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对李思怡案件的反思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2-781821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3 19:11: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李思怡案件的反思

对李思怡案件的反思

────── 警察的冷漠

2003年6月的李思怡案件轰动一时,引起各方关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事隔多年,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一事件时,心里仍旧被深深震撼,对小女孩的死仍感到深深地痛心、惋惜乃至愤怒。李思怡案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吸取教训。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团体,还是我们芸芸大众,都该对这一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其中,警察部门的冷漠早已成为千夫所指,也是这一案件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警察到底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选择冷漠,在我们的公安工作中怎么才能避免冷漠?

当李桂芳因为偷超市的洗发水被派出所带走,直到派出所要将自己直接强制戒毒的时候,她就知道必须要先安顿好自己的孩子,于是苦苦哀求甚至不惜折磨身体,才引起的警察淡淡的反应。然而仅仅是这点反应没有引起任何波澜,一个幼小的生命就在这样的忽略中被他们扼杀了!或许他们那时候不以为然,或许他们以前碰到这种情况就是这么处理的,而且一直风平浪静,他们就是这样一直地自我欺骗,在自欺中怡然自得,在自欺中把能忽略的都忽略,在自欺中认为“这没什么事,不用管”,直到事态严重,他们才在恍然中惊醒,然而这时的自责与泪水已经洗刷不掉他们犯下的罪恶,他们必须面对审判,必须接受惩罚。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警察再多打一个电话,如果在两次经过李桂芳家时停一次车,如果派出所有一个警察肯多走几步路,如果《强制戒毒通知书》能够按规定送达„„这些举手投足之劳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使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免于惨死,但是没有一个警察这么做。王新,黄小兵,穆羽就是这场惨剧的主角。

金堂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副所长───王新

当李桂芳因偷窃被带到派出所的时候,民警黄小兵怀疑其为吸毒人员,遂向副所长王新申请进行尿检,王新批准。黄小兵汇报尿检情况,请示是否强制戒毒时,并向其说明李家中有无人照看的小孩时,王新批准。王新把这些上报给了值班领导也得到了批准,手续已齐全。可是李桂芳不愿意上车,一直叫喊着自己家里还有无人照看的孩子,我相信这时候王新不会不清楚,但是无动于衷。当车行至青白江时,李桂芳又强烈要求回家安顿孩子,我相信王新不会着急得没有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当车驶离青白江往戒毒所疾驰时,李桂芳急了,王新也终于有了反应,可是也只是很轻微,他当时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只顾着赶紧把人送过去,完成工作,其他事情跟他没关系。他是个工作狂,获过很多嘉奖,可是这种盲目的工作让一个孩子的生命做代价,谁能负担?他敢说当时他没有一丝闪念——孩子因无人照看可能发生伤害,他肯定有,任何一个有着正常思维判断的人都会推想到,何况他是一个警察!然而可能是他经验太丰富了,他太执着于他的工作了,他想当然的就把这个念头掐掉了,仍旧一脚油门轰向了戒毒所。如果说他去的时候没有时间,那么回程呢?当法官这么问他的时候被他的律师巧妙驳回,是,用法律术语你可以反驳,但是你敢正视自己心中的良知吗?他只是让人打了两个电话,他认为副所长的金贵身躯为你这小事打了电话已经给了很大面子。他的律师为他作无罪辩护,他自己站在被告席上仍旧有一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嘴脸,只会让自己更丑恶。他还对得起身上那身警服吗,不如早脱了去!

