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我省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我省道路运输业 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各地级以上市交通局(委);
根据省委开展“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发展”的部署,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业的若干意见》,促进我省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当前我省道路运输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坚持路运并举方针,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我省道路运输业的运输供给能力、安全监管能力、农村道路运输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不断完善与其它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努力构建多层次和普遍服务的城乡一体化道路运输网络,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形成,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结构合理、安全高效、节能减排、科技先导、市场规范、诚信优质和路站运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发展大交通,构建一体化道路运输网络
(一)加快综合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从发展大交通的战略角度出发,将 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纳入当地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中心城市综合换乘枢纽,以及火车站、机场和港口的配套汽车客运站建设,完善现有客运站场的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出租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配套,方便旅客安全出行和换乘;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客运基础设施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十一五”期间,省厅将汽车站场专项建设补助资金重点向农村客运站予倾斜,其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心镇客运站(四级以上)的补助标准由原来的60万元提高到150-200万元,普通乡镇(五级客运站)提高到100万元。各地要切实加快偏远山区和农村客运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出中心乡镇客运站和行政村候车亭建设,完善农村未端客运网络,促进农村客运发展,方便农民出行;要在货运站场规划建设中积极引入现代物流理念,根据本地区的港口、铁路货运站和产业布局,打破区域限制,合理科学规划站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物流网点。
(二)提高运输组织水平,构建互相衔接的运输网络
1、全力推进农村客运区域化经营体系建设。
(1)开展农村客运区域经营试点。按照《广东省交通厅关于推进农村客运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交运[2008]57号)的要求,初定肇庆、云浮、韶关和茂名市选择部分县(区)开展农村客运区域经营试点工作,在试点县(区)以县通镇客运班线作为发展农村客运的基础,分区域将县通镇客运班线与通村班车结合起来实施区域经营,形成一个区域一个公司经营的模式。原县通镇客运班线经营者可优先选择开展区域经营,对现有运力进行整合;原县通镇客运班线经营者放弃从事区域经营的,可通过招投标等方式许可新的经 营者从事农村客运区域经营。引导现有农村客运个体经营业户通过股份制改造、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公司化改造,参与农村客运区域经营。
(2)构建农村客运网络体系。积极构建县到镇和镇到村两级农村客运网络体系。在农村客运区域经营基础上,以乡镇农村客运站场为依托,由区域经营公司合理组织安排县通镇和镇通村班车的班次,实现县到镇和镇到村两级网络的无缝衔接;切实做好农村客运班车和干线客运班车的衔接工作。除少数人口较多,确有需求的中心镇以外,将在乡镇发车的省际、市际客运班车尽可能集中到县(区)主枢纽站场发车,通过两级农村客运网络实现农村客流的相对集中,既提高农村客运的经营收入,又提高干线班车的经济效益。
(3)全力扶持农村客运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要求,争取农村客运比照城市公交客运政策,给予规费减免、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切实减轻农村客运经营者负担。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农村客运站场的建设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面促进当地农村客运发展。
2、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1)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先优规划、发展和布局城市公共交通,逐步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运输为骨干,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对公共交通企业承担社会福利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定期进行专项经济补 偿;对符合《规划用地目录》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提供。要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科研投入,鼓励使用绿色环保公交车和出租车。要有序开放城市公共交通市场,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切实为人民群众出行服务。
(2)大力推动短途公路客运班车向公交化模式运行转变。随着我省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通勤式出行需求不断增长,原有短途公路客运班车的运行模式已不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决定试行“公交化班车”。公交化班车是指以等级客运站(含乡镇简易客运站)为起讫站点,班线距离在50公里以内,按城市公交模式运行,在城区以外由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设置的专用候车亭和招呼站上下旅客的客运班车。公交化班车可选用城市公交车型,按照公安交警部门核定的载客量配载旅客。公交化班车首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试行,取得经验后再向其它地区逐步推广。
(3)理顺城市公交和短途区域客运班车的功能和运行区域分工。在保证两者结构基本合理的基础上,引导城市公交下乡和农村客运班车进城,实现城市公交和短途客运班车无缝衔接,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
3、完善干线客运网络体系
(1)明确干线客运网和短途区域客运网的功能定位。省际、市际和县际干线客运班线主要服务于客运班线起讫地节点之间的旅客出行,其经营模式应以直达班车为主,原有的普通班车也应逐步向直达班车过渡,班车可在节点范围内交通主管部门批准的客运站场或配客点上下旅客,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开展高速公路服务 区旅客中转业务,充分发挥干线客运班线的“大动脉”作用;短途区域客运班线主要服务于区内群众和广大农民日常出行,其经营模式应以普通班车或公交化班车为主,可在交通主管部门指定的路边候车亭或招呼站上下旅客,起到为干线客运班线聚集客源作用,体现“微循环”的作用。
