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的思考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的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 刘华山
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3种基本形式()。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保证心理辅导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一个稳固的阵地,而且能使全班学生大面积受益,加之已有台湾地区学校几十年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的经验可以借鉴,因而成了我国目前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乐于采用的常见形式。
应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它是一门更加民主化、个性化、人性化和生活化的课程,也是一门更具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就其功能来说,它并不特别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学生自身的活动与体验的获得。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任课教师必须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加强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借鉴国内外开设类似课程的先行经验,包括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成功做法;通过学术交流和教学观摩,潜心体会他人的有效经验;自己在课程设计及实施的教育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断反思,不断积累。到底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对改善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实效呢?根据心理辅导工作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在这里,我们试图提出若干标准,以作为观摩、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讨论的基础,这对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水平,也许是有益的。
1.目标取向:内外兼顾
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取向上,既要关注学生行为是否符合团体与社会的要求,又要注意学生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做到社会目标(对外)与个人目标(对内)兼顾。这与单纯注意按照社会要求来规范学生个人行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有所不同的。为什么要关注学生合理需要的满足?因为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保证当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相反,各种外攻性问题(如打架、骂人、撒谎、欺侮、毁坏公物)与内攻性问题(自贬、自卑、自残、孤僻、冷漠、生理抱怨等)的产生,都是由于学生的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没有得到合理满足而引起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应特别注意满足学生三方面的需要: 一是满足其归属需要,以使其获得信任感与归属感;二是满足其完成学业的需要,以使其获得效能感或胜任感;三是满足其自我决策的需要,以使其获得权力感或控制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一些单元或活动,如《珍惜生命》、《欣赏生活》、《学会放弃》、《学会选择》、《学会消费》、《休闲时光》、《被老师误解的时候》、《男孩女孩心理解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出发来设定的。因此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一门有浓重说教意味的英雄主义教育、劝学励志教育。
2.对待学生:理解尊重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基本要求。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和看法,接纳学生,承认学生的独特性。我们可以不同意学生的看法和行为,但必须把每个学生当作是与其他人不相同的独立的个体予以接受。在与学生
交往过程中,接纳他,尊重他,倾听他的意见和愿望,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不应对学生忽视、蔑视、讽刺、挖苦,或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为了理解学生,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做到同感的理解。所谓同感的理解,就是暂时放弃自己的评价标准,设想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思考与感受,对学生的表达取一种无批评态度。其要点有二:理智客观和设身处地。对于学生一些不合适的、不正确的观点,我们也不一定要“一针见血”地批评,而是可以让学生把他的想法充分地表达后,通过提供新的信息、提供新的观察问题的视野、提供对类似问题正确处理的事例,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得出合理的结论,作出合理的决策。
3.运作形式:活动为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传授系统的知识为主,而以学生获得体验为主,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活动课程。衡量一堂活动课上得好不好,应考虑到:(1)活动课是不是有明确的、适当的目标(如要求学生“消除不良情绪”就不是一个适当的目标,因为任何情绪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消除所谓不良情绪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2)一堂课所包含的几个活动的目标间是不是有一定的独立性、连贯性、递进性(如为《消除误解》这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几个活动设置的目标就具有递进性,其目标为:体验受误解的心情,讨论消除误解的策略,运用所学策略消除同学间实际存在的误解);(3)是不是设置了典型的或包含冲突的活动情境;(4)活动内容是不是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实际;(5)活动是否为学生扩展思维、倾诉内心忧虑、实践自己的承诺提供了机会;(6)活动方式是否多样,使学生扩展了认识,获得了有益的人生体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见的问题是:清一色的书面练习和讨论,活动方式单一。其实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可以采用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书写练习,身体运动练习,阅读练习,反馈练习,信任练习(盲人信任行走),角色扮演,自我肯定练习,道德两难推理练习,价值澄清,行为训练游戏、竞赛等都可以广泛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样的人生经验。
