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家乡改革新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编辑:雨声轻语 识别码:21-42730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3 16:17: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家乡改革新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家乡改革新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号:0203090523

姓名:卞忠明

对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2010年8月2号至2010年8月6号。

地点:江苏省南京市附近的几个村庄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七里店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居民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

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喜看家乡新变化调查报告

暑期实践报告

——喜看家乡新变化调查报告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信息0901 姓名:费佳月 学号:20090622 实践地点:辽宁沈阳 实践时间:2011年8月

序言

30年岁月如歌,30载非凡年代。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这场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生动、最为深刻的伟大变革,改变了中国,同时也影响并改变着世界。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大增,政治局面稳定,社会进步发达,民族团结兴旺,伟大的祖国正昂首阔步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老工业基地沈阳在改革开放中焕发了青春,30年来的改革历程展示着与众不同的发展轨迹,值得我们仔细回味和思索。

一、实践目的:

1、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理论教学奠定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指导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在实践中经受着不断检验,实践性强是它的突出特点,只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深刻领会理论所蕴含的道理,才能理解理论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生活面相对狭窄,他们的生活基本局限于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这一范围,这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一个普遍的弱点,那就是脱离实践,对国情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这种先天性的不足,成了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大障碍。同时,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崇尚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素质,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

二、实践内容:

调查沈阳公交车和地铁的发展轨迹 调查方式:

1、查阅相关书籍

2、登陆网站搜索

3、对老一辈人进行访问

三、实践结果:

(一)沈阳公交变迁史

曾经是顶着两条“大辫子”的电车,到今天豪华舒适的环保公交车的出现„„30年来沈城公交实现巨变!

1978年,当时拖着两条“大辫子”的无轨电车在沈阳公共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沈城开始尝试公交以外的多种形式的运营模式,一时间小公共汽车、公交联营线路全都应运而生,给市民带来惊喜的同时,出行也日益方便。

“电改汽”使沈阳公交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而沈阳公交进入“卡”时代也成为沈城公交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这也是发展数字化沈阳的重要内容之一。

沈阳公交的市场化。2005年10月28日,沈阳客运集团公司与康福德高巴士有限公司签订《资产转让合同》,康福德高一举接受了客运集团的50条线路。公交行业的这一巨变标志着国有企业主导客运市场的格局彻底打破,沈阳公交事业实现真正意义的“市场化”。

从2001年开始,沈阳以每年增车500-1000台的速度迅速为公交“扩容”。到目前为止,沈阳市公交线路已由72条增加到现在的160余条,公交车总数有2107台增至近5000台,公交线路的触角探到三环附近,并且还向沈北新区、浑南等城市边缘进一步延伸。

沈阳公交30年大事记

1、交通局管理公共交通

2、双铰接公共汽车试制成功

3、小公汽上线

4、通勤捎客开始

5、线路承包开始

6、票价改革

7、公交联营成立

8、组建沈阳客运集团

9、第一条双层无人售票线路

10、无轨电车全部停止运行

11、沈阳丰城公交有限公司成立

12、启用公交汽车乘客IC卡

13、新建沈阳康福德高巴士有限公司

14、辽宁移动电视正式开播

15、沈阳市被授予“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荣誉称号

16、组建沈阳市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

17、小公汽取消

18、开夜车通宵服务

19、奥运公交专线

(二)沈阳地铁发展轨迹

地铁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至今最便捷的城市现代化交通工具之一。沈阳市轨道交通的历史之悠久,应属全国之首。沈阳地铁的筹备和建设过程,也可谓“三起三落”。早在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期间,日本大阪电气化局曾编制了4条线路共52公里的“奉天地铁线网规划和设计文件”。后因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而告终。

新中国成立后,在1965年因战备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沈阳修建地铁工程,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建。“文化大革命”后,于1979年5月绘制出“啥意思区人防、地铁建设规划图”。