(2)开展客运班线特许经营试点。选择部分运力相对过剩,竞争激烈,而条件又相对较为成熟的干线市际客运班线,通过捆绑、股份制改造和成立独立法人线路公司等方式,减少经营主体,由交通主管部门许可实行特许经营。特许经营企业必须作出相应的特许服务承诺,并由交通主管部门监督施行。在特许经营期内,交通主管部门将不再许可新的经营主体从事该客运班线经营。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全面推行。
4、加快综合物流网络体系建设。由省道路运输协会牵头,继续支持道路客运班车快件货运业务的发展,加快行业整合力度,推行专业物流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要以发展快递物流为突破口,推进全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要依托枢纽港口、机场和火车站,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衔接和配套服务,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多种运输方式发展综合物流,降低物流成本,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三、加快结构调整,提高道路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鼓励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产权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创新。支持和引导国有、集体道路运输企业股份制改革。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推动道路运输企业改制工作,逐步增加道路运输行业民营资本和股份制的比重;鼓励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经营,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 组创立品牌,切实提高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跨地区收购、兼并和招投标等方式异地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实现地区性企业向全省性企业转变。对通过兼并、联合、重组方式取得一条干线客运班线51%以上运力的企业,省厅将试点优先许可该企业在该客运班线上实行特许经营,企业可按规定在特许经营的客运班线上主自调节运力投放和开行班次。
(二)推进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1、合理调控市际客运班线运力增长。现已开行的市际客运班线年平均实载率低于60%的,原则上不再新增运力,确需新增运力的,优先许可给运力占该班线总运力的30%以上的原主要经营者。
2、适度增加农村客运运力投入。为基本实现2009年全省所有行政村通客车的目标,各地在坚持企业化经营和实行区域经营的前提下,对农村客运运力增长不作数量限制,农村客运经营者在区域经营范围内可自主调节增减运力;毗邻市毗邻县间农村客运线路由两地市级交通主管部门共同规划发展,实行许可报备制度。
3、合理控制旅游包车新增数量。针对近年来旅游包车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为期2年的旅游包车专项整治工作,其间将暂停新增旅游包车,并进一步明确旅游包车的界定和调整发展规划,规范旅游包车运行管理。整治工作完成后,再以招投标为主要方式恢复旅游包车许可。
4、应对轨道交通发展开展客运班线调整。“十一五”期间,我省轨道交通将大发展,其中环珠三角地区轻轨和厦深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之中。上述轨道交通开通后,将对我省道路运输市场运力布局带来重大影响,部分市际客运班线将出现运力大量 过剩情况。为及早应对这一问题,省厅将相应开展市际客运班线跨节点调整工作:
(1)优先将过剩的市际客运班线运力调整为轨道交通接驳班线;
(2)市际客运班线可在原起点地级市范围内跨节点调整班线起点地,在全省范围内跨节点调整班线终点地;
(3)高类别客运班线可调整为低类别客运班线,但低类别客运班线不得调整为高类别客运班线;
(4)市际客运班线不得跨节点调整到省厅已通过招投标投放运力的市际客运班线或特许经营线路上;
(5)市际客运班线跨节点调整的,需经调整后班线起讫地县(区)、市两级交通主管部门同意;
(6)市际客运班线跨节点调整前,需在网上进行公示,对调整班线原经营者提出合理反对意见,且调查属实的,不予批准。
5、调整道路货运市场运力结构。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根据道路货运市场变化,推荐合理的技术装备车辆,积极鼓励道路货运车辆更新改造,引导使用集装箱车辆、箱式车辆、大运量甩挂运输车辆等,使货运车辆整体技术结构进一步优化,油耗进一步降低,排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引导传统道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育专业物流龙头企业的力度,逐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培育成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跨所有制跨区域的大型专 业物流企业,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和个体运输为补充的货运市场体系;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通过物流平台,减少货物装卸次数和配载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要按照易燃、易爆、腐蚀性强和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品运输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的特点,大力发展危险品专业运输企业,制定危险品货物分类、检测、包装标准和储运规则,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发展危险品专用设施和专用车辆,逐步建立完善的危险品货物运输网络。
四、完善道路运输法规和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一)加快省道条的修订工作。争取尽早修订发布新的《广东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明确国道条未涉及的农村客运、公交、出租、汽车租赁、停车场等子行业管理,建立行业退出机制,完善驻点运输管理制度,加强对在本地营运的外省籍车辆的管理,细化强制措施和相关处罚条款,提高基层单位的可操作性。同时,依据相关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加强行业管理。
(二)规范运政执法。要结合我省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明确各级运政执法的职责任务,继续开展道路运输市场的整治和规范工作,推行跨地市区域联动执法。大力推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监督取证,结合IC卡电子证件的应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数据标准,切实提高市场监管能力,规范市场秩序。
(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创新求发展,主动服务,全面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服务质量招投标和质量信誉考核制度,推行客运站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新建客运 站业主招投标,鼓励客运站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的分离,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要打破地区封锁和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积极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和外地企业引进来,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继续将客运班线招投标、运输牌证办理、技术性审查等事务性工作委托给中介组织承办,切实做到政事分开。
