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维果茨基与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俄国)的心理学家,在发展心理学史上,他的思想,独树一帜,不仅被俄国,而且被西方心理学界所推崇。在当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之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与之暗合。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他人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而教学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距。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茨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者产生一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进步,是学习该事物的最好时期,这一时期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
作为教师,就是应该寻找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儿童学习的最佳期限,抓住这一时期,帮助指导儿童,获得知识的收获,感受学习的快乐。
记得,在《周弘:赏识你的孩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孩
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你要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必须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灵和个性差异,你才可能尊重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知之深,才爱之切。
有这么一句话:你不见得会喜欢你所欣赏的人,你一定会喜欢赏识你的人。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帮助孩子跳得更高,摘到树上那成熟的桃子!
中班语言活动《小老鼠与西瓜》
一.设计意图
1、孩子在吃完半只西瓜后,不停的摆弄西瓜皮,还一个劲的问它可以做什么。这证明了孩子有较强的创造欲望,应该为孩子积极的提供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动手、动脑,结合童话故事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童话故事《小老鼠吃西瓜》正好适合这个设想。他通过老鼠种西瓜——想办法吃西瓜——请动物们喝西瓜汁的情节,塑造了个活泼有趣、热爱生活的老鼠形象,并证明了一个真理:爱劳动、爱动脑筋、爱同伴的人是快乐的,立志引导幼儿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创新。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童话故事结构,尝试在认识和想象的基础上,改编故事结尾,并用语言清楚的表达出来。
2、培养幼儿爱劳动、爱动脑筋和愿意与同伴分享劳动成果的好品德。
三.活动准备
1、课件《小老鼠种西瓜》
2、西瓜4个、车轮、风帆、橡皮泥、小木棍、彩色纸、浆糊、剪刀、刀、完整瓜皮、半圆瓜皮等。
四.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
a、老师以提问的方法引出故事名称,引起幼儿注意。b、讲述故事,边讲边播放课件。
c、提问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老鼠是怎样种西瓜的吗? 幼儿:撒种,浇水,除虫。
老师:他们是怎样吃西瓜的?
幼儿:用吸管喝西瓜汁
老师:小老鼠请了谁来吃西瓜?
幼儿:好多好多的小动物,有小猴子、小白兔、小乌龟、大象…… 老师:对,都是它的好朋友!
可是吃完了西瓜剩下了很多西瓜皮小老鼠不知道用它来做什么?那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想西瓜皮可以做什么呀?
幼儿:可以做成小房子,还可以做小船,还有小帽子,好多好多!d、教师引导幼儿归纳:老鼠种西瓜——是爱劳动的老鼠,用吸管吸西瓜汁——是爱动脑筋的老鼠,免费供应西瓜制——是关心同伴的老鼠。
2、用西瓜皮做什么
a、向幼儿提供一定的工具和材料,鼓励幼儿想象和操作。b、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特点,将幼儿分组进行活动。
c、教师知道幼儿用西瓜皮进行实物操作,做成动物,房屋等形状,注意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想象的发展。
3、想象讲述
在前阶段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幼儿为故事想象一个新的结尾,将内容完整讲述。
a、教师提问:老鼠吃完的西瓜皮可以做什么?
b、引导幼儿编写完整的故事:假定小动物们一起做了一个有用的东西,请你帮他们想一下,然后编入故事。
五.延伸活动
学习表演《种西瓜》,感受体验老鼠劳动收获的乐趣。附:
春天到了,爱吃西瓜的小老鼠打算在院子里种西瓜,等待夏天结出大西瓜。它们每天都忙着播种、施肥、灌溉,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小老鼠终于收获了西瓜。看着丰收的果实,小老鼠心里乐开了花。
看着一个个的大西瓜,小老鼠心里犯了愁,应该怎么吃呢?思来想去,小老鼠觉得今年西瓜的水分特多,最好能先喝果汁,但是用什么喝呢?最后决定用吸管吸。
但是小老鼠并没有忘记其他的好朋友,于是便邀请小动物们
到家里来吃西瓜、喝西瓜汁,并向大家免费供应西瓜汁。可是西瓜吃了,汁也喝了,剩下了一大堆西瓜皮却不知怎么办好了!
