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1-112557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2 01:39: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

关于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研究

(浙江长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郭险峰

[摘要]现代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是一个企业经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指明了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问题;发展策略

物资供应管理作为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工作,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对采购、仓储等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企业的正常物资供应而实施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体现出供应管理和服务经营的双重职能。因此,企业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以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1.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的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是为保障企业正常物资供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现实设计的一整套包括管理的理念、内容、工具、程序、制度和方法等的方法论体系,从而以最优的服务和最低的成本为企业提供服务和物资供应。一般而言,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传统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创新采购管理模式和零库存管理模式。

传统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由于存在供货方式单

一、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合作不稳定、库存结构不合理、信息系统不完善、产供销协调链难形成等缺陷,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已难觅踪迹。现代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更多地采用创新采购管理模式和零库存管理模式两种。创新采购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准时化采购模式和集中式战略采购模式,其优势在于企业能够把控全局,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调整整体管理战略,制定可行性的的采购目标计划,从而有利于形成价格规模效应,密切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达成企业利益最大化以及双赢的效果。零库存管理模式是在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以准时化方式提供物资供应,最大程度降低库存量,使之最小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及竞争优势,帮助企业在经营中获得最大化利润。

2.存在的问题 2.1采购成本高

一般而言,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多在采购环节。大多数企业重视采购商品的价格而忽视采购全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固然与采购管理质密切相关。有些企业在物资采购之前未能进行周详的调查和分析,所制定的采购计划并不符合生产实际,从而出现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物资短缺或积压,加大了产品的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另一原因是采购人员的徇私舞弊、选择供应商的情况,从而导致成本增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2.2信息交换慢

企业物资供应工作的一个重点在于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动态,这对采购人员而言,最为重要,无信息搜集就无法完成采购工作,无法预测市场对企业物资的供求状况,也无法确定物资未来价格,难以确保科学合理的采购决策。大部分企业没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换系统,或者技术手段陈旧,未能得到更新,无法及时提供市场物资信息,导致高价买进原料,无形之中提高了物资的采购成本,也增加了采购的风险,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2.3管理模式偏

从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来看,仍存在管理过程粗放、管理手段落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较大等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物资供应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或偏颇所致。因此,企业落后的供应管理模式,在适应现代采购物流发展和规模化经济要求的过程中,很难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出现独立采购、私自采购的现象,采购过程难以形成采购规模以提高企业的采购价格优势。2.4监督机制弱

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不仅仅要求执行力高效,也需要有强大的监督机制予以保障。从目前企业的物资采购现状看,大多数企业的物资采购重点在于事先与供应商的价格确定事宜以及事后的分析、控制过程中,缺乏事前的供应商选择论证,缺失事先深入调查市场供求情况、采购过程的事中监控以及价格成本构成的分析。从某种角度讲,企业的采购过程监控力度弱,尚未建立真正有效的物资采购监督机制。

3.发展策略

3.1严格控制采购成本

现代企业要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解决现存的问题。首先要从降低采购成本入手。笔者以为,降低采购成本的措施,必须从两个层面进行控制。一要提高物资供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强化监督力度的同时,利用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令其恪尽职守,认真询质比价,节约成本;二是加强供应商管理,根据与供应商的合作情况建立相应的档案,以其交货周期、历史交易价格、诚信度、服务态度等评定信用等级和质量等级,每年两次考评,予以奖励或惩处,以此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3.2建立市场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物资供应效益,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市场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市场信息、物资储备、采购资金、成本费用等物资管理工作。企业应构建ERP和电子商务等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搭建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将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配合协调,以利于企业及时收集、整理、归类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趋势编制物资供应计划,作出科学合理的采购决策,规避采购风险,同时可以优化物资供应管理人员的配置,使产品成本最小化。3.3完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中,市场信息的变化日新月异,物资供应计划表现出多变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完善物资供应的管理模式,物资计划编制制度、集中采购制度、资源集成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制度等的随时更新与完善,才能提高采购资金的运营率,形成规模采购,降低企业的采购风险。3.4 强化监督机制

