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论文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论文
题目名称:贵州的香猪产业现状及前景 系部名称:草业科学系 班 级:2011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 年5 月日
贵州的香猪产业现状及前景
摘要
正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是技术,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投入。特别是对西部比较落后的省份,国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作为西部依靠农业、畜牧业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的贵州,畜牧业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发展畜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畜牧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扩大了农村劳动者的数量。因此,在贵州省养殖香猪有着天时地利之便。香猪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在贵州省有着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香猪;
高质量肉品优质原料;
贵州的香猪产业
一、香猪的概述
香猪,属早熟易繁殖、成活率高的微型猪种,它体型矮小,体重极少超过40公斤,且肉嫩味香,无膻无腥,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高蛋白低能量,营养价值极高,是人类绿色美食首选。其中,以被国家农业部门授予“中国香猪之乡”的从江所饲养的香猪最为闻名。
黔东南州的从江、剑河等地,地理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当地农民擅长饲养香猪,从选种到育种,都有特殊的管理模式,因此,形成了家喻户晓的从江香猪、剑白香猪,也成为了我国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
香猪作为与传统大型猪截然不同的微型猪种,不仅在外形、口感、营养价值方面优于普通猪,而且基因纯合,与人类十分相似,被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到烫伤治疗、医用辅料等,是理想的实验动物。
香猪作为黔东南州的重点农业产品,目前已形成了从育种到饲养的完整产业布局,其产业配套相对成熟,处于产业快速发展的初期。
为了充分利用地方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拟在全州适合香猪养殖的从江、榕江、剑河、丹寨等县整合资源,建立年出栏10万头的香猪养殖基地,同时在剑河、从江两县建立香猪特色产品加工基地,通过冷链物流外销,并建立香猪医学研发中心,与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生产合格的医用实验香猪,用于人体皮肤和器官移植。
香猪是我国稀有的优良微型地方猪种,1993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畜种;1995年,在北京首届“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暨宣传活动会上,香猪主产区贵州省从江县被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1999年,贵州香猪荣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0年农业部130号公告列为《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它具有体型矮小、肉质香嫩、皮薄骨细、基因纯合、纯净无污染、早熟、乳猪无腥味等优良特点,是加工制作色、香、味俱佳的高质量肉品的优质原料,也是人类医学科学研究及生命科学研究难得的实验动物。
二、香猪发展潜力
1、优越的环境条件,为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提供了资源保证
以从江县为中心的香猪产区位于黔东南州东南部,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地带,海拔200至1400米。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无任何工业污染,水质清洁,境内青绿饲料充足,还适宜种植红薯、芭蕉等块根、块茎类饲料作物,可为香猪养殖提供丰富的饲料资源,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理想基地。
2、香猪肉制品市场潜力大
从江县已投资200万元,建成年屠宰加工香猪50万头的肉类加工厂。该厂加工生产的香猪系列产品,因其质量上乘深受消费者欢迎,供不应求,仅广州市2001年每月订货达40吨。
3、加入WTO为香猪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加入WTO后,香猪作为一个特色产品,更具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上产区廉价的劳动力,使得香猪产品成本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生产标准化的、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三、香猪生产现状
1、群体现状
香猪的中心产区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主要分布在月亮山区一带。经我省1977—1981年的资源调查,数量达3.5万头。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猪的经济杂交工作的开展,盲目追求生长发育快、体型大、产肉量多等数量性状,香猪的保种和发展受到冲击,其数量急剧下降,“九五”期西南四省区畜禽品种资源补充调查结果,香猪存栏仅有1.41万头,下降60%,其中能繁母猪2030头,公猪100头。近年来,各级畜牧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投入对香猪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从江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作出了“东部种椪柑,西部养香猪”的产业化布局,筹措小额信贷资金,建立香猪养殖基地。同时组建了香猪开发公司,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相结合,贸、工、牧一体化的体制,促进了香猪产业的发展。2001年以中心产区从江县为主体的香猪存栏总数已达10万头,其中基础母猪达1.9万头,其产区在由从江西部月亮山一带逐步向外延伸。