1990年8月20日成立“沈阳市轨道交通筹建办公室”,沈阳启动轻轨一期工程建设。1992年国务院批准立项,同年成立“沈阳市轻轨交通建设指挥部”,后更名为“沈阳市地铁建设指挥部”,着手筹划沈阳电器轨道交通(轻轨、地铁)建设。1993年沈阳轻轨一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批准,后因各种原因没能实施。

1999年12月,沈阳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计委。2003年,沈阳市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精神,编制了《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当年10月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评审,2004年3月通过建设部的初步审查。

2004年10月,辽宁省人民政府正式上报《关于报请国务院批准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请示》。

2005年8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05年11月8日,国家发改委批复《沈阳市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5年11月18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在地铁一号线沈新路站址举行沈阳地铁一号线工程开工奠基仪式。沈阳地铁工程终于正式开工。

历经40多年的期盼,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春风吹拂下,沈阳人终于感到了地铁列车渐驶渐近、铮铮悦耳的车轮声。2005年11月18日铭记了全市人民喜悦激动的心情,翻开了辽沈千年古城历史上崭新的一页——沈阳从此昂首迈入地铁时代!

这一日,对每一位参与沈阳地铁筹建的人来说,都是热血澎湃的!

四、实践体会:

30年不懈奋斗,30年沧桑巨变。30年来,辽宁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自强不息,顽强奋进,谱写了经济腾飞、再铸辉煌、走向全面振兴的宏大诗篇。

30年来辽宁人民的奋斗精神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必须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关乎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关乎社会的长远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关乎我国的发展和稳定,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过去发展的深刻启示,也是指导未来的宝贵财富。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拓未来。改革开放30年,是辽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保持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在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坚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辽宁,必将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谱写更加华美的时代乐章。

第三篇:家乡新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院: 机电学院

专业班级:

电气一班

名: 许庆杰

号:

20110712

一、总体状况及分析

(一)生活水平提高

这几年来,家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善,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主要表现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营养结构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

特别是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增加许多。

另外还表现在住房上边,很多人都去县城买房,在家乡的房子也愈来愈大,愈来愈豪华,愈来愈和谐。

过去农民不富裕,常是一季多衣,现在非常注重服饰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所取代。其中人均服装支出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反,购买面料支出下降较快。

在家电方面,人们开始买电脑、冰柜等高档家用电器,家电下乡活动愈来愈烈。

(二)人们的精神文化不断提高

人们不再是单纯的去地干活儿,而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家乡定期会有电影放映,人们都会积极去观看。娱乐设施也不断完善。人们的科学意识也不断提升,会科学地解决一些问题。比如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一些纠纷,违法事件。

(三)学习环境的改善

我原就学的是……中学,那是……村唯一的一所中学,破旧的教室,狭窄的操场……年初学校又进行了扩建,家乡的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教学设施齐全。假期我不再是只能在家里看电视,我和同学们可以到社区里去看书、打乒乓球、羽毛球、台球、上网……

(四)交通的便利和通讯的发达

本来家乡只是土路,下雨天人们无法出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力倡导下,政府终于修建了村村通,这下可好啦,人们出行方便了许多。俗话说:致富要通路。这下家乡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人们的精力可谓大大节省。

在通讯方面,几乎家家都有电话或手机,人们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近,方便多多。

(五)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实施种植业和牲畜业良种工程。引进推广辣椒、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建设各类种子繁育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建设了许多大牲畜冻配站点。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应用水平。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请科技户、种田大户及青壮年农民帮助和支持搞生产。特别是大棚花木的建设和优质经济树木的栽种,潜力很大,相信定会给人们带来很大收益。

二、调查方式与结果总结

(一)走访镇干部,听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体会和相关成果

寒假间我来到到了我镇的镇委会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对我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调查。对他们回答整理如下:

1、经济持续增长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国家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社会注意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大步跃进。起步阶段,我镇依托矿产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积极且正确的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此来拉动整个镇子的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逐渐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继而开始进行其他经济增长点的探索。由于教学具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施河小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突飞猛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短短两年多时间,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极大地提升了小城镇建设的水平。

