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卓越绩效模式的十三个问题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21-107189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0 01:40: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卓越绩效模式的十三个问题

卓越绩效模式的十三个问题

本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中国质量》杂志 作者:熊军

1、卓越绩效到底是什么?

卓越绩效是从英文Performance Excellence翻译过来的。“卓越绩效”这种译法是国家标准GB/T19580的规范译法。在早期使用中也有译为“业绩卓越”的,不管是哪种译法,指征的都是这个英语词组。由于中英文含义的差异,某个中文单词往往难以将英文单词的内涵详尽的表达。这个也是如此。中文“绩效”是个名词,但是“Performance”含有“通过做某事取得某结果”的含义。因此它表达的一个很深刻的意义是:“通过卓越的过程获取卓越的经营业绩”。

在国家标准GB/T19580中,卓越绩效的定义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在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竞争越来越激励的经营环境下,组织如何应对各方面挑战,保持持续发展?卓越绩效模式(简称PEM)以“平衡、发展”为目的,以“领导、战略”为龙头,强调管理的“系统性”、“一致性”,关注“持续的改进”,使得各系统达到“融合互补、协调一致”的“整合”境界。

通过导入卓越绩效,实现组织从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向“察知-应对”模式的转变,从纵向的“职能碉堡”方式向横向的过程导向的转变,从被动的“指挥与控制”向主动的“以人为本”转变,致力于使组织积极面对环境变化、取得经营卓越!

它分为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以人为本、过程管理、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经营结果七大部分。PEM认为组织中的这7大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在管理实践中,要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这七大方面。

它用定性和定量的评分来衡量企业的管理成熟度。对过程的评价从“方法-展开-学习-整合”四个维度进行;对经营结果的评价从“水平-趋势-对比-重要性”四个维度进行。评分从0-1000分。一般获得美国国家质量奖的世界级成功企业的定量评分在600-750分之间,获得中国国家质量奖的成功企业的定量评分在550-650分之间。通过了ISO9000认证的企业,一般定量评分会在250分以上。

在这样一个强调结果,并且由“过程”-“结果”的有机系统中,PEM提供了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环境所需要的一套管理理论和方法。这套系统的方法曾经在美国、在欧洲、在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帮助数十万家企业提升了管理水平。现在它正在你的手中,翻开它,你就踏上了追求卓越之旅!

2、卓越绩效是一种绩效考核方法吗?

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尽管“卓越绩效”这个词中有“绩效”两个字,在进行评价时也非常关注组织的绩效水平和发展趋势等要素(绩效结果方面的评分在中国质量奖中占400分,在美国质量奖中占450分),但是“卓越绩效”决不等同于某一种绩效考核方法。

3、卓越绩效是关于人力资源的一个模式吗?

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我推测这种误解可能来源于以下逻辑:“绩效考核=卓越绩效,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卓越绩效也是关于人力资源的一个模式。”

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曲解了卓越绩效的真正含义。欲了解卓越绩效定义请参阅本文第一条。

4、卓越绩效与战略有关吗?

卓越绩效不仅与战略有关,而且非常关注战略的作用。在PEM中,“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三部分组成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驱动轮”。其中,“战略”又是使得组织使命和愿景通过具体的战略方案制定和选择、行动计划制定和资源配置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

它首先要求企业明确自己的使命(我是谁?我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愿景(我要到哪里去?未来的蓝图是什么?),再据此确定长期发展方向、短期发展方向(通往十年二十年才能实现的愿景的阶段性方向是什么?),明确长短期战略目标,进而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行动计划,配置资源,明确关键的过程以实现战略目标,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定期测量、分析,用以衡量战略目标实现进程。在这个的过程中,关键过程、绩效指标、关键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等工作方向均需保持与战略方向的一致。也就是说,达到卓越管理要求的“系统性”、“一致性”要求。

不过,这些从理论上来说比较简单,真要在实践中做到“系统性”和“一致性”对于现今的企业还有非常大的难度,毕竟,中国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补上这些差距,光靠一两次培训、一两次动员大会,靠一年半载的努力冲刺是远远不够的。卓越绩效用世界级成功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导中国企业往卓越方向前进,但真要成为卓越的企业,需要企业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持续改进,需要“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5、卓越绩效是国外的理论,在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

这是我在咨询过程中经常被问的。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不要因为是来自国外的理论而从内心抗拒它。一个不同于我们以往经验的陌生东西往往会引发内心的抗拒,这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问题在于我们企业界的朋友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夜郎自大”的“满杯”心理将严重阻碍我们成长的脚步。我们应该非常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管理理论和基础是非常非常薄弱的 人类历史上有着大量令人称绝的管理实践,但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管理的认识基本都停留在思想的火花上。系统化的管理理论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革命,于19世纪末在西方开始形成。也就是说西方关于系统管理理论和实践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后,由政府管企业转变为企业管企业,企业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才真正开始。从这样的对比可以看出我们是企业管理的新来者,我们没有道理妄自菲薄,但也没必要认为一切要从头开始、要完全“自主创新”。

站在西方近二百年的研究成果上,吸收、消化、去芜存精,洋为中用,这才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应有的“空杯”心态。

其二:PEM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非规定性的管理框架,它并没有一定之规。它强调的是在一个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组织的高层领导要积极谋划组织未来的方向,要用心去倾听顾客的声音,要真正以顾客的需求为关注焦点,要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要通过各个层次的评价、回顾、总结、分析及时进行调整使得组织各项工作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PEM蕴含了一整套企业系统管理的方法论。掌握方法论后,企业可以根据所处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灵活运用。方法论(或工具)本身就是用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并不是束缚企业手脚的枷锁。

所以,从以上两个角度而言,PEM并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6、靠一套模式,能帮助各种不同的企业提升管理吗?

