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船借箭
19、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双凫小学
潘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3、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英雄的故事却说不完道不尽。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那充满谋略、充满智慧的故事。(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二、回顾全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就已经谋划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取得了成功。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请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是呀,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他神机妙算,究竟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充分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呢?我们一起来读书。
三、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下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然后再仔细读一读,并旁边做好批注?(巡视)5分钟
四、交流汇报
师:我看到同学们找了很多地方,的确像同学们所体会的那样,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请你挑你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处,说一说这个地方你是怎么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好吗? 预设:(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1、知天文 句子
一、“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朗读、谈体会。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2个学生读。师:评学生咱们再来一次,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PPT出示对比句)
学生谈理由:只有这样写,才更能体现出诸葛亮沉得住气,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师:诸葛亮是这样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比起在一旁干着急的鲁肃、在一旁不知内情的鲁肃、在一旁火烧眉毛的鲁肃,他哪里知道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也就是说他算准了第三天的天气。(板书:识天文)师: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就是用前后联系的方法,把诸葛亮的预测和后面发生的事实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到了他的神机妙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你们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前后哪句话连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句子
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生发表意见。师:潘老师觉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错,请你把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生重读1遍。师: 声音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 生2读。
师:比他大了,谁还能比他更大?
生3读。
师: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此时诸葛亮和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现在就是鲁肃,自己读读这段话,读出鲁肃的心情来。
生1读
师: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
(惊讶、吃惊、害怕)师: 比较惊讶,比较害怕,是不是? 那你应该表现出惊讶和害怕呀,你再试试。
师: 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 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大一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学生齐读)
师: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他又是怎么的心情呢?(请三个同学读。你们体会到诸葛亮怎样的心情?)(自信、如愿以偿、高兴)
师:但是潘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高亮的神机妙算。因为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实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生1:我找出来了,“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师:好,你从这个地方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是我觉得还有一处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准这场大雾了。
2、晓地理 句子
一、“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句子
二、“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句子
三、“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请大家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教师小结:厉害呀!一个简单的调头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呀!(板书:晓地理)
师:难怪鲁肃详详细细把这一切告诉周瑜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3、识人心 句子
一、“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句子
二、“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同学们,诸葛亮是怎么说的?(笑着说的)
教师引导: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他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揣摩揣摩!
A(笑曹操多疑)把讽刺的笑、轻蔑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B(笑鲁肃吃惊、害怕)把宽慰的笑、幽默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C(笑周瑜阴谋失败)把潇洒的笑、会心的笑的感觉读出来 D(笑自己神机妙算)把自豪、自信、胜利的感觉读出来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一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 句子
三、“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和“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师:说明诸葛亮对鲁肃的为人也是了如指掌。从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用人谨慎。他早在立军令状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教师小结:诸葛亮不仅算准了天气,算准了人心,算准了地理位置,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是这样的周密细致,在后人的歇后语中有这样的表达,我们一起来读读。(详见PPT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坐享其成、多多益善、神机妙算)你们说诸葛亮的谋略高不高?智慧高不高?曹操用兵八十万,而我们的诸葛亮只用了区区602个人轻松取回了十万之箭,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齐读)课文读到这,你认为这句与文章开头有什么关系?(首尾呼应)和文章开头形成了一个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使它更加的连贯,更加的紧凑。师:你认为周什么比不上亮?