2、就业形势较好。

由于相关的镇办企业所以我镇的就业形式比较良好。加之,现在国家政策对农民工的特殊照顾和工资保障也有许多人走出农村去城市打工。整体看来,就业形势比较良好。

3.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近期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更是为我镇的经济差上了腾飞的翅膀,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收入来源有种地所得和打工所得。尤其是党中央决定减免农业税以后农民种粮的收入更加可观。更让人欣慰的是国家还对农民进行相关补助解决了宁民种地的后顾之忧,使我镇人民的收入大幅增长。

4、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由于农民的收入增加,镇民的素质的整体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改善。加之,社会的整体进步镇民的消费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除了单一的生活基本消费逐渐出现了娱乐消费、健身消费、旅游消费等等方面。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正在逐渐缩小城乡的差距。

(二)走访镇里的敬老院、学校、镇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我镇建起了敬老院、镇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当我来到我镇的小学的时候更是被自己的所见所闻震惊,崭新的教学楼代替了原来的砖瓦房,整洁的校园到处洋溢着琅琅的读书声,我仿佛看到祖国的美好明天正昂首阔步的向我走来。

(三)观察并比较新农村衣、食、住、行的变化

现在站在我的家乡感受的全是新的气象,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向我走来,居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样式新鲜的衣服不再只是城里人的特权,美味丰盛的菜肴同样出现在农民的餐桌上,一座座小洋、一辆辆小汽车也正在我镇入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在快速的改变我镇的面貌。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迷信活动 基督教信徒大约有30%,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其他人存在烧香等迷信现象。

(二)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略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最后通过分析家乡的变化,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新形势下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发展定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民增收实现新突破。

围绕结构调整夯实增收基础。切实把经济结构调优、主导产业调强、运行机制调活、经济效益调高,构筑具有家乡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基础。调优经济结构,就是在粮牧企、产供销、农科教、一二三产业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的关系;调强主导产业,就是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壮大区域主导产业;调活运行机制,就是积极完善健全土地经营、金融服务、中介组织联结机制等,大胆探索和建立农业保险、政府保障等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调高经济效益,就是按效益最大化原则,建立全新的产业结构,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围绕科技创新挖掘增收潜力。加快培育、引进、推广农畜优良品种。种植业选育、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成熟早、脱水快的优质品种。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注重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确保产品的商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收的自觉性。围绕项目建设加大增收力度。利用结构调整上项目,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实现农产品增值。通过技术改造、机制创新发展和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建立一批高技术、高起点、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商贸型的龙头企业。

围绕家乡建设扩大增收载体。建设以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工业主导型乡镇;建设以从事商品流通和为城乡人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为主体的商贸主导型乡镇;建设以游客和货物集散为主体的交通运输主导型乡镇;建设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体的旅游休闲主导型城镇。完全放开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限制,与原居住居民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围绕市场流通抢抓增收关键。大力支持兴办各类经贸公司,支持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民间流通组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围绕非农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市、县、乡三级劳动信息管理的交流,形成家乡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劳动管理部门主渠道作用,在家乡建立劳动保障站,在劳务输出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立办事机构,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管理。

围绕减轻负担强化增收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有关政策,坚决杜绝加重农民负担。进一步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扎实开展农村“三乱”的专项治理工作。把减负工作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与改革和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结合起来。

第四篇:家乡新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家乡新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一、本人与调查基本信息

姓名:史冬冬

学号:4333120114

专业:电气自动化

班级:电气331201

学院: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实践地点:临汾市洪洞县

实践时间:2013-12-11至2014-2-20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一)生活水平提高

这几年来,家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善,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主要表现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营养结构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

特别是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增加许多。

另外还表现在住房上边,很多人都去县城买房,在家乡的房子也愈来愈大,愈来愈豪华,愈来愈和谐。

过去农民不富裕,常是一季多衣,现在非常注重服饰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所取代。其中人均服装支出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反,购买面料支出下降较快。

在家电方面,人们开始买电脑、冰柜等高档家用电器,家电下乡活动愈来愈烈。

(二)人们的精神文化不断提高

人们不再是单纯的去地干活儿,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娱乐设施也不断完善。人们的科学意识也不断提升,会科学地解决一些问题。比如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一些纠纷,违法事件。

