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美学入门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21-114207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7 00:50: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美学入门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等待与美同行

依然记得选择选修课的时候,看到美学入门这门课程,不禁眼前一亮。从来只听说美术,没听过美学,心里不禁纳闷,居然有专讲美的课程,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是心里感到很好奇,于是也就选择了它。满怀期待的准备听这门课,可是后来了解到是网络授课,心里不免感到遗憾,但是当看了章教授的网络视频后,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美,我相信,今生,注定我与美相伴。

在美学这门课程中,章老师您带给我许多震撼,整个过程中章老师并没有只顾着给我们灌输知识,而是如同慈母般对我们谆谆教诲。章老师在教学感言中说过一句话:“面对美和美学的海洋,我只是一个在沙滩上走来走去,偶尔拾起几颗美丽贝壳的小孩。”我赞同这句话。人生就是一个在沙滩上捡贝壳的过程,不断的用美的眼光去感受发现身边的事物,拾起美丽的贝壳。在老师灿烂的微笑和动听的声音中,我跟随着老师漫步在沙滩上,分享老师在美学的海洋拾起的贝壳,感悟美学带给我们的一点一滴。

美学课赋予了我发现美的眼睛,特别是老师制作的《微笑手册》令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如何微笑去面对生活,正确的待人处世,教会了我做人之道,拥有一颗平常心,去发现美,带着微笑去创造美并且积极面对人生,积极看待困难的良好心态和自信,这些足以让我受用终身。

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用美的眼光审视着日日夜夜。美不再虚无缥缈,她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源动力,成了我的态度,我的追求,我的信仰。永远忘不了章老师您的那句“即使是倒茶,我也要倒得最美”。这句话始终鼓励着我,鞭策着我追求美。让自己美起来,注意生活中每个细节,让美无处不在。永远忘不了章老师您的那句“如果你不漂亮,就让自己有才华;如果才华也不怎么样,那就露出你的微笑。”美并非某些人的专利,谁都可以,只要我们愿意。谁都可以微笑,那么笑着去追寻美吧,除了自己,谁都禁锢不了我们。

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一个被美簇拥的社会中,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在楼梯口偶遇时,同学间一个甜美的微笑问候是美的;寝室中,把桌上床上的东西摆放整齐,收拾得干干净净温馨舒适也是美的;平时,面对大家着装整齐、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仪态举止大方是美的;在大自然中,享受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舒畅身心也是美的;听一场讲座,感受大师们的人格魅力、思想深度是美的;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品一幅好画也是美的„„看见学姐学长们的感悟说,“即使擦黑板也要是美的”,“即使是削铅笔也要是美的”,我们改变一下认知,改变一下看法,美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所以,美不只是一种外表,不只是一种知名度,更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它是一种心境,一种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心态!

章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和蔼的微笑展示着这种生命之美、人格之美、品性之美,虽然只是通过屏幕,但是那种穿透我心灵的美还是深深影响了我,给予我积极乐观的心态,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老师告诉我们,即使是普通的我们,普通的生命也可以发出最美最绚丽的光彩,也可以有我们的生命意义。就像82岁的楼管“三嫂”在202_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三嫂”履历平平无奇,只会写5个字,港大却在颁奖词中赞美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大学宿舍灵魂”。所以我们的人生充满人性之美,就是值得骄傲的美丽人生。社会急需这样的人:有做一个普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天生的人上人。以这种自然的“低姿态”,才能使我们从普通人的生命里,发掘生命的本真。

再者,我想谈一谈观看202_年“感动中国”之后的感受。每次看“感动中国”都感触颇多,都在想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的我又是怎么样,是像他们一样为这美好世界,贡献自己的每一丝智慧,每一份心血,还是碌碌无为的在世间徘徊,连自己位置都没找到,更谈不上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我想此生轰轰烈烈不一定就是美,重要的是你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你有留下了什么。我不是卓琳彩云之南的才女,但是我可以做这世间最平凡但却最美好的女子;我不是朱邦月,一根拐杖撑起一个家,但是我可以尽我所能减轻家人的负担;我不是阿里帕—阿力马洪:19个孩子的妈妈,但是我可以做妈妈的乖女儿,让她快乐;我不是沈浩,践行信念好村官,但我会尽好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不是李灵: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但是我可以当一个好学生;我不是翟墨:中国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但是我可以踏遍中国每一寸土地;我不是陈玉蓉:暴走妈妈捐肝救子,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帮助身边每一个人;我不是张正祥:保护滇池勇者无敌,但是我会用心做好生活中的环保点滴;我不是萨布利亚—坦贝肯:西藏盲童的眼睛,但是我会用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心关心每一个残疾儿童;我不是宋文骢:歼—10之父,但是我会用我所学服务社会,真心待人,诚心为社会服务。

一直在等待,在等待一份真正的宁静,等待一份光明,等待一份贴心的温暖„...在等待中,我渐渐看到了您的身影,您向我走来,那么和谐,那样动人,您让我体味到了真正的宁静,您脸上那份美丽的微笑让我感觉到了光明,让我感觉到了温暖......您带我走进了美的殿堂,让我感受到了人生中的美,您让我感受到了美的本质,让我明白了美的真正内涵,您让我知道了我们每一天都应该过得很美,您带我从人生中去发现美,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您带我走进自然,让我体会到了青松的坚贞美,让我感受到了青竹的孤傲美,让我更加懂得了梅花的高洁之美,让我懂得了珍惜,在自然中去寻求美的源泉。您带我认识自己,让我体会到了“漂亮不是美,美不是漂亮”,一个人的气质与外貌无关,而在乎心态,在乎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您让我明白了自信的人会很美。您带我走进艺术的天堂,让我知道了艺术的优柔与阳刚之美,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意绪朦胧与明晰晓畅、沉静与奔放、简约与繁复、严谨与疏放,您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完整与和谐、亲切与平易,或小巧玲珑、或庞大宏伟、或激情澎湃,或情绪高昂、痛快酣畅,您用唯美的艺术作品洗涤了我的心灵。

我一直等待着的,您的那份美丽的微笑,是所有的最美,您的微笑是永远都不会褪色的美,一直都荡漾着活力与朝气的笑脸,让我感觉如此惬意,让我感觉如此温暖,您的微笑一直感染着我,您的微笑让我感觉到无比愉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和谐,让我感受到了独特的您,您虽不在我面前,但您那微笑的容颜却一直弥留在我的记忆,那样让我难以忘怀。现在的您一定是微笑的,我相信,您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因为有了您的微笑,您的生活变得很美。也因为您的微笑,我的生命充满了阳光。

