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组织学课后思考与练习1-5章
行政组织学课后思考与练习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是(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强制性组织); 4.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
二、多单项选择题(注: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选项内容)
1、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静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生态的组织观,精神的组织观)。
2、管理学家W。理查德。斯格特在其《组织理论》一书中,认为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为(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3、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4、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的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的运用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5、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6、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聚合”功能、“转换”功能、“释放”功能)。
7、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职务、职权、职责)。
8、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三、名词解释
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的要素构成,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是为推行国家政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切行政机关的综合体。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强制性组织:强制性组织是指以镇压、暴力等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即强制当事人服从组织的管理。如军队,监狱,劳教所等。
5、功利性组织:功利性组织是指主要通过经济手段,诸如增减薪水、调整奖金、办法奖品等手段对其成员进行控制的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银行等。
6、规范性组织:规范性组织以荣誉的报偿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如教会、学校等。
7、互利组织:互利性组织。这是一种以组织内部成员间互获利益为目标的组织,这类组织追求的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如政党、工会组织、职业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宗教团体。
8、服务组织:服务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组织的受惠者,是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如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均属于这类组织。
9、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以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国家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等均属于政治组织。
10、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如银行信贷组织,商业组织、保险公司等均属于之类组织内。
1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12、文化组织:文化性组织是指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以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的职能。
13、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
四、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组织目标;
二、机构设置;
三、人员构成;
四、权责体系;
五、制度规范;
六、资金设备;
七、技术;
八、信息沟通;
九、团体意识;
十、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答: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具有下列特征:(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非自发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内部分成各部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内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如政府组织,军队组织等。
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答: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以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征:(1)自发性;(2)内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答:组织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第二,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第三,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第二,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第三,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第四,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第五,行政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析行政组织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答: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7、简析行政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第二,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三,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第四,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第五,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8、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答: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为:(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五、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历史上两次作为考试题)
答:答题要点:第一,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第二,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第三,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第四,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和协调性加强;第五,法律限制和程式化;第六,重视社会的目的;第七,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势。
2、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请注意:此题答案只回答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回答政治方面的作用。政治作用在书上12页))(历史上五次作为考试题)
答:答题要点:第一,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第二,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第三,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第四,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第五,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3、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答题时要适当展开,下面的答案只是要点式的,回答不全面)
答:答题要点:第一,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规律;第二,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第三,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第四,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第五,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
1.(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2.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3.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4.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5.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奥梅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6.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7.(西蒙)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8.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9.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 10.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
二、多项选择题
1.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
2.韦伯对行政组织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3.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4.西蒙把决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找到一个需要工作决策的时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当时的情况及对未来的预测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5.西蒙指出,决策有(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两种极端类型。
6.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7.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
三、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2.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
3.帕森斯: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年-1979年)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关于社会价值如何引导个人行动的志愿行动论,后期逐渐关注个人、社会与文化三个系统的整合问题,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论。
4.理性—法律的权力:依据对标准规则模式的“合法性”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有权指挥的人的权力的信念。
5.成熟—不成熟理论:“成熟—不成熟”理论是研究人的个性和组织关系的一种理论,美国的阿吉里斯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过程,就是从不成熟到成熟,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6.棱柱模式理论:棱柱模式理论是由里格斯创立的。里格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四、简答题
1.简述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答: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第二,要提高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三,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第四,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第五,实行职能工长制;第六,实行组织控制和例外原则。2.简述法约尔的组织管理原则。
答:第一,实行专业分工;第二,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第三,纪律;第四,统一指挥;第五,统一指导;第六,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第七,理想的工作报酬;第八,权力集中;第九,等级链;第十,秩序;第十一,公平;第十二,人员任期稳定;第十三,主动性;第十四,团队精神。3.简述韦伯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明确分工;第二,严格的层级节制;第三,严明的组织纪律;第四,规范的录用制度;第五,实行任命制;第六,固定的薪俸制度。4.简述人际关系学派的组织理论观点。
答:第一,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第二,组织成员不单纯是受经济奖励的刺激,而且受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刺激;第三,在正式组织之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第四,考虑到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第五,领导不仅需要具有有效的技术才能,同时应具有有效的人际关系技能。5.简述动态平衡组织理论的思想观点。
答:第一,组织本质论;第二,组织环境论;第三,组织平衡论;第四,组织要素论;第五组织沟通论;第六,组织责任道德论;第七,领导职能论。6.简述权变组织理论的理论观点。
答:第一,组织是个系统,它由各分系统构成,组织与外界环境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适应的关系;第二,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求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中的最大一致性;第三,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变量形态,即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其适当的关系模式,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出最适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系统。
五、论述题
1.评析古典组织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答:答题要点:贡献:第一,组织结构的体系化;第二,组织工作的计划化;第三,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第四,组织管理的效率化。局限性:第一,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的静态方面,忽视了组织的动态方面;第二,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机械的效率观念,把人当成“经济人”来看待;第三,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法律、制度、规范、规则的作用;第四,在研究取向上,当组织是一个封闭系统来看待,未能涉及组织以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2.评析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及其思想观点。
答:答题要点:(1)组织是一个心理、社会系统;(2)组织是一个平衡系统;(3)组织是一个提供合理决策的机构;(4)组织具有非正式的一面;(5)组织是一个影响力系统;组织是一个沟通系统;(7)组织是一个人格整合系统;(8)组织是一个人-机配合的系统。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和管理都是一场革命。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的贡献还在于它引起管理哲学的变革。