(三)学习环境的改善

我原就学的是万安中学,那是我镇唯一的一所中学,破旧的教室,狭窄的操场,近几年学校进行了扩建,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教学设施齐全。假期我不再是只能在家里看电视,我和同学们可以到社区里去看书、打乒乓球、羽毛球、台球、上网……

(四)交通的便利和通讯的发达

本来家乡只是土路,下雨天人们无法出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力倡导下,政府终于修建了村村通,这下可好啦,人们出行方便了许多。俗话说:致富要通路。这下家乡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人们的精力可谓大大节省。

在通讯方面,几乎家家都有电话或手机,人们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近,方便多多。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迷信活动

基督教信徒大约有30%,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其他人存在烧香等迷信现象。

(二)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略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最后通过分析家乡的变化,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新形势下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发展定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民增收实现新突破。

1、围绕结构调整夯实增收基础。切实把经济结构调优、主导产业调强、运行机制调活、经济效益调高,构筑具有家乡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基础。调优经济结构,就是在粮牧企、产供销、农科教、一二三产业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的关系;调强主导产业,就是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壮大区域主导产业;调活运行机制,就是积极完善健全土地经营、金融服务、中介组织联结机制等,大胆探索和建立农业保险、政府保障等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调高经济效益,就是按效益最大化原则,建立全新的产业结构,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2、围绕科技创新挖掘增收潜力。加快培育、引进、推广农畜优良品种。种植业选育、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成熟早、脱水快的优质品种。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注重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确保产品的商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收的自觉性。

3、围绕家乡建设扩大增收载体。建设以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工业主导型乡镇;建设以从事商品流通和为城乡人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为主体的商贸主导型乡镇;建设以游客和货物集散为主体的交通运输主导型乡镇;建设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体的旅游休闲主导型城镇。完全放开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限制,与原居住居民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4、各种民间流通组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5、围绕非农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强与市、县、乡三级劳动信息管理的交流,形成家乡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劳动管理部门主渠道作用,在家乡建立劳动保障站,在劳务输出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立办事机构,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管理。

姓名:史冬冬2014-2-20

第五篇:关于“家乡农村新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农村新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9.8.13——2009.8.17 调查地点: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石坡镇

调查对象: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所经历的生活变化

调查情况介绍: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石坡镇,那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浸渍着我童年欢乐的笑声。从我出生到现在,家乡的变化历历在目,这次暑假便对那里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以及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取得的新发展做了调查。

首先,从开始由镇长处了解当地民风 民情,群众的大致生活水平及建国六十年来的变化趋势。再者,对分别依据村子的地理位置分别对几个村子进行调查,依次为景村,华兴村,石鸡湾,黑蛙村。最后,对他们的思想变化原因,收入水平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

变迁历史进程:在旧社会,农村人吃不好,穿不好,地位也比较低下,过着极差的生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发了身,农民开始不在受压迫剥削,自己开始当家作主,开始过上自由的生活,但是此时由于国家刚成立不久,各方面都还比较困难,因此没能给农村的发展提供很好的环境,而且此时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策失误,农村更是没有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直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以后,土地联产承包责

任的实行以及后来国家出台的各项有关政策,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自动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此以后,农村就开始逐渐的向小康社会发展迈进,争取努力在二十一世纪初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而现在我们正在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变的越来越好,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爸爸就给我说过,以前他小时候要是谁家有个自行车或电视机,就说明那家生活条件是相对好的,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有自行车或电视机的。而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好几辆自行车或好几台电视机,而且现在好多人都已经不骑自行车了,都开始骑电动车或摩托了,甚至还有私家车的。而在我小时候农村家里装电话的特别少,更别提手机了,更是没有几个人有,买不起,也用不起,而现在,放眼四周,几乎没有哪个人没有手机的,就算是手破烂捡垃圾的,你有时也会无意间发现他们在用手机联系“生意”,时代在前进,人们的生活确实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农村已不在是以往的农村,农民的吃穿住用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农村人也能够吃的上鸡蛋,喝的上牛奶,想吃啥也能够买的起,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的农村人也能够穿上自己喜欢的新衣服,活的自在自信,现在的农村孩子也可以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为自己的未来不断奋斗。现在的农村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正在不断的向城市靠近。