通过这一学期的美学课,给予了我太多太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心态变得开朗了,看什么东西都会去寻找它们的美,发现它们的美。发现校园里那一幕幕的亮点。开的争奇斗艳的鲜花,一个个青春靓丽的女生,一个个温文儒雅的男生,就连那早已没有了新鲜感的椰子树似乎也变得更加挺拔了,操场上那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充满了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阳刚之美,还有那一个个精致的小花园充满了幽静美,东坡湖的清波荡漾,教学楼的建筑美,整个校园充满的文化美。就连我自己也觉得比以前自信了很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美。美学给了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所有的小事物中寻求让自己快乐的方法,感受微风给我的爱抚,感受阳光给我的温暖,感受身边存在的每一个人。

感谢美学课,感谢章老师,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人生。

第二篇:美学

文化审美作为主体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与评鉴,目的是从中获得欣悦、启迪与教益。这就决定了只有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创造,才是审美活动的生命之源与价值所系。而现实中的审美悖论,除了不干净、不健康的网上灰色和黄色画面外,还有文艺创作中颇多畸异的叙事、灰黯的意境、颓废的情调和淫秽的内容。

审美,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蕴含特定的价值指向。它不仅要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而且要求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只有把握本质、体现规律且具有健康文化内涵的审美,才有价值和有意义。然而,在现实审美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对文化价值不同程度的背离与摒弃,乃至把审美变成了事实上的审丑、审颓和审俗。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倾向。

文化审美作为主体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与评鉴,目的是从中获得欣悦、启迪与教益。这就决定了只有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创造,才是审美活动的生命之源与价值所系。而现实中的审美悖论,除了不干净、不健康的网上灰色和黄色画面外,还有文艺创作中颇多畸异的叙事、灰黯的意境、颓废的情调和淫秽的内容。某些创作者好像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似的,离开灰、黄、颓、俗,便无法再进行创意的构思和情感的宣泄了;好像只有在创作中夹一点荤腥、露一点矫态,才能够使作品吸引人有看头;好像除了表现腻态、偷窥、噱头和媚眼,就再也找不出提高收视率和增加上座率的方法与路径了。

其实,读者和观众所由衷喜爱的永远都是那种明丽、健康、积极、向上并充满审美情趣、洋溢时代精神和涵寓思想力量的作品;永远都是那种能够给人以挚情、美感,使人欣悦、昂奋,并能留下温馨记忆和获得精神营养的作品;永远都是那种既展现宏大叙事,又表露人生况味,并能在精巧的艺术架构和质朴的情境叙事中给人以智慧的开导和哲理启迪的作品。这不仅是读者和观众的夙愿与期待,而且更是一种历史的企盼和时代的愿景。古往今来,凡是在文化史上书定的和在读者心目中扎根的文化作品,凡是既作为大众审美对象而又越时不衰、历久弥新的作品,就无一不是这样的佳构。

在当前的审美活动中,与低俗并存的另一种现象,就是精神内质的消泯、价值判断的模糊甚至是“去精神化”倾向。创作主体所刻意表现和着力渲染的,无非是什么遥远的记忆、陈旧的往事、偏僻的小镇变绎、寂寥的家居琐事、空虚的心路历程与缥缈的人性回归等等。在这些文化创造中,不仅看不到历史轨迹和时代背景,而且也有意规避了社会内容与历史内涵,而所表现的只是一群人和一些事的超然生存与偶然连缀。正是在这样的意识流程和叙事模式中,非常自然而坦然地勾销了是非界限和敌友分野,抹煞了潜存于人性底蕴中的善恶、恩怨,淆乱了社会伦理中的是非、褒贬。于是,在作品中所勾留下来和所凸现出来的,便只能是除了毫无社会性的事体,就是纯粹生物化的人性。在这样的美学氛围和叙事环境中,出现缺乏思想光彩和精神支撑的人物与事件,乃至出现明里挞伐日本侵华罪行而暗里却歌颂日本兵人性高尚的道义反式,也就是合乎“逻辑推理”与“道德判断”的唯一结论了。

显然,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这同时也是违背社会法则与人性本质的。因为社会本身和人本身就永远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尽管各个社会、各个时期、各个人的矛盾性质和内容有所不同,甚至大不相同,但矛盾的存在却是绝对的。希望寻找无差别的境界和绝对平衡的境界,那永远都只能是幻想。如果真的没有矛盾了,世界不也就凝固了,不也就不发展、不变化了么!有矛盾,才会有奋争;而一旦在奋争中使矛盾得到转化和解决,事物也就得到了发展和进步。所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对于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来说,就是民族矛盾;对于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来说,就是阶级矛盾。对于通常情况下的大多数人来说,矛盾当然会主要集中表现在生产、消费、分配、占有等方面,特别是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创新与守旧的矛盾,就更是带有普遍性。人的审美活动,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种矛盾所进行的形象化和艺术化的聚合与评鉴。如果连审美对象都变得是非不分、美丑不分、优劣不分、敌我不分,那么,这种所谓的审美还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如果审美对象既低俗,又颓废;既不人道,又不理智;既无立场,又无是非;既充斥乡愿气,又缺乏引导力,那就无异于是对文化审美的性质和功能的蜕变与颠覆。

认真探究起来,造成审美活动文化遗失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政治观念的稀释和思想力量的衰减;二是单纯娱乐化和刻意形式主义对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屏蔽与遮掩;三是由片面追求票房价值等市场效能而造成的文化易质与审美畸化。

曾几何时,在文化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有意绕开政治性和尽量淡化思想性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创作实践中有意远离政治和无涉政治、不言思想和弱化思想,也于无形之中成了一些创作者的时髦共识。给人的一种感觉,好像一涉及政治和一表现思想,就会有“左”的嫌疑,就会销蚀文化的属性和妨碍审美的个性化与艺术化,就会不“前卫”、不“新锐”、不“时尚”了似的。其实,这完全是对政治和思想的一种曲解和误读,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文化和审美既然要反映生活、表现时代、彰显人性,那么,它就必然要对政治做出反应和评判,因为政治无时无刻不融化在生活、时代与人性之中。因为人是生活的主人,而思想则是人的灵魂。文化既然是以人为对象的,审美既然是以人为主体的,那又怎么能企望逃避思想呢?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是为文化和审美只留下了没有灵魂的躯壳。这不但会削弱文化和审美的精神震撼力,而且也定会冲淡文化和审美的艺术感染性。因为在文化创造和审美活动中,只有思想的深度介入,才会赋予艺术以活的生命与灵魂。