金堂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民警───黄小兵

黄小兵与本案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把李桂芳抓回来,进行尿检,提出强制戒毒,以及押送他们去戒毒所,他都有参与。他与李桂芳户籍所在派出所───青白江区团结村派出所取得联系,核实李桂芳身份和家庭情况,可以说没有人比他在当时更了解李桂芳的情况。可是他没有把通知书送达是出于什么心理,我想可能他觉得家里只有一个小孩子送了也没用,可是他肯定也清楚小孩没人照看是什么结果,一个三岁孩子能做什么?也有可能是碍于领导的面子和权威,以及公安基层机关的生存法则,他懒于应对此事。他是个年轻警察,本也前途无量,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学会懒惰,竟直接在通知书上写上查无家属,就将这事封印。唯一欣慰的事,他懂得愧疚,在法庭上他泪流满面,深深自责。然一失足成千古恨,大错已铸,无可挽回。

青白江区团结村派出所警校实习学员───穆羽

这是个“悲情”的人物,自己在莫名其妙,懵懂无知中丧失了前程。李桂芳家离派出所只隔一个街区,如果他能走出去几步,这件惨剧就不会发生。可是没有经验的他告知在场民警时,他们只是淡淡的,“满怀自信”地说了一句“这事不用管”,就把这个年轻的警校学员“欺骗”了,而事后当时在场民警竟然一口咬定自己不在场,这种落井下石的做法实在让人纠结,然而在经验资历丰富的老民警面前,这个年轻学员只能自认命舛。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自身,同为警校生,以后也会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我想,杜绝这种引火上身的事情只能自己多留心,勤奋踏实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一惨剧,警察的冷漠占很大原因。他们太懒了,太麻木了,“为人民服务”的信条早就被他们抛到了脑后,他们不相信会出什么事,他们认为只要有他们在,这个世界就太平,是不是太过天真!如果他们能够重视一下这个小生命,如果他们能时时刻刻把老百姓放心里,如果他们能够做到尊重人民的权利,如果他们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做自己应该做的,惨剧还会发生吗,百姓还会对警察那么不满吗?我希望有一天,警察能真正把人民放心里,不遗余力的为人民服务。

警察,不要再冷漠!

第二篇:韩思怡采访稿

优秀毕业生访谈之我与银行有个约会

采访:金光宇、黄萍撰稿:蒋天琪、苏晓燕

今天我们荣幸的邀请到了现在就职于某四大国有银行的韩思佳学姐给我们分享她的求职经验,接下来就让小编为你分析总结经验,以供借鉴。

首先,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韩思佳学姐在大二时就已完整的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专业就业方向定位了银行。随后在大四准备面试前几个月也提前自学银行相关方面的书,在家乡的四大首先通过笔试,最后选择了最心仪的一家并顺利地通过面试。

【Tips】明确方向,早作准备。

Q1:请问你在面试中有遇到什么困难么?

A1:①面试具有随机性:在群面时未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心理上会有波动②二面时遇到很多留学生,对比下自身感到挫折。

Q2:为什么确定了银行的工作?

A2:①暑假在银行实习,对业务深入了解,发现喜欢跟人打交道且在行长带领下做了业务,当时做的是私人房贷,深入接触了平时的业务,感觉到了专业性,自己也很大的兴趣。②家庭熏陶。③收入比较客观(笑)。

Q3:那学姐觉得在面试中自己的个人优势是什么?

A3:在无领导小组中做了领导的角色,综合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较出色。

Q4:那你觉得面试官注重的方面主要在哪?

A4:不同行业有不同特质,如外企比较强势,更关心你的经历,而国企比较务实,它更看重你在学校里有没有获得过什么奖项,以及你在大学期间的成绩。

Q5:那你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个人性格的?

A5:外向内向综合体,外向占较大部分;愿意挑战新事物。

Q6:在大学里学姐主要参加过哪些学生活动呢?

A6:大一大二在学生会学术部,承办了联合学校的任务,调动了各部门,担任了总负责,一方面学习了优秀同志的品质,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大三参加了校外组织,认识了外校同学及社会上优秀人才;并去了俄罗斯担任志愿者,有了思维方式及文化等方面不同的体会。

Q7:在银行做业务的体验能与我们分享下么?

A7:当时我担任的是大堂助理,主要负责填单子,我个人认为需要较大的耐心、专业性、细心,防止出现差误。

Q8:那学姐在大学里有什么遗憾吗?