4.师生地位:学生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性质决定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辅导者,其作用主要是引导、催化、建议。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学生活动和亲身实践中才能发展起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几方面考查:(1)是否消除了教师满堂灌输、独霸课堂的现象。虽然必要的观点、必要的知识的讲授是要做的,但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目的。(2)是否尊重学生的决策和选择。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决策、选择、判断、结论都应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做出,教师不能把自己意见强加于人。(3)在如何活动、如何分配角色、丰富或扩展活动内容方面是否为学生发挥想象、展示创造提供余地。(4)是否尽力使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做到“全员参与”,并特别关注那些退缩、自卑、不活跃、平时很少表现自己的学生,使其有机会发挥活动主体的作用。
5.效果标准:全面改善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活动的安排,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也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集体倾诉的场合,它必须致力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改善。其中,如何达成情意方面的目标和生活技能方面的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们经常容易忽略的。因此评价一个单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除了看其是否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有关信息外,还要注意考查:(1)是否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学生观察问题的方式?(2)学生是否有情感投入,是否获得了有益的情感体验(如体验到“我有能力”,体验到“班级重视我”,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体验到“诚信的价值”)。(3)学生是否获得了有用的生活技能(如:当别人的不适当的言行使自己感到担忧、委屈、气愤时,可以用一种平静而坚定的口气,向对方发送“我——信息”,这就是一种有用的生活技能。如“你打断了我的话,我因此感到不知所措,从而分散了精力,这就使我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说清楚”。)(4)学生是否产生决心完成某种有意义行为的“行动意向”(如一个与同学产生隔阂的学生决心明天主动找对方承认错误,消除隔阂)。
6.人际沟通:真诚开放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无论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还是学生之间的沟通,都应该是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进行,做到真诚和开放。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歪曲自己的真实体验,才会面对自己的真实问题,予以清理和解决,而不是掩饰和逃避。
真诚,意味着师生在沟通中都要努力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前后一贯。坚持说真话,不掩饰,不做作,不说套话、空话、假话。为了做到真诚沟通,教师对学生,学生班级对他的成员都应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哪怕学生说出的是幼稚的、自己感到是错误的、能引起自己痛苦经历和羞耻或恐惧感受的想法和感觉时,也应抱着宽容的态度予以接纳,而决不作出惊异、讽刺、蔑视、批判的反应。
沟通中的真诚和说真话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基本的要求。7.教育措施:个别对待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个人化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在组织形式上是以班级为单位,但在具体教育措施上,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特殊情况,实行个别对待。对于那些家庭出境不利的、学习成绩不良的、社交有困难的、身体有残疾的、心理上有轻度障碍的学生不但不能忽略,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帮助他们发挥自己潜能,积累成功经验,恢复和增强强自信。对于那些有不同程度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生,还应做个别咨询谈话,并取得家庭配合,使其问题逐步得到解决。8.教师言行:正面示范
许多心理辅导专家都谈到,辅导教师本人的心理特质及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比辅导方法更重要的、影响心理辅导效果的因素。这种因素的作用首先是通过教师行为的正面示范来体现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行为的示范作用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守时,诚信,理解人、尊重人、说真话、负责任、民主宽容、自尊自信,接纳自己,懂得维护自身权益,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倾听他人意见,善于与人合作,遇到困难不抱怨,面临挫折不全
面否定自己等。这样一来,教师的言行成了心理健康状态的最好的注释,这种细雨和风般的教育影响,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及个人成长1500字
个人心理成长体验与情感
时间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携裹着沙子一样渺小的众生,匆匆远去,一点回旋的余地都不给人留下,只留下无数人在岸边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弹指之间,在时光的洪荒里已经沉浮了二十余载。从宏观尺度来看这当然只是惊鸿一瞥,而作为个人生命体验来讲,这已经是整个人生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从心理学上看,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核在这个阶段已经成型,余生只是这个内核的延伸和实现。因此,尽管有人说回忆是衰老的表现,在这种时刻还是有必要做个简要的回顾。
我,一个人,一个大学生,和众多大学生一样,需要改进的方面很多,需要学习的也不少,经历一些事情后,人也会变得成熟些,借用一句话“眼因留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竟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一个人应当有着自己 真实的生命体验。并真切体味泪洗过的良心,所蕴涵的痛苦彻悟后纯净的善和美。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最深。生命的真实就在于历经磨难,人生路上所蕴涵的 挫折需要仔细品味。
哇哇落地: 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如今能跟别人坐在同一个教室,我觉得很自豪。我出生在农村,上学时,在朦胧的夜色下和伙伴升起篝火, 黄昏时看着金色的云朵,踏在乡村的田埂上回家,有空就爬树上掏鸟窝,捉青蛙、捉泥鳅,晚上伴着满天星光入睡,是那样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现在已经很久没做过那样的事 了,真的很想回到以前。
童真无邪:小时候的我和每个同龄人一样单纯,每天过着相同的日子,玩、吃饭、睡觉,不必考虑过多将来的事,也不必担心今天吃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让人怀念。那时我经常生病,只记得那次午夜,母亲背着我去治病。渐渐大了之后母亲就对我有些无所谓了。
