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走遍中国--坚船起锚(百年船政之一)
编辑:翠竹清韵 识别码:21-42582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2 21:28: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走遍中国--坚船起锚(百年船政之一)

走遍中国--坚船起锚(百年船政之一)

[内容速览]140年前,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开始起 步,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船,第一艘铁木合构船,第一 艘钢甲军舰,第一架水上飞机和第一台发报机,这里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和洋务运动的发祥地。

曾经拒绝过林则徐造船计划的清政府,面对相隔26年的左宗棠的奏折,又将会有什么样的决策呢?很快,仅仅19天,朝廷就批准了,以“当今应办急务”令左宗棠速速办理。马江边的榕树,在一个清风习习的早上,迎来了两位客人。左宗棠和帮助中国人造船的法国人日意格前往马尾为船政选址造厂。中国的海岸线绵延数万公里,为什么日后象征近代工业的这颗即将萌芽的种子要扎根在马尾了呢?

日后成为船政正监督的日意格回忆道:“马尾港两岸的山夹着江,在军事上容易设防;马江的深度又适宜于船厂拟造的船只;另一个重要原因,即筹议创办的人是闽浙总督,船厂设在福州,便于他的监督照顾。

筹备造船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这个造船工业机构,它的名称叫船政,主管人员叫船政大臣,领导机构叫船政衙门,而且还设有水师营和军队,职权范围广泛。

1866年,西北边防吃紧。当年10月14日,左宗棠接到调任陕甘总督的命令。事情来得如此匆忙,此时,正在筹办船政的左宗棠急于寻找到一个负责船政的接班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在这一年前,沈家发生了一件事,沈葆桢的母亲沈老太太去世了。时任江西巡抚的沈葆桢辞职回到故乡福州,为母亲守孝。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为官刚正、清廉。左宗棠走进了沈家的大院,他认为只有才识过人、办事稳重的沈葆桢才能够接替他主持船政。有孝在身的沈葆桢会如左宗棠期望的那样出任船政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沈葆桢不想在守孝期间出任公职,拒绝了邀请。而左宗棠似乎决心更大,他第二次、第三次又迈进了沈家的大院。1866年10月的最后一天,左宗棠直接奏请清政府派沈葆桢总理船政,二十天后,军机处下达上谕:沈葆桢办事素来认真,奉旨派沈葆桢总理船政。内心同样怀有制造轮船,加强清朝海防建设梦想的沈葆桢,不得不在居丧期间出任船政大臣一职。

1866年底的那个冬天,船政主体工程全面动工,进展迅速。日后沈葆桢在《报销船政经费折》中对船政规模作了一个描述:船政内有铸铁厂、合拢厂、大铁厂、绘事楼、船坞、船槽、洋员楼、前后学堂、东西考工所等,一个具有车、钻、刨、压等工种,能制造轮船所需的锅炉、轮机、仪表和各项机器配件,俗称“船政十三厂”的近代造船企业,日后,装备起中国海军舰队的远东最大的造船厂出现在马江之滨。

阮良观是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像阮良观这样的造船世家在马尾造船厂并不鲜见,他们对船都有一种共同和朴实的特殊情感。今天的马尾造船厂制造的轮船大部分出口,来自海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0年之后。造船人的后代已经扬帆到了海的那一边,他们的先辈在140年前又是怎样立起远航的风帆呢?

这是现存马尾造船厂的轮机车间,历时一百多年,典型的法国式风格建筑至今保留完好。沈葆桢延续左宗棠的做法,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分别做船政正副监督,主持造船及管理。并且引用了西方先进的合同制。合同规定了聘请的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船政付给他们很高的薪水,但合同以五年为限,五年内必须教会中国人自己造船。有了先进的洋技术,福建船政一下子就有了很高的起点。

1868年1月18日,船政的高级官员都起了个大早。船政后山的天后宫迎来了一场祭拜,隆重地祈求平安顺利。这个祭拜仪式结束以后,他们就率领船政员绅到船台去,几个人共同捧着造船的龙骨,小心翼翼地把这个龙骨捧上去安放在船台上,就标明第一艘轮船开始建造了。

“万年清” 是船政制造的中国第一艘近代蒸汽船,它是一艘兵商两用木壳轮船,排水量1370吨,主机功率150马力,用螺旋暗桨驱动,搭载4门火炮。1869年9月28日,万年清号即将驶向大海。这次试航在没有外国人员的参与下取得了成功,在中国航海史和造船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连当时的外国专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华好舵手,制作驾驶,均可放手自为。”自“万年清”之后,船政又制造出当时远东最大的巡洋舰“扬武”号等共19艘木壳轮船。这个时期,中国造船业进入了自主制造时期,也是船政以制造木船为主的第一阶段。

马尾罗星塔公园,有这样三级台阶。它们分别用了木头、铁与木拼接以及全铁三种材质。在这里来来往往的人们或许都不曾想到,他们踏过的这个不起眼的台阶,正代表着中国近代史上造船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制造木船的第一阶段,铁木合构的第二阶段和制造钢甲军舰的第三阶段。