4.试论系统权变、权变组织理论对组织管理的影响。(答题时要适当展开,下面的答案只是要点式的,回答不全面)
答:第一,组织是一个外在系统中的开放系统;第二,组织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第三,组织是一个反馈系统;第四,组织的生态性;第六,组织管理的权变性。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2.(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3.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组织环境); 4.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 5.组织界限之外和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
1.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2.邓肯从(简单与复杂)和(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3.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环境扫盲、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
4.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
5.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行政组织环境的互相作用兴)。
6.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工作环境)。
7.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以下几种环境状态:(静态—简单环境、静态—复杂环境、动态—简单环境、动态—复杂环境)。
三、名词解释
1.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所有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组织环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划分组织环境的类型,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2.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3.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5.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组织的决策者不能得到关于环境因素及其变化的足够的和充分的信息,因而难以预测到环境的变化,把握环境因素之间以及环境因素对组织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简答题
1.简述行政组织环境的特点。
答:第一,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二,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第三,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第四,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2.简述影响行政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因素。
答:影响行政组织运作的外部环境因素有: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法律环境;第四,科学技术环境;第五文化环境。
3.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包括:第一,资源的提供者;第二,服务的对象;第三,利益群体;第四,政府组织。
5.简述艾德奇关于组织环境维度的主要观点。
答:第一,环境的容纳力;第二,环境的同质性程度;第三,环境的稳定性;第四,环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第五,组织领域的一致性程度;第六,环境的混乱程度。6.简述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
答:第一,静态-简单的环境;第二,静态-复杂的环境;第三,动态-简单的环境;第四,动态-复杂的环境。
7.如何进行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答:组织的环境分析包括环境扫描、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四个基本过程。环境扫描是对环境的整体作一般性的观察;环境监视是对组织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追踪;环境预测是对环境变化的方面、范围 和所速度、强度等做出一些可能的预测;环境评价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目前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组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预测环境变化如何影响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并解释其原因。8.简述行政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储备;第二,平衡策略;第三,预测和计划策略;第四,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第五,结构的调整和改革。9.简述行政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
答:这些外部策略主要包括:第一,竞争策略;第二,合作策略;第三,参与管理;第四,公共关系。
五、论述题(答题时要适当展开,下面的答案只是要点式的,回答不全面)1.试论行政组织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
答:答题要点:
(一)行政组织的一般环境。组织的一般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的客观社会环境。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法律环境;第四,科学技术环境;第五,文化环境。
(二)行政组织的具体环境。第一,资源的提供者;第二服务的对象;第三、利益群体第四,政府组织。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环境的力量有时可能成为影响组织的具体环境。除此之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国际环境都对公共组织环境的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2.联系实际,试论组织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内外策略。
答:答题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储备;第二,平衡策略;第三,预测和计划策略;第四,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第五,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2.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分部化);
3.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谓(管理幅度); 4.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反比例关系);
5.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分权制);
6.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时无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集权制);
7.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为(战略与组织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机械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稳定性、层级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变异型)。
2.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潜结构”)。
3.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因素包括(目标认同程度、价值趋同程度、气质协调程度、能力互补程度)。
4.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平行分化、垂直分化)。
5.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目标手段、政策手段、组织手段、信息沟通手段)。6.组织设计中应注意组织设计的程序问题。一般来讲,组织设计的程序可有(演绎设计、归纳设计)。
三、名词解释
1.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2.组织结构的分化:就是将组织结构系统分割为若干分支系统,每一分支系统均与外界环境发生特定的关系。通常组织结构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行分化,二是垂直分化。
3.组织结构层及化:组织结构层及化就是根据劳动分工将组织垂直划分若干个等级层次,每个层级的权力大小、管辖范围及职责地位自上而下逐级减小。4.组织结构的分部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5.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结合。
6.组织的“潜结构”:组织的“潜结构”是指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
7.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8.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构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9.集权式组织结构: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
10.分权式组织结构: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
11.直线式组织结构:直线式组织结构是最早被采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行政组织由最高行政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起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关,形同直线。
12.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是将直线式和职能式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在统一的行政系统之外,按照管理专业化原则,另设一套职能机关,在行政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处理专业行政事务。
13.事业部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又称分权式组织结构。它是适应现代社会组织规模日趋庞大、活动内容日益复杂、变化迅速、基层单位自主经营日益重要的趋势而产生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分权化。14.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就是由纵横两种管理系列组合而成的方形结构。
15.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四、简答题
1.简述组织结构的特征。
答:第一,组织结构的稳定性;第二,组织结构的层级性;第三,组织机构的相对性;第四,组织结构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2.简述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组织图;(2)职位;(3)工作说明书;(4)法令规章;(5)权力关系模式;(6)沟通网络;(7)工作流程。3.简述组织结构的功能与作用。
答:行政组织结构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功能;(2)效率功能;(3)控制功能;(4)沟通功能;(5)心理需求功能。4.简述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缺点。
答:优点:(1)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2)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沟通;(3)组织目标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缺点:(1)过多的层级结构,容易带来沟通和协调上的困难;(2)层级结构的存在形成了成员间身份与地位的高低,这种差别容易加大相互间的距离,造成沟通上的障碍。5.促成组织结构分部化的动因有哪些?
答:一是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和组织规模的扩张,促使组织必须将组织工作予以分析、划分和分类;二是通过分部化,可使各部门皆有明确的分工与指责范围;三是通过分部化,可以使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确定下属人员的工作范畴;四是分部化符合专业化的需要;五是组织协调与控制的需要。6.简述组织结构分部化的依据与方式。
答:组织结构分部化的依据与方式为:第一,按职能分部化;第二,按行业和产品分部化;第三,按区域分部化;第四,按服务对象分部化。7.简述组织结构分部化应遵循的原则。答:组织结构分部化应遵循的原则:(1)职掌明确,机能一致;(2)单一指挥;(3)从属关系明确;合理竞争;(5)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配合。8.影响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有:第一,下级的教育、训练和技能;第二,工作性质与计划程度;第三,管理技术与工艺水平;第四,权力模式和授权的程度;第五,组织环境和组织状况。9.简析组织结构整合或一体化的途径与手段。
答:组织结构整合或一体化的途径与手段主要有:第一,目标手段;第二,政策手段;第三,组织手段;第四,信息沟通手段。
10.简述行政组织设计的程序与步骤。
答:行政组织设计的程序与步骤:第一,明确组织目标;第二,决定达成目标所需的计划与配置单位;第三,决定实施计划的作业与配置职位;第四,权责分明;第五,制定组织规程和规章制度。
五、论述题
1.试论集权式组织结构与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答: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在于:(1)政令统一,不会出现政出多门,分歧互异现象;(2)能统筹兼顾,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实现管理效能;(3)组织上下形成一个层级控制体系,指挥统一,命令易于贯切执行。集权式组织结构的弊病在于:(1)组织目标、规划与决策偏重整体划一,容易忽视下层利益,刻板,缺乏弹性,不能收因地制宜之功效;(2)下级机关没有决策权,一切秉承上级的意志而行事,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例行公事、消极处事之工作作风,容易缺乏积极创新精神。(3)上下控制严密,易形成公文旅行,推诿责任,贻误时机,缺乏效率之流弊;(4)在集权制下,重内轻外,“能密不能疏”,“知控而不知纵舍”,一方面容易导致个人专断、独裁、滥用权力,压制民主的弊端;一方面则会导致庸愚无能、分崩破碎,分裂割据等问题。
分权式组织结构在精神方面是符合民主要求的,它的好处在于:(1)分工合作、分权制衡,可以防止和避免上层专断和个人独裁;(2)分级治事,分层负责,富于弹性;(3)尊重各层利益,收因地制宜之功效;(4)可调动员工积极性,培养独立、自主、创新的工作作风。从管理上看,分权式组织亦有其固有之弊病,主要表现在:(1)单纯强调分权,忽视合适的集权,这会损害统一,甚至会导致分裂;(2)过份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不易达成组织目标;(3)过份分权致使各机关彼此独立,无上级的监控,可能引起相互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相互制肘与摩擦。2.试论行政组织结构设计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答:组织结构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组织结构设计具有的特点是:(1)组织结构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管理活动,是组织管理者的职能之一。(2)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是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的环境。(3)组织结构设计是对组织结构的规划和选择。(4)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合组织存在的特定条件的结构,使组织结构的设置更加合理、运转更加灵活,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益。
3.试论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的原则。
答:答题要点:(1)统一指挥,统一目标;(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3)职掌明确,权责一致;(4)以人为本、人性管理;(5)经济效能,讲求效率;(6)适应环境,保持弹性;(7)顾及平衡,协调发展。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务院是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 2.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3.秦朝的裙县制奠定了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行政建制; 4.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5.省级政府每届任期(5年); 6.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4)各层次;