(四)整治、规范机动车驾驶培训市场,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进行清理整顿,按照“便民、高质、规范”的原则,统筹规划、调控驾培机构的布局。依法严格驾驶员培训机构市场准入,坚决取缔挂靠经营,引导加强员培训机构整合、做大、做强,积极协调做好培训与公安部门考试的科学衔接。抓好教学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教学大纲》,全面实施驾驶员培训IC卡计时系统,推广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计时制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抓好师资建设,严格落实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切实抓好教练员的在职继续教育,稳步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全面实施驾驶员培训机构质量信誉考核和教练员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健全驾驶员素质教育保障体系。
(五)改革营运车辆二级维护制度,搞好车辆技术管理。全面实施营运车辆二级维护改革意见,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提高完好率和运输安全水平;维修企业严格执行竣工质量检验、签发《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及质量保证期制度,对车辆维修质量负责;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按各市交通主管部门委托,依法对营运车辆进行每年一次技术等级评定的综合性能检测工作,对检测报告负法律责任。
(六)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摒弃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传统思维方式,从抓好行业监管角度出发,真正实现交通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脱钩。对政企不分的运输企业,要制订限制发展的政策,在招标许可方面限制进入;要联合监察、纪检等部门,坚决取缔政府工作人员参与运输市场经营行为,对运管人员和其它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参与道路运输经营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对有关人员按规定作出相应处理;要进一步规范各种业务办理,完善和落实业务限时办理制度,维护市场公平。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切实加快运政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在2008年底前全部应用省运政执法系统,所有运政执法业务必须在网上办理,实现营运车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实时通报,规范运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和处罚标准,减少执法行为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及时为各级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经营行为数据;进一步完善运管费非税系统征管工作。
(二)全面推广道路运输电子证照。2008年底前,对全省所有营运车辆和从业人员发放IC卡《道路运输证》和《从业资格证》,并对外省进出我省的省际客运班车核发进站记录卡,实现对车辆和从业人员的统一信息管理。各汽车客运站要及时更新、升级客运站售票和管理系统,与“广东省客运班车进出站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对进站班车的进站、安全例检、报班和出站全过程监管。
(三)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种运输方式的出行信息,特别是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接驳转运信息,切实做好综合信息查询、公众投诉和求助服务等工作,提高公共服务 能力;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运输车辆和货主提供货物配载、车辆和从业人员方面的信息服务,推动综合物流体系的发展;建立全省性的从业人员诚信档案,为社会提供及时查询服务,推动我省行业诚信机制的建立;建立车辆维修和救援信息系统,为车主提供方便快捷的车辆救援和维修服务;建立驾驶学车信息系统,方便学车群众,提高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
(四)引导运输企业加快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GPS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运输企业应用GPS监控系统、无线射频技术和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的自动化程度和动态监控能力。在全省推广使用客运联网售票、站内电子显示、电子监控设备等,加快建立和完善道路运输企业公众信息系统,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力。研究解决“一卡通”统一技术标准和票务结算办法。
六、提高保障能力,努力实现普遍公共服务
(一)加大对道路运输的政府财政投入。道路运输为社会提供基础性、普遍性服务,省厅今后在交通专项资金安排上,将每年征收的公路客运附加费的70%以上用于道路运输发展。在资金使用上,重点向道路运输站场、农村客运、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运输安全管理和应急运输保障方面倾斜。各地也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以保证道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安全监管,加强交通安全保障能力。要督促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道路客运和危险品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制度,并将其作为今后招投标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承运人责任险,切实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运输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企业内部 安全监管;各客运站要严格落实“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制度。要加强对货运场站、物流园区和主要货源单位的监管,切实做到货运车辆超载不出场和不为无合法营运手续的货车配载,进一步落实“三把关、一监督”工作,全面加强源头管理。
(三)完善应急保障机制,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省厅将针对2008年春运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早开展《广东省公路、水路春运工作规范》的修订,完善恶劣天气下滞留旅客劝返和疏运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运输企业和客运站场也要相应修订春运和节假日旅客运输应急预案,在全省构建起快速有效的省、市、县、企业、站场五级联动的应急体制,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真正做到有急必应。各地还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配合省厅建立和完善《广东省节假日重点物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方案》同时,建立本辖区重点物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确保煤、电、油运等重要物资运输,保障我省经济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机动车维修、救援能力。以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为先导,深入开展诚信优质维修服务活动,为广大车主提供技术保障;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快修、专业维修和网络经营等模式,各市要在2-3年内打造一批当地的服务品牌,不断提高维修服务水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积极发展维修救援网络,逐步建立完善以国道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为主的维修救援网络,及时为运行途中的故障车辆提供帮助,提高维修行业的社会服务保障能力。