1884年8月23日,罗星塔下爆发了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1000多条年轻的生命在自家门口不幸蒙难。时任船政大臣的裴荫森在向清政府汇报战败原因时提出,中国建造的铁木合构船已不能适应当代战争的需要,急需配备钢甲军舰抵御外来的侵略。经清政府批准,船政第一届留学归来的优秀造船和轮机专家魏瀚等人担负起设计与制造中国第一条钢壳巡洋舰的重任,福建船政在这个时期迈上了制造钢甲军舰的第三个台阶。留学归来的技术骨干爱国热情高涨,“以报仇雪愤之心”寄于这条新式军舰的建造。这条船代表晚清时期最高的造船技术水平。它取名叫龙威号,排水量是两千一百吨,马力是两千四百匹并且用两台机器推动,它在水下部分还配了三套鱼类发射装置,在桅杆上还配了探照灯。

1888年1月29日完工的这艘“龙威”号钢壳巡洋舰,在装甲、动力、武备上均超过同类国外战舰。当外国先进技术人员入场参观时,莫不诧异中国造船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龙威”号后来改名“平远”,编入北洋海军,它承载着一代造船人的海防梦想,走向了大海。中国第一艘钢甲军舰起航后的二十年,马尾又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是马尾造船厂保存的珍贵资料。1918年,第一架的中国水上飞机从这里起飞。船厂为什么能造出飞机呢?民国初年,政府在船政局成立了飞机制造工程处,因为船厂有留学英美的飞机、潜艇技术人员,又有雄厚的机器制造业的资源和技术。在中国近代史上,马尾已经形成以造船为核心的产业基地。于是,船和飞机同时在这里起锚、翱翔。马江岸上的罗星塔和榕树见证了这些壮举。一个世纪过去了,百岁的榕树依然郁郁葱葱,它的根已经深深地扎进马尾造船厂的这片土地。

时光流转,回到1866年的宫巷。140年前左宗棠和沈葆桢在沈府内的面谈,具体的话语,你来我往,后人已不得其祥了。当年两位大人的海防一梦,已经梦想成真。可是有一点,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料到,日后,从船政学堂走出来的一代人才,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编导:史芹 摄像:方平李兆明)责编:斯芜

公元1850年1月3日,湖南长沙的湘江之畔,一艘远道而来的官船,停靠在朱张渡口,林则徐,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此刻肃立船头,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两个多月前,65岁的云贵总督林则徐,因病卸任返乡。本可以乘船顺水长江转海路回福州,船到洞庭湖却掉头南下,直奔长沙而来。林则徐如此舍近求远,只为要见一个人。这个人,便是日后著名的洋务运动重臣左宗棠。

夕阳西下的时候的左宗棠匆匆赶到了湘江边,也许是求见心切,左宗棠身子一晃,一脚踏入了江水中,神交已久但素未谋面的两代人,在一片笑声中打开话匣子,开始一段关于近代海防大格局的彻夜长谈。

这段非同寻常的会晤,后世多有称道,史称“湘江夜谈”。左宗棠后来写道,“是晚乱流而西,维舟岳麓山下,江风吹浪,柁楼竟夕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响答” 海国图梦

1866年注定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意大利与奥地利两国在利萨海战争中首次上演甲舰船之间的大规模海战,宣告海上作战从此由风帆时代跨进蒸汽舰船时代。这一年,英国成功铺设跨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人类首次进入大洲际通信时代。这一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硝酸甘油黄色炸药,其威猛的爆炸力,后来多次证明科技进步的确可以改变历史。而在世界的东方,这一年日本国内推翻旧幕府制度的“四境战争”取得胜利,同样受到西方列强侵扰的海上岛国,已经站在明治维新的大门口。

也是在这一年,端午节刚过的这天一封奏折快马传递进京,奏折的印鉴署名是时任闽浙总督的清朝封疆大吏左宗棠。(1866年6月《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这是继林则徐之后,时隔二十年再次由封疆大吏提交的,有关设厂造船和建设新式海军的奏折。二十年前那一次,道光皇帝在林则徐的奏折上批了四个大字“一派胡言”。朝廷至上而下,认为他们这是“溃夷夏之防”即认为华夏文化和夷狄文化之间,有一道文化防线,你说要学习他们造船,那么逐渐中国文化就会被这种所谓的夷狄文化所破坏了,所以这个帽子是很大的。奏折发往京城后的日子,左宗棠有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朝廷这一次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十六年前湘江之畔,恩师林则徐海上强兵的嘱托,言犹在耳,可惜林大人在那之后,仅仅十个月便溘然辞世,空留下一腔遗憾。与二十年前斥责林则徐的道光皇帝相比,1862年 起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此时多了一份警醒。两次鸦片战争中海防形同虚设,沿海大门洞开,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感受到洋枪洋炮外国船只的厉害,这时候才想起当年林则徐提出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想起来林则徐让魏源编的那本书《海国图志》。

从这一时刻开始,慈禧支持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恭亲王奕䜣等人发起洋务运动。倚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重臣设制造局,办兵工厂,购买先进的吸氧枪炮,并开始操办新式军舰。