7.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8.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2.我国省级政府包括(省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自治区政府、直辖市政府)。3.县级政府包括(自治县、市辖区、旗、自治旗)。
4.乡政府行使的职权有(行政执行权、行政管理权、行政保护权)。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6.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独立的地方财政权)。
三、名词解释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日常办公机构,是协助国务院主要领导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的中央政府机构。
2.总理负责制:所谓总理负责制,即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3.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乡(镇)所辖的行政村的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产生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四、简答题
1.简述国务院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机关和行政机关表明了国务院的性质,即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活动,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的最高的国家机关。由此性质可见,国务院在全国行政机关系统中居最高地位。它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务院各部委的工作。不过,国务院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产生的,必须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相对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来说,国务院处于从属地位。
2.简述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其地位的具体表现。
答;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其地位的具体表现为:(1)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2)国务院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3)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4)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各级行政机关必须遵照执行。3.简述国务院的职权内容。
答:国务院的职权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行政立法权;
(二)行政提案权;
(三)行政领导与管理权;
(四)行政监督权;
(五)人事行政权。4.简述省级政府职权的主要内容。
答:省级政府职权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行政执行权;(2)行政领导和管理权;(3)地方行政立法权与制令权;(4)行政监督权;(5)人事行政权;(6)行政保护权。5.简述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设置原则。
答:第一,坚持以民族聚居原则为基础;第二,参酌现实条件和历史情况;第三,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为目标;第四,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力。6.特别行政区长官行使的主要职权有哪些? 答:
(一)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
(二)负责执行本法和依照本法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其他法律;
(三)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签署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将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人民政府备案;
(四)决定政府政策和发布行政命令;
(五)提名并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下列主要官员;
(六)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各级法院法官;
(七)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公职人员;
(八)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就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
(九)代表特别行政区政府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和其他事务;
(十)批准向立法会提出有关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动议;
(十一)根据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的考虑,决定政府官员或其他负责政府公务的人员是否向立法会或其属下的委员会作证和提供证据;
(十二)赦免或减轻刑事罪犯的刑罚;
(十三)处理请愿、申诉事项。
五、论述题
1.试述国务院的法律地位。
答: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明确界定了国务院在国家机关中的法律地位:即在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从属和被监督的地位;在与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最高地位。
(一)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1)国务院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2)国务院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3)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行政工作。(2)国务院统一领导各职能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属机构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3)国务院规定中央和省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以保证全国行政工作的统一和畅通。(4)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遵照执行。总之,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国务院各部、委、局、行、署、办等组成机关、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负责统一领导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它保证了国家行政权力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
第二篇:行政组织学1-7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 行政组织学导论
1、组织
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
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第二章 组织理论的发展
1、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帕森斯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4、“成熟-不成熟理论”
阿吉里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5、棱柱模式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第三章 行政环境的组织与管理
1、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
2、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3、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
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第四章 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1、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2、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3、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
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4、组织的“显结构”
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5、组织的“潜结构”
我们把组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结构”因素。
6、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7、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8、集权式组织结构
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的组织结构体系。
9、分权式组织结构
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的处理事务;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系。
10、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第五章 中国行政组织结构
1、总理负责制
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2、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第六章 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
1、群体
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人们的集合体。
2、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则。
3、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4、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第七章 行政组织中的领导
1、领导
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2、行政组织领导
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3、领导影响力
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4、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5、非权力性影响力
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
第三篇:行政组织学
1、行政组织文化包含哪些层次?这些层次之间有何关系?
答:行政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在地包括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和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三个层次。
行政组织文化结构中的三个层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同一性联系和差异性联系两个方面。同一性联系就是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和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三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相互作用的网络
(1)思想性的行政组织文化是制高点:(2)心理性的行政组织文化是基础:(3)制度性的行政组织文化是中介:
差异性联系根源于三层次运动的不同步性。这种不同步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层次自身特征和功能的差异造成的。
行政思想层次是行政组织文化结构中变动性最大、活跃性最强的层次,任何行政组织文化的变革都是从这一层次开始的。行政心理层次恰恰相反,变动的过程最为缓慢,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它代表着行政组织文化的保守性与惰性,不一定随行政思想和行政制度同步运行,是行政组织文化发展变化的阻碍因素。行政制度层次的运动既受到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两层次的制约,又从与行政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直接交往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产生与行政思想、行政心理两层次不同步的运动。
2、面对不确定的环境,行政组织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答: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内部策略主要包括:
1、资源的储备;2.平衡策略;
3、预测和计划策略;
4、平抑以及定量配给的策略
5、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外部策略:
1、竞争策略;
2、合作策略;
3、参与管理;
4、公共关系
3、行政组织执行试点的作用及步骤有哪些?
答:⑴是为了保证行政组织执行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而先对部分执行客体实施行政组织决策方案,获得全面推广的初步经验和评估资料;通过试点以获得检验决策方案是否有效以及进一步了解实情况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便于行政组织决策方案的有力执行或修正与改善。
⑵科学有效的试点安排有利于减少行政组织执行风险,使决策执行失败带来的损失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有利于降低组织执行成本;
步骤:⑴选取典型部门、典型地区或典型单位作为试点对象,⑵制定合理的试点方案,并进行各方面试点的情况摸底与测试分析。⑶根据试点情况进行科学总结,试点结果要求实事求是、综合调查、深层发掘和系统思考。
4、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的标准是什么?
答:(1)任务与组织平衡。每个职位、单位、部门,一级行政组织的设置,刚好与所要行使的职能、任务相平衡。既能充分满足工作的需要,又能使每个组织和个人工作量饱满,使事有人做,人有事做,人与事得到最佳配置。(2)各个组织、人员之间按比例配置。按照各个单位之间、各人员之间的工作衔接关系及其工作量的比例关系来设置单位和人员,使整个行政系统工作的流程能够畅通地、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没有因工作量设置不佳而使工作流程中断的现象。(3)明确分工,合作良好。分工的目的,一是使各个具体职能能够得到最好的执行,使各个工作人员能在专的基础上精深;二是为了更好地合作,使整个行政组织的职能因分工而又得到更好的、密切配合的执行。因此,如在相关业务隶属关系上,就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合作。对非隶属关系而又需要相互配合的平级单位,则要考虑建立一个协调委员会或者由某行政组织首脑来负责协调。(4)适应环境,具有弹性。现代行政组织是一个适应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系统能否适应环境,并且具有弹性,这是衡量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的又一标准。任何组织都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使结构具有适
应性、伸缩性和应变性,以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需要。
5、行政组织决策的法制化如何保证?
答:决策法制化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和约束决策主体的行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特别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组织决策的民主权利,并使组织领导者的决策权利受到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决策法制化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决策法制化:
1、理顺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
2、决策程序法制化;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
6、矩阵组织结构有何特点?
答:矩阵组织结构的特点是:联系紧密,配合默契,专业化,效率高,灵活性应变性强。
7、行政组织管理未来有何趋势?
答:
1、行政组织的环境将更为动荡和复杂;
2、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3、战略性管理的重要。
4、利用信息科技,创新服务形态与治理形态;
5、更为弹性、有机式的组织机构。
1、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有何影响?
