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袖子》听后感
《绿袖子》鉴赏
我思断肠,伊人不臧。
弃我远去,抑郁难当。我心相属,日久月长。与卿相依,地老天荒。绿袖招兮,我心欢朗。绿袖飘兮,我心痴狂。绿袖摇兮,我心流光。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这是由英国民谣绿袖子改编而成的中国诗经,初听此乐就被里面若有所思情深一缕的淡淡忧伤所吸引。我并不是一个文艺小女生,也不崇尚忧伤至上,可这首民谣里却又不全是在悲悯爱情,仿佛那丝情感恰到好处的喧泄,却没有丝毫的突兀。好吧,我突然想了解它了。
那是一个身着绿衣的女子,水袖盈盈明媚皓齿,那星辰灿烂只出其中,瞬间耀了皇帝的眼,从此宫中再无杂色。一眼万年的故事,只可惜天都不忍反对人仙之恋,世俗却无法容忍宫墙之隔。爱情自从开始就没有结束,因为自此一面再未遇见。
我也曾听过元若蓝的绿袖子,轻快明亮的调微调般若的词。
告别春天的绿袖子秋天开始,爱成飘落的叶子,我的左手有你许多未写完的字。回旋的绿袖子,音符还不休止绕成永远的戒指。我会记得曾经有你爱我一次,你送的鸢尾花早已经枯了,你教的那首歌我不再弹了。
我一直执著的纠结于最后一句,作为一个俗人,伯牙罢琴的情操我很敬佩,可我并不太能理解,虽说世间知音少但也不好总抱着弦断无人
听的心境吧。
伊人隔尘,渐疏渐响。
犹使我心,依恋痴狂。
欲求永年,此生归偿。
我自相许,舍身何妨。
我并不很会揣度音乐的内在更深层次的代表,但做为一个浮浅的人只理解表面的东西也不是那样的无法接受,也许这世界正因为简单而美丽。我在学着吉他,曾上网搜过绿袖子的吉他谱,然而它对于我这个新手而言还是显得有些难,不得不也就放弃了。
其实要说我喜欢音乐,但是关于像是外国民谣之类的歌曲我却很少去听,第一次听说这首曲子也是特别烂俗的剧情。是在一个青春偶像电视剧里听说的,有个美丽优雅无比的女生在弹这首歌,然后我就记住了。绿袖子,这首据说广为流传的悲伤的歌。
音乐鉴赏课上欣赏了众多的外国经典乐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歌剧魅影》,他们每一次起唱都把我震撼的心灵都仿佛要溢出了。歌声完美地表达了他们的愤怒爱情彷徨害怕,只听歌声就仿佛看到了一场埋没多年的惊天爱恋。那绿袖子呢,夜深人静我细细的又听了几遍,闭上眼去想像那个画面,他身为君王,却爱上了一个平民女子。他一生都在追求,但却未得应允。他甚至令宫廷上下都身穿绿衣,好让他每天想着恋人,但直到他死去,他的恋人都一直没有到来。故事被还原,情节被染色,结局被风伤。
绿袖子,那是飞鸟掠过的爱情旋律。
欲求永年,此生归偿。回首欢爱,四顾茫茫。伊人隔尘,我亦无望。彼端箜篌,渐疏渐响。斥欢斥爱,绿袖无常。
绿袖去矣,付与流觞。
我燃心香,寄语上苍。
我心犹炽,不灭不伤。
伫立垅间,待伊归乡。
至此诗经已经结尾,爱情也告一段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故事也大有渔洲唱晚的势头。
我非音乐出身,除了情感我实在不知还能从何处鉴赏这首曲子。我问过身边一些听过绿袖子的人,问他们是什么感受,但大多没静下来心听因此言之不详不能通其意。我也登录了绿袖子的百度贴吧,寻求可以有独特感受的人,大多人说听到这个调就会莫名的悲伤,又是多半是因为爱情。这无疑是奠定了绿袖子在表达爱情时的经典。我们以骄傲的姿态笃定我们这一生所要承载的幸福,然后落拓嫣然而情深地看着你的眉眼,顺其自然地边走边爱。静候花开。这样的感觉宛若我邂逅了一个温情的午后,令人身心相宜,暖昧而自在。绿袖子给我的却恰是这样一种温暖的感觉。
多少年后,不知我会不会弹得一曲绿袖子。而弹它的时候,又会不会再有此刻的感受。
第二篇:听后感绿袖子范文
《绿袖子》听后感
选修课音乐鉴赏虽然只有短短5节课,但是老师略为系统地向我们展示音乐艺术的魅力,给我们这些门外汉一些指引,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还要靠自己的兴趣走下去。其中播放的《绿袖子幻想曲》吸引了我的注意。
《绿袖子》是一首英国民谣,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就已经已广为流传,相传是英皇亨利八世所作(他是位长笛演奏家),然而这首歌曲真正广为流传开来,则是在英国作曲家约翰·盖伊(John Gay)将它编入为了对抗意大利歌剧所创作的 《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1728)中。