师: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课后请同学们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里面。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识人心
第二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词语“妒忌、军令状、自有妙用、呐喊、果然、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意思。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人物的特点,通过研读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
运用“研究性阅读”学习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并用“长文短教法”与“重难点突破法”相结合,“长文短教法”:先快速弄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结果,再由结果切入重点——诸葛亮神机妙算,重点剖析“借”箭成功的原因,从中认识人物特点。“重难点突破法”:由课题直接进入课文内容——“草船借箭”的原因与结果,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结果?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感知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感受借箭的经过,感悟课文人物形象。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感悟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的宽广胸怀。
2、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前准备:
1、假期已经布置学生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中的经典故事,感受书中典型人物形象;课前复述自己喜欢的故事。
2、课前预习要求: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初步了解“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与结果,初步认识人物特点,画出文中重点句子,圈出难句。
3、制作《草船借箭》的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草船借箭》影片的短片。教学过程:
一、导新,理解课题(创设情境,感悟精彩)
老师在课前五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从画面感受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老师导入【课件展示《三国演义》图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了发生在什么时期的故事?书中哪个故事、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学生: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诸葛亮、曹操、关羽、周瑜等。
【老师展示课件:三国鼎立的示意图片】
2、导题:书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中,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
→板书课题:19 草船 借 箭
3、释题:
【课件展示:文中图片,并出示课题19草船借箭 】.师问:草船是什么样的船?谁向谁“借箭”?“借”到了多少? →学生:指装满草靶子的船。诸葛亮向曹操“借”到了十万多支箭。→老师引导:这就是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件出示歇后语: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师问:诸葛亮“借”箭还给曹操了吗?→学生:没有!→老师引导:这真是“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课件出示歇后语: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二、授新,感知内容(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一)弄清“借箭”的原因(学习1—2段)
1、导入课文: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具体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2)有一天,周瑜借商议军事的机会,命令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陷害他。→师问:诸葛亮是推脱?还是爽快答应? →学生:从容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师问:诸葛亮明知道周瑜是故意为难他,陷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答应他三天内完成任务?联系时代背景来答。
【→老师展示课件: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各据一方,互相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他们联合抗曹时发生的。】(并用课件展示“三国形势图”)
→学生(老师点拨):当时处在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时期,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联合抗曹,并不点破周瑜的诡计,还答应他三天完成任务。
→师问:周瑜听了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后,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课件展示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用弓箭最好。”(脱口而出)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心中暗喜)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从容一笑)“十天造得好吗?”(迫不及待)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将计就计)“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试探)“只要三天。”(胸有成竹)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威胁)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态度坚决)
“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学生交流:(1)周瑜高兴极了,赶紧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2)如果诸葛亮完不成任务,可以处罚诸葛亮。
→老师解释“推却”:推辞,推脱。“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3、老师:师导:同学们从以上的精彩对话中,认识了周瑜、诸葛亮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周瑜妒忌心强,为了陷害诸葛亮,假公济私,是个心胸狭小、心狠手辣的人;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为了联吴抗曹,不计个人得失,是个胸怀宽广的人。
→老师展示课件: 诸葛亮
胸怀宽广
顾全大局 周瑜
心胸狭小 心狠手辣
→老师小结(同时课件展示):这就是 【“草船借箭”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并陷害他,诸葛亮从容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了军令状。】
(二)揭晓“借箭”的结果(学习第10段)
1、老师导入: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能否完成任务?文中哪段点明了结果? →学生交流:文中第10段点明了结果:诸葛亮第三天如期交箭。
2、老师:这时周瑜什么反应?请全班同学齐读周瑜的话(读出他叹息与佩服的心情)。
→学生齐读句子【课件展示此句】 :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
→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3、师导: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回答。→老师完善词语意思:
【课件展示——神机妙算:神机,灵巧的心思达到神奇的程度;妙,巧妙;算,谋划。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判断情势,决策高明。】
(三)体会“借箭”的过程(学习3-9段)(重点突破)
→老师切入重点,提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把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语段画出来,用心体会。
1、师导:诸葛亮首先预算到了什么呢? 找出文中词句。→学生交流:(1)首先,诸葛亮三天前就算到了第三天早上江面会有大雾;(2)从6-7段中的两个句子【课件展示此两句】: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导: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有什么才能? →学生总结:会看天象,知天文。
→老师板书:神机妙算 知天文(三天后必有大雾)
2、老师深入:诸葛亮为什么在大雾天气邀请鲁肃呢?
→学生交流:(1)只有江面有大雾,诸葛亮叫鲁肃准备的草船才敢靠近曹军水寨去“借”箭。(2)因为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能放箭,这样才能“借”到箭。
→老师: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读句子(老师展示课件)【——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导:诸葛亮早就意料到了有大雾时,曹操不会出兵,只会射箭,他用草船借箭的计划马上要成功了。所以(课件展示此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句中的“虚实”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算准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学生交流:(1)“虚实”指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上雾大,不了解对方的情况。(2)诸葛亮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一定会射箭。
3、老师紧紧扣住“笑”字提问:全文只有这个地方写了诸葛亮“笑”着说,他此时在笑谁?是什么样的笑?
