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编辑:星月相依 识别码:21-106722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6 01:10: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所以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一、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着,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求知欲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2.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曾经有人在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上做过调查:全班45人中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两遍课文”,这样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学生只有8人,仅占全班人数的17。8%。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3.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4.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硬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具体来说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是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是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篇:语文课前预习

浅谈语文课前预习

一、意义

课前预习让有意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做到有的放矢。

二、预习要求

目标的设定应各年段有不同,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低年级:

1、要培养学生在教师讲课前主动预习的意识;

2、能把自己读后的想法主动和同学、家长、教师交流。

中年级:

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去完成预习作业;

2、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3、让学生主动参与

高年级:

1、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资料,有效筛选

4、增加学习信心

三、预习方法(各年段不同)

低段:一画段,二画圈(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中段:

1、将书上课文读正确,了解大意,(前提是将所学的方法自主认字、识字;利用工具书、换词法、分合法、或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尝试理解词语)

2、搜集资料(关于作者、背景)

高段:在中段基础上增加以下两项

3、理清课文的脉络(顺序,方面的介绍),分段,了解大意(摘抄法,取主舍次法,综合法,合并法)

4、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方法:

A、讲读课文:读、圈、查、划、抄、思考课后题

B、自读课文:读懂“阅读提示”,再理清脉络,然后理解内容或者情感,学习好词佳句等

四、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倡导预习作业设计的开放(如,内容的选择,题型的设计);

2、教学中灵活处理预习中的疑难,教师做个睿智的引领者,让生再次在交流中碰出智慧的火花;

3、重视反馈评价及时与方式、提升学生预习的兴趣

4、可在不同学段,本班不同时间适时增加难度;

5、可针对不同课型去教给预习方法;

6、千万别忽视学生提出的质疑,可引导课堂中生生互动予以解决,教师起好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归纳,作记号,在下节课继续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与不断的探究中不断提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机智点评。

7、争取让家长也参与学生的预习指导中

8、难易适度,由易到难,可设计一两处难的题

9、预习单导学不等于学生已自主预习,以为学生懂了就不学!也不等于懂的也花大工夫去学,根据抽查情况分析,突出重点去有针对性指导,可节约时间,增多课时内容容量。

第三篇: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

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

教研主题: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

教研形式:通过全体教研组教师互动方式,实现了教师间的知识共享 教研内容: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必要性

我校处于农村,学生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已成为我校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内涵

1、预习是一种铺垫 预习是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一方面预习不能是“浮光掠影”的,另一方面又不必都要求“水落石出”,适度是其关键。

2、预习是一种预测

对于教师而言,预习具有洞察性,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类似文章中的“过渡段”,教师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而在“明白”学生,通过预习,初知概貌,生出疑问。“测量”出自己知识的深浅,认识到课文难点之所在,然后再去学习课文,其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预习是一种自练。

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一般说来,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能力——因为这种自练本身是在“尝试了解”课文,只要没有忘记启迪心智方面的训练要求,是很有利于培养“会”的能力的。

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教师加强课前预习指导,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学生年级不同,预习的方法也不同。先谈一谈低年级如何预习。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再逐步放到课前。在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

一画段,二画圈,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这个口诀称为“六画读书预习法”。(其中前“四画”在一年级开始学习使用,“五画、六画”在二年级开始学习使用)其含义是:“一画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可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四画翘舌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的读书。“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那么中高年级怎么预习呢?

(一)读课文

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二)搜集资料

1、关于作者

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2、关于背景

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如:《金色的鱼钩》《负荆请罪》《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光碟、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三)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

4、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

A、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

B、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

C、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D、合并法。如《桂林山水》

(四)做批注

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五)做好读书笔记

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分课型预习

(一)讲读课文

1、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2、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5)抄。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3、解决课后思考题。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自读课文

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1、阅读“自读提示”。心中明白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在日教研周教研方面的具体做法是:

一、精细备课,做实日教研。充分利用教研室提供的电子教案,在学校安排的日教研时间,同级的两位教师进行精细备课。在领会新课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梳理教材,发挥自身的教学特长,要结合本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教法与学法,预设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交流困惑,及时做好记录,在课堂上检验教研的有效性,把日教研的成果积极地转化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二、深入研讨,抓好周教研。