第二篇: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专题讲座
(二)专题二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是维果斯基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关注文化与智慧的传递,强调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阅读专栏2-1
维果斯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1896-1934),白俄罗斯人,前苏联(俄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出生于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沙,自幼聪颖好学,机敏过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借助语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维果斯基为后世留下了186种计200万字的著作。主要著作有:《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心理学讲义》、《思维与语言》。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
(一)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斯基指出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人类特有的心理机能(如随意注意、逻辑思维等),使具有低级机能的生物个体变为具有高级机能的人,同时个体的生物基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起着特殊的作用。
(二)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即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前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等,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低级心理机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这些机能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就反映水平而言,它们是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就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它们是直接的、非中介的;就这些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它们是种系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因而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它们是伴随生物自身的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特有的,如随意注意、抽象思维、高级情感等。高级心理机能的特征主要有:这些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就它们的反映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说在各种机能中由于有思维的参与从而使它们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就其起源而言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经历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动物的生物种系发展过程,一种是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是社会性的。两种过程在原则上并不相同,互不依赖。但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两种过程相互交融。正如维果斯基所言:“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发展问题的全部特点、全部困难就在于这两条路线在个体发展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实际上形成一个统一而又复杂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儿童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生物种系的发展过程,又有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社会,是在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心理机能受社会制约,交往是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基础,人在社会生活及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和发展了各种人造工具,用以调节人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交往中,随着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和使用,他们的高级心理机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狼孩”的例子证实了这一点,由于“狼孩”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没有与人的交往和沟通,即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能形成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方法运用到心理学中,强调在社会环境中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意识和心理的发展,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历史的产物。反对从生物学的角度仅把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看成是生物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把文化的发展看成是意识机能不断完善造成的。
(三)工具说
维果斯基提出的工具理论解释了高级心理机能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他将人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具有的自然行为,另一种是人所特有的工具行为。而工具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工具,人类借助这种工具进行物质生产,提高物质生产能力,如斧头、电锯、起重机等;另一种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产工具,即心理工具,帮助人们提高精神生产能力,使心理机能发生质的改变。最初的精神生产工具只是简单的符号、记号,后来逐渐发展出现了文字、语言,精神工具越复杂,心理机能越高级。
物质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的是客观世界的变化,而精神生产工具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本身。两种生产工具虽有区别却也密不可分,精神生产工具在物质生产工具使用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而使用精神工具的同时也促进了物质生产工具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当儿童出于某种目的能够使用某物体时,便标志着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心理工具不仅要能改变外部物质,而且能够作用于人的内部心理,能够将低级心理机能转变为高级心理机能,起到中介的作用。