2、产品加工现状
香猪,由于其具有“一小、二香、三纯、四净”及胆固醇低的特点,加上其在人类医学上的潜在价值,近年来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美食家的亲睐。从江县根据本县的这一资源特色,1998年就把香猪生产列为支柱产业,给予重点扶持。投入专项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680万元,成立香猪开发公司,建立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加工生产线和200吨冷库一座,年屠宰加工香猪50万头。生产香猪火腿、腊香猪、烤小猪、香猪腊肉、美味心肝等系列产品2类9个品种。产品制作将传统的中式腌腊制品加工工艺与现代食品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低温腌制、生物发酵、温熏烘烤、紫外线杀菌及真空包装等技术,确保产品的品质和独特风味。在产品销售上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目前已建立了贵州、湖南、广州、深圳等国内销售网络,同时与美国ABA集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展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3、市场现状
香猪由于其遗传特性和生理特点,其作用正在由作为特色保健食品向人类医学应用扩展,市场现状看好。1993年以来,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到贵州产区引种,曾一度掀起香猪“热潮”,年平均输出种猪500余头,输出商品猪6万余头。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开展香猪研究及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达数十家,无论从生物多样性角度,还是保健食品的开发都具有其良好的市场前景。
四:香猪的发展前景;
香猪的养殖利益颇丰:推算饲料用量、成本、效益 一、一头80斤重的母香猪饲养1年的饲料用量:
1、饲料用量:
A、玉米粉:(1.5%x80斤体重)/天x360=430斤; B、米糠:(0.5%x80斤体重)/天x360天=144斤; C、母猪浓缩料:(0.3%X80斤体重)/天x360天=86.4斤; D、蔬菜类:(5%x80斤体重)/天360天=1440斤; E、优质牧草(5%x80斤体重)/天360天=1440斤;
2、投入成本:A、玉米粉:432斤x1.00元/斤=432.00元; B、米糠:144斤x0.40元/斤=57.60元;
C、母猪浓缩料:86.4斤x3.80元/斤=328.32元; D、蔬菜、牧草类:2880斤x0.05元/斤=144.00元; 以上成本合计使用961.92元。
二、香猪仔猪补料投入成本:
0.15斤/天/头x15头/年x2.00元/斤x35天=157.50元
三、效益分析:
1、毛利:2胎/年x8头/胎x20斤/头x20.00元/斤=6400元;
2、纯利=毛利-成本=6400元-(961.92+157.5)=5280元;如果猪价行情上涨,利润空间更大。
并且,现在的香猪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还处在供不应求阶段,产出的香猪产品的销路上一般不存在问题。
小结:贵州的香猪产业在总体上还存在不够普遍、规模较小等问题,以至于即使有如此广阔的前景却还未被人们熟知并发展,普及养殖知识以及传播养殖经验就成了我们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芸;申学林;;贵州香猪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J];贵州畜牧兽医;2007年04期 [2]申学林,张艺,刘培琼;从江香猪、环江香猪内脏器官测定初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年04期
第二篇: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论述题答案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论述题答案
1.试述提高盈利的主要途径。
答:主要从市场竞争、挖掘内部潜力、加强流通管理及深加工增值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索途径。
(1)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合理的决策,制订长期战略目标,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2)重视科学技术,应用先进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的设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加强职工素质教育,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4)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加强市场管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收入。
(5)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降低各种耗费,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6)在流通领域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费用。
(7)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进行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
2.试述发展我国饲料业的主要措施。
(1)大力开发能量和蛋白质饲料资源;(2)挖掘耕地潜力,增加饲料产量;
(2)饲料工业必须不断适应养殖业生产的现实特点,生产适销对路的饲料产品;
(3)加强宣传、推广和服务工作,抓好产品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4)通过并购、托管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重组,形成企业集团化;
(5)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创新助推饲料业发展;
(6)加速饲料业标准化进程,解决好饲料安全问题;
(7)推广应用各种青贮和氨化秸秆饲料;(8)利用国际市场调节盈缺,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3.畜牧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分析哪些方面?