在文化创造与审美活动中附以娱乐的性质和功能,追求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的新颖化与多样化,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文化的天性就是“美”,审美的过程就是“乐”。但“美”与“乐”并不是文化与审美的全部内容和效能,更不是文化与审美的本质含义和终极目标,至少对于厚重的艺术创造和宏大的文化制作来说是这样。一切文化创造和审美活动的核心内容、重大效能和终极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新与美的形式而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更能向审美者艺术地传达和描绘生活的本质、人性的真谛、历史的启悟和时代的变革,以使审美者在艺术享受和审美陶醉中潜移默化地增强认知能力,净化心灵世界,提升精神品位,并得到巨大的激励和鼓舞,从而通过文化的洗礼和审美的教化而不断地走向高尚和纯粹,跻于奋发与有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文化产业的勃兴中,以文化创造和审美活动求取市场效能,当然无不可。但如果是不讲创作质量、不顾社会效益、不管群众影响,而只是一味地牟利和赚钱,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事实上,正是这种倾向导致了文化创造、文艺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平庸化、畸异化和低俗化。这种价值追求,笃定是陷入了精神的黑洞和市场的误区。因为文化和审美在本质上并不是商品,而是一种特有的精神营养剂和心智开发源,是一种对思想、道德、情愫和理智的凝聚、淬炼与升华。即使是在文化产业中,能够待价而沽的也只是其中的“产业”部分,而并非是文化和审美的“质”与“魂”。文化和审美一旦把牟利作为惟一手段,那就必然会导致其从召唤心灵而变为销蚀意志,从开发灵智而变为堵塞才思,从建构人性而变为贬损人格。因此,在文化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我们决不能走征金敛财、唯利是图的路,而决定需要的倒是要以美的题旨、实的内容、真的情感和新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将崇高和优美输往社会,丰富民生,使人能够从中感到温暖,获取欣怡,变得理智、高尚而文明。

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活跃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重视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强化审美的价值取向

第三篇:美学

美学

名词解释 1美感:

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上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又叫做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2第六感官:

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3黄金分割: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大概为0.618:1。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4优美:

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5崇高: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6悲剧: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7喜剧:

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

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8荒诞:

荒诞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是在现代确立的,它即缺乏古典美的和谐整一,又缺乏丑的表现力和对意义重建的努力,荒诞使得任何理性的解释都归于失败,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没有意义,在虚无、恐慌中获得解放感和对生存的把握。9比德:

人们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或生物学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情操道德的价值来判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10寓教于乐:

对文艺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概括性的描述。强调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方式,即美的形象来达到。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11同型同构说:

德语的音译。含有“完型”、“整体、“全境”的意义。又称完型心理学。他认为自然事物的运动、形状和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结果,人的内在的感情运动也受到力的支配。如果外部事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样式相类似,也就是说外部事物的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生理同型同构,那么外部事物就能够引起人的相应的感情活动。

12审美理解:

理解是贯穿着整个审美心理活动的一个要素。审美并不是单纯直觉性的,还带有虽然并不外在,但却实实在在在起着作用的理性因素。这些理性因素除了感知之外,还包括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感性和理性的互相作用,才可能完成正常的审美,两者缺一不可。13现实美:

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从现实没与艺术美的关系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从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况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美。14美育: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人在审美时生理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都得到提高,受到教育。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完满的人性,使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15美在理式: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根源,现实中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分享了理念的光辉。美的理念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而且美的理念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增不减的;现实事物的美来源于美的理念,是美的理念的影子,所以是变幻无常的,是相对的。从总体上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带有唯心主义色彩,而且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们意识中的概念绝对化、实体化了,但柏拉图对万物规律的探索,表明了由神话向人的思维过渡的深刻变革,柏拉图历史的站在先进甚至革命的立场上。16美在关系:

法国狄德罗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这还是美学史上第一次将“关系”作为美的根源的理论家。他认为“关系”是美之为美的根本原因。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对于“关系”他做出了三种解释:(1)孤立事物的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等关系中所产生的美,被称为“真实的美”;(2)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对比中所产生的美,被称为“相对的美”;

(3)由事物而关系到人,并在我们身上引起美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17格式塔心理美学:

代表人是美国人阿恩海姆。他认为,人的知觉至少有两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和简化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为美学的科学化开辟了道路,但他漠视审美知觉中的社会、历史因素,很难解释同构对应关系能形成的根源。18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美学命题。他认为,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可宝贵的东西,这就是生活。凡是有利于生活,能够充分显现生活的,就是美的。反之,那就是丑的。他的理论将美从虚幻的想象的理念世界引向了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使得美不再神秘。

这种观点(1)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生活中有美也有丑。(2)他一方面说能够显现生活的就是美的,另一方面,又说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生活才是美的,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也同样让我们想起了生活,它究竟是美还是不美呢,所以说他的理论自相矛盾。

19社会美:

社会美又叫生活美,它是现实美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自然美以外,凡是社会现象、社会事物的美,统统都属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社会美一般分为三类:(1)实践主体的美。(2)实践客体(成果)的美。(3)实践活动本身的美。20自然美:

指的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包括日月星辰、江山湖泊、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田野园林等。自然美的形态:(1)经过人类生产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事物的美。(2)经过人类艺术加工和改造过的自然事物的美。(3)未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自然事物的美。21畅神:

对自然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是它自身的足以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22丑:

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是广义美感的一种,丑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感和深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是在审美关系中产生的否定价值,以致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排斥,其外在的组合形式往往是不和谐的。

填空

1美感的来源:人的主观存在(柏拉图、康德)人的客观存在(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2美的分类: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科学美 技术美 3美感四要素:知觉 想象 情感 理解 4西方美学思维方式转变:海德格尔

5黑格尔对美的理解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6马祖道和柳宗元对美的表述:马祖道“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7中西美学是从谁开始:海德格尔 8美学之父:鲍姆嘉通 9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

10西方美学之父:毕达哥拉斯

11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家:魏源、梁启超、胡适、鲁迅

12审美情感来源学说:移情说

感物动情说

同构说

格式塔同型同构说 13受儒释道影响的三个审美范畴:沉郁

飘逸

空灵

简答、论述

1怎么理解美在意象?