数千年封建帝国,铁桶一般的天朝中心论这时候终于出现了一道裂缝。著名的晚晴“同治中兴”年代就此来临。(庚戌之变,一把火烧掉圆明园,清政府想过建立一支近代化海军,但是并非海权意识,他只是建立一支海军,防止外来侵略,继续关起大门来闭关自守)听说大清国要建立自己的新式军队,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局的英国人赫德,向恭亲王奕䜣提建议购买英国的军舰,兵开裂了买英国船可以“花小钱办大事”的种种好处。奕䜣答应赫德那就不防试试。

1862年清廷薄款92万两白银,购买七艘英国军舰,不料经办此事的清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自作主张擅自雇请英国海军上校阿斯本,为这支“英中联合舰队”的司令,并宣称军舰只听命于中国皇帝和李泰国本人,全部的600水手也只用洋人,中国海关还需拨款一千万两白银,作为这支舰队四年的经费。这桩付出巨款反倒受制于人的买卖,非常不靠谱,消息传来,一片哗然。

但是当李泰国把这支舰队奉上来之后,清廷又觉得这是个烫手的山芋,根本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不是说谁都能把这个冒烟的蒸汽军舰开的起来,它是需要一些经过教育培训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李泰国也洞晓了中国不会这个,所以他就把这些岗位安排的一个不落。“阿斯本”舰队事件,是晚晴洋务派跌跌撞撞学习西方,得到的第一个教训。这是隐藏在主权问题下关于海军人才的全新课题,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洋务重臣,还没来得及想明白,只是凭着本能的名族气节,宣城宁愿白白扔掉几百万辆银子,也不要这支由洋人操控的舰队。

1863年10月,阿斯本舰队在跨洋抵达天津港一个月后,被清廷宣告解散,八艘军舰由阿斯本带回伦敦拍卖。大清国第一次海军之梦就此宣告结束。正式由于这次事件,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才想到要正式建立海军。

与阿斯本事件同一年,1863年5月左宗棠因为组织地方武装,清剿太平军连获战功,胜任闽浙总督,一直渴望经略海防的左宗棠,竟然受命执掌东南门户,历史终于给了这位洋务重臣一个机会(左宗棠介绍,三试不中,但他博览群书悉心研习历代兵法和区域地理,对启蒙先驱魏源所著《海国图志》的研读以及两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国海防现状的剖析由于独到缜密。)这些都使左宗棠的脑海中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掌控海防的意识渐次明晰,大清帝国非要有自己的新式海军不可,而新建海军非要有自己的造船基地和海军人才不可。(福建多山且山海相连,这给造船提供了所需的物料,百姓又多以海为生,更兼历代传统相袭,明代郑和南下西洋和南下琉球的“册封舟”,大都由福建督造,而秦汉以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端地,福建也养育了精通南北海路的水手家族)在这里新建海军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然而左宗棠心理明白,明清以来,朝廷三番五次的闭关政策,以使中国这个海洋巨人昏睡,眼下倘若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造船成军显然是天方夜谭。所以在1866年筹办海军的奏折中,左宗棠特别强调“求实”和“虚心”为当前首要态度(1866年)

第二篇:走遍中国--海军根基(百年船政之三)

走遍中国--海军根基(百年船政之三)

[内容速览]中日甲午海战、中法马江之战,我们并不陌生。可是我们没有想到,这两场荡气回肠的海战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海军官兵大都来自福建福州,海军将领大都出自船政学堂。孙中山说过“船政足为海军根基”,可见马尾船政不仅是一个造船厂,而且是近代海军的摇篮。朱紫坊,福州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街巷,因何被当地人称作海军一条街呢?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只是众多殉难的海军将士中的一个。当时参战的共有12个管带,他们都来自同一所学校——福建船政学堂,来自同一个地方——福州马尾。

今天,罗星塔下这组群雕就是为了纪念邓世昌和他的同学们1871年时的远航实习。那时的他们恰同学年少,正意气风发。

1912年春天,马尾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在考察了船厂,了解了船政历史后,他发出由衷的赞叹:船政足为海军根基。这个人就是孙中山。

当年的船厂,当年的船政学堂。这原本是造船育人的地方,如何成为中国海军的根基和摇篮,如何影响中国海军一百多年了呢?这得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后来被喻为海军之父的沈葆桢。

马江边罗星塔下的这株塔榕据说是沈葆桢当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有140岁了。百年塔榕在岁月的风云中见证着中国海军的潮起潮落。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人后的清政府已经深深领教了外国人船坚炮利,想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些人开始探寻出路。1863年的秋天,清朝海关总税务师李泰国把向英国买来的七艘兵船带到了天津港。这支号称“英中联合海军舰队”的领导权一开始就被外国人掌控,最终结果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彻底破产。寄希望于外国人帮忙组建海军的清政府让39.2万两白银白白打了水漂。此刻人们意识到中国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海军了。

转眼间十年过去,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在马尾开始生根,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的学员也学有所成。这是沈葆桢更牵挂另外一件大事。