答:⑴行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行政组织。⑵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产生聚合力量。⑶政文化对行政组织运作产生影响。
2、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监督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1)健全监督独立机制,提高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2)建立监督协调沟通机制,提高监督主体的信息沟通和监督聚合力量。(3)强化权力制约机制,提高监督机关的权威性。要以权力制约权力,就必然要求制权力的监督权应大于或至少应独立地平行于被制约的权力,(4)完善行政组织监督的法律条例,加强行政组织监督和廉政建设的法律地位。(5)落实监督教育机制,提高监督人员素质。(6)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行政组织激励有何特点?
答:(1)激励以公务员的心理作为出发点。(2)同一激励产生的行为表现在某一个公务员身上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表现也有所不同。(3)同一激励导致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的公务员上有不同的反映,在不同的公务员身上诱出的行为表现则可能需要不同的激励。(4)激励的目的是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公务员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但这种调动和发挥不是无限的,它受公务员的主客观条件如知识能力、体力、年龄等的限制。(5)激励是要计算投人产出比率的。激励归根到底是为组织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不能凌驾于目标之上,当激励需要支付的代价大于它所能产生的效益时,它就是不切实
际的。
4、在行政组织结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如何?
答: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某一特定规模的行政组织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多,则每一层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窄;反之,管理层次少,则每一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宽。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窄的行政组织结构呈高金字塔型,是“尖型结构”;而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宽的组织结构则呈扁金字塔型,是“扁平结构”。不同形态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1、行政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有()A:扁平化B:弹性化C:网格化D:虚拟化
12、行政组织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包括()A:行政组织目标和价值取向B:行政组织文化C:行政组织管理D:行政组织技术E:行政组织结构
11、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是()B:职能变革C:结构变革D:权力关系变革
10、行政组织文化按作用的领域来分,可分为()。C:总体行政组织文化D:区域行政组织文化
9、马斯洛按照需要的重要性和发生的前后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8、行政组织沟通按信息流向可划分为()A:上行沟通B:平行沟通C:斜行沟通D:下行沟通
7、行政组织外部监督主要包括()A:国家权力机关监督B:政党监督C:司法监督D:社会监督
6、行政组织监督的内容包括()A:行政组织B:行政职责C:行政程序D:行政措施E:行政行为
5、行政组织监督的主体有()B:法定监督主体C:法律、政策的授权主体D:委托监督主体
4、冲突的类型主要有()A:利益冲突B:目标冲突C:制度冲突D:道德冲突
3、决策方案设计的类型主要有()A:例行设计B:类比设计C:渐进设计
2、按照行政组织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可以把行政组决策分为()A:群体决策B:集体决策C:个人决策
10、按纵向层次的多少,可以把行政组织分为()A:金字塔型B,扁平型C综合型
5、提出"在等级组织中,每一个成员都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层次”这一观点的是
()。A:彼得
6、生态行政组织理论的基础是()。C:环境理论
7、新公共行政学派的行政组织理论主张()。B:公平优先
8、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应是()。C:官僚制
9、在下列行政组织理论流派中,特别重视研究行政组织中人的因素的是()。B:行为科学
10、英国学者帕金森在《官场病》中指出一个机关趋于腐败时的征兆是()。D: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的办公环境
11、根据雷格斯的生态行政组织理论,工业社会的行政组织模式是()。C:.衍射型
12、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的人性假设是()C:社会人
1、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是()。C:行政组织
2、下列组织中属于狭义的行政组织是()D:.国务院
3、行政组织在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被称为()。C:行政组织功能
4、行政组织高效运转的关键是()。D:权责体系
1、行政组织纵向分工的基础是()。B:层级制
2、我国各级政府的统计局属于()D:信息机关
3、按管理程序对行政组织进行分工易于造成()。C:割裂管理对象间的相互联系
4、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行政组织的()B:权力分配关系
5、在行政组织结构中,人、目标与权责的最初结合,构成了()A:.职位
6、行政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是()C:经济环境
4、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A:组织结构C:组织体制D:组织类型
6、秦汉时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中,三公是指()A:.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
5、西方行政组织理论发展阶段有()A:统治行政时期C:管理行政时期D:服务行政时期
7、西蒙的组织影响论中认为组织的外部影响包括()A:命令B:建议C:信息D:培训
7、决定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和地位的是()D:政体
8、影响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构成了行政组织的()A:.环境
9、行政组织在创建良好宗教环境的措施中,其核心是()C:政教分离
10、期望理论是由()提出的。B:弗鲁姆
11、行政组织变革最大的阻力来自()。B:行政组织自身 “ 经济人 ” 特征12、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A:政务院
13、行政组织规模过度膨胀的主要原因是()B:官员自身利益追求
1、行政组织和特征是()A:权威性B:法制性C:系统性D:发展性
2、下列属于当代各国行政组织的社会功能的有()A:提供社会保障B: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D:环境保护
3、行政组织的无形要素包括()A:目标B:权责结构D:团体意识
8、巴纳德认为: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的要素有()。A:共同的目标B:协作的意愿C:信息交流
9、行政组织分部化的方式有()A:功能分部化B:程序或设备分部化C:服务对象分部化D:地区分部化
第四篇:行政组织学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2.例外原则3.委员会制4.行政组织活动环境5.电子政务
二、简答题:
1.简述行政组织功能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2.简述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无
3.简述行政组织执行的原则。无
4.简述行政组织沟通的障碍。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简述挫折理论的积极反应。无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2.试论我国行政组织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能关系的改革方向。
3.试论影响行政组织活动的因素。
4.试论有效的行政组织沟通及其对策。
5.试论法治在行政组织内部管理中的地位。无
6.结合实际,试论如何为行政组织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7.试论行政组织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无
8.如何认识行政组织性质对行政组织的意义。无
四、案例分析题
1.《新京报》消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执法不公、办事拖拉等行为,有关企业或个人可进行投诉。青岛市近日出台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办法,规定行政效能投诉处理工作机构必须在接到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投诉人要求给予答复的,应当及时给予答复;需要转办的,应在一个工作日内转交有关机关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企业或个人可投诉的各类情形,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执不公、办事拖拉、态度生硬、不履行职责、政务不公开、“吃、拿、卡、要”等行为,以及“对不属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移送”等。按照规定,对被投诉查实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扣发奖金、诫勉、调离工作岗位、辞退等处理;构成违纪或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纪依法处理。对投诉事项查处不力,致使投诉人重复投诉、造成不良影响的,将对承办单位或相关责任人通报批评或追究其行政责任。青岛日前将三部公务员效能投诉电话整合成为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改变过去单纯注重被投诉事项的解决而忽视追究相关责任的做法,对查实的被投诉对
象,将根据《青岛市行政效能投诉处理暂行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问题:根据题中案例,分析我国行政组织应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2.《新京报》消息:深圳市政府启动第七次机构改革。根据《深圳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调整后的市政府工作部门为34个,其中市政府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1个,直属机构12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据介绍,目前深圳市在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面相对精干,全市政府机关编制只有7 600人,在全国大城市中倒数第二。
人员薄弱部门得到充实——一次性增加一线警力3000名。
新的改革方案没有出现外界揣测的“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更多地体现了深圳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决心。一些内设机构、职能和人员相对薄弱的部门,还得到充实和加强。
如一次性充实一线警力 3 000名,以缓解社会治安之需;在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方面,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副局级升格为正局级的市政府直属机构,在药品监督局的基础上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立了正局级的市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多层次快速反应系统为支撑的快速反应机制,统筹各方面的应急救援资源,提高应对处理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将规划管理与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分开——组建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城市规划成为此次机构改革调整的重点之一。过去,由于规划和国土不分,规划的龙头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深圳市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这次改革将规划管理与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分开,单独设立规划局,组建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
为集中政府资源,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这次设立了正局级的事业单位建筑工务署,从建设局中单列出来,将除水务、公路建设工程以外的所有政府投资工程纳人该署统一管理。
弥补重大决策研究不够的缺陷——组建发展和改革局等单位。
新组建发展和改革局、贸易工业局、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另将信息化办公室和科技局合并,组建科技与信息局。这一系列变化将强化政府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弥补深圳市对重大战略性问题、重大宏观决策问题研究不够的缺陷。
向香港特区政府学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设多个带“署”部门。