在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过程中,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为,针对企业目前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问题,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事前建立采购计划审批制度,遴选优质的供应商并在采购前对供应商进行审查;事中对采购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规范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的交易行为;事后反省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对每次采购作出总结报告,以积累经验,利于形成完善规范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根据自己的实情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和市场信息管理系统,才能严格控制采购成本,促进采购资金运转周期,保证供应物资的质量,最大程度降低库存量,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许成平.最新物资管理全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2_.[2]刘在岭.物资成本控制及信息管理的探讨[J].天津大学,202_,(02).[3]张亚.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研究[J].企业发展,202_,(06).

第二篇:职校应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职校应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摘要:现代企业已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了战略高度。在目前社会大背景下,中职学校借鉴现代企业一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可借鉴的模式和深远的意义。

中职学校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原因

人力资源管理滞后已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现代企业处在世界经济的风口浪尖,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激烈等。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现代企业已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其管理经验可供中职学校借鉴。

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社会文明与进步要求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越来越规范,并突出实效性。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民众对政府的诸多做法提出了质疑,迫使政府职能部门在某些方面加以改变,其中之一即为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效果显著。目前,我国业界一些人士也就政府职能部门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一些理论,有些地区已将这些理论变成了现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为中职学校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宝贵经验。

两者的共同之处使得中职学校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成为可能。其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人的管理。其二,企业生产产品,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企业产品直接面对市场,中职学校毕业生大都直接面对就业市场;企业的产品好,用户才会满意,中职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中职学校办学模式逐渐成熟,“工学结合”、“产学结合”、“订单培养”、“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等中职学校办学模式已渐趋成熟,这使得中职学校与现代企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中职学校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仅可能,而且必须。

中职学校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一)人才来源的广泛性

现代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供中职学校借鉴,有利于中职学校获得优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网罗”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中职学校目前最缺少的就是专业技术型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获得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学校员工在职提高目前,国家为中职学校专业技术教师业务提高提供了很多培训与学习的机会,中职学校应抓住这一契机。

人才租赁这也是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尤其对一些国办中职学校来说,编制卡得比较严,人才租赁应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如一所中职学校的农学专业可以聘请农艺师为学生实地讲授农业、园林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某些缺口的专业技术型教师可以采用人才租赁的形式补充。

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充实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国家应鼓励一些师范类大学积极开设中职学校急需的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以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充实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应为非师范类对口专业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就一所中职学校而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运。一方面,中职学校应想方设法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水平,从社会聘请专业技术型教师,这属于微观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另一方面,国家政策要向中职学校倾斜,为中职学校获得优秀的专业技术型教师提供政策保障,这才是长久之计,是国家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二)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

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都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人力资源外包,如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医疗费、住房公积金、后勤服务等,都由专业机构来管理。

现代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采用更多的人力资源外包形式,除企业一些战略性要务不外包外,将职工养老金、医疗费、住房公积金、后勤服务、人员招聘、员工专业培训、新产品研发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技术项目等交由专业机构来管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运作已渐趋成熟,内容也更丰富,并且仍在发展当中。

中职学校可借鉴一些现代企业成功的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除一些重要性事务不外包外,将养老金、医疗费、住房公积金、后勤服务、实习基地建设等交由专业机构来管理,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更为重要的事情上。

(三)集思广益,采纳众贤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企业要获得长足进步,单靠哪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全体员工的合力。成功的现代企业无不为员工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企业尊重员工,其表现之一便是把员工当做企业的主人,认真听取他们为企业发展所提的合理化建议,集思广益。因为员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对于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往往体会得更真切,有着比领导更为深刻的感受。