沈葆桢采取的方式是每建一艘船,就练一船兵。船造多了,沈葆桢感到自己分身乏术,于是就奏请朝廷派专人管理。1870年9月,清政府任命福建水师的李成谋担任“轮船统领”。自此,近代海军新式舰队的第一任司令产生了。此时的船政衙门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司令部。1874年急于向外扩张的日本借口琉球船民遇害,强行出兵占领台湾,沈葆桢临危受命,当即把布防各省的舰船召回马尾,并亲自率领“飞云”、“安澜”、“伏波”等舰奔赴台湾,采取双管齐下的战术,一面谈判,一面加紧备战。这支舰队一经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威慑力,日本舰队见势不好,最终撤出台湾。此时沈葆桢麾下的这支舰队已拥有15艘舰船,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正式海军舰队。

千年罗星塔,静静守望着脚下的马尾港。沈葆桢当年种下的这棵榕树,已根深叶茂。百年塔榕面对的正是一个著名的古战场。江水东去,历史风云早已被荡涤得一干二净。但在这里,几乎每年都有人面海祭奠,百年前这里到底发生了一场什么样的灾难?这么多年后鲜花撒海又是为了谁呢?

这位86岁的老人孟梅英,就是那场灾难中遗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后人之一。

1884年8月23日1时56分。一阵阵炮声震响了马江,法国舰队不宣而战。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仓促迎战的福建水师共损失主力舰11艘,1000多名官兵葬身江中。沈葆桢和福建水师十年的心血几近覆没。这样的残局谁也无法想像。

这场战役就发生在家门口,那为什么会败得如此惨烈呢?

从地形地势来说,马江是一个极为险要的港口,很难逾越。法舰不仅长驱直入,而且任意停泊了四十多天。朝廷又下了一道圣旨:严谕水师,不准先发炮,违者虽胜亦斩。这道圣旨让当时占据有利地形福建水师眼睁睁丧失先发制人的机会,以至在法军炮响的一刻,还来不及砍断锚链,掉转船头。

马江海战,一位德国军官惊叹中海军将士“表现出勇敢和英雄的优美榜样”。当时在场观战的一个英国人这样说:“真正的荣誉应当属于战败的人们……他们奋战到底,并且和焚烧着的满是枪弹穿洞的船舰一齐沉没。”

这是福建水师上千名官兵中留下的唯一一张自画像。作者是马尾船政驾驶班的学生黄季良。当时正值酷夏,一直处在法国人随时都可能发射的炮口下的黄季良预感到战争就要爆发,于是在船上写下一封家书,和这张自画像一起寄回家中。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儿既受朝廷豢养之恩,自当勉尽致身之义……”几天后马江海战爆发,在战斗中黄季良身受重伤,但他誓死不退,仍旧奋勇发炮反击,直到随船沉入江中。

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第一届毕业生许寿山,担任“振威”舰管带,马江海战中“振威”舰中炮,在随水漂沉的一瞬间发出最后一炮,击伤敌舰,重创敌舰长和两名士兵。,而许寿山最终与全舰官兵共赴国难。福星舰管带陈英中炮后身首分离,半身还屹立瞭望台,年仅28岁。

今天,马限山下的昭忠祠里镌刻着马江海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名单,这其中许多人都来自船政学堂。他们牺牲这一年,距离马尾船政开办不足二十年,而这些烈士年龄最小只有24岁,最大的也不过四十来岁。

马江海战十年之后,又一场战争爆发了,这就是中日甲午海战。对于这场战争,历史学家这样写道:空前绝后的鸭绿江口黄海战役,也是马尾船样以一校一级而大战日本一国呢。

在电影《甲午风云》当中,有一个熟悉的人物,他就是方伯谦。很多人误以为方伯谦升白旗是为了叛逃,一直到他被秘密处死在旅顺黄金山麓后的一百年里,这都是一个不解的谜。后来有种种证据说明方伯谦是被冤杀的。百年过去,历史恢复本来的面目。1996年10月15日,朱紫坊48号古宅被定为“方伯谦故居”。马江和甲午一南一北两大海战,时隔十年,船政损失了大量的精英。但在中国船政文化纪念馆里,可以看到清末以及后来的中国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海军里,仍然还有来自福建船政的海军将领、海军军官和技术人才。

1877年,船政学堂毕业生叶祖圭亲自主舵“靖远”舰,从英国朴茨茅斯港,把“靖远”舰开回厦门。这次航行,行程2万多里,据说是第一次中国人自已远渡重洋把船开了回来。这次航行,叶祖圭表现出他在驾船方面的精湛技艺。叶祖圭是福建船政第二届驾驶班学员,也是首批赴欧的学生。在7年后的甲午海战中,当主舰上的帅旗被打掉后,叶祖圭在自己舰上一把升起帅旗,使混乱的北洋水师舰队有了指挥。