(五)调整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将省际和市际客运标志 牌附卡和代用卡的打印下放到各地办证受理窗口。对涉及客运标志牌附卡内容变更和代用卡发放的业务,在按规定程序实现网上流转和审批后,由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办证受理窗口按照审批结果直接打印套印“广东省交通厅”行政章的附卡和代用卡,并发放给经营者,减少业务办理环节,方便经营者。该业务首先在湛江、茂名、汕头和梅州四市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省。
(六)全力推进行业诚信建设。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逐步建立道路运输市场的诚信考评体系,对质量信誉考核优秀的企业,优先发展线路和扩大经营范围,从政策上鼓励做大做强;对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不合格的企业,要限制发展,直至退出市场,真正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行业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要稳步推进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建设,将诚信状况作为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及时公布从业人员的相关信息,供公众查阅。引导企业讲信誉、树品牌、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企业服务质量体系和岗位服务标准,健全企业服务质量监管工作机制,使企业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第二篇: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交公路发[2007]6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厅(局、委):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服务性产业,大力发展道路运输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活跃城乡商品流通,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扩大社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以来,我国道路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运输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运输结构得到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日益增强。但道路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行业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为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全面提升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运输效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道路运输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为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供有力的运输保障。
2.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运输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作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运输业。打破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
--坚持“路运并举”的方针,实现公路建设与道路运输的良性互动,促进公路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干线运输与农村运输发展,实现道路运输质量、效益、速度的和谐统一。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调整和优化客货运输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坚持全面创新,鼓励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提升道路运输竞争力。
3.总体目标。
未来五到十年,道路运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努力做好“三个服务”,着力提高“五个能力(提”高运输供给能力、提高安全监管能力、提高农村道路运输发展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运输安全高效、服务文明诚信、节能减排主导、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规范有序、站运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行业
4.深化运力结构调整。制定养路费、车辆通行费等交通规费优惠政策,发展厢式运输、甩挂运输和汽车列车,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使用节能、环保、标准化的车辆。完善营运客车等级评定制度和货运汽车推荐车型制度,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节油型车辆,限制淘汰高耗老旧运输车辆。进一步提高干线客运车辆档次,在农村客运中推广使用符合《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的经济适用车辆。对安全、节能、环保性能达不到国家标准以及存在超限超载隐患的车辆,禁止进入道路运输市场。
5.深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引导运输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经营和特许连锁经营。扶持集约化程度高、网络覆盖面大、组织方式优的道路运输企业发展。鼓励道路运输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创立品牌,提高竞争力。
6.深化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网等基础设施,以大容量、高中档客车和信息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城市间直达班车客运,条件成熟的线路,可以探索成立线路公司或其他集约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道路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承包、供应商的转变。规范货运代理企业经营行为,鼓励诚信经营的网络化货运代理企业优先发展。