(1)审美意象是一个情景交融的世界。(2)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3)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4)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2怎么理解“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美学命题。他认为,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可宝贵的东西,这就是生活。凡是有利于生活,能够充分显现生活的,就是美的。他的理论将美从虚幻的想象的理念世界引向了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使得美不再神秘。这种观点:(1)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怎么能说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质呢。(2)他一方面说能够显现生活的就是美的,另一方面,又说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生活才是美的,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也同样让我们想起了生活,它究竟是美还是不美呢,所以说他的理论自相矛盾。

3怎么理解马克思的五官感觉社会化思想?

马克思所讨论的社会的人,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保持者活泼的创造力、能动地改造着外部感性世界的实践主体,这种社会的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1)这种感觉是丰富而全面的。社会的人所具有的感觉的丰富性,既是和自然界的本质的丰富性相适应的,也是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相适应的。这一感觉能使人在认识和创造对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因而具有激发情感意志的作用,使这种感觉本身变成为一种享受。

(2)这种感觉具有理性的深度。社会的人的感觉不但可以直观对象的可感形式,而且可以从中辨识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我们的直觉中饱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理性内容和情绪色彩。(3)人的社会实践,是形成这种感觉的最终根源。社会的人的感觉能力,就在社会历史形成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起来。

马克思关于社会人的感觉的基本性质的分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于五官感觉社会化的思想。这个思想是我们进一步阐释没敢本质的理论前提。

4怎么理解喜剧的本质?喜剧的形态?

本质:喜剧是一个意象世界,它的意蕴的核心是时间感,是宇宙的更新、是即将死亡的东西的滑稽可笑。喜剧作为一个意象世界,它的美感体验是某种“透明错觉”。观察者既预期到可能的错觉,又只能随着进程的发展消解错觉,最终引发喜剧的笑。喜剧的具体形态:

(1)滑稽:喜剧形态的一种,它是混淆美和丑的界限,导致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目的和手段之间的不协调性、荒谬性,具有引人发笑的戏剧性形态,这种喜剧性形态称为滑稽。可分为肯定性滑稽和否定性滑稽。

(2)讽刺:是以愤怒、轻蔑,以讽刺、嘲笑的方式运用冷嘲(表情严肃冷峻、毫无善意)热讽(表情轻松、俏皮、而含有一定的同情)的、甚至挖苦的手法,对丑恶的否定性事物给予揭露、鞭笞、宣泄主体的内心喜剧,从而获得喜剧性的审美效果。

(3)幽默:它是外来词,由英文Humor一词音译而来的。而最初将此词移入中国来的,则是林语堂。其以一种智慧、有节制的笑为根本特征,并在善意的批评中诉诸理性,表达对正面价值的追求。

5怎么理解比德?怎么理解畅神?为什么畅神标志自然美的觉醒?

“比德”。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如家学说关于自然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商周至秦汉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基本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他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亦即从中可以感受到或以为到某种人格美。在这里,“比德”的“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人们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或生物学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情操道德的价值来判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

畅神。指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畅神说”即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

6美感的特征?

(1)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关系。

(2)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着理性的成分,渗透着真理性的“思”。

(3)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因此既体现共性,又体现为个体差异性。

(4)愉悦性。美感使人超越了自我的牢笼,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并在最高层次上和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达成共鸣和交融,和宗教感有某种相通之处。

7如何理解自然美?

自然美指的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包括日月星辰、江山湖泊、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田野园林等。

(1)中西方对自然美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以黑格尔为例,自然美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是受到轻视的,但是自然美作为黑格尔整个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仍然占有重要地位。黑格尔谈论自然美,是为了指出它的缺陷的。这种缺陷是一切形式的自然美都具有的,就连它的最高形式也是在所难免的。自然美的根本缺陷,是自在而不自为的,缺乏观念性的主体性。

(2)在中国,自然美的某些属性与象征意义是统一的,如稀罕哲学家董仲舒发挥孔子“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对水进行了论述,把水的种种自然属性来作为人及其生活的象征。还有一些自然物,虽不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但因被赋予了一种神话色彩,也获得了“人化”的形式,如桂林七星岩的银河鹊桥的景色,八字按山水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巧妙的结合起来,愈显示了山水的美丽动人。这些被人化了的山水熔铸了中国人极大的情感,复位了他们失意时的落魄情怀。

8人物美的层次?

人物美包括形体美(人的外形美)与人格美(人的内在美)两个方面。

1人(1)形体美。兼具自然美和社会美,主要通过人体外貌特征的自然性因素表现出来。○体的自然性因素是人的形体美的基础。人的形体美首先是指身材样貌的美。还通过姿态动作

2人的形态美还有人工修饰的因素,即装饰美。起作用主要在表现出来,具有造型性因素。○于通过或遮掩、或强化的方式,以改善人体的状况,增添形体的美,进而显现人的精神品味。(2)人格美。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进步的、积极地人生观,是人格美的核心。人生观是对人生价值的根本态度,对一个人的品格、情操的形成带有根本性的影响。9美感和快感的区别?

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10悲剧产生的根源?

(1)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不是惨剧)。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2)黑格尔“永恒正义说”。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悲剧是两种合理观念斗争的必然结果,双方在冲突中,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悲剧所毁灭的是双方的片面性,最终“永恒正义”得到胜利。悲剧最终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

11优美和崇高的区别?(1)优美的对象一般体积不太大,与主体相比两者相当,是主体通过感官便能直接感受领略的美;而崇高则是通过理智与情感更为紧张的探索与激荡才能感受领会。

1对优美(2)即便有美感也需要有审美者的某些想象活动,但与崇高感的想象仍有不同。○的审美感受,由想象所趋向的情感和理解,是偏重于对合规律性的自由形式的玩赏和领悟,2崇高感的想象,始终伴随并增添着赏心悦目的快感。○则是更多地倾向于对合目的性的必然内容的套索追求,更为侧重于在矛盾中求取伦理情感和哲理思维的交融。

12原始巫术同美感形成有什么关系? 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1)原始巫术,就其表现形态而言,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活动。(2)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以原始意象为单位的原始意象逐步分化为宗教意识、科学意识和审美意识。原始意象作为美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而原先包含的神秘的观念意义和信仰意义,增逐步淘汰。于是,原先主要诉诸神明的无数利益转化为主要诉诸人、以虚拟形象反映现实并表达人的现实思想感情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艺术就这样取得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也是标志着人类的美感活的了独立的意义。

13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 首先,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 其次,审美感知追求形式的表情性。也就是追求客观事物对于人物主体心理情感之间的契合,形成一种所谓心物交融的共鸣状态。

再次,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这是因为审美感知是所有的感官感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14五十年代现代美学大讨论?