后来叶祖圭病故军中。清政府钦赐祭葬于福州西门梅亭,光绪帝钦赐祭文,称赞他:鞠躬尽瘁才能称职,名垂青史不朽之荣。

甲午海战中,有一个人和叶祖圭同是船政学堂毕业生,又一起留洋,后来同时受命重组海军。这个人就是萨镇冰。朱紫坊,福州一条古老的小巷。当地人还叫它“海军一条街”。海军宿将萨镇冰的故居就座落这里。萨镇冰自幼留洋,对西方先进技术有深刻理解,萨镇冰尤其重视培育海军人才。在烟台海军学堂中,他派遣毕业生前往美国日本学习造舰驾驶等技术。萨镇冰一生清正刚直,颇具军人风范。当年他统率海圻号时,著名的文学家冰心的父亲就和他在同一艘舰上。冰心曾在文章中称他是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这位一生跨越清政府、北洋政府、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的海军宿将,出生于书香门第,一生酷爱笔墨。童年时的萨本辉就经常为他磨墨,看他挥毫。萨镇冰第三次居住在这里是已经年过花甲,或许是军人的缘故,他的身体一向很好。94岁那年他骑上高头大马,依旧是英姿态飒爽。逝世前三个月,病榻上的萨镇冰写下“尚望舟师能再振,海表一扫捍岩疆。”的诗句,无论在什么时代,这位船政之子的殷殷盼,仍是无边的大海与飒飒雄兵。

萨镇冰的一言一行对萨家产生重大影响。后来萨家三代就有多人服役于海军。1938年武汉保卫战,有一艘著名的中山舰。碰巧的是,这艘舰的第一位和最后一位舰长都是萨家人。

中山舰原名永丰号,最早由萨镇冰从日本买回并担任第一任舰长。后来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中山舰。1938年,这艘舰在抗日战争中不幸被敌机炸沉在长江口。而与他一同为国捐躯的最后一任舰长就是萨镇冰的侄孙,杰出的海军将领萨师俊。

除了萨镇冰和萨师俊,这个大院里共走出了十多位的海军将士。这样的海军世家在福州并不少见。船政创办的初衷是为了振兴海防,但人们并没有想到,船政培养的一个海军将领,后来会影响几个甚至几代海军,影响到几十年甚至百年的中国海军。

1949年,毛泽东在接见国民党起义的海军将领时说:“1866年马尾船政学堂开办起来,中国算是有了近代海军,现代海军。”继孙中山之后,又一代伟人道出了船政足为“海军根基”。

时隔57年后,新中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站在马尾这片土地上对海军又一次作出评价:国家兴,海军兴。

当现代海军的军舰驰骋在中国的万里海疆,可以看到福建船政当年的梦想已经得到了实现。再回头看看罗星塔,中国海军的根基已经深深扎根在这里。这个根基就象罗星塔一样,让人们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马尾。(编导:王瑾 摄像:吴剑锋)

第三篇:中国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陈丽娜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12级商学系电子商务2班 学号 241294404 福建福州 350015)

福建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遗址遗迹主要集中在福州马尾。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福州船政还曾是亚洲最大的造船基地。为了让同学们对中国的造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我班团日活动组织整个班集体到马尾船政博物馆参观。

我们参观点分为两个点,第一是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然后是马江海战纪念馆,又称“昭忠祠”。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近代船政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五层楼博物馆,在每一层为我概述船政的各方面内容。从一到五曾一次为我们展示了船政的简介,船政概览,船政教育,船政的产业发展以及海军基地。博物馆第一厅为“序厅”博物馆第一层为“序厅”,以浮雕和圆雕组合,展示船政总体概况;第二层为“船政概览”,造设船政衙门景观,展板依次以洋务运动兴起背景,介绍左宗棠、沈葆桢创立船政之艰辛,集中反映船政之最;第三层为“船政教育”,主要介绍船政学堂和培养出的船政精英;第四层为“船政工业与科技”,设置船政轮机车间景观造型,制作展示船政造船成果之船模,介绍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第五层为“海军基地”,突出近代海军的形成、船政十三厂造舰船的规模数量、地位,船政学堂培养的海军将领。

中国近代船政的起因是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联系在一起的。当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敲开了清廷闭关自守的大门,迫使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奋起图强。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张“师敌之长技而制敌”。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的《海国图志》进一步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提出了制造船械、聘请夷人、设水师科等设想。闽浙总督左宗棠深受他们的影响,决心实践“师夷制夷”以自强。1866年,左宗棠在提交给皇上的奏折中提出了设局造船,培养人才的请示,很快得到了批准。于是,中国近代第一座自己开办的船政学堂以及相应的造船厂(含五个车间)、舰队便于1866年成立。清廷在福建闽江口的马尾设船政局,创办船政学堂,史称马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近代船政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马尾船政学堂

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为求人才沈葆祯主持了求是堂艺局的首次录取考试,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有造船专业。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优等生后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亦称“英语学

堂”。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下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学等课程,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学生称为艺童,堂长称为监督。同年为了培养工程绘图人才在前学堂内又附设了绘事院。1868年沈葆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又在前学堂内增设一所技工学校——艺圃,艺圃的艺徒半天上课半天学习,学习期限3年,毕业后择其优者随前学堂学生赴法国各大船厂实习,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厂。