7.大力发展农村道路运输。扶持农村客运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争取地方各级政府支持,享受与城市公交相同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采取减免客运附加费、养路费等措施,减轻农村客运经营者负担。引导农村客运经营者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输组织形式。鼓励拓展农副产品物流加工、物流配送等业务。
8.提升机动车维修业发展质量。鼓励发展连锁化、网络化、品牌化等维修经营形式,推广安全、节能、环保的先进维修技术。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维修网点建设,加快建立全国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推行车辆检查维护(I/M)制度,降低废气排放。全面实施机动车维修记录制度。
9.促进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健康发展。推进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落实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应用信息化手段,保证培训学时,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和完善驾驶员培训学校、教练员信誉管理制度。推行计时制培训和驾驶模拟教学。规范驾驶员培训收费,提高收费的透明度。
10.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高全行业的节能意识,建立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推动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制度节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输的组织化程度,提高里程利用率和实载率。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加大贯彻力度。积极研发并鼓励使用适合交通节能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汽车维修生产中废油、废水循环再利用水平。强化驾驶员节能操作培训,推广节油驾驶经验。
三、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11.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继续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配套规章的贯彻力度,加快地方道路运输立法,制订或修订道路运输标准、规范,完善道路运输法规体系。研究启动《道路运输法》的立法准备工作。
12.推行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建立道路运输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质量信誉档案,做好
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配置运输资源和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投标的主要依据。
13.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各地不得设置限制外地道路运输经营者的行政壁垒和制度规定,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异地经营和设置网点。鼓励道路客运企业异地申请客运班线和参加运输线路经营权招投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垄断道路运输市场。
14.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保障旅客、货主和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与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执法力度。
15.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开放道路运输市场,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道路运输业。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周边国家推进便利化运输。加大对国际道路运输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边境公路、运输场站及口岸管理设施,提升整体通行能力。
16.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强化营运驾驶员、危险品运输押运员及装卸管理人员等从业人员的资格培训、从业资格审查和考核管理,全面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建立完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诚信和计分考核制度。
17.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做好行业自律工作,努力为会员单位提供政策法规、业务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
四、贯彻安全发展方针,强化安全监管
18.督促运输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强化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加强对车辆、驾驶员的管理,确保运输安全。研究建立道路客运和危险品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评价制度。积极推广承运人责任险招投标制度,增强企业抵抗安全风险能力。鼓励运输企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危险品运输车辆和大中型营运客车上安装GPS终端。积极推进危险货物专业化运输,规范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标志,推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卡制度。
19.强化汽车客运站安全源头管理。督促等级客运站推行“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制度,即危险品不进站、无关人员不进站(发车区)、无关车辆不进站,超载客车不出站、安全例检不合格客车不出站、驾驶员资格不符合要求不出站、客车证件不齐全不出站、“出站登记表”未经审核签字不出站。
一、二级客运站应当配备行包安全检查设备,三级以下汽车客运站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安装使用行包安全检查设备。客运站应当完善必要的检测手段,按要求对客运车辆的安全技术性能进行安全例行检查。
20.加强车辆技术管理。加强车辆管理档案和车辆技术档案管理,严格执行《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和《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大对在用车辆技术状况的监管,依法查处非法改装车辆。
2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要求,认真落实“四不放过”和“惩治并举”的原则,严格界定责任,严肃处理责任人。设立安全事故调查专项资金,为安全事故调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落实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