在中职学校里,每位教职员工除了各司其职外,还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位教职员工都想为学校发展多做一些贡献。要让每位教职员工进一步地为学校服务,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让员工提建议和意见。应建立一种机制,不管是谁,凡是提出了对学校发展有利的合理化建议,都应予以采纳,并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应鼓励教职员工多发言,多给广大教职员工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能把员工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屏蔽”,争取让每一位员工的优点在中职学校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有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使每位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

(四)绩效工资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调就是把管理与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让经济杠杆起决定性作用,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把人的问题与商业问题综合起来考虑的机制。

中职学校发展到今天,传统的人员管理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因此,要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行绩效工资,用经济杠杆调节教师的收入分配,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更多有志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人才进入职教行列中,以实现我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这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五)以文化为凝聚力,以质量求生存

现代企业普遍建立起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在增强员工凝聚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中职学校也应建立起师生普遍认同的校园文化,并使其成为全体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当是校训,它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应把校训落到实处,让它融进每一位教职员工、每一位学生的血液里,使它成为中职学校前行的风向标。

企业领导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直接影响着广大职工。企业职工生产出了产品,消费者会有一个反馈,从而消费者对企业有一个认知。

在一所中职学校里,校领导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也直接影响着广大教职员工,教职员工会将这种影响传递给学生。学生到了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就会对培养他们的中职学校有一个认知。河北邯郸雪驰集团“人诚品真”的企业文化成就了一个全国闻名的品牌。这里面既诠释了雪驰人自己所认同的企业文化,也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一个现代企业要实现发展,就要实现企业职工素质与产品质量双过关。同理,一所中职学校要实现发展,也要实现教职工素质与学生素质双过关。

总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灵活,内容丰富,应变性强。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借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整合人力资源,并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以期实现中职学校长久、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生产的是产品,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学生。中职学校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更大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篇: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涉及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组织与文化、制造资源、资金与成本、技术与产品开发、与控制等方面,且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和执行层等多个层次的模式。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是通过现代管理模式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合理、有效地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现代管理模式

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其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典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方法有: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按类个别生产(OKP)、优化生产技术(OPT)、(SCM)、企业过程重组(BPR)、敏捷虚拟企业(AVE)等等。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是实现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五种企业管理模式

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

1.亲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

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从历史上看,虽然一个企业在其创业的时期,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确实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以后,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很快会出现问题。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性功能,会由其内聚性功能而转化成为内耗功能,因而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应该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我国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几乎是99%,但是当企业跃过创业期以后,它对企业的负面作用也几乎是99%。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我国有一个民营企业叫“万通”,一开始就是五个情投意合的人创办的一个友情化企业,当时大家都可以卧薪尝胆,创业者之间完全可以不计较金钱。但是,当万通拿到第一笔大的利润的时候,五个人就开始有所摩擦。当时万通的比较大的股东叫冯仑,他还想继续坚持这种管理模式而使企业发展,他组织企业的创办者读《水浒》,让大家记取散伙与分裂的教训,但结果最后没有解决问题,只好几个人解散了这个企业,放弃了这种友情化管理模式。后来万通由于创业者各自另起炉灶而孵化了好几个企业。

3.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

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有人老是喜欢在企业管理中讲什么温情和讲什么良心,认为一个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么被管理者就必然会有很好的回报,即努力工作,这样企业就会更好地发展。可见,温情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的良心是很难谈得清楚的。良心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化的并以人情味为形式的经济利益的规范化回报方式。因此,如果笼统地讲什么良心,讲什么人性,不触及利益关系,不谈利益的互利,实际上是很难让被管理者好好干的,最终企业都是搞不好的。管理并不只是讲温情,而首先是利益关系的界定。有些人天生就是温情式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软,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利益关系的界定是“冷酷无情”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到一定时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种在各种利益关系面前“毫不手软”的人,尤其对利益关系的界定能“拉下脸”的人,才能成为职业经理人。例如,如果有人下岗的时候哭哭啼啼,一个人作为管理者心软了,无原则地可怜下岗者而让他上岗了,那这个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职业经理人。