(1)主观论。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他们主张,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其优点来是,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缺点是,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得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

1美在于客观事物本(2)客观论。以蔡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美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2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

3美是永恒的,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它既不被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美。这一派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将美看作与人无关,显然不对,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3)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李泽厚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他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2“积淀说”○。美的形成和发展看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认为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人化的历史积淀过程。

(4)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他认为美既不单纯在主观,也不单纯在客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偏执,而且朱光潜后来对主客观统一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使其带有了不少实践论色彩。

朱光潜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两个理论问题: 第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

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指出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生成。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学贯中西” 《悲剧心理学》 《谈美》

《无言之美》 李泽厚:《美的历程》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美学论集》(具有影响世界的大家)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与艺术教育 黑格尔:没事理念的感性显现

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是美

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 狄德罗:美是关系 康德:美是崇高的象征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 悲剧本质的有关理论: 亚里士多德

过失说 黑格尔

永恒正义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

苦难说 尼采

酒神说

第四篇:美学

喜剧的美学特性

——以无厘头喜剧电影为例

喜剧是与悲剧相对的美学范畴,顾名思义是一种引人发笑的艺术。与悲剧不同的是,悲剧中的无奈、哀伤容易被受众感受到,而喜剧中的讽刺、诙谐却未必能迅速被受众领悟,因此,了解喜剧中蕴含的美学含义对于理解和接受喜剧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将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中国式无厘头喜剧电影来简要分析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美学特性。

一、喜剧的美学特性含义与无厘头喜剧

喜剧美学源于欧美,西方的狂欢节、嘉年华会,是人们精神世界中与现实世界中的双重盛世。通过电影、舞台剧、民间互动达到的喜剧效果中反映的精神、道德、人性的因素,归因于人们内心世界对于人世间正面、美好的向往与理解。喜剧美学是窥探人生、道德、底蕴等深层次问题的触角。

喜剧意识是美学喜剧性的核心。”所谓“喜剧意识”,是指审美主体以鲜明的主体意识,反思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丑恶、缺陷和弱点,发现其反常、不协调等可笑之处,从而实现对自我与现实的超越。喜剧意识通过审美客体、创造主体和审美主体三个方面显现出来:作为喜剧意识的对象化的审美客体应该具有不协调性、矛盾性和反常性特点;创作者的智慧是喜剧意识高度理性化的体现,但其表现形式却是非理性的,主要通过逆向思维和违逆语言常规等方式表现出来;喜剧意识的直觉化表现是受众的笑,这是蕴涵着复合情感的审美的笑,反映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评价和判断。

无厘头在新华新词语词典里的词目释义为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莫名其妙组合串联或歪曲,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的方式。

无厘头文化基于草根阶层的神经质的幽默表演方式,利用表面毫无逻辑关联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人物在矛盾冲突中所表现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方式,往往滑稽可笑。一般人若不明白事件背后的“笑位”,就会不懂得笑。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

有记录最早的无厘头对白,是周星驰在电视剧角色说了一番话之后回应的一句“你讲嘢呀?”(粤语,即“你刚才在说话吗?”)来暗讽对方说了一些没有意思的废话。之后亦有他在电视剧《盖世豪侠》中的一句“饮杯茶,食个包”来指大家应该好好的坐下来讨论。其中之后的《赌圣》更是无厘头的精华,当中有不少明喻、暗喻及隐喻收藏在电影的各个部份。

二、喜剧电影中美学体现

只要说起无厘头,就不能不谈周星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周星驰就是无厘头的代名词。早时候周星驰在电影里尝试突破常规,破旧立新,但在香港人看来,他的表演只是随意瞎闹胡搞,入不得主流。因此冠其无厘头,这也是为什么周星驰不喜欢别人说他无厘头的原因。但随着周星驰对他这种特殊演绎手法的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社会大众也从拒绝排斥转变为对他认同欣赏,最后周星驰终于赢得了大众的肯定,迅速走红。他这种特殊的演绎风格也被定义为“无厘头”,只不过,此头已不同与昔日之头,除了不再有贬义色彩外,还成为一种特立独行的新

风尚。如果没有周星驰,大概也不会有今日的“无厘头”。然而,周星驰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决心为无厘头文化树一面大旗,只是他自己在对这些无厘头元素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包括了观念反转、思维跳跃、过分夸张、调侃自嘲和玩世不恭等特点,直到后来这种风格被定义成无厘头。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周星驰是鸡,无厘头是蛋。无厘头孵化出周星驰,周星驰造就了无厘头,一切就是这么相互作影响,相互促成的。在周星驰自己看来,他觉得用一些比较特别、比较奇怪,或比较新的方法来表达的意念都可以把它叫做无厘头。

我们可以从一些他的作品中来看他是如何通过无厘头来表现自己和感情的。

其一就是夸张的手法。他的这种无厘头的夸张超过了影视文艺本身需要的夸张程度,使许多事情让观众或读者一看就知道不可能,但仍然忍不住会为此而投入。例如,在电影《回魂夜》中,周星驰扮演的疯子用纸制的帽子带着大家在空中飞,这是对传统理念的夸张;在《百变星君》中,他一开始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后来却穷困潦倒,这是对生活方式的夸张;在《行运一条龙》中,他扮演的阿水当众撕开了女同学的上衣,随后又表现出痛不欲生的情状,这是对情感欲望的夸张,等等。这种夸张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淋漓尽致的感觉,把平时生活中不能表现或不想表现的各种东西都发挥到一个极致。

其二同样是所有喜剧都有的讽刺意味。人生无常,许多痛苦和不幸都是无法化解的,而面对社会的阴暗、污秽、人性的贪婪、自私,男人的好色,女人的善变,工作的无聊,挣钱的烦恼,一切都是讽刺的目标。这些