在第5个问题中我提到了PEM本身是一个开放性、非规定性的管理框架,是一套方法论,并且强调的就是要积极应对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因此,尽管我们称它为PEM(卓越绩效模式),但它并不是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没有一定之规,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规模、行业的企业。

美国总审计局(GAO)曾于1991年进行了一项针对波多里奇获奖企业以及进入现场评审企业的研究,仔细分析导入系统管理方法与企业的成功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比较研究显示:获奖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其绩效表现胜过了标准普尔500种工业股票,收益比较约为2.5:1。获奖企业在获奖的第四年实现了362%的增长,而一般公司同期增长只有148%。

在美国,不仅赢利性组织在运用PEM帮助自己提升业绩,非赢利性组织和政府部门也在使用。中国目前也在着手非赢利性机构的推广和使用。

所以,从理论和实践结果来看,卓越绩效确实可以帮助各类企业提升绩效。

7、如果我公司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管理水平,申报省质量奖和全国质量奖有价值吗?

是否申请质量奖全在乎企业自己的决策。

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通过波多里奇质量奖网站下载企业自评表格的有数十万家企业,但是申请波多里奇质量奖的只有几十家,最终获奖的只有几家。从这种意义来说,申报国家质量奖并获得奖项的只是少数,如同只有少数“精英中的精英”才能在奥运会竞赛中获得“金牌”或奥斯卡电影节获得“金奖”一般。

那么是不是就是说申报质量奖就没有价值了呢?这种理解也有失偏颇。可以从对企业自身和对社会的好处来看待申报质量奖的价值:

对企业自身的价值:

其一:获得“全国质量奖”代表着国内经营绩效最好的企业之一,是企业的至高荣誉,对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激励企业为荣誉而战。

其二:是企业在变革中收获短期成果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约翰· 考特尔(John Kotter)对管理变革的八个步骤研究显示,“收获短期的成果”是变革成功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但同时也是企业普遍容易忽视的。PEM作为企业实现绩效改进的一个系统工具,并且通过申报省质量奖、全国质量奖、最终获得奖项,来设立企业绩效前进的阶梯,不断收获短期成果,进而帮助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赢得未来的持续发展。

对社会的价值:

其一:通过申报奖项的这些追求卓越企业的不断提炼、总结,促使当局建立并不断完善指南和准则,使得这套系统的管理方法能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美国,每年都要针对准则和指南进行修订。

其二:获奖企业要求将成功的详细信息进行分享,为其他希望提高经营水平的组织提供具体的指导。“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通过树立标杆企业,帮助全社会的组织提升管理水平。

因此,尽管是否申请质量奖全在于企业,但是在申请奖项的过程中,既可以为自身创造价值,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8、既然卓越绩效是一套管理框架,为了尽快提升管理,我们是否应该尽快着手进行专项改进?

作为有经验的咨询顾问,我不建议过于急切进入专项改进阶段。

首先,卓越绩效的方法论是“道”,具体的改进实施是“术”。“道”没有领悟清楚就急于进行专项改进无异于“舍本逐末”!

另一个角度,PEM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系统的改进工具。深度导入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能帮助企业有效、快速提升管理成熟度。

9、有些成功导入卓越绩效的企业,他们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不同的企业收获各不一样,概括起来至少有这么一些:

(1)由“闭门造车”到主动标杆对比,由雄踞一角、沾沾自喜到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技、虚怀若谷,视野更广阔,目标更远大;

(2)从“一锅炖”的“企业文化乱炖”中脱身而出,抓住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主线,更清晰的思考我是谁?我要去什么地方?

(3)认识到企业没有随意的改进活动,各种层次的改进方向应该指向战略方向。只有这种指向一致的改进才会是协调一致的改进,才会是卓有成效的改进;

(4)使得整个集团内部,以及集团与其他企业能在统一的平台上,使用统一的语言进行交流和学习,避免了“鸡同鸭说”;

(5)清晰描绘企业前进的路线图,用量化的评分标示出自己和国内卓越企业,以及世界级卓越企业的差距;

(6)明确了企业管理是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都是充分互联的。明白了解决某一个症状,不见得就能消除病情;明白了症状的出现有多个可能因素;明白了治病要根治,要找到引发症状的根源性因素;

(7)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卓越的绩效来源于卓越的过程。着眼于过程的改进才能带来业绩的提升。

10、集团公司如何导入卓越绩效?

卓越绩效开卷有益。导入卓越绩效的途径很多,根据企业各自不同的需要可以设定不同的路径。作为一个中立的顾问,我比较推崇的导入途径如下:

(1)高层领导充分学习并理解(卓越绩效导入工作决不是质量部门的工作。有高层领导的亲身参与和推动,对导入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

(2)成立卓越绩效推进办公室,组成集团公司和下属的各分子公司多层次的跨部门团队;

(3)寻找有能力、有激情的强有力的执行者,授予总裁之下的直接权利;

(4)多层次的跨部门团队全面学习标准;

(5)全面的外部或者内部的管理诊断,明确多层次的改进方向;

(6)在整个组织内广泛的交流,制定各个层次的改进措施,实施改进,不懈的重复;

(7)学习世界一流的方法;设立集团内部的自评体系,组织集团内部的质量奖评审,以促进学习、交流;申报省、国家质量奖,进行行业内外的学习、交流。将好的、成功的方法在集团内其他分子公司内复制、传播;

(8)描绘出成功的前进路线,树立里程碑,取得阶段性成功后进行庆祝、奖励;

(9)循环往复,使得企业管理成熟度不断提升。

11、卓越绩效作为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我想知道,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及适合特定公司的特定体系呢?