22、加快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定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道路运输车辆、营运驾驶员和业户数据库,普及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和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各省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行业标准,建立省级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部省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尽快实现全国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联网和运政稽查联网。推广使用IC卡道路运输证、从业人员资格证。不断完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向社会提供综合信息查询、公众投诉、求助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全省(区、市)统一的GPS公共服务平台。
23.引导运输企业加快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鼓励运输企业应用GPS监控系统、行车记录仪、无线射频技术和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的自动化程度和动态监控能力。鼓励运输站场使用计算机售票、联网售票、电子显示设备、电子监控设备等。鼓励网络售票,加快道路客运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货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运输车辆提供货物配载信息服务。
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运输基础设施条件
24.加大对道路运输业的资金投入。道路运输为社会提供基础性、普遍性服务,要保证70%以上的客货运附加费用于道路运输发展,并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在资金使用上,重点投放在道路运输站场、农村客运、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运输安全管理和应急运输保障上。
25.加快道路运输站场建设。道路运输站场是服务于公众出行和货物集散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继续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全面加快运输站场建设步伐。除从客货运附加费专门划出资金用于道路运输站场建设外,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民营资本、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站场基础设施。
26.合理规划运输站场布局。客运站的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方便旅客乘车和换乘的需要,加强与其它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鼓励大中城市建设综合枢纽型客运站,实现长短途运输、城市公交及与其它运输方式的“零距离”换乘。原有客运站需要搬迁的,必须符合规划布局和“人便于行”的基本要求,搬迁方案要经过有关专家充分论证并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确需搬迁至城郊结合部或城市边缘的一、二级客运站,要做好市区到站点的快速公交衔接,必要的应设置专线。货运站场选址要充分考虑物流组织的需要,注重与公路设施、其它运输方式枢纽和主要货物集散地的衔接,满足大吨位车辆的进出、作业需要。在公路规划、设计、征地和建成后运营管理的各个阶段,要充分考虑运输生产组织的需要,做到公路规划、建设与运输场站规划和建设相协调。
27.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要推行“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农村客运站的社会公益性突出,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继续以定额补贴形式鼓励地方投资建设三级及以下乡镇客运站和招呼站。
七、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28.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信息畅通、反应迅速、能力充沛、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研究建立应急运输补偿机制,设立应急运输专项补偿资金,全面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29.完善应急运输能力保障体系。依托骨干运输企业,建立交通战备专业保障队伍和
紧急运输能力储备机制,在抢险救灾、交通战备和应对突发、紧急事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八、理顺运输管理体制,加强运管队伍建设
30.加快理顺运输管理体制。按照《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争取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纳入公务员序列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各省要加强与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统一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名称和级别。积极争取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由省级统一定编,实行运管费以省为单位统收统支。在超编的地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精简和分流超编人员。
31.加强运管队伍建设。加大对运管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运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严格运管人员的准入,对新录用的运管人员,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按照统一的资格条件,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运管人员,要逐步予以转岗或分流。
32.严格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统一执法尺度,规范自由裁量权。严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个人直接或间接参与经营道路运输业务,严禁以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九、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33.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道路运输文明站队、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创建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服务竞赛活动。建立健全道路运输诚信体系,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拓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行业文明程度。
34.开展规范化服务活动。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经济、便捷、舒适的服务。培养宣传先进典型,弘扬和倡导优良作风,发挥示范导向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二○○七年十一月一日
发布部门:交通部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01日 实施日期:2007年11月01日(中央法规)