4.随机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

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很独裁。他说了算,他随时可以任意改变任何规章制度,他的话就是原则和规则,因而这种管理属于随机性的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可见,这种管理模式要么是表现为民营企业中的独裁管理,要么是表现为国有企业体制中政府对企业的过度性行政干预。现在好多民营企业的垮台,就是因为这种随机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因为创业者的话说错了,别人也无法发言矫正,甚至创业者的决策做错了,别人也无法更改,最后只能是企业完蛋。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适当地“软化”一下也不好办,终究被管理的主要对象还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种各样的思维的,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完全讲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优点,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恐怕是中国这十几年来在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识性的结论。

企业初创时期,事务相对简单、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也还没有十分宽泛,因此可以采取直接管理的方法,比如一些家族企业在规模和领域还不大的时期,采用直接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但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管理方法就需要随之创新和优化。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管理”方法分成这样几种类型,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科学地、单一或复合地加以运用,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无论何种管理学派,它都首先对企业中的人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性判定,然后再确定管理途径和手段。人的因素当作了管理中的事实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二、人本管理的方式

主客体目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需要)| | 激励 | | 权变领导 | | 管理即培训(管理过程中进行员工的职能培训)| | 塑造有助于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自有全面发展的环境氛围。| | 企业文化对职员的整合 | | 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益组合 | | 企业人完成社会角色

三、人本管理中的个人和组织

分析并创造企业人的心智模式、创造能力、行为模式和自我管理,发挥其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在人本管理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塑造环境,从而主导个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心智模式是个人在相关的外部事物变化时,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经验,作出第一反应,或采取积极步骤进一步攫取外部信息,把握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以主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思维定势决定的思想、心理、行为的转换方式。

创造能力的训练,实质上是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对职能的开发。行为模式是行为动因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自我管理则是企业人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的管理。企业人通过自我管理,可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人本管理的一切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进而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人本管理对组织结构、组织形态、组织体系营运的最本质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组织中所有成员的聪明才智,以保障组织整体的高效能。通过果断、足够、合理的授权,使组织趋于扁平化,达到集权和分权的平衡和适宜,有助于获得组织的理想的权力结构。组织修炼的重要一环是优化组织政策的设计与营运,这是组织发展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组织发展的内容看,组织往往通过塑造组织文化、锤炼工作团队、确立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与适宜以及沟通与交互作用的营运机制来实现组织发展的。

四、人本管理的环境

人本管理的实施是在一个现实的企业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文化氛围的塑造、工作环境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修正,是我们研究人本管理环境的目的和实施人本管理的途径与手段。

重视文化氛围的塑造以取得人本管理的预期成效,是由文化所特有的功能、力量、作用所使然。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目的在于强调成员在企业组织的一切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它有别于其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地方,就在于它用“软”的,无形的方式去影响和管理企业和企业人。文化氛围的塑造反映了对人本管理理想、境界的追求。

Z文化之所以帮助日本企业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着充分理解并运用了企业文化这个“软性的”威力巨大的管理手段。中国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应在考虑、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激励、规范、整合、导向和辐射等作用。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认为,重视人本主义和人际关系沟通的领导方式,可以在中等有利的工作环境下取得很好的绩效。豪斯则认为,领导者的作用就是扫除部属目标道路上的障碍,以帮助部属实现目标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五、人本管理的原则

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对策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在人本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架构框架内进行,即让人本管理统领企业的一切工作。为了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取得预期绩效,我们认为,人本管理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企业组织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的原则

从管理的内容看,人本管理强调的是了解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沟通和交互作用,着眼于企业人的集体意识的培育和对企业及团队重大决策的参与,以及根据企业人的工作绩效和企业内外环境,对企业人进行激励和实行权变领导。

从管理的关系来看,企业人在管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而企业人分为管理主体人和管理客体人,但是,这种不同的角色都以对方的活动作为自己活动的存在前提。