令人关注的是,此次深圳机构改革调整方案新设了多个带有“署”的部门,以此来区分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如行业协会服务署、事业单位建筑工务署等,这些部门带有香港特区政府“痕迹”。
问题:根据行政职能原理,分析深圳市这次的行政机构改革。
3.某省近来颁布了《影响机关工作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这一规章的出台意味着,问责“庸官”有法可依了。以往许多官员都认为,只要不贪污、不受贿、不违法犯罪,就不会出
问题的。现在他们不得不改变想法了。这种“官员问责”的办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办法》将各级党委、人大、行政、审判、检察六大机关列为问责对象,并适用于该省六大机关及其所属的工作部门和机构,还有经授权、委托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办法》涉及机关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与内部管理、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执法等五个方面,对30种影响机关工作效能的行为,如在公务活动中接受当事人宴请和礼品、礼金的;对管理和服务对象态度冷漠生硬,言语举止不文明礼貌的;能够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而不当场作出的;擅自增设行政征收项目或者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办法》都将被问责。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也包含在有关的条款之中。《办法》还规定,在公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工作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机关工作秩序和效能,导致损害管理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将被追究效能、纪律和法律三大责任。
据了解,该《办法》颁布实施以来,该省已经惩治了2390名“庸官”,其中还有94人作待岗处理或辞退。
问题:
(1)《办法》有助于解决该省行政组织中的哪些弊端?无
(2)结合实际谈谈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答案;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例外原则:例外原则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这样,既能保证稳定性的正常管理工作,又能应付特殊性的例外管理工作。
委员会制:委员会制亦称合议制,是政府制度其中之一。它是指在一个行政组织或单位的领导机关,其法定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个以上负责人来行使,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问题的领导体制。这种体制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至今仍是实行这种领导体制的典型国家。在委员会制的运作下,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委员会的决策,通常会按协商达致一致的原则来进行。
行政组织环境:是指影响到行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即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总和。行政组织环境是一个由众多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行政组织发生直接、间接影响的各种要素。卡斯特曾把环境要素归结为:文化、技术、教育、政治、法制、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国防。还有学者将社会团体也作为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大致可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因为它们基本囊括了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并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电子政务:“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那么“电子政务”简单地来讲就是指运用电子化手段所实施的国家管理工作。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指各级政府机
构的政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与发布电子化、信息传递与交换电子化、公众服务电子化等。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论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1.简述行政组织功能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答:组织的稳定性是动态性的基础,而动态性是稳定性的必然趋势。没有必
要的稳定性,行政组织动态就会陷入一个越变越乱的状态之中,而如果没有动态,行政组织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目标2.简述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
4.简述行政组织沟通的障碍。
答:1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1)从主观心理因素来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需要,品质的差别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2)从知识和经验方面来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3)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4)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5)知觉选择性。2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1)空间距离所引起的障碍(2)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3)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3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障碍(1)语言障碍(2)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谈谈你对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
答:需要层次论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需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等级式的系统,故称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自低向高的需要层次。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特别注意:首先是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人的各需要层次不是并列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着的动态关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类行为规律及其激励研究方面是有着重要贡献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揭示了需要在人类行为中的根本性作用和层次结构。第二,探讨了各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需要层次论另一个高明之处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动态关系。第三,简单实用。
在管理学界,对需要层次论的争论非常多,这些大都以批评为主,对需要层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关于五个层次的划分。其次,关于各需要层次间的关系。需要层次论对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善于运用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激励措施只有“投其所需”才有激励作用。其次是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特别是非物质的激励措施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案一答:首先,与管理纵向层次有关,行政组织纵向上一般分为高层、中层和低 层三个层次,由于每一个层次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职能、管理方式的不同,所管辖的幅度也不一样,高层较大,中层次之,低层最小。第二,下属工作性质及难易程度制约着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如果所管辖 的工作有较大的稳定性、常规性、重复性,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层次可减少,反之,管理幅度要适当减少,而管理层次则可适当增加。第三,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着管理幅度。管理幅度的大小与领导者的水平与能力成正比,领导者知识渊博、水平高、能力强,则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工,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少。第四,被管理者素质的高低也制约着管理幅度,如果被领导者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工作,无需须领导经常督促便能圆满完成任务,领导者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之,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小。第五,集权、分权与授权过程影响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集权型组织管理幅度不能太宽,其层次必然要加多,分权型组织,管理幅度较宽,管理层次则可减少,组织内部如能充分授权给下级,领导者比较超脱,管理幅度可以加大,反之,管理幅度应适当减少。第六,下
级单位所在地集中的程度及交通和信息传递状况影响着管理幅度,下级人员的工作所在地较集中,交通便利,领导可适当加大管理幅度。反之,则可适当减少。第七,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技术设备越先进、工作条件越好,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反之,则应减少。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应根据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水部门这一参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总的目标是保持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案二①行政组织层次的高低制约着管理幅度 ②下属工作性质及难易稷度,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③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管理幅度 ④被管理者素质的高抵制约着管理幅度_⑤集权、分权与授权程度,影响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⑥下级单位所在地集散的程度及交通、信息状况影响着管理幅度⑦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评分细则:答卷时应有所发挥,否则酌情扣分。(满分为4分)
2、2.试论我国行政组织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能关系的改革方向。答:①行政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树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观念,政府是它的执行机关,必须对其负责,受其监督,严格执行其决议和制定的法律;
②行政组织与执政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克服“以党代政”的现象,实行党政职能分开,今后党对政府机关的领导主要是政治、组织和思想方面的领导,政府应大胆负责地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③行政组织与企业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克服“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弊病,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给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和宽松环境;
④行政组织与事业单位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要实现政事职能分开,划分政府与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扩大各类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⑤行政组织和人民团体职能关系的改革,主要是发挥群众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恢复群众团体的性质,尊重其合法权益,让人民团体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试论影响行政组织活动的因素。(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于行政组织的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过程等。(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经济因素的总和。