卓越绩效并没有给出一个现成的管理方案。你可以通过参与全国质量奖“追求卓越大会”的成功经验分享,标杆学习,或者聘请有经验的顾问根据对企业的全面诊断后发现企业短板,提出改进方向。具体的适合企业自身的路只有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摸索和打造。没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可以套用的。

12、企业管理方法很多,如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卓越绩效等等,又如ISO体系、ERP等说的过程,我总觉得这些之间有重叠,而且很难全部采用这些方法并且每个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是我的困惑。

目前国内各种工具、各种方法交叉混杂,外表看都在说不同的东西,仔细分析好像又有重叠,因此产生这种疑惑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ISO体系、ERP等都在说的“过程”吧。尽管大家各说各的,企业在实际使用中程序文件、内控体系、BPR好似是各是各的。其实,“过程”也好,“程序”也好,都是一个概念:process。我把“过程”表述为“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或顾客满意所必需的活动、任务、工作和事情的集合”。ISO9000标准主要聚焦于组织最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那些职能的过程,不涉及经济效果和成本效率这样的问题,这样ISO9000的涉及的过程的范围比ERP和卓越绩效模式的都要少。在企业实际管理中,由于对ISO体系并未深入,很多又是为了获证而做的,获证后程序文件则是束之高阁,文件和实际操作“两张皮”。待到BPR,或者实施ERP时,另一帮人马过来了,用另一个“新”的概念来说流程,弄出了另一套“流程”,使得企业内部几套各不相同的流程并存的现象时有出现。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在于工具本身交叉,而是实施者割裂看待问题,把本该一致的东西生硬的分割为不相关的东西了。原因在于实施者,并不在于工具本身。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和卓越绩效的关系就非常明确了。卓越绩效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用具体的准则阐述了如何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全面、全过程、全员管理”的要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则与卓越绩效的要求完全一致。卓越绩效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通过活性化的雇员建设活性化的组织”,强调“通过人力资源配置保证战略规划的实现”,使得员工更有主动性、更具有主人翁精神,更具有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努力的能力和愿望。通过这种活性化雇员的选择、招聘、培养、授权、成长,实现组织的战略。这些方面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高度一致的。

所以,从整体而言,卓越绩效兼容了其他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是融合互补的,而不是排斥对立的。

13、卓越绩效侧重于企业的全面提升,但是企业实施成本较大,现在很多咨询企业恐怕也没有能力做。

卓越绩效本身就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强大的改进工具,它需要由受过专业培训、有经验的咨询顾问指导实施,尽管有能力实施的公司和顾问不多,但也并非所有咨询企业都没有能力做。从实施成本来看,金额也不大,尤其是较之动辄几百几千万的ERP等软件而言,性价比非常高。

第二篇:卓越绩效模式的十三个问答

卓越绩效模式的十三个问答

1、卓越绩效到底是什么?

答:卓越绩效是从英文Performance Excellence翻译过来的。“卓越绩效”这种译法是国家标准GB/T19580的规范译法。在早期使用中也有译为“业绩卓越”的。由于中英文含义的差异,某个中文单词往往难以将英文单词的内涵详尽地表达。这个词组也是如此。中文“绩效,是个名词,但是“ Performance ”含有“通过做某事取得某结果”的含义。因此,它表达了一个动态的含义:“通过卓越的过程获取卓越的经营业绩”。

在国家标准GB/T19580中,卓越绩效的明确定义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在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营环境下,组织应对各方面挑战以保持持续发展是卓越绩效模式所关注的。卓越绩效模式以“平衡、发展”为特色,以“领导、战略”为龙头,重视管理的“系统性”、“一致性”,关注“标杆对比”和“持续改进”,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各系统达到“融合互补、协调一致”的“整合”境界。

通过导入卓越绩效,可以帮助组织实现从传统的“生产一销售”模式向“察知一应对”模式的转变,从纵向的“职能碉堡”方式向横向的过程导向转变,从被动的“指挥与控制”向主动的“以人为本”管理转变,帮助组织积极面对环境变化、取得经营卓越!

它分为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以人为本、过程管理、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经营结果七大部分。卓越绩效认为组织中这七大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在管理实践中,要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这七大方面。

它用定性和定量的评分来衡量企业的管理成熟度。对过程的评价从“方法一展开一学习—整合”四个维度进行;对经营结果的评价从“水平—趋势—对比—重要性”四个维度进行。在关注结果,同时关注“卓越过程的过程才能创取卓越的结果”的有机系统中,卓越绩效模式提供了企业应对激烈竞争环境所需要的一整套方****。这套系统的方法曾经在美国、欧洲以致全世界80多个国家帮助数10万家企业提升了管理水平。卓越绩效开卷有益,现在它正在你的手中,翻开它,你就踏上了追求卓越之旅!

2、卓越绩效是一种绩效考核方法吗?

答: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尽管“卓越绩效”这个词中有“绩效”两个字,在进行评价时也非常关注组织的绩效水平和发展趋势等要素(绩效结果方面的评分在全国质量奖中占400分,在美国质量奖中占450分),但是“卓越绩效”决不等同于某一种绩效考核方法。

3、卓越绩效是关于人力资源的一个模式吗?

答: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可能来源于以下逻辑:“绩效考核=卓越绩效,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卓越绩效也是关于人力资源的一个模式。”这种望文生义,曲解了卓越绩效的真正含义。欲了解卓越绩效定义请参阅本文第一条。

4、卓越绩效与战略有关吗?