少年做梦:很多人说少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对我来说,那是一个过早夭折的梦。那时总会有一些美妙奇特的想法,对所有人都怀有一种美好单纯的感念,对文字开始产生一种发自心底的触动,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看课外书,以为生活会一直这么美好,对世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青年逆反:在上高中后,不想回家,只能生活费用完了才回去一次,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大概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已的独立宣言。母亲的脾气很好,知道孩子大了,该学会独立自主了,对我的管教有点放松了;父亲是个不喜欢说话的人,对我只是行为上的关心,每次回家的第二天早上,就会买许多好吃的和营养品,我心里很高兴,但我一般和他不怎么说话,有什么话也是通过妈间接传达的。那段时期,抱怨他们不和我交流,后来才明白,他们要为我的学费生活费奋力奔波,又有什么时间跟我交流!渐渐的,我开始觉得自已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放假在家,我替母亲送了一个月的牛奶,那时候感觉自己真正的长大了。
高考后,落榜时,他们虽然不高兴,安慰我说没关系,咱们可以重来一次。一年后,第二次机会降临了,我毫不犹豫地抓住它了——我考上了那在莘莘学子眼中神圣的大学,其实凡事经历后才明白其中的真谛。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是我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也成为了我前进道路上的指向标。
在逐渐摸索当中我确定了我想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并需要为此做出哪些努力。再回头,看一眼来路,终看清了成长的一浅一深的脚印。成长和成熟终究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真正成熟过。成熟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我的生活也并不像我会回忆的那般一帆风顺。其中的挫折无数,只不过我已经选择性地遗忘了,一路走来,感觉到成长的路有大部分是学习的路
通过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第三篇: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邱县南辛店小学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着力开发校本课程(选修Ⅱ)。校本课程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特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一、评价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二)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三)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五)全面性原则
2评比条件。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小学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能在成人的点拨下展开思维,对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内容,能较好地理解,有观察的兴趣。
2、愿意上学读书,初步适应学校生活。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
3、愿意参加班、队、集体的活动,不是一个人游离于集体之外,乐于跟小朋友交往。
4、有初步地满足需要的能力,能暂时控制住自己对某些事物的需求。
5、为学习取得成功而高兴;学习受挫时,能懂得自己是有责任的。
6、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坚持40分钟以上;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在成人的要求和督促下,能坚持15分钟以上。
7、面对许多小朋友讲话时,不感到紧张、胆怯。
8、有玩耍和娱乐的欲望,并努力参与玩耍、娱乐之中,不是“小老头”。
9、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些控制能力,能在成人帮助下尽力克服小挫折,在不该哭泣的场合,能收住哭声。
10、自我认识初步发展,能根据成人的某些提示或暗示,知道自己的某些优、缺点,学习跟他人进行比较。
11、听成人的话,尤其听老师的话,懂得成人及老师的话有时也有错。
12、能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独立的欲求。
13、注意到他人的活动结果,开始懂得他人的活动动机不都是一样的。:内容纲要
一、主要内容
(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包括: 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的训练活动等; 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情感教育,即教学生学会1
小学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标准
体察和表达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疏泄消极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表训练、放松训练等等; 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等互动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及要求所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培养; 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科学的认识,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能做到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自信培养、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 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对性别认同,以及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异性交往的有关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及调适等。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而言,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的咨询和调适;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情绪的调适与辅导;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行为的咨询与矫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疗和矫正;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等的矫正与治疗,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中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为提高民族素质,应从小加强重视中小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心理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二、具体内容(分年段)
(一)一年级
1、目标
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适应能力,与他人良好相处的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标准
2、内容
学生角色意识(如“我是谁”;“我能行”)
学校环境、集体生活适应(如“我们的学校”;“集体生活真快乐”)
基本学习技能、行为习惯训练(如“集中你的注意力”;“”看谁记得快;“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二年级
初步具有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学习兴趣(如“课外兴趣与课业”;“带着问号学习”;)
学习习惯(如“学习好习惯”;“动手又动脑”;“如何利用网络”)
良好情感、意志品质培养(如“文明礼让”;“学会感恩”;“对自己说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习成功体验(如“快乐时光”;“我成功啦”)