(3)法律环境;行政组织的组成,权力以及运作的程序和方式,皆受制于法律,无法律则无行政,这是法制国家的根本要求,法律环境包括规范和约束行政组织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也包括其他方面的法律及其制度(4)科学技术环境;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组织的技术与组织各个系统之间很好的相互适应。(5)文化环境,所有的组织,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泛指一个社会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因素所构成的文化形态。
4.试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
答:答题要点:
(一)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
(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三)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
(四)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6.结合实际,试论如何为行政组织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答:①树立民主意识; 只有由民意产生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政府的权力只能来自人民的委托。②树立法律意识;法律要反映民意,人民要服从法律。树立法律意识就是要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思想,任何人、团体都要服从法律。
③树立双向沟通意识; 一方面,社会各界的人民大众要广泛地、经常地参与行政组织的输入活动,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监督政府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向人民大众宣传、解释自己的方针、政策,引导人民的活动。
④树立政绩意识;行政组织的职权分配以个人的成就或政绩为标准,而不能看个人出身及其与领导者的特殊人际关系。
⑤树立新的行政道德意识。与民主行政相适应的行政道德标准,应该是爱国、民主、服务、创新、廉洁。
四案例分析
1.问题:根据题中案例,分析我国行政组织应如何提高行政效率。、1.答:(1)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世界各国都把政府的高效廉洁作为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政府“提速”,即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应因地制宜。(2)打破旧的习惯,树立新的效率观念,使得人人重视效率,事事讲究效率,让提高行政效率的观念在行政机关乃至整个社会蔚然成风。(3)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要推进机构改革,合理划分权限,建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4)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日常工作制度,使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5)大力反对官僚主义,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顾客取向,积极推广窗口服务、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等“一站式服务”形式。(6)全面提高行政领导者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和竞争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充分调动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7)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工作的速度和质量。
2.根据行政职能原理,分析深圳市这次的行政机构改革
答:分析:(1)行政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设置和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政府机构的改革包括:科学分解。确定政府各机构职能,合理划分机构权限,调整、设置政府机构,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员,转变机构运行方式,改革机构办事手段,完善机构运行机制,精简多余机构和人员等。
(2)深圳市第七次行政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增减裁并,通过改革,一些内设机构。职能和人员相对薄弱的部门得到了充实和加强,这说明改革真正把转变职能、提高绩效放到了重要位置。深圳市通过加强协调,强化监督,力图建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新机制,其核心是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换。3.(2)结合实际谈谈制度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10分)
答:(1)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2)制度使行政组织具有统一性。(3)制度促进行政组织活动的法治化,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并保持行政组织的廉洁。(4)制度的健全程序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
(5)制度的优劣影响行政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第五篇:行政组织学(模版)
行政组织文化与管理
一、简答题1.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2.简析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走向。3.简析我国当代行政组织文化的基本内涵。4.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选取怎样的途径?
二、论述题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服务质量,应该构建怎样的组织文化来适应当今转型的中国社会?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1)民族性;(2)无形性和潜在性;(3)稳定性和变革性;(4)软约束性和强制性的统一;(5)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行政组织文化的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控制功能;(5)阻抑功能。
2、(1)由封闭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开放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2)由人治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3)由集权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参与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4)由全能型行政组织文化向分化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5)由管制型行政组织文化向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转变。
3、(1)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2)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3)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4)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
4、构建行政组织文化应该遵循的原则有:(1)目标原则;(2)价值原则;(3)创新原则;(4)参与原则;(5)以人为中心原则。构建行政组织文化的途径:(1)加强行政组织人员道德建设,强化责任意识;(2)培养具有核心文化素质的领导,发挥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有压力感的组织文化氛围;(4)开展团队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5)创造文明的办公环境。
二、论述题
1、(1)以“公仆精神”为代表的服务型行政组织文化;(2)以“廉价政府”为代表的效率型行政组织文化;(3)以“公民导向”为代表的民主型行政组织文化;(4)以“依法行政”为代表的法治型行政组织文化。
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冲突定义的要点。
2、简述冲突的积极功能。
3、简述冲突的消极功能。
4、简述冲突处理的模式。
5、基本的冲突处理策略主要有哪几种?
二、论述题
1、试分析引起群体产生冲突的因素。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减少冲突。
3、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引起冲突。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冲突可能发生于个人之间,也可能发生于群体之间;(2)冲突是在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目标和利益完全一致,则不可能发生冲突;(3)冲突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有单方面的态度或行为,即使十分激烈和极端,也构不成冲突。
2、(1)积极冲突对组织成员心理的影响是,使坚强者从幻觉中清醒,从陶醉中震惊,从不能战胜对方中看到自己的弱点所在,发愤图强;(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不打不成交”,使人加强对对方的注意,一旦发现对方的力量、智慧等令人敬畏的品质,就会增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团体间的冲突促进各团体内成员一致对外,抑制内部冲突,增强凝聚力;(3)对组织成员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使成员发现与对方之间的不平衡,激起竞争、优胜、取得平衡的工作动机,振奋创新精神,发挥创造力;(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使人注意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不协调,发现对方的存在价值和需要,采取有利于各方的政策,加以协调,使有利于组织的各项工作均得以开展;(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反映出认识的不正确,方案的不完善,要求人全面地考虑问题,使决策更为周密;(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在于,冲突本身是利益分配不平衡的表现,它迫使人通过互相妥协让步和互相制约监督,调节利益关系,使各方面在可能的条件下均得到满足,维持内部的相对平衡,使组织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发展。
3、(1)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影响是,带来损害,引起紧张、焦虑,使人消沉痛苦;(2)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排斥、对立、威胁、攻击,使组织涣散,削弱凝聚力;(3)对工作动机的影响是,使成员情绪消极,心不在焉,不愿服从与之冲突的领导的指挥,不愿与相冲突的同事配合,破坏团结愉快的心理气氛,减弱工作动机;(4)对工作协调的影响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互不配合,互相封锁,互相拆台,破坏组织的协调统一和工作效率;(5)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是,互相扯皮,互相攻击,转移对工作的注意力,政出多门,降低决策和工作效率,相互间争夺人、财、物,造成积压、浪费;(6)对组织生存发展的影响是,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后,双方互不关心对方的整体利益,有可能使组织在内乱中濒临解体。
4、(1)回避型;(2)争斗型;(3)克制型;(4)妥协型;(5)协作型。
5、(1)回避策略;(2)缓解策略;(3)正视策略。
二、论述题
1、(1)目标因素;(2)资源因素;(3)责权因素;(4)信息沟通因素;(5)结构因素。
2、(1)谈判;(2)设置超级目标;(3)第三方介入;(4)结构调整。
3、(1)造成一定阶段、一定范围的目标差异;(2)选派开明的领导者;(3)开辟多种信息渠道;(4)结构调整。
行政组织的沟通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构成要素。
2、简述组织沟通的特性。
3、简述非正式沟通及其优缺点。
4、比较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优缺点。
5、简述组织沟通的基本原则。
二、论述题
1、试论组织沟通在公共组织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2、试论组织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3、论有效组织沟通的方法与策略。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发讯者;(2)编码;(3)信息;(4)渠道或媒介;(5)受讯者;(6)译码;(7)受讯者的反应;(8)反馈。
2、(1)沟通的动态性;(2)沟通的互动性;(3)沟通的不可逆性;(4)沟通的环境制约性。
3、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控,自由选择沟通渠道。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具有迅速、灵活、程序简便的特点,并且往往能够提供大量的、通过正式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非正式沟通的信息往往反映了组织中成员较真实的思想、态度、动机。其缺点是难以控制,信息易于失真,意见易被歪曲,各种小道消息及流言蜚语易于传播,容易导致小集团意识,如不加以有效的诱导和控制,则可能影响人际关系,瓦解组织的内聚力。