在周星驰的电影作品中也有许多体现。例如,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周星驰扮演的至尊宝带领的手下一开始都是以唯帮主马首是瞻的态度出现,而在他跟妖精打斗时却集体装死倒地,这是对忠诚的讽刺;到了《大圣娶亲》中他又无法摆脱他对一个很讨厌的女人——紫霞的爱慕之情,这是对承诺的讽刺,因为他早已答应了白晶晶要做她的老公,五百年后他本来就是别人的人;《食神》中,周星驰对双刀火鸡要求画个心的提议死也不肯,这是对女人的讽刺——对一个女人来说,不管她有多重义气,有多负责任,有多聪明,多能干,她其实在男人心目中始终只是一个皮囊而已。

其三便是自嘲。其实自嘲应该是讽刺的升华,不仅是影视艺术的一个境界,也是思想的一个境界。纵观周星驰的所有影视作品,无一不带着浓厚的自嘲色彩,其中又以《喜剧之王》为最甚。在电影中,他扭曲自己,夸张自己,讽刺自己,让观众笑起来,这不是一般的表演,这是一种内心的揭示和剖白。把自嘲做得恰到好处,不给人以哗众取宠的感觉,那就更难了,你必须有谦卑的外表,平凡的相貌,庸俗的举止,迟钝的谈吐,甚至看似愚蠢的行为……你混身上下只有一处在闪光,是谁也不可能代替的,那就是智慧,你以你的智慧予人以快乐。

三、结论和喜剧美学的赏析方法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无厘头喜剧只不过是一种饭后谈资,根本算不上什么美学之谈,但是个人觉得,无论是什么样的电影,只要它有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它就是有美可言的,即使是无厘头喜剧,在笑过之后,我们更应该学着并尝试去体会那隐藏在那些滑稽和疯狂的表演背后的深意,理解它们真正想要传达给受众的思想。

从周星驰的电影作品中,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我们笑过之后,更多的是对引我们发笑的原因进行一番思考,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从我们自身寻找那些共同点。不仅仅是周星驰,姜文、冯小刚、黄渤等人的电影作品也同样具有那些特点。国外的作品也是一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了,即使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我们还是一样能通过他的表情和动作感受到那种让人笑得流泪的讽刺。

对于喜剧电影,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它的背景因素和揣摩它的主旨特点,只要我们发掘出了那笑背后的意义,我们就找到了它所含的美的意义。

参考资料: 《电影艺术》

《中国喜剧电影史》饶曙光,中国电影出版社 《周星驰外传》窦欣平新华出版社

《向周星驰学习》卢俊、张永美 东方出版社 百度百科

第五篇:美学

美学

百科名片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目录

美学的概念 词语来源 发展历史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与其他学科关系

1.美学与哲学 2.美学与伦理学 3.美学与心理学 4.美学与文艺学

研究任务 研究方法 美的本质

中国学者最新定义:美是自由自在的劳动 美的特性

1.形象性 2.感染性 3.客观性

美的特征

美学思想和美学学科的发展四个阶段 美学存在的意义 黑格尔的《美学》 图书信息

1.基本资料 2.内容简介 3.图书目录

美学的概念

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美学只是包括“哲学思辩”,不应该“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再者,“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通常连思辩都用不着。所以,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独立的学科。(江竟瑞)

词语来源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

相关书籍《西方美学史》

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 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嘉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动的解释,他说: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欢喜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

卡尔·马克思

[1]

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虽不曾写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论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尤其是他把实验的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把关于美的探讨建立在主客体辨证统一的基础上,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9世纪中叶以后,美学发展流派纷呈,但总的来说有一重要倾向,即逐渐脱离了“美是什么”的纯哲学讨论,而侧重于“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如何”这种审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学逐渐变成一种经验描述科学。这便是美学史上所说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历史转型。20世纪的美学更是形成一股强烈的反传统潮流。它一方面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对经验实证方法的张扬,另一方面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对人的非理性的张扬,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两大思潮。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英国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国杜威的“经验美学”、意大利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英国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德国李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论以及后来的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接受美学等等。

美学的研究对象

尽管鲍姆嘉登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美学的研究对象,但他的意见并没有在学术界获得一致响应。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究竟研究什么”一直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议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倾向性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我们基本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因为以美本

美学原理

身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一来比较符合美学学科的性质;二来无论是艺术还是审美经验的解释,都有赖于美本身的解释。但传统思辨美学把对美本身的研究置于主客对峙的思维模式中,套用技术理性的方法,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其最终结果只会象现代西方美学那样导致美学学科本身的危机和消解。

当代的国际美学研究更倾向于艺术研究,甚至将美学称作艺术哲学,因为对当代的艺术不能进行研究或阐释,是验证当代的美学的有效性的标志之一,特别是当代艺术的形形色色已经完全不是传统的美学含义所能定义。“美”已不是当代美学的作核心概念,这是美学需要注意的,否则将有生机的美学研究引向文字游戏。

研究对象如果按分类则如下:

(1)、美,如美的产生、发展;美的本质、特征、功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内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组成因素及其规律;(2)、审美,如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美感的发生、发展、性质、特征及其规律;(3)、美的创造,如现实美、艺术美的创造规律、发展规律、鉴赏规律等;(4)、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5)、美育;(6)、美学自身。

与其他学科关系

美学与哲学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这是因为:

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任何理论的形成及其性质取决于它的提问以及提问方式。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杂然纷陈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恒久不变的美本身,显然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而较少是文学家或艺术家。最后,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表面看西方现代美学拒斥哲学,但它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美学与伦理学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决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从历史上看,凡是美的对象在伦理学意义上亦是善的,这尤其表现在社会美领域里。社会美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美的形式来表现善。

美与善尽管联系密切,但并非可以等同,美并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美的事物更侧重于人精神的愉悦,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对象与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联。

美学与心理学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李白的诗:“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心情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的发生离不开人心理因素的参与。因而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对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的强调,各心理学流派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美学研究对心理学的依赖。

美学与文艺学

美学与文艺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文学艺术。因此,它们研究的问题常常会有某些交错,譬如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一般规律等既是美学又是文艺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但美学相对与文艺学而言,更带有一般性,它探讨文学艺术的本源,为后者提供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而文艺学则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文学艺术经验和现象,它可以为美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