A8:没有拿到国奖。

访谈的时间虽短,但让我们受益颇多。最后小编与韩思佳学姐祝福我们经院学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多多交友,拥有更丰富的经历。

第三篇:李怡讲座报告[定稿]

“现代性”与“中华民国文学史”

——记李怡教授“民国记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讲座

by迦宁

2010年12月8号,李怡教授为我们作了“民国记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讲座,他的讲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新角度,开阔了视野,并提出“时间概念背后是空间观感的改变”等观点,引起了大家的深思。现围绕讲座中的关键词“现代性”与“中华民国文学史”,结合李怡教授的著作《被召回的传统》,梳理一下由讲座获得的认知,以及个人的理解和感想。

讲座开始,李怡老师从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入手,以一百年前至今为时间轴,以中国近代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为节点,例如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10月的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的中华民国成立,为我们还原了100年前历史的轮廓,引导大家对时间进行重新感知,总结了大家之所以对于民国历史普遍有种模糊感的原因。李怡老师指出,造成对民国历史模糊的原因之一是1949年以后,一种新的历史记忆法的出现,这种记忆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它省略了1911年!这涉及到“现代”这一历史概念。他指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以地理大发现(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时间点来划分古代与现代,地理大发现带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是不可分割,处于同一历史进程中的。现代性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呈现不同的意义,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概念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理论基础。而中国的历史以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为时间点划分为现代和当代,中国的“现代”这一概念来自于前苏联,在斯大林钦定的《联共(布尔什维克)简明党史教程》即采用了革命史的概念,强调一个时间点的意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与之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的划分,强调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此作为中国现代和当代的开端。这也造成了民国记忆的逐渐被淡忘、模糊。

通过“现代”这一概念,李怡老师将民国历史与中国文学结合起来。他提到,虽然中国现代文学以“现代”命名, 但“现代”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却长期模糊不清。唐弢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著名学者,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创者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他的学生汪晖请教何谓现代文学的 现代”之时, 唐弢先生也只是回答说,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中国学术界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引入西方“现代性”理论。就“ 现代性” 概念而言, 西方的理念就是“现代性概念首先是一种时间意识,或者说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一种与循环的、轮回的或者神话式的时间框架完全相反的历史观。”而中国的“现代性”除时间意识之外,还有空间意识,他以清朝乾隆年间英国使臣来华晋见乾隆皇帝和清末第一任大使郭松涛出使英国的见闻为例,提出“时间概念背后是空间观感的改变”的观点,引人深思。

目前中国学界对“现代”这一概念的理解依然存在着分歧。在如何更好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问题上,李老师提出了对学界现有概念的质疑。在李老师看来,“近代、现代、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新、旧文学”这三个概念都不能全面又令人信服地描述我们的文学史,我们应特别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自身情节,回到历史的本身。这就涉及到一种新的历史记忆方法——国家社会历史特定形态概念,由此引出“中华民国文学史”来替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来替代“中国当代文学史”。

李怡老师以为,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中引入符合历史实际的国家形态的视角, 不仅仅是呼应了中国文学史固有的秦汉-唐-宋-元-明-清的以国家社会形态为基础的叙述模式, 而且更有利于在一个准确的时空范围内厘清中国作家的特殊人生体验、社会遭遇、政治处境以及他们所依托的文化传播方式。事实证明,恰恰是在这些对文学影响甚深的领域, 中国文学因为有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而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差别。至少, 我们可以看到:前者在内战—内乱—分治之下尚未被国家的意识形态体制所驯服, 它保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自然状态下谋生、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形式, 其经济待遇、人际关系、写作环境、出版传播条件都有值得注意的特点: 中国作家有机会厕身中产阶级生活圈, 保有较大的写作空间与出版传播的可能, 虽然他们不得不承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压迫, 也不得不面对军阀混战与日本侵略的种种灾难, 然而战争与准战争状态下的某种失序倒也带来了新的生存空间, 在这样的局面中, 一个以同人精神为主导的文学格局基本形成:以对文学的信仰为纽带构造精神的大厦, 以个体的力量为基础实现群体目标的整合, 国家的力量不断形成对个体理想的压抑和冲击, 但并未造成对个体追求的摧毁和替代。值得注意的是, 在20 世纪下半叶以后, 中国文学更多地被纳入到了一个严格的国家体制的管理当中, 作为独立撰稿人而存在的中国作家变身而为国家干部, 这一方面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保障, 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作家的身份变得暧昧起来: 究竟是作为社会的监督者与批评者的知识分子? 还是作为国家体制一部分的干部? 显然, 在国家干部的定位中, 中国文学的同人时代结束了, 中国作家更在生存环境与写作环境方面都较前者有了根本的不同。