1)农村情况简介:农村经济,不容乐观。农村人口,可分为三,其一务农,其二经商,其三打工,前一专事农业,后二兼顾之。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下,农村经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我的家乡,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小麦和一些农副产品的加工销售,还有一个途径是外出打工赚钱。

2)调查经历与收获:2009年8月13日,我开始了为期这次的关于家乡建国60周年变化的调查,即动身去镇长家,镇长陈武魁告诉我,他是土生土长的石坡镇人,刚刚做镇长两年,家里现在住着普通的3层楼房,年收入10000元左右,家里主要靠耕地及自己的工作赚钱。谈起家乡的变化,镇长便滔滔不绝,从石子路到柏油马路,从漫山耕田到果树林立,从深井打水到家家自来水。几乎人人家里都添置了电视机,电话,手机等用具。但是人们厨房一直没有改变,仍然灶火烧炕,镇子人均年收入3000左右,有很多人外出打工,很少回家。而且计划再过几年将会与相邻的几个镇合作建立一个白头养猪场,加快农村畜牧业的发展,还有沼气池的建设,不仅有益于环境保护,也会为农民的生活带来方便。

其实刚来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家家户户都用自来水,电话电视机也到处都是,纸窗户换上了塑钢窗户这和以前大不一样。以前在井里大水很不容易,费力费时,而且一不小心水桶就掉进去了。以前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到了晚上灯火通明每家每户都传来电视和欢笑声。

接着,我调查了景村的农民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大部分人住着普通的四间平房,而且都种植烤烟,把烤烟产业作为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收入相当可观,年收入万元以上。另外家里还有一台压面机,操作方便,平时由家里老人操作,年收入千元左右。此外还养牛,日子过得不错。

接着,我调查了村子里的几位老人家,老人家一开口就像关不住的水闸,他回忆起来,几十年前大家住的房子都是三间那种,布局大都一样,大门进去是客厅,摆佛龛,桌子,凳子,中间一间是厨房,后面一间连着炕。以前一年只有过年才添置新衣,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是那时候最大的期盼了。平时衣服破了就打上补丁,老大穿过的给老二穿,在给老三老四穿,家里孩子多,生活的很艰苦,有一顿没一顿的。食品的供应更是难忘,买肉凭票是自然的,但绝对没有挑肥选瘦的份儿,更不要说得排上拥挤不堪的露天长队,并要担心轮到自己时还有没有货物可以买到。因为争购食品引起大人们吵闹甚至是相互抓扯让孩子们惊恐不已,那时最怕的就是去排队。六七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一块红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点食盐的辣椒面都曾经是分享的零食,而在当时津津有味的吃相一点不逊于现在孩子们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时的兴奋程度,被辣椒麻木过后的畅快也不亚于现在吃火锅后的酣畅淋漓。现在衣食无忧,给孙子买的玩具,衣服,零食,琳琅满目。真是今非昔比。听到这些,我也感触很深,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小孩都很幸福,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样的生活。

华兴村,变化最大的几家,已经买了汽车,替人运输砖瓦沙石,粮食等来赚取生活费,年收入四五万,在村子里很令人艳羡。听说他跑完长途跑短途,生意做得不错。而且有的家里还有磨面机,小麦是这里的主要作物,所以磨面机的作用很大,不进帮人磨面赚钱,而且有时候用汽车从外地低价收购小麦玉米回来,磨成面粉,玉米粒在高价卖给村其他人,驴打滚般,收入很不错。