答:畜牧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结构分析(2)饲料消耗分析(3)劳动力利用分析(4)资金利用分析(5)计划完成情况分析(6)工作和产品质量分析(7)产品成本分析(8)投资效果分析
4.论述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答: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畜牧生产结构高耗低效,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畜产品供给能力的增长;
(2)猪的比重过大,与我国饲料生产供应现状很不协调;
(3)畜产品种类单调,质量不高,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
(4)地区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资源利用不充分。
应采取的对策:
(1)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羊毛生产;
(2)继续深化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畜牧业全面发展;
(3)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业结构体系;
(4)坚持以节粮高效型畜牧业生产结构的道路;
(5)开发利用草场资源,建立人工草地,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的生产;
(6)加强畜牧业生产布局,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
(7)积极发展家禽生产,在稳定禽蛋生产基础上,大力提高禽肉在肉类中的比重;
(8)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畜禽饲料转化和产出能力;
(9)建立与畜禽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体系。
5.试述降低畜产品成本的途径。
答:(1)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单位产品中劳动报酬的支出;
(2)科学养畜,合理使用各种原材料,提高饲料报酬,降低单位产品中饲料、燃料、畜药以及各种原材料的消耗;
(3)充分利用各种机具、畜舍等固定设备,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减少单位产品折旧费; 严格控制间接费用,节约非生产性开支,精兵简政,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节约企业管理费用。
6.论述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经济体制,它包括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责权利关系等。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
(1)突破生产经营方式上过分集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2)改革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实行购销体制和价格管理体制两放开;
突破条块分割体制,开展畜牧业横向经济联合和联系。
7.论述畜牧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意义。
答:(1)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正确认识经营现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经济活动分析可以使企业计划不断完善,对其经济活动实行更有效地计划管理;
(3)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也是企业实施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的重要手段;
(4)开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可以增强企业活力;
(5)经济活动分析可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8.论述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答: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2)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3)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4)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对策:(1)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2)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3)充分发挥科技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4)大力增加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投入
(5)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第三篇:经济管理学论文
浅谈绿色管理思想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是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绿色思想”已经融入了大众生活。绿色管理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保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在绿色文明来临之际,企业应改变现行的经济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指导下的企业管理模式,以绿色生态的观点,解决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荒漠化现象,实现人类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的“绿化”。为了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实行绿色管理,是21世纪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绿色管理 生态 可持续发展
绿色管理思想溯源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管理在工业化大生产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劳动生产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由此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物质文明。但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之中,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灾难。在人类自身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主义、消费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等价值理念的盛行而导致的人类社会的片面发展、道德滑坡、价值丧失等等社会问题;在生存环境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和生产利润的片面追求而导致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温室效应”的产生、臭氧层的破坏、自然资源的锐减等等生态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类的生存危机意识逐渐苏醒,至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兴起一股绿色思潮,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以至绿色政治、绿色管理等绿色观念相应产生,尤其是绿色管理思想,对于纠正人类过去片面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有着特殊的意义。“组织的行为导致了环境的破坏,要想阻止组织对环境的破坏,离开管理学的理论武器肯定是不可能的”。〔1〕早在19世纪,恩格斯根据美索不达米亚的教训就警告过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恰当索取将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思想”开始萌芽,出现了生态农业。〔2〕1962年,美国作家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描述了由于农药污染而带来的生态危机,引起轰动,从而打开了人们认识环境问题的窗户。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绿色意识”大大增强。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次会议第一次把维护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作为最为重要的国际政治问题之一列入了联合国议事日程,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苏醒。1973年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主要职责是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这一组织的设立标志着环境保护进入了政府间协作领域。以1977年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为标志,全球掀起了绿色环保浪潮。〔3〕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成为各国新的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模式,尤其是已经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传统的管理思想,绿色管理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并成为企业在21世纪实现自身发展和飞跃的明智选择。可以说,绿色管理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保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冲击是全面和深刻的,这集中体现在企业所推行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三赢”战略。绿色管理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发展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而充分考虑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度内,综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各项因素,去求得长远的发展,这是人类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所必然要求的。绿色管理的科学内涵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的现