关于精神工具的作用机制,维果斯基提出了中介结构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动物的心理机能是直接的,而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相对于低级的心理机能多了一个中介环节,心理工具在中间起到中介的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首先,语言在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语言是儿童认识与理解外部世界的中介工具,儿童在语言的中介下完成各种学习,促进了认知的发展,这也是人能够完成动物所不能完成的任务的重要原因。其次,语言成为人类社会交往和活动的工具。儿童借助语言进行社会性互动,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离不开语言的帮助,通过语言人与人之间完成思想的沟通的文化的交流,进行各种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第三,语言成为儿童自我调节和反思的工具。儿童将语言符号内化,在没有外部控制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起初儿童先要认识到动作与声音的意义,如张开双臂意味着让成人抱。之后要建立动作和语言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婴儿期学习到能够引起成人注意的动作及手势,掌握了语言之后,儿童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即自我中心语言)来管理自己的行为。如家长告诉儿童开水很烫,不能用手直接触碰,当儿童再次看到开水时,便会告诉自己开水烫不能碰。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过渡性的言语,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状态。这种自我中心语言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尤其是面临有难度的任务时,自我中心语言表现地尤为明显。大量使用自我中心语言的儿童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自言自语变为不出声的语言。
一共3页,当前在1页
[1][2][3] 上一页
下一页
专题讲座
(二)专题二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四)内化说
在工具理论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内化说。内化过程的实现主要借助于人类的语言,只有掌握了言语工具,才能将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心理活动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儿童数物体个数的过程,开始需要出声地数出物体的数量,随着儿童的发展,渐渐地将出声的数转化为在心里默数,最后可以省略中间环节,直接说出物体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外部的活动在语言的中介作用下得到内化,形成更高级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两条客观规律:(1)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2)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工具的中介下,由外部转化到内部。如教师教刚入园的儿童如何接水,最初阶段,儿童每次接水教师都要讲一遍规则,儿童便按照要求去做。时间久了,即使没有教师的提醒,儿童也会自觉地按照老师之前的要求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开始指导性的语言对儿童而言是一种外部控制,逐渐地,儿童掌握了规则,并实现了规则的内化,即便没有教师的督促和要求儿童也可以按照要求做好,儿童能够管理并控制自己的行为,由外部控制转化为内部控制。
在内化说的基础上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孩子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互动和交往,并且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由最初外部的、集体的控制转化为内部的、自我的控制,便实现了心理机能的两次登台。
(五)活动说
20世纪20年代,维果斯基将活动的概念运用于心理学,活动理论是维果斯基文化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理论强调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维果斯基用活动理论解释了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他提出:“奠定教育过程的基础应当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教育者的全部艺术应当归结为只是指导与调节这种活动。” 在重视活动作用的同时,维果斯基认识到活动和意识的统一性。意识与活动并不是毫无关联的,活动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因此可以通过对活动的客观研究,将意识物化,进而了解意识。根据马克思的活动观,意识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对人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在维果斯基关于活动与意识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他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和意识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儿童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中介的作用。阅读专栏2-2 维列鲁学派
维果斯基学派又称“文化历史学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维果斯基创立,核心成员有列昂节夫和鲁利亚,因此又称为“维列鲁学派”,是当代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心理学派。
20世纪20年代初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及方法处于混乱状态,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统一不一致的概念、规律等。基于此,维果斯基积极投身于对传统心理学的改造,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中。维果斯基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提出“忽略意识问题,心理学就会给自己堵塞通向研究人的比较复杂行为问题的道路”,如果我们“把意识从科学心理学的范围内排除出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过去主观心理学的二元论与唯灵论”。
开始是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特别支持维果斯基的观点,他们自发形成了一个团体探讨学术问题,后来这个群体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苏俄心理学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别。该学派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与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因此称为“文化历史学派”。学派成员中贡献最突出的要数列昂节夫和鲁利亚两人,所以有人以三个人的名字命名“维列鲁学派”。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思想
(一)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间的距离。例如,一个7岁的儿童,在没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7岁半儿童的题目,儿童独立完成的发展水平就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第一种水平;而在成人的帮助下便能够完成9岁儿童的题目,这个时候达到的水平就是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即第二种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间的距离。