这首民谣的旋律非常古典而优雅,是一首描写对爱情感到忧伤的歌曲,但它受到世人喜爱的层面却不仅仅局限在爱情的领域,有人将它换了歌词演唱、也有人将它作为圣诞歌曲,而它被改编为器乐演奏的版本也是多不胜数,有小品、有室内乐、有管弦乐…,而这其中又以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所写的《绿袖子幻想曲》(“Fantasia on Greensleeves”)最具代表性。
相传,这首民谣描述的是国王亨利八世的爱情。这个在传说中相当暴戾的男人,却真心爱上一个民间女子,那女子穿一身绿衣裳。某天的郊外,阳光灿烂。他骑在马上,英俊威武。她披着金色长发,太阳光洒在她飘飘的绿袖上,美丽动人。只一个偶然照面,他们眼里,就烙下了对方的影。但她是知道他的,深宫大院,隔着蓬山几万重,她如何能够超越?唯有选择逃离。而他,阅尽美女无数,从没有一个女子,能像她一样,绿袖长舞,在一瞬间,住进他的心房。从此他念念不忘。但斯人如梦,再也寻不到。思念迢迢复迢迢,日思夜想不得,他只得命令宫廷里的所有人都穿上绿衣裳,好解他的相思。他寂寞地低吟:“唉,我的爱,你心何忍?将我无情地抛去。而我一直在深爱你,在你身边我心欢喜。绿袖子就是我的欢乐,绿袖子就是我的欣喜,绿袖子就是我金子的心,我的绿袖女郎孰能比?”曲调缠绵低沉。终其一生,他不曾得到她,一瞬的相遇,从此成了永恒。
艺术是无国界的,音乐也是无国界的,美丽的东西,动人东西,无论是在远古,还是在现代,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无法阻挡他受人追捧的脚步,绿袖子从过去的四百多年一路走来,依然是那么年轻、美妙,流畅、典雅
音乐不仅是供人聆听的,还要能使人沉迷陶醉其中,虽然每个人感受不同,但音乐的出发点是让人们以心来理解音乐,使心情安乐且追求美丽的梦。
第三篇:听后感
等不是办法,干才是出路
——听十佳大学生村官代表事迹报告会有感
杨朋(物电)
两个小时的报告会匆匆结束,离开会堂后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一直在脑海深处回响。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勇敢能闯的,毅然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走进了别人连提都不愿提及的农村。但是等待他们却不是被重用、被理解,而是被轻视、甚至被怀疑;工作的压力、心中的苦闷再重,也只能自己一个人吞。可与此同时,他们深知一味的等待,只能导致失败;等待给他们的只能是三年浑浑噩噩的村官生活,毫无半点收获。于是,他们选择主动沟通以化解别人的怀疑,认认真真做人以取得乡亲们的信任,扎扎实实做事以赢得领导们的重视。他们放下了笔头,扛起锄头下了田;他们躬耕陇亩,把切合实际的科技带下了乡;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他们的信誉也随之涨起来了。
再来看看我们身边,不难发现“守株待兔”的大有人在,到最后他们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也没等到,反而白白浪费了数年光阴。
大学对我们来说,不过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梯,能在这个平台上获得什么,取决于你在大学阶段付出什么。可惜我们大多数都是浑浑噩噩的过着,抱怨着天上的馅饼怎么还不掉到自己的怀抱;却不去想就算天上真掉馅饼,该用什么装从什么角度去接;难道就不怕被这免费的馅饼砸死吗?就算真的有免费的馅饼,你也要先织一个装馅饼的筐,不可能一切都让别人给你安排好,你只坐享其成。而偏偏有的人面对困难或挫折时,一想到自己将为此付出很多,就开始等待,等待困难或挫折自己解决,等待成功自己款款而来。但这可能吗?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等待。等待最终等来的只是绝境,而不可能是生路。必须自己去闯,去找出一条能行的路。
等待不是办法,干才是出路,只要找对方法,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而如今我们风华正茂,我们有能力去挑战,有时间去拼搏,有机遇去找自己的路!所以,摒弃等待,埋头苦干吧!