船政学堂的学风极为严谨,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前学堂的学生到各船厂实习,而后学堂的学生则上练船实习,船政为此专门制造和购买了数艘练船。1871年船政学生(其中包括刘步蟾、严复、方伯谦、林泰曾等)驾驶练船“建威”完成了北起辽东南至新加坡的远洋训练。1877年船政首此派出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李鸿章曾盛赞马尾船政学堂为“开山之祖”,作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学堂将永远彪炳史册。

昭忠祠

福州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和昭忠祠位于马尾的马限山东南麓。1884年8月23日,法国侵华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挑起中法马江海战。由于清政府软弱,使得福建水师仓促应战,官兵 796人牺牲,打捞烈士 400多具遗体,分 9冢安葬于马限山麓。两年后,墓东建“昭忠神祠”,1920年重建墓园,合9冢为一丘,并成立了马江海城纪念馆。

马江海战纪念馆

马尾的马限山东南麓有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和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在马尾兴办船政,原江西总督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万年清号)、中国第一艘钢质军舰(平远号),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中国近代第一支军舰队均出于此。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军事学校。船政学堂培育了严复、邓世昌、詹天佑等一大批英才,中国近代海军五分之三的军官出自马尾。

1884年8月23日,法国侵华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挑起中法马江海战。由于清政府妥协求和,不敢抵抗,使福建水师仓促应战,796名官兵阵亡,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牺牲的福建水师官兵被安葬于马限山麓,1920年,由海军界和船政学校校友从京、沪、榕等地募捐经费,建立马江昭忠祠,1983年成立马江海战纪念馆。在马尾有关福建船政的古迹遗址众多,保存较完整的有船政轮机厂、绘事院、钟楼、一号船坞、昭忠祠等。马江海战纪念馆和船政轮建筑群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和昭忠祠位于马尾山东南麓。1884年8月23日,法国侵华舰队突袭福建水师,挑起中法马江海战。由于清政府软弱,使得福建水师仓促应战,官兵796人牺牲,打捞烈士400多具遗体,分9冢安葬于马限山麓。两年后,墓东建“昭忠神祠”,1920年重建墓园,合9冢为一丘,并成立了马江海城纪念馆。

在马江海战纪念馆内,系统地介绍了1840年前后西方资本主义利用“船坚炮利”远渡东来,对我国进行侵略的情况。为了反对侵略,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独立的道路,左宗棠、沈葆桢两公惨淡经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所船政学堂,为我国第一代造船工业的兴起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亲临船政文化博物馆,让历史更贴切的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在各个历史战争中出巡的巡舰放佛可以把我们拉回体验当时激烈残酷的战争当中,联系现今的我们,则让我们懂得如今的太平社会是如何的来之不易,我们则应当向那些伟人看齐,奋发图强,为自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来回报那些先去的烈士们。在马江海战纪念馆的整个流程下来,我感觉应该是荣辱交错在一起的。为船政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为那些无辜的失败而感到惋惜与心痛。此次的马尾船政文化的学习,让我跟近距离的接触到了历史,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在各位烈士伟人的身上理会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现在我们暂且先不说要为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牺牲,我们应当从最基本中华民族特有的励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做起,成就最出色的自己,才有回馈社会,忠心报国之词。发奋学习、努力奋斗、薪火相传,这才是处于21世纪的我们的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

第四篇:参观中国船政博物馆有感

参观中国船政博物馆有感

在毛概课的学习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出了课堂,到达了福州马尾中国船政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和学习。

首先,我们参观学习的是昭忠祠。昭忠祠是中法战争马江战役196位烈士埋骨处。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农历七月初三,法国远东舰队闯入马尾港,企图侵占福州。福建水师仓促应战,死难水陆官兵达千余人。部分烈士遗体安葬在马限山麓沙滩上,并立碑纪念。昭忠祠正厅置烈士姓名、职务的碑石,两边回廊分立昭忠祠碑和记叙烈士战绩的碑刻。厅中陈列有马尾港地形沙盘,西厢及廊庑陈列大炮、炮弹及烈士遗物、遗嘱等。祠西有墓台,台高约1米,环台三面各设一座五层台阶,台正中有一座圆顶雕花四柱的石碑亭。昭忠祠后山岩壁有“仰止”、“铁石同心”等等崖题刻。墓西有一登山石道,拾级而上,便是马限山炮台遗址、原英国福州领事馆分馆遗址和英国梅园监狱遗址等古迹。紧接着,我们参观了中国船政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可算是一个专业博物馆,走进馆区就感受到浓浓的船政文化。博物馆的前方是一座长长的雕塑墙,那些浮雕展示了当年福建船政的辉煌。该馆依山而建,为五层建筑,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气势磅礴,颇具现代建筑风格。博物馆内在不同的楼层设立了不同的展区,通过船模、船政精英塑像、车床、罗经、舵轮、海军日记、古炮、照片、文字介绍等展品,从船政创建、人才培育、海军建设、重大海战、科技发展、文化建设六个方面来介绍马尾船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在昭忠祠里,我深切的被烈士英勇保卫国家的精神所折服了。当时我们还只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可是,在面对外国人的坚船利炮时,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是不屈不饶的中华精神。我看到很多先烈在牺牲时,很多都还是与我们相当的青春年华,但当国家有需要,国家有危难时,他们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而这,在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也许如今的我们都活在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中,很难想象那时的情景,我们都没有那么伟大,但我们也不能太过自私吧。在关键时刻舍小家、保大家,也许对很多人很难做到,但也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了国家的利益。当我们今后步入社会时,一定要时刻谨记这一点。走进博物馆内,首先吸引我眼球的就是墙壁。当我得知该馆依山而建时,才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与这博物馆融合的恰到好处。凸出的岩壁仿佛是浮于海上的礁石,一个巨大的锚悬挂依靠在“礁石”上,深深的散发出了船文化的气息。还有停靠于“礁石”边的巨大的船,仿佛在向所有人诉说着馆内的历史沧桑。第一层为序厅,以圆雕和浮雕组合,展视船政总体情况;第二层是船政概览以洋务运动兴起为背景,介绍左宗堂、沈葆帧创立船政之艰辛;第三层为船政教育,主要介绍船政学堂和培养出的船政精英;第四层为船政工业与科技,制作船政造船成果之船模;第五层为海军根基,突出近代海军形成、造船规模数量、海军将领培养。