儿童已达到的、真实的发展水平指的是已经成熟的机能,是现有的发展结果,而最近发展区指的是那些还没有发展成熟,正在发展着的机能。教学应该针对最近发展区,力求实现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
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中。在成人的帮助下,当儿童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时,之前的最近发展区成为新的现有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将会出现一个更高水平的新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潜在水平。如此不断发展,儿童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和教学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最近发展区理论思想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维果斯基提出三种教学类型:3岁前,儿童按照自身的大纲进行学习,即自发型的教学。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主要要符合他的兴趣。学龄期儿童按照教师的大纲进行学习,即反应型教学,儿童需要按照外界的要求进行学习。而学前儿童正处于两种学习水平的过渡阶段,既要符合教师的大纲,又要符合儿童的需要。因此,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儿童现有的发展和成熟的状况为基础,正如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教学这样或那样地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这乃是通过经验而确立的并多次验证过的无可争辩的事实。”
教学与发展是变动着的依赖关系:第一,教学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学引起了一系列的内部变化,儿童通过教学掌握了各种经验并完成内化过程;第二,教学主导儿童的发展,包括发展的方向、内容、速度等;第三,教学与发展并非同步进行,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教学指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不仅要看到儿童已达到的程度,更要看到其正在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的最佳期限
教学要符合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既不能教授婴儿读书写字,也不能教授3岁儿童高等数学。因此教学需要达到儿童的下限,同时,还存在学习的最佳上限,即在外在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两个界限之间便是教学的最佳期限。任何教学都存在最佳期限,过早或者过晚的教学都不利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教学的最佳期限又取决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在最近发展区之内。低于最近发展区或处于现有发展水平内的教学对儿童来说是枯燥的,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而超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对儿童而言是困难的,无效的。
(四)支架式教学
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支架式教学”,其本质是教师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入手,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儿童有效地进行学习,最终儿童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有效的支架式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预热环节。即开始阶段,为儿童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第二,探索环节。教师为儿童确定目标,让学生进行探索。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演示或是反馈,但要逐步增加问题的可探索性,减少可提供的支持,让儿童自己去探索;第三,独立探索环节。教师将责任下放,让学生自己决定要探索的问题及方法,独立进行探索。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有技巧地参与到儿童的学习中,为儿童提供适时而恰当的帮助与支持,随着儿童完成任务的独立性增强,教师逐渐减少提供的支持,直至儿童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支架的提供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需要,当儿童需要的帮助多时,教师提供的支架就多,反之,教师则要减少提供的支架,当儿童能够独立完成时,便要撤销支架。
一共3页,当前在2页
[1][2][3] 上一页
下一页 专题讲座
(二)专题二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五)动态评价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对儿童发展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该关注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关注儿童的学习速度和迁移能力。
动态评价通常采用前测——干预——后侧的模式来测查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宽度。前测主要是用传统静态的测量方式考察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水平。在干预阶段为儿童提供相应的等级化的指导或是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儿童提供的指导或提示的数量表明儿童学习的速度,同时还设计不同迁移程度的情境来检验儿童的迁移能力。
动态评价采用发展性的、动态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的发展状况的同时,具有诊断的功能,另外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包括儿童学习的速度、迁移能力,教师在评价中逐步探索出能够促进儿童有效学习的教育方法。
(六)教育活动的双主体
20世纪初,维果斯基对教师处于绝对权威中心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批评,他认为:“传统的欧洲学校体制经常把教育与教学过程归结为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意图和委托过程。这种体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极其荒唐的。”维果斯基教育主体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首先,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的基础及个人经验。维果斯基认为 “任何学习都有它的前史”,“教育过程中,一切都是从学生的个人经验那里引申出来的”,“受教育者个人的经验乃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因此,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在儿童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其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维果斯基指出“你想号召儿童去从事某种活动之前,你要让儿童对活动感兴趣,关心儿童对该活动所必需的全部力量,让儿童去活动,教师始终只是指导和引导他的活动”,“教育应当这样来组织,以至于不是他人在教育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育自己”。也就是说,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教育。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教师的要求内化。第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另一主体,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在教育过程中落在教师身上的积极作用乃是塑造、裁剪、搅乱与切削环境因素,用极为多样的方式把它们加以整合,从而实现教师所担负的任务。”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教师不仅要能了解儿童的内心发展变化,还要能创造性地整合社会环境要素,即教师需要掌握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需要完成三项任务:(1)动态地评估儿童的各种能力及背景知识;(2)根据评估的结果,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进而选择适合的教学活动;(3)适时呈现恰当的教学支架,并及时撤出。