代管理理论产生以来,经济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成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主导价值取向,并影响至今。经济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认为,企业唯一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采取科学严密的管理手段,推行“利润至上”、“标准至上”的管理理念。所以,现代管理理论成为仅关心经济利润的“经济的”“科学的”管理理论,这种观念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保证尽可能高的劳动生产率,但也产生了种种弊端,即为了企业利润而损害企业员工以至消费者利益,甚至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等等,为了实现真正的科学管理,人成为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流程中的一个“标准部件”,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遭到了最严重的挑战。所以,这是一种以生态与经济相脱离为特征的企业经济管理理论,是不完全的现代管理理论。〔4〕经济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没有经济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人类社会就不会有这么辉煌的成绩。
因此,否定经济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然而,经济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经济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现代工业文明通过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将复杂的自然事物变为单纯事物,然后又将这些单纯事物重组为符合人的要求的复合物,这种现代工业文明只是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它没有顾及整个自然界,违反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和有机性,割裂了技术活动与自然生命的统一,干扰了自然过程的多种节律,破坏了生物圈整体的有机联系。
“巨大的工业和技术成就也能造成重大损害,它会产生破坏自然界平衡和危及人类健康的污染。”〔5〕在绿色文明来临之际,企业应改变现行的经济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指导下的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实施绿色管理,树立生态意识,使自己的经济行为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对生态不负责任的企业,无法实现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将自己置于自然和社会的对立面,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和社会的唾弃,并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被淘汰。企业只有将绿色观念导入企业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鼓励员工把企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展相协调,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使绿色管理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追求人类生态环境的最终改善和自身的全面提高为根本目标,以企业全员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将环保当作企业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实现高效益的有效手段,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绿色经营理念及其所实施的一系列新型管理活动。绿色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思想,使生态环境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互促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6〕绿色管理实质上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载体所实施的一种更高级的人本管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关于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界定。这里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生态人,生态人是指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自身潜能的自然人和社会人,生态人假定把企业的环境行为纳入了伦理道德(也包括环境道德)的范畴。在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条件下,人类社会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物质文明体系,依靠这个体系,残酷地掠夺自然和破坏自然,远离人性和泯灭价值,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对抗,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随之加深。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不能再在经济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指导下,沿着现代经济管理的老路继续走下去,出路就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的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相协调,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应包括企业利润、生态环境和人的发展等三方面内容。作为现代企业,追求利润不应再是企业唯
一的目标,它只是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企业赖以活动和生存的生态系统以及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掌握并创造知识、技术、信息的人才应是企业发展和追求的最根本目标。人作为企业和社会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就要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信息,在创造利润、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护和促进与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以维持永续的发展。管理的系统论和权变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管理是密切相关的,它既为管理提供了资源和机会,包括各种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发展机遇,又同时会对管理带来威胁制约因素。离开了环境,企业所需的资源就无法得到,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企业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这种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更包括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绿色管理就是以绿色生态的观点,解决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荒漠化现象,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自然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更要满足人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的“绿化”。正是从这一点上说,绿色管理是将管理中对人的关心扩展到了更深的层次,即通过关心生态,关心环境的可持续性最终体现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心。绿色管理的兴起不仅表明人类对环境与管理的关系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表明在人本管理思想上有了新的发展,绿色管理是适应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趋势而产生的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兴管理理念。绿色管理的几点设想在绿色浪潮风靡世界的今天,国际竞争中各国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绿色壁垒,推行绿色认证,企业如果达不到绿色认证的要求,将被拒之于国际市场之外。消费者作为企业生存的土壤,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对环保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加强。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既不能给消费者的身心带来伤害,也不能对他们的生存环境造成污染。企业本身也有进行绿色管理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使无污染生产(即清洁生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绿色产品一般都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使企业有较高的收益。所以,通过改进管理模式,实行绿色管理,企业完全能够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总之,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早实行绿色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明智选择。