第四篇:听后感
学习心得
202_年10月8号,我有幸到盘锦辽化小学听课学习,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感到自身存在很多不足,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深深感觉来这一趟真值。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一共听了四节课,同时也在这些教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的特点。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基本功扎实让人眼前一亮,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教具教学。下面就我所听的课具体说一下我的看法。
1.每个老师的基本功都很扎实。比如我在听三年级的一节英语课时,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很享受课堂,上课时很轻松自如,在讲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以及Good evening 时,用简笔画来展现,让同学从图画钟观察要学习的知识,不仅让学生觉得很有趣,而且也会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张建慧老师的课堂,就是享受,首先一进教室我就看到黑板上的头像,宛如真的一样,可见基本功是多么的扎实啊,同时老师们具有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
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丰富的教学语言激情于课堂。
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如我校的王颖主任讲的五年级语文《灯祭》一课,她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
昂,时而铿锵有力,让我们感受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她的语言震
撼了大家,使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很多听课老师的眼里都噙满了泪水。
3、教师的教学语言幽默,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气
氛中学习到知识。我校孙国勇老师讲的数学课《探索乐园》,讲课时
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学生不时的发自内心的笑,让学生心情愉快的了解到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世界,还有这么奇妙的一面,调动了学
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发挥学生在学生中自主探索的能力。
汉沽一小四年级老师讲的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整堂课,老师都
在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制造矛盾,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合做解决
矛盾。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也就总结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度”的结论,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得出的答案印象深刻。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
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
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
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
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第五篇:听后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听后感
采石小学:谭春勇
一、案例背景: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属于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采石小学周婵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始终贯穿一个“情”字。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片段:
(一)由题质疑,激发感情。
师:读了那么多遍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一个中国孩子”是谁? 他发出什么呼声?
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向谁发出呼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然后从中找一找答案,你能解决哪几个问题?
生:(自由朗读课文)
开小火车读词语,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并说以上几个问题。
(三)精品细读,感悟内容
1、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师:默读课文,利用刚才的几个问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首先以一个中国的中学生、牺牲了的维和人员的孩子的身份,用真挚的、充满深情的语言,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倾诉了自己家庭的不幸,讲述了爸爸牺牲后全家人悲痛欲绝的情形。然后,充满感情地向人们介绍了自己的爸爸──一位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最后,作者代表全家、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加利先生、向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发出了内心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2、研读课文,同伴互助。(1)“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爸爸”有关句段,想想“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有关句子,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感受。
生: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生: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2)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师: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怎样呢?用具体的句子说一说。生: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生: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生沉痛地朗读,体会)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师:这仅仅是爸爸的呼唤吗?还有谁在呼唤?为什么? 生:“不是,所有的中国孩子在呼唤,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在呼唤,呼唤和平,因为我们的人类家园需要阳光、鲜花和爱。”
师:你的内心也在呼唤吗? 生:(反复地、发自内心地)和平、和平、和平!(4)感情朗读,师生情感达到高潮。师生充满激情地合作朗读„„
三、听后反思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叶老师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们老师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语文课要以情动人,不须明言。从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以情启情,以情动情,以情激情,以情燃情,整堂课情味盎然,情丝丛生。但语文课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这节课上,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有师生情感的互相激荡,还有师生思想的互相碰撞,师生或披文入情,或辨析明理;或情动于中,或思发于言。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憾人心魄,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