第三,社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维果斯基提出“教育过程实际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即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处于他们之间的环境的积极性。”他认为“环境乃是个体经验形成的决定因素。恰恰是环境的结构,创造与预先决定了归根结底形成全部个体行为所依赖的条件。”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生活条件、历史背景等的宏观环境,又包括儿童人际关系系统的微观环境,即儿童所处的的社会、家庭、学校、班级等。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人身上的一切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下都是可以教育和再教育的。”
(七)教学的交往本质
教学包含两层含义,即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教学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实现的。维果斯基重视教学的交往性,所谓教学必须是在知识储备存在差异的人群之间进行,是具有某种知识经验的人与准备学习这种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基于这一思想,研究者强调创设互动性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同时重视校外的各种交往活动,尤其是那些能够与校内班级活动紧密结合到一起的活动。
三、维果斯基理论的教育启示
第一,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各种机能的发展均存在关键期,过早或延迟的教育都不能使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因此教育应以儿童发展的成熟度为基础,建立在那些处于成熟阶段但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第二,为儿童提供恰当的教育内容。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而不是着眼于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应该是儿童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求,儿童“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第三,为儿童内化的学习过程提供言语中介。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在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与儿童进行言语沟通,为儿童提供言语中介。阅读专栏2-3 教育案例:言语中介
生活案例:儿童对日常行为规则的掌握。成人告知儿童过马路的时候要慢慢走不能跑,开始每次过马路的时候,都需要成人告诉儿童如何去做。经过多次重复,儿童便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即便没有成人的提示,儿童也知道怎样做。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的言语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帮助儿童将规则内化。
第四,为儿童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架”,引导儿童独自探索。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成人的正确指引和适时帮助,在儿童不能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成人提供恰当的支架,帮助儿童迅速达到潜在水平,并且要及时撤走支架,以便儿童能独立完成任务。另外,支架的提供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儿童由于个人本身的个体差异以及以往教育经验的不同,所需支架的数量及特点会有所差异。因此教育者要在准确了解儿童特点的基础上,提供支架,基础差的儿童提供的支架相对较多,反之则提供较少的支架帮助。阅读专栏2-4 教育案例:教学支架
在生活中,年幼儿童常常忘记从本子的左边开始往右边书写的顺序。这种情况下,成人会反复告诉儿童要从左边开始写,可是儿童还是会有忘记的时候。这时候,成人提供了一种支架,在左边开始的地方画了一个星号“*”,告诉儿童要从带有星号的地方开始写,儿童按照要求去做,时间久了,便可以牢记规则,遵循正确的书写顺序,成人便不再需要画星号了。星号作为一种符号工具,作为一种支架,有效地帮助儿童掌握规则,最终儿童能够独立完成这一任务。
第五,将动态测验的理念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动态测评的方式评价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仅仅根据某一结果便认为儿童是好的还是差的过于片面和绝对,教师要关注儿童发展的最初水平和在外在帮助下的最终水平,从发展的角度对儿童作出评价。
第六,教育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教师及环境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教育的主体,实现教学民主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调节者及监督者,指导儿童的各种学习活动,并及时地给出反馈。
第七,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性,在合作中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可以变换课堂的授课模式,将不同水平的儿童分为一组,开展合作性的课堂,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增进师生间及同学间的沟通与讨论。每位儿童都可以向他人学习,而且在各种合作的活动中,儿童间的交往也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源泉。
第八,为儿童提供活动和交往的机会。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儿童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儿童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因此,教育者要为儿童创造活动的机会,如开展外出参观等活动等,促进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总之,儿童的成长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教育者在了解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儿童创设有利的情境,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参考资料:
1.化的诠释:维果斯基学派心理学,王光荣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_ 2.斯基关于高级心理机能的理论,心理学报,1985(1),15-22 3.果斯基教育论著选,维果斯基著,余震球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海珊,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在美国的运用,教育评论,202_(4),105-107 一共3页,当前在3页
[1][2][3] 上一页
下一页
思考讨论
1、生态系统理论中,四个定义性特征的关系是什么?