学校把周三下午第三节及办公时间定为语文教研活动时间,周四下午一、二节为英语教研活动时间,第三节及办公时间为数学教研活动时间。开学初,教研组长根据学校周历的活动安排,列出本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计划。

1、理论学习

学习新课标,细化解读新课标,使教师对本学段、本年级、本册的教学目标有所了解,能正确地梳理、整合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学习名师系列读本,要求教师每期写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及时写心得体会、教育随笔、教育案例、教育故事等,使科学的教育理念能积极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2、听课、评课、议课

每学期组织五次示范课、研讨课听评议活动。在学期初,开展全校性的听课活动,进行评比,评出优质课、创优课和提高课。分别组织优质课、创优课、提高课教师上公开课,并及时研讨。实行同科异教,促使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不断创生。自请听课,自己请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听课,这是一种完全自愿的形式,使教师自己为自己组织公开课,自觉主动的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组织学校骨干教师进行“我的课堂教学”教学展示活动,做好记录和评议。每位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一次,每期听课不少于二十次。

3、开展周反思活动。教师每周写出一篇教学反思,在教研组内进行评比。

4、教研活动采取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倡导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5、培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对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建立有“求索之旅”个人成长档案袋,详实地记录着每一位参加培训教师的情况。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班级管理、考试等方面进行指导,使他们在有经验教师手把手地传授中学到真本事。关注骨干教师的表率辐射作用,教师不仅仅要成为教师匠,更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要求教师立足于本校、本年级、本学科进行深层次地研究,学好教学体会,积极参加协作区的教研活动,走出去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级各类研讨活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本校的周教研活动中及时推广,并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6、每人每期至少作一次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根据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个研讨小专题,在教研组进行研究,加强教研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强化“问题”意识,使教师敢于直面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善于研究“问题”,把“问题”看成教育资源。

7、教研组长做好教研记录。每期评出两名优秀教研员。

岗李乡任庄小学

关海留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二、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内涵是什么?

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有哪些?不同的学段预习的方法相同吗?不同类型的课文预习的方法相同吗?

第四篇:语文教改不容忽视课前预习

语文教改不容忽视课前预习

沁源县城关镇中学 雷爱梅

(作者:雷爱梅,女,电话:***,邮编:046500)

(文章摘要:课前预习是当前新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潜在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和重要途径,和课堂教学一样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改、课前预习)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其中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而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课前预习往往被忽视,殊不知课前预习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潜在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和重要途径。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语文课前预习也应该进行一下探索和研究。

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我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自己也按部就班了这么多年。学生预习不充分,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总感觉自己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学校近两年来教改工作搞的轰轰烈烈。“走出去,请进来”,听专家讲课,外出听课学习。给我的感触很深。尤其是赴杜郎口中学一行,更让我大开眼界。学生通过课下自主预习已解决了一大半的问题(搜集整理);课上进行展示反馈(巩固加强);最后师生互动,解决疑难。而我们的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只停留在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上;而预习的时间通常是上课前几分钟。而这种预习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取得能力训练方面的效果,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同时,家长和学生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书面作

业才是作业,口头作业(课前预习)就不是作业。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学生在课前大部分不会预习,只有在上课时才去阅读文本,老师提问时才去思考,这样被老师牵着走,疲于奔命哪有时间进行探究?长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与此同时,老师则被这样的现象所误导,一些简单的问题反复讲解,必然导致教学进度赶不上,而为赶进度,只好把一些值得研讨的问题压缩,蜻蜓点水般“满堂灌”,或者加班加点增加课时。不管如何,这两种作法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并且学生的语文能力长期得不到训练。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成了被老师满堂灌的“鸭子”,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还有一些老师则在教学中只教涉及到考试的有关基本篇目,课上精讲课后复习,唯“考纲是瞻”根本不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而初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不给他们机会表明自己的想法。上述教学方法极大的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凡此种种,试想,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没有效果,课堂教学能不大打折扣?