从人本管理的本质来看,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和管理制度。

第二、重视人的需要,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将侧重于使企业成员受到尊敬、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即保障员工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在团队中与领导协商制定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施目标管理。

第三、坚持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的条件和手段,优化和完善企业人心智模式的原则。设立这一原则是基于“管理即培训”的基本理念,企业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培训不仅是着眼于员工对高岗位的适应性,而且更着眼于员工对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第四、人本管理组织的设计与构造应遵循统一有效、幅度合理、职权和知识相对应、直线主管和幕僚相结合、集权和分权的平衡与适宜、组织和地位弹性的原则。

第五、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原则。设定这一原则是基于人本管理不是企业管理的额外工作而是让人本管理统领企业一切工作,使企业组织在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取得预期发展绩效的考虑。

企业管理模式的五种演进

1.管理

这里的管理是一种狭义的直接指挥、协调、检查的职能。如在一些公司内部,总裁与部门之间就可以是管理。管理也是最原始、最直接和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2.监督

监督是基于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行为是否尽职尽责自律守法,以及经营管理结果和效果的一种分析评价机制,在各类企业中用的也很经常。

3.监控

监控有点象探照灯,时刻关注着。是对子公司管理的一种方法,但是既不是参与经营管理过程,也不是只管结果。为了既达到对被投资企业的监控,又符合公司法及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规则,现在不少企业用一些实施信息化的手段在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控,效果也很不错。

4.管控

管控是基于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身份而衍生出来的管理方法,体现的是在一些关键要素上大股东实施以“控制”为特征的管控行为。比如一些集团对子公司的战略规划、投资进退、高级人事、资金担保等重大要素实施终极审定机制。具体实施中其含义是双重的:即意图是管理这些核心要素的过程,但是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专业线上的逐级意图造传递来控制的手法。母公司自己本身并没有置身其中。管理意图通过一种方法和手段达到了控制它的过程。

5.治理

这里的治理定义为一家公司的法定的三会四权的法人治理结构。现在每家公司成立时都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这种运作机制包括具体到董事会、监事会如何配置,以及怎样让他们发挥价值,履行他的职责;还包括股东层面、董事会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策略来促使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实现有效的捆绑,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即期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提升。这是大集团面对众多的子公司、孙公司实现有效管理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机制,也是最需要思考的课题。

当然,这种对企业管理方法的分析只是一种人为的研究和分类,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上述5种方法往往是实行复合运用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我们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态势、阶段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的理解,如何搭配并融汇贯通,是有效与否的关键。就这一点来说,这其中是有“秘码”的。

不同文化对企业管理模式选择的具体影响

西方管理模式的本质是个人本位下的“制度管理”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形成了以法律保护个人权利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表现为与个人本位取向相一致的“工作分析”、与薪酬系统挂钩的“岗位评价”,明确界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与职位价值,这是组织分工的价值观依据,也是科学管理在西方的本意。

个人本位下如何实现合作?个人在群体、组织中形成合作的条件,体现为外在规章制度明文要求下形成的“他律”。即使表现在道德上也是如此,尽管康德说过:“使他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但是西方道德经过宗教改革后的含义,是指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只对上帝与法律负责的义务;激励力量主要来自个体成就感。

东方管理模式的本质是群体本位下的“文化管理”

东方文化认为人性善,形成了群体本位价值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经验是,集体奖励的激励制度、重视团队合作、更易出现员工公民行为等。

个人在群体、组织生活中的合作,是以人们信仰的强势企业文化为核心,根据各自所处位置与身份“自律”为主的控制方式。中国文化下的道德自律与西方的道德自律不同,是对群体中的他人负责,而不是对神(或者规章制度)负责;激励力量主要来自以个体在所属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为标志的公平感和荣誉感。

美国管理学家敏锐地认识到造成管理模式差异的文化差异,是造就日本经济奇迹与日本企业竞争力背后的原因,提出了管理学中的“企业文化”理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主要的约束与激励力量上,与西方企业存在明显差异。日本企业管理经验的文化实质