第三篇: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重视卫生民生,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认真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
卫生局结合系统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卫生民生工程为着眼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卫生文化,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政风行风好转,为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和智力支持。
一、抓好卫生民生工程。坚持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实行卫生民生工程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落实任务,强化保障措施,加强督查指导。推出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回应人民健康新期待。一是做好新农合工作。加强资金监管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降低次均费用,最大限度惠及农民群众。二是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工作。免费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进一步完善农民健康档案管理,在08年试点的8个乡镇基础上,加强孕产妇、儿童计划免疫、慢病管理档案等基本信息的建立,力争全县农民健档率60%以上。卫生部远程会诊试点乡镇全部建立农民健康电子档案。同时,加强对健康档案的规范管理,真正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人生”的目标。三是扎实推进卫
生政风、行风建设。强化民主监督,推进卫生依法行政进程;深入开展医疗领域商业贿赂治理,严格执行局机关制定的药品采购制度和大型医疗器械的准入管理,继续加大法纪宣传教育力度,严格处方管理办法、不良行为记录、经济和财务管理等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从制度上消除医药购销商业贿赂发生;深化卫生行风建设。全面落实医德考评制度,深化医德医风教育,今年,卫生局将组织二次全县百姓评医院调查问卷活动,并作为年终医德医风考核依据。深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不断规范医疗服务秩序;大力实施“医疗惠民工程”。继续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县直医院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单病种限价收费制度,认真落实“一免三减”等医疗惠民措施,减免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使更多的群众共享卫生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强化公共卫生,推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日常工作抓规范。为进一步明确职责,成立了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规范化的日常管理制度,保证转变干部作风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制定了工作制度、考勤制度等六项制度,完善了局机关的制度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局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科室,各科室又将任务分解到个人,局、科室、个人之间签署目标责任书,通过层层分解,真正做到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标准明确、操作流程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同时卫生局还出台了“限酒禁赌”两条规定和“领
导干部有错与无为问责”制度,建立完善了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制、追究问责制等制度,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有职就有责、任职必负责、失职要问责”和“争创一流”的理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团结友爱的工作形象,创造性地完成09年各项工作。二是服务上抓效能。系统内各单位结合单位实际,积极细化60多项便民利民举措,进行了优化发展环境承诺,规范了文明用语,简化服务流程,公开收费和办事程序,并设立了系统政风行风、政策咨询和效能监督举报电话。三是活动上抓内涵。开展卫生文化建设,在全系统开展“十佳医生”、“十佳护士” “十佳乡村医生”、“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为内容的“四个十佳”,“十强乡镇卫生院”、“十个标杆村卫生所”评选等系列活动,营造出“工作有生气、服务有名气、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打造出丰宁卫生新形象;实施和谐办公室文化创建行动: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开始做起,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保护和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激情;组织开展干部职工文体活动,增进和融洽干部职工的感情;营造和谐,强化团队精神,努力做到合心、合力、合拍,共同营造心和气顺、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努力形成系统干部职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开展了 “六查、六看”活动,来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查底数清不清,看领导干部中是否存在思想漂浮、工作不务实、不积极主动,凡事推着
干、互相扯皮的现象;二查办事原则,看领导干部中是否存在办事推脱、执法不严、原则性不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遇“强”变弱、遇“弱”变强的工作态度;三查对待干群关系,看广大干部职工在工作中是否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出发点,是否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为落脚点,执法职能单位在工作中是否保持廉洁、自律、秉公执法的工作作风;四查服务态度,看各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是否存在对待患者态度冷淡、推诿病患,收受红包、聚敛患者财物的行为;五查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看是否存在对待本职工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无责任心、事业心,办事不讲效率,平时工作中把制度当“空气”,把纪律当“玩笑”过一天算一天的混日子工作状态;六查廉洁自律,看各单位是否存在大吃大喝、互吃互喝,打净分光现象;开展下乡督导调研活动。结合落实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使各项业务工作两不误,卫生局开展“两抓两促”活动,即抓督导,促进工作落实,抓调研,促进决策上水平。
三、“七抓七促”、“八个结合”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七抓七促”: 一是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这个重点,促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抓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促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抓好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水平为内容的“两个水平”,促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四是抓好项目建设,促卫生事业跨越发展。五是抓好新农合工作,促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六是抓好科学