说起洋务运动,变会让人联想到“自强”。而左宗棠,就是一位具有创新意思的清朝高级官员。在当时,左宗棠依然提出要兴办船政,在他看来,船政是可以富国强国的一条路。得经批准以后,他便与外国人签订合约,在马尾造船办学堂。在对于曾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国家来说,向外国人学习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那个时代,也许因为他们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被砍头,可是他们就是提了别人不敢提的意见、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对于当时的学员来说,在船政学堂学习想必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吧。以前的他们面对的是圣贤书,现在他们面对的却是全新的教育,学习的是全新的知识。但当国家需要他们时,无论多么艰辛,他们也都坚持了下去。他们是封建年代中敢于挑战创新的人,他们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欠缺的。看着船政学堂当时的教学场景,看着墙上篆刻的船政精英的名字,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曾经多努力,可以明白他们当时多艰辛。

当我看到船政工业的发展时,我又为他们感到骄傲与自豪,至少他们为后人先迈出了第一步。看着展厅陈列的船模型,我看到了我们船政的发展史。但听到解说员介绍时,我也感到了无奈。原来,虽然当时造出来的船外观越来越精美了,但却是中看不中用的。虽然花了重金打造,却也只是为了向朝廷交代,实际作战能力却很差。也许就是因为这种表面功夫,害了多少无辜的人。现如今的社会,不也存在着这种专做表面功夫的人吗?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海军力量以及相当雄厚。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感到满足,毕竟每个国家都在发展。我们要学习前人那种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敢于吃苦的精神,我们要实事求是,反对做表面功夫。也许现今我们的国家是处于领先的,但如果我们就此满足,也许国家就会毁在我们这一代。既然前人已经给我们创造了这么舒适优越的条件,给了我们这么多可以学习的榜样,我们又怎能不去努力不去打拼呢?只有我们各司其职,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发光发热,才能让整个国家长盛不衰!

第五篇:中国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船政博物馆观后感》

记得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讲清王朝洋务运动时,有提及到马尾船政。当时我只知道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敲开了清廷闭关自守的大门,迫使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受林泽徐,魏延等有识之士的影响,1866年左宗棠在提交给皇上的奏折中提出了开办的船政学堂以及相应的造船厂舰队。这是中国近代船政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然而凭借书上对它的简单介绍并不能让我真正理解船政的真谛。

大学我考进了福大阳光学院,才知道原来我的大学就在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马尾

大一刚入学不久我就和舍友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前往距我院不远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参观游览。

(一)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以浮雕和圆雕组合而成的灰色墙壁,雕塑着马尾造船厂的示意图和一些人物(凭自己来看确实不好分辨出谁是谁),罗星塔等等,初略的将船政的大体概况浓缩于墙上,一目了然。然而我还不足以单凭这面墙来解读船政,之中定有许多有趣而深刻的内涵。接着我被一楼大厅的右侧的一个大型的木船模型,在蓝色彩灯的照射下更显得美观大气了,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么美且霸气的清朝战船的模型,很多人情不自禁的掏出拍照工具要将它的美拍下。而在另一侧,两门清朝大炮引起我的注意,我一步一步靠近。两个大炮都长了铁锈,我将手放在炮筒上,一股寒雪刺骨般的冷让我感受到大炮的冷峻与战争的冷酷无情,我脑海联想到为保卫王朝而誓死抵御西方列强的战争场面,顿时不寒而栗。我在想到当时底为什么要创建船政呢?船政又包含着哪些内容呢,还有什么是船政文化给我们留下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浮现在我的脑海。