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国内绿色消费意识逐步增强,我国政府已经或正在加紧制定有关环保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强制惩罚企业污染环境和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使未采用绿色管理的企业成本逐年增加,甚至招致处罚。所以,企业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尤其是要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拓展我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就不得不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实行绿色管理。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已迫在眉睫。具体来讲,我国的绿色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3·1 树立绿色管理理念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就是融生态发展和保护的观念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并成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企业要不断向员工宣传绿色理念,鼓励员工的环保行为,加大绿色投入,从而形成企业的绿色文化,尽量使每个人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自觉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常活动的各种场合都能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绿色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把企业职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使职工视环保为己任,使环保目标与企业目标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企业绿色管理的落后局面。
3·2 取得国际绿色认证绿色认证的依据是ISO14000标准,ISO14000作为全球通用的环境管理体系,为企业考虑有关环境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当前,ISO14000认证体系在国际贸易中被称为绿色通行证,是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术壁垒,不符合该认证的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寸步难行;企业取得了ISO14000体系认证,就等于取得了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早日进入国际市场,早日规范企业的环境管理。对企业而言,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为企业带来节能降耗的直接效益。
3·3 建立绿色人文环境企业的绿色人文环境是实施绿色管理的根本,它主要包括绿色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员工绿色素质技能的提高。绿色管理制度以生态保护和人文关怀的绿色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围绕生产高质量的绿色产品和提供高水平的绿色服务以及全面提高企业的绿色综合竞争力为中心,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建立健全相关的绿色管理制度,形成浓厚的绿色人
文管理氛围,以提高员工的绿色素质和技能为根本途径,选择适合企业员工心理特点的载体,把企业、生态、社会的效益和员工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目标明确的绿色人际关系,使得企业成为全体员工的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企业绿色管理目标。3·4 创造绿色生存环境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企业既要适应环境,又要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可影响企业的发展。绿色生存环境是指企业生存的没有污染或少污染的空间或环境,它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条件,同时也必然对企业的活动起制约作用,主要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工作间、绿色设施和绿色社区等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尤其是绿色工作间和绿色设施的设计和布局,不应单纯考虑生产目标,还应着眼于人的感情需求和审美需要,形成使得员工身心和谐、轻松愉快、高效美感的劳动环境。因此,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营造绿色工作环境,就是为了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5 塑造企业绿色形象企业绿色形象是指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行为在公众中的总体印象,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企业绿色形象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绿色形象的树立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企业除了要在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绿色管理之外,还要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向公众传达企业的绿色信息,如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治理,通过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介和公关活动,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实际行动。
企业对环境事务的支持,尤其是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以及自身绿色人文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建设等等方面的诸多信息,从而引发公众对企业绿色行为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刘思华·现代管理理论的缺陷与绿色管理思想的兴起[J]·生态经济,1995(2):7-10:〔2〕(日)三户公·管理学与现代社会[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04·
〔3〕 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0(2):10〔4〕 刘承伟·绿色管理:21世纪企业管理的新领域[J]·齐鲁学刊,2001(4):130-133〔5〕 赵凤岐·发展与发展观[J]·学术研究,1997(2):11-16
〔6〕(法)罗贝尔·萨蒙·管理的未来[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3·
第四篇:经济管理学论文
经济管理学之决策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则逐步由经验型向科学化发展。可以说,科学化决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正确的决策是保证成功的基石。
关键词:决策、管理、原则、决策实施
一.决策的概念
1)决策的定义:
决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说,决策是指在几种行动方案中做出决策。广
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即决策是指为达到
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所谓经济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按
照最优化的要求,选择经济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的经济管理过程。它的实质,是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进行决策,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决策总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第二,它总是要付诸实施;第三,它总是在已确定的条件下寻求优化的目标和途径;第四,必须提出多个方案。
2)决策的特点:
(1)超前性任何决策都是针对未来行动的,是为了解决现在面临的、待解决的新
问题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决策是行动的基础。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超前意识,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2)目标性决策目标就是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而