因此,这里所讲的预习,不是指常规的操作方法,而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计划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天地。课前认真地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明确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遇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一定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否则上课就吃力,抓不主重点,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补课,得不偿失。因此,如何推进语文课前预习改革创新,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发挥学校引领作用,着力营造教改的浓厚氛围

学校的工作既要从大处着眼,构建学校教改的蓝图,又要从细处着手,描绘

精彩的课堂画卷,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走出去、请进来”。为使课改能和外校接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来,该走出去,请进来。我校已先后组织业务骨干到杜郎口、榆次二中等全国知名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暑假期间邀请全国著名专家老师到我校做课,就教师的作文教学进行辅导。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老师走出去,亲身体会外面名校教改的方向,亲身体会名师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动”起来,积极参加到教改的大潮中,当然也包括语文的教改和语文的课前预习改革。

2、开展教师课改系列活动。通过教师说教材,记录学习笔记,参加写课改反思论文、填反思卡、上公开课等活动。从而落实新课标、新理念。今年秋季一开学,我校就推开课改系列活动。如:教师人人记录学习笔记,人人参加课改反思论文、每人写课改答卷、反思卡等活动。学校确立了“目标引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准确把握新课标和教材的设计意图和课程理念,并提出了合理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建议。活动的开展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学科能力,落实新课标、新理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推进语文教改尤其是课前预习的全面落实。

3、加强预习督查,确保收到实际效果。预习的好坏,重在落实检查,学校要象对待检查教学任务完成一样对教师预习工作开展不定期检查。既要检查教师的预习学案,也要检查学生的预习学案,还要深入课堂检查教师如何实施预习,并不断总结好的预习方法,推进语文课前预习深入开展,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探究语文课前预习新方法

课前预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知道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熟读语文。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素养和技能。因而课前预习时,所要完成的读书任务则务必要做到:对(字音读正确)、通(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课文读熟了,也就扫清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对一篇文章的第一感知往往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望,也是贯穿于语文课前预习始终的最基本方式。

2、运用工具。以字、词典为工具,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的预习。这一类预习常用于生字、新词的掌握。要经常让学生自觉的学会与这位“不说话老师”交流。运用工具书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3、敢于提问。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或个别提问,敢于质疑。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掌握预习方法,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质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标,突出最重要问题来提问。

4、归纳推广。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指导预习的范例则起到示范的作用。这种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5、分组合作。对于一些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困难,学生之间可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针对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课文,如节选的古典名著,学生们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放搜索。让学生到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如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 4

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推进确立课前预习目标

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我们应该是学生的领队人,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在语文预习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参与指导预习目标的确立。教师可板示或口述,和学生共同研讨确立目标,可加进自己的指导性意见或建设性措施,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性的完成,2、抽查预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师可将布置的预习目标作为问题抽查各小组,让小组把预习的成果或有价值的问题整理记录在预习笔记上,以落实各小组的预习目标完成情况,为确立预习目标做好准备,以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

3、参与评价预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师要通过小组互述互评中的你一言我一语修补完善并参与评价,但要注意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而非扮演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权威的角色,以讲习为主。

总之,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视和落实离不开学校大环境的教改推进,更离不开教师的具体实施研究,甚至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多管齐下,语文课前预习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教 学 论 文

沁源县城关镇中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一、前言身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学生课前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收益的。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基于以上两点,我觉得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研究。

为了课题《小学低年级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就本校低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现状做一个调查。

二、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学生目前预习情况,因此设计了本问卷。分别从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作业无法落实的原因、预习的步骤、预习内容几个方面来设计。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3)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三、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从本校一年级选了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张,收回率100%。2.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自编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低年级学生对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是怎么看的呢?见下表:

2.预习的主动性

有%的孩子预习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预习的独立性

%的孩子没有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这些孩子还没有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见下表

上表中反映出学生查阅资料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2、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3、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4、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六、初步的策略设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生的预习情况:

1、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特别是那一小部分孩子的预习意识。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绝不包办代替。

2、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认真对待预习作业,而不是让他们随意性地敷衍了事。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教参,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个性解读。

3、适当调整预习作业的难度和强度,让学生不害怕预习。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超前预习。

4、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且指导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寻求办法进行解决。

5、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懂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6、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7、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小组教育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

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