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培育技术创新群体,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案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21-93313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3 12:19: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培育技术创新群体,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案

关于培育技术创新群体,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257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培育技术创新群体,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办理 提 案 人:钱锋

主 题 词:科学,技术,创新 提案形式:个人 内 容:

一、前言

虽然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惊涛骇浪中成功实现“V”形反转,但经济发展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上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传统产业成本竞争力下降,依靠资源投入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难以为继。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必须运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其中专业技术创新人才与创新群体的培育至关重要。温家宝总理在202_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因此,建立高层次专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群体,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与问题

现代社会生产已经演变为社会化的活动,现代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依靠单一的主体、单枪匹马的工作已经难以适应,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支撑产业“调结构、上水平”的关键技术需求越来越多,复杂程度日益加深,技术创新越来越需要大兵团作战和联合攻关,要求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相关人员进行紧密的交流与合作,这就必然导致联合攻关和创新的主体由个体向群体转变。高层次专业技术创新群体以优秀科技人员为核心,打破组织内的部门限制,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部门专业人员构成。这类技术创新群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组织,与传统的产学研机构不同,与为获取科研经费或单个项目而临时拼凑的科研团队也有明显的区别,它以“技术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为目标,能够融合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并能将新知识的生产、新技术的开发、技术成果的引进与集成、新产品的研制与推广有机地融为一体,这类创新群体的工作方式是面向国民经济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的需求,消除“差距”、解决“问题”、达到“目标”,在产学研用结合的主体上有所创新。

长期以来,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从国家到地方都相继制定出台了多项人才计划。在国家层面上,不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还是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春晖计划”、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以及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地方政府也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如:东方学者、钱江高级人才、泰山学者、燕赵学者、中原学者等,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作出了贡献。但是,这些人才计划,多数是针对知识创新的杰出个人而设立的,即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创新群体专项和教育部设立的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等也主要是针对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群体而设立的。鉴此,目前急需设立面向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激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群体专项,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建议

为了尽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由于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特建议如下:

1.设立技术创新群体专项计划,推进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要素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是获取竞争优势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在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需要进一步强调创新群体的建立和发展。建议政府设立“高层次专业技术创新群体培育计划”,培育和造就一批拔尖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群体。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行以人才为本的创新管理,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机制和环境,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

2.以科技攻关项目驱动,培育技术创新群体 围绕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战略目标,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群体,以项目研发和实施为载体,在突破产业“调结构、上水平”所需的关键技术的同时,推动技术创新群体的形成与发展,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3.组建技术创新群体,深化产学研用联盟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针对企业高层次自主创新人才匮乏,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群体,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优秀的科技资源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突破一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培育一批重点产业领域和重点企业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

4.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互动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集散地,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创造了全国发明专利的50%以上,然而其成果转化率不到10%。鉴此,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法规,鼓励和引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紧密型”、“准紧密型”、“松散型”等方式向企业流动,组成企业技术创新群体;同时允许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等,形成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

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陈秋华

一、深刻领会自主创新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对现状的改革与提升;从精确的含义上说,创新应该包含从量变倒质变的飞越。创新不是模仿,也不仅仅是改良。有时为了创新,可以从模仿开始,但不能把模仿直视为创新。什么是自主?从一般含义上说,自主是对某一事物具有决定权;从深层含义上说,自主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并且目的明确的为某一特定的主题服务。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实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是原则、精神、是国家独立、自强的保障。

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而现代创新理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来的。从那以后的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企业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的科技层出不穷;当今国际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州六号载人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看成自己发展进步的宝贵经验,对反映时代特征的科技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向全党发出号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突出强调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从“第一生产力”到“创新”再到“自主创新”,表面我们党在把握时代精神特征的认识上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要求。

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有的是依靠本国自然资源,有的是依附于外部的资本和市场,而有的则是凭借自己的科技创新,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肯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发展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镇长主要依赖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只有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改变单纯靠资源投入、资金投入以及简单劳动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的优化升级,才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性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们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范围与那些科技、经济强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核心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缺少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或没有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力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缺乏可持续性,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等高新技术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增强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性要求。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本质,而竞争的形式却从物的竞争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从经济、军事的竞争变成了科技创新的竞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提高国家竞争力,关键是增强科技竞争力,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们国家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就必须面对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和产业面临新技术和只是产权的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合法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科学技术创新。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尽快改变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丰体地位。

一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有效防止不利于竞争的市场垄断行为;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

二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

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建立国家支持形成的公共科技成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

(三)重点抓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

一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大力支持、鼓励科学家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队伍;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是高度重视集成创新工作。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是不断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选择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选择一批项目和课题,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努力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

(四)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弘扬创新精神。鼓励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锐意创新,不断推进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努力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改善创业生活环境、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舞台,积聚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