且决策者认为这些问题必须解决的时候才会有决策。
(3)选择性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通过对它们的比较评定来进行选
择。
(4)可行性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
可行。“可行”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能解决预定问题,实现预定目标;二是方案本身具有实行的条件;三是方案的影响因素及效果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5)过程性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过程。
(6)科学性科学决策并非易事,它要求决策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得本质,认
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做出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决策。科学性并非否认决策会有失误、有风险,而是要善于从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要尽量减少风险,这是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内涵。
二.决策的原则
1)满意原则
满意原则就是针对“最优化”原则提出来的。人们讲的“满意”决策,就是能
够满足合理目标要求的决策。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内容:
(1)决策目标追求的是不是使企业及其期望值达到理想的完善,而是使他们能够得
到切实的改善,实力得到增强。
(2)决策备选方案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达到能够满足分析对比和实
现决策目标的要求,能够较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并能较好地利用内部资源。
(3)决策方案选择不是避免一切风险,而是对可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案进行权衡,做
到“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
2)层级原则
决策在企业内分级进行,是企业业务活动的客观要求。
(1)组织需要的决策一般都非常广泛、复杂,是高层管理者难以全部胜任的,必须
按其难度和重要程度分级决策。
(2)组织管理的重要原则是权责对等、分权管理。
(3)组织都建立有领导制度和层级管理机构,而领导制度和层级管理机构要有效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3)集体和个人相结合原则
(1)决策既要充分利用机会,减少风险,又要有人敢于负责,抓住机会,当即立断。否则,就会错失良机。
(2)决策作为决策者的意志反映,由少数人进行,意见最容易统一;而决策要得到顺利实施,就需要有较多的人参与,反映各方面人士的意见,把不同看法、意见、分歧解决在决策过程之中。因此,组织在建立决策体系时,应注意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集体的积极性,把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紧密地衔接起来。
4)整体效用的原则
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应正确处理组织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社会、组织与
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局部利益的基础上,把提高整体效用放在首位,实现决策方案的整体满意。
三:经济决策的作用
1)决策是关系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有赖于正确的决策。
从宏观经济的发展来看,正确的决策,可以把握住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优化的方案,实现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从微观经济的发展来看,正确的决策是使企业顺利发展、企业活力得到发挥的前提,而企业的发展,企业活力的增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2)决策是经济活动成功的关键
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十分庞大而又复杂,变动的因素多,大量因素要进行动态的最佳组合。决策正确,整个经济活动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决策失误,整个经济活动就将受挫。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迅猛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各个经济组织的活动效率都已大大提高,谁能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谁才能取胜。这种决定经济活动效果好坏的活动,主要不是靠技术活动,而是靠决策活动。因此,决策正确与否将决定经济活动能否取得成功。
3)决策决定着经济活动效益的大小
决策正确是最大的节约,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只有正确的决策,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合理调整与改造产业结构,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才能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只有正确的决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使产品适销对路、才能取得较好的微观经济效益。
4)决策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决策是经济管理过程的核心。经济管理的其他各项活动,如预测、计划、格挥、调控,都是围绕决策来展开的。预测是决策的前提,计划编制是决策结果的展开,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决策。如果决策变化,其它各项管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将随之发生变化。决策一旦失误,其它各项管理活动做得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四、经济决策的类别
决策的类别是客观存在的,它以事物的某种共同的性质和特征为基础。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情况,经济决策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别。
1)按决策的范围可划分为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
宏观决策是指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决策。宏观经济是以社会经济总量作为研究对象的,因而宏观决策一般带有社会经济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微观决策,是指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决策。微观经济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因而微观决策一般带有个体性的特点。
2)按决策的规模可划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日常决策
战略决策,是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一般多由高层决策者作出。战术决策,是在战略性决策作出以后,对如何保证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决策,如组织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一般由中层决策者作出。日常决策,是指按照战术决策的要求对完成日常业务间题所作的短期的、技术性的、业务性的决策,一般多由基层决策者作出。
3)按决策的时间性可划分为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长期决策,指有关经济活动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短期决策,是实现长期战略目标所采取的短期的策略性的决策。
4)按决策的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按原来规定的程序、处理原则和方法去解决经济管理中经常重复出 现的问题的。一部分战术决策和绝大部分日常决策多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用来解决以往没有先例的、新出现的、一次性的问题的。非程序化决策往往是有关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由于这种决策对各种因素变化的把握无法用常规办法处理,除采用定量分析外,更要借助于定性研究。且受决策者的观念、经验、知识、洞察力和直觉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5)按决策的时态可划分为单项决策和序贯决策
单项决策,所处理的问题是某个时点的状态或某个时期总的结果,决策工作一次只有一个决策,又称静态决策。序贯决策,是考虑到时间先后的动态变化而作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多个决策,也称动态决策。序贯决策可以一次全部作出,也可以随上一步决策的实施逐步作出下一步的决策。
6)按管理业务可划分为生产决策、销售决策、财务决策和人事决策等这类决策绝大部分属于微观经济活动的决策。
7)按决策的条件可划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所依据的条件是确定的,结果也是确定的,一个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只要比较各个方案的结果,即可作出选择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所依据的条件和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条件和结果发生的概率是可以估计的。
8)按决策要达到的要求可划分为最佳决策和满意决策