(三)三年级
1、目标
初步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能力,能初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具有爱心和集体责任感,初步具有自我完善意识、生活强者意识和创新意识。
2、内容
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如“今日我当家”;“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正确处理同伴人际冲突的方法(如“学会感谢”;“学会尊重”;“学会原谅” 自我控制策略(如“放飞烦恼”;“我最喜欢的歌”)
如何交朋友(如“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男生女生怎样交朋友”;“我和同桌”)
体验创新、创造(如“想象的空间”;“苹果里的五角星”)
(四)四年级
小学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标准
1、目标
能进一步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使其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相适应,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性别观念。
2、内容
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如“测测你的‘免疫力;“学会说‘不’”)
集体意识、集体责任感(如“我是小小志愿者”;竞选‘小明星’;“小‘我’和大‘我’”)
自理、自立意识(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团结、合作意识(如“合作创造奇迹”;“友谊之树”)
应考策略(如“考试焦虑怎么办”;“失败是个好老师”)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理解万岁
一、概述
科目: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是一种美丽,在理解的照耀下,往往能够催得生命花开。理解是一种能力,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它需要培养和挖掘。作为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正是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的年纪,学会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帮助学生了解理解对于个人的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2.学习如何真正的理解他人的技巧。
3.学会理解他人的真实意思,学会换位思考,用真诚的态度和真挚的情感对待他人。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如何理解他人
2、教学难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运用学到的技巧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学习但辅以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与老师的相互作用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期间,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了相关知识技巧之后,能够主动将其内化,并努力打动学生让其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帮助自己改变和发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轻柔音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玩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前仆后继天马行空欢天喜地哭笑不得
请上两位自愿参加的同学,在告知其游戏规则后,开始游戏。
游戏规则:
A、选定谁来比划,谁来猜。
B、比划者面对屏幕,根据ppt呈现的成语,用身体语言去表现。猜者背对ppt,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也可选择放弃,猜下一题。
C、时间限制为2分钟。
2、看图片—人与人之间争吵的场面
设计理念:首先用一个有趣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紧接着引入主题,衔接自然。
(二)、明镜台(10分钟)
讲故事——理解的美丽
202_年9月的下午,班级里的一名同学的彩屏游戏机不见了,这位同学向我报告了游戏机丢失的情况。有同学说在校门口小卖部发现了丢失的彩屏游戏机,正在等待出售。我去询问时,小卖部阿姨说,这个游戏机十一位同学以300元的价格卖给小卖部的。我用300元又买回了这个游戏机,我们姑且把这位拿别人东西的同学叫“普生”吧——他的的确确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学生。经调查发现,“普生”的家庭条件很好。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地与他沟通,班里又发生了两起丢失东西的事件,调查下来都与“普生”有关。
学校政教处给了他校级警告处分。处分后,“普生”变得非常消极。可是我认为,他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应该帮助他改过自新。我效仿了苏霍姆林斯基,我想让我的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我在班上经常讲述“正直人”的故事,还利用班会课上让学生们谈身边的好人好事。这期间,我并没有找“普生”单独谈话,因为我不想让她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我只是在不经意间常常“忘”了什么在办公室的时候让他带着我的钥匙去取;他取来东西后,我总不忘记说声谢谢。后来在请他代我去来钱包后,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出了感激之情,一声谢谢竟从孩子嘴里脱口而出„„
我很欣慰,正是因为理解,让一个险些堕落的孩子又回归了正途,从此班上再也没有发生丢失东西的事件,而那孩子后来因为表现好也被撤销了处分,长大后成了一名反扒民警。我想,催开这多生命之花的是一种美丽——理解。
请各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听完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启发?(和你之前的看法对比谈谈)
2、你认为是什么让这个“普生”发生了改变?
3、如果你是这个老师你会怎么做去帮助自己的学生?如果你是这个“普生”,老师这样对待
你,你的心理活动又会是怎样?(角色扮演法)
注意:
在故事第一段结束后停下来,询问学生,“你们认为文中的老师会如何处置这位爱拿别
人东西的学生?”待学生们思考后,请几位同学起来说说他们的看法,全班进行交流。设计理念:
开场就以一连串与学生们息息相关并且为之困惑苦恼的问题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兴趣。然后以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参与进来,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反省,并且了解学生们对于本主题的的认知情况。在小组讨论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让学生们角色扮演,谈谈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是如何来理解这对师生的心理感受,帮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学习理解的技巧。
(白)
(三)、智慧泉(20分钟)
表演情景剧——原来是这样
叮叮和玲玲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姐妹,几乎无话不谈,可自从他们升了初中之后,竟闹起了“友情危机”。叮叮不再愿意把自己的知心话告诉玲玲,而玲玲也不再搭理叮叮。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缘于一个美丽的误会。有一次,叮叮和玲玲一起放学回家,两个小女生总会聊些心理的秘密,而这次叮叮把自己的一个天大秘密告诉了好朋友玲玲。
叮叮:玲玲,我有件事不知道该不该说。
玲玲:你说嘛,我们是好朋友,你还怕我出卖你呀?
