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湖南省双牌县第一中学201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推荐阅读)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21-57097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1 03:50: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湖南省双牌县第一中学201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湖南省双牌县第一中学201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时间 ; 次数。

2、郑和下西洋的范围 ;最远到达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二、戚继光抗倭

1、戚继光抗倭的背景:

2、经过:。

3、戚继光抗倭的意义。

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时间 ;

2、为什么说是“攫取”

【合作探究】

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拓展延伸】

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堂检测】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 D、1533年,1997年

4、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多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 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6、看教材 95页的资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事件?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

(2)这件事起了什么作用?

(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日趋明显,你觉得材料中反映的几百年 前的这件事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用心

爱心

专心3

第二篇: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题目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材的地位

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和 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拗成两段: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郑和能下西洋反映我国当时的造船业和经济的发达,还有大无畏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燕过留声,人过留名”,至今亚非人民纪念郑和,意义非同一般,需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成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它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

本课的难点是:空间概念多,学生在世界历史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美国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指导学生模拟郑和下西洋,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图文资料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丰富的图文资料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比较法:①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将明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进行纵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落后了。用比较法有利于加快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进程。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洋图,点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有关纪念三保的史实,设置问题;三保是何许人物?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地区人们的纪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三保,感受他的魅力。设计目的是身临其境,吸引学生兴趣,点题。

(二)、学习新课

环节一,郑和下西洋。步骤一,了解“三保”。组织学生自学小字部分有关三保的资料,思考“动脑筋”郑和为什么能实现远航?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质。步骤二:郑和下西洋。师生合作,表格化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在比较中将重点解决。教师小结:明朝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郑和才能下西洋展开主动外交。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

环节二,戚继光抗倭。步骤

一、了解倭寇,了解戚继光。组织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在正反面比较中体验民族英雄。步骤二,探讨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原因,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人评事,培养学生综合评人评事的能力,在爱国主义情境中使重点突出。

环节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欣赏音乐《七子之歌》,设置问题: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组织学生自学,由学生讲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段,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布置作业:

1、组织学生分组分段模拟郑和下西洋,发挥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念出相关地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使难点得以解决。

2、联系我国神七发射成功这一热点问题,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何在新时代下发扬郑和的航海精神?为此我们还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会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设计的目的回到了“以史为鉴”,使学生知、信、行上达到统一。

(四)、课堂小结: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主要是封建制度腐朽,资本主义强大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强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吧。

第三篇:湖南省双牌县第一中学201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 口技教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口技

[教学目的]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时间]

三课时

【知识链接】:

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模拟)各种声音的技艺。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2、《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3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书。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用心

爱心

专心

1、《口技》的作者是(),字(),()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 》,是清代()编选的笔记小说。

2、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字音

少顷()犬吠()呓语()夫叱大儿声()齁声起()意少舒()曳()许许()声 几欲先走()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放声读文三遍

①读文第一遍,做到发音准确,停顿合理。

②读文第二遍,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_ ③读文第三遍,提2-3个有价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交流体会,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分组朗读课文,力求读好乃至背诵。

3、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四、课堂检测:

找出本文表示事物数量的词,比较古今不同用法,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 两()儿 百()舌 百()口 百千()人 百千()犬 百()手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最好背诵。

2、复述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

1、检查各小组朗读或背诵情况。

2、抽查小组复述课文的情况。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林嗣环()屏障()叱()抚足()少顷()哗()呓语()撤()齁()倾侧()曳()中间力拉()

意少舒()()几()欲先走

用心

爱心

专心

犬吠()曳屋许许声()()惊觉()欠伸

三、自主学习

1、再读课文,初识“口技”。

2、二人一组,对读课文,注重轻重缓急。

3、指名读文,想象口技表演的生动情景。

四、合作探究。

1、解释加点字

会宾客大宴()虽人有百口()

几欲先走()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两股战战()妇拍而呜()不能名其一处()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宾客意少舒()

2、一词多义

妇抚儿乳()以为妙绝()乳 绝

儿含乳啼()群响毕绝()

众妙毕绝()手有百指()妙 指

以为妙绝()不能指其一端()

3、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解释其义,释然后分类。(1)、表示突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示同时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示相继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满座坐寂然,无者。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有,无所不有。

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发,众妙毕备。

尺一下,群响毕绝。

五、课堂检测: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又夹百千④、凡所应⑤、于是宾⑥、虽人有⑦、一时齐⑧、忽然抚3

1.选出与“众宾团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A.口技人坐屏障中 B.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C.满坐寂然 D.稍稍正坐 2.选出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众妙毕备()A.毕业典礼 B.毕业精力 C.丑态毕露

②宾客意少舒()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③不能名其一处()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3、翻译下列各句

⑴一时齐发,众妙必备。

⑵宾客意可舒,稍稍正坐。

⑶中间一拉崩倒之声。

⑷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⑸子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六、作业布置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导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艺人精湛技艺,体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法。

一、复习旧课。

二、预习检测

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京 中 有 善 口 技 者(2)遥 闻 深 巷 中 犬 吠(3)宾 客 意 稍 舒。(4)俄 而 百 千 人 大 呼

三、自主学习

1、思考: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精读细品:读课文第2、3、4段,思考:

看看口技艺人用口摹演了几个场景?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合作探究: 一)、分析第2~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3.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4.探讨: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 这一段有何作用?