同为受儒家学说影响的文化,虽然中日之间在核心文化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中国文化以仁为本,日本文化以和为本,但都属于群体本位的文化模式。日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于西方企业管理原则要求的做法,这些做法值得我们仔细分析、思考与借鉴。在日本企业管理内部,有质量圈活动、工作小组、全面质量管理、集体奖励制度等;在市场上,有大企业与小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结盟与共好。以上现象都是与日本的群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管理活动与组织形态,形成以群体为形式的竞争主体。在最为知名的日本丰田生产模式中,无论是领导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还是培养员工自下而上追求精益生产的自觉主动精神,没有凝聚在强势企业文化之中的群体本位价值观支撑,难以实现持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这也是丰田生产模式在我国企业学习借鉴过程中效果不佳的原因----只学流程,没有文化支撑。

这种以群体、集群为单位的市场竞争主体及其相应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要比单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大得多。后来出现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其实质是为了解决丰田生产方式在企业内部推行所受到的外部制约,以拉式生产、订单生产、柔性生产为核心,将准时生产、订单生产思想扩张到整个供应链条,以纵向企业联盟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体现出很强的东方文化色彩。在我国成功的经验是浙江温州地区民营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既与温州商业文化中重视、相信地缘合作有密切关系,也推动了温州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出路是坚持群体本位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属于群体主义文化下的文化管理。单个企业成功的例子是海尔管理模式,支持了海尔20几年的高速成长壮大,对海尔管理成功经验的具体分析,在《海尔企业

文化的结构、功能分析与启示》一文中有所总结;温州企业之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供应链上企业联盟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的例子,都是以群体主义价值观为文化支撑而形成的。日本企业将工业工程理论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丰田生产模式。中国企业也需要在学习外国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中,结合自己的文化特质进行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学习借鉴欧美与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过程中,应注重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对日本管理经验的吸收;重视以文化管理思路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将群体本位价值观与西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在一起。(关于群体本位价值观对学习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影响,曾在《广义文化观视角下的中国企业绩效管理症结》一文中有过粗浅的分析)。

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实行创新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在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学习外国管理经验进行管理制度创新,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尝试通过横向或纵向的企业间联合进行研发投资实现技术创新,以群体为本位的制度设计思路,是中国企业做大作强的必然选择与创新方向。

编辑/发表时间:202_-03-16 05:05

第四篇: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管理日益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无论在行政机关或工商企业以及各个组织中,管理都显示出勃勃生机,特别是目前我国进入WTO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步,崭露头脚,就必须扎扎实实地从管理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别人兼并,才会求得生存和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五种模式

1.亲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1]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从历史上看,虽然一个企业在其创业的时期,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确实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以后,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很快会出现问题。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性功能,会由其内聚性功能而转化成为内耗功能,因而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应该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我国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几乎是99%,但是当企业跃过创业期以后,它对企业的负面作用也几乎是99%。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我国有一个民营企业叫“万通”,一开始就是五个情投意合的人创办的一个友情化企业,当时大家都可以卧薪尝胆,创业者之间完全可以不计较金钱。但是,当万通拿到第一笔大的利润的时候,五个人就开始有所摩擦。当时万通的比较大的股东叫冯仑,他还想继续坚持这种管理模式而使企业发展,他组织企业的创办者读《水浒》,让大家记取散伙与分裂的教训,但结果最后没有解决问题,只好几个人解散了这个企业,放弃了这种友情化管理模式。后来万通由于创业者各自另起炉灶而孵化了好几个企业。

3.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有人老是喜欢在企业管理中讲什么温情和讲什么良心,认为一个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么被管理者就必然会有很好的回报,即努力工作,这样企业就会更好地发展。可见,温情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