答:卓越绩效不仅与战略有关,而且非常关注战略的导向作用。在卓越绩效模式中,“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三部分组成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驱动轮”。其中,“战略”又是使得组织使命和愿景通过具体的战略方案制定和选择、行动计划制定和资源配置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

它首先要求企业明确自己的使命(我是谁?我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愿景(我要到哪里去?未来的蓝图是什么?),再据此确定长期发展方向、短期发展方向(通往10年、20年才能实现的愿景的阶段性方向是什么?),明确长短期战略目标,进而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行动计划,配置资源,明确关键的过程以实现战略目标,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定期测量、分析,用以衡量战略目标实现进程。在此过程中,关键过程、绩效指标、关键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等工作方向均需保持与战略方向的一致。也就是说,达到卓越管理要求的“系统性”、“一致性”要求。

这些从理论上来说比较容易理解,真要在实践中做到“系统性”和“一致性”对于现今的企业还有非常大的难度,毕竟,中国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光靠一两次培训、一两次宣贯大会,靠一年半载的努力冲刺是难以实现的。卓越绩效模式用世界级成功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导中国企业往卓越方向前进,但真要成为卓越的企业,需要企业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持续改进,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

5、卓越绩效是国外的理论,在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

答:这是笔者在咨询过程中经常被问及的。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不要因为卓越绩效是来自国外的理论而从内心抗拒它。一个不同于我们以往经验的陌生东西往往会引发内心不自觉的抗拒,这从心理学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问题在于我们企业界的朋友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夜郎自大”的“满杯”心理将严重阻碍我们成长的脚步。我们应该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管理理论和基础是非常薄弱的。人类历史上有着大量令人称绝的管理实践,但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管理的认识基本都停留在思想的火花上。系统化的管理理论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于19世纪末在西方开始形成。也就是说,西方关于系统管理理论和实践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由政府管企业转变为企业管企业,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研究和实践才真正开始。我们是企业管理的后来者,我们没有道理妄自菲薄,但也没必要认为一切要从头开始、要完全“自主创新”。站在西方近二百年的研究成果上,吸收、消化、去芜存精,洋为中用,这才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应有的“空杯”心态。

其二:卓越绩效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非规定性的管理框架,它并没有一定之规。它强调的是在一个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组织的高层领导要积极谋划组织未来的方向,要用心去倾听顾客的声音,要真正以顾客的需求为关注焦点,要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要通过各个层次的评价、回顾、总结、分析及时进行调整使得组织各项工作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卓越绩效模式蕴含了一整套企业系统管理的方****。掌握方****后,企业可以根据所处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灵活运用。方****的正确使用方法是随需而变、灵活应对,不是生搬硬套,因此也就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了。

6、靠一套模式,能帮助各种不同的企业提升管理吗?

答:在第5个问题中笔者提到了卓越绩效模式本身是一个开放性、非规定性的管理框架,是一套方****,并且强调的就是要积极应对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因此,尽管我们称它为PEM(卓越绩效模式),但它并不是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没有一定之规,它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规模、行业的企业。

美国总审计局(GAO)曾于1991年进行了一项针对波多里奇获奖企业以及进入现场评审企业的研究,仔细分析导入系统管理方法与企业的成功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比较研究显示:获奖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其绩效表现胜过了标准普尔500种工业股票,收益比较约为2.5:1。获奖企业在获奖的第四年实现了362%的增长,而一般公司同期增长只有148%。

在美国,不仅盈利性组织在运用PEM帮助自己提升业绩,非盈利性组织和政府部门也在使用。中国目前也在着手非盈利性机构的推广和使用。

所以,从理论和实践结果来看,卓越绩效确实可以帮助各类企业提升绩效。

7、如果我公司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管理水平,申报省质量奖和全国质量奖有价值吗?

答:是否申请质量奖全在于企业自己的决策。

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通过波多里奇质量奖网站下载企业自评表格的有数十万家企业之众,但是申请波多里奇质量奖的只有几十家,最终获奖的只有几家。从这个意义来说,申报质量奖并获得奖项的只是少数,如同只有少数“精英中的精英”才能在奥运会竞赛中获得“金牌”或奥斯卡电影节获得“金奖”一般。

那么,是不是申报质量奖就没有价值了呢?这种理解也有失偏颇。我们可以从对企业自身和对社会的好处来看待申报质量奖的价值:

对企业自身的价值:其一:获得全国质量奖代表着国内经营绩效最好的企业之一,是企业的至高荣誉,对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激励企业为荣誉而战。其二:是企业在变革中收获短期成果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约翰·考特尔(John Kotter)对管理变革的八个步骤研究显示,“收获短期的成果”是变革成功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但同时也是企业普遍容易忽视的。PEM作为企业实现绩效改进的一个系统工具,并且通过申报省质量奖、全国质量奖、最终获得奖项这个过程,来设立企业绩效不断前进的阶梯,不断收获短期成果,进而帮助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赢得未来的持续发展。

对社会的价值:其一:通过申报奖项的这些追求卓越企业的不断提炼、总结,使得这套系统的管理方法不断完善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美国,每年都要针对准则和指南进行修订。其二:获奖企业要求将成功的详细信息进行分享,为其他希望提高经营水平的组织提供具体的指导。“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通过树立标杆企业,帮助全社会的组织提升管理水平。

因此,尽管是否申请质量奖全在于企业,但是在申请奖项的过程中,既可以为自身创造价值,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8、既然卓越绩效是一套管理框架,为了尽快提升管理.我们是否应该尽快着手进行专项改进?

答:作为有经验的咨询顾问,一般不建议过于急切进入专项改进阶段。

首先,卓越绩效的方****是“道”,具体的改进实施是“术”。“道”没有领悟清楚就急于进行专项改进无异于“舍本逐末”!