(二)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2.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三)分析描写技巧

用心

爱心

专心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五、课堂检测

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宾客们惊慌欲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三。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四篇: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内容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远航的条件;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预习指导:通读课本,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意义及地位。(2)倭寇的组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及概况,对戚继光的评价(3)葡萄牙对我国的侵略 【知识梳理】(15分钟独立完成)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明朝前期,国家强盛。

2、目的:为了加强同 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3、概况:(1)时间: 年,郑和舰队从 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至 年,先后

次,到过亚非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

(2)交流:① 最受当地人的喜爱,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②许多国家的 随船对前来中国访问。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5、地位: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 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商人和海盗。

2、背景:(1)明朝中后期,倭寇侵害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主权。

(2)被明政府派往浙东沿海抗倭。

3、概况:(1)戚继光组建“ ”。(2)在 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3)进入福建、广东,平息了 的倭寇。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 的居住权。【学习探索】(深入学习,学以致用)

一、郑和下西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见课本P85《郑和下西 洋路线》图)

材料二: 我国当代专家吴晗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探究思考】

(1)结合课文及材料一,说出该地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航海的出发地点是哪里?此次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指出郑和船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4)你如何评价郑和?

二、戚继光抗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倭寇之患由来已久。明朝中期,倭寇之患更加严重,倭寇的侵扰范围遍及东南沿海,严重损害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经过努力,东南沿海的倭寇都被平息。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戚继光 【探究思考】

(1)倭寇之患开始于何时?明朝中期,倭寇之患更加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出明朝中期倭寇之患的危害。

(3材料二中的“海波”指的是什么?表达了戚继光什么样的志向?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戚继光抗寇胜利的原因。

【知识拓展】

请你联系明朝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事件,分析一下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是怎样的?

【巩固练习】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 D、1533年,1997

3、我国古代许多的英雄人物多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习本课的收获与不足:

第五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历史测试题

基础达标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A.1402年B.1405年

C.1417年D.1421年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

A.北京B.松江

C.刘家港D.泉州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出自()

A.戚继光B.俞大猷

C.郑和D.于谦

5.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山东B.浙江

C.福建D.广东

6.1533年,取得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国家()

A.西班牙B.荷兰

C.英国D.葡萄牙

能力提升

1.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

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

2.明朝抗倭名将是()

A.林则徐B.戚继光

C.岳飞D.文天祥

3.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4.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意大利B.葡萄牙

C.西班牙D.日本

5.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B.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知识空间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①中国唐宋元朝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②永乐帝朱棣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③中国的唐宋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特别是在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④明帝国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⑤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明朝国威,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

知识空间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虽然在国土面积上远远比元朝小,但至少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散财之举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图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阅读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拓展探究

1.阅读图片材料:

图片一: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片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请回答:

(1)请列出郑和下西洋及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时间。

(2)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航海的不同之处。

(3)有人说,在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背后,体现出中国海上力量的没落和欧洲海上力量的兴起。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这给对我们有何启示?

2.明朝时郑和在1405-1433年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约2.7万人,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哥伦布在1492-1502年四次航海,首次航行仅为87人,首航船只为3艘,有罗盘针航海图,最远到达巴哈马群岛、海地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郑和、哥伦布远航有何目的?

参考答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基础达标

1.B2.C3.C4.A5.B6.D

能力提升

1.D2.B3.C4.B5.B

6.(1)戚继光,明朝人;(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倭患。(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拓展探究

1.(1)郑和:1405-1433年;迪亚士:1487年;哥伦布:1492年;达伽马:1497-1498年;麦哲伦:1519年。

(2)规模:郑和船队庞大,船多人多;哥伦布等人船队很小,船少人少。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3)同意。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呈现出颓势,倭患、边患不断。而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又束缚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致使中国曾一度领先的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海上力量落后于欧洲新兴国家。启示略(言之有理即可)。

2.(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设备先进、到达范围广。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通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哥伦布开辟了美洲新航路。

(2)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不计较经济效益;而哥伦布是为了探寻新航路,谋求财富。

湖南省双牌县第一中学2012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