石鸡湾,大部分家里已经建起2层小楼,同其他村子相比,已是富贵,一阵闲聊之后,我了解到这里人人家里条件比起以前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前几年“三用"自来水,电话,电视机全村普及,都是国家的政策好的缘故。然后现在有医疗保险,最近还在巩固电力,要求公路边的地里每30米左右挖一个7米深的坑,要求地的主人自己挖,每一米9块钱。现在养猪的收入也不错,一头可以卖一千多元,以前喂草,猪长的慢,现在用饲料,基本上三个月一头猪就可长肥进行买卖。交易速度变快,所以收入有人增多了,但是猪在家畜里算是容易得病的一种,病了有时治不好,只能低价卖出,前几年流感严重成本都搭进去了,不过仍然坚持养猪,这几年猪都长得很好,一头小猪还可以卖30到50元,增加了部分收入。

这里比较典型的是一个小医馆,主人以前在洛南职教中心学过兽医,毕业后在村子里自办兽医站,给家畜看病,月收入千元,原来奶奶家的牛以前生病,就是在这里治好的啊。他不仅增

加了自己的收入,也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家里现在电器,日常用品应有尽有,他媳妇还准备开一个小卖部,日子红红火火。

黑蛙村,一部分年轻人去了渭南合阳县,在煤矿上打工,月收入三千多,将家人都接了回去,孩子上学,老婆打轻工做家务,比在家里过的富裕多,孩子教育也得到了改善。记得村子以前有个小学,每个年级基本只有5,6名学生,一共只有一个老师,六个年级的孩子坐在一个教室,老师教完一个年级再去教另一个,几年前学校被撤掉,送孩子去较远的镇子上学家长是再放心不下,现在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孩子上学的问题都解决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分析变迁原因:农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发展变化,最主要的还是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最近几年还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新政策,这些都是很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的。如: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农村医疗改革,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免农业税等等,近几年,国家还不断投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公路),用于改善农村发展的条件,这些都为农村很好的发展做了铺垫。〈2〉而且随着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无论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教育都得到快速发展,这使得农村的失学率减少,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农民对文化科技的重要性有

了更深的认识。农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开支的比重越来越大,高中生、大学生在农村已不再罕见。农村的孩子努力学习走出了农村,顺便也把辛苦养大自己的父母接到外面享受清福的生活,所以现在农村人转向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还有一些人也凭着自己的一些科技理念和经商头脑,自己做起了生意,收入也是相当不错的,以前的农村人靠种地赚钱靠力气赚钱,现在的农村人靠脑子赚钱。就我们村及周围各村来看,自主创业开厂(小规模)的也不在少数,经营各种小生意更是很多。

总结调查并展望未来:近日,洛南以被确定为我省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积极开展工作,县、乡镇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总结麻坪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聘请省、市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推动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洛南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壮大“畜、桑、果、烟、药、劳务”六大特色产业,强力推进一村一品战略。在今年市场低迷、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坚持规模化与生态化并重,目前全县猪存栏25.71万头,出栏12.27万头,同比增长33.08%。动工新建万头猪场2个,千头猪场20个,百头猪场65个。在蚕桑生产上,完成良桑建园4300亩,毛桑嫁接改造1100亩,桑园科管3.3万亩。核桃和烤烟生产已完成良种核桃栽植9万株、烤烟种植7.5万亩。为应对金融危机,该县出台了鼓励机关干部带领农民外出务工、实施“人人技能工程”等措施不断发展壮大劳务产业,已输

出9.57万人,创收3.4亿元。

这一点让我不禁感慨万千,实体化的数字更加明确了洛南农村的发展状况。建国六十年以来,农民收入不断增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不断加强,面貌不断更新,资料显示,60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比如说粮食的总产量,建国1949年粮食总产只有1260亿斤多一点,到现在达到10570亿斤,增长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跨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另外,农民的人均收入60年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当然,建国初期统计的情况还不是很健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概建国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60元左右,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增长速度非常明显。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更重要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人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出生在这个时代的人,从爷爷奶奶那里了解到以前的艰苦好困难,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这次的调查我不仅看到了建国六十年来农村的变化与发展,内心深处更加懂得了感怀与珍惜。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搜狐新闻网 商洛新闻网 商洛日报

家乡改革新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