另一个角度,PEM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系统的改进工具。深度导入和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能帮助企业有效、快速提升管理成熟度。

9、成功导入卓越绩效的企业,他们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答:不同的企业收获各不一样,概括起来至少有:

(1)由“闭门造车”到主动标杆对比,由雄踞一角、沾沾自喜到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技、虚怀若谷,视野更广阔,目标更远大;

(2)从“一锅炖”的“企业文化乱炖”中脱身而出,抓住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主线,更清晰地思考我是谁?我要去什么地方?更有力地引导了企业的发展方向;(3)认识到企业没有随意的改进活动,各种层次的改进方向应该指向战略方向。只有这种指向一致的改进才会是协调一致、卓有成效的改进;

(4)使得整个集团内部,以及集团与其他企业能在统一的平台上,使用统一的语言进行交流和学习,避免了“鸡同鸭说”;

(5)清晰描绘企业前进的路线图,用量化的评分标示出自己和国内卓越企业,以及世界级卓越企业的差距;

(6)明确了企业管理是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都是充分互联的。明白了解决某一个症状,不见得就能消除病情;明白了症状的出现有多个可能因素;明白了治病要治根;(7)卓越的绩效来源于卓越的过程。着眼于过程的改进才能带来业绩的提升。

10、集团公司如何导入卓越绩效?

答:卓越绩效开卷有益。导入卓越绩效的途径很多,根据企业各自不同的需要可以设定不同的路径。作为一个中立的顾问,我比较推崇的导入途径如下:

(1)高层领导充分学习并理解(卓越绩效导入工作决不仅是质量部门的工作。有高层领导的亲身参与和推动,对导入的成功具有重大影响):

(2)成立卓越绩效推进办公室,组成集团公司和下属的各分子公司多层次的跨部门团队;(3)寻找有能力、有?**的强有力的执行者,授予总裁之下的直接权力;(4)多层次的跨部门团队全面、深入学习标准;

(5)全面的外部或者内部的管理诊断,明确多层次的改进方向;(6)在整个组织内广泛的交流,制定各个层次的改进措施,实施改进;

(7)学习世界一流的方法;设立集团内部的自评体系,组织集团内部的质量奖评审,以促进学习、交流;申报省、全国质量奖,进行行业内外的学习、交流。将某一分子公司成功的方法在集团内其他分子公司内复制、传播、分享;

(8)描绘出成功的前进路线,树立里程碑,取得阶段性成功后进行庆祝、奖励;(9)循环往复,使得企业管理成熟度不断提升。

11、卓越绩效作为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我想知道,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及适合特定公司的特定体系呢? 答:卓越绩效并没有给出一个现成的管理方案。你可以通过参与全国质量奖“追求卓越大会”的成功经验分享,标杆学习,或者聘请有经验的顾问根据对企业的全面诊断后发现企业短板,提出改进方向。具体的适合企业自身的路,只有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摸索和打造,没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可以套用。

12、企业管理方法很多,如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卓越绩效等等,又如ISO体系、ERP等说的过程,我总觉得这些之间有重叠,而且很难全部采用这些方法,并且每个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是我的困惑。

答:目前国内各种工具、各种方法交叉混杂,似乎都在说不同的东西,仔细分析好像又有重叠,因此产生这种疑惑是情理之中的事。

先回答问题中提到的ISO体系、ERP等都在说的“过程”吧。尽管大家各说各的,企业在实际使用中程序文件、内控体系、BPR好似也是各说各的、井水不犯河水。其实,“过程”也好,“程序”也好,都是一个概念:process。我把“过程”表述为“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或顾客满意所必需的活动、任务、工作和事情的集合”。IS09000标准主要聚焦于组织最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那些职能的过程,不涉及经济效果和成本效率这样的问题,这样IS09000涉及的过程的范围比ERP和卓越绩效模式的都要少。在企业实际管理中,由于实施者对ISO体系并未深入了解,很多又是为了获证而做,获证后将程序文件束之高阁,文件和实际操作“两张皮”。待到企业实施BPR,或者实施ERP时,另一帮人马过来了,带来了另一批“新”概念,弄出了另一套新“流程”,使得企业内部几套各不相同的流程并存的现象时有出现。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在于工具本身交叉,而是实施者割裂看待问题,把本该一致的东西生硬地分割为不相关的东西了。原因在于实施者,并不在于工具本身。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和卓越绩效的关系就非常明确了。卓越绩效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用具体的准则阐述了如何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全面、全过程、全员管理”的要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则与卓越绩效的要求完全一致。卓越绩效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通过活性化的雇员建设活性化的组织”,强调“通过人力资源配置保证战略规划的实现”,使得员工更有主动性、更具有主人翁精神,更具有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努力的能力和愿望。通过这种活性化雇员的选择、招聘、培养、授权、成长,实现组织的战略。这些方面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是高度一致的。

所以,从整体而言,卓越绩效兼容了其他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与它们是融合互补的,而不是排斥对立的。

13、卓越绩效侧重于企业的全面提升,但是企业实施成本较大,现在很多咨询企业恐怕也没有能力做。

答:卓越绩效本身就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强大的改进工具,它需要由受过专业培训、有经验的咨询顾问指导实施,尽管有能力实施的公司和顾问不多,但也并非所有咨询企业都没有能力做。从实施成本来看,金额也不大,尤其是较之动辄几百、几千万的ERP等软件费用而言,性价比非常高。

第三篇: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模式

该模式源自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卓越绩效模式”是80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卓越绩效模式”得到了美国企业界和管理界的公认,该模式适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医院和学校。世界各国许多企业和组织纷纷引入实施,其中施乐公司、通用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世界级企业都是运用卓越绩效模式取得出色经营结果的典范。202_ 年起,中国质协在研究借鉴卓越绩效模式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质量管理奖评审,致力于在中国企业普及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的先进理念和经营方法,为中国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取得出色的经营绩效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中国加入以后,企业面临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 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是摆在广大已获得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卓越绩效模式是世界级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经营管理的努力方向。

一个追求成功的企业,它可以从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中取得绩效,并持续改进其业绩、取得成功。但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如何追求卓越,则“模式”提供了评价标准,企业可以采用这一标准集成的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评价自己的管理业绩走向卓越。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GB/T19580-202_)于202_年9月正式发布,它标志着我国质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引进、学习和实践国际上公认的经营质量标准——“卓越绩效模式”,对于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卓越绩效模式标准反映了当今世界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是激励和引导企业追求卓越,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有效途径。北京质量协会从202_年重新启动北京质量奖的评审工作和202_年开始表彰的“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活动(原为“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以及市名牌等奖项的评审,都是采用或参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有关条款进行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标准)内容介绍

