入组织及认同组织的程度。(P129)

第六章 激励

32.激励的一般过程:P137 图6-2

第七章 群体

33.群体: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人群集合体,是在特定的目标和需要导向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而形成的稳定的、规范的、彼此认同的集合体。(P168)

34.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

1、任务型角色。

2、关系型角色。

3、自我型角色。(P172)

35.解释社会从众行为:当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和群体多数人有较大差异时,一般会产生心理紧张,从而产生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便个人与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从而产生社会从众行为。(P176)

36.阿希实验:P176

37.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目标。

2、群体规模。

3、群体的地位。

4、群体的领导方式。

5、奖励方式。

6、成员的相似性。

7、内部的协作。8外部的竞争。

38.高凝聚力有助于更有效率地实现群体所追求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凝聚力群体一定会为组织带来高绩效。如果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内里对组织绩效有利;反之内里对组

织绩效不利,导致低绩效。(P181)

39.群体决策产生的结果:

(二)在生产率方面见书(P184)

40.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比较:P186 表7-5

41.群体决策的优势:群体决策将性格、气质、年龄、性别等不同的人整合在一起,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群体决策实现了知识结构上的互补,增强了观点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完全的有助于决策的知识和信息。在群体决策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能够相互启发,在观点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从而使决策更全面、更准确和更具创新性。群体决策增强民主性、合法性。(P186)

42.群体决策的缺点:

1、办事缓慢、成本高昂。

2、常常导致妥协和盲从的群体思维。

3、极端化倾向。

4、责任分散。(P186)

第八章 沟通、冲突、谈判

43.沟通的一般模式:

1、发送者与编码:发送者是信息源,他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生成了信息。

2、信息:事实上是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

3、通道:是指传送信息的媒介物,由发送者选择。

4、接收者与解码:接收者是信息指向的客体。

5、反馈:如果接收者对发送者所编码的信息进行解码,而信息最后又返回到发送者,这就意味着反馈。

6、干扰:也称为噪音,存在于沟通过程的各个环节,给沟通造成失误、失败、损耗或使之失真。(P198)

44.非正式沟通网络:是建立在组织成员的社会关系之上的,亦即组织成员的社会一种交互行为。(P207)

45.人际沟通的障碍:

1、信息发送者的障碍。

2、信息传递中的障碍。

3、信息接收者的障碍。(P203)

46.人际沟通的改善:

1、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

2、善于运用反馈。

3、学会积极倾听。

4、减少沟通的中间环节。((P211)联系实际 论述

第九章 团队性向诊断及优化

47.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协作性是团队最明显的优势。P231 图9-1

48.高绩效团队的特征:

1、清晰而超凡的目标:团队的目标必须是超凡的目标,即需要综合两人或人努力、各个成员的全力以赴才能完成。

2、相互的信任:成员间相互信任是指每个成员对其他人的品行、个性和能力都确信不疑,是有效团队的显著特征。

3、良好的沟通:群体成员产通过各种申通的渠道交流信息,包括言语和非言语信息。

4、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富有合作精神的良好职业境界,一种互相开放心态的互动理念,一种沟通无障碍的生态氛围,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识。(P244)第十二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49.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其核心价值观对其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等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策略和体系总和。(P302)

50.卢因的组织变革“力场”模型:三阶段变革实施过程:解冻—变革—再冻结。(P305)

51.个体层面的变革阻力:

1、习惯和惰性。

2、经济地位和利益。

3、对未知的恐惧。

4、选择性信息加工。

5、心理原因造成的障碍。(P312)

第十三章压力管理

52.压力的表现:

1、生理症状:新陈代谢紊乱,患上心脏病和中风,更容易感冒。

2、心理症状:一旦紧张性刺激被认为对我们有威胁,一系列基本的认知功能便会受到影响。

3、行为症状:嗜烟、酗酒、暴饮暴食或没有食欲,言语速度加快、睡眠失调等。(P331)

53.压力源:组织外部压力源,组织内部压力源,个体压力源。(P337)

54.个体层面的压力管理:

1、调整思维方式。

2、调整生活方式。

3、进行放松训练。(P342)

第四篇:组织行为学[范文模版]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理论与设计》课堂作业 徐光 副教授

题目:加强组织文化的建设

姓名:

专业:

学号:

成绩:_______________

一、研究背景

组织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组织发展具有凝聚内力,增强外力的重要意义。然而相当多的各类型组织并没有意识到组织文化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往往是贴几张宣传标语,喊几句响亮口号,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作者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思考,试图对组织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从某种角度说,企业就是一个组织,组织文化就是企业文化。一般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其表现的具体特征有:组织鼓励员工创新、冒险的程度,员工做事方式的风格,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导向,团队精神,员工的进取心和竞争性,组织的稳定性等等。

组织文化之所以成为团队活力的源泉,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动力,就在于一方面它能把广大员工的潜力发掘出来,使之服务于该团队共同的事业;另一方面是 使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得到统一(“为提高丰台区小学学科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大目标,“成为本学科教学研究的专家”是每个教研员的奋斗 目标)。在一个团队里,什么样的行为受欢迎,什么样的行为会被禁止,什么样的行为才能为周围的人群所接受,组织文化可以发挥规范性作用。强调凝聚力的团 队,必定重视内部的干部教育、员工教育,全体员工个人的思想感情、命运与团队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业、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 开这个集体,从而与团队同甘苦、共命运。不仅使领导层之间、也使干部与员工之间产生凝聚力、向心力,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向心力和归属感反过来又可以 转换成强大的力量,促进团队发展。

另外,组织文化不同于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等等,它应该具有“实用性”,它是团队在现实中形成的,是作为现实的需要而逐渐成长起来的,又反过来对现实发挥作用,推动团队的发展。它应该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作用。

我们举一个美国的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组织文化的事例。员工在进入迪斯尼公司之前,必须经过层层的甄选过程。一旦被聘用,员工就要经历正规化程度较高,集体性、连续性的入门训练过程。同时,新成员需要了解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经营哲学、公司的服务标准。为了加强员工行为的一致性,公司为员工创造了多种具有迪斯尼文化特征的社交场合。因此,你从每一位迪斯尼员工身上,都可以领略到那种“像是一个尽兴游乐的孩子”一样的激情。正是这种“先进的”又合乎企业实际的文化赋予了迪斯尼公司发展的源动力,并使之生生不息。为什么要创建先进的组织文化

这里我们要强调“先进”两个字。我们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邮政企业的组织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建立一套锐意进取的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体系。

通过先进的价值观体系和组织文化的建立,我们可以在几方面发挥文化在企业运作中的功能:一是强化组织成员对企业的认同感;二是组织成员不仅仅注重自身利益,更考虑组织利益;三是增强整个组织的稳定性,文化像一种黏合剂,通过为组织成员提供言行举止的标准,把整个组织聚合起来;四是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系统,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对中国邮政这样一个特大型的企业,特别需要一种强文化提供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保证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朝同一个方向努力。这是组织文化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一个功能。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理论与设计》课堂作业 徐光 副教授

二、组织文化的理论分析

(一)组织文化的定义

所谓组织文化,就是组织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具体地讲,它是组织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组织文化是某一特定群体的文化,因而它也表现出与社会文化不同的特点:一方面,组织的文化理念必然要包含中长期的准则和目标,顾及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组织文化的底蕴又必须要务实,追求实效,它只能在不断实现短期的利益中以谋得长远的发展。

(二)组织文化的构成

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它是一个三层次的体系,从结构上它可以分为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在层,他们分别指组织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1.组织的精神文化。组织精神是组织文化的高度浓缩,它是组织全体成员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组织精神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层,它是组织成员理念的最深层,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牢固的基础,所以是很难改变的。它决定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因而也就决定着组织的业绩,它是组织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2.组织的行为文化。中间层是组织的行为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在工作、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组织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组织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的折射。

3.组织的物质文化。组织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由组织成员创造的成果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研究对象的表层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载体上,还通过生产和工作环境的改造,生活设施、文化设施等诸多方面来体现组织的物质文化。

3.组织文化对组织发展的作用

(1)凝聚功能。组织文化像一根纽带,把组织成员和组织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成员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组织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组织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2)导向功能。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组织价值观与组织精神,能够为组织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组织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激励功能。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组织文化所形成的组织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成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成员的自主管理能力。

(4)约束功能。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为组织提供“免疫”功能。

(5)塑造形象功能。优秀的组织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组织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组织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组织巨大的无形资产。

三、国内组织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文化现状

目前,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熟悉,而对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关注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理论与设计》课堂作业 徐光 副教授

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组织的管理者比较重视组织文化中成员发展与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创新、制度标准化等方面。

多数组织已经认识到组织文化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原因,组织文化建设与组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组织文化建设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组织所发布的理念和规范并没有真正融入到管理体系中去,文化建设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未能对组织战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