在李怡老师的感性引领下我们走进了民国档案,他介绍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生存的环境及其地位,指出教育机构和出版传媒的发展为知识分子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获得了经济与社会地位的重大改变。比如说相对松散的户籍制度造成的作家学者的流动,千疮百孔的书报检查制度带来的创造自由,以及出版业的私营状态和稿费、版税制度的完善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等。他谈到了国民党内英美式民主派与红色苏维埃“一个政党、一个制度、一个中心”的这种对立思维,造成的内部统治力量的分崩离析,也给多元话语以成长的空间。他以鲁迅为例说明知识分子在这个制度设计中的生存方式还是相当过得去的。工人也不都是苦大仇深。地方军阀像在我们的叙事中阎锡山、韩复榘那样没文化的,其实都是刻意妖魔化的叙述。阎锡山留学日本,韩复榘在山东搞乡村教育,那时培养现代国民、现代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曹锟虽然贿选但是相当礼遇知识人。国故派的章士钊和激进派的胡适私人关系很好,互相调侃,因此现代文学史中认为出现的水火不容的斗争姿态有刻意之嫌。实际上民国文化圈知识分子之间渐进、激进和保守常常在一个学校里比如北大、清华等多元共存,在课堂上互为争鸣,而在课下,他们往往是相交甚厚的同事和朋友。这些是我们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中所看不到的,所以,感觉很新颖,对史料的掌握往往能够打开另一扇探秘历史的窗子。

总之,李老师认为以前对文学史的描述近代/现代/当代的模式是陈旧的,无法和世界接轨;“二十世纪”和“现代性”的提法又过于照搬西方了,不利于描绘和表述中国现实,这两种思路都是有问题的。而他顺手拈出的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分法是最符合中国政治社会的国情的,因而也是最有阐释力的,为重新表述五四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与理论相伴产生的问题也是有的,我们是政治社会,政治分期的表述是最清楚的,但是我们阐释的是和当代存在现实还密切相关的政治社会,“中华民国”的提法可能本身就很理想化。在今天的言说环境下,我们能这样想,但是能这样提出来吗?民国有孙的民国、北洋军阀的民国、蒋的民国,现今的条件离正面提出民国话语,给民国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好像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对历史的情感态度涉及对当下的辨别和体认。

我觉得“中华民国文学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实际上的时间分期和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分期出入不大,只是在价值取向上更旗帜鲜明了一些。另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提法也不矛盾,结合当时的语境,后者的提出是为了对意识形态划分标准的一种超越,是为了强调“现代性”的延续。此外,李老师对民国文化生态和文学生产机制的重视和感性再现,让我看到了文学、文化本来应有的生态性、多元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带给我的冲击是超越了文学,超越了学术的,带来的是人性层面的思索,是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

第四篇:李钊怡征文

让梦想杨帆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我的理想》,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我的理想》这本书,教我们从小就要有自己的理想,写了许多伟人因为从小有理想、梦想,而走上了成功之路的故事。邓亚萍“小个子追求大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人民不再挨饿”,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诺贝尔伟大抱负成就“炸药之父”……这三十一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他们的伟大成就,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也做一个像他们的人……