4.1领导: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高层领导在价值观、发展方向、目标、对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关注、激励员工、创新和学习等方面的作为以及组织的治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4.2 战略: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的制定,部署及其进展情况。

4.3顾客与市场: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确定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建立顾客关系的方法;确定影响赢得、保持顾客,并使顾客满意、忠诚的关键因素的方法。

4.4资源: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高层领导为确保战略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所配置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及其它的财务、基础设施、相关方关系、技术、信息等。

4.5过程管理: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过程管理的主要方面。组织的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

4.6测量、分析和改进: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选择、收集、分析和管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方法,充分和灵活使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改进组织绩效。

4.7经营结果: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在主要经营方面的绩效和高进,包括顾客满意程度,产品和服务的绩效、市场绩效、财务绩效、人力资源绩效、运行绩效,基于组织的治理和社会责任绩效。绩效水平应与竞争对手的水平或标杆相比较并进行评价。

第四篇:关于卓越绩效模式简介

关于卓越绩效模式简介

卓越绩效模式是世界级成功企业公认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这也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经营管理的重点方向。1987年美国设立了国家质量奖,便是著名的波多里奇奖。该奖的评审集中了世界质量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以顾客为先追求卓越绩效的管理理念,当中包括: 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以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经营和实操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管理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当前,省、市、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均按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执行。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目的和意义 ◎提供了企业追求卓越绩效的管理模式 ◎ 提供了组织绩效自我评价的平台 ◎ 提供了质量奖评价依据

◎ 引导企关注经营质量,提高整体绩效

◎ 引导企业学标杆,学先进,帮伙伴,赶超竞争对手,提升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 引导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责任,创建和谐社会,走向成熟卓越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九大基本理念 1.远见卓识的领导 2..战略导向 3.顾客驱动 4.社会责任 5.以人为本 6.合作共赢

7.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 8.学习改进与创新 9.系统管理 10.卓越绩效导入流程 阶段1 现状诊断及组织策划 ↓

阶段2 自我评价及资料搜集 ↓

阶段3 自评报告和申报材料撰写 ↓

阶段4 现场评审准备 ↓

阶段5 自我完善与提升

第五篇:卓越绩效模式 员工学习材料(本站推荐)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学习材料

一、什么是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源自美国波多里奇奖(美国国家质量奖)评审标准,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包括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和经营结果七个方面。

卓越绩效是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在国家标准GB/T19580中,卓越绩效的明确定义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上世纪50年代,日本设立“戴明奖”(日本国家质量奖),日本企业以申请“戴明奖”作为动力和桥梁,积极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大大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戴明奖”是日本创造经济奇迹的助推器。

美国于1987年通过立法设立了“波多里奇奖”,1997年正式更名为“卓越绩效标准”(美国国家质量奖评审标准)。卓越绩效模式在近20年中经多次修订,始终保持了与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

紧随美国之后,欧洲、加拿大、新加坡等近80个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制订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设立了“欧洲质量奖”,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高质量水平、增强竞争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_年中国质量协会在研究借鉴卓越绩效模式的基础上,启动

了全国质量管理奖评审。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_年8月30日发布GB/T 19580-202_《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 19579-202_《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202_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2_年开始,我国国家质量奖的评定正式采用此标准。

三、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特点

1.更加强调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增值和贡献。“质量”不再只表示狭义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且也不再仅仅包含工作质量,“质量”已经成为“追求卓越的经营质量”的代名词。“质量”将以追求“组织的效率最大化和顾客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作为组织一种系统运营的“全面质量”。

2.更加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把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作为组织质量管理的第一项原则,“组织卓越绩效”把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即顾客感知价值作为关注焦点,反映了当今全球化市场的必然要求。3.更加强调系统思考和系统整合。组织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为达到更高的顾客价值,就需要系统、协调一致的经营过程。

4.更加强调重视组织文化的作用。无论是追求组织卓越绩效、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宗旨,还是系统思考和整合,都涉及企业经营的价值观。所以必须首先建设符合组织愿景和经营理念的组织文化。5.更加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制定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因素作为关键因素加以考虑,在长短期目标和方向中加以实施,通过长短期目标绩效的评审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的结果加以确认,并为此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6.更加强调组织的社会责任。

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ISO9000 的关系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确实与ISO9000 质量体系一脉相承,但它们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点:

1.目的不同

ISO9000:是一个符合性标准,是对一般过程的合格审定,通过对照标准条款,重在发现与规定要求的偏差;

卓越绩效:是一个成熟度标准,坚持基于目标的诊断式评价,通过对照标准条款,旨在发现组织最强的优势和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引导组织不断地追求更好、最好。

2.作用不同

ISO9000:引导、确认组织在市场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

卓越绩效:引导、确认、评价组织在竞争中的经营管理及绩效。

3.范围不同

ISO9000:只针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卓越绩效:扩大至组织的经营质量和绩效结果,适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和所有相关方。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属于”符合性评价”标准,它只是对一般过程进行“合格”评定,从”符合性”的角度入手并兼顾“有效性”,重在发现与规定要求的“偏差”,进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则属于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卓越的“成熟度评价”标准,对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诊断式”的评价,从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着手,旨在发现企业或组织当前最迫切、最需要的改进,进而使企业或组织不断追求卓越。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就好比一个企业员工的考评成绩,虽然都”合格”了,但无法知道自己到底得了多少分,与其他员工的差距有多大,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改进方向如何等等,只仅仅是知道自己已经”合格”了而已。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考虑的范围则更”深”、更”广”、更”全”、更”系统”,它不仅对员工进行考评结果的统计,还对考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差距,寻找改进方法等等。它将所关注的质量管理上升为经营管理的”大质量”管理,强调企业的”战略策划”与”经营结果”和”社会责任”,体现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自我评价与管理”,同样也适用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运营管理”。常见的说法是,即便ISO9000 实施得很好,也只相当于卓越绩效管理的30%成熟度。