研究任务

美学的研究任务除了它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美学是一门超世俗功利的学问,它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但它又与哲学不同,它把这种终极关怀和追求溶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当今技术文明和商业文明,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离形而上,这无论于社会还是于人本身都是令人担忧的。美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从而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关于美学研究的任务问题,自鲍姆嘉通建立美学以来,就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主要有四种意见:

一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指教导怎样以美得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虽然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他却并不排斥艺术,而且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二 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的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所说的美并非一般的现实美,而是艺术美。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更确切的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根据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这种名称,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但黑格尔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为自然美是心灵美即艺术美的反映形态。

三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但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美,而是艺术。他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写道:“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底原则的体系吗?”在对艺术的研究时,应包括美学意义的美,但艺术不局限于美,因为美学的内容应该研究艺术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他认为美学如果只研究美,那么像崇高、伟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进去。美学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四 认为美学史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属于这一学派的美学有:“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这派美学所侧重的研究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至于“什么样的事物才算美”也就是美得本质问题在他们看来还在其次。什么是美感经验呢?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例如在研究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引起我们的美感时,重要的不是研究花、鸟的生活和本身的特点,而是研究花、鸟引起人的心理活动(惊心、溅泪)的特点。花、鸟所以成为审美对象,是由于美感经验中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这派认为美学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分析种种美感的经验。这是近代心理学的美学的最主要研究对象。

------------------摘自《美学原理》 杨辛 甘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研究方法

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

美的本质

美是什么?

这是来自柏拉图的发问。正是这一问,开启了全部美学的历史,它作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激励着历代美学家、哲学家们进行不懈的努力。

怎样认识美学的本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他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美学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的,并不是把美的事物作为与人无关的对象来研究的。

(3)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探讨:

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从客观精神方面的探讨: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

从主观精神方面的探讨:休莫、康德、一些现代美学家„„

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荷加斯、博克 „„

3.从精神和物质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中国古代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中国古代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多的是通过对“道”、“气”、“妙”的探讨而反映出来,与西方强烈的思辩特性相比,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

如:“比德说”,即从不同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事物与人之间形状、习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观化、自然化。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比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美是自然的一种最大的秘密,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种普遍而清楚的意见:它在本质上还属于未被发现的真理。”

问题:美的本质问题是否是一个问题?是!应如何探讨?不是?是否可以取消?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认为自然即为美,美的本质是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符合事物的规律,也就是中国哲学中所说的“道”。

合乎自然的即为美,反之则为丑。这个审美标准,它不仅仅适用于天地万事万物,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人和社会的和谐自然为美,人自身的和谐自然同样表现为美。

大道至简,大道至美。

中国学者最新定义:美是自由自在的劳动

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中指出: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所有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的劳动

个体在其与对象的对立与僵持中,需要劳动来解脱。只有劳动能把个体从对象关系中解放出来。由于个体所面临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个体的劳动形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

从表面上看,个体的劳动过程是满足吃、穿、住、用的过程。它是那样地实在,那样地俗不可耐,不少人甚至诅咒是劳动使他变得辛苦起来。然而,劳动对于人,就象生命对于人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恩格斯说的好:“劳动改变了人本身”。如果没有劳动,也许世界上至今没有人类;如果没有劳动,人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丰富的生活。人们可以改变劳动的形式,但却不能取缔劳动本身。

2.所有创造美的劳动的共性是自由自在性

虽然每一种创造美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比如种植活动、建筑活动、舞蹈活动、歌唱活动、绘画活动等等,但是,这些具体形式的劳动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每一种具体形式的创造美的活动都是体现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活动,那种凡是体现了人类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劳动成果则被看成是美的东西。

3.美是自由自在地劳动

美的事物正因为是由劳动的自由自在性构成,美表现在任何事物之上时,这种事物都是劳动的结果的表现者或者直接是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作为劳动的结果,作为这种劳动的自由自在性质的反映,自由自在性被镶嵌在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果之中。比如生产劳动中的美,生产者按照自己的设想成功地制造出一件精确的产品,或者完成了一个成功的动作,这是他按照事物的必然性或者按照他自己高于必然性的设计使得劳动有了结果。这个时候,美是劳动产品的一个附属物,它镶嵌在这产品之中,是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证明。作为直接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美直接就是这种劳动的主题,这种劳动直接地为了美而产生,比如艺术劳动,这种劳动的形式本身就是美,即美是自由自在的形式。

阅读链接:《接受与选择》第九章“美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_年8月第一版。

美的特性

形象性

1.诗歌中形象的朔造: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更阑静,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奥孔》等

3.绘画作品:《蒙娜丽莎》等

4.音乐作品:《田园》、《如歌的行板》等

5.小说:《红楼梦》、《西游记》、《家》、《春》、《秋》等

6.戏剧:《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学理论的美:

公式,概念、理论等的美在何处?(李政道等对美的讨论)

它们必须它们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并且为人所感知,方可成为美的对象。(赵鑫珊有关论说)

感染性

美直接诉诸人的情感,或喜爱、或激动、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获得一中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配乐诗朗诵:[匈牙利]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

[俄国]西蒙诺夫:《等着我吧„》

音乐片段: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东西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就在于他体现了人的东西,尤其是体现了人的情感生活。

客观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观物性因素,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审美愉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事物,而不是那个事物作为美的对象。

美的特征

美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真与善的内容同和谐的形式相统一的,丰富独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悦心情的生活形象。一般说来,美具有下列几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征:

(一)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形象性与理智性的统一;

(三)真实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四)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现代美学概述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美就开始萌芽,继而产生、发展,历经几十万年。

从原古人的刀伤剑痕、泥土文身、兽皮裹身,到颈部挂满了贝壳、兽齿,头上插满了野鸡翎,都表明人们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美。为原始部落的装束。

古希腊被认为是西方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美学家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在《大希庇阿斯》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美的故事,这是人类最早开始用文字记载关于对美的思考。