管理,促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七是抓好文化建设,促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坚持“八个结合”:一是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二是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三是学习与剖析查摆问题相结合;四是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相结合,通过“六查、六看”转作风,促进卫生系统作风好转;五是与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相结合,即将出台的医药改方案是立足国情,按照人民需要制定的,是卫生发展重大机遇,我们要领会实质,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进程;六是要紧紧与落实卫生民生工程相结合。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卫生工作是民生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就近得到服务出发,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各类传染病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孕产妇、儿童死亡率下降等各项服务于民的工作,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七是与提质提速提效做好各项卫生工作相结合。要求局机关转作风,制定科学发展决策和规划。医疗单位,提高医技水平,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解决焦点问题,促进医德医风好转。八是与强化功能,提高素质,转变形象,促发展相结合。卫生工作是完成政府赋于的“治、防、保、管”任务,效果如何,一方面是在考核检查中体现,更多的是群众直接评价。卫生局要逐步实现从“办卫生”向“管卫生”职能转变,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通过“七抓七促”“八个结合”使卫生系统内部环境达到风清气正;理清思路,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并组织实施;在全系统上下形成人
人想群众,人人服务群众的群众观念,弘扬正气,自觉抵制歪风;在卫生系统形成精谋实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环境和氛围。不要有“小进即满”思想,要树立“不进则退”意识,不“说做”脱节,奖过罚重,做到敢做重成,“想事、谋事、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二00九年三月十七日
第四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窗口”。人们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又好又快”这一发展理念,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多快好省”和“又快又好”的提法形成对比。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删减或调换。这一变化,见证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艰辛的探索历程。“好”与“快”是这一发展理念中的两个关键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好”的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好”就是要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则会导致效率降低。比如,在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让单纯的企业行为变得不再单纯。虽然政府有责任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干预过多,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那么即使企业短时间内可能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做的事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而不是直接干预。另外,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环境保护”这个市场“不愿做”的领域,政府就应该下大功夫,一方面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不能把保护环境的皮球踢给市场,这样只会是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总之,只有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才能做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人民才有可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时刻处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国民时时担惊受怕,又怎能大搞经济建设呢。在《决定》中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等部门,糅合在一起,负责情报、军队、外交、公安等的国家安全。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为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决定》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这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从司法角度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人民权益。另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虽然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但广大农民并没有公平地分享这一成果。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另外,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国梦”。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只是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决定》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科学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着重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自主创业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够有机结合,必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最后,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是,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