五、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六西格玛的关系

六西格玛(6SIGMA)管理是一种在摩托罗拉、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发展起来的质量改进方法,现已逐渐向组织文化和战略方面延伸。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六西格玛关注的都是大质量,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和兼容的关系。六西格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有效途径,它主要是一种战略执行层面的管理方法,它不属于企业的基本管理范畴,而更多的是企业基本管理体系框架下的一种支持性管理方法。对于企业的市场、社会责任、组织、员工等层面涉及较少。而卓越绩效是一个涵盖企业基本管理系统的管理方法,它在更宽的范畴上追求系统的卓越。六西格玛更加注重路径和工具的应用,注重具体的实施和改善,而卓越绩效是一种系统层面的管理方法,更多的是理念,在这一点上,六西格玛的实施性和可达性更强。

企业要想达到卓越绩效,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在操作有效性(将事情做正确)和战略策划(做正确的事情)中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任何两者孤立于另一方都不会取得圆满的成功。也就是说,光有目标没有行动是不够的,企业的管理者在确定实现卓越的战略目标后,还必须选择如何实施他们的观念,这就是说,必须选择执行工具。而六西格玛和卓越绩效的关系正是如此,卓越绩效为企业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事,而六西格玛告诉企业,怎样才能将事情做正确。通过六西格玛实现卓越绩效,将是企业最佳的选择路径之一。

六、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包括那些方面内容?

卓越绩效标准建立在以下九项基本理念基础上: 1.远见卓识的领导

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2.战略导向

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3.顾客驱动

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4.社会责任

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以人为本

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6.合作共赢

与顾客、关键的供方及其他相关方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互相为对方创造价值,实现共同发展。

7.重视过程和关注结果

组织的绩效源于过程,体现于结果。因此,既要重视过程,更要关注结果;要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

8.学习、改进和创新

培育学习型组织和个人事组织追求卓越的基础,传承、改进和创新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关键。

9.系统管理

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组织经营管理的统筹规划、协调一致,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卓越绩效模式将企业管理分为七个部分: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

1.领导

高层领导按卓越绩效模式的要求确定组织的价值观、发展方向和绩效目标,关注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营造授权、主动参与、创新、快速反应和学习等方面的经营环境,完善组织的治理,评审组织的绩效,履行社会责任。

2.战略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战略部署,并对进展情况进行跟踪,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整体绩效,使企业在未来获得更大成功。

3.顾客与市场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企业根据战略、竞争优势确定目标顾客群和细分市场,了解关键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与顾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满足并超越其期望,以赢得顾客,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

4.资源 1)人力资源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企业根据战略规划和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创新观念,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系统、激励机制、员工培训和教育体系,以发挥和调动员工的潜能,并营造充分发挥员工能力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忠诚度。

2)财务资源

根据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确定资金需求,制定严格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预算管理,保证资金供给,提高资金周转率。

3)基础设施

根据组织自身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确定、配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在设施的配备过程中注意可能引起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同题。

4)信息

要求企业识别和开发信息源,配备获取、传递、分析和发布数据和信息的设施,建立和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有效的协商沟通机制,保证员工充分参与质量事务的协商与管理,保证内、外部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交流。

5.过程管理 1)价值创造过程

价值创造过程是指为组织的顾客和组织的经营创造收益的过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为顾客创造收益,另一类是为组织自身创造收益。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企业识别并确定主要产品、服务及经营的价值创造过程,通过高效地实施该过程,确保获取良好的经营业绩。

2)支持过程

支持过程是指支持组织日常运作、生产、服务交付的过程。该过程虽然不能直接增加价值或创造价值,但为价值创造过程的实施起到保证、支持作用。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企业对内部运行的情况作出分析和识别,依据企业战略规划的要求,确定企业主要的支持过程,并使该过程得到有效的运作,充分服务于价值创造过程,确保企业获得良性的发展。

6.测量、分析与改进 1)测量与分析

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测量、分析、整理各部门及所有层次、过程的绩效数据和信息,为过程管理、绩效改进和适应内外部变化等方面的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2)改进

采用适当的方法,充分和灵活地使用测量和分析的结果,改进企业及各部门、各层次的绩效,并促进相关方绩效的提高。

7.结果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组织的绩效评价应体现结果导向,关注关键的结果,主要包括有顾客满意程度、产品和服务、财务和市场、人力资源、组织效率、社会责任等六个方面。这些结果能为组织关键的利益相关方——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合作伙伴、公众及社会创造价值和平衡其相互间的利益。通过为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培育起忠诚的顾客,实现组织绩效的增长。

七、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目的是什么?

1.使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竞争,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2.通过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建立一个经营模式的总体框架。引导企业努力做大、做强、做优,激励企业追求卓越。在重视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的同时,关注战略、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注重资源配置和质量改进,并与可持续发展、名牌战略、诚信体系相结合,促进对质量改进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关注和理解,以达到长期成功。

3.发挥质量奖的激励作用、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运用质量管理奖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与优秀企业进行水平对比,找出差距,促进改进与学习,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八、共享集团为什么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

1.卓越绩效模式是世界成功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也是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导入,增强共享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2.通过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建立完善的标杆管理体系并实施推进,提升公司各项经济指标水平,确保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3.通过推行卓越绩效模式,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整合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率,完善绩效评价,全面提高公司运营质量管理水平。

4.通过推行卓越绩效模式,争创“市、自治区、国家质量”管理奖”,树立卓越品牌形象,提高我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九、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框架是什么?