2、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环境因素,谈论一下你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阅读文献
【必读文献】
1.维果茨基关于高级心理机能的理论
2.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在美国的运用
3.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维果茨基)
【推荐文献】
1.“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2.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4.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维果茨基思想研究之三
5.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
第三篇: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读书笔记
1.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
2.链式复合的原则
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
3.复合思维
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亚杰理论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5.思维和言语
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是显真性。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7.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
9.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典案例3: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
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作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
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请保留此标记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水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
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这里想给小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教学工作漫谈》读书笔记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读书是第一位的,思考是第二位的,只读书不思考,往往是身入宝山空手而返。孔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者,迷惘而无所得也。它告诉我们思考的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个人这样认为:读书是借别人的智慧,思考才是自己的智慧。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人类思考的结果,人的成长更是如此。我在阅读《教学工作漫谈》时深深感受到魏书生的卓越、渊博和机敏,折服之余,我发现在他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勤于读书之外还有另外至关重要的两点:那就是课前的独立阅读、思考和课后的深刻反思、总结。一句话,没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没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他注定了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氛围。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美好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笔记
蹲下来,亲近学生,听学生的心声
在所读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魏老师建议老师们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学生,用赏识的语言去说学生,不论什么学生,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二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离异,为了生计无人照顾她,她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不求进取。当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立即向她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她谈心,在生活对她问寒问暖,鼓励她学习,并且把她当作自己的朋友,经常和她聊天。慢慢的,她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最后进了自己理想的中学。
读《班主任漫谈》,让我感觉收获了很多,它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读书笔记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育新形势下,对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动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氛围。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美好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考、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证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专著《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在阅读中,我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幼儿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幼儿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幼儿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幼儿的评价.教师因幼儿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幼儿而存在.培养幼儿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
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幼儿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幼儿的成长。在读完《做最好的老师》后,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幼儿,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幼儿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幼儿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这样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自己还很迷茫的时候我读了这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是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
《学习障碍的消除策略》读书笔记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一定会有所提高,而这也恰恰一直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说组织课堂游戏、小组竞赛、角色扮演、木偶配音、图片、简笔画、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等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孩子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宽松课堂环境中,得到多一些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感受参与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课堂学习的厌倦,紧张或疲劳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
其次,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应灵活,并有所创新。在练习、作业设计方面可以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抄写,提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合作性的作业,比如制作英语贺卡、制作手抄报、收集英文包装自我录音、积累感兴趣的课外单词等作业。也可以把较枯燥的练习形式改为游戏、智力竞赛等进行。比如,设计Bingo游戏,既考验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练习的效果,一举两得。学生只要有兴趣、主动地学,学习就不会是负担。
二、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愉快学习。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过程的压力。师生良好地沟通,减少消极,不愉快的情绪情感,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如果经常训斥、批评批评孩子,他们肯定会厌恶感老师,甚至讨厌上英语课,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要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并给予及时表扬、鼓励,这对于克服学生自卑,虚荣,利己等消极心理与情绪有重要作用。一些学生学英语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我们应多关心、帮助他们,哪怕只有一个小小的改变,我们也应当给予表扬、鼓励,在课堂上或作业本上,给学生欣赏的表情、眼神和话语,”“Excellent”
“Well done”” “Wonderful” “You did a good
job”„„有时给他们贴一个小贴画,而且我还将自己的邮箱号码告诉了学生,一些学生就把自己遇到的困难、想法通过E-mail告诉了我,我也及时鼓励他们,一学期下来,孩子们进步很大。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了减负之后,学生能全面发展,并有所成,我们还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要运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学中“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能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的教育苦旅》读书笔记大爱陶子,大德陶子