三是深化科技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努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四是落实政策措施,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加快制定一批完善、系统、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包括切实加大对研究和开发投入的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等;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第三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

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陈秋华

一、深刻领会自主创新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对现状的改革与提升;从精确的含义上说,创新应该包含从量变倒质变的飞越。创新不是模仿,也不仅仅是改良。有时为了创新,可以从模仿开始,但不能把模仿直视为创新。什么是自主?从一般含义上说,自主是对某一事物具有决定权;从深层含义上说,自主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并且目的明确的为某一特定的主题服务。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实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是原则、精神、是国家独立、自强的保障。

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而现代创新理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来的。从那以后的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企业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的科技层出不穷;当今国际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州六号载人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看成自己发展进步的宝贵经验,对反映时代特征的科技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向全党发出号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突出强调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从“第一生产力”到“创新”再到“自主创新”,表面我们党在把握时代精神特征的认识上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要求。

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有的是依靠本国自然资源,有的是依附于外部的资本和市场,而有的则是凭借自己的科技创新,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肯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发展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镇长主要依赖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只有大

力加强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改变单纯靠资源投入、资金投入以及简单劳动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的优化升级,才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性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们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范围与那些科技、经济强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核心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缺少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或没有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力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缺乏可持续性,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等高新技术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增强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性要求。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本质,而竞争的形式却从物的竞争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从经济、军事的竞争变成了科技创新的竞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提高国家竞争力,关键是增强科技竞争力,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们国家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就必须面对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和产业面临新技术和只是产权的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合法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科学技术创新。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尽快改变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丰体地位。

一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有效防止不利于竞争的市场垄断行为;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

二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

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建立国家支持形成的公共科技成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

(三)重点抓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

一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大力支持、鼓励科学家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队伍;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是高度重视集成创新工作。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是不断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选择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选择一批项目和课题,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努力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

(四)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弘扬创新精神。鼓励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锐意创新,不断推进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坚

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努力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改善创业生活环境、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舞台,积聚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

三是深化科技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努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四是落实政策措施,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加快制定一批完善、系统、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包括切实加大对研究和开发投入的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等;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第四篇: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中央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顺应形势要求的,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在过程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学科优势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适宜的组织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相关数据,影响人类的70%重大科研成果和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世界一流大学。据有关统计,202_年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3%、60%和55.1%;202_年大学共申请专利12997项,获专利授权5381项,并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成果;202_年大学在国内发表论文18.1万篇,EI、ISTP)占总数的66%;三大检索系统(美国SCI、收录论文数,大学占总数的68.5%。这些成果很大部分是由研究型大学创造的。据武书连202_年发布的大学评价,36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2.16%,博士生导师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8.92%,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5.79%和66.3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

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南京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观念。首先,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谁会想到现在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是源于20世纪初发现的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且发展如此之快。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因此,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结合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个方面,南京大学一直是极为重视的。南京大学在巩固并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构建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在全校范围展开了大讨论,明确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与目标,并把构建南京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体系”作为学校“十一五”规划三大战略目标来抓。

二是创新机制。一方面是以“985二期”工程为契机,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年来,南京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11工程”建设期间,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与本校学科发展特点,建设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985工程”一期,又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着力选择少数几个突破口,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学科特区”,以形成局部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成长。“学科特区”创立全新的管理机制,遵循国际惯例,采用所长全面负责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几个“学科特区”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分子医学研究所为例,成立六年以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影响引子大于12的刊物《循环》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24项,经费达4877万元,申请专利18项;承担7个一类新药和3个二类新药的研发工作;3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机制

上,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比如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校院系三级的权力分配;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加强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师评聘与人才评价机制,并实行人才评聘多元化标准,等等。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内核,而制度建设则是保障研究型大学持续创新的前提。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化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产物。

三是创新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南京大学历年来一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短期考核与长期评定相结合,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引进优秀人才,特别重视从海外引进团队。到目前为止,从海外引进了近200名优秀人才;重视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强调尊重人才,人才自重,提倡竞争、和谐、有序、协作的学术氛围。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使南京大学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催生了若干创新团队,他们已经成为学校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在南京大学现有的1700多名专任教师中,就有30名院士,4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达51%。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创立“大师+团队”模式,目前已经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以凝聚态物理学术团队为例,该研究群体目前有5位院士,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的学术团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几年

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来该团队有4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

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四是创新环境。环境创新是维系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外部环境。南京大学这几年为科技自主创新创建一个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和学校学科发展特点,制订了学校自主创新近期和远期规划:在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促进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南京大学SCI收录的论文数和被引用论文数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2_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项,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中突出的是技术创新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鼓励应用性研究。南京大学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其中包括:1.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架构,2.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特别是构建应用人才的评价体系;加速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3.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学校首期出资500万元,社会融资500万元设立技术创新基金,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管理,将具有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场;4.实施专