叮叮:好,那你可得替我保密。
玲玲:放心吧,快说。
叮叮:我,我,我喜欢我们班上的一个男生,就是坐在最后那个高高的他,你知道是谁吧。玲玲:你是说小风?
叮叮:你可得保密啊,千万别让我爸妈知道,要不我就完了。
玲玲:呵呵,放心吧,打死也不会说的。不过,你眼光还不错呢,他挺酷的,人长得也不搓,听说我们班很多女生都很喜欢他。
叮叮:我只想每天静静得看着他就行„那太幸福了!呵呵„
接着传来了一阵两人打闹声,两人快乐的回家了。
原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想到,第三天叮叮被叫到了老师的办公室,她暗恋小风的事也被老师发现了,并且被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叮叮虽然觉得很不服气,可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得留下了眼泪,她知道回家后结局会更惨,而她也不会去辩解。玲玲也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便来到叮叮的座位想问个究竟。
玲玲:叮叮,你还好吗?老师有没有告诉你爸妈呀?
叮叮(愤怒):那还用说吗?我这次死定了!
玲玲:那怎么办呀?
叮叮:你别在这儿装好人了,这事除了你知道,还有谁会知道,准是你告诉老师的,叛徒!走狗!汉奸!
玲玲(震惊,委屈):你以为是我?!我才没那么无聊,扯别人闲话!我是走狗汉奸?!那你也好不到哪里去!哼,狗咬吕洞并不是好人心!我再也不理你了!
玲玲和叮叮就因为这件事成了水火不容的敌人,他们都怨恨对方。可是事情却在那一天出现了转机„„
要求:
1、请上三位志愿者用表演的形式,直观的为大家呈现故事的上半部分内容。
2、同学们花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提供的前半部分情节去确定你们认同的故事的下半部分将如何发展
(可从提供的备选方案中选出你们的赞同的方案,也可以发挥你们的智慧自己创作)。
3、每小组安排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们小组确定的故事方案表演出来。(时间约为5至8分钟)设计理念:
让学生们参与到故事的编写中来并以自己亲身表演的方式去感受和体会能够真正地去理解别人是多么得必要和重要。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以参与的方式来学习如何运用理解来解决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关系危机。
(白)
(四)、启思录
一、互惠关系原理:
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如果你对我不友好,我也不可能友好的对待你!
但是对于别人,我们在短时之内是很难改变他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和对待问题的角度,这样对于解决问题才是最高效的。
(改为)我对你友善,你对我也友善,如果我对你不友好,你也不可能友好的对待我!
二、如何做:
1.宽容。一个懂得宽容别人的人,必定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往往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会让我们的心胸越来越狭窄。
2、信任。人与人之间,信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关系亲密的人们,信任更是必不可少的。你能忍受整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猜忌和怀疑的世界里吗?如果不能,那就请你先信任吧,因为没有付出哪有收获。
3、换位思考。当你听不进任何解释,内心充满怨恨时,你可以试试换到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想想他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他让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或许你会就有不一样的感受了;或许你你的怨恨就会渐渐的平息;或许你的宽容之心会被唤醒。其实,再放下别人的同时,又何尝不是放下了自己呢。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堂课里大家听了故事,演了剧,大家听了,看了,体会了,又学到了什么呢?宽容、信任、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还有太多太多关乎人性美好的东西,在我们有限的课堂里,很难一一道尽,希望大家在学完了我们今天这一课之后,不会就此作罢,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去感悟和提炼,形成自己的人生领悟和哲学。这将让你受益终生!最后老师再送给大家一个故事,你们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己慢慢的体会!
四、感悟故事:
父亲讲,一次他去商店购物,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并一直等到他走进去后才松手。父亲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能够为他开门。”
设计理念:
从认知角度,告诉学生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真正学会理解别人,学会调节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主要由教师课堂点评和小组成员自主评价组成。(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
八、帮助和总结
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课堂表现,再针对学生面对的具体情况进行单独帮助和指导,可对课中未涉及的其他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