最佳决策,是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作出的决策,这种决策要求在决策时所有的可能方案都要考虑到,从中筛选出最优的方案,每个方案都要按照最好的条件来设计。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资源、科技水平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理想的最佳决策是不容易作出的。因此,最佳决策往往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求。满意决策,是指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以执行的结果使人满意为标准的决策.满意决策的优劣取决于对现实条件的充分分析。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人们多半是以满意为标准的,不过。在若干个满意的目标或方案中,应力求选其更优者。
五.经济决策的科学程序
1)决策的制定
(1)发现、提出、论证待要决策的问题
在经济活动中,发现并正确地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本质往往被现象、甚至假象所掩盖,必然寓于偶然之中,决策者只有透彻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影响它的因素,才能透过现象,剥开假象抓住问题的实质,才能从大量偶然的事物中更好掌握其必然。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
(2)确定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的确立是决策过程的中心环节。决策者必须遵循科学管理的一系列原则,严格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具体说。一是要实事求是,把要达到的目的和可能性结合起来;二是要高瞻远瞩,充分考虑目标的多层次特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对设想的目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排队,对比分析,以确定更为正确的目标;四是目标要明确,尽可能数量化,并有实现目标的期限。
(3)搜集资料,进行预测,提出可行性方案
目标一旦确定,决策者就要责成有关人员或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进行预测,提出可供抉择的多种方案,为比较对照提供前提。
(4)方案的评估和优选
这是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评估和优选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对照、分析和选择的过程。为了做到最佳抉择,首先要对可供抉择的各个方案进行评估。
2)决策的组织实施
决策一旦作出之后,就要坚决执行。决策者要有气魄和胆略,此时的任何犹豫和动摇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导致全局的失败。决策的组织实施,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制定实施计划
如果方案中已提出可供参考的计划设想,那么,要认真组织修改,使之尽量完善、具体;如果方案中没有可供参考的计划,就要组织专人拟定计划。
(2)建立相应的组织
根据最佳方案的要求,及时调整或重新确立执行决策的组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结构要合理,机构要精干。机构一经确立,就要认真挑选人员,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和特点把他们放到合适的环节和恰当的岗位上。挑选人员要任人唯贤。人员一旦选出,就要明确职责、权力和义务,必要时还可用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
(3)做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有关组织要相应配合,统一认识,统一步调;要向有关人员反复讲明为什么要作这一决策,目标是什么,使之认识其作用、意义;要讲明实施决策的步骤和方法,使之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和执行。以保证实现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4)追踪、检查
决策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这就是追踪、检查。追踪和检查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随时作出恰如其分地处理。还必须注意决策实施中信息的反馈。一是决策者要责令有关职能部门或人员,及时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或数据报告有关的情况;二是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及时掌握动态;三是及时汇集追踪和检查中得到的信息。信息的搜集、整理、传输要准确、及时。决策者要根据已得到的信息及时处理和解决实施中的问题。以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第五篇:经济管理学论文 经济管理学论文题目
在千年之交、世纪更迭之际,人类社会即将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这种变化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经济管理学论文工作方式及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经济管理学论文革中财会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对此抒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一、财会人员要有时代意识
时代意识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宽泛、时限极其严格的一个经济管理学论文术语。在这里,我们不打算给它一个精确的定义,仅从会计工作的实际谈谈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三大意识”。
1、发展意识
会计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变化经济管理学论文发展之中。十九世纪中叶爆发了工业革命,确立了工厂制度。工厂制度的建立一举解决了现代会计赖以存在的四大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经济管理学论文,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有利于加强工厂管理的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随后,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取代了原始的工厂制度而成为占绝对优势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变化,使得会计对“受托责任”的经济管理学论文处理凸显出来,并由此形成了以对外报告为专职的财务会计和以对内报告为主旨的管理成本会计。在最近几十年内经济管理学论文,由于人们对物价变动、企业破产、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公司税务等因素高度关注,使会计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分化出通货膨胀会计、清算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经济管理学论文任会计和税务会计等等,初步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系统完整的会计体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工具的创新、社会保险业和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与之相应的又产生经济管理学论文了国际会计、企业集团会计、跨国公司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等等。美国伊利洛斯大学E ·贝尔考依教授针对现有会计存在的局限性和会计使用者对经济管理学论文更多、更新经济管理学论文信息的需要,写了《会计未来趋势》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未来会计的六大发展趋势:①社会经济会计。它主要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反映和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旨在真实反映某特定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它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②人力资源会计。传统会计侧重于对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的计价,忽视了对企经济管理学论文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的计价,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人力资源会计必然应运而生。③产权资本成本会计。企业占用的资金通常有两个来源,即债务资本和产权资本。现有会计只确认债务资本的成本,而不确认产权资本的成本,似乎运用产权资本是无需花费代价的,这是一个严重的经济管理学论文误区。④现金流量制会计。这种会计不仅记录与某会计期间的现金收支有关的会计事项(现金制会计),也记录由销售所引起的人欠或欠人的现金流量(指应收帐款的收回和经济管理学论文应付帐款的偿还——权责发生制会计)。现金流量制会计是将现金制会计和权责发生制会计融为一体的会计核算系统。建立这种会计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向企业利益关系人提供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需的现金流经济管理学论文量信息。⑤财务预测的编报。企业财务预测的编报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行预测。随着电脑的普及和预测软件的开发,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降低了预测的成本,使企业有可能编报财务预测资料。⑥编制增经济管理学论文值报告。不少会计学专家认为,现在的“净利”面太窄,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他们主张计算增值额,并编制增值报告,以便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经经济管理学论文营成果。我们姑且不去评说贝尔考依教授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会计从来不会停滞不前,总在不断衍生和翻新。这种变化,一方面沿着越来越细微的轨迹发展,另一方面沿着越来越宏观的轨迹发展。很显然,如果经济管理学论文我们的财会人员没有发展的意识,没有发展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就必然落伍。