→学生思考交流:(1)他在笑自己的神机妙算。(2)他在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是讽刺、轻蔑的笑,是一种嘲笑。
→老师板书:(笑)识曹操(胆小多疑
不敢出兵)(神机妙算)
→师导:说得真好!请全班同学当一回诸葛亮,齐声对曹操说这句话,注意读出嘲讽之情。(学生齐读)
→师再深入问:他此时心里还在笑谁? 又是怎样的笑?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点拨):他还在笑周瑜。因为周瑜本想借“造箭”来陷害他,还用各种方法阻碍,却被他一眼识破了;而他将计就计,利用大雾天去曹营“借”箭。现在,马上就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所以他笑了。这是一种轻视的笑,骄傲的笑,胜利的笑。他真神啊!→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对着周瑜读这句话。
→学生读:要求学生读出轻视、骄傲、开心之情。
→老师板书:(笑)识周瑜(心胸狭小
自不量力)(神机妙算)
4、老师深层导入:这还是感谢的笑!用笑声告诉鲁肃:谢谢你帮助了我,我们的计划就要成功了!你不用担心的!如果没有你帮助我准备草船,我的计划不可能成功!→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鲁肃帮助诸葛亮的语句。→请按小组分角色朗读,要读出鲁肃的忠厚,诸葛亮的信任;老师读旁白。【课件展示段落: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老师导入:鲁肃可是周瑜派来探听情况的, 诸葛亮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请他帮忙?鲁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交流:(1)鲁肃是东吴周瑜手下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厚、守信。(2)诸葛亮知道:为了联合抗曹,顾全大局,鲁肃一定会帮助自己。
→老师:文中的“自有妙用”“果然”是什么意思?“果然”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1)“自有妙用”指自然有它巧妙的用途,文中指草船的妙用是用来向曹操“借”箭;(2)“果然”是结果与预料的相符合,文中指鲁肃向诸葛亮叮嘱的那样,没有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果然”说明了鲁肃忠实守信、顾全大局;也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识人心!→老师导出:是啊,诸葛亮神机妙算,如果没有鲁肃的帮助,借箭计划就会落空!当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课件展示此句)这时,诸葛亮怎样回答?
→学生读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课件展示此句)
→师问:鲁肃为什么“吃惊”?→学生大胆想象,交流:担心与害怕雾大,敌人反攻。
→师导:诸葛亮面对这么善良、顾大局的鲁肃,对鲁肃的笑是感激的,是忠厚善良的。再请一位同学来对鲁肃笑着说这句话,笑出感激,说出感谢!(→学生读)→老师导出: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看懂了鲁肃的心。所以,他对鲁肃笑了。→ 老师板书:(笑)识鲁肃(忠厚守信
顾全大局)(神机妙算)
5、老师小结:诸葛亮笑得真好:嘲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傲笑周瑜心胸狭小,自不量力;善笑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他自信地笑出了自己识人心、知天文。
6、领悟诸葛亮“懂地理” →师导:再请同学们齐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他还自信的笑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诸葛亮还笑自己懂地理,科学地摆船受箭。→师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知晓地理常识?→学生找出文中句子。【课件展示句子: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2)“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1)因为江上有雾又有风,二十条船容易散开,所以要连起来,也容易受箭;(2)因为曹营在长江北岸,又靠西头,周营在南岸,靠东头,所以,草船靠近曹营时,船头直接向西,一字排开,既节约时间又容易受箭;(3)受箭后,又掉转船头向东,让另一面受箭后,船身也平衡了,受满箭的草船刚好直接开往东头南岸的周营,既节约时间,又顺风向与水流方向。所以,二十条船像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科学地利用地理位置,真是神机妙算啊!