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的良心是很难谈得清楚的。良心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化的并以人情味为形式的经济利益的规范化回报方式。因此,如果笼统地讲什么良心,讲什么人性,不触及利益关系,不谈利益的互利,实际上是很难让被管理者好好干的,最终企业都是搞不好的。管理并不只是讲温情,而首先是利益关系的界定。有些人天生就是温情式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软,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利益关系的界定是“冷酷无情”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到一定时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种在各种利益关系面前“毫不手软”的人,尤其对利益关系的界定能“拉下脸”的人,才能成为职业经理人。例如,如果有人下岗的时候哭哭啼啼,一个人作为管理者心软了,无原则地可怜下岗者而让他上岗了,那这个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职业经理人。

4.随机化管理模式

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很独裁。他说了算,他随时可以任意改变任何规章制度,他的话就是原则和规则,因而这种管理属于随机性的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可见,这种管理模式要么是表现为民营企业中的独裁管理,要么是表现为国有企业体制中政府对企业的过度性行政干预。现在好多民营企业的垮台,就是因为这种随机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因为创业者的话说错了,别人也无法发言矫正,甚至创业者的决策做错了,别人也无法更改,最后只能是企业完蛋。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适当地“软化”一下也不好办,终究被管理的主要对象还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种各样的思维的,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完全讲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优点,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恐怕是中国这十几年来在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识性的结论。

企业管理模式的五种演进 1.管理

这里的管理是一种狭义的直接指挥、协调、检查的职能。如在一些公司内部,总裁与部门之间就可以是管理。管理也是最原始、最直接和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2.监督

监督是基于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行为是否尽职尽责自律守法,以及经营管理结果和效果的一种分析评价机制,在各类企业中用的也很经常。

3.监控

监控有点象探照灯,时刻关注着。是对子公司管理的一种方法,但是既不是参与经营管理过程,也不是只管结果。为了既达到对被投资企业的监控,又符合公司法及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规则,现在不少企业用一些实施信息化的手段在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控,效果也很不错。

4.管控

管控是基于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身份而衍生出来的管理方法,体现的是在一些关键要素上大股东实施以“控制”为特征的管控行为。比如一些集团对子公司的战略规划、投资进退、高级人事、资金担保等重大要素实施终极审定机制。具体实施中其含义是双重的:即意图是管理这些核心要素的过程,但是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专业线上的逐级意图造传递来控制的手法。母公司自己本身并没有臵身其中。管理意图通过一种方法和手段达到了控制它的过程。

5.治理

这里的治理定义为一家公司的法定的三会四权的法人治理结构。现在每家公司成立时都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这种运作机制包括具体到董事会、监事会如何配臵,以及怎样让他们发挥价值,履行他的职责;还包括股东层面、董事会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策略来促使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实现有效的捆绑,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营管理者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即期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提升。这是大集团面对众多的子公司、孙公司实现有效管理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机制,也是最需要思考的课题。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把社会上闲散的货币和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投资经济实体。通过建立股份公司完成资本联合,实现集资的功能。

②有利于资本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优化配臵。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流动,达到资本的优化配臵。

③有利于形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并有利于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两权分立和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将促进企业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也有利于经营者施展自己的才能,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④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题明确,有利于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投资主题将由国家单一投资向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投资发展,谁投资,谁收益。