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从小就有着像海鸥一样、向着蓝天飞去,当一名飞行员的梦想,在8岁时杨利伟遇到了困难——他很恐高,为了帮助杨利伟克服这个缺点,他父亲经常带他去爬山,登高望远。后来杨利伟考上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毕业后做了一名飞行员,在1998年1月杨利伟成为第一批航天员,在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16日6时54分在太空遨游了21个小时的杨利伟胜利归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浩瀚的太空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是国家的英雄,为了理想而努力的奋斗、不怕任何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我也要向杨利伟学习,做一个不怕困难的人……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饥荒人们都生病了,所以吃饭成了问题。这时,袁隆平决定培育杂交水稻。可水稻杂交的难度很大,很多外多研究人员都无法完成,但袁隆平坚决要完成,终于,在1975年袁隆平突破了难关,一批早熟高产稻破土而出。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家。因为我从小就喜爱跳舞。记得从上幼儿园接触到舞蹈以后,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舞蹈,只要听见音乐,我就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跳起舞来。我喜欢舞蹈的婀娜身姿,美轮美奂的服装,高难度的动作,还有那气质优雅的身材。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导航的灯塔,为了理想,我一定要不懈地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书香燕京征文

让梦想扬帆

学校:南尚乐小学班级:六1班姓名:李钊怡教师:王丽梅

第五篇:李怡萌作文

秋院里的婆婆

李怡萌

以前待的地方,有个庭院,四周都是墙,土做的。屋顶也不高,刚好进个人。

那叫秋院,是平时小孩子们最不爱、甚至最怕去的地方。因为那儿有个“可怕”的婆婆。我听说婆婆不是本地人,活了挺久的,啥时候来的我也不知道。还听说那房子本来叫知春院,后来,婆婆给换了。

孩子们都说她长得吓人,但都没见过。我“有幸”见过她一面。

说实话,长得跟我们不太一样。夏天正热她也浑身上下除了手、脸,别的地方都裹得紧。她的脚是那种只在书里见过的“三寸金莲”式的小脚,小鞋紧贴在脚上。我看她走路摇晃,是因为这个吧。

我走近了几步,她像是没瞧着我,眼睛无神,像干涸的死水,若非偶尔闪过的流光,我快以为她就长眠在此了。我又壮着胆子靠近了。她突然拿起不知从哪变出来的一把黑色的木制长尺在我垂下的手腕处狠狠打了一下。疼!真疼!我一下子跳起来,哭着就跑出去了。

这事我没敢与妈妈说,因为大人说小孩是不能靠近秋院的,会有可怕的魔鬼。我还每晚担心梦里可怕的婆婆会不会来找我。

隔了几个月,我听见人们议论秋院,于是又跑去看了看。

她似死水般的灰色眼眸居然有了一点光彩。我没敢靠太近,所以听不见她到底在呢喃什么。我才注意到她那根长的放不下的辫子,像是很久没有打理过了。她从袖子里摸出一张红纸,放在嘴上抿了抿,又掏出一个小盒子,拿出一根木簪,戴上,这是„出嫁么?可她脸上分明是痛苦的神情,虽然这神情放在她脸上并不称得上痛苦,反倒有点可怕。临走前,我听见风中飘来一句似叹息似呼唤的年代感极强的话:我回不去了,我也守不住„

第三天,她就走了。没见儿女们回来。

后来,妈妈终于肯告诉我那个早已成为废品站的秋院的故事。

婆婆唤春娘,自幼足不出户,被培养的知书达理,早早就嫁了人。儿子娶了思想先进的姑娘,女儿嫁了教书先生。丈夫呢?早就死了。她怎么没改嫁?三从四德。儿子怎么走了?因为受不了她的教育。女儿呢?对知识的渴求惹怒了她,被她赶走了。

听说,她要入她丈夫的祖坟,可是她丈夫在哪里呢?这里的人都不知道。

对李思怡案件的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