→老师:他根据长江的地理位置,安排周密;怪不得他笑得那么自信,请全班再当一回诸葛亮,齐读(课件又展示此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板书:(笑)懂地理(船头朝向,顺风顺水)(神机妙算)
→感受画面: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受箭的示意图,其余同学画在稿纸上。→老师与学生:一起点评、指正;→【老师展示课件:受箭示意图】
7、感受“草船借箭”的整个经过
→老师:正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他才笑得那样自信与开心,草船借箭才得以成功。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经过。
→学生交流【老师展示课件】: 准备草船→连船→朝北岸曹营开去→靠近曹营→船头朝西(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船头朝东(调转船头)→再受箭→开回南岸周营(满载而归)
三、课堂训练,感受人物特点
→老师【播放影片《草船借箭》的片段】: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诸葛亮“借”箭的精彩画面,感受人物特点。请同学们思考:用四字词语形容诸葛亮的才干。→学生交流: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
四、课堂总结,感知全文重点
→老师总结课文内容(同时展示课件:“板书设计”):我们领略了诸葛亮“草船借箭” 的英雄气概,从文中诸葛亮一次“笑”感受到他的神机妙算:(1)他自信地“笑”自己知天文,能预测三天后江上会有大雾;(2)开心地“笑”自己识人心,嘲笑曹操胆小多疑,不敢出兵;傲笑周瑜心胸狭小,自不量力;善笑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3)高兴地“笑”自己懂地理,他算准地理位置,科学合理地摆船受箭。因此,他利用草船“借”箭,轻易取得了成功,真是足智多谋啊!他这次行动为赤壁之战准备好了大量的箭,以三万军士战胜了曹军的八十万大军,为蜀吴两国联合抗魏立了大功!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请大家去读读他的故事。品读名著,你会有很多收获。
→领会本文结构:本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描写生动,用词准确、精练,内容精彩、感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领悟本文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或选择《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与同学交流。
第三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一、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谁能说出我国的四大名著有哪些?
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师:好,现在我们在增加点难度,谁能说出四大名著以及它们的作者?
生:《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师:其中哪一部是智慧之书,谋略之书?
生:《三国演义》。
师: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人物或是故事么?
生:曹操、刘备、关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生词),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开火车读
师:通过读课文,文中那些自然段写了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以缺箭的名义设计让诸葛亮造箭(1-2);经过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向曹营借了十万支箭(其中包括为借箭做准备3-5,借箭的经过6-9);结果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最后一个自然段)。师: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那么周瑜跟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人呢?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课文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将周瑜的话与诸葛亮的话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出来。
师:通过读周瑜的话,你认为这里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奸诈,阴险,妒贤嫉能
师: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师:通过读诸葛亮的话,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聪明,懂得将计就计,对事胸有成竹,立军令状
师:你们认为军令状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
师:(出示句子)为什么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思考: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如果你是周瑜你会怎么想?
师:既然已经接下这个认为,就应该为造箭做准备了,请大家读3-5自然段,看看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
师:(出示句子)当诸葛亮不让鲁肃吧计划告诉周瑜时,鲁肃“果然”没提,从这个词中你感觉鲁肃是个怎样的人?
生: 忠厚守信、顾全大局,可以信赖
师: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所以才向他借船也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的事,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什么的特点啊?
师: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一下借箭的过程也是本文的重点,之前有让大家写出借箭的过程,哪位同学能够起来说一下?
师: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师: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你认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师:诸葛亮神在哪里又妙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
第四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赵县职工子弟学校六年级3班刘泽兵 今天我贪婪的读着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其中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讲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发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于自己,于是他一心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周瑜就想出一计,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但是,独具慧眼的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阴谋,不但满口答应了他,还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保证就能造出十万支箭。果然,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借”了十万支箭,当周瑜知道了诸葛亮的借箭详情后,对他称赞不已、自叹不如。
早就听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今天读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发现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多谋善断、长于巧思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他顺利地完成了周瑜交给他的任务,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推测第三天有大雾,实操君不知虚实,还不停地把船头、船尾来回地调换,使两边的草人都插满箭,他还知道第三天刮的是什么风,使船顺风顺水,像飞一样地行驶20多里,让曹军追也来不及了„„更重要的是他了解了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他了解曹操做事有分寸,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些箭;他也了解鲁肃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所以只把妙计跟鲁肃说,不让他告诉周瑜,要不然就借不到箭了„„我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想: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聪明呢?于是,我查了资料才得知:原来诸葛亮读书与大多数人不一
样,他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通过专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我们要向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向他那样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而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五篇: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读后感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感想颇多。
故事中的周瑜心胸狭窄,他见诸葛亮很有才干,非常嫉妒,便一次次地陷害诸葛亮,总想置他于死地,而诸葛亮也一次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周瑜。后来,周瑜也不得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读到这里,一股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他明明知道周瑜不怀好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但他总是那么从容镇定,总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就拿我们班集体来说吧,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同学就心怀嫉妒,他们不但不努力去学习,还在背地里说长道短,甚至还要说些人家的坏话,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搞得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可就有些同学去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非要弄个我是你非不可。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赖,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是多么美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