4、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各有利弊,具体表现在:(1)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迅速;双向沟通需要不断听取反馈意见,故信息传递的速度比较缓慢。(2)单向沟通的效果较差,而双向沟通比较准确,沟通效果较好。(3)单向沟通比较严肃、呆板,由于往往采取下命令的方式,因此,在受讯者不愿意接受意见时,易产生抗拒心理,影响沟通效果;双向沟通比较灵活、自由,受讯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使受讯者有参与感,能增强其自信心,有助于建立和巩固双方的情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5、(1)明确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需要原则;(4)计划原则;(5)反馈原则;(6)在战略上使用非正式沟通原则。
二、论述题
1、(1)组织沟通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计划的前提条件;(2)组织沟通是实施有效组织协调的依据和手段;(3)组织沟通是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4)组织沟通是改变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的重要途径;(5)组织沟通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组织效率。
2、(1)组织沟通的主观心理性障碍:①从主观心理因素来看,个体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需要、品质的差别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②从知识和经验方面来看,由于沟通双方在经验、知识水平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障碍;③记忆能力不佳所造成的障碍;④需要和态度不同造成的障碍;⑤知觉选择性。(2)组织沟通的客观性障碍:①空间距离(地域因素)所引起的障碍;②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③信息过量引起的障碍。(3)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①语言障碍;②选择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
3、(1)提高组织信息沟通的心理水平;(2)正确运用语言文字;(3)学会有效聆听的方法;(4)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
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棱柱模式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
简述权变组织理论的理论观点。答:第一,组织是个系统,它由各分系统构成,组织与外界环境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适应的关系;第二,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求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及组织内部各分系统中的最大一致性;第三,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变量形态,即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其适当的关系模式,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出最适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注: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选项内容)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是(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强制性组织);
5.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6.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
7.(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8.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9.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1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11.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奥梅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14.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1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17.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18.(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9.(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20.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组织环境); 21.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22.组织界限之外和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
23.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24.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分部化); 2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谓(管理幅度); 26.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反比例关系); 27.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分权制); 28.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时无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集权制); 28.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为(战略与组织结构);
37.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38.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内容。39.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冲动,即产生(需要)45.(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51.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52.行政组织决策是以(公共权力)为后盾。53.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54.(发现问题)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55.(调查研究)是行政组织决策科学化的基础。56.(中枢系统)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57.(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58.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团体决策模型)。59.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
60.现代观点认为,冲突(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61.(冲突分析)是管理冲突的基础。62.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适度冲突)。63.解决冲突最基本的策略是(正视策略)。
64.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克制型)65.缓解策略比回避策略更(进一步)。66.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正式沟通)。67.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以写实、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交流与信息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双向沟通)。68.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上行沟通)。
69.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这种沟通形式我们称之为(下行沟通)。
70.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平行沟通)
76.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但是受行政物质文化的客观影响。
77.根据行政组织文化产生的时间,行政组织文化可以分为传统行政组织文化和(当代行政组织文化)。
79.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软约束性)的特性。
80.经济性指标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投入)。
81.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心的是(质量)。
82.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84.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按权力来划分组织变革模式)。
二、多单项选择题(注: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选项内容)
1、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静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生态的组织观,精神的组织观)。
2、管理学家W。理查德。斯格特在其《组织理论》一书中,认为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为(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3、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4、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的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的运用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5、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6、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聚合”功能、“转换”功能、“释放”功能)。
7、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职务、职权、职责)。
8、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9、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
10、韦伯对行政组织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11、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12、西蒙把决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找到一个需要工作决策的时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当时的情况及对未来的预测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
13、西蒙指出,决策有(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两种极端类型。
14、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15、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
16、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17、邓肯从(简单迂夫子)和(动态与静态)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8、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环境扫盲、环境监视、环境预测、环境评价)。
19、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
20、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罕见的白花和环境的被动性、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行政组织环境的互相作用兴)。
21、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工作环境)。
22、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以下几种环境状态:(镜头—简单环境、静态—复杂环境、动态—简单环境、动态—复杂环境)。
23、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其他生物的机械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稳定性、层级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变异型)。