(二)带着疑问我迫不及待的登上楼梯到到了第二层,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古代大衙门形状的红色大木门,门上有六七十个黄色的圆状物附着在门上,门楣上挂着一个镶有金边的牌匾“船政”。当时我就想,为什么要做个衙门的呢,而不是其他样式的大门,估计船政是当时清政府的官署,是一个高规格的专门掌理船舶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吧!从侧门进去,发现大部分是图片和几个人物雕塑。我走到一块介绍着洋务运动兴起背景的展板前,细细看着这图文并茂的展板,我心中对当初创建船政的背景有了系统的的了解。船政和清朝的洋务运动是分不开的,在很大程度上讲船政创建的背景是和洋务运动是一致的。洋务运动分为国内外背景。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意欲图强.。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沦胥吏。国际背景:中国是文明古国,进入封建时代,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社会系统相对稳定、保守。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西方人利用火药制造出火炮和火枪,使西方利用新式武器开始了殖民战争,对弱小国家进行无情的掠夺。指南针的传入西方,应用于航海,使得发展较早的国家更有条件进行殖民战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促进商品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也被推动提高。西方列强开辟国外市场,进行资金的原始积累开始了。在这样的敌强我弱历史背景下,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发生在清朝和西方列强的之间。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增强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实力,闽浙总督左宗棠决心实践“师夷制夷”以自强。1866年,在左宗棠的请示下,皇帝批准了设局造船,培养人才。于是,中国近代第一座自己开办的船政学堂以及相应的造船厂(含五个车间)、舰队便于1866年成立。这就是船政的创建背景。

我走到一个铜色人物雕塑下,身穿清朝官服头顶带着官帽,一副严肃的表情,我心理嘀咕着是、这是谁啊?一看铜像下的简介才知道,他叫沈葆桢,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以督办福州船政和创建福建水师为最。是坐宗棠主要筹划人,但福州船政局刚刚筹建,左宗棠即赴任陕甘总督,留下的事业由沈葆桢完成,故有“创自左宗棠,成于沈葆桢”之说。二人均被马尾地方建祠纪念,称“船政之父”。我顿时心里微微一颤,缓缓抬头仰望着他的脸,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我知道,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他有多牛,而是看他能用自己的能力来为集体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他不愧是福州人的骄傲。

在我要继续往上一层去的路上,我看到一张透明的大玻璃展板上写着好多的船政之最,我驻足逐个看了一遍。有中国生产的第一艘千吨级舰船——“万年清”,1887中国自制生产的第一艘铁(钢)甲舰,中国第一艘折叠式水上飞艇,中国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电信丝路,学堂教学上最早的革新,译界奇才——严复,中国海军最早的学术研究团体——制造研究社,最早的海军联欢社,第一所航空中专——勤工学校(高航),中国第一所飞机潜艇学校等等共涉及军事,科技,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一些辉煌成就。我发现在这几十条之最中只局限在中国范围内,我联系当时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多年,刚有觉悟不久的背景,我也不能太苛求那段历史了。不过还是很为船政的成就高兴骄傲的。那是凝聚了多少有识爱国之士是智慧结晶与辛勤汗水,值得肯定和尊重。

(三)我到楼梯口,抬头一看,还有三个楼层还没参观,之后我大致浏览了一遍剩下的几层展厅,第三层为“船政教育”,主要介绍“船政学堂”和培养出的船政精英。重视科教,人才为本的船政学堂培养出许多历史名人: 魏翰(造船专家、民国时任海军造船总监、福州船政局长)邓世昌;严复;罗丰禄;林永升;林泰曾;詹天佑等等。

第四层为船政工业与科技,设置船政轮机车间景观造型,制作展示船政造船成果之船模,介绍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我看着一艘艘船模,不惊感叹洋务运动给军事科技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一艘艘船就是重视海权的体现。造船制炮、整顿水师、培养人才都围绕着海权做文章。可以说“船政就是谋海权之政”,而且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

第五层为“海军根基”,突出近代海军的形成、船政十三厂造舰船的规模数量、地位,船政学堂培养的海军将领。其中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让我为之震惊,邓世昌尝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身上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四)我在博物馆参观了一下午,感受到马尾船政不仅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一度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船舶工业中心,还开办了中国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近代技术型学堂,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在当时的背景能有这样的突破实在难能可贵,我明白,马尾船政文化包括以下内容:一为物质层面的成果,如船政的各项成就、船政遗迹、与船政有关的各种文物等;二是政治层面的成果,如船政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教育模式及其成效等;三为精神层面的成果,如船政组织者、参与者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宗教信仰、学术成果和社会影响等。然而我觉得留给我们更持久深刻的是精神成果,它是船政留给我们后人的精华。有爱国自强、改革创新、科教人本和海权意识几方面,但其核心是强烈的爱国自强精神和强烈的海权意识。

走出博物馆的大门,对于国家以前的兴衰荣辱不再计较,我更相信会有更多像我一样的人走进马尾船政寻觅历史足迹,读懂船政文化真正的内涵,把握船政灵魂,怀揣梦想,勇敢踏出自己的步伐,为自己为集体乃至为中华民族今后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价值。

走遍中国--坚船起锚(百年船政之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