利战略。这些措施初见成效。202_年至202_年4月,学校共申请446(1985年以来共751)件,其中第一发明人200人,涉及的人员共783人;从202_年开始实施专利战略,申请量每年翻了一番。202_年,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九,发明专利申请位居第六。近5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加强校企联盟,建立了一系列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达202_余项,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总的来说,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我国研究型大学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目标,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走出一条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第五篇: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摘要】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命的源泉,文章从文化建设、政策制定、产权保护、人才建设、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等七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企业如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出了一条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好范文版权所有

【中图分类号

】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2_)03-0007-0

2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涌现出了海尔、联想、奇瑞、华为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重点领域核心专利的骨干企业。但总体说来,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利润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的现实也表明,在全球化竞争加剧以及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只有通过转变固有发展观念、创新陈旧发展模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摆脱依靠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的窘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培育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地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的过程。

一、通过文化建设树立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

就宏观层面看,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有其社会原因,与企业所处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有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氛围。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要竞争,要发展,是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欲望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从各个方面、层次,逐步营造一个企业从创新中能够得到现实或长远利益的大环境,唯有如此,企业才可能愿意创新,敢于创新,把自主创新当作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因此政府要营造一个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和市场环境。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可以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有助于形成企业创新的良性动力机制,使企业创新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就微观层面看,企业要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企业应首先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并不断探索独特的创新发展道路。在企业中树立“双赢”的价值观念,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并赋予整个组织一种开放性、学习性功能和氛围。形成一种提倡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培育全体员工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目前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缺少一部有关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所有相关法律法规中去。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对实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国内的产品和服务优先采购,从而为国内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

完善投融资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解决制约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继续做好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上市,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新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与各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开展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多层次信用担保。

政府克服部门壁垒和地区壁垒,培育一批能够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服务的独立中介机构,引导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三、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企业自主创新

政府通过法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从而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建立规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提供便利的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对企业和科研机构取得的科研成果,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营造“保护严密,执法有力、服务便利”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所以很多人说我们的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大量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知识产权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成为关系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科研单位一定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重视

知识产权保护。

四、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为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条件

我国企业研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不足。按每万名劳动力中r&amd人员比较,我国企业只是日本、德国的1/10,同时,绝大部分创新人才分布在企业之外,企业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使其很难吸引创新人才。鼓励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技术服务专家库,组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离退休技术人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技术诊断服务。

重视引进、培养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要在企业管理层聚集一批具备较宽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心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这样,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就能收到好的效果。引进将帅之才,制定特殊政策引进兼职人才。

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个企业能否持续进行创新,首先取决于能否制定一套诱发员工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要在内部对各类员工采取分类激励的办法,对企业内部职能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充分授权建立“垂直流动”升迁制度,适当提拔重用,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对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机制要保障他们获得等量于个人贡献的个人收益。要承认他们对个人创造的知识性资产的所有权,要承认职务研究开发成果应由个人与企业“共同占有”。对创新人才实行与其贡献相一致的薪酬制度,采用已被市场经济国家证实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入股、股权奖励、员工持股等方法激活人力资本,培养高素质的自主创新人才。

五、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成立健全的研究开发机构。目前我国企业科研力量普遍不强,因此企业创新要由单一创新向创新联盟转变,要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实行多边技术协作、技术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使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好范文版权所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培育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使企业保持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

对国内外差距较大又有可能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领域,企业必须树立“通过合作参与竞争”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加强国际化经营程度,积极参与到科技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国际科技资源和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我国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产业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集成创新;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缺乏高技术人才、无法担负高昂的技术创新费用以及核心技术创新产出高度不确定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一般不适宜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大企业进行角逐,而应另辟蹊径,在非核心技术方面寻找空间,比如在已有的核心技术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产品性能、结构作局部改进,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创新。这种从用户角度出发在非核心技术领域进行的创新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

六、企业自主创新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与之相匹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保障。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包括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管理创新使企业从“刚性制度”管理向“柔性制度”管理转变,实现信息共享,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实行以人为本的制度管理;组织创新强调团队精神、共同参与和集体决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总之促使管理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制度的全面更新。

七、通过创立企业自主品牌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品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载体和标志。世界500强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品牌的创建过程。品牌的创建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海尔集团树立了有创新才有品牌的意识。他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使产品的质量、性能、外观保持先进,引领潮流。创新使海尔品牌实现了从冰箱名牌、家电名牌、中国名牌到世界名牌的飞跃。反过来看,企业围绕自主品牌的创建过程,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过程。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不强,缺乏强有力的自主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应创立并培育企业自主品牌。

关于培育技术创新群体,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