24、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组织的“显结构”、组织的“潜结构”)。
25、组织结构分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平行分化、垂直分化)。
26、组织结构的“潜结构”的构成因素包括(目标认同程度、价值趋同程度、气质协调程度、能力互补程度)。
27、促进组织活动一体化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目标手段、政策手段、组织手段、信息沟通手段)。
49、行政决策的特征主要是(主体的他特殊性、决策内容的特殊性、决策依据的特殊性)。50、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的可靠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51、正确的决策目标应具备的条件是(定量化、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明确责任)。
54、科学决策原则主要包括(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信息原则)。
55、现代行政组织决策体制包括(中枢系统、参谋咨询系统、情报信息系统)。
56、实现决策程序法制化,应该规范的程序由(调查程序、方案设计程序、可行性论证程序、社会交流程序)。
57、冲突的特性有(客观性、主观性、程度性)。
58、符合现代冲突观点的是(插图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冲突有些对组织具有破坏性、有些冲突对组织具有建设性)。
59、根据冲突的内容可把冲突分为(权力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60、根据冲突发生的方向可把冲突分为(横向冲突、纵向冲突、直线/职能冲突)。61、冲突经历的阶段包括(潜代阶段、认知阶段、行为阶段、产生结果阶段)。62、回避策略中解决冲突的方法包括(忽视、分离、限制)。63、减少冲突的策略主要由(谈判、设置超级目标、第三方介入、结构调整)。64、从组织沟通的一般模式和组成要素来看,组织沟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动态性、互动性、不可逆性、环境制约型)。
65、以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程序为依据和标准,组织信息沟通的形势和类型可划分为以下几种(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型关图)66、根据沟通是否需要第三者介入传递,我们可将沟通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沟通、间接沟通)。67、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形成和出现不同的沟通结构形式,这便是沟通的网络,一般来讲,组织沟通网络可分为两大类(正式沟通网络、非正式沟通网络)。69、戴维斯在《管理沟通与小道消息》一文中指出,口头传播方式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或形式主要有(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约式)。
70、在组织沟通中,由信息传递的媒介形式引起的障碍主要有(语言障碍、沟通方式不当引起的障碍)。71、组织沟通中存在的客观性障碍主要有(下行过量引起的障碍、组织机构引起的障碍、空间距离引起的障碍)。72、组织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行为的改变、组织体系的改变、认知的改变)。73、行政组织学习的类型可分为(双环学习、单环学习、三环学习)。74、行政组织学习的途径包括(试验、外部咨询、经验学习)。75、行政组织学习途径之一的试验,可分为(持续性试验、示范性试验)。76、完善的信息系统包括(信息收集系统、信息交流系统)。
77、目前在理论界,对行政组织文化的理解主要有(大行政组织文化概念、小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辩证综合的行政组织文化概念)观点。78、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正在向(防止型文化、开放型文化、参与型文化、服务型文化)方向迈进。
79、行政组织文化构建中最重要的两条原则是(目标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我国行政组织文化构建的途径有(道德建设途径、领导素质途径、行政体制机制途径)。94、组织变革并非凭空产生,它是有原因的。组织变革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把组织变革的动因分为两大类(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95、对组织管理和暴光方式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一部环境因素、特殊工作环境)。96、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利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这些因素有(技术、人员、结构、任务)。
概率抽样以概率理论为依据,通过随机化的机械操作程序取得样本,所以能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虽然随机样本一般不会与总体完全一致,但它所依据的是大数定律,而且能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因此可以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可以从数量上推断总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概率抽样主要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类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类型.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抽样调查都采用概率抽样方法来抽取样本.非概率抽样:又称为不等概率抽样或非随机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抽取样本的方法.它不是严格按随机抽样原则来抽取样本,所以失去了大数定律的存在基础,也就无法确定抽样误差,无法正确地说明样本的统计值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总体.虽然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性质,特征,但不能从数量上推断总体.非概率抽样主要有偶遇抽样,主观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类型.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逡巡一定的规律进行抽样 多阶抽样与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关系
多阶段抽样区别于分层抽样,其优点在于适用于抽样调查的面特别广,没有一个包括所有总体单位的抽样框,或总体范围太大,无法直接抽取样本等情况,可以相对节省调查费用。其主要缺点是抽样时较为麻烦,而且从样本对总体的估计比较复杂。将总体分为若干个一阶单元,如果在每一个一阶单元中,都随机抽取部分二阶单元,由这些二阶单元中的总体基本单元组成的样本,在抽样的方式上,就相当于分层抽样;如果在全部的一阶单元中,只抽取了部分一阶单元,并对抽中的一阶单元中的所有的基本单元都做全面调查,这就是整群抽样。因此,分层抽样实际是第一阶抽样比为100%时的一种特殊的两阶抽样;而整群抽样实际上是第二阶抽样比为100%时的一种特殊的两阶抽样,故也称单级整群抽样
多阶抽样与分层抽样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分层抽样是对总体中的每个一级样本群体进行全面入样,再对所有的样本进行抽查;而两阶抽样则把总体中所有的群体视为一阶单元,对这些一阶单元进行抽样,将抽出的样本再次进行抽样(两次都不是进行全面的调查),产生两级样本,最后综合估算出总的一级样本指标。
二、整群抽样是对总体中抽取的每个样本群体所包含的基本单元进行全面调查;而两阶抽样则把总体中所有的群体视为一阶单元,对每一个被抽中的一阶单元所包含的二级单元(即基本单位),不是进行全面的调查,而是再进行一次抽样调查(也称抽子样本)。即两阶抽样,产生两级样本,最后综合估算出总的一级样本指标。至于在综合估算的方式方法上,两阶抽样与整群抽样也是极其相似的,只不过前者为就被抽一级单元的样本指标进行综合估算,后者为就被抽样群体单元的全体指标进行综合估算。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分成抽样的区别 等距抽样
它是首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抽选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是纯随机抽样的变种。在系统抽样中,先将总体从1~N相继编号,并计算抽样距离K=N/n。式中N为总体单位总数,n为样本容量。然后在1~K中抽一随机数k1,作为样本的第一个单位,接着取k1+K,k1+2K……,直至抽够n个单位为止。
等距抽样要防止周期性偏差,因为它会降低样本的代表性。例如,军队人员名单通常按班排列,10人一班,班长排第 1名,若抽样距离也取10时,则样本或全由士兵组成或全由班长组成。
根据总体单位排列方法,等距抽样的单位排列可分为三类:按有关标志排队、按无关标志排队以及介于按有关标志排队和按无关标志排队之间的按自然状态排列。
等距抽样的作法
按照具体实施等距抽样的作法,等距抽样可分为:直线等距抽样、对称等距抽样和循环等距抽样三种。
等距抽样的优点
等距抽样的最主要优点是简便易行,且当对总体结构有一定了解时,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对总体单位进行排队后再抽样,则可提高抽样效率。
等距抽样的特点
等距抽样的特点是:抽出的单位在总体中是均匀分布的,且抽取的样本可少于纯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既可以用同调查项目相关的标志排队,也可以用同调查项目无关的标志排队。
等距抽样在抽样调查中的应用
在定量抽样调查中,等距抽样常常代替简单随机抽样。由于该抽样方法简单实用,所以应用普遍。等距抽样得到的样本几乎与简单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是相同的。等距抽样的基本做法是,将总体中的各单元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号,然后决定一个间隔,并在此间隔基础上选择被调查的单位个体。
样本距离可通过下面公式确定:样本距离 = 总体单位数∕样本单位数
例如,假设你使用本地电话本并确定样本距离为 100,那幺 100 个中取 1 个组成样本。这个公式保证了整个列表的完整性。
等距抽样方式随意用一个起点,例如,如果你把一本电话本作为抽样框,必须随意取出一个号码决定从该页开始翻阅。假设从第 5 页开始,在该页上再另选一个数决定从该行开始。假定选择从第 3 行开始,这就决定了实际开始的位置。
等距抽样方式相对于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最主要的优势就是经济性。等距抽样方式比简单随机抽样更为简单,花的时间更少,并且花费也少。使用等距抽样方式最大的缺陷在于总体单位的排列上。一些总体单位数可能包含隐蔽的形态或者是“不合格样本”,调查者可能疏忽,把它们抽选为样本。
整群抽样
就是从总体中成群成组地抽取调查单位,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抽取调查样本。
特点是:调查单位比较集中,调查工作的组织和进行比较方便。但调查单位在总体中的分布不均匀,准确性要差些。因此,在群间差异性不大或者不适宜单个地抽选调查样本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方式。
将总体中各单位划分为若干群,从各群中随机抽取整群样品,例如,调查中学生患近视眼的情况,抽某一个班做统计;进行产品检验;每隔8h抽1h生产的全部产品进行检验等。
整群抽样的优点是抽样方法简便,缺点是抽取的样本在总体中分布不均匀,代表性差。
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的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分层可以提高总体指标估计值的精确度,它可以将一个内部变异很大的总体分成一些内部变异较小的层(次总体)。每一层内个体变异越小越好,层间变异则越大越好。
分层抽样比单纯随机抽样所得到的结果准确性更高,组织管理更方便,而且它能保证总体中每一层都有个体被抽到。这样除了能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还可以分别估计各个层内的情况,因此分层抽样技术常被采用。
一般地,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一定的比例,从各层次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次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
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再在各层内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分层抽样根据在同质层内抽样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一般分层抽样和分层比例抽样,一般分层抽样是根据样品变异性大小来确定各层的样本容量,变异性大的层多抽样,变异性小的层少抽样,在事先并不知道样品变异性大小的情况下,通常多采用分层比例抽样。
操作化,也称具体化,或分解化。所谓操作化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步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命题的过程。它是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在现代社会调查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
操作化是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必经的一个阶段。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操作化的作用之二,在于使概念或命题量化,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进行,避免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的片面性。操作化的作用之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即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主观的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