卓越绩效模式框架是由两个三角型一个链条组成。领导、战略和顾客与市场等三个要素形成一个“方向三角型”,“方向三角型”就是要求企业“做正确的事”。由以员工为本、过程管理和经营结果等三个要素形成一个“驱动三角型”,“驱动三角型”也就是“正确的做事,过程:方法-展开-学习-整合 结果 4.2 战略 4.4 资源 4.7 经营结果 4.1 领导 4.3 顾客与 市场 4.5 过程管理 4.6 测量、分析与改进

为顾客、员工和社会创造价值”。由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形成一个“链条”,通过PDCA循环等改进工具促进企业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

十、卓越绩效管理对企业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1.设立本国或地区质量奖,引导和鼓励企业推行相关的质量奖评价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质量文化的有效方法。

2.政府质量奖是本地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获奖企业将被认可为行业的领跑者,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品牌是最佳的宣传。

3.在当地树立卓越绩效标杆企业,将其成功经验为广大企业分享,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加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4.促进广大企业学习、实践卓越绩效模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素质,增强产品、服务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十一、卓越绩效管理为员工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企业员工与相关方的利益平衡,通过追求员工的综合满意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通过学习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掌握和运用世界上先进的管理体系和方法,培养员工“追求卓越”的理念。

2.培养系统管理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提升个人的管理知识和能力,通过各部门和各岗位的持续改善活动和追求更高的发展,系统地提高个人的素质和综合管理的思维。

3.通过战略规划和实施,让企业各级员工都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未来规划,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方法以及本岗位工作对企业发展的价值,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4.通过人力资源体系和员工满意度管理改善,建立个性化服务意识和支持行动,让每位员工的需求和期待得到更好的满足。

十二、如何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第一步:领导决策

卓越绩效模式是一个覆盖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综合方法和管理框架,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是一个“一把手工程”。高层领导应当了解其意义,承诺导入、亲自参与和大力支持,协调各种资源的分配,起模范作用和激励其他人员。

第二步:评价准则培训

在作出导入决策后,应当为高、中层领导和推行卓越绩效模式骨干人员安排GB/T19580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19579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导入培训(可邀请外部专家前往组织培训,也可由本组织内部专家培训),使领导层、基层骨干人员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意义、框架、标准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有一个基本、系统的认识,为随后的自我评价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建立推进组织

建立卓越绩效推进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常设综合协调机构和强有力的跨职能项目组。综合协调机构常常是企管部门、技术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跨职能项目组一般由6-15人组成,特别注意应当包括办公室及财务等部门的领导或骨干。

第四步:撰写“组织概述”

卓越绩效评价从组织概述开始。组织概述是组织的一幅快照,显示组织运作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所面临的挑战。撰写组织概述有助于组织关注其关键过程和结果,识别出关键的潜在差距。当从中识别出问题或不足时,就可以直接制订并实施改进计划。

第五步:策划和制定自我评价计划)确定进行自我评价的合适区域。自我评价的开展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组织和所有过程,也可以是组织的一个部分(如一个部门、一

个分厂)或一些过程。可以先选择少数几个部门或者1 ~2 个过程及其结果,做自评试点,然后逐步推广。)以卓越绩效模式推进项目组为主体,选择内部评审员,建立自我评价组。内部评审员可来自质量、生产、人力资源、企管、财务、办公室等部门。可选送评审员参加外部机构举办的卓越绩效模式自评师或评审员培训,使评审员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评审技巧。必要时聘请外部顾问参与、指导,其好处是:便于与领导层访谈;以外来的眼光看问题,能增进思维的激发;顾问阅历较广、学识较深、经验丰富,能培养内部评审人员。)制定自我评价计划,包括评价时间、场所、评价内容和评审员分工安排。为提高评价效率,可考虑以访谈、查核对象为主线,兼顾评价内容的系统性,将同类别的“过程”和“结果”安排在一起,例如:将与总经理相关的评审内容集中安排在一个半天。

第六步:实施自我评价

依照自我评价计划,遵循卓越绩效评价方法和评分指南,逐项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确定优势、改进机会以及分数,并提出综合性的自评报告,列出最重要的优势、最显著的改进机会,编写综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附上详细的评分表。

组织可以按上述要求进行全面的详细评价,也可以仅进行定性评价而不进行定量评分,仅输出综合报告而不编写逐项的评语。

组织可以基于现状直接开展自我评价,也可以先组建材料编写组,收集材料、数据,提出初稿,作为正式评价的依据和参考,但应当注意的是,这样写出的材料往往不能完全反映组织的真实情况,所以当开展正式评价时,仍应着重考虑组织的实际状况。

自我评价过程重在发现改进机会,应当避免过于乐观,或者由于过分重视分数而忽视了自我评价的实质。

第七步:制定并实施改进和创新计划

在完成自我评价后,召开自我评价汇报会,向高层领导报告自我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对于发现的待改进领域,组织必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改进和创新计划,才能真正体现自我评价促进组织持续改进和创新,向着“卓越”目标迈进的特点。

组织应当跟踪改进和创新计划的实施进展,验证改进和创新计划的效果,并将行之有效的改进和创新成果在相关部门、过程进行分享和推广。

第八步:“学习循环”与质量奖申报

上述第四至第七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即“评价、改进和创新、分享循环”),每经过一个循环,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就会得到一次提升。每年可进行一次循环。

500 分是一个经营管理基本成熟并达到国际平均先进水平的等级。如果自评分数达到500 分以上,则表明组织具备了获得质量奖的基本要求,可以着手围绕自评中识别的优势撰写申请报告,申报质量奖了。申报后如果不能入围现场评审或者入围后未能获奖,则需要继续“学习循环”。

卓越绩效模式的十三个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