2.创新意识
目前,人类正处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阶段。经济管理学论文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是一种区别于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稀缺自然资经济管理学论文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既给传统的会计的发展、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给它提出了全方位的、严峻的挑战。撮其要者,胪列三个事例:
其一 技术创新对传统会计的挑战。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众所周知,由现代科技革命所引经济管理学论文动的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技术创新是主导当代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键经济管理学论文因
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经济增长。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可以使其从濒临倒闭的边缘起死回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可以使一家处于发展颠峰的企业一夜间跌入谷底,彻底丧失再发展的能力。不言而喻,在技术创新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不确定性水平大大提升,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更象变戏法似的扑朔迷离。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无法应经济管理学论文对。传统会计建立在借贷记帐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基经济管理学论文础上,这一模式对于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企业有形资产的流动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因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企业专利权、专营权、版权、技术秘方、商标权、品牌权、商誉、回避竞争协议、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市场开发、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等无形资产的揭示则经济管理学论文显得有些黔驴技穷,不能真实地、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此技术创新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模式的诞生。其二 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会计的冲击。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浪潮席卷全球,波及金融业务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性的金融创新大趋势已露端倪。现在金融工具创新已由第一代(现金、银行存款和经济管理学论文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向第二代(即衍生金融工具)迈进。在这一阶段,一种新设计的金融工具随时都有可能投入市场,参加运作。如一些银行、证券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一批新“组合”的衍生工具,象“封顶”、“保底”、“加圈”、“互换期权”、“汇价幅度期汇”经济管理学论文之类,还有新的不动产类衍生工具和通货膨胀类衍生工具。这些新创的金融工具,如果操作得当,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并带来丰厚的投资报酬;反之,将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导致灭顶之灾的倒闭、破产经济管理学论文。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传统会计不能及时、准确、快捷地揭示和披露风险信息,因而也不能以此为基础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对策。要适应这一情况,必须对传统会计中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原则、对会计计量的基础以及对会计报表结构体系等进行彻底改革。金融工具创新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其三 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会计的洗刷。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是促使世界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经济管理学论文时代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全球卫星通讯的实现和互联网络的建成,对以人工系统为基础而构筑起来的现有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将是一次飓风式的洗礼。现有会计模式仅局限在帐户左方记借,帐户右经济管理学论文方记贷;仍利用三个世纪以前发明的反向抵减技术来实现会计信息中的正、负数表达;仍运用纸张、笔墨加算盘等技术手段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加工、显而易见,这种会计模式的建立是以语言的产生、文字、纸张及印刷术的发明为技术基础的,已经适应不了信息技术革命这一技术基础,容纳不了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发展呼唤着财务会计的创新。
3、开放意识
开放是我国的一项深入人心的基本国策。就会计领域而言,开放的必然性在于:第一,在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只是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监督经济过程的卑微角色,而不能成为“民众利益的看门狗经济管理学论文”和“国家不花钱的经济警察”,根本担当不了主导社会资源流向和主导社会财富分配的重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经济管理学论文模式,这当然离不开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引进会计国际惯例,引进西方的财务呈报概念框架,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框架体系。第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的经济管理学论文相互渗透、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经济运行的方式和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日益缩小,国家与地区间的分隔也逐步消除,会计及会计学科的国际一体化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综上所述,作为跨世纪的财务人员,必须有开放的意识,以博大的胸襟,对西方会计进行精严的选择,吸取对我有用的东西,推动中国的会计事业和会计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财会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人的能力的挑战,而人的能力又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要想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名合格财会人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作基础。
1、通晓专经济管理学论文业理论
按高标准要求,一名出色的财会人员必须有宽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鉴于目前财会队
伍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我拟将会计专业理论分成几个层次,并依据这些理论与会计实务关系的远近,提出程度有别的具体要求和建议,与会经济管理学论文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同仁共勉。
第一 了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主体)把握会计事物(认识客体)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会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具体来说,主要有逻辑方法、实证方法、比较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获取感性知识的具体方法,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和经验方法。它是一个由哲学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会计具体研究方法所组成经济管理学论文的多层次、多种类方法的有机体系,是更有本质的理论。它对于充实和完善会计理论。拓展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财务理论研究人员对这些研究方法必须有透彻的领悟和精湛的运用技术巧。只有这样,才能多经济管理学论文出成果,出好成果。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就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方法论,对于从事具体财会工作的同志来说,对这些方法也要有一个起码的了解,因为这有利于财会人员从最高层次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它经济管理学论文指导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