在作者的心中,陶行知最令人尊敬的地方是他的大爱之心。所谓大爱,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热爱之心以及由此衍生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大爱陶子。
给作者印象极为深刻鲜明的是陶先生对儿童的了解和爱心。作者在学校倡导“爱心教育”,呼吁教育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
大德陶子
“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
“用生活的力量改造生活。”“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对作者的影响也至大至深。
2他从故乡走来
人类精神的高地
为了迎接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的校长哈依鲁莲娜女士和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学术访问团团长萨芙琴卡女士这两位苏氏亲人的到来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讲习班这一活动,作者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题目是《做一个真正的人》的辅导报告。作者提出,解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伟大教育思想,解读帕夫雷什中学“培养真正的人”的伟大教育实践,应抓住如下要点:
1.做一个精神高尚的人。2.做一个具有精神力量的人。3.做一个信仰神圣的人。4.做一个诚实可信的人。5.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6.做一个酷爱读书的人。7.做一个懂得合作的人。8.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9.做一个尊敬老师的人。10.做一个知道羞耻的人。
10.做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陶行知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今学生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对于他们来说要
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和成就感,这种兴奋感和成就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第四篇:读《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一书的体会
读《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一书的体会
维果茨基是20世纪苏联杰出心理学家。本书选译了他的三篇重要专著:《思维与言语》、《学前教学与发展》、《学龄期儿童的教学和智力发展问题》。维果茨基建立起了唯物主义的意识心理学理论,正确揭示了教学与发展的一般关系以及学校每一门学科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特殊的、具体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日后教育界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维果斯基的理论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学说,它强调社会环境是发展与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维果斯基的最有争议的观点是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来源于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声明,有很多的事实来支持它。语言过程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维果斯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掌握传播文化发展和思想的外部过程,即掌握语言、计数和写作之类的方法。一旦这个外部过程被掌握,下一步就是运用这些符号来影响思想和行为,以及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中使用内部言语的重要功能。维果斯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目前,“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利用,产生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我阅读《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之后,对最近发展区理论感受颇多: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完善“因材施教”。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符合现代的教学要求。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改变以往的学习观。
第五篇: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影响
202_级学前专接本桑玉娇20110220081077
维果茨基是原苏联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社会历史游戏理论的基础。维果茨基通过对游戏问题的研究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指出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或结构来说,都根本不同于小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的起源。
维果茨基在分析、批判前人对游戏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维果茨基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人的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维果茨基强调假装游戏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活动,模仿这些活动,并迁移到游戏中。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是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典型特征。他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在对游戏进行概念式的解释中,以象征性游戏或角色游戏为重点分析对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了这类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
维果斯基把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社会性,一方面强调了游戏受制于幼儿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幼儿对前辈经验的掌握,肯定了成人与教育在幼儿游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他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关注游戏本身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规则,肯定了游戏作为幼儿掌握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手段或途径的有效性。
游戏的发展性体现在,一方面,游戏是幼儿发展的源泉,幼儿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游戏本身也随幼儿的发展而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维果茨基对游戏的理解对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影响,为人们理解和讨论游戏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对游戏本质进行的思考与探索,把游戏的幼儿从游戏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从而彻底地批判了游戏的本能论。这就使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有了更加客观化和科学化的思想基础,也大大地推动了幼儿游戏在教育中的实践和运用。
在“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启发下,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模式,如“支架游戏模式”。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与发展的关系可以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相提并论,但是游戏为性质更为广阔的需要和意识的变化提供了背景。他主张游戏先于发展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游戏在幼儿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在进行幼儿游戏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游戏的发展性。教师在对幼儿游戏水平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幼儿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所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全面性。
维果茨基对幼儿游戏社会性本质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开展和指导幼儿游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推动了游戏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但他的游戏定位在社会性活动这一层面上,掩蔽了游戏活动自由、自主的基本属性,否定了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并加以批判的。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尤其强调有主题的角色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以及成人在幼儿游戏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理论有其特色和长处,但是,维果茨基只注重研究幼儿的游戏,没有涉及动物的游戏;在幼儿游戏的研究中,只注重研究主题角色游戏,而且把这种游戏理论运用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时,很容易强调成人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和干预。这是我们在继承维果茨基游戏理论合理成分时应加以审慎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