总体来看,多数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

(二)组织文化普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组织精神的提炼。使得组织各项管理工作非常零散,缺乏向心力。比如由于缺乏服务意识,会发生问题反复出现却没能解决的现象,工作不能令人满意,2.缺乏规范的行为准则和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有些组织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下发到每一位成员手上,但有的得不到落实。成员对组织的一些措施如激励措施、员工手册等认识不足。

3.缺乏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比如没有建立起民主沟通的管理氛围,管理混乱,政出多头,屡屡出现越级指挥或管理以及工作指令重复下达等现象,管理层和组织成员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

四、组织文化建设的实施对策

组织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精神文化的提炼与设计

1.组织价值观体系设计。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及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换句话说,是组织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比如某组织将价值观概括为“开拓创新、超越自我、永不满足”。它包含着成员以在组织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追求,即首先使组织发展壮大,进而也使得个人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组织的管理者应不断地给组织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并加大对他们的激励力度。

2.组织精神的提炼。组织精神是指组织所拥有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和信念,它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文化特征。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它往往以组织的歌曲、训令、规章、徽记等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某组织提出“百纳精华,瑞泽四海”作为组织的追求和特征,代表组织在发展中广泛吸取各家之所长,吸引各方之英杰,造福社会的含义。

(二)行为文化的设计

1.制定成员的行为规范。组织为了保持规范、高效的运转,有必要为其成员制定出具体的行为规范,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比如某商场为营业员制定的行为规范包括:至少提前5分钟上岗,检查计算机、打印机以及触摸服务器等,做好营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工作结束后,应清理好现场,不能留有残留物和污迹,做到设备、场地清洁;遇见熟人,应点头或微笑示意,不能因此影响手中的工作或怠慢了正在接待的客户。

2.完善规章制度。完善规章制度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规章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激励制度等内容。

(三)物质文化的实施

1.建立组织文化传播网络。组织文化传播网络是组织文化的最表层表现形式,它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向外界展示组织形象,向公众展示组织的整体文化内涵;二是在组织内部进行文化与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凝聚组织精神。从具体内容来看,组织可以有自己的内部简报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理论与设计》课堂作业 徐光 副教授

BBS与局域网,除此之外,组织还可以实施广告、文化展、画册、书籍等诸如此类的文化传 播媒介。

2.实施视觉形象工程。组织文化的一个功能是外塑形象,实施视觉形象工程主要包括:规范组织各类简称及组织标准字;规范组织标志、专用字体、组织造型;设计并规范组织徽章、旗帜、臂章、胸牌、名片等;规范各种办公用纸、专用笔记本、信封等办公用品。

综上所述,组织要想真正发挥组织文化的作用,首先需要认真提炼和设计组织的精神,其次应根据组织的特点设计行为文化,最后应当从传播网络和视觉形象方面加以实施,从而使组织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更要注重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才有利于推进企业的发展。

第五篇:组织行为学

首先,我们都是来自同一个学校,不同的专业,我们应该让大家知道我们的任务,我们的责任,其次,我们代表整个学校,为学校的这次盛会进行策划,都为了一个目标,把这个盛会举办成功,并且突出特点,有新意,同时能让学校领导,各位老师,同学都能感受到这个盛会所带来的热情。

团队之间,离不开信任,只要互相信任,才能解决事情,并且能够取得成功。其次,需要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出主意,办好这次活动。

第一点,既然是策划小组,那么就应该有一个目标,就是把这次活动当做一个目标,把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第五点,它弄好。选好团队成员,选择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组织能力较强,并且有一定方面特长,能够发现东西。团队成员5—10名同学即可,并且分工明确。选出组长,每天有组长记录工作,并且需要考察,因为要策划活动,所以要保证每个活动的质量。每天都要由组长非配任务,并且由组长审查质量。2个成员一组,由他们去寻找资源,在网上或者在同学之间去发现,或者可以询问老师,利用一切有用的资源,为了弄好每个活动,需要每个成员都努力完成任务。两天之后,把每个小组组织的活动,策划的想法,报告给组长,然后组长再进行分析对比,该怎么选择,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铺张浪费,活动要有意义,而且要精彩。审查过后,团队成员需要进行一次讨论,选择出活动的内容,各个项目该怎么进行,需要什么设备,材料,资源。都需要汇报。接下来就是需要组织的活动进行演练,保证质量。需要总结经验,这个由组长自己进行,需要把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各种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想出解决办法。进行留底存档,为下次举行活动做好准备,不让类似的情况发生。

组织行为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