第五篇: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五种企业管理模式

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

1.亲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从历史上看,虽然一个企业在其创业的时期,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确实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以后,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很快会出现问题。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性功能,会由其内聚性功能而转化成为内耗功能,因而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应该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我国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几乎是99%,但是当企业跃过创业期以后,它对企业的负面作用也几乎是99%。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我国有一个民营企业叫“万通”,一开始就是五个情投意合的人创办的一个友情化企业,当时大家都可以卧薪尝胆,创业者之间完全可以不计较金钱。但是,当万通拿到第一笔大的利润的时候,五个人就开始有所摩擦。当时万通的比较大的股东叫冯仑,他还想继续坚持这种管理模式而使企业发展,他组织企业的创办者读《水浒》,让大家记取散伙与分裂的教训,但结果最后没有解决问题,只好几个人解散了这个企业,放弃了这种友情化管理模式。后来万通由于创业者各自另起炉灶而孵化了好几个企业。3.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有人老是喜欢在企业管理中讲什么温情和讲什么良心,认为一个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么被管理者就必然会有很好的回报,即努力工作,这样企业就会更好地发展。可见,温情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的良心是很难谈得清楚的。良心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化的并以人情味为形式的经济利益的规范化回报方式。因此,如果笼统地讲什么良心,讲什么人性,不触及利益关系,不谈利益的互利,实际上是很难让被管理者好好干的,最终企业都是搞不好的。管理并不只是讲温情,而首先是利益关系的界定。有些人天生就是温情式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软,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利益关系的界定是“冷酷无情”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到一定时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种在各种利益关系面前“毫不手软”的人,尤其对利益关系的界定能“拉下脸”的人,才能成为职业经理人。例如,如果有人下岗的时候哭哭啼啼,一个人作为管理者心软了,无原则地可怜下岗者而让他上岗了,那这个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职业经理人。

4.随机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

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很独裁。他说了算,他随时可以任意改变任何规章制度,他的话就是原则和规则,因而这种管理属于随机性的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可见,这种管理模式要么是表现为民营企业中的独裁管理,要么是表现为国有企业体制中政府对企业的过度性行政干预。现在好多民营企业的垮台,就是因为这种随机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因为创业者的话说错了,别人也无法发言矫正,甚至创业者的决策做错了,别人也无法更改,最后只能是企业完蛋。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适当地“软化”一下也不好办,终究被管理的主要对象还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种各样的思维的,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完全讲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优点,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恐怕是中国这十几年来在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识性的结论。

企业初创时期,事务相对简单、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也还没有十分宽泛,因此可以采取直接管理的方法,比如一些家族企业在规模和领域还不大的时期,采用直接管理是十分有效的。但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管理方法就需要随之创新和优化。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管理”方法分成这样几种类型,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科学地、单一或复合地加以运用,可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企业管理模式的五种演进

1.管理

这里的管理是一种狭义的直接指挥、协调、检查的职能。如在一些公司内部,总裁与部门之间就可以是管理。管理也是最原始、最直接和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2.监督

监督是基于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行为是否尽职尽责自律守法,以及经营管理结果和效果的一种分析评价机制,在各类企业中用的也很经常。

3.监控

监控有点象探照灯,时刻关注着。是对子公司管理的一种方法,但是既不是参与经营管理过程,也不是只管结果。为了既达到对被投资企业的监控,又符合公司法及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规则,现在不少企业用一些实施信息化的手段在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控,效果也很不错。4.管控

管控是基于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身份而衍生出来的管理方法,体现的是在一些关键要素上大股东实施以“控制”为特征的管控行为。比如一些集团对子公司的战略规划、投资进退、高级人事、资金担保等重大要素实施终极审定机制。具体实施中其含义是双重的:即意图是管理这些核心要素的过程,但是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专业线上的逐级意图造传递来控制的手法。母公司自己本身并没有置身其中。管理意图通过一种方法和手段达到了控制它的过程。

5.治理

这里的治理定义为一家公司的法定的三会四权的法人治理结构。现在每家公司成立时都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这种运作机制包括具体到董事会、监事会如何配置,以及怎样让他们发挥价值,履行他的职责;还包括股东层面、董事会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策略来促使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实现有效的捆绑,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即期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得到提升。这是大集团面对众多的子公司、孙公司实现有效管理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机制,也是最需要思考的课题。

当然,这种对企业管理方法的分析只是一种人为的研究和分类,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上述5种方法往往是实行复合运用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我们的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态势、阶段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的理解,如何搭配并融汇贯通,是有效与否的关键。就这一点来说,这其中是有“秘码”的。

编辑: 王建东 2

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