故事大约发生在2400额年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向诡辩家希庇阿斯发难说:“只要老天允许,你朗诵大作时我一定洗耳恭听。不过我要向你请教,什么是美?什么又是丑?”希庇阿斯显得有些傲慢,自鸣得意地说:“这个问题太小了,简直是微不足道,比这个难得多的问题我都可以教你,我可以教你把一切反驳者都不放在眼里。”苏格拉底装作很高兴:“那么还是先向你请教美到底是什么?”希庇阿斯有些忘乎所以,似乎在教训人:“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美,请你记住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有些哭笑不得,但却装出赞同的样子说:“太美妙了。可是我的论敌如果问,凡是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否有一个美本身的存在,才称那些东西为美呢?如果我回答说,一个年轻漂亮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东西都为其美的。这样可以吗?”希庇阿斯答道:“他敢否认漂亮小姐的美吗?”苏格拉底进一步假问道:“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一把漂亮的竖琴,一个美的汤罐不也是美的吗?”希庇阿斯显得有些招架不住了:“太不像话了,怎么能在谈正经话题时,提出这些粗鲁的问题!”还嘟囔着说:“漂亮的母马还是不如年轻的小姐美。”苏格拉底抓住话头,穷追不舍:“最美丽的年轻小姐与女神相比不也是丑的吗?”希庇阿斯像泄了气的皮球。

美学思想和美学学科的发展四个阶段

(1)胚胎阶段。在原始时代,原始初民开始在劳动中创造出原始的艺术,表现出对自然、社会、艺术的原始审美意识,初具美学思想的萌芽。

(2)形成阶段。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生产方式、思维能力以及科学、艺术的发展,美学思想逐步明晰化、自觉化、理论化,并以文字记载于哲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文献之中。中国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王充、刘勰、苏轼、李渔、王夫之等都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美学思想。在外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文艺复兴后的博克、休谟、笛卡尔等哲学家,布瓦洛、莱辛等文艺理论家,狄德罗等启蒙主义者,都为美学学科的诞生作了理论的和实践的准备。1750年鲍姆加登正式提出了建立美学学科。

(3)系统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德国康德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黑格尔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的美学体系。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使旧唯物主义美学发展到最高阶段。马克思主义美学论证了劳动实践创造美,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审美意识和艺术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等美学的根本问题,使美学逐步建立起真正科学的体系,并日趋成熟。

(4)现代发展阶段。从19世纪中下叶开始。进一步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综合研究与分门研究、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衍生出哲学美学、艺术美学、心理学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等多种分支学科,出现了现代人本主义、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思潮和实验美学、完形心理学美学、精神分析学美学、实用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表现论美学、语义学美学、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直觉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结构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接受美学、符号论美学等多种流派,而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有了新的开拓和长足的发展。

后也在动漫中出现过,如《黑执事》中,塞巴斯蒂安也讲执事的美学。

美学存在的意义

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个体的历时性、共时性审美、创造美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展美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黑格尔的《美学》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黑格尔认为,他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美学》的中心线索是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并以此认识为基础前提上所进行的论证。当然,这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后期的哲学家很多人不赞同黑格尔的观点,但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和里程碑意义却无法抹杀。《美学》第一卷

黑格尔

[2]

是整部著作的总论,也可以说是核心前提,后面的几部都是对第一卷的一种艺术史的验证。它大体上谈了几个部分的内容。首先指出“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

紧接着论述“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但他否定自然美崇尚艺术美。后面谈“理想“的特点以及论艺术家创作的一般规律。

从方法论的角度,黑格尔把他的辩证法运用于美学。他认为最高的实在也是一个运动的、动态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对立,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证实在,常人的抽象思维只能孤立静止地理解存在的事物,只能单独地思考它们的特殊的阶段和对立,而不能思考对立面的统一。既然一切存在物的真理只存在于理念之中,理念是唯一真正的实在,那么正确的方法必须论述实在的所有矛盾,并表明它们如何调和、保存于一种协调一致的整体中。所以思维就必须从最简单、抽象和空洞的概念开始,前进到比较复杂、具体和丰富的概念,前进到总念,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

他对美有一个宏观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所说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实在。他认为美就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等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艺术的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黑格尔说:“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关的本质”。理念是唯一绝对的实在,整个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美和艺术也是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一个环节、一种表现。所以黑格尔美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

《美学》黑格尔

现”。他认为理念的发展有几个阶段,在逻辑阶段,理念仅仅作为抽象的、纯逻辑的概念而存在,不具备任何物质的或经验的内容,通过纯粹抽象的概念、范畴之间的转化和过渡,它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在此阶段,理念采取了自然的物质形式,在背后决定着自然从机械性经物理性到有机性的发展,有机体的最高阶段是人,随着人的出现,绝对理念又要进入自我否定,从自然进入精神,从而进入精神阶段。在精神阶段,理念战胜物质,回复到与它本身相适应的精神的形式,返回自己的家园。由于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自我否定,也即否定之否定,所以它既不是逻辑阶段的纯粹抽象的思维和概念,也不是自然阶段那种受物质束缚的受动的东西,而是概念与自然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内容。如果说逻辑阶段是抽象的存在,自然阶段是自在,它们都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没有达到自我意识和自由的最高水平,在其中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都没有同一,或者不能说一切对立都充分调和了,那么只有在理念演化的精神阶段,它才把自己的本性向自己显示出来,作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认识自己、实现自己、回复到自己。主观精神(从本能到理性的个人意识)、客观精神(包括法、道德、法律的社会意识)、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精神阶段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黑格尔把艺术确定为绝对精神的体现,它是绝对精神的第一个阶段。作为理念,它是绝对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种较低级的显现。正因为如此,艺术将会扬弃自己,转化为更高的宗教和哲学阶段,这体现了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性:在它之后的宗教与哲学更深刻地把握了真实的理念。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范围是艺术,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艺术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于自然美。“艺术美的职责就在于它须把生命的特别是把心灵的生气灌注现象按照它们的自由性,表现于外在的事物,同时使这外在事物符合概念。”黑格尔指出,艺术创作就是使思想感情外化为作品,成为可以从中认识自己的„’心灵既是“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又是“为自己而存在”,它“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受到生气灌注的东西,即心灵的生命,才有自由的无限性”。因此,只有涉及这较高的境界而产生出来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就是艺术美。黑格尔认为诗是艺术的最高阶段,戏剧又诗的最高阶段,在诗中,精神的方面已完全从感性物质中解放出来,精神和物质的分离使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艺术自我取消了,诗既是一切艺术的解体也是向另一个更高的领域即宗教的过渡。

黑格尔的《美学》在美学研究中运用了辩证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它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为中心,强调了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关系,并且深入地讨论了艺术的理性内容和艺术的发展史,史无前例地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范围。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的美